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Resources Science

第32卷第9期2010年9月

2010,32(9):1685-1691

Vol. 32,No. 9Sep. ,2010

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9-1685-07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张晓平,孙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要: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变化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决策者

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基于改进的差值分解法,本文把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体贡献率达90.48%。对工业内部3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显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同期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未来中国工业节能降耗的政策设计应重点关注高耗能重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并适度控制这些部门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避免产能过度扩张。

关键词: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中国

1引言

能源消费强度(通常量化为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之一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背景下,能源消费强度业已成为国家间对比温室气体减排成效的考量指标之一。基于单位GDP 能源消费强度的国际间对比研究通常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2009年12月18日,中国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

步、结构变化等对全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影响。王玉潜对1987年-1997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研究认为,10年间我国能耗强度的降低都是能源技术进步的结果,产业结构的变动没有贡献甚至有反向作用[1]。史丹通过计量回归分析认为,结构因素对能源强度的降低有积极的作用[2]。周鸿等对1993年-2002年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的分析认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虽然在1993年以后有一定的提高,但能耗结构没有优化[3]。Hua Liao 等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研究认为,高耗能工业的大量投资所引致的工业结构转换是能源消费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4],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有类似的观点[5,6]。由于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过去20年间工业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73%,因此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实现全国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至关重要,对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深入剖析更有助于决策者把握全国能源利用的特征与未来趋势。相对而言,现有研究成果较多集中在对全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分解,分析中一般把第二产业作为整体,而对于工业内部能源消费强

的重要阶段,上述行动目标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方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占据中国能源消费主体地位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及节能潜力更值得深入探讨。学术界有关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研究很多,由于不同研究关注的对象和时段不同,加之分析方法的差别,因此结论差别较大。多数研究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强度为指标,重点探讨技术进

收稿日期:2010-01-03;修订日期:2010-06-1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07BAC03A1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张晓平,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从事产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 :[email protected]

资源科学

第32卷第9期

度变化的结构解析未及深入展开,尤其是结合近年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结构分解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强化[7,8]。本文把研究期间定位于1997年-2007年,一方面旨在揭示近10年来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是由于自1997年起国家统计局将工业部门的统计口径调整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此期间的研究保证了年际变化的可比性。

应,用SE 表示。

右边第二项表示假如不存在结构转变,由于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引起的工业整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量,谓之效率效应,用EE 表示。

右边第三项表示工业部门结构变化和能源消费强度同时变化引起的工业整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动量,谓之动态交互效应,用DE 表示。

如果SE 、EE 、DE 为负值,表明其变动推动了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如果为正值则表明其变动使得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上升。

为了进一步明确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对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贡献,本文将第三项DE 按照等权重方法进行分配,则引起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结构效应贡献率C str 和效率效应贡献率C eff 可以分别表示为:

Cstr=Ceff=

+D 2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普遍采用的是分解分析法,其核心思想是将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分解为有关各因素变动的和,以测度各因素对总体能源消耗强度变动贡献的大小。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投入─产出法[9-10]、指数分解分析法等[11]。其中指数分解分析更易于进行时间序列的对比,其主要方法包括Laspeyres 指数分解与Divisia 指数分解等[12],分解的形式有加法形式和乘法形式等[13]。比较而言,由于加法形式分解运算简洁且结果直观明了,易于解读,因此加法形式在应用研究中占绝大多数。Fisher 和Liu 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消除分解项中交互项的具体方法[13-14]。本文借鉴已有的分解方法,对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采用改进的差值法进行分解分析:

令v i 、f i 、e i 分别表示工业部门i 的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费强度;V 、F 、E 分别表示全国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费强度;t 表示当前研究期,则全国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可以表示为:

E==

tfii

(3)(4)

+D C str 、C eff 为正值时,说明其作用力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是同向的,如果为负值则表示其影响力与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有关各工业部门的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出版的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为保证不同年份数据的可比性,按照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把不同年份当年价工业增加值统一换算为2000年可比价。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整理自国家统计局编制的相关年份《中国能源统计指标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包括村办企业,因此计算结果中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值可能高于实际值。《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对工业部门的分类有所不同,最终把全部工业部门归并为36个部门。

