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发源地为什么会产生在古代的楚国?

北人称江为河,南人称河为江。

长江、黄河,这两大河流哺育着两岸的人民,她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北方的黄河流域孕育了“儒家”思想;南方的长江流域孕育了“道家”思想。儒家讲“仁义”;道家讲“道德”。“仁义道德”这四个字,也就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最高行为准则。

其实,“仁义”和“道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仁,就是仁爱、善良。

义,是指正义、正气。

道,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德,就是要在主观上遵循规律。

具体怎么讲呢?

充满仁爱之心,善良之心的人,就可以算作仁人;而暴虐之人、残忍之人,就是不仁的人。

正义感很强的人、正气凛然的人,就是有义之人;而奸邪的人、诡诈的人,就是不义之人。

探求真理,追寻本质,掌握自然规律的人,就是有道之人;不学无术,不懂常识,不知道客观规律的人,就是无道之人。

尊重规律,按规律去办事的人,就是有德之人。明知道自然规律,却故意去违背规律做坏事的人,就是无德之人。

这里面的区别,其实并不复杂。简而言之:儒家倾向于“唯心主义”;道家倾向于“唯物主义”。

因为在人的行为上,儒家要求我们“凭良心”去做事,(要有爱心,还要有正义感);而道家则提倡我们“按规律”去办事,(要有学识,还要有操守)。

也不存在唯心唯物谁比谁更好,我们只能说,前者更像是“人与人”怎样和谐相处的“社会科学”;后者更像是“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的“自然科学”。

在开创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里面,最重要的几位是:鬻子、老子、庄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楚国人。那么,为什么楚国会成为道家的发源地呢?

“楚”,是春秋时期的古国名,又称荆、荆楚,指中国的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楚”这个字有以下三重意思:

1.灌木。(类似于荆条状的落叶灌木。)

2.清楚。(一目了然,清晰鲜明。)

3.痛苦。(内心郁闷,痛楚不堪。)

“楚”这个字,是个象形文字,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形:

上面是两个木,构成一个“林”字,形容树多,密密麻麻的树木,表示麻木的程度很深很厚。下面是一个“足”字,表示用足走路,在林中穿梭。

双木和足合起来,足在林中走,四处没有路,看不清远方,时间一长,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也就不灵敏了,变得越来越麻木了。

楚的本意,就是指双脚麻木得受不了了。这是一种身体上劳累不堪的痛苦,更是一种渺渺茫茫看不清前途的痛苦。

所以,楚人的祖先就用“麻木”来注册本部族的商标,以示即使麻木了也要不屈服的顽抗到底!激励自己,创业维艰,不要怕苦。

我们今天生活的这样一种现代化城市,只是在最近的这短短一百年时间内兴起的。一百多年前的城市,不过小土城而已。而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楚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可以到神龙架原始森林走一趟,感受感受,大概就是那个样子的。当时的中原相对比较发达的时候,整个南方的长江流域,几乎还完全被森林所覆盖。

楚国的先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丛林之中。

人类的历史文明,远远不仅是官场政治力量上的龙争虎斗、此消彼长、兴衰交替,而是一个勤劳民族对浩瀚无边的处女地的征服与开发!

在这条征服之路上,最艰苦的部分,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而是人与大自然本身的抗争:砍倒原始森林,驯服大江大河,清理蛮荒土地,开拓耕地面积。

可以这样说,今天的湖北省,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远古先民们,在这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中挖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群麻木,创造出了世界上璀璨辉煌的楚文明!

楚的别称是“荆”,我们再看“荆”这个字,也很有意思的,由“草”、“开”、“刀”三部分构成。

上面的“艸”,代表茂盛的草,厚厚的植被;下面的开和刀,是个“刑”字。对草用刑,拿草开刀,顾名思义,就是一副拓荒开道的生动图画。

古楚国地大物博,人烟稀少,远没有中原的人口密度大,所以,人与人的斗争就是次要的了,人与自然的抗争才是最主要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了那时的第一所需。

这也就为楚国成为道家的发源地提供了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左传》记载:楚族因受到中原一些部族的歧视,逐渐向南迁移,来到了长江流域荆山一带,楚人先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拉着破麻木(柴车、三轮车),穿着破衣服,开垦山林,艰苦创业,遂创建了楚国。

要致富,先修路。

楚国创始人从鬻熊到熊绎,他们来到这里都是在为后人修路。因为这里没有路。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

路是什么?路就是“道”。道的本意即是路。北人称道为路,南人称路为道。

问道,就是问路的意思;

寻道,就是找路子的意思;

修道,就是铺路的意思。

后来把修仙也叫做修道,还是这个意思,修的是一条从心灵到上天的路。

所以,楚国的先君,就是中国最早的“修道者”,带领着他的族人,一群麻木的受不了了的人,去寻找新的出路。

北人称江为河,南人称河为江。

长江、黄河,这两大河流哺育着两岸的人民,她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北方的黄河流域孕育了“儒家”思想;南方的长江流域孕育了“道家”思想。儒家讲“仁义”;道家讲“道德”。“仁义道德”这四个字,也就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最高行为准则。

其实,“仁义”和“道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仁,就是仁爱、善良。

义,是指正义、正气。

道,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德,就是要在主观上遵循规律。

具体怎么讲呢?

