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品书札记)

雷 达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在世故和浑噩之气越来越浓厚的今天,连儿童似也失却了单纯。

太平盛世以娱乐为主也许无可厚非,但实惠主义的教唆,不思国事、只关注自身小悲欢和琐碎的计较,恍惚在纸醉金迷的席梦思上,丧失了应有的精神追求与灵魂质量,恐怕是早晚要造成精神危机的。今天的儿童大都只知日本出产的奥特曼、美国出产的蜘蛛侠之类虚拟英雄,并不一定知道在民族蒙难时,曾经有过无数同胞以血肉之躯出生入死,才争取到了今天的国家尊荣和太平。

这责任当然不在孩子,在大人。

在人类世界,侵略与被侵略仍时有发生,你可以保善避恶不去侵略,但谁又能保证不被他人侵略?所以,爱“人”的教育应该时时普及,爱“国”的教育也应该从启蒙开始。当年抗日的勇士们发自内心的正义和无畏感天动地,他们是为维护民族尊严、争取国土主权而战。这些记忆不仅仅是个人记忆,而应成为国家记忆!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80周年纪念。时间最是无情。正如有人指出的,抗战记忆在逐渐模糊,甚至一些文物也遭到破坏。这个时日的血腥味儿已在国人的嗅觉之中淡化,耻辱感在心灵深处也不那么强烈了。在这种状态下,是否应该重温一下记忆?是否应该深触一下麻木的神经,提醒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警惕悲剧卷土重来?是否应该追忆前辈们如何以鲜血、以生命、以牺牲换来了太平?

作为父辈,应不仅仅给孩子以爱,还应该给孩子以灵魂的强壮,不仅仅让孩子丰衣足食,

为孩子遮风挡雨,挡住“狼来了”的危险,还应该常常告诉孩子们,狼确实来过,撕咬过我们的血肉,而且未必已远离,甚至有可能再来。历史的回音应该警钟长鸣。这就是《抗战铁血关东魂》丛书(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给世人提供的重要启示。

胡世宗笔下的赵一曼是可敬的,也是迷人的,似乎比早已熟知的形象更为生动具体,撼人心魄。从一个殷实人家的闺秀成长为一个刚毅的女英雄,这个过程转场自然。她是英雄,但更是母亲,连审讯过她的日本鬼子最终都向她躹躬敬礼。作家把她的铮铮铁骨和女性的柔美描写得颇为到位。于德北书写的阎宝航,号称“红色谍王”。他心存的不是权力,而是国难同胞的生命存亡。他与张学良的感情与分歧被写得传神逼真。常星儿书写了蜚声中外的抗日名将马占山。马占山敢于对当时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说“不”,显出大义在先的英雄本色。文章里道尽他既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军人,又是一个侠骨柔肠的有情之人,读后令人肃然起敬。刘兆林的文笔机智幽默,干净利索,以梦中相逢邓铁梅的茫然,引出了若干思考,并把邓铁梅塑造得有肝有胆,可谓匠心独具。白小易书写的冯仲云,是出身清华大学的学子,在解放后获得“独立自由”勋章的知识者。国难当头时,他弃笔从戎。随着作者描摹白小易这个历史人物的层层推进,那时知识分子的气节与胸襟,让人不禁掩卷长思。周莲珊笔下的赵尚志,力量无穷,智慧不凡,他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力,创建了一支规模不小的抗日队伍,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王鸿达以娴熟的笔致、流畅的语言、庄重的叙事,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女英雄冷云。只看引言里,年迈的哥哥寻找妹妹这一幕就能催人泪下。“八女投江”的壮举,掀起了读者感情的巨浪,因悲壮更显伟大啊!孙少山书写的杨靖宇将军家喻户晓,作家以翔实的资料、娴熟的文学手段,把杨靖宇塑造得更为立体。肖显志书写的“义勇军之父”黄显声,更符合少儿阅读的口味,写得有情趣,也有意趣,行文流畅清爽„„

