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1-20

编号:№11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

教师寄语:爱国——心路之桥、奋斗——征途之桥、热诚——友谊之桥、

科教——兴国之桥、科普——育才之桥。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

三、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基础知识:

1.注音:洨( ) 匀称( ) 鷟( ) 佥( )河堤( )

2.解释词语:

古朴: 杰作: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推崇:

3、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2、默读课文,分别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四、理解探究:

1、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2、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五、研讨文章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2)默读4、5段,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3)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4)归纳提问: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①由一般到个别:

②先整体,后局部:

③依照时间的先后:

六、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往往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

列数据:

举例子:

摹状貌:

作诠释:

引典籍:

作比较:

列图表:

下定义:

七、课内精读: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 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 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

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

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 举例子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D 作比较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八、拓展延伸:简介目前我国桥梁发展的信息。

九、当堂达标:

1、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拱(gǒng)桥 桥礅(dūn) 艰(jiān)固 优(yōu)久

B.陡(dǒu)坡 匀称(chēn) 和协(xie) 疏浚(jun)

C.翌(yi)日 湍(tuān)急 铺砌(qi) 并行不悖(bei)

D.鸟瞰(kān) 老妪(yu) 迥(jiǒnɡ)异 窥(kūi)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提心吊胆才疏学浅 B.言简意该改邪归正姹紫嫣红流连忘返

C.栩栩如生性命悠关偃旗息鼓惟妙惟肖 D.美轮美奂潜然泪下就地取材锲而不舍

3、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相似) 窥(从缝隙里看)见 孩提(六、七岁时) 匝(遮蔽)道 B.风格迥(完全)异 俨然(很像真的) 惬意(称心舒适) 情愫(感情)

C.美轮美奂(有光彩的样子) 昭苏(苏醒) 徜徉(安闲自在步行) 偃旗息鼓(倒下)

D.姹紫嫣(娇艳)红 并行不悖(相反) 豁(开阔)亮 鸟瞰(向下看)

4、判断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2.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

4.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

5.龙船凤舟倒映流水,何等绚丽,何等豪华!()

十、小结:

编号:№12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2课《桥之美》学案

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煞( ) 颐和园( ) 险峻( ) 点缀( ) 孕育( ) .....

2、解释词语

驻足:

销魂:

前瞻后顾: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作家作品

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 ( ) 作者是 ( ).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

——————————————————————————————————————————————————————————————————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四、拓展延伸,迁移生成

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

———————————————————————————————————————————————————————————————————

五、当堂达标,自我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在大慨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

B.彻底催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C.即使碰不见晓风惨月,也令画家消魂。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D.如果煞它风景,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 ( )

(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二)、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①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张择端,(朝代) 画家。为什么他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

2、作者认为桥的任务是什么?

3、“高山峡谷间,凭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4、本文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编号:№13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苏州园林》学案

教师寄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 学习难点:

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理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了解叶圣陶:

2.积累词语。

(1)辨明字音:

轩榭( ) 池沼( ) 邱壑( ) 模( )样 重峦叠嶂( ) 相间( ) 嶙峋( ) 庸俗( )镂( )空 蔷薇( )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造句:

3.朗读课文,请用下面的句式概括读后的感受。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4、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5.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6、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7.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8.“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9.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0.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1.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

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达标,自我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粗的词。 ①石笋参差

②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

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________、夏之________________、秋之________________、冬之________________。(各填一字)

(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________________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

编号:№14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4课《故宫博物院》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 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来源:学科网]

3、 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学习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辨明字音:

击磬( ) 攒( ) 鳌( )头 琉( )璃 蟠( )龙 藻( )井 銮( )殿琉( )璃( )鎏( )金 额枋 ( )

2、解释词语

玲珑:

湛蓝:

布局:

肃穆:

幽雅:

悠扬:

井然有序: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速读课文,画出有关方位词,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

2、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故宫博物院最主要的建筑有前三殿:太和殿、___、___;以及后三宫:____、交泰殿、____。

4、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顺序进行说明。《故宫博物院》就是抓住故宫建筑群的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按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5、北京故宫、山东岱庙、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岱”指____;“孔”指_____。

6、文中多处写到威武庄严的龙,美丽典雅的凤。相信你对“龙”“凤”也很了解吧?请写出含有“龙”、“凤”的成语各两个。

龙:( ) ( )凤:( ) ( )

四、课内精读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试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蕴含的感情?