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工业增加值

= esi

tt

ii

(1)

式中s i 表示工业部门i 的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则研究期间[t -1,t ]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量可以分解为:

t-1

s-s)e+ (e-e)sD E=E-E= (

tt-1tt-1

+ (s(ei-si)i-ei)i

t-1t-1

ii

t-1t-1ii

(2)

3结果与分析

3.1

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71.6%,这一比重在过去20年间基本保持在65%-73%之间(图1)。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

2007年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达19.02亿tce, 占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的变化特征

式中右边第一项表征的是假如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不变,由于工业部门结构份额变化引起的工业整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量,谓之结构效

2010年9月

张晓平等: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的中期阶段,至少在未来10~15年内工业仍将是带

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因此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实现全国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至关重要。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显著。1997年-2007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持续呈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5.11tce/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1.86tce/万元,年均下降9.61%。但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年际变动幅度差异较大(变动幅度=(E t -E t-1)/E t-1×100),其中2005年单位能耗相对于2004年还出现了小幅上升(图2)。

表1列出了1997年-2007年间我国工业内部各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情况。各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明显,10年间总体平均下降幅度为64%。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巨大,矿业、冶金、建材、石化、电力行业的能耗强度显著高于其它行业。1997年,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位居各部门之首;自2001年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成为能源消费强度最高的工业部门。如果降低这些高耗能工业部门的规模,工业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必将显著下降。但这些部门属于中间产品型行业,具有中间投入率大、中间需求大的特点,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支撑行业和基础性行业,保持一定的规模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3.2工业总体能源强度的分解结果

按照公式2、公式3和公式4对工业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分解结果如图3和表2所示。总体而言,在1997年-2007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总体贡献率达90.48%。但是2004年-2005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显现小幅上升,其中结构效应起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作用,而能源利用效率没有提高反而下降。结合表1分行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数据,2005年全国工业中共有10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出现了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分别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化工业。虽然近年来我国冶金、化工等行业通过淘汰落后工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技术改造和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措施,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但由于这些行业能源消费强度大,这些行业的结构变动会对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图11980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

总量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Fig.1Industr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share of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 from 1980to 2007

图2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

强度及年均变化幅度

Fig.2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of China and annual

change rate from 1997to 2007

图3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总体能源消费

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

Fig.3Decomposition result of 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from 1997to 2007

3.3工业分部门的分解结果

进一步对36个工业部门进行细化分析。重点

耗能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这5类部门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1997年的64.53%增加到2007年的67.32%,其中仅18.48%增加到25.32%(图4)。分解分析结果如图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占的比重即由

资源科学

表11997年-2007年工业各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变化

Table 1Energy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sub-sectors from 1997to 2007

第32卷第9期

(tce/万元)

所示,正是上述高耗能工业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同期,钢铁、有色冶金行业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对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起着相反的作用,即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阻碍了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因此,虽然我国冶金行业单位能耗下降明显,但是由于产量不断攀升,总的能源消费量及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仍在不断攀升。

国内高耗能工业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源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水平提升与居民消费升级的推动,另一方面源于国际市场相关需求的增长。经

2010年9月

张晓平等: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表2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

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的贡献率

Table 2Contribution of intensity effect and structure effect to

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from 1997to 2007

期间(年)1997-19981998-19991999-20002000-20012001-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1997-2007

ΔE (tce/万元)-0.3570-0.7117-0.2936-0.3257-0.3782-0.2050-0.47790.0383-0.2607-0.2795-3.2509

