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会计的论文有关货币银行学论文

论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约束与应对

09

财务管理系 会计电算化3班 赵明娇

[1**********]3

摘要:“货币银行学”在经管类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因课程性质、内容特征、教学重心以及功利化学习等内外部因素约束,“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重点不易掌控、学生掌握的知识浅薄无体系等主要问题。为此,建议在教学中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合理安排教学,重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突出“货币银行学”的“实用性”以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突破课程教学约束。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功利化学习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性质及特征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指定的21世纪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货币银行学”以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历史发展与运行规律为主要研究现象,通过系统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后续金融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初步了解金融市场运行流程以及金融机构实际业务,为以后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提供实践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不仅是金融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非金融专业通向金融学科的门户课程。

与其他相关课程比较,“货币银行学”具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内容广泛但体系缺乏统一性。“货币银行学”几乎涉及到金融学科的所有领域。以当前国内主流货币银行学教材为例,除了传统的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供给与需求、信用与利息、通货膨胀与紧缩、金融市场与机构、金融发展与深化等内容外,有的教材还包含了外汇与国际收支部分,而随着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相关内容也逐渐纳入到货币银行学视野中。然而,这些内容之间独立性较强,有的甚至自成体系,加上金融实践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内容覆盖有别、框架体系迥异。其次,以宏观性与理论性为主要特征。“货币银行学”课程不仅系统地介绍货币金融基础理论、制度和政策的演进,也广泛涉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实务操作,兼具宏观性、微观性、理论性、实践性等多重特征。“货币银行学”是在宏观经济学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部门经济学,总体上是对金融学科进行框架性和原理性阐述,因此以宏观性和理论性为主要特征。

二、“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约束

1.自身约束

(1)“货币银行学”课程性质约束。“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科入门课程,但作为专业课程,其教学课时有限、课程缺乏延续性,学生往往是学完即“扔”。在教学中,教师肩负了金融学科启蒙教育的重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尽快进入金融领域,不仅要深入浅出地阐释大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必须广泛联系实际问题、生动讲解金融现象。然而,在课时硬性约束下,授课教师不得不在基础理论讲解与实际问题拓展之间进行平衡,一旦这两方面处理偏颇,必然导致教学效果降低。心理学认为感性认知比理性认知更为直接强烈,学生对金融现象的兴趣远高于对其背后的规律,尤其初学者总是喜欢对细枝末节的实际问题刨根问底,却容易忽略对课程整体架构的把握以及对货币金融运行原理的探究。加上货币银行学教材内容统一性差、更新速度快,教学随意性强,专业课程课时短暂,学生往往不但不能准确掌握基本概念,而且难以深刻理解金融运行理论,所学知识肤浅杂乱。

(2)“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约束。作为连接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的枢纽,“货币银行学”与许多课程交叉重复。一方面,“货币银行学”所涉及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及通货膨胀等部分内容学生都已经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缺乏新鲜感。但作为基础理论,教师又必须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因此可能造成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另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对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及汇率与国际收支等部分则抛砖引玉,在后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中央银

行学”以及“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才会深入展开。教学中,任课教师无论是考虑到课程衔接,还是囿于课时限制,一般都不会面面俱到、逐一讲解,只会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此外,课程内容大而全的特征还会导致学生无法抓住重点,致使对这门课程产生“既无重点,也无深度”或者“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的不良印象。

(3)“货币银行学”教学重心约束。“货币银行学”虽然涉及金融市场运作与金融机构业务等大量微观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但毕竟是理论性基础专业课程,实践中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教学重心,同时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金融运行规律,而对实务性、操作性知识介绍较少或较为简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宏观分析则抽象难懂,学习兴趣自然不会太高。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将金融领域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与晦涩的理论结合起来,并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且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货币金融实践发展一直超前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案例、补充教学内容,以此来弥补教材内容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差距,否则就可能导致教学脱离实际。

2.外部约束

功利化学习是制约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外部因素。所谓功利化学习,是指急功近利的学习行为,其形成与社会竞争激化、就业压力加剧直接相关。当前大学生功利化学习行为突出表现为学习活动密切围绕着文凭与就业等短期实际利益,普遍重视实用性课程而轻视理论性课程,重视技能性课程而轻视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课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用于考取各类证书。作为典型的理论性基础专业课程,“货币银行学”深受其扰。

