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危险物品肇事罪中

危险物品肇事罪中“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含义

对于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通常认为,所谓生产,是指对危险物品的加工、制作活动,

也包括为生产进行的实验活动;所谓储存,是指对危险物品的存放、保管活动;所谓运输,是指对危险物品的

运送、携带活动;所谓使用,是指将危险物品用于一定生产、生活目的的活动[3]。一般而言,这种解释并没有

太大的问题。但是,从全面、准确认定本罪的范围方面考虑,上述解释还存在着不足。我们认为,在涉及本罪

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的理解问题时,还有以下问题应当明确:

第一,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是仅限于合法进行的,还是同时也包括非法进行的?对

于该问题,刑法第136条并没有明确。但是,从有关危险物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适用的普遍性上看,无论任

何人,凡是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均应遵循这些规定,不管其从事该种活动本身是法

律、法规允许进行的,还是法律、法规禁止的,都没有例外。而且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进行的生产、

储存、运输、使用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性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并不因其从事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行

为是否依法进行而有所不同,因此,不管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行为本身是否是法律、法规所允

许进行的,对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一律作为危险物品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与刑法第136条规定

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这里应当明确一个问题,当行为人在非法从事某些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

活动中,由于违反有关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如何处理?从我国刑法

的规定看,非法从事某些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活动,首先可能构成了刑法中规定的某些特定的犯罪,

如非法从事弹药、爆炸物的生产、运输、邮寄、储存的,应构成非法制造、运输、邮寄、储存弹药、爆炸物罪

理活动本身即与危险物品的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密切相关,因而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危险物品生

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因此,对其作为或不作为行为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应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处

罚。否则,如果对其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理的话,就不能确切地体现其行为本质,与罪刑法定的原则也不相符

合。

二、危险物品肇事罪中“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含义

对于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通常认为,所谓生产,是指对危险物品的加工、制作活动,

也包括为生产进行的实验活动;所谓储存,是指对危险物品的存放、保管活动;所谓运输,是指对危险物品的

运送、携带活动;所谓使用,是指将危险物品用于一定生产、生活目的的活动[3]。一般而言,这种解释并没有

太大的问题。但是,从全面、准确认定本罪的范围方面考虑,上述解释还存在着不足。我们认为,在涉及本罪

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的理解问题时,还有以下问题应当明确:

第一,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是仅限于合法进行的,还是同时也包括非法进行的?对

于该问题,刑法第136条并没有明确。但是,从有关危险物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适用的普遍性上看,无论任

何人,凡是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均应遵循这些规定,不管其从事该种活动本身是法

律、法规允许进行的,还是法律、法规禁止的,都没有例外。而且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进行的生产、

储存、运输、使用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性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并不因其从事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行

为是否依法进行而有所不同,因此,不管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行为本身是否是法律、法规所允

许进行的,对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一律作为危险物品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与刑法第136条规定

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这里应当明确一个问题,当行为人在非法从事某些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

活动中,由于违反有关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如何处理?从我国刑法

的规定看,非法从事某些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活动,首先可能构成了刑法中规定的某些特定的犯罪,

如非法从事弹药、爆炸物的生产、运输、邮寄、储存的,应构成非法制造、运输、邮寄、储存弹药、爆炸物罪

输、使用,还是包括出于满足本人一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对于该问题,刑法第136条

没有明确规定。从实践中看,虽然由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的重大事故主要发生在企业、事业单位

的生产、作业活动中,但是,一般公民出于满足个人日常生活需要而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时,由

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也时有所见。从以有关的危险物品的管理

规定规范人们的生

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活动这一角度看,对于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不宜进行限

制,即不管是在生产、作业活动中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还是出于满足本人一般日常生活需要而生产、储

存、运输、使用,都属于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但是,这样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将一般公

民在出于满足本人日常生活需要而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法定的五种危险物品时,由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

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与有关业务人员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法定的五种危险物品的业务活动中因

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均当作危险物品肇事罪适用同一的法定刑,对前者的处罚存在着

过重的不足;而且这样做也与目前世界范围内在过失犯罪范围内区分业务过失犯罪和一般过失犯罪,而适用轻

重不同的法定刑的合理的立法潮流相背离。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在修改刑法时,应明确将本罪中的“使用”