Cstr (%)44.49-3.1726.18-0.5011.74-6.49-2.61-102.4117.66-2.099.52

Ceff (%)55.51103.1773.82100.5088.26106.49102.61202.4182.34102.0990.48

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产品生产区位和消费区位的空间分离,强化了中国作为全球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的地位,中国为了生产出口产品消耗的能源量也大量增加[15]。因此,未来应重点控制高耗能产品规模,特别是控制钢铁、有色冶金产品的出口规模。2000年我国出口铝材13.01万t ,出口铜材14.45万t ,出口钢材621万t ,到2007年三者出口量分别增加到185.34万t 、49.97万t 、6265万t 。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铝、铜、钢的综合能耗分别为9.59tce/t、4.39tce/t、780kgce/t,意味着仅2007年上述三类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费量即达约7000万tce 。这种建立在国内资源大量消耗基础上的贸易方式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值得进一步深思。

4结论与讨论

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5.11tce/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1.86tce/万元,年均下降9.61%。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

1997年-2007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呈

体贡献率达90.48%。对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的分解结果显示,重点耗能工业部门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

图41997年-2007年主要耗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

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变化

Fig.4Energy shares of top 5energy-intensive sub-sectors to total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 from 1997to 2007

强度的贡献最大。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降低全国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很大,如果工业内部保持现有结构,仅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将十分有限。

图5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按部门分解结果

Fig.5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by sub-sectors from 1997to 2007

资源科学

学,2005,27(5):15-19.

第32卷第9期

未来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高耗能重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这些部门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目前虽然能源效率的提高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国内一批先进企业的综合能耗与欧美等国的差距已经不大,因此控制国内高耗能工业规模的扩张是行之有效的节能降耗措施。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重化工业产品存在刚性需求,因此这类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度的规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大量出口诸如冶金、建材等产品这种建立在国内能源大量消耗基础上的出口贸易方式应作为政策调控的重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玉潜. 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

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151-154.经济,1999,(11):38-43.

[2]史丹. 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3]周鸿, 林凌. 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

济研究,2005,(5):13-18.

[4]Hua Liao, Ying Fan, Yi-ming Wei. What induced China ’s energy

intensity to fluctuate:1997-2006[J].Energy Policy , 2007, 35:4640-4649.

[6]刘凤朝, 潘雄锋, 徐国泉. 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的中国能源

消费强度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4):2-6.

[7]Donglan Zha, Dequn Zhou, Ning Ding. 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sub-sectors to structure effect and intensity effects on industry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9,13(4):895-902.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from 1993to 2003[J].Renewable and [8]Chunbo Ma, David I. Stern. China ’s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trend: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 , 2008, 30:1037-1053.

[9]

consumption

Han, Lakshmanan, T. K. Structural changes and energy

in

the

Japanese

economy

1975-1985:

An

[10][11]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 Journal , 1994, 15, 165-188. 出分析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854-864.

梁进社, 郑蔚, 蔡建明.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Ki-Hong Choi, B.W.Ang. Decomposition of aggregate energy

intensity changes in two measures:ratio and difference[J].Energy Economics , 2003, 25:615-624.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等.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F.L. Liu, B.W. Ang. Eight methods for decomposing the aggregate Chun-Chu Liu. A Study on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y Energy

[12][13][14]

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2):2072-2079.

energy-intensity of industry[J].Applied energy , 2003, (76):15-23.

Consumption[J].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2006, (6):73-77.

[5]孙鹏, 顾晓薇, 刘敬智, 等. 中国能源消费的分解分析[J].资源科

[15]

学报,2009,64(2):234-242.

张晓平. 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 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

2010年9月

张晓平等: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Decomposi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in China ’s Industrial Sub-Sectors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

