浅析[半生缘]中顾氏姐妹的人物形象

男权压迫下女性的悲剧

——浅析张爱玲笔下顾曼桢的人物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用精妙冷峻、回味无穷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所在环境下的心理活动。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就极为深刻地剖析了顾曼璐这一男权社会压迫下从受虐者转变成迫害亲妹妹的施虐者的悲剧女性。本文着重分析男权社会下顾曼璐的人性扭曲。

关键词:顾曼璐 男权社会 受虐者 施虐者 人性扭曲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无论是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人物凄凉的悲剧结局都具有典型的 张爱玲风格。其故事是在民国时期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众多女性饱受来自社会甚至亲人、爱人的折磨,在男权统治的阴霾下丧失自我。《半生缘》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困境,叙述了顾曼璐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男权社会压迫下扭曲了人性、由可怜的受虐者渐渐变成可恶的施虐者的女性形象。

1.从顾曼璐受虐到施虐转变的过程看女性心理

1.1初期的受虐者形象及自卑心理:由于父亲早逝,作为一家长女的顾曼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和幸福,抛弃了自尊,作了舞女。曼璐年纪轻轻,正是幻想幸福的年纪,生活却残酷决绝地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切美梦都在片刻间破碎。要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原本幸福天真的少女沦为卑贱的舞女。这种难以启齿的舞女身份,使得在社会底层生存的她变得敏感而自卑。小说中提到祝鸿才将顾曼璐做舞女之前的清纯照片错认成顾曼桢的时候,曼璐顿住,停了一会儿方才冷笑道:“你一点也不认识?我就不相信,我会变得这么厉害!"说到最后两个字,她

的声音就变了,有一点沙嗄。这冷笑中带着自嘲,对妹妹的羡慕,对自己的厌恶以及她极力掩饰着的自卑。还有一处体现在小说中母亲劝曼璐早为自己的归宿作打算时, 她不耐烦地打断母亲的话道:“他们都大了, 用不着我了, 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 所以又想我嫁人! 这时候叫我嫁人, 叫我嫁给谁呢? ”之后祝鸿才建议低调结婚时曼璐更是生气地说道: “怎么太招摇了? 除非你是觉得难为情, 跟我这样下流女人正式结婚, 给朋友们见笑。是不是, 我猜你就是这个心思! ”曼璐的这些话看似是不满的争吵,实际上却是她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嫌恶,是她作为卑贱的舞女,又在还在上学的妹妹的光环下感到无尽的自卑。

1.2过渡期的矛盾形象和焦虑心理:曼桢大学毕业以后,曼璐终于打算金盆洗手,寻一个好的归宿,然而曾经做过舞女的她,屡屡遭到嫌弃和鄙视,无奈之下只好嫁给了穷无赖又是好色之徒的祝鸿才。出嫁之后,祝鸿才也时来运转,两人住进别墅还买了车子。然而祝鸿才本非善类,时间一长,他就厌倦了曼璐,在外寻欢。丈夫的日益冷淡使曼璐产生强烈的焦虑心理和对未来的恐惧,自己不幸的婚姻和妹妹幸福的恋情的比照下,原本就敏感的曼璐更加焦虑。曼璐伤心的同时对她年华正好清清白白的妹妹更是羡慕甚至嫉妒。在男权社会现实残酷的逼迫下,她陷入极度焦虑中,作为女性她无力抗争,男权的压迫和自身女性的无我意识吞噬了她的善良,人性已渐渐扭曲。

1.3后期的施虐者形象和变态心理:结婚多年的曼璐仍然怀念初恋时的美好,父亲的趣事让她和瑾豫的恋情以遗憾告终。这段美好的记忆充实了她婚后的寂寞生活。然而多年后再次相见,瑾豫否定了从前的一切,羞于承认与她的过去,并且与曼桢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时曼璐对妹妹曼桢就不止嫉妒了,她恨,恨妹妹的年轻,恨妹妹有前途,她的人性扭曲的更厉害,她认为自己怨恨痛都是曼桢造成的。