全书由12位作家下笔书写12位个性各异的英雄豪杰。阅读他们,会成为一种精神洗礼,一种感情回归,一次胸襟的扩张。

在英雄情结不断消解、精神理想日渐疲惫的今天,爱的范围越圈越小了。有一段时期,

曾经一味提倡大爱而忽略了小爱,被认为有悖于自然,然而,只追求小爱的真实而漠视大爱,是否也是一个民族的不幸?越来越淡化民族大义必然是有问题的。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代影响一代。娱乐、轻松的浅阅读成为流行,许多人变得只关心自己的心情,局限于关心个人的得失。漠视灵魂的状态,将使后来者退化成精神上爬行的蝼蚁。

不能抱怨我们的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其实他们的状态正折射着成人的状态。文学毕竟是精神领域的产物,能够激荡心灵的作品首先来源于生活的赐予。

牛顿可以通过一只苹果打开真理的大门,12位作家在市声如潮的今天,不计得失,以文学的形式重塑了12位抗战英雄,为儿童开启心灵的大门,提供一桌精神“宴席”。我以为这是文学的光荣,也是辽宁出版人为青少年成长备下的一杯牛奶,一枚钙片

“外行”与“内行”(金台随感)

高 深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有那么几年,人们对“外行”领导“内行”颇多贬词,为其列举过种种罪状,搞得一些非“科班出身”的领导很是尴尬。为改变这种局面,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文化艺术团体,纷纷把某些名角大腕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但实践证明,不少部门的这种改变效果并不理想。有些观众很喜爱的名家,担任领导职务后陷入自己并不熟悉的行政事务不能自拔,反而由“内行”变成了“外行”,且丢掉或疏远了酷爱大半生的专业。后来不少人渐渐以辞职的方式退出领导班子,重新拾起得心应手的老本行。

我以为“外行”领导“内行”这种批评本身就不甚科学。古人说:“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察,本应是看得很仔细了,但为什么看得很仔细反而看不清呢?它本应该是看得更清楚,但是这个世界太大了,客观事物太繁复了,谁能把世上所有一切都看得那么清

楚?你看得仔细的,看得透彻的,也仅仅是一个局部,这说明你在某个部位,在某一方面是清醒者,是明白人,但你同时又得承认自己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明白人。天下事都是相对的,都是比较而言,没有绝对的“内行”,也没有绝对的“外行”。不承认这一点也是“不明”,也是认识上的“盲区”。用这个道理来看,在所有的领域里大体上都是“外行”领导“内行”。

有一个唱花旦的著名京剧演员,师出名门,唱念做打,均有绝活,有诸多粉丝,后来当了某地京剧团的团长,按说她应该算“内行”领导“内行”了。其实不然,她只能在狭义上讲才算“内行”,若从广义上说她仍然是“外行”,对于老旦、老生、大花脸、三花脸、武生行当以及胡琴、锣鼓等音乐伴奏,她并不深知深解。不深知深解,或甚至连一知半解也达不到,怎么敢充“内行”?以此类推,从广义讲,“外行”领导“内行”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领导者是把握方向、执行政策,出主意、用干部的,并非事无巨细眉毛胡子啥都抓。仍以戏剧界为例,一团之长,主要是抓好演什么戏,为谁演戏,如何把全团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至于怎么排戏、怎么演好戏,那是艺术总监和导演的职责,团长要是过分关注甚至干涉演出及排练业务,倒是有越俎代庖之嫌。

领导者关键在于有自知之明。人的一辈子,对大千世界来说,处于“外行”位置是常态,这或许对任何人都是人生的“短板”,但你若勇于承认自己之短,它便会促使你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向行家里手学习;相反,若是个缺乏自知的人,即便是内行,反而可能使人越发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和建议,走向自己的反面。近日读了一幅漫画说明,更使我顿开茅塞:“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领导者首先得具备一定的领导素质,如熟悉有关方面的法律、方针、政策;有一定的组

织能力、协调能力;发扬民主,深入实际,识大体,顾大局;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善于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还要有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格魅力等等。当然如果领导人或是“科班出身”,或是“半路出家”,对业务比较熟悉,那就更理想了。