ZHANG Xiaoping, SUN Lei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ecomposition analysis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an attempt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s influencing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Causes of the significant declines in China ’s energy intensit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numerous decomposition studies. Differing from previous studies primarily focusing on the change of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of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aggregate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s in 36selected industrial sub-sectors of China using the adaptive additive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accounting for effects of sectora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and the product mix change, with the objective to quantify the two effects and interpret their energy policy implication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 accounting for 65%-73%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industry plays a predominant role in making the whol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decline.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China has succeeded in reducing the overall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By employing adaptive additiv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structural change-a shift in the mix of industrial sub-sectors has not shown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educing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merely accounting for 9.52%of the decrease in accumulated total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mprovements in energy efficiency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reducing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accounting for 90.48%of the decrease in accumulated total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over the period of 1997-2007. All of the 36sub-sectors have experienced a substantial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 Decomposed efficiency effects for the 36sub-sectors indicated that the five sub-sectors, i.e., raw chemical materi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ferrous metal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nonmetal mineral products, electric power, and steam and hot water production and supply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accumulate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effects during the period 1997-2007. 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al effects of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metal mineral products have increased the overall energy intensity. Continued decreases in energy intensity within sub-sectors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overall energy intensity decline in China over the period of 1997-2007. However, there would be limited room for further reducing the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without shifting towards less energy-intensive sectors. Therefore, controlling the scales of energy-intensive sectors will be the key for continued declines in the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Constrained by high demands due to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order to further decrease the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policies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inhibiting high-energy consumption expor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Energy Intensity;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dustrial sub-sector;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第32卷第9期2010年9月

2010,32(9):1685-1691

Vol. 32,No. 9Sep. ,2010

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9-1685-07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张晓平,孙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要: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变化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决策者

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基于改进的差值分解法,本文把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体贡献率达90.48%。对工业内部3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显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同期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未来中国工业节能降耗的政策设计应重点关注高耗能重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并适度控制这些部门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避免产能过度扩张。

关键词: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中国

1引言

能源消费强度(通常量化为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之一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背景下,能源消费强度业已成为国家间对比温室气体减排成效的考量指标之一。基于单位GDP 能源消费强度的国际间对比研究通常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2009年12月18日,中国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

步、结构变化等对全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影响。王玉潜对1987年-1997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研究认为,10年间我国能耗强度的降低都是能源技术进步的结果,产业结构的变动没有贡献甚至有反向作用[1]。史丹通过计量回归分析认为,结构因素对能源强度的降低有积极的作用[2]。周鸿等对1993年-2002年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的分析认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虽然在1993年以后有一定的提高,但能耗结构没有优化[3]。Hua Liao 等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研究认为,高耗能工业的大量投资所引致的工业结构转换是能源消费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4],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有类似的观点[5,6]。由于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过去20年间工业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73%,因此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实现全国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至关重要,对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深入剖析更有助于决策者把握全国能源利用的特征与未来趋势。相对而言,现有研究成果较多集中在对全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分解,分析中一般把第二产业作为整体,而对于工业内部能源消费强

的重要阶段,上述行动目标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方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占据中国能源消费主体地位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及节能潜力更值得深入探讨。学术界有关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研究很多,由于不同研究关注的对象和时段不同,加之分析方法的差别,因此结论差别较大。多数研究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强度为指标,重点探讨技术进

收稿日期:2010-01-03;修订日期:2010-06-1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07BAC03A1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张晓平,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从事产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 :[email protected]

资源科学

第32卷第9期

度变化的结构解析未及深入展开,尤其是结合近年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结构分解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强化[7,8]。本文把研究期间定位于1997年-2007年,一方面旨在揭示近10年来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是由于自1997年起国家统计局将工业部门的统计口径调整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此期间的研究保证了年际变化的可比性。

应,用SE 表示。

右边第二项表示假如不存在结构转变,由于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引起的工业整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量,谓之效率效应,用EE 表示。

右边第三项表示工业部门结构变化和能源消费强度同时变化引起的工业整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动量,谓之动态交互效应,用DE 表示。

如果SE 、EE 、DE 为负值,表明其变动推动了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如果为正值则表明其变动使得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上升。

为了进一步明确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对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贡献,本文将第三项DE 按照等权重方法进行分配,则引起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结构效应贡献率C str 和效率效应贡献率C eff 可以分别表示为:

Cstr=Ceff=

+D 2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普遍采用的是分解分析法,其核心思想是将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分解为有关各因素变动的和,以测度各因素对总体能源消耗强度变动贡献的大小。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投入─产出法[9-10]、指数分解分析法等[11]。其中指数分解分析更易于进行时间序列的对比,其主要方法包括Laspeyres 指数分解与Divisia 指数分解等[12],分解的形式有加法形式和乘法形式等[13]。比较而言,由于加法形式分解运算简洁且结果直观明了,易于解读,因此加法形式在应用研究中占绝大多数。Fisher 和Liu 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消除分解项中交互项的具体方法[13-14]。本文借鉴已有的分解方法,对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采用改进的差值法进行分解分析:

令v i 、f i 、e i 分别表示工业部门i 的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费强度;V 、F 、E 分别表示全国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费强度;t 表示当前研究期,则全国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可以表示为:

E==

tfii

(3)(4)

+D C str 、C eff 为正值时,说明其作用力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是同向的,如果为负值则表示其影响力与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有关各工业部门的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出版的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为保证不同年份数据的可比性,按照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把不同年份当年价工业增加值统一换算为2000年可比价。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整理自国家统计局编制的相关年份《中国能源统计指标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包括村办企业,因此计算结果中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值可能高于实际值。《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对工业部门的分类有所不同,最终把全部工业部门归并为36个部门。

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工业增加值

= esi

tt

ii

(1)

式中s i 表示工业部门i 的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则研究期间[t -1,t ]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量可以分解为:

t-1

s-s)e+ (e-e)sD E=E-E= (

tt-1tt-1

+ (s(ei-si)i-ei)i

t-1t-1

ii

t-1t-1ii

(2)

3结果与分析

3.1

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71.6%,这一比重在过去20年间基本保持在65%-73%之间(图1)。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

2007年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达19.02亿tce, 占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的变化特征

式中右边第一项表征的是假如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不变,由于工业部门结构份额变化引起的工业整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量,谓之结构效

2010年9月

张晓平等: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的中期阶段,至少在未来10~15年内工业仍将是带

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因此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实现全国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至关重要。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显著。1997年-2007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持续呈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5.11tce/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1.86tce/万元,年均下降9.61%。但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年际变动幅度差异较大(变动幅度=(E t -E t-1)/E t-1×100),其中2005年单位能耗相对于2004年还出现了小幅上升(图2)。

表1列出了1997年-2007年间我国工业内部各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情况。各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明显,10年间总体平均下降幅度为64%。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巨大,矿业、冶金、建材、石化、电力行业的能耗强度显著高于其它行业。1997年,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位居各部门之首;自2001年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成为能源消费强度最高的工业部门。如果降低这些高耗能工业部门的规模,工业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必将显著下降。但这些部门属于中间产品型行业,具有中间投入率大、中间需求大的特点,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支撑行业和基础性行业,保持一定的规模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3.2工业总体能源强度的分解结果

按照公式2、公式3和公式4对工业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分解结果如图3和表2所示。总体而言,在1997年-2007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总体贡献率达90.48%。但是2004年-2005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显现小幅上升,其中结构效应起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作用,而能源利用效率没有提高反而下降。结合表1分行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数据,2005年全国工业中共有10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出现了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分别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化工业。虽然近年来我国冶金、化工等行业通过淘汰落后工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技术改造和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措施,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但由于这些行业能源消费强度大,这些行业的结构变动会对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图11980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

总量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Fig.1Industr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share of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 from 1980to 2007

图2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

强度及年均变化幅度

Fig.2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of China and annual

change rate from 1997to 2007

图3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总体能源消费

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

Fig.3Decomposition result of 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from 1997to 2007

3.3工业分部门的分解结果

进一步对36个工业部门进行细化分析。重点

耗能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这5类部门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1997年的64.53%增加到2007年的67.32%,其中仅18.48%增加到25.32%(图4)。分解分析结果如图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占的比重即由

资源科学

表11997年-2007年工业各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变化

Table 1Energy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sub-sectors from 1997to 2007

第32卷第9期

(tce/万元)

所示,正是上述高耗能工业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同期,钢铁、有色冶金行业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对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起着相反的作用,即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阻碍了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因此,虽然我国冶金行业单位能耗下降明显,但是由于产量不断攀升,总的能源消费量及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仍在不断攀升。

国内高耗能工业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源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水平提升与居民消费升级的推动,另一方面源于国际市场相关需求的增长。经

2010年9月

张晓平等: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表2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

