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陈与义

篇一: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

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

3.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据说陈与义的这首诗歌史模仿杜甫的登岳阳楼之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杜甫的风岳阳楼呢?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登楼,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课前反馈(3分)

1.课前我请同学们熟读诗歌,并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就请同学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学生举手展示,集体正音)

2.刚才我们把诗歌中重点字的音找准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再朗读一遍,真正做到熟读诗歌。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这个方面你还要钻研一下。

三、课堂助学

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这首诗歌,那我们现在就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要求,来分析一下这首歌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学习任务)

1.诗歌虽然短小,但是也像我们学习的文章一样,包含各种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把自己在诗歌里找到的信息勾出来做好批注,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10分)

例: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登楼的时间;看到的景色;诗人的情感等。

2.小组讨论后,学生举手汇报所找到的内容,师总结并出示多媒体:

时间:夕阳下、日暮

地点:洞庭湖之东,长江的西面;三国时吴国和蜀国的分界 景物:挂着的帷幔一动不动;还有年老的树木和苍茫的波涛 事情:诗人远游万里,头发已白,经过三年的艰难才在这里凭栏远眺,回忆古人。

情感:悲。这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去找,不要老是代劳。

3.同学们,“悲” 是贯穿整首诗的思想情感,我们在课前一定都去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那大家知道这时候的陈与义为什么会如此的悲伤呢?(多媒体出示问题)(3分)

①学生可讲述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说明这时的陈与义正因靖康之变而逃难在外,生活颠沛流离;

②学生也可能会讲述这时候北宋已灭,国不能统一,家不能完整,诗人悲的国家的命运。

5.陈与义的这些悲,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呢?诗人是怎样借景舒情的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15)

这类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评、总结。

例:用不动的帷幔和夕阳来烘托心中的悲伤;诗人日暮时徘徊在岳阳楼;万里流浪肯定很苦,三年多难肯定很艰辛,所以悲;诗人头发已白,国家已破,所以悲??

教师点评、总结的关键:首联“东、西”两诗说明了人生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大宋从繁华转眼便灰飞烟灭;夕阳西下,岳阳楼上的帷幔和旗子一动不动,原来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眼中却显得十分惨淡;颔联借吴蜀之分,想到了国破山河碎的现状,不禁悲从中来,无奈徘徊;颈联用虚的万里和实的三年,写出了作者三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尾联情思沉郁悲壮,诗人已白头,吊古伤今,面对老木苍波,更加悲己悲国。

6.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的“悲”,板书: 景悲

悲 己悲 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国悲

7.在同学们动手动脑的交流学习中,我们理解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悲,最后请同学们听示范,跟读后再自读展示。(8分)

8.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到诗歌深沉的意境。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用这种独力思考、集体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课后学习任务安排

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并默写本诗。

篇二:《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找诗眼。【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 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 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 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 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 理诗意 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 (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 联想 ——诱发——悲情 (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 意象 ——表现——悲情 (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 抓意象 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 思背景 探主旨

篇三: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篇四:登岳阳楼 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的情感。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壮丽的风采,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我们来欣赏一下杜熙宇同学为大家搜集的图片,请他来讲解一下。(出示图片) 多美的岳阳楼,可是同景不同情,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诗七言律诗)

1、范读(先听朗诵,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跟读(请同学们小声跟着读)

四、自读文章,粗理大意。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根据注释,解释诗中的重点字词。(见大屏幕)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悲)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对应哪个句子?(悲伤,老木沧波无限悲)

(找不准的地方,小组内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答案。

(2)(好,我们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基调,齐读一下这首诗) 齐读诗歌。

(3)(都有起立,我们看着大屏幕中的图片,就如登临此楼,让我们再读一遍) 再次齐读诗歌。

师评价:同学们读的悲伤少了点,豪迈多了点,但是我们还是要怀着悲伤的心情来继续欣赏这首诗。

五、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下面我们来逐句进行赏析诗歌的语言、情感,小组合作完成)

1、赏析归纳:

(1)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联系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

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 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感情:沉郁悲壮,对自己辗转多难的生活无奈与失意。

师适时评价。

六、当堂成诵。

1、(我们现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2、试着背诵一遍。

七、拓展阅读。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体会诗人的情感)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杜甫诗中的“老病”“涕泗流”与陈与义诗中的“老木”“无限悲”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对时势的慨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关心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祖国。

八、布置作业。

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将这首诗默写在作业本上。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夕阳迟

颔:徙倚欲暮时

无限悲 颈:万里三年

尾:白头老木

十、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是以“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为主线的。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接着,在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再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对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希望老师不吝赐教。