今后一段时间,不少地方和单位都将面临换届,选好人是关键的关键。对于人选要适当注意把那些比较熟悉情况、熟悉业务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但是首先要考虑的是思想品质、领导素养、群众拥护这些条件,当然不排除选拔的领导干部是“业务骨干”,但选拔领导干部,不同于选拔“业务尖子”,更不是某个行业的“技术大赛”。这个界限一定要认识清楚。

乡音(外一首)

梦 野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体内这种千百不一的蕴藏

一出口

落座的节令

在温热的手中

朴素地站起

其实根本也不用出口

它是一种痣

田间地头的水灌

狂饮在高粱间

猛地咳嗽

会涂上肌肤的颜色

也不用去看

静在黑夜里

让一路找寻的星星

闻一闻

也会知道

他在天南 还是地北

甚至不用去闻

乘着秋风的臂膀

在稻穗上

高高的

摸一摸

你就会知道 他的来处

乡村的夜

乡村的夜

如同一个空空的草筐

携带最重的黑色

眺望在千家万户的门前

天空

打湿三月的细雨

心惊中

听一声布谷带血的啼叫

春就在草筐中跳出

乡村的夜

是一汪浅浅的积水

村庄格外靓丽

树枝给风梳头

一夜的着装

很是疲惫

看一眼晨起漂亮的姑娘

夏就一下在臂弯中站起

乡村的夜

宛如一本鲜艳的台历

蛙鸣与蝉唱

倾尽心力

一夜不停的歌唱

新的一页

才从河边的水草上站起

嗓子破了

秋就在收获的眼中倒下

乡村的夜

像千家万户贴旧的对联

一方方牵挂

总被忽啦啦的风送远

来点最浓的墨

再剪一窗欢笑

一夜迎接

冬就在红红的路上走来

山秋菊

华文峰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深山的深秋黄昏静悄悄 秋风轻轻摇曳满坡盛开的菊花 花韵带着清香在空中撒飘 七彩晚霞开满西边天际 天地交融的风韵是那么的妖娆

迎着秋风走在静谧的山径 身旁的菊花多情地把我缠绕 每一朵菊花都是那么丰姿俊俏 它们为我赶走深秋的凄凉冷漠 让我已沉寂的心泛起波澜

一群小鸟儿跳跃在山林枝头 眼前的景色让它们忘了归巢 它们不时飞落菊花丛中嬉戏

有时突然乍飞划出霞光一道 扇动整个山坡的黄昏流淌 晚霞中萦回着声声鸣叫

不远的山沟燃起篝火

满沟的山楂树在晚霞中燃烧 满山的枫叶联袂红霞

像大海涌动着烈火的波涛 遥瞻层林尽染红遍万山

山气日夕中飞鸟开林芳菊闪耀

漫无目的地徜徉在山坡菊丛 对从未细察的秋意倍感奇妙

第一次无所事事的心有说不出的舒畅 此刻我就好像其中一株花草 突然间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 寻找东篱陪伴陶老先生采菊逍遥

幽静的山径颜色愈浓

暮色中满坡菊花袅袅缥缈

银色月光更扮下晚霞的梳妆

秋夜的芳菊是那么清雅孤傲

我突然发现东篱旁一座古老房屋

悠然间又看见南山飘逸云霄

生活短章

马正勇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月 亮

相比于太阳,月亮虽然不能给我们生存的光和热,却给了我们太多的情感寄托。

一直不能明白,究竟是因为夜晚人类更脆弱,还是因为更空闲,人们在夜晚变得更加多情善感;也不明白,是由于人们在夜晚的多情才喜欢上月亮,还是由于喜欢月亮而变得多情。不过没有关系,事实是,我们喜欢月亮。

古往今来,歌颂月亮的文字已数不胜数,“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天,人们还是喜爱月亮,然而对城市人而言,欣赏到明月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了。我出生在北方,现居住在南方。小时,秋末冬初的早上,寒雾凝霜,笼罩大地,一片苍凉。才知以霜喻月是怎样的一份寂寞荒凉心情!