充满仁爱之心,善良之心的人,就可以算作仁人;而暴虐之人、残忍之人,就是不仁的人。

正义感很强的人、正气凛然的人,就是有义之人;而奸邪的人、诡诈的人,就是不义之人。

探求真理,追寻本质,掌握自然规律的人,就是有道之人;不学无术,不懂常识,不知道客观规律的人,就是无道之人。

尊重规律,按规律去办事的人,就是有德之人。明知道自然规律,却故意去违背规律做坏事的人,就是无德之人。

这里面的区别,其实并不复杂。简而言之:儒家倾向于“唯心主义”;道家倾向于“唯物主义”。

因为在人的行为上,儒家要求我们“凭良心”去做事,(要有爱心,还要有正义感);而道家则提倡我们“按规律”去办事,(要有学识,还要有操守)。

也不存在唯心唯物谁比谁更好,我们只能说,前者更像是“人与人”怎样和谐相处的“社会科学”;后者更像是“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的“自然科学”。

在开创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里面,最重要的几位是:鬻子、老子、庄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楚国人。那么,为什么楚国会成为道家的发源地呢?

“楚”,是春秋时期的古国名,又称荆、荆楚,指中国的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楚”这个字有以下三重意思:

1.灌木。(类似于荆条状的落叶灌木。)

2.清楚。(一目了然,清晰鲜明。)

3.痛苦。(内心郁闷,痛楚不堪。)

“楚”这个字,是个象形文字,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形:

上面是两个木,构成一个“林”字,形容树多,密密麻麻的树木,表示麻木的程度很深很厚。下面是一个“足”字,表示用足走路,在林中穿梭。

双木和足合起来,足在林中走,四处没有路,看不清远方,时间一长,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也就不灵敏了,变得越来越麻木了。

楚的本意,就是指双脚麻木得受不了了。这是一种身体上劳累不堪的痛苦,更是一种渺渺茫茫看不清前途的痛苦。

所以,楚人的祖先就用“麻木”来注册本部族的商标,以示即使麻木了也要不屈服的顽抗到底!激励自己,创业维艰,不要怕苦。

我们今天生活的这样一种现代化城市,只是在最近的这短短一百年时间内兴起的。一百多年前的城市,不过小土城而已。而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楚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可以到神龙架原始森林走一趟,感受感受,大概就是那个样子的。当时的中原相对比较发达的时候,整个南方的长江流域,几乎还完全被森林所覆盖。

楚国的先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丛林之中。

人类的历史文明,远远不仅是官场政治力量上的龙争虎斗、此消彼长、兴衰交替,而是一个勤劳民族对浩瀚无边的处女地的征服与开发!

在这条征服之路上,最艰苦的部分,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而是人与大自然本身的抗争:砍倒原始森林,驯服大江大河,清理蛮荒土地,开拓耕地面积。

可以这样说,今天的湖北省,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远古先民们,在这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中挖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群麻木,创造出了世界上璀璨辉煌的楚文明!

楚的别称是“荆”,我们再看“荆”这个字,也很有意思的,由“草”、“开”、“刀”三部分构成。

上面的“艸”,代表茂盛的草,厚厚的植被;下面的开和刀,是个“刑”字。对草用刑,拿草开刀,顾名思义,就是一副拓荒开道的生动图画。

古楚国地大物博,人烟稀少,远没有中原的人口密度大,所以,人与人的斗争就是次要的了,人与自然的抗争才是最主要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了那时的第一所需。

这也就为楚国成为道家的发源地提供了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左传》记载:楚族因受到中原一些部族的歧视,逐渐向南迁移,来到了长江流域荆山一带,楚人先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拉着破麻木(柴车、三轮车),穿着破衣服,开垦山林,艰苦创业,遂创建了楚国。

要致富,先修路。

楚国创始人从鬻熊到熊绎,他们来到这里都是在为后人修路。因为这里没有路。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

路是什么?路就是“道”。道的本意即是路。北人称道为路,南人称路为道。

问道,就是问路的意思;

寻道,就是找路子的意思;

修道,就是铺路的意思。

后来把修仙也叫做修道,还是这个意思,修的是一条从心灵到上天的路。

所以,楚国的先君,就是中国最早的“修道者”,带领着他的族人,一群麻木的受不了了的人,去寻找新的出路。


相关内容

  •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
  •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主要作者是老子,即老聃.老聃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

  • 先秦两汉文学
  •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1.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现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话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通常显示为对 ...

  •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 ...

  • 公务员考试可能需要的常识--世界之最,文学常识[1]
  • 公务员常识--世界之最,文学常识,单位换算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 关闭 张智文 11-21 16:31分享 ,并说:很实用袄 世界之最:1.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约4万千米2. 七大洲:亚洲面积最大,大洋州面积最小3. 四大样中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4. 世界位置最南.冰川最多.淡水资源最丰富. ...

  • (教育部编)七年级历史 第八课 百家争鸣
  • 第八课 百家争鸣 课程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相继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农家.纵横家.兵家等学术派别,各种思想竞相绽放,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由于教材是依据时间顺序 ...

  •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 ...

  •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
  •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 ...

  • 历史笔记--先秦时期
  • 先秦时期 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 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出现了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以雅典和罗马为代表高度繁荣 ...

  • 论徐州古代乡贤对社会的影响
  • 论徐州古代乡贤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徐州为著名的历史古城,这里的古址古迹繁多.徐州古代的乡贤也为徐州的繁荣发展贡献出了不少力量.本文拟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的方面,探讨徐州古代乡贤的贡献成就,以及对徐州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关键词: 乡贤 政治 思想文化 宗教 一.乡贤的社会背景 (一).乡贤的含义与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