篇五:《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出示岳阳楼图片)

宋代闻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

【师:欣赏诗歌前,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历史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现在我们就来结合课文的注释,熟悉诗人陈与义与他的经历】(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了解“靖康之变”:先请学生说说靖康之变,然后出示课件了解。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一)读准诗歌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1、自由朗读诗歌。

2、请一个学生朗读。

3、齐读诗歌。

4、明确诗歌节奏。【师: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重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般节奏应该是223,但在读诗的时候应该结合意思来朗读,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示课件“节奏”)

5、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齐声朗读。

(二)读懂诗歌

1、解释要害词: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迟:缓慢

横分:瓜分

徙倚:徘徊

凭危:凭:靠着;危:高处。登楼 (出示课件“注释”)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诗的内容描绘出来。

3、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译文”)

朗读诗歌: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内容

四、

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1、找诗眼。 (出示课件“理解全诗”)

【师: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悲

2、“悲”在何处?

【师: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概括: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师:我们理解了全诗的感情在于一个“悲”,明确了感情基调,诗歌的韵味也就轻易出来了,我们再来把这首诗齐声朗读一遍。】

五、 佳句赏析,拓展深化

1、请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写的出色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赏析归纳:

(1)“帘旌不动夕阳迟”: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

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

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感情??:沉郁悲壮,对自己辗转多难的生活无奈与失意。六、

小结(想一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归纳: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篇一: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

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

3.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据说陈与义的这首诗歌史模仿杜甫的登岳阳楼之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杜甫的风岳阳楼呢?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登楼,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课前反馈(3分)

1.课前我请同学们熟读诗歌,并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就请同学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学生举手展示,集体正音)

2.刚才我们把诗歌中重点字的音找准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再朗读一遍,真正做到熟读诗歌。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这个方面你还要钻研一下。

三、课堂助学

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这首诗歌,那我们现在就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要求,来分析一下这首歌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学习任务)

1.诗歌虽然短小,但是也像我们学习的文章一样,包含各种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把自己在诗歌里找到的信息勾出来做好批注,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10分)

例: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登楼的时间;看到的景色;诗人的情感等。

2.小组讨论后,学生举手汇报所找到的内容,师总结并出示多媒体:

时间:夕阳下、日暮

地点:洞庭湖之东,长江的西面;三国时吴国和蜀国的分界 景物:挂着的帷幔一动不动;还有年老的树木和苍茫的波涛 事情:诗人远游万里,头发已白,经过三年的艰难才在这里凭栏远眺,回忆古人。

情感:悲。这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去找,不要老是代劳。

3.同学们,“悲” 是贯穿整首诗的思想情感,我们在课前一定都去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那大家知道这时候的陈与义为什么会如此的悲伤呢?(多媒体出示问题)(3分)

①学生可讲述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说明这时的陈与义正因靖康之变而逃难在外,生活颠沛流离;

②学生也可能会讲述这时候北宋已灭,国不能统一,家不能完整,诗人悲的国家的命运。

5.陈与义的这些悲,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呢?诗人是怎样借景舒情的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15)

这类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评、总结。

例:用不动的帷幔和夕阳来烘托心中的悲伤;诗人日暮时徘徊在岳阳楼;万里流浪肯定很苦,三年多难肯定很艰辛,所以悲;诗人头发已白,国家已破,所以悲??

教师点评、总结的关键:首联“东、西”两诗说明了人生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大宋从繁华转眼便灰飞烟灭;夕阳西下,岳阳楼上的帷幔和旗子一动不动,原来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眼中却显得十分惨淡;颔联借吴蜀之分,想到了国破山河碎的现状,不禁悲从中来,无奈徘徊;颈联用虚的万里和实的三年,写出了作者三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尾联情思沉郁悲壮,诗人已白头,吊古伤今,面对老木苍波,更加悲己悲国。

6.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的“悲”,板书: 景悲

悲 己悲 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国悲

7.在同学们动手动脑的交流学习中,我们理解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悲,最后请同学们听示范,跟读后再自读展示。(8分)

8.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到诗歌深沉的意境。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用这种独力思考、集体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课后学习任务安排

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并默写本诗。

篇二:《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找诗眼。【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 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 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 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 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 理诗意 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 (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 联想 ——诱发——悲情 (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 意象 ——表现——悲情 (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 抓意象 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 思背景 探主旨

