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3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

1.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那么,该物体在此过程及以后的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速度不断增大,到加速度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而后做匀速运动 B.速度不断减小到零,然后又反向做加速运动,最后做匀速运动 C.速度不断减小,到加速度为零时,速度减到最小,而后做匀速运动 D .速度一直增大

2.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的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个时刻之前0.1s 内的位移一定是1m B.从这个时刻起1s 内的位移一定是10m C.从这个时刻起10s 内的位移可能是50m

D .从这个时刻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通过100m 的路程所用时间为10s

3.a 、b 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b 加速时,物体a 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 的加速度 B .20秒时,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 C .60秒时,物体a 在物体b 的前方

D .40秒时,a 、b 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m

4.飞机的起飞过程是从静止出发,在直跑道上加速前进,等达到一定速度时离地。已知飞机加速前进的路程为1600m ,所用的时间为40s 。假设这段运动为匀加速运动,用a 表示加速度,v 表示离地时的速度,则( )

2

A.a =2m /s ,v =80 m/s

2

B .a =1m /s ,v =40 m/s

2

C.a =80m /s ,v =40m/s

2

D .a =1m /s ,v =80 m/s

5.200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04架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假设该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 所需时间为t ,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

( )

vt

A . vt B . C . 2vt D . 无法确定2

6.如图所示,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顶端安有滑轮,两物块P 、Q 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P 悬于空中,Q 放在斜面上,均处于静止状态。当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推Q 时,P 、Q 仍静止不动,则( ) A .Q 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小 B .Q 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C .轻绳上拉力一定变小 D .轻绳上拉力一定不变

7.如图,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 ,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 相连,从滑轮到P 和到Q 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 与P 之间以及P 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 ,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P 使它做匀速运动,则F 的大小为( ) A .4μmg B .3μmg C .2μmg D .μmg

8.木块A 、B 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 、B 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 上,如图所示,力F 作用后( )

A .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 .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 C .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 .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9.不可伸长的轻细线AO 与BO 下端系一个物体P ,细线长AO>BO,A 、B 两上端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开始时两线刚好绷直,如图所示。细线AO 和BO 的拉力设为F A 和F B ,保持端点A 、B 在同一水平线上,使A 、B 逐渐远离过程中,关于细线的拉力F A 和F B 的大小随AB 间距离变化的情况是( ) A .F A 随距离增大而一直增大 B .F A 随距离增大而一直减小

C .F B 随距离增大而一直增大

D .F B 随距离增大而一直减小

10.小木块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受到一个水平力F(F≠0)的作用处于静止,如图,则小木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与竖直向上的方向的夹角β可能是

( )

A .β=O

B .向右上方,β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80分)

二、本题共8小题,共110分。按题目要求做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

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1.(4分)伽利略通过研究自由落体和物块沿光滑斜面的运动,首次发现了匀加速运动规律。伽利略假设物块沿斜面运动与物块自由下落遵从同样的法则,他在斜面上用刻度表示物块滑下的路程,并测出物块通过相应路程的时间,然后用图线表示整个运动过程,如图所示。图中OA 表示测得的时间,矩形OAED 的面积表示该时间内物块经过的路程,则图中OD 的长度表示 。P 为DE 的中点,连接OP 且延长交AE 的延长线于B 点,则AB 的长度表示 __。

12.(8分)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 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

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

C.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

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a)是对应的位移一时间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b)中图线1,2,3,4,5所示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回答下列提问:

(1)与上述过程中A 、C 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___________;

(2)图(a)中的AB 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作__________运动,表中X 处的值为

___________;

(3)图(b)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作__________运

动,最后“小纸杯”作___________运动;

(4)比较图(b)中的图线1和5,指出在1.0~1.5 s 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

差异:_________。

13.(10分)某同学用图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 。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图所示。

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

S 3-S 2S 6-S 5S 2-S 1

,方法A:由g 1= g2=, ∙∙∙,g 5=, 取平均值g ;

T 2T 2T 2

方法B :由g 1=

S 5-S 2S 6-S 3S 4-S 1

,,, g g取平均值g 。 2=3=3T 23T 23T 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S 1、S 2、S 3、S 4、S 5、S 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 中有________;