偶然的一个夜晚,从外面奔波回来,突然发现地上一片光亮——既不是忘熄的灯,也不是窗外的照明,竟然是一片月光洒在屋内靠阳台的地方。站在阳台上,看这罕见的明月,它可是从远古来,从故乡来?

星 空

很小就喜欢星空。那浩淼无边的苍穹,以及不可计数的星星,曾经有我多少幻想与期盼。它代表了一种无限的包容和坦荡澄澈的胸怀,并因此让人对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崇拜之情。那时的星空总是分外清澈,在静谧的夜幕下,就如一望见底的小溪里美丽的鹅卵石,一颗一颗,清晰可辨„„

随着所在城市的不同,越是庞大繁荣的城市似乎星空就越是暗淡。越来越忙碌的我似乎也很难再有那种静静地观望星空的心情。直到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在繁忙的工作之后,我又体验到完全空白的寂寞,找到了那很久以前才享有过的单纯的思维。

看,星空下车辆人流依然奔走不息,而你,一个也本应汇聚在里面的分子,竟然跳出来,独自仰头观望。或许应该趁此空隙,多做一些思考了。稍微停息一下我们的脚步,深呼吸——面对一次自己的内心,面对一次自己的童真。

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品书札记)

雷 达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在世故和浑噩之气越来越浓厚的今天,连儿童似也失却了单纯。

太平盛世以娱乐为主也许无可厚非,但实惠主义的教唆,不思国事、只关注自身小悲欢和琐碎的计较,恍惚在纸醉金迷的席梦思上,丧失了应有的精神追求与灵魂质量,恐怕是早晚要造成精神危机的。今天的儿童大都只知日本出产的奥特曼、美国出产的蜘蛛侠之类虚拟英雄,并不一定知道在民族蒙难时,曾经有过无数同胞以血肉之躯出生入死,才争取到了今天的国家尊荣和太平。

这责任当然不在孩子,在大人。

在人类世界,侵略与被侵略仍时有发生,你可以保善避恶不去侵略,但谁又能保证不被他人侵略?所以,爱“人”的教育应该时时普及,爱“国”的教育也应该从启蒙开始。当年抗日的勇士们发自内心的正义和无畏感天动地,他们是为维护民族尊严、争取国土主权而战。这些记忆不仅仅是个人记忆,而应成为国家记忆!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80周年纪念。时间最是无情。正如有人指出的,抗战记忆在逐渐模糊,甚至一些文物也遭到破坏。这个时日的血腥味儿已在国人的嗅觉之中淡化,耻辱感在心灵深处也不那么强烈了。在这种状态下,是否应该重温一下记忆?是否应该深触一下麻木的神经,提醒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警惕悲剧卷土重来?是否应该追忆前辈们如何以鲜血、以生命、以牺牲换来了太平?

作为父辈,应不仅仅给孩子以爱,还应该给孩子以灵魂的强壮,不仅仅让孩子丰衣足食,

为孩子遮风挡雨,挡住“狼来了”的危险,还应该常常告诉孩子们,狼确实来过,撕咬过我们的血肉,而且未必已远离,甚至有可能再来。历史的回音应该警钟长鸣。这就是《抗战铁血关东魂》丛书(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给世人提供的重要启示。