、“生产”、“储存”、“运输”限于生产、作业活动或者业务活动中。至于在刑法第136条没有明确规定的状

况下,从刑法抑谦性考虑,应当把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限于生产、作业活动或者业务活动中

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

第四,对保障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活动安全的劳动安全设施的管理、维护活动,是否属于危

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对于危险物品管理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装备劳动安全设施而不装备,或者

对已经装备但不符合规定的劳动安全设施不更换或不维修,客观上就是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行为,而且劳

动安全设施的管理、维护与保障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这种对劳动安全设

施的管理、维护活动完全可以归为广义的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

第五,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行为是否只能于法律并不禁止的场所进行,在法律禁止的公共场所进行的

,能否构成本罪?刑法第136条没有规定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是否必须在法律不禁止的场所进

行。那么,客观上有的行为如运输行为需要经过公共场所,当法律允许该行为在公共场所进行,只是由于行为

人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以危险物品肇事罪论处;当法律禁止该行

为在公共场所进行,在已经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应以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处理;在由

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应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判刑。

三、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界限

本罪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都属于违反有关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过失犯罪,但

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第一,犯罪主体有所不同。前者的主体既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危险物品

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职工(包括直接从事该工作的一般职工、对该工作负责指挥、管理的有关负责人

以及对劳动安全设施负有管理、维护职责的人员),也可以是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其他

一般公民;后者的主体只能是企业、事业单位中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的管理、维护人员,而不能是企业、事业单

位的一般职工,更不能是其他一般公民。第二,犯罪客观表现有所不同。前者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爆炸性、易

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

的行为;后者在客观上表现为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

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

重后果的行为。

由于两者存在的上述区别,因而一般情况下两者的界限不难区分。应当指出的是,当企业、事业单位中负

责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的人员对于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场所已经装备的劳动安全设施不

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

重后果的,应当以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定罪处罚。但以下两种情况不能以该罪处理:其一,虽然生产、储存、

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场所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事故隐患,但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并未向

有关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的人员提出,因此,即使因此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了其他严重后果

,也不能以重大劳动安全设施罪论处,而只能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判刑。其二,虽然根据国家规定,应当在

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中装备劳动安全设施,但有关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

护的人员并没有装

备,即使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事故隐患的意见,也不能对行为人以该罪追究刑事

责任,而只能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判刑。

四、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本罪与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都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其对象都是爆炸性、易燃性、放射

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都具有违反有关规定而运输危险物品的行为,犯罪主体都包含一般公民。但是,两

者有着相当的区别:第一,犯罪主体有所不同。前者的主体通常是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但也包括其他一般

的公民;后者的主体通常是一般公民。第二,犯罪主观方面有所不同。前者在主观上只能是过失;后者在主观

上只能是故意[4]。第三,犯罪客观方面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违反规定的内容不同。前者违反的是保障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活动安全的规定,该规

定既可是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也可是单位内部制定的明文规定,还可是行业通行的惯例或习惯[5];后者违反

的是国家禁止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当然,违反该规定本身

也意味着违反了有关保障运输危险物品活动安全的有关管理规定。

其二,行为的方式不同。前者的行为方式包括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四种方式;后者则仅有携

带危险物品一种方式。

其三,发生的场所不同。后者只发生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内;前者则发生在危险物品的生产、储

存、运输、使用过程或场所,即便前者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行为有时发生在公共场所,但在

法律、法规并不禁止有关单位或人员在该公共场所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的情况下,对

于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只能

构成危险物品肇事罪。但当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活动发生在法律、法规禁止的公共场所,危及

公共安全的,就构成了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如果在该公共场所因行为人违反了爆炸性、易燃性

、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发生了重大事故,造成了严重后果的,也只能以危险物品肇事罪

定罪处罚,除非有证据表明行为人非法携带危险物品是为了实施放火、爆炸、投毒等以危险

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的犯罪,才能对行为人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某种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其四,构成犯罪对危害结果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违规行为必须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了严重后果才能构成

该罪;后者则不要求违规行为必须发生某种物质性的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只要具有造成某种危害公共安全的

、物质性的危害结果的危险性,就构成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如果非法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