方法B 中有_______。因此,选择方法_______(A或B) 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_(系统或偶然) 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试举出两条) 。并计算物

2

体经过第4点的瞬时速度v 4=___________m/s;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______m/s。 14.(6分)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 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

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 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

(1)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 N和________N。 (2)在本题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15.(10分)要求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走完一段直道,然后驶入一段半圆形的弯道,但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出车道。求摩托车在直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有关数据见表格。

某同学是这样解的:要使摩托车所用时间最 短,应先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 v1=40m/s,然后再减速到v 2=20m/s,

t 1=

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合理?若合理,请完成计算;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并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

16.(10分)晚间,甲火车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当时乙火车误入同一轨道,且以20m/s的速度追向甲车,当乙车司机发现甲车时两车相距仅125 m,乙车立即制动。已知以这种速度前进的火车制动后需经过200m 才能停止,问能否发生撞车事故? 17.(10分)如图在三角架的B

点悬挂一个定滑轮,人用它匀速地提起重物,重物质量为

v -v v 1

=„;t 2 =12=„;t= t1 + t2=„。

a 2a 1

30kg ,人的质量为50 kg,求: (1)此时人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大?

(2)支架的斜杆BC 、横杆AB 所受的力各是多大?(绳子和滑轮的质量、绳子和滑轮的

2

摩擦及杆的自重忽略不计,g 取10m/s) 18.(10分)一个重量为G 的小环套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 的光滑大圆环上,一个劲度系数为k ,自然长度为L(L

02

方向如图所示,若夹角θ=60,求力F 的大小范围。(取g =lOm/s)

物理主选班第一轮总复习测试

答卷

班别________学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80分)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6. 17.

18.

19.

答案

1-5:ABC ,CD ,C ,A ,B 6-10:D ,A ,C ,A ,D

1.ABC 解析:从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两种情况分析。当物体做加速运动时,物体做的是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减为零时,速度最大,最后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物体做减速运动时,则物体做的是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减速运动。并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物体的速度减为零时而加速度不为零,则物体再反向加速,当物体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种可能是当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不为零,此时,物体将沿原方向做匀速运动。

2.CD 。某时刻的速度只能反映该时刻的运动快慢,不反映其前后时刻的运动情况。

3.C 。解析:v-t 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和时间轴所夹的面积表示位移。当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据此得出正确的答案为C 。有些考生错误的认为图线相交时相遇,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属于容易题。 4.A 解析:此题直接由s=

12

at 及v =at 这两个运动学最常用的公式不难得到正确答案A 。2

此题考查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考查考生对运动学基本知识的识记,同时还考查了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简单运用。 5.B 解析:由s=v t 和v =

v

知B 正确。 2

6.D 解析:以0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分析如图8—1所示,由于Q 与斜面体保持相对静止,其与斜面体间的静摩擦力,是由物体Q 受到的其他力在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大小决定的,增大水平推力F ,我们仍无法判定摩擦力的变化,故A 、B 错;P 与Q 通过轻绳跨过光滑滑轮相连,因P 、Q 均处于静止,所以轻绳上的拉力始终等于P 的重力,C 错D 对。

7.A 。因为P 匀速运动,则Q 也速运动,对Q 而言,受绳子拉力T 和P 对Q 的摩擦力f Q ,绳子的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T=fQ =μmg ;

对P 而言,受向右的拉力F ,绳子向左的拉力T,Q 对P 向左的摩擦力f Q ,地面对P 向左的摩擦力f P 。由平衡可知,拉力F=T+fQ +fp =μmg+μmg+μ2mg=4μmg 。此题考查受力分析、隔离法和平衡知识。注意的是,在求地面对P 的摩擦力时容易漏掉Q 对P 的压力而误选B 。 8.C 。因为B 所受弹簧弹力F=kx=400⨯0. 02=8N ,方向水平向右,再受水平向右x=400X O .02=8 N,再受水平向右的拉力为1 N,B 静止不动,受力平衡,所以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8+1N=9N。

9.A 。如图所示,作出F A 、F B 和G 所组成的矢量三角形,开始F A =0,F B =G,拉开之后,F B 先减小后增大而F A 一直增大. 10.D 。

11.平均速度;末速度 12.(1)作出假设;搜集证据 (2)匀速直线;

1.937

(3)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匀速

(4)图线1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2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