2、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3、课文在开头说“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故宫建筑精美这一特点的语句。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五、拓展迁移 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编号:№15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5课《说屏》学案

教师寄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踏实地预习,准确地感知,是学好本文的第一步!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 )幕 伧( )俗 忒( ) 文化休憩( )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无益地耗费劳力。

恰当,恰如其分。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果真如此。诚如是。

美丽的春光。

3、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4、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5.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6、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7、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8、、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9、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朗读积累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检测:

1.选出加点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屏风(pínɡ) 纳凉(nà) B.流莹(yínɡ) 惟幕(wéi)

C.伧俗(chèn) 因地制宜(yì) D.造型(xínɡ) 缓冲(huǎn)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2)其实,屏的设臵,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臵与作用……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臵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9题。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臵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臵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臵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臵,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臵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 ( ) 倚( ) 膝( )

5.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6.“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7.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8.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臵才合适?

9.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编号:№16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教师寄语】梭洛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二、预习自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 连翘( ) 纬度( ) 销声匿迹( ) 蓑衣( ) 阻挠( ) 忌讳( )悄然无声( )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草木荣枯:

花香鸟语: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来源:学科网]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五、合作交流.

1、第二部分:

(1)、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2)、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2第三部分: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3)、“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4)、“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5)、“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3.第四部分:

(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2)、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3)、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七、小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八、达标检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销声匿( )迹 连翘( ) 翩( )然

农谚( ) 差( )异 孕( )育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 ○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 zhù( )。 ○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 yè méi( )、西府hǎi táng( )、丁香、○

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3、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 活页月刊( ) ○

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生存;有生命。 C.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 改革开放( ) ○

A.(花)展开。 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 ○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4、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6、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编号:№17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7课《奇妙的克隆》学案

【教师寄语】 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点)

2、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难点)

3、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 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 ) 囊胚期( ) 蟾蜍( ) 蝌蚪( ) .....

鄞县( ) 性腺( ) 胰蛋白酶( ) 分泌( ) ....

濒临( )孵化(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 濒临:

神通广大: 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 难能可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四、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五、 合作探究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六、拓展延伸:(辩论会)

1、辩论主题: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辩论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七、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八、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来源:Z*xx*k.Com]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B.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 (相处没有冲突,没有问题)

C.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D.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面临,面对)

(3)下列句子中不含反义词的一项是 ( )

A.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B.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C.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D.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4)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几个的一项是 ( )

A.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B.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C.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

D.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5)试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①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 )

②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

③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 ( )

④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 )

二、课内精读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并把这些细胞的核A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的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B照料,这些换核卵中………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1. 第1段中“一切准备就绪后”中的“一切准备”具体指什么?

2.“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一句中的“难关”一词如何理解?

3.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精选;精确;精密;精心;精致

4.第三段中的前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中画线句子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6.试概括三段的段落大意。

编号:№18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18课《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学案

【教师寄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 ) 骨gé ( ) zhě( )皱 追sù( )劫( )难 蟾蜍( ) ..

陨( )石 携( )带 ..

1、 解释词语 劫难 追溯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 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 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 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习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七、课堂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八、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追溯( ) ...

鸟臀目( ) 两栖动物( ) ..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指出下列各句画线词语的词性。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

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

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6.给加点的字注音。

潮汐( ) 大劫难( ) ..

7.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8.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9.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 ; ② ,其依据分别是 。

10.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 ,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 。

11.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12.第③段文字运用了 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

编号:№19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19课《生物入侵者》

【教师寄语】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

2、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归咎( ) (2)五色斑斓 ( ) ( ) (3)失衡( ) ....

(4)监控 ( ) (5)劫掠 ( ) (6)藩篱( )[来源:学*...

科*网]

2.解释词语。

(1)无动于衷: (2)在劫难逃:

(3)束手无策: (4)五色斑斓:

(5)啸聚山林: ( 6)归咎:

3、选词填空。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 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2)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 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3)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 的严重失衡。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三、整体阅读:

1、理清文章的结构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四、自主学习

1、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

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又是什么呢?