胡世宗笔下的赵一曼是可敬的,也是迷人的,似乎比早已熟知的形象更为生动具体,撼人心魄。从一个殷实人家的闺秀成长为一个刚毅的女英雄,这个过程转场自然。她是英雄,但更是母亲,连审讯过她的日本鬼子最终都向她躹躬敬礼。作家把她的铮铮铁骨和女性的柔美描写得颇为到位。于德北书写的阎宝航,号称“红色谍王”。他心存的不是权力,而是国难同胞的生命存亡。他与张学良的感情与分歧被写得传神逼真。常星儿书写了蜚声中外的抗日名将马占山。马占山敢于对当时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说“不”,显出大义在先的英雄本色。文章里道尽他既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军人,又是一个侠骨柔肠的有情之人,读后令人肃然起敬。刘兆林的文笔机智幽默,干净利索,以梦中相逢邓铁梅的茫然,引出了若干思考,并把邓铁梅塑造得有肝有胆,可谓匠心独具。白小易书写的冯仲云,是出身清华大学的学子,在解放后获得“独立自由”勋章的知识者。国难当头时,他弃笔从戎。随着作者描摹白小易这个历史人物的层层推进,那时知识分子的气节与胸襟,让人不禁掩卷长思。周莲珊笔下的赵尚志,力量无穷,智慧不凡,他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力,创建了一支规模不小的抗日队伍,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王鸿达以娴熟的笔致、流畅的语言、庄重的叙事,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女英雄冷云。只看引言里,年迈的哥哥寻找妹妹这一幕就能催人泪下。“八女投江”的壮举,掀起了读者感情的巨浪,因悲壮更显伟大啊!孙少山书写的杨靖宇将军家喻户晓,作家以翔实的资料、娴熟的文学手段,把杨靖宇塑造得更为立体。肖显志书写的“义勇军之父”黄显声,更符合少儿阅读的口味,写得有情趣,也有意趣,行文流畅清爽„„

全书由12位作家下笔书写12位个性各异的英雄豪杰。阅读他们,会成为一种精神洗礼,一种感情回归,一次胸襟的扩张。

在英雄情结不断消解、精神理想日渐疲惫的今天,爱的范围越圈越小了。有一段时期,

曾经一味提倡大爱而忽略了小爱,被认为有悖于自然,然而,只追求小爱的真实而漠视大爱,是否也是一个民族的不幸?越来越淡化民族大义必然是有问题的。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代影响一代。娱乐、轻松的浅阅读成为流行,许多人变得只关心自己的心情,局限于关心个人的得失。漠视灵魂的状态,将使后来者退化成精神上爬行的蝼蚁。

不能抱怨我们的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其实他们的状态正折射着成人的状态。文学毕竟是精神领域的产物,能够激荡心灵的作品首先来源于生活的赐予。

牛顿可以通过一只苹果打开真理的大门,12位作家在市声如潮的今天,不计得失,以文学的形式重塑了12位抗战英雄,为儿童开启心灵的大门,提供一桌精神“宴席”。我以为这是文学的光荣,也是辽宁出版人为青少年成长备下的一杯牛奶,一枚钙片

“外行”与“内行”(金台随感)

高 深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有那么几年,人们对“外行”领导“内行”颇多贬词,为其列举过种种罪状,搞得一些非“科班出身”的领导很是尴尬。为改变这种局面,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文化艺术团体,纷纷把某些名角大腕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但实践证明,不少部门的这种改变效果并不理想。有些观众很喜爱的名家,担任领导职务后陷入自己并不熟悉的行政事务不能自拔,反而由“内行”变成了“外行”,且丢掉或疏远了酷爱大半生的专业。后来不少人渐渐以辞职的方式退出领导班子,重新拾起得心应手的老本行。

我以为“外行”领导“内行”这种批评本身就不甚科学。古人说:“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察,本应是看得很仔细了,但为什么看得很仔细反而看不清呢?它本应该是看得更清楚,但是这个世界太大了,客观事物太繁复了,谁能把世上所有一切都看得那么清

楚?你看得仔细的,看得透彻的,也仅仅是一个局部,这说明你在某个部位,在某一方面是清醒者,是明白人,但你同时又得承认自己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明白人。天下事都是相对的,都是比较而言,没有绝对的“内行”,也没有绝对的“外行”。不承认这一点也是“不明”,也是认识上的“盲区”。用这个道理来看,在所有的领域里大体上都是“外行”领导“内行”。