大(或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

13.S 1 S6 ;S 1 S2 S3 S4 S5 S6 ;B ;偶然;阻力,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

法等;2.45;8.67

14.2.5;4.0;图略

15.解:

该同学的解法不合理,因为摩托车必须在218 m的直道上完成变速运动过程,但按照该同学的解法:t 1=v 140v -v 240-20s =10s ,t 2=1s =2.5s , t=t1+t2=12.5s ==48a 1a 2

v +v 21140+20v 1t 1+1t 2=⨯40⨯10+⨯2. 5=275m ,已2222摩托车的位移为s=s1+s2=

大于直道长度218m 。

正确的解法:摩托车在t 1时间内加速到v m , 再在t 2时间内减速到v 2,总位移s 为218 m 。t 1=v v +v 2v m v -v 2t 2=s , t2=m ,m t 1+m

22a 1a 2

联立解得:v m =36m /s 。最短时间t=t1+t2=

16. 解:会发生撞车事故 。 v m v m -v 23636-20+=+s =11s a 1a 248

0-v 乙202

=-m /s 2=1m /s 2。从开始制动到两车因为乙车刹车时的加速度a=2x 2⨯20

速度相等所需时间为t ,则t=2v 甲-v 乙

a =4-20s =16s 。 -1

121at =20⨯16-⨯1⨯162m =192m 22

甲车距乙车开始制动的距离为:s 甲=v甲t+x0=4⨯16+125=189m ,可见甲车落后乙车3 此时乙车位移为:s 乙=v0t+m ,说明会发生交通事故。

17.解:

(1)人受到重力G, 绳子的拉力T 和地面的支持力N 作用, 由平衡条件得:

N=G-T=50⨯10-30⨯10N =200N

据牛顿第三定律, 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等于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则人对地面的压力为200N 。

(2)支架的斜杆BC 受力F BC =2T 2⨯300=N =3N =692. 8N 0sin 603

2

0 横杆AB 所受的力F AB =2Tcot60=2⨯300⨯3=N =346. 4N 3

18. 解:方法(1)相似三角形法。小环受到重力G ,弹簧的拉力F’,和大环对小环的弹力F N

的作用,由平衡条件可知G 和F N 的合力与弹簧的作用力F’是一对平

衡力,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可知:力的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由对

应边成比例可得: G R = R 2R cos θ

而F=k(2Rcosθ一L)

联立可得:COS θ=kL kL 则θ= 2(kR -G ) 2(kR -G )

方法(2)以小环为研究对象,它受力如图所示,建立坐标系,根据平衡条件有: G sin θ=F N sin θ

G cos θ+F N cos θ=kx

而x =2R cos θ-L

联立可得:COS θ=kL kL 则θ= 2(kR -G ) 2(kR -G )

19.解:A 球受力如图所示,则有

水平方向: Fcosθ=FB cos θ+Fc , ①

竖直方向: Fsinθ+FB sin θ=mg , ②

由②式得: F =mg mg -F B ≤=203N =34. 6N sin θsin θ

由①、②式得: F =F c mg +≥N =17. 3N 2sin θ2cos θ

所以F 的大小范围是:17. 3N ≤F ≤34. 6N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

1.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那么,该物体在此过程及以后的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速度不断增大,到加速度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而后做匀速运动 B.速度不断减小到零,然后又反向做加速运动,最后做匀速运动 C.速度不断减小,到加速度为零时,速度减到最小,而后做匀速运动 D .速度一直增大

2.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的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个时刻之前0.1s 内的位移一定是1m B.从这个时刻起1s 内的位移一定是10m C.从这个时刻起10s 内的位移可能是50m

D .从这个时刻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通过100m 的路程所用时间为10s

3.a 、b 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b 加速时,物体a 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 的加速度 B .20秒时,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 C .60秒时,物体a 在物体b 的前方

D .40秒时,a 、b 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m

4.飞机的起飞过程是从静止出发,在直跑道上加速前进,等达到一定速度时离地。已知飞机加速前进的路程为1600m ,所用的时间为40s 。假设这段运动为匀加速运动,用a 表示加速度,v 表示离地时的速度,则( )