(1)功利化学习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功利化学习的起点是学习动机功利化,即是否选择学习某一领域知识并非源自自身兴趣,而是该领域知识是否能够快速提高求职竞争力。从当前用人标准考虑,文凭学历与实践经验无疑是决定职业竞争力两大主要因素。基于这一现实,“货币银行学”课程很难获得学生重视。一方面,该课程既不像“理论经济学”那样因是研究生入学必考科目(非金融专业学生)而备受关注,也不像其他一些实践性课程,可以立竿见影提升动手能力,因此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公共基础课与“理论经济学”后,大都急切期盼投入到实际金融领域大展身手。但“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并不能教给学生参与金融活动的一手技能,必然导致学生预期落差、学习热情下降。

(2)功利化学习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应试化。功利化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而通向这一终极目标的物化基础是学分、文凭、奖励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为就业而学还是为文凭而学,最终都会转化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学。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货币银行学”的学习热情大都呈现先高、后低再转高的“U”型曲线变化态势。究其原因,在初始阶段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自获取货币金融实务知识、提升实务操作能力的渴求,因此对这门课程报以较高期望,学习兴致高昂。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重心的教学模式日益偏离学生初始学习动机,从而导致学习兴趣消退,学习动力衰减,逃课现象增多。但临近课程终结之际,考试压力加大,学分成为现实问题,学习“热情”被迫再度回升并且在考试结束时戛然终止。显然,学习动力前后转变是造成学生学习热情“U”型曲线变化的直接原因,其背后则是功利动机。

三、“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思路调整及方法改进

综上所述,鉴于课程性质、内容特征、教学重心以及功利化学习等内外部因素约束,“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重点不易掌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生掌握的知识凌乱肤浅。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1.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合理安排教学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共同的核心课程,但不同院系或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课程设置有别。经济类专业重视理论教学,学生理论经济学基础较为扎实,后期往往会开设“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管理类专业培养则强调操作性和应用性,“货币银行学”并不属于其特有专业课程,后期可能不会开设较多相关金融类课程。目前我国货币银行学教材版本众多,内容广度有别,理论深浅不一。因此,经济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适宜选择理论较深、内容范围较窄的教材,这样不仅与所在专业的学科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也能够突出教学重点,为后续课程预留足够的教学空间。与此对应,管理类专业适宜选择内容涵盖较广、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同时以基本概念与基础原理为教学重心,将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融入到课程内容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强趣味性,也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应重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不仅要专注于分散知识点的讲解,更需要注重概念、原理以及章节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把握课程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此,要求任课教师务必对课程内容体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依据清晰合理的逻辑线索将各个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整合起来,并将这一线索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胡庆康编著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前四章为例,笔者在教学中以“金融即货币资金融通”为逻辑起点,指出学习金融知识首先需要厘清货币的来龙去脉,从而展开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进而以货币支付职能入手,通过货币借贷活动引出第二章信用与利息;然后说明金融是信用发展的高级阶段,现代金融活动主要借助直接融通和间接融通方式展开,由此转入第三章金融市场及第四章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析。至此,四章内容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并且清晰地勾勒出现代金融运行的基本框架。最后,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结课复习机会再次归纳内容、提炼线索,使得学生能够切实把握课程内容架构,将所学知识化零为整,融会贯通。

3.教学应突出“货币银行学”的实用性

学生对“货币银行学”课程学习兴趣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但视理论为无用显然是一种浅薄的认识。“货币银行学”的实用性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奠定专业理论基础,二是培养政策理解能力,三是指导微观主体决策。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接受将这一观点,在课程开始之前或之初,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明确指出“货币银行学”在金融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教学特征,让学生对课程教学重心有所准备,也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组织专门讲座,介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内容,使学生能够事先了解主要课程设置目的及其对职业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理论与经济金融热点进行有机结合,既能够吸引学生,也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金融运行规律和政策实践依据,还可以运用情境模拟方法,引导学生设想在不同经济形势与政策环境下个体微观决策,从而切实体会到货币金融理论对于个体决策的指导作用。在课程结束时,卷面考试务必设置适量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对理论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综合论文撰写、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卷面考试等多种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4.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突破课程教学约束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主题讲座、论文写作以及社会实践等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可能使用到的方法。课堂讲授方法最为普及,不过一味说教,过于枯燥,不易引起学生兴趣,所以倍受诟病。后几种方法比较活泼,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效果值得商榷。案例讨论和主题讲座会占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如果学生人数较多,这两种方法既缺乏可行性,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相比之下,论文撰写与社会实践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更能够将理论学习直接融入于实际问题分析应用中,从而加深并拓展课堂教学。然而,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当地具备高度发达的金融行业及充足的人财物力资源,而论文撰写也可能造成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产生投机剽窃行为。总之,以上方法各有利弊,为了突