有一个唱花旦的著名京剧演员,师出名门,唱念做打,均有绝活,有诸多粉丝,后来当了某地京剧团的团长,按说她应该算“内行”领导“内行”了。其实不然,她只能在狭义上讲才算“内行”,若从广义上说她仍然是“外行”,对于老旦、老生、大花脸、三花脸、武生行当以及胡琴、锣鼓等音乐伴奏,她并不深知深解。不深知深解,或甚至连一知半解也达不到,怎么敢充“内行”?以此类推,从广义讲,“外行”领导“内行”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领导者是把握方向、执行政策,出主意、用干部的,并非事无巨细眉毛胡子啥都抓。仍以戏剧界为例,一团之长,主要是抓好演什么戏,为谁演戏,如何把全团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至于怎么排戏、怎么演好戏,那是艺术总监和导演的职责,团长要是过分关注甚至干涉演出及排练业务,倒是有越俎代庖之嫌。

领导者关键在于有自知之明。人的一辈子,对大千世界来说,处于“外行”位置是常态,这或许对任何人都是人生的“短板”,但你若勇于承认自己之短,它便会促使你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向行家里手学习;相反,若是个缺乏自知的人,即便是内行,反而可能使人越发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和建议,走向自己的反面。近日读了一幅漫画说明,更使我顿开茅塞:“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领导者首先得具备一定的领导素质,如熟悉有关方面的法律、方针、政策;有一定的组

织能力、协调能力;发扬民主,深入实际,识大体,顾大局;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善于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还要有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格魅力等等。当然如果领导人或是“科班出身”,或是“半路出家”,对业务比较熟悉,那就更理想了。

今后一段时间,不少地方和单位都将面临换届,选好人是关键的关键。对于人选要适当注意把那些比较熟悉情况、熟悉业务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但是首先要考虑的是思想品质、领导素养、群众拥护这些条件,当然不排除选拔的领导干部是“业务骨干”,但选拔领导干部,不同于选拔“业务尖子”,更不是某个行业的“技术大赛”。这个界限一定要认识清楚。

乡音(外一首)

梦 野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体内这种千百不一的蕴藏

一出口

落座的节令

在温热的手中

朴素地站起

其实根本也不用出口

它是一种痣

田间地头的水灌

狂饮在高粱间

猛地咳嗽

会涂上肌肤的颜色

也不用去看

静在黑夜里

让一路找寻的星星

闻一闻

也会知道

他在天南 还是地北

甚至不用去闻

乘着秋风的臂膀

在稻穗上

高高的

摸一摸

你就会知道 他的来处

乡村的夜

乡村的夜

如同一个空空的草筐

携带最重的黑色

眺望在千家万户的门前

天空

打湿三月的细雨

心惊中

听一声布谷带血的啼叫

春就在草筐中跳出

乡村的夜

是一汪浅浅的积水

村庄格外靓丽

树枝给风梳头

一夜的着装

很是疲惫

看一眼晨起漂亮的姑娘

夏就一下在臂弯中站起

乡村的夜

宛如一本鲜艳的台历

蛙鸣与蝉唱

倾尽心力

一夜不停的歌唱

新的一页

才从河边的水草上站起

嗓子破了

秋就在收获的眼中倒下

乡村的夜

像千家万户贴旧的对联

一方方牵挂

总被忽啦啦的风送远

来点最浓的墨

再剪一窗欢笑

一夜迎接

冬就在红红的路上走来

山秋菊

华文峰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深山的深秋黄昏静悄悄 秋风轻轻摇曳满坡盛开的菊花 花韵带着清香在空中撒飘 七彩晚霞开满西边天际 天地交融的风韵是那么的妖娆

迎着秋风走在静谧的山径 身旁的菊花多情地把我缠绕 每一朵菊花都是那么丰姿俊俏 它们为我赶走深秋的凄凉冷漠 让我已沉寂的心泛起波澜

一群小鸟儿跳跃在山林枝头 眼前的景色让它们忘了归巢 它们不时飞落菊花丛中嬉戏

有时突然乍飞划出霞光一道 扇动整个山坡的黄昏流淌 晚霞中萦回着声声鸣叫

不远的山沟燃起篝火

满沟的山楂树在晚霞中燃烧 满山的枫叶联袂红霞

像大海涌动着烈火的波涛 遥瞻层林尽染红遍万山

山气日夕中飞鸟开林芳菊闪耀

漫无目的地徜徉在山坡菊丛 对从未细察的秋意倍感奇妙

第一次无所事事的心有说不出的舒畅 此刻我就好像其中一株花草 突然间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 寻找东篱陪伴陶老先生采菊逍遥