2

A.a =2m /s ,v =80 m/s

2

B .a =1m /s ,v =40 m/s

2

C.a =80m /s ,v =40m/s

2

D .a =1m /s ,v =80 m/s

5.200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04架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假设该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 所需时间为t ,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

( )

vt

A . vt B . C . 2vt D . 无法确定2

6.如图所示,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顶端安有滑轮,两物块P 、Q 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P 悬于空中,Q 放在斜面上,均处于静止状态。当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推Q 时,P 、Q 仍静止不动,则( ) A .Q 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小 B .Q 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C .轻绳上拉力一定变小 D .轻绳上拉力一定不变

7.如图,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 ,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 相连,从滑轮到P 和到Q 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 与P 之间以及P 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 ,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P 使它做匀速运动,则F 的大小为( ) A .4μmg B .3μmg C .2μmg D .μmg

8.木块A 、B 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 、B 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 上,如图所示,力F 作用后( )

A .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 .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 C .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 .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9.不可伸长的轻细线AO 与BO 下端系一个物体P ,细线长AO>BO,A 、B 两上端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开始时两线刚好绷直,如图所示。细线AO 和BO 的拉力设为F A 和F B ,保持端点A 、B 在同一水平线上,使A 、B 逐渐远离过程中,关于细线的拉力F A 和F B 的大小随AB 间距离变化的情况是( ) A .F A 随距离增大而一直增大 B .F A 随距离增大而一直减小

C .F B 随距离增大而一直增大

D .F B 随距离增大而一直减小

10.小木块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受到一个水平力F(F≠0)的作用处于静止,如图,则小木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与竖直向上的方向的夹角β可能是

( )

A .β=O

B .向右上方,β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80分)

二、本题共8小题,共110分。按题目要求做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

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1.(4分)伽利略通过研究自由落体和物块沿光滑斜面的运动,首次发现了匀加速运动规律。伽利略假设物块沿斜面运动与物块自由下落遵从同样的法则,他在斜面上用刻度表示物块滑下的路程,并测出物块通过相应路程的时间,然后用图线表示整个运动过程,如图所示。图中OA 表示测得的时间,矩形OAED 的面积表示该时间内物块经过的路程,则图中OD 的长度表示 。P 为DE 的中点,连接OP 且延长交AE 的延长线于B 点,则AB 的长度表示 __。

12.(8分)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 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

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

C.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

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a)是对应的位移一时间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b)中图线1,2,3,4,5所示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回答下列提问:

(1)与上述过程中A 、C 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___________;

(2)图(a)中的AB 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作__________运动,表中X 处的值为

___________;

(3)图(b)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作__________运

动,最后“小纸杯”作___________运动;

(4)比较图(b)中的图线1和5,指出在1.0~1.5 s 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

差异:_________。

13.(10分)某同学用图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 。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图所示。

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

S 3-S 2S 6-S 5S 2-S 1

,方法A:由g 1= g2=, ∙∙∙,g 5=, 取平均值g ;

T 2T 2T 2

方法B :由g 1=

S 5-S 2S 6-S 3S 4-S 1

,,, g g取平均值g 。 2=3=3T 23T 23T 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S 1、S 2、S 3、S 4、S 5、S 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 中有________;

方法B 中有_______。因此,选择方法_______(A或B) 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_(系统或偶然) 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试举出两条) 。并计算物

2

体经过第4点的瞬时速度v 4=___________m/s;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______m/s。 14.(6分)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 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

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 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

(1)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 N和________N。 (2)在本题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15.(10分)要求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走完一段直道,然后驶入一段半圆形的弯道,但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出车道。求摩托车在直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有关数据见表格。

某同学是这样解的:要使摩托车所用时间最 短,应先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 v1=40m/s,然后再减速到v 2=20m/s,

t 1=

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合理?若合理,请完成计算;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并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

16.(10分)晚间,甲火车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当时乙火车误入同一轨道,且以20m/s的速度追向甲车,当乙车司机发现甲车时两车相距仅125 m,乙车立即制动。已知以这种速度前进的火车制动后需经过200m 才能停止,问能否发生撞车事故? 17.(10分)如图在三角架的B

点悬挂一个定滑轮,人用它匀速地提起重物,重物质量为

v -v v 1

=„;t 2 =12=„;t= t1 + t2=„。

a 2a 1

30kg ,人的质量为50 kg,求: (1)此时人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大?