4、本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生物学家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十分重视,这给你什么启示?

六、拓展迁移[来源:学科网]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七、课堂小结《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七、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种(zhǒng)耗资(hào)栖息(qī)归咎(jiù) ....

B漏网(lù) 斑斓(lán)宠物(cǒng)藩....篱(fān)

C失衡(héng) 劫掠(lè) 监控(jiàn)酝酿(niàng) ....

D厄运(é) 调节(tiáo)棕树(cōng)霍乱(huò) ....

2、下列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不能束手无策。 ....

B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哪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生物入侵者”,人们仍将无动于衷。 .....

C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遏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

D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会啸聚山林,不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

3、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 )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⑵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侵入者”,前者( )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 )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A疯狂 无节制地 疯狂 B急剧 疯狂 专门 C无节制地 急剧 疯狂

D急剧 专门 疯狂

4、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内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吞食、捕杀、捕食、偷袭)鸟类,——(吞食、捕杀、捕食、偷袭)鸟巢,——(吞食、捕杀、捕食、偷袭)鸟蛋。

5、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6、给下列这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专家们把这种原来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成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

济损失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中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敢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

量也在与日具减。 ....

B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蓝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 ........C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因此......

失衡是暂时的。D省领导希望教职员工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再接再励做好教书育人的........

工作,为祖国培养人才。

8、填在文段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

A人们能无动于衷吗? B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C人们不能无动于衷。 D难道人们能无动于衷吗?

Ⅱ. 课文精段赏读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过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原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为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1、概括本文段的大意:————————————————————。

2、作者认为“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4、本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在文中找出一个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写在下面———————————————。

6、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生物入侵者”的入侵?——————————————————。

Ⅲ. 拓展阅读:

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许存师

前些日子遭遇沙尘暴的袭击,一时间,黑风乍起、黄尘蔽日、飞沙走石、天地闭合……院子里黄土弥漫、沙尘铺地,最叫人可惜的是刚刚开了两天的迎春花未及怒放,便落英缤纷、零

落成泥碾作尘了。人们纷纷叹息着,并且夹杂着几句对沙尘暴的诅咒,但我却在心里喊:“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缘何有此想法?因为我们太善于忘却,如果没有沙尘暴的时时( ),我们会很轻易地忘记江河源头曾经的河水清清、鱼翔浅底,曾经的天高云淡、鹰击长空,曾经的青山隐隐、兽走雉起.也因为我们善于麻木,如果没有沙尘暴的时时( ),我们会习惯于早上起来抹去桌上黄土,说几句“这鬼天气”之类的话,尔后马照跑、舞照跳……还因为我们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沙化掉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这一无情事实和大自然的警示,我们漠然视之.我们需要沙尘暴的时时( )。

报纸上说,此次沙尘暴越过其西北领地,长驱直入,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这便让我“欣慰”不已,对了,别老跟西部几个穷省的百姓过不去,他们受的苦够多了。

沙尘暴呀,请你去去大都市,或许靠了你,京城里的人们在吐掉碜牙的沙子后,会想想风从何方来,沙从何处起,进而想想咱戈壁大漠、草原腹地、黄土高坡,想想江泽民同志的号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沙尘暴呀,请你去去江南,或许靠了你,他们在灰头土脑、蓬头垢面之时,会想起哺育鱼米之乡的三江源,想起知恩图报……

这么想着,夜晚拥衾侧卧,细听窗外沙尘暴的怒吼狂叫,但觉狂乱时訇訇然万马奔腾、浩浩然惊涛拍岸,低沉时呜呜然抑扬顿挫、凄凄然一咏三叹,好一首宏大壮美之乐章!我一边聆听这乐章,一边暗祈:“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乍起( ) 诅咒( ) 戈壁( 暗祈( ) ....