破课程教学局限性,现实中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方法的外在形式,而须视软硬件条件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可以借助日益强大的网络平台,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虚拟课堂有机融合起来,既能够向学生全方位展示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又可以将答疑、讨论等耗时较多的环节移入网上,从而尽可能地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

论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约束与应对

09

财务管理系 会计电算化3班 赵明娇

[1**********]3

摘要:“货币银行学”在经管类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因课程性质、内容特征、教学重心以及功利化学习等内外部因素约束,“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重点不易掌控、学生掌握的知识浅薄无体系等主要问题。为此,建议在教学中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合理安排教学,重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突出“货币银行学”的“实用性”以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突破课程教学约束。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功利化学习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性质及特征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指定的21世纪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货币银行学”以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历史发展与运行规律为主要研究现象,通过系统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后续金融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初步了解金融市场运行流程以及金融机构实际业务,为以后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提供实践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不仅是金融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非金融专业通向金融学科的门户课程。

与其他相关课程比较,“货币银行学”具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内容广泛但体系缺乏统一性。“货币银行学”几乎涉及到金融学科的所有领域。以当前国内主流货币银行学教材为例,除了传统的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供给与需求、信用与利息、通货膨胀与紧缩、金融市场与机构、金融发展与深化等内容外,有的教材还包含了外汇与国际收支部分,而随着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相关内容也逐渐纳入到货币银行学视野中。然而,这些内容之间独立性较强,有的甚至自成体系,加上金融实践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内容覆盖有别、框架体系迥异。其次,以宏观性与理论性为主要特征。“货币银行学”课程不仅系统地介绍货币金融基础理论、制度和政策的演进,也广泛涉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实务操作,兼具宏观性、微观性、理论性、实践性等多重特征。“货币银行学”是在宏观经济学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部门经济学,总体上是对金融学科进行框架性和原理性阐述,因此以宏观性和理论性为主要特征。

二、“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约束

1.自身约束

(1)“货币银行学”课程性质约束。“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科入门课程,但作为专业课程,其教学课时有限、课程缺乏延续性,学生往往是学完即“扔”。在教学中,教师肩负了金融学科启蒙教育的重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尽快进入金融领域,不仅要深入浅出地阐释大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必须广泛联系实际问题、生动讲解金融现象。然而,在课时硬性约束下,授课教师不得不在基础理论讲解与实际问题拓展之间进行平衡,一旦这两方面处理偏颇,必然导致教学效果降低。心理学认为感性认知比理性认知更为直接强烈,学生对金融现象的兴趣远高于对其背后的规律,尤其初学者总是喜欢对细枝末节的实际问题刨根问底,却容易忽略对课程整体架构的把握以及对货币金融运行原理的探究。加上货币银行学教材内容统一性差、更新速度快,教学随意性强,专业课程课时短暂,学生往往不但不能准确掌握基本概念,而且难以深刻理解金融运行理论,所学知识肤浅杂乱。

(2)“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约束。作为连接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的枢纽,“货币银行学”与许多课程交叉重复。一方面,“货币银行学”所涉及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及通货膨胀等部分内容学生都已经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缺乏新鲜感。但作为基础理论,教师又必须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因此可能造成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另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对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及汇率与国际收支等部分则抛砖引玉,在后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中央银

行学”以及“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才会深入展开。教学中,任课教师无论是考虑到课程衔接,还是囿于课时限制,一般都不会面面俱到、逐一讲解,只会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此外,课程内容大而全的特征还会导致学生无法抓住重点,致使对这门课程产生“既无重点,也无深度”或者“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的不良印象。

(3)“货币银行学”教学重心约束。“货币银行学”虽然涉及金融市场运作与金融机构业务等大量微观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但毕竟是理论性基础专业课程,实践中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教学重心,同时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金融运行规律,而对实务性、操作性知识介绍较少或较为简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宏观分析则抽象难懂,学习兴趣自然不会太高。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将金融领域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与晦涩的理论结合起来,并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且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货币金融实践发展一直超前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案例、补充教学内容,以此来弥补教材内容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差距,否则就可能导致教学脱离实际。