(2)支架的斜杆BC 、横杆AB 所受的力各是多大?(绳子和滑轮的质量、绳子和滑轮的

2

摩擦及杆的自重忽略不计,g 取10m/s) 18.(10分)一个重量为G 的小环套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 的光滑大圆环上,一个劲度系数为k ,自然长度为L(L

02

方向如图所示,若夹角θ=60,求力F 的大小范围。(取g =lOm/s)

物理主选班第一轮总复习测试

答卷

班别________学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80分)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6. 17.

18.

19.

答案

1-5:ABC ,CD ,C ,A ,B 6-10:D ,A ,C ,A ,D

1.ABC 解析:从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两种情况分析。当物体做加速运动时,物体做的是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减为零时,速度最大,最后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物体做减速运动时,则物体做的是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减速运动。并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物体的速度减为零时而加速度不为零,则物体再反向加速,当物体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种可能是当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不为零,此时,物体将沿原方向做匀速运动。

2.CD 。某时刻的速度只能反映该时刻的运动快慢,不反映其前后时刻的运动情况。

3.C 。解析:v-t 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和时间轴所夹的面积表示位移。当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据此得出正确的答案为C 。有些考生错误的认为图线相交时相遇,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属于容易题。 4.A 解析:此题直接由s=

12

at 及v =at 这两个运动学最常用的公式不难得到正确答案A 。2

此题考查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考查考生对运动学基本知识的识记,同时还考查了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简单运用。 5.B 解析:由s=v t 和v =

v

知B 正确。 2

6.D 解析:以0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分析如图8—1所示,由于Q 与斜面体保持相对静止,其与斜面体间的静摩擦力,是由物体Q 受到的其他力在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大小决定的,增大水平推力F ,我们仍无法判定摩擦力的变化,故A 、B 错;P 与Q 通过轻绳跨过光滑滑轮相连,因P 、Q 均处于静止,所以轻绳上的拉力始终等于P 的重力,C 错D 对。

7.A 。因为P 匀速运动,则Q 也速运动,对Q 而言,受绳子拉力T 和P 对Q 的摩擦力f Q ,绳子的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T=fQ =μmg ;

对P 而言,受向右的拉力F ,绳子向左的拉力T,Q 对P 向左的摩擦力f Q ,地面对P 向左的摩擦力f P 。由平衡可知,拉力F=T+fQ +fp =μmg+μmg+μ2mg=4μmg 。此题考查受力分析、隔离法和平衡知识。注意的是,在求地面对P 的摩擦力时容易漏掉Q 对P 的压力而误选B 。 8.C 。因为B 所受弹簧弹力F=kx=400⨯0. 02=8N ,方向水平向右,再受水平向右x=400X O .02=8 N,再受水平向右的拉力为1 N,B 静止不动,受力平衡,所以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8+1N=9N。

9.A 。如图所示,作出F A 、F B 和G 所组成的矢量三角形,开始F A =0,F B =G,拉开之后,F B 先减小后增大而F A 一直增大. 10.D 。

11.平均速度;末速度 12.(1)作出假设;搜集证据 (2)匀速直线;

1.937

(3)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匀速

(4)图线1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2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

大(或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

13.S 1 S6 ;S 1 S2 S3 S4 S5 S6 ;B ;偶然;阻力,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

法等;2.45;8.67

14.2.5;4.0;图略

15.解:

该同学的解法不合理,因为摩托车必须在218 m的直道上完成变速运动过程,但按照该同学的解法:t 1=v 140v -v 240-20s =10s ,t 2=1s =2.5s , t=t1+t2=12.5s ==48a 1a 2

v +v 21140+20v 1t 1+1t 2=⨯40⨯10+⨯2. 5=275m ,已2222摩托车的位移为s=s1+s2=

大于直道长度218m 。

正确的解法:摩托车在t 1时间内加速到v m , 再在t 2时间内减速到v 2,总位移s 为218 m 。t 1=v v +v 2v m v -v 2t 2=s , t2=m ,m t 1+m