2 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两次出现“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请分别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依次在第二段空白处填写词语正确的是( )

A 敲打 提醒 刺激 B 刺激 敲打 提醒

C 提醒 敲打 刺激 D 提醒 刺激 敲打

5 作者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觉得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一二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20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0课《落日的幻觉》学案

【教师寄语】 太阳也光顾污秽之地,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玷污。(第欧根尼)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学会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重点难点】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有下加点的字注音并写会这些词:幻觉________ 吟 咏 绮 丽 殷 红 . 日薄 西山 气息奄 奄 .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

3〃第①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3、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4、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拓展延伸: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课堂小结: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五、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 ) 殷红( ) 坠落( ) 镶( ) 绚丽( ) .....

衰减( ) 尘埃( ) 吟咏( ) ...

2、解释下列词语

(1)、日薄西山

(2)、气息奄奄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4)、绮丽

(5)、衰减

3、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 ;如果你是种子, ;如果你就是你, 。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

————————————————————————————————————————————————————————————————————————————

6、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片段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8、第一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

9、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10、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11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

教师寄语:爱国——心路之桥、奋斗——征途之桥、热诚——友谊之桥、

科教——兴国之桥、科普——育才之桥。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

三、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基础知识:

1.注音:洨( ) 匀称( ) 鷟( ) 佥( )河堤( )

2.解释词语:

古朴: 杰作: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推崇:

3、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2、默读课文,分别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四、理解探究:

1、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2、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五、研讨文章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2)默读4、5段,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3)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4)归纳提问: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①由一般到个别:

②先整体,后局部:

③依照时间的先后:

六、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往往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

列数据:

举例子:

摹状貌:

作诠释:

引典籍:

作比较:

列图表:

下定义:

七、课内精读: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 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 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

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

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 举例子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D 作比较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八、拓展延伸:简介目前我国桥梁发展的信息。

九、当堂达标:

1、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拱(gǒng)桥 桥礅(dūn) 艰(jiān)固 优(yōu)久

B.陡(dǒu)坡 匀称(chēn) 和协(xie) 疏浚(jun)

C.翌(yi)日 湍(tuān)急 铺砌(qi) 并行不悖(bei)

D.鸟瞰(kān) 老妪(yu) 迥(jiǒnɡ)异 窥(kūi)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提心吊胆才疏学浅 B.言简意该改邪归正姹紫嫣红流连忘返

C.栩栩如生性命悠关偃旗息鼓惟妙惟肖 D.美轮美奂潜然泪下就地取材锲而不舍

3、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相似) 窥(从缝隙里看)见 孩提(六、七岁时) 匝(遮蔽)道 B.风格迥(完全)异 俨然(很像真的) 惬意(称心舒适) 情愫(感情)

C.美轮美奂(有光彩的样子) 昭苏(苏醒) 徜徉(安闲自在步行) 偃旗息鼓(倒下)

D.姹紫嫣(娇艳)红 并行不悖(相反) 豁(开阔)亮 鸟瞰(向下看)

4、判断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2.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

4.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

5.龙船凤舟倒映流水,何等绚丽,何等豪华!()

十、小结:

编号:№12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2课《桥之美》学案

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煞( ) 颐和园( ) 险峻( ) 点缀( ) 孕育( ) .....

2、解释词语

驻足:

销魂:

前瞻后顾: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作家作品

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 ( ) 作者是 ( ).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

——————————————————————————————————————————————————————————————————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四、拓展延伸,迁移生成

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

———————————————————————————————————————————————————————————————————

五、当堂达标,自我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在大慨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

B.彻底催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C.即使碰不见晓风惨月,也令画家消魂。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D.如果煞它风景,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 ( )

(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二)、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①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张择端,(朝代) 画家。为什么他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

2、作者认为桥的任务是什么?