幽静的山径颜色愈浓

暮色中满坡菊花袅袅缥缈

银色月光更扮下晚霞的梳妆

秋夜的芳菊是那么清雅孤傲

我突然发现东篱旁一座古老房屋

悠然间又看见南山飘逸云霄

生活短章

马正勇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月 亮

相比于太阳,月亮虽然不能给我们生存的光和热,却给了我们太多的情感寄托。

一直不能明白,究竟是因为夜晚人类更脆弱,还是因为更空闲,人们在夜晚变得更加多情善感;也不明白,是由于人们在夜晚的多情才喜欢上月亮,还是由于喜欢月亮而变得多情。不过没有关系,事实是,我们喜欢月亮。

古往今来,歌颂月亮的文字已数不胜数,“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天,人们还是喜爱月亮,然而对城市人而言,欣赏到明月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了。我出生在北方,现居住在南方。小时,秋末冬初的早上,寒雾凝霜,笼罩大地,一片苍凉。才知以霜喻月是怎样的一份寂寞荒凉心情!

偶然的一个夜晚,从外面奔波回来,突然发现地上一片光亮——既不是忘熄的灯,也不是窗外的照明,竟然是一片月光洒在屋内靠阳台的地方。站在阳台上,看这罕见的明月,它可是从远古来,从故乡来?

星 空

很小就喜欢星空。那浩淼无边的苍穹,以及不可计数的星星,曾经有我多少幻想与期盼。它代表了一种无限的包容和坦荡澄澈的胸怀,并因此让人对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崇拜之情。那时的星空总是分外清澈,在静谧的夜幕下,就如一望见底的小溪里美丽的鹅卵石,一颗一颗,清晰可辨„„

随着所在城市的不同,越是庞大繁荣的城市似乎星空就越是暗淡。越来越忙碌的我似乎也很难再有那种静静地观望星空的心情。直到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在繁忙的工作之后,我又体验到完全空白的寂寞,找到了那很久以前才享有过的单纯的思维。

看,星空下车辆人流依然奔走不息,而你,一个也本应汇聚在里面的分子,竟然跳出来,独自仰头观望。或许应该趁此空隙,多做一些思考了。稍微停息一下我们的脚步,深呼吸——面对一次自己的内心,面对一次自己的童真。


相关内容

  • 文化塑造人生
  •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 阅读教材第17-21页,注意标注问题,把握层次,注意关键句,并尝试背诵下列问题. 优秀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生的?★★★ 三. 自主学习 一.丰富精神世界 1.作用:人创造了_________ ,__________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_____ ...

  • 2.1感受文化影响
  •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2.1感受文化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2.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二)能力目标 结合中西方文化对人的不同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符合国情 ...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法选择的
  • 37.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法选择的.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正确的.(4分) ②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 ...

  • [感受文化影响]教案1
  • 文化第二课第一框题 <感受文化影响>教案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行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 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 ...

  •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情形下,提高我们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已经迫在眉睫,毕竟教师是执教者.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 ...

  • [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设计
  • <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设计 钱晓莉 全章概述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感受文化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新课程学习 2.1 感受文化影响 ★新 ...

  • 1-2-1感受文化影响
  • 第 1 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一.选择题 1.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风度,所以与人讲话时总会 刻意保持一段距离. 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亲密无间, 所以与朋 友在一起时总会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主要说明了 A.文化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C.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 ...

  • 文化与生活
  • 专题九 文化与生活 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2010高考·北京卷25)<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A. ①② B. ...

  •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
  • 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我所理解的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主要有: 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要有职业认同感,这是教 ...

  • 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机制的研究计划
  • 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机制的研究计划83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的研究研究计划:一.研究意义: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