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因而造成某种危害公共安全的、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就不能以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

共安全罪论处,而应按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判刑。但如果有证据表明行为人非法携带危险物品是为了实施放火

、爆炸、投毒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某种犯罪,就只能以后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因为,刑法第13

0条规定的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只限于行为人非法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

,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情况,不包括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况。如果该罪包括造成人员伤

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况的话,就有两种可能:一是行为人对造成的此种危害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那么

,这种情况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完全符合;二是行为人对造成的此种危害结果是故意的心理态度,那

么。这种情况实质上就属于故意以某种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根据刑法的规定

,对行为人所处的刑罚都比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所处的刑罚要重得多。因此,如果对上述情况以

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处理的话,不仅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而且由于上述情况与

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不符,因而就严重违背罪刑法定的刑法基本原则。

危险物品肇事罪中“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含义

对于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通常认为,所谓生产,是指对危险物品的加工、制作活动,

也包括为生产进行的实验活动;所谓储存,是指对危险物品的存放、保管活动;所谓运输,是指对危险物品的

运送、携带活动;所谓使用,是指将危险物品用于一定生产、生活目的的活动[3]。一般而言,这种解释并没有

太大的问题。但是,从全面、准确认定本罪的范围方面考虑,上述解释还存在着不足。我们认为,在涉及本罪

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的理解问题时,还有以下问题应当明确:

第一,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是仅限于合法进行的,还是同时也包括非法进行的?对

于该问题,刑法第136条并没有明确。但是,从有关危险物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适用的普遍性上看,无论任

何人,凡是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均应遵循这些规定,不管其从事该种活动本身是法

律、法规允许进行的,还是法律、法规禁止的,都没有例外。而且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进行的生产、

储存、运输、使用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性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并不因其从事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行

为是否依法进行而有所不同,因此,不管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行为本身是否是法律、法规所允

许进行的,对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一律作为危险物品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与刑法第136条规定

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这里应当明确一个问题,当行为人在非法从事某些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

活动中,由于违反有关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如何处理?从我国刑法

的规定看,非法从事某些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活动,首先可能构成了刑法中规定的某些特定的犯罪,

如非法从事弹药、爆炸物的生产、运输、邮寄、储存的,应构成非法制造、运输、邮寄、储存弹药、爆炸物罪

理活动本身即与危险物品的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密切相关,因而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危险物品生

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因此,对其作为或不作为行为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应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处

罚。否则,如果对其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理的话,就不能确切地体现其行为本质,与罪刑法定的原则也不相符

合。

二、危险物品肇事罪中“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含义

对于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通常认为,所谓生产,是指对危险物品的加工、制作活动,

也包括为生产进行的实验活动;所谓储存,是指对危险物品的存放、保管活动;所谓运输,是指对危险物品的

运送、携带活动;所谓使用,是指将危险物品用于一定生产、生活目的的活动[3]。一般而言,这种解释并没有

太大的问题。但是,从全面、准确认定本罪的范围方面考虑,上述解释还存在着不足。我们认为,在涉及本罪

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的理解问题时,还有以下问题应当明确:

第一,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是仅限于合法进行的,还是同时也包括非法进行的?对

于该问题,刑法第136条并没有明确。但是,从有关危险物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适用的普遍性上看,无论任

何人,凡是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均应遵循这些规定,不管其从事该种活动本身是法

律、法规允许进行的,还是法律、法规禁止的,都没有例外。而且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进行的生产、

储存、运输、使用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性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并不因其从事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行

为是否依法进行而有所不同,因此,不管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行为本身是否是法律、法规所允

许进行的,对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一律作为危险物品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与刑法第136条规定

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这里应当明确一个问题,当行为人在非法从事某些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

活动中,由于违反有关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如何处理?从我国刑法

的规定看,非法从事某些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活动,首先可能构成了刑法中规定的某些特定的犯罪,

如非法从事弹药、爆炸物的生产、运输、邮寄、储存的,应构成非法制造、运输、邮寄、储存弹药、爆炸物罪

输、使用,还是包括出于满足本人一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对于该问题,刑法第136条

没有明确规定。从实践中看,虽然由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的重大事故主要发生在企业、事业单位