曼璐“恨她恨入骨髓”,怨她“恩将仇报”。这种庞大的怨恨侵蚀了曼璐的亲情和善良,走过社会的污河,她早已不是那个会为家人牺牲自己的“傻”曼璐了。人性的扭曲开始爆发,她想从妹妹那里要回她所付出的一切。她只能通过这种畸形甚至变态的方式找回所谓的的自尊。加上曼璐因病无法生育,又想起母亲说过的“借腹生子”,更让她加深了变态的施虐欲望。压力、悲伤、痛苦和怨恨紧紧纠缠着她,摧毁着她的人性,已经让她欲罢不能。终于将妹妹送向毁灭。曼桢的毁灭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曼璐向男权社会和悲惨命运的畸形反抗并最终被社会和命运所缚。终于曼璐从一个可怜的受虐者变成了恶毒的施虐者,葬送了自己以及许多人的幸福。

2.从顾曼璐悲剧命运分析其产生的内外因素

2.1女性反抗意识薄弱: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这种不平等的女人就要三从四德的意识不仅在曼璐那里,在几乎所有女人那里都是根深蒂固的。即使祝鸿才寻花问柳还对她拳脚相向,曼璐依旧以夫为尊,在为了维护这个残破的婚姻而努力着,无限制地帮助他满足愿望,甚至不惜将妹妹送入魔爪。坚固的尊夫意识加上因嫉妒而变态的心理,是造成悲剧后果的直接原因。而在曼璐饱受男权社会压迫的期间,她也曾经有过反抗的欲望,即使为人妇已久却依然惦念着初恋瑾华,但是曼璐的反抗意识并不坚定,甚至可以说是无意识的,于是类似这种轻微的反抗很快就被男尊女卑的社会大潮流吞噬。曼璐没有坚定地进行反抗,女性自立自强的意识很快在她自卑自厌中消失殆尽,终于成了男权社会的附庸品,扭曲了人性,丧失了人的本来意义。所有可以说,造成曼璐人生的悲剧的直接原因是曼璐自身女性反抗意识的薄弱。

2.2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实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像曼璐这样的女性,一定存在许多,她们的人生不能有自己掌控,她们受生活百般折磨,受尽世人的鄙视践踏,她们用尽心机

为了寻一个归宿,哪怕只是徒有虚名,她们把人生都寄托在男人身上真正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庸。曼璐是可怜的,命运待她如此不公,她的一生都在世俗的压迫中艰难寻求生存的可能,却依旧坠入深渊万劫不复。张爱玲有这样的观点:人性是自私的,在常态的生活中可以被掩埋,但是在非常态的生活中人自私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这个观点在曼璐身上得以彻底贯彻。我们试想一个在普通家庭或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一个没有经受过社会残酷的考研的人,他们是不会做出曼璐所为的那些近乎变态的行为的。就像在我们看来,曼璐的残忍行径是多么可憎和不可理喻,那是因为我们都未曾亲生经历过曼璐的痛苦。男权社会里的女人,尤其是一个家庭贫困地位卑贱的女人,究竟遭受着怎样的命运呢?多数女人都是像曼璐这样,认为嫁了人就有了依靠,这是封建社会早已烙在人心的落后思想。她们的悲剧来自“中国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世世固袭的‘女性生来是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识’”。[2]所以从根本上来说,造成曼璐这类女子人生悲剧的是封建男权社会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即使是有反抗意识的新女性曼桢这样的女子,也是没有好下场的。 张爱玲用清冷细腻的文字叙述着残酷的事实,她对于曼璐的刻画是形象的,符合时代符合现实,生动地描述了曼璐的人性从善良到扭曲,从向往美好到摧残美好,从受虐者到施虐者的全过程,再现了男权社会压迫下女性命运不能自己的悲剧。从张爱玲的角度看,她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的观点应该是带有同情的,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张爱玲笔下曼璐的悲剧启示了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女性,要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了避免重蹈曼璐的悲剧,女性要摒弃封建时期固有的“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不能把男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支撑,女性也可以用于自己的一片天。

【2】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3.

男权压迫下女性的悲剧

——浅析张爱玲笔下顾曼桢的人物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用精妙冷峻、回味无穷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所在环境下的心理活动。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就极为深刻地剖析了顾曼璐这一男权社会压迫下从受虐者转变成迫害亲妹妹的施虐者的悲剧女性。本文着重分析男权社会下顾曼璐的人性扭曲。

关键词:顾曼璐 男权社会 受虐者 施虐者 人性扭曲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无论是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人物凄凉的悲剧结局都具有典型的 张爱玲风格。其故事是在民国时期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众多女性饱受来自社会甚至亲人、爱人的折磨,在男权统治的阴霾下丧失自我。《半生缘》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困境,叙述了顾曼璐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男权社会压迫下扭曲了人性、由可怜的受虐者渐渐变成可恶的施虐者的女性形象。