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的贡献率

Table 2Contribution of intensity effect and structure effect to

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from 1997to 2007

期间(年)1997-19981998-19991999-20002000-20012001-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1997-2007

ΔE (tce/万元)-0.3570-0.7117-0.2936-0.3257-0.3782-0.2050-0.47790.0383-0.2607-0.2795-3.2509

Cstr (%)44.49-3.1726.18-0.5011.74-6.49-2.61-102.4117.66-2.099.52

Ceff (%)55.51103.1773.82100.5088.26106.49102.61202.4182.34102.0990.48

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产品生产区位和消费区位的空间分离,强化了中国作为全球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的地位,中国为了生产出口产品消耗的能源量也大量增加[15]。因此,未来应重点控制高耗能产品规模,特别是控制钢铁、有色冶金产品的出口规模。2000年我国出口铝材13.01万t ,出口铜材14.45万t ,出口钢材621万t ,到2007年三者出口量分别增加到185.34万t 、49.97万t 、6265万t 。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铝、铜、钢的综合能耗分别为9.59tce/t、4.39tce/t、780kgce/t,意味着仅2007年上述三类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费量即达约7000万tce 。这种建立在国内资源大量消耗基础上的贸易方式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值得进一步深思。

4结论与讨论

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5.11tce/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1.86tce/万元,年均下降9.61%。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

1997年-2007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呈

体贡献率达90.48%。对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的分解结果显示,重点耗能工业部门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

图41997年-2007年主要耗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

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变化

Fig.4Energy shares of top 5energy-intensive sub-sectors to total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 from 1997to 2007

强度的贡献最大。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降低全国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很大,如果工业内部保持现有结构,仅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将十分有限。

图5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按部门分解结果

Fig.5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by sub-sectors from 1997to 2007

资源科学

学,2005,27(5):15-19.

第32卷第9期

未来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高耗能重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这些部门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目前虽然能源效率的提高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国内一批先进企业的综合能耗与欧美等国的差距已经不大,因此控制国内高耗能工业规模的扩张是行之有效的节能降耗措施。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重化工业产品存在刚性需求,因此这类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度的规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大量出口诸如冶金、建材等产品这种建立在国内能源大量消耗基础上的出口贸易方式应作为政策调控的重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玉潜. 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

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151-154.经济,1999,(11):38-43.

[2]史丹. 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3]周鸿, 林凌. 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

济研究,2005,(5):13-18.

[4]Hua Liao, Ying Fan, Yi-ming Wei. What induced China ’s energy

intensity to fluctuate:1997-2006[J].Energy Policy , 2007, 35:4640-4649.

[6]刘凤朝, 潘雄锋, 徐国泉. 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的中国能源

消费强度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4):2-6.

[7]Donglan Zha, Dequn Zhou, Ning Ding. 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sub-sectors to structure effect and intensity effects on industry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9,13(4):895-902.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from 1993to 2003[J].Renewable and [8]Chunbo Ma, David I. Stern. China ’s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trend: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 , 2008, 30:1037-1053.

[9]

consumption

Han, Lakshmanan, T. K. Structural changes and energy

in

the

Japanese

economy

1975-1985:

An

[10][11]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 Journal , 1994, 15, 165-188. 出分析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854-864.

梁进社, 郑蔚, 蔡建明.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Ki-Hong Choi, B.W.Ang. Decomposition of aggregate energy

intensity changes in two measures:ratio and difference[J].Energy Economics , 2003, 25:615-624.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等.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F.L. Liu, B.W. Ang. Eight methods for decomposing the aggregate Chun-Chu Liu. A Study on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y Energy

[12][13][14]

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2):2072-2079.

energy-intensity of industry[J].Applied energy , 2003, (76):15-23.

Consumption[J].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2006, (6):73-77.

[5]孙鹏, 顾晓薇, 刘敬智, 等. 中国能源消费的分解分析[J].资源科

[15]

学报,2009,64(2):234-242.