3、“高山峡谷间,凭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4、本文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编号:№13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苏州园林》学案

教师寄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 学习难点:

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理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了解叶圣陶:

2.积累词语。

(1)辨明字音:

轩榭( ) 池沼( ) 邱壑( ) 模( )样 重峦叠嶂( ) 相间( ) 嶙峋( ) 庸俗( )镂( )空 蔷薇( )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造句:

3.朗读课文,请用下面的句式概括读后的感受。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4、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5.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6、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7.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8.“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9.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0.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1.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

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达标,自我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粗的词。 ①石笋参差

②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

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________、夏之________________、秋之________________、冬之________________。(各填一字)

(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________________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

编号:№14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4课《故宫博物院》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 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来源:学科网]

3、 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学习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辨明字音:

击磬( ) 攒( ) 鳌( )头 琉( )璃 蟠( )龙 藻( )井 銮( )殿琉( )璃( )鎏( )金 额枋 ( )

2、解释词语

玲珑:

湛蓝:

布局:

肃穆:

幽雅:

悠扬:

井然有序: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速读课文,画出有关方位词,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

2、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故宫博物院最主要的建筑有前三殿:太和殿、___、___;以及后三宫:____、交泰殿、____。

4、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顺序进行说明。《故宫博物院》就是抓住故宫建筑群的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按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5、北京故宫、山东岱庙、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岱”指____;“孔”指_____。

6、文中多处写到威武庄严的龙,美丽典雅的凤。相信你对“龙”“凤”也很了解吧?请写出含有“龙”、“凤”的成语各两个。

龙:( ) ( )凤:( ) ( )

四、课内精读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试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蕴含的感情?

2、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3、课文在开头说“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故宫建筑精美这一特点的语句。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五、拓展迁移 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编号:№15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5课《说屏》学案

教师寄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踏实地预习,准确地感知,是学好本文的第一步!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 )幕 伧( )俗 忒( ) 文化休憩( )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无益地耗费劳力。

恰当,恰如其分。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果真如此。诚如是。

美丽的春光。

3、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4、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5.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6、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7、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8、、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9、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朗读积累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检测:

1.选出加点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屏风(pínɡ) 纳凉(nà) B.流莹(yínɡ) 惟幕(wéi)

C.伧俗(chèn) 因地制宜(yì) D.造型(xínɡ) 缓冲(huǎn)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2)其实,屏的设臵,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臵与作用……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臵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9题。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臵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臵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臵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臵,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臵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 ( ) 倚( ) 膝( )

5.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6.“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7.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8.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臵才合适?

9.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编号:№16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教师寄语】梭洛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二、预习自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 连翘( ) 纬度( ) 销声匿迹( ) 蓑衣( ) 阻挠( ) 忌讳( )悄然无声( )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草木荣枯:

花香鸟语: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来源:学科网]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五、合作交流.

1、第二部分:

(1)、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2)、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2第三部分: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3)、“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4)、“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5)、“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3.第四部分:

(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2)、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3)、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七、小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八、达标检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销声匿( )迹 连翘( ) 翩( )然

农谚( ) 差( )异 孕( )育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 ○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 zhù( )。 ○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 yè méi( )、西府hǎi táng( )、丁香、○

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3、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 活页月刊( ) ○

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生存;有生命。 C.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 改革开放( ) ○

A.(花)展开。 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 ○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4、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6、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编号:№17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7课《奇妙的克隆》学案

【教师寄语】 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点)

2、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难点)

3、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 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 ) 囊胚期( ) 蟾蜍( ) 蝌蚪( ) .....

鄞县( ) 性腺( ) 胰蛋白酶( ) 分泌( ) ....

濒临( )孵化(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 濒临:

神通广大: 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 难能可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四、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五、 合作探究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六、拓展延伸:(辩论会)

1、辩论主题: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辩论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七、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八、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来源:Z*xx*k.Com]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B.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 (相处没有冲突,没有问题)

C.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D.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面临,面对)

(3)下列句子中不含反义词的一项是 ( )

A.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B.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C.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D.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4)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几个的一项是 ( )

A.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B.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C.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

D.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5)试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①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 )

②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

③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 ( )

④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 )

二、课内精读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并把这些细胞的核A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的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B照料,这些换核卵中………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1. 第1段中“一切准备就绪后”中的“一切准备”具体指什么?

2.“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一句中的“难关”一词如何理解?

3.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精选;精确;精密;精心;精致

4.第三段中的前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中画线句子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6.试概括三段的段落大意。

编号:№18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18课《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学案

【教师寄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 ) 骨gé ( ) zhě( )皱 追sù( )劫( )难 蟾蜍( ) ..

陨( )石 携( )带 ..