篇三: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篇四:登岳阳楼 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的情感。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壮丽的风采,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我们来欣赏一下杜熙宇同学为大家搜集的图片,请他来讲解一下。(出示图片) 多美的岳阳楼,可是同景不同情,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诗七言律诗)

1、范读(先听朗诵,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跟读(请同学们小声跟着读)

四、自读文章,粗理大意。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根据注释,解释诗中的重点字词。(见大屏幕)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悲)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对应哪个句子?(悲伤,老木沧波无限悲)

(找不准的地方,小组内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答案。

(2)(好,我们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基调,齐读一下这首诗) 齐读诗歌。

(3)(都有起立,我们看着大屏幕中的图片,就如登临此楼,让我们再读一遍) 再次齐读诗歌。

师评价:同学们读的悲伤少了点,豪迈多了点,但是我们还是要怀着悲伤的心情来继续欣赏这首诗。

五、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下面我们来逐句进行赏析诗歌的语言、情感,小组合作完成)

1、赏析归纳:

(1)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联系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

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 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感情:沉郁悲壮,对自己辗转多难的生活无奈与失意。

师适时评价。

六、当堂成诵。

1、(我们现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2、试着背诵一遍。

七、拓展阅读。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体会诗人的情感)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杜甫诗中的“老病”“涕泗流”与陈与义诗中的“老木”“无限悲”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对时势的慨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关心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祖国。

八、布置作业。

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将这首诗默写在作业本上。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夕阳迟

颔:徙倚欲暮时

无限悲 颈:万里三年

尾:白头老木

十、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是以“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为主线的。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接着,在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再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对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希望老师不吝赐教。

篇五:《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出示岳阳楼图片)

宋代闻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

【师:欣赏诗歌前,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历史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现在我们就来结合课文的注释,熟悉诗人陈与义与他的经历】(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了解“靖康之变”:先请学生说说靖康之变,然后出示课件了解。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一)读准诗歌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1、自由朗读诗歌。

2、请一个学生朗读。

3、齐读诗歌。

4、明确诗歌节奏。【师: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重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般节奏应该是223,但在读诗的时候应该结合意思来朗读,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示课件“节奏”)

5、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齐声朗读。

(二)读懂诗歌

1、解释要害词: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迟:缓慢

横分:瓜分

徙倚:徘徊

凭危:凭:靠着;危:高处。登楼 (出示课件“注释”)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诗的内容描绘出来。

3、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译文”)

朗读诗歌: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内容

四、

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1、找诗眼。 (出示课件“理解全诗”)

【师: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悲

2、“悲”在何处?

【师: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概括: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师:我们理解了全诗的感情在于一个“悲”,明确了感情基调,诗歌的韵味也就轻易出来了,我们再来把这首诗齐声朗读一遍。】

五、 佳句赏析,拓展深化

1、请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写的出色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赏析归纳:

(1)“帘旌不动夕阳迟”: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

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

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感情??:沉郁悲壮,对自己辗转多难的生活无奈与失意。六、

小结(想一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归纳: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相关内容

  • 27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 27<岳阳楼记>教案 庄浪三中李彦明 教学目的 1.熟读成诵,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 ...

  • 北师大版语文上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教案
  • 北师大版语文上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教案 内容预览: 比较·探究 <游岳阳楼记>教案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 ...

  • [岳阳楼记]第一二三课时教案
  • 过渡语: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 ...

  • 岳阳楼记上课用教案
  •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积累常见的通假.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文言 文的能力. 3.学习文章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体会作者 ...

  •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 登岳阳楼 一.教学目标 1. 品评名句,感受诗境: 2. 体悟诗人伤时忧世的博大情怀: 3. 对比阅读,体味不同诗人在诗歌诗境及风格方面的独特性. 二.知识回顾:知人论世 1.杜甫,字( 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 [ 岳阳楼记] 教案分析
  • [教例简述] 这是方伯荣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85年第12期) 教学过程 如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 ...

  • 6.[登岳阳楼]教案
  •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登岳阳楼>(1课时) 课前预习: 1.有关岳阳楼或洞庭湖的诗词对联你知道那些呢?你最喜欢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解. 2.对于杜甫你又了解多少呢?最喜欢他的哪些诗歌?收集有关杜甫及其诗歌的有关信息.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 ...

  • 游岳阳楼记教案
  • <游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句 2.文章结构分析 3.探讨课文内容 4.总结文章主旨 5.进行比较分析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字句的翻译 2.进行与其他篇目的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媒体运用: 电子白板(视频.音频) 课时安 ...

  • 27.岳阳楼记教案
  • 课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__________ 教学时间______________教学班级______________授课时__________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页码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