的生产、作业活动中,但是,一般公民出于满足个人日常生活需要而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时,由

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也时有所见。从以有关的危险物品的管理

规定规范人们的生

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活动这一角度看,对于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不宜进行限

制,即不管是在生产、作业活动中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还是出于满足本人一般日常生活需要而生产、储

存、运输、使用,都属于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但是,这样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将一般公

民在出于满足本人日常生活需要而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法定的五种危险物品时,由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

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与有关业务人员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法定的五种危险物品的业务活动中因

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均当作危险物品肇事罪适用同一的法定刑,对前者的处罚存在着

过重的不足;而且这样做也与目前世界范围内在过失犯罪范围内区分业务过失犯罪和一般过失犯罪,而适用轻

重不同的法定刑的合理的立法潮流相背离。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在修改刑法时,应明确将本罪中的“使用”

、“生产”、“储存”、“运输”限于生产、作业活动或者业务活动中。至于在刑法第136条没有明确规定的状

况下,从刑法抑谦性考虑,应当把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限于生产、作业活动或者业务活动中

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

第四,对保障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活动安全的劳动安全设施的管理、维护活动,是否属于危

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对于危险物品管理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装备劳动安全设施而不装备,或者

对已经装备但不符合规定的劳动安全设施不更换或不维修,客观上就是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行为,而且劳

动安全设施的管理、维护与保障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这种对劳动安全设

施的管理、维护活动完全可以归为广义的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

第五,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行为是否只能于法律并不禁止的场所进行,在法律禁止的公共场所进行的

,能否构成本罪?刑法第136条没有规定本罪中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是否必须在法律不禁止的场所进

行。那么,客观上有的行为如运输行为需要经过公共场所,当法律允许该行为在公共场所进行,只是由于行为

人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以危险物品肇事罪论处;当法律禁止该行

为在公共场所进行,在已经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应以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处理;在由

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应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判刑。

三、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界限

本罪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都属于违反有关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过失犯罪,但

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第一,犯罪主体有所不同。前者的主体既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危险物品

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职工(包括直接从事该工作的一般职工、对该工作负责指挥、管理的有关负责人

以及对劳动安全设施负有管理、维护职责的人员),也可以是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其他

一般公民;后者的主体只能是企业、事业单位中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的管理、维护人员,而不能是企业、事业单

位的一般职工,更不能是其他一般公民。第二,犯罪客观表现有所不同。前者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爆炸性、易

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

的行为;后者在客观上表现为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

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

重后果的行为。

由于两者存在的上述区别,因而一般情况下两者的界限不难区分。应当指出的是,当企业、事业单位中负

责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的人员对于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场所已经装备的劳动安全设施不

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

重后果的,应当以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定罪处罚。但以下两种情况不能以该罪处理:其一,虽然生产、储存、

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场所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事故隐患,但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并未向

有关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的人员提出,因此,即使因此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了其他严重后果

,也不能以重大劳动安全设施罪论处,而只能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判刑。其二,虽然根据国家规定,应当在

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中装备劳动安全设施,但有关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

护的人员并没有装

备,即使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事故隐患的意见,也不能对行为人以该罪追究刑事

责任,而只能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判刑。

四、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本罪与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都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其对象都是爆炸性、易燃性、放射

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都具有违反有关规定而运输危险物品的行为,犯罪主体都包含一般公民。但是,两

者有着相当的区别:第一,犯罪主体有所不同。前者的主体通常是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但也包括其他一般

的公民;后者的主体通常是一般公民。第二,犯罪主观方面有所不同。前者在主观上只能是过失;后者在主观

上只能是故意[4]。第三,犯罪客观方面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违反规定的内容不同。前者违反的是保障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活动安全的规定,该规

定既可是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也可是单位内部制定的明文规定,还可是行业通行的惯例或习惯[5];后者违反

的是国家禁止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当然,违反该规定本身

也意味着违反了有关保障运输危险物品活动安全的有关管理规定。

其二,行为的方式不同。前者的行为方式包括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四种方式;后者则仅有携

带危险物品一种方式。

其三,发生的场所不同。后者只发生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内;前者则发生在危险物品的生产、储