1、 解释词语 劫难 追溯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 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 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 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习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七、课堂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八、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追溯( ) ...

鸟臀目( ) 两栖动物( ) ..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指出下列各句画线词语的词性。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

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

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6.给加点的字注音。

潮汐( ) 大劫难( ) ..

7.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8.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9.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 ; ② ,其依据分别是 。

10.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 ,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 。

11.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12.第③段文字运用了 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

编号:№19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19课《生物入侵者》

【教师寄语】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

2、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归咎( ) (2)五色斑斓 ( ) ( ) (3)失衡( ) ....

(4)监控 ( ) (5)劫掠 ( ) (6)藩篱( )[来源:学*...

科*网]

2.解释词语。

(1)无动于衷: (2)在劫难逃:

(3)束手无策: (4)五色斑斓:

(5)啸聚山林: ( 6)归咎:

3、选词填空。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 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2)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 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3)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 的严重失衡。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三、整体阅读:

1、理清文章的结构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四、自主学习

1、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

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又是什么呢?

4、本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生物学家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十分重视,这给你什么启示?

六、拓展迁移[来源:学科网]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七、课堂小结《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七、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种(zhǒng)耗资(hào)栖息(qī)归咎(jiù) ....

B漏网(lù) 斑斓(lán)宠物(cǒng)藩....篱(fān)

C失衡(héng) 劫掠(lè) 监控(jiàn)酝酿(niàng) ....

D厄运(é) 调节(tiáo)棕树(cōng)霍乱(huò) ....

2、下列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不能束手无策。 ....

B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哪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生物入侵者”,人们仍将无动于衷。 .....

C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遏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

D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会啸聚山林,不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

3、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 )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⑵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侵入者”,前者( )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 )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A疯狂 无节制地 疯狂 B急剧 疯狂 专门 C无节制地 急剧 疯狂

D急剧 专门 疯狂

4、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内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吞食、捕杀、捕食、偷袭)鸟类,——(吞食、捕杀、捕食、偷袭)鸟巢,——(吞食、捕杀、捕食、偷袭)鸟蛋。

5、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6、给下列这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专家们把这种原来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成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

济损失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中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敢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

量也在与日具减。 ....

B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蓝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 ........C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因此......

失衡是暂时的。D省领导希望教职员工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再接再励做好教书育人的........

工作,为祖国培养人才。

8、填在文段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

A人们能无动于衷吗? B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C人们不能无动于衷。 D难道人们能无动于衷吗?

Ⅱ. 课文精段赏读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过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原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为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1、概括本文段的大意:————————————————————。

2、作者认为“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4、本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在文中找出一个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写在下面———————————————。

6、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生物入侵者”的入侵?——————————————————。

Ⅲ. 拓展阅读:

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许存师

前些日子遭遇沙尘暴的袭击,一时间,黑风乍起、黄尘蔽日、飞沙走石、天地闭合……院子里黄土弥漫、沙尘铺地,最叫人可惜的是刚刚开了两天的迎春花未及怒放,便落英缤纷、零

落成泥碾作尘了。人们纷纷叹息着,并且夹杂着几句对沙尘暴的诅咒,但我却在心里喊:“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缘何有此想法?因为我们太善于忘却,如果没有沙尘暴的时时( ),我们会很轻易地忘记江河源头曾经的河水清清、鱼翔浅底,曾经的天高云淡、鹰击长空,曾经的青山隐隐、兽走雉起.也因为我们善于麻木,如果没有沙尘暴的时时( ),我们会习惯于早上起来抹去桌上黄土,说几句“这鬼天气”之类的话,尔后马照跑、舞照跳……还因为我们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沙化掉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这一无情事实和大自然的警示,我们漠然视之.我们需要沙尘暴的时时( )。

报纸上说,此次沙尘暴越过其西北领地,长驱直入,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这便让我“欣慰”不已,对了,别老跟西部几个穷省的百姓过不去,他们受的苦够多了。

沙尘暴呀,请你去去大都市,或许靠了你,京城里的人们在吐掉碜牙的沙子后,会想想风从何方来,沙从何处起,进而想想咱戈壁大漠、草原腹地、黄土高坡,想想江泽民同志的号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沙尘暴呀,请你去去江南,或许靠了你,他们在灰头土脑、蓬头垢面之时,会想起哺育鱼米之乡的三江源,想起知恩图报……

这么想着,夜晚拥衾侧卧,细听窗外沙尘暴的怒吼狂叫,但觉狂乱时訇訇然万马奔腾、浩浩然惊涛拍岸,低沉时呜呜然抑扬顿挫、凄凄然一咏三叹,好一首宏大壮美之乐章!我一边聆听这乐章,一边暗祈:“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乍起( ) 诅咒( ) 戈壁( 暗祈( ) ....