1.从顾曼璐受虐到施虐转变的过程看女性心理

1.1初期的受虐者形象及自卑心理:由于父亲早逝,作为一家长女的顾曼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和幸福,抛弃了自尊,作了舞女。曼璐年纪轻轻,正是幻想幸福的年纪,生活却残酷决绝地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切美梦都在片刻间破碎。要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原本幸福天真的少女沦为卑贱的舞女。这种难以启齿的舞女身份,使得在社会底层生存的她变得敏感而自卑。小说中提到祝鸿才将顾曼璐做舞女之前的清纯照片错认成顾曼桢的时候,曼璐顿住,停了一会儿方才冷笑道:“你一点也不认识?我就不相信,我会变得这么厉害!"说到最后两个字,她

的声音就变了,有一点沙嗄。这冷笑中带着自嘲,对妹妹的羡慕,对自己的厌恶以及她极力掩饰着的自卑。还有一处体现在小说中母亲劝曼璐早为自己的归宿作打算时, 她不耐烦地打断母亲的话道:“他们都大了, 用不着我了, 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 所以又想我嫁人! 这时候叫我嫁人, 叫我嫁给谁呢? ”之后祝鸿才建议低调结婚时曼璐更是生气地说道: “怎么太招摇了? 除非你是觉得难为情, 跟我这样下流女人正式结婚, 给朋友们见笑。是不是, 我猜你就是这个心思! ”曼璐的这些话看似是不满的争吵,实际上却是她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嫌恶,是她作为卑贱的舞女,又在还在上学的妹妹的光环下感到无尽的自卑。

1.2过渡期的矛盾形象和焦虑心理:曼桢大学毕业以后,曼璐终于打算金盆洗手,寻一个好的归宿,然而曾经做过舞女的她,屡屡遭到嫌弃和鄙视,无奈之下只好嫁给了穷无赖又是好色之徒的祝鸿才。出嫁之后,祝鸿才也时来运转,两人住进别墅还买了车子。然而祝鸿才本非善类,时间一长,他就厌倦了曼璐,在外寻欢。丈夫的日益冷淡使曼璐产生强烈的焦虑心理和对未来的恐惧,自己不幸的婚姻和妹妹幸福的恋情的比照下,原本就敏感的曼璐更加焦虑。曼璐伤心的同时对她年华正好清清白白的妹妹更是羡慕甚至嫉妒。在男权社会现实残酷的逼迫下,她陷入极度焦虑中,作为女性她无力抗争,男权的压迫和自身女性的无我意识吞噬了她的善良,人性已渐渐扭曲。

1.3后期的施虐者形象和变态心理:结婚多年的曼璐仍然怀念初恋时的美好,父亲的趣事让她和瑾豫的恋情以遗憾告终。这段美好的记忆充实了她婚后的寂寞生活。然而多年后再次相见,瑾豫否定了从前的一切,羞于承认与她的过去,并且与曼桢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时曼璐对妹妹曼桢就不止嫉妒了,她恨,恨妹妹的年轻,恨妹妹有前途,她的人性扭曲的更厉害,她认为自己怨恨痛都是曼桢造成的。

曼璐“恨她恨入骨髓”,怨她“恩将仇报”。这种庞大的怨恨侵蚀了曼璐的亲情和善良,走过社会的污河,她早已不是那个会为家人牺牲自己的“傻”曼璐了。人性的扭曲开始爆发,她想从妹妹那里要回她所付出的一切。她只能通过这种畸形甚至变态的方式找回所谓的的自尊。加上曼璐因病无法生育,又想起母亲说过的“借腹生子”,更让她加深了变态的施虐欲望。压力、悲伤、痛苦和怨恨紧紧纠缠着她,摧毁着她的人性,已经让她欲罢不能。终于将妹妹送向毁灭。曼桢的毁灭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曼璐向男权社会和悲惨命运的畸形反抗并最终被社会和命运所缚。终于曼璐从一个可怜的受虐者变成了恶毒的施虐者,葬送了自己以及许多人的幸福。