22a 1a 2

联立解得:v m =36m /s 。最短时间t=t1+t2=

16. 解:会发生撞车事故 。 v m v m -v 23636-20+=+s =11s a 1a 248

0-v 乙202

=-m /s 2=1m /s 2。从开始制动到两车因为乙车刹车时的加速度a=2x 2⨯20

速度相等所需时间为t ,则t=2v 甲-v 乙

a =4-20s =16s 。 -1

121at =20⨯16-⨯1⨯162m =192m 22

甲车距乙车开始制动的距离为:s 甲=v甲t+x0=4⨯16+125=189m ,可见甲车落后乙车3 此时乙车位移为:s 乙=v0t+m ,说明会发生交通事故。

17.解:

(1)人受到重力G, 绳子的拉力T 和地面的支持力N 作用, 由平衡条件得:

N=G-T=50⨯10-30⨯10N =200N

据牛顿第三定律, 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等于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则人对地面的压力为200N 。

(2)支架的斜杆BC 受力F BC =2T 2⨯300=N =3N =692. 8N 0sin 603

2

0 横杆AB 所受的力F AB =2Tcot60=2⨯300⨯3=N =346. 4N 3

18. 解:方法(1)相似三角形法。小环受到重力G ,弹簧的拉力F’,和大环对小环的弹力F N

的作用,由平衡条件可知G 和F N 的合力与弹簧的作用力F’是一对平

衡力,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可知:力的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由对

应边成比例可得: G R = R 2R cos θ

而F=k(2Rcosθ一L)

联立可得:COS θ=kL kL 则θ= 2(kR -G ) 2(kR -G )

方法(2)以小环为研究对象,它受力如图所示,建立坐标系,根据平衡条件有: G sin θ=F N sin θ

G cos θ+F N cos θ=kx

而x =2R cos θ-L

联立可得:COS θ=kL kL 则θ= 2(kR -G ) 2(kR -G )

19.解:A 球受力如图所示,则有

水平方向: Fcosθ=FB cos θ+Fc , ①

竖直方向: Fsinθ+FB sin θ=mg , ②

由②式得: F =mg mg -F B ≤=203N =34. 6N sin θsin θ

由①、②式得: F =F c mg +≥N =17. 3N 2sin θ2cos θ

所以F 的大小范围是:17. 3N ≤F ≤34. 6N


相关内容

  • 教师教务个人工作总结
  •   在教育处和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下,在学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教务处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抓好新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组织好常规教学活动。   从新学期开始,教务处坚持每   天检查上课情况三--四次,做好检查记录。 ...

  • 教务工作总结
  • 在教育处和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下,在学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教务处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 抓好新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组织好常规教学活动。 从新学期开始,教务处坚持每天检查上课情况三--四次,做好检查记录。全学期检查教师 ...

  • 教务职称工作总结
  • 在教育处和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下,在学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教务处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 抓好新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组织好常规教学活动. 从新学期开始,教务处坚持每天检查上课情况三--四次,做好检查记录.全学期检查教师教 ...

  • 高一物理试卷分析物理
  • xx 高中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物理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备课组 xx 2015/11/9 本次考试所采用试卷为高一物理备课组自行命题的<拜城第四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试卷>,汉语部共399名高一学生参加了此次考试. 一.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 二.试 ...

  • 中学教务处教育工作总结
  • 在教育处和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下,在学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教务处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 、 抓好新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组织好常规教学活动。 从新学期开始,教务处坚持每天检查上课情况三--四次,做好检查记录。全学期检查教 ...

  • 期中考试通知
  • 武教研发[2015] 05 号 关于全区中小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期中统一测试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对全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强化教学与管理的有效性,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经教育局研究,决定对全区中小学2014-2 ...

  • 2014-2015高一物理期中考试卷
  • 湛江二中港城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 期中考试物理科试卷 命题人:刘翠平 审题人:谢春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 ...

  • 中学教务处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 本学期以“埋头苦干,争先进位”为教学工作的总要求。以“规范教学过程、细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切实强化了教学常规工作和教学“五认真”工作,基本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目标。 一、课堂教学管理 1.实行了“三项制度”。一是校内教学调研制度。二是行政人员听评课制度。本学期进行了三次听评课活动,每次 ...

  • 2009年学校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本学期学校的工作意见,牢固确立“素质为本、质量立校”的观念,继续以“规范教学过程、细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团结一致、细化措施、扎实工作,全面完成本学期各项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