2 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两次出现“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请分别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依次在第二段空白处填写词语正确的是( )

A 敲打 提醒 刺激 B 刺激 敲打 提醒

C 提醒 敲打 刺激 D 提醒 刺激 敲打

5 作者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觉得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一二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20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0课《落日的幻觉》学案

【教师寄语】 太阳也光顾污秽之地,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玷污。(第欧根尼)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学会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重点难点】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有下加点的字注音并写会这些词:幻觉________ 吟 咏 绮 丽 殷 红 . 日薄 西山 气息奄 奄 .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

3〃第①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3、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4、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拓展延伸: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课堂小结: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五、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 ) 殷红( ) 坠落( ) 镶( ) 绚丽( ) .....

衰减( ) 尘埃( ) 吟咏( ) ...

2、解释下列词语

(1)、日薄西山

(2)、气息奄奄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4)、绮丽

(5)、衰减

3、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 ;如果你是种子, ;如果你就是你, 。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

————————————————————————————————————————————————————————————————————————————

6、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片段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8、第一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

9、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10、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备课大师 首页
  • - 网 上 书 屋 武 侠 小 说 作 文 宝 库 流 量 分 析 名 师 在 线 在 线 词 典 小学语文一上备课室 [热荐]汉语拼音全套flash在线学习 07-22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 ...

  • 2016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全部答案1-92页
  • 六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第1页答案 1.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 )个面.( 12 )条棱.( 8 )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完全相等):正方体6个面( 完全相同 ),12条棱( 长度相等 ). 2. 用铁丝焊接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要准备8厘米的铁丝( ...

  • 小学各版本数学电子课本
  • 一年级数学电子课本 人教版 人教版上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后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总复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我们的校园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钟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1-20各数的认识 人教版下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末页 人教版一年 ...

  • (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对比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 一年级上册 1. 生活中的数 2. 比较 3. 加减法(一) 4. 整理与复习(一) 5. 大家来锻炼 6. 分类 7. 位置与顺序 8. 认识物体 9. 加减法(二) 10. 整理与复习(二) 11. 认识钟表 12. 统计 13. 迎新年 14. 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 1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上册目录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视频目录: 0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语教学视频教师辅导 02.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视频特级教师辅导 0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金色的草地>特级教师辅导视频教学 0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 ...

  •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试卷大全
  • 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2.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类 3. 六年级语文上册各类试题知识点汇总 4.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知识点汇总 5.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周周练试卷 6.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周周练试卷 7.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周周练试卷 8.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

  •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
  • 1.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试卷3 类型:试题 格式:word 大小:132 KB 点击数:880 2.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试卷2 类型:试题 格式:word 大小:127 KB 点击数:332 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试卷1 类型:试题 格式:word 大小:45 KB 点击数:739 4 ...

  • 初中语文教学课件大全
  • [名师风采]高考语文评价目标的形成与展望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不错过那股味道(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只是因为那本书(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美丽的插曲(附 ...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口算练习题
  • 小学二年级(上册)口算练习(1)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_ 43+51= 43-31= 64+36= 78-30+6= 22+62= 50-17= 87-32= 78-29-15= 19+42= 70-36= 34+26= 31+9+16= 35+22= 71-25= 43+17= ...

  • 一年级思品上册
  • 用我们的智慧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集体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成果共享 平凉工业园区 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班 级: 科 目: 任课教师: 教 龄: 学 年 度: 学 期: 年 月 日 20 --20 学年度 学期 科教学进度计 划 一年级 品德与社会 上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查人: 一年级 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