张晓平. 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 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

2010年9月

张晓平等: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Decomposi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in China ’s Industrial Sub-Sectors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

ZHANG Xiaoping, SUN Lei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ecomposition analysis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an attempt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s influencing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Causes of the significant declines in China ’s energy intensit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numerous decomposition studies. Differing from previous studies primarily focusing on the change of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of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aggregate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s in 36selected industrial sub-sectors of China using the adaptive additive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accounting for effects of sectora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and the product mix change, with the objective to quantify the two effects and interpret their energy policy implication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 accounting for 65%-73%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industry plays a predominant role in making the whol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decline.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China has succeeded in reducing the overall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By employing adaptive additiv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structural change-a shift in the mix of industrial sub-sectors has not shown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educing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merely accounting for 9.52%of the decrease in accumulated total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mprovements in energy efficiency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reducing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accounting for 90.48%of the decrease in accumulated total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over the period of 1997-2007. All of the 36sub-sectors have experienced a substantial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 Decomposed efficiency effects for the 36sub-sectors indicated that the five sub-sectors, i.e., raw chemical materi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ferrous metal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nonmetal mineral products, electric power, and steam and hot water production and supply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accumulate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effects during the period 1997-2007. 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al effects of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metal mineral products have increased the overall energy intensity. Continued decreases in energy intensity within sub-sectors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overall energy intensity decline in China over the period of 1997-2007. However, there would be limited room for further reducing the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without shifting towards less energy-intensive sectors. Therefore, controlling the scales of energy-intensive sectors will be the key for continued declines in the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Constrained by high demands due to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order to further decrease the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policies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inhibiting high-energy consumption expor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Energy Intensity;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dustrial sub-sector; China


相关内容

  •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ResourcesScience 第33卷第4期2011年4月 2011,33(4):597-604 Vol.33,No.4Apr., 2011 文章编号:1007-7588(2011)04-0597-08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蒋金荷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 ...

  •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l卷第2期 2014年2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Re鼬arch V01.3l.N0.2Feb.2014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孙欣张可蒙 内容提要: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 ...

  • 技术创新与工业节能减排效率
  • 技术创新与工业节能减排效率 ---基于SDF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的区域差异研究BM-D [提 要] 本文以非径向.非导向基于松弛变量的SDF模型构建工业节能减排指数BM-D评估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的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并重点分析了内生创新努力.本土创新 溢出.国外技术引进三种类型技术创新对 ...

  • 能源经济学
  • 摘 要 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消费的支撑,反过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能源与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能源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是我国的能源经济结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能源经济结构现状以及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意义与 ...

  • 十三五或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
  • 十三五或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 9月1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中国的确在研究"十三五"时期是否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一年多前,21世纪经济报道曾援引相关官员的类似提法. 解振华也透露,中国专家也在论证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出现时间.尽管伴随着经济增长,碳排放总量会随着增加,但是如果采取 ...

  • 多因素驱动下的中国城市环境效应分析
  • 摘要城市化是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普遍规律的发展现象,我国多年来快速的城市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也积累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本研究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国内外研究出发,以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整过的STIRPAT模型,分析这些城市2004―2013 ...

  • 煤气知识培训讲义
  • 煤气知识培训讲义 一. 煤气 煤气是所有气体燃料的总称. 根据生成形式的不同,分为天然气.人工煤气.油制气和代用天然气四类. 由煤.焦炭等固体燃料或重油等液体燃料经干馏.汽化或裂解等过程所制得的气体,统称为人工煤气.按照生产方法,一般可分为干馏煤气和气化煤气(发生炉煤气.水煤气.半水煤气等).人工煤 ...

  • 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的趋势研究
  • [文章编号]1006-3862(2010)09-0055一07l医碳生态城市 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的趋势研究 王卉彤 慕淑茹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首先应用1985--2008年的历史数据,构建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户籍人口.第三产业占比之间的关系 ...

  • 雾霾敲响能源消费警钟 总量控制倒逼发展转型
  • 雾霾敲响能源消费警钟 总量控制倒逼发展转型 2013-2-4 17:23:10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的能源消费政策对自己甚至全世界的影响都显而易见.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 会议提出,要立足于转方式.调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