2.从顾曼璐悲剧命运分析其产生的内外因素

2.1女性反抗意识薄弱: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这种不平等的女人就要三从四德的意识不仅在曼璐那里,在几乎所有女人那里都是根深蒂固的。即使祝鸿才寻花问柳还对她拳脚相向,曼璐依旧以夫为尊,在为了维护这个残破的婚姻而努力着,无限制地帮助他满足愿望,甚至不惜将妹妹送入魔爪。坚固的尊夫意识加上因嫉妒而变态的心理,是造成悲剧后果的直接原因。而在曼璐饱受男权社会压迫的期间,她也曾经有过反抗的欲望,即使为人妇已久却依然惦念着初恋瑾华,但是曼璐的反抗意识并不坚定,甚至可以说是无意识的,于是类似这种轻微的反抗很快就被男尊女卑的社会大潮流吞噬。曼璐没有坚定地进行反抗,女性自立自强的意识很快在她自卑自厌中消失殆尽,终于成了男权社会的附庸品,扭曲了人性,丧失了人的本来意义。所有可以说,造成曼璐人生的悲剧的直接原因是曼璐自身女性反抗意识的薄弱。

2.2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实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像曼璐这样的女性,一定存在许多,她们的人生不能有自己掌控,她们受生活百般折磨,受尽世人的鄙视践踏,她们用尽心机

为了寻一个归宿,哪怕只是徒有虚名,她们把人生都寄托在男人身上真正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庸。曼璐是可怜的,命运待她如此不公,她的一生都在世俗的压迫中艰难寻求生存的可能,却依旧坠入深渊万劫不复。张爱玲有这样的观点:人性是自私的,在常态的生活中可以被掩埋,但是在非常态的生活中人自私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这个观点在曼璐身上得以彻底贯彻。我们试想一个在普通家庭或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一个没有经受过社会残酷的考研的人,他们是不会做出曼璐所为的那些近乎变态的行为的。就像在我们看来,曼璐的残忍行径是多么可憎和不可理喻,那是因为我们都未曾亲生经历过曼璐的痛苦。男权社会里的女人,尤其是一个家庭贫困地位卑贱的女人,究竟遭受着怎样的命运呢?多数女人都是像曼璐这样,认为嫁了人就有了依靠,这是封建社会早已烙在人心的落后思想。她们的悲剧来自“中国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世世固袭的‘女性生来是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识’”。[2]所以从根本上来说,造成曼璐这类女子人生悲剧的是封建男权社会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即使是有反抗意识的新女性曼桢这样的女子,也是没有好下场的。 张爱玲用清冷细腻的文字叙述着残酷的事实,她对于曼璐的刻画是形象的,符合时代符合现实,生动地描述了曼璐的人性从善良到扭曲,从向往美好到摧残美好,从受虐者到施虐者的全过程,再现了男权社会压迫下女性命运不能自己的悲剧。从张爱玲的角度看,她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的观点应该是带有同情的,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张爱玲笔下曼璐的悲剧启示了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女性,要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了避免重蹈曼璐的悲剧,女性要摒弃封建时期固有的“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不能把男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支撑,女性也可以用于自己的一片天。

【2】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3.


相关内容

  • 浅析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的人物形象
  • 浅析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的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延安时期的一篇力作,文中作者主要表现一个被时代车轮几乎辗得粉碎的少女贞贞,在历史的潮流中重获新生的内心独白.成功的描绘了贞贞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非凡气魄. [关键词] 丁玲 女性 贞贞 人物 ...

  • 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艺术风格浅析
  • [内容提要](红楼梦)作为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代小说,表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本文试图从其艺术风格中选取含蓄这一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红楼梦>令营风格形成的原则,着重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以及作者深受传统文化的哺育这两个方面入手,谈<红楼梦>含蓄风格形成的必然性.接着,本文阐 ...

  •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 学号: [1**********]2 浅析<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 2010级 姓 名: 闫浩洋 指导教师: 王慧刚 2014年4月 目录 内容摘要················································3 前言· ...

  • 英语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2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 3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4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5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 ...

  •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2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3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4 欧•亨利短篇 ...

  •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喜福会> ...

  •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 ...

  • _白蛇传_人物形象浅析
  • 2009年 第3期学术探讨 <白蛇传>人物形象浅析 文/姜川子 摘 要:<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本文通过对具有时代意义白蛇传版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千百年百姓传颂白蛇传故事的原因,表达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和生活追求. 关键词:故事发展:白蛇:小青:许仙:法海 ...

  • 蛇郎故事浅析
  • 蛇郎故事浅析 摘要: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一代又一代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口头文学,它以岁月为笔,生活为墨,用时间蘸着空间一代代书写下来,毫无疑问,民间故事是历史.宗教.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蛇郎的故事就其大体结构而言,在世界上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