存、运输、使用过程或场所,即便前者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行为有时发生在公共场所,但在

法律、法规并不禁止有关单位或人员在该公共场所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活动的情况下,对

于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只能

构成危险物品肇事罪。但当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活动发生在法律、法规禁止的公共场所,危及

公共安全的,就构成了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如果在该公共场所因行为人违反了爆炸性、易燃性

、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发生了重大事故,造成了严重后果的,也只能以危险物品肇事罪

定罪处罚,除非有证据表明行为人非法携带危险物品是为了实施放火、爆炸、投毒等以危险

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的犯罪,才能对行为人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某种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其四,构成犯罪对危害结果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违规行为必须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了严重后果才能构成

该罪;后者则不要求违规行为必须发生某种物质性的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只要具有造成某种危害公共安全的

、物质性的危害结果的危险性,就构成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如果非法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

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因而造成某种危害公共安全的、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就不能以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

共安全罪论处,而应按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判刑。但如果有证据表明行为人非法携带危险物品是为了实施放火

、爆炸、投毒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某种犯罪,就只能以后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因为,刑法第13

0条规定的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只限于行为人非法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

,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情况,不包括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况。如果该罪包括造成人员伤

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况的话,就有两种可能:一是行为人对造成的此种危害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那么

,这种情况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完全符合;二是行为人对造成的此种危害结果是故意的心理态度,那

么。这种情况实质上就属于故意以某种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根据刑法的规定

,对行为人所处的刑罚都比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所处的刑罚要重得多。因此,如果对上述情况以

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处理的话,不仅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而且由于上述情况与

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不符,因而就严重违背罪刑法定的刑法基本原则。


相关内容

  • 7.1 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 7.1 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7.1.1 应建立至少包括下列危险作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人员.许可范围.审批程序.许可签发人员等: 1)危险区域动火作业: 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3)能源介质作业: 4)高处作业: 5)大型吊装作业: 6)交叉作业: 7)其他危险作业. [要素释义] ...

  • 工作票样本
  • 安全施工作业票样本 送变电工程公司变电分公司 目 录 接地网敷设--------------------1 构架及横梁组装------------------2 构架组立---------------------3 构架找正---------------------4 软母线架设---------- ...

  • 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1
  • 管理制度SEM-S-QSD- 版本:A 修改页 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了加强公司各类危险性作业活动的安全管理,防止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行业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及<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 ...

  • 爆炸物品安全监管题库(章文义)
  • 单选题 1. 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下列物品不属于工业索类火工品的是(C) A. 工业导爆索 B.工业导火索 C.汽车安全气囊用点火具 D.塑料导爆管 2. 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下列物品不属于工业炸药的是(C) A.粘性炸药 B.膨化硝铵炸药 C.工业黑索今 D ...

  • 危险品安全操作规程
  • JT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 JT 397-XXXX 代替JT 397-1999 危险货物集装箱港口作业安全规程 The safety rules for handling dangerous cargo container in port (送审稿) xxxx-xx-xx 发布 xxxx-xx ...

  • 危险作业管理办法
  • 危险作业管理办法 SEP―YW―06―43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为规范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系统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加强作业项目风险控制,有效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本办法. 1.2 本办法规定了危险作业管理职责.范围.审批及作业管理等内容. 1. ...

  • 民爆器材管理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66号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已经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第13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六年五月十日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预防爆炸事 ...

  • 风险评价准则
  • 风险评价准则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一.概述 作业危害分析( Job Hazard Analysis,JHA)又称作业安全分析( Job Hazard Analysis,JSA).作业危害分解( Job Hazard Breakdown),是一种半定量评估方法. 实施作业危害分析,能够识别作业中 ...

  • 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 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1目的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防止公司范围内危险作业事故的发生,严格遵守各项危险作业安全制度,规范危险作业的各项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内所有危险作业的管理. 3权责 3.1 车间负责一般生产场所危险作业的审核与管理. 3. ...

  • 危险性作业管理制度
  • 危险性作业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使所有作业人员了解哪些类型的作业是相当危险或者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并对此类作业予以有效控制,制定本规定. 2.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管理范围内危险作业许可活动的安全管理. 3. 职责 3.1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危险作业许可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 3.2 安全生产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