2.外部约束

功利化学习是制约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外部因素。所谓功利化学习,是指急功近利的学习行为,其形成与社会竞争激化、就业压力加剧直接相关。当前大学生功利化学习行为突出表现为学习活动密切围绕着文凭与就业等短期实际利益,普遍重视实用性课程而轻视理论性课程,重视技能性课程而轻视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课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用于考取各类证书。作为典型的理论性基础专业课程,“货币银行学”深受其扰。

(1)功利化学习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功利化学习的起点是学习动机功利化,即是否选择学习某一领域知识并非源自自身兴趣,而是该领域知识是否能够快速提高求职竞争力。从当前用人标准考虑,文凭学历与实践经验无疑是决定职业竞争力两大主要因素。基于这一现实,“货币银行学”课程很难获得学生重视。一方面,该课程既不像“理论经济学”那样因是研究生入学必考科目(非金融专业学生)而备受关注,也不像其他一些实践性课程,可以立竿见影提升动手能力,因此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公共基础课与“理论经济学”后,大都急切期盼投入到实际金融领域大展身手。但“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并不能教给学生参与金融活动的一手技能,必然导致学生预期落差、学习热情下降。

(2)功利化学习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应试化。功利化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而通向这一终极目标的物化基础是学分、文凭、奖励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为就业而学还是为文凭而学,最终都会转化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学。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货币银行学”的学习热情大都呈现先高、后低再转高的“U”型曲线变化态势。究其原因,在初始阶段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自获取货币金融实务知识、提升实务操作能力的渴求,因此对这门课程报以较高期望,学习兴致高昂。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重心的教学模式日益偏离学生初始学习动机,从而导致学习兴趣消退,学习动力衰减,逃课现象增多。但临近课程终结之际,考试压力加大,学分成为现实问题,学习“热情”被迫再度回升并且在考试结束时戛然终止。显然,学习动力前后转变是造成学生学习热情“U”型曲线变化的直接原因,其背后则是功利动机。

三、“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思路调整及方法改进

综上所述,鉴于课程性质、内容特征、教学重心以及功利化学习等内外部因素约束,“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重点不易掌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生掌握的知识凌乱肤浅。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1.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合理安排教学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共同的核心课程,但不同院系或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课程设置有别。经济类专业重视理论教学,学生理论经济学基础较为扎实,后期往往会开设“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管理类专业培养则强调操作性和应用性,“货币银行学”并不属于其特有专业课程,后期可能不会开设较多相关金融类课程。目前我国货币银行学教材版本众多,内容广度有别,理论深浅不一。因此,经济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适宜选择理论较深、内容范围较窄的教材,这样不仅与所在专业的学科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也能够突出教学重点,为后续课程预留足够的教学空间。与此对应,管理类专业适宜选择内容涵盖较广、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同时以基本概念与基础原理为教学重心,将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融入到课程内容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强趣味性,也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应重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不仅要专注于分散知识点的讲解,更需要注重概念、原理以及章节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把握课程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此,要求任课教师务必对课程内容体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依据清晰合理的逻辑线索将各个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整合起来,并将这一线索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胡庆康编著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前四章为例,笔者在教学中以“金融即货币资金融通”为逻辑起点,指出学习金融知识首先需要厘清货币的来龙去脉,从而展开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进而以货币支付职能入手,通过货币借贷活动引出第二章信用与利息;然后说明金融是信用发展的高级阶段,现代金融活动主要借助直接融通和间接融通方式展开,由此转入第三章金融市场及第四章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析。至此,四章内容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并且清晰地勾勒出现代金融运行的基本框架。最后,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结课复习机会再次归纳内容、提炼线索,使得学生能够切实把握课程内容架构,将所学知识化零为整,融会贯通。

3.教学应突出“货币银行学”的实用性

学生对“货币银行学”课程学习兴趣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但视理论为无用显然是一种浅薄的认识。“货币银行学”的实用性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奠定专业理论基础,二是培养政策理解能力,三是指导微观主体决策。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接受将这一观点,在课程开始之前或之初,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明确指出“货币银行学”在金融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教学特征,让学生对课程教学重心有所准备,也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组织专门讲座,介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内容,使学生能够事先了解主要课程设置目的及其对职业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理论与经济金融热点进行有机结合,既能够吸引学生,也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金融运行规律和政策实践依据,还可以运用情境模拟方法,引导学生设想在不同经济形势与政策环境下个体微观决策,从而切实体会到货币金融理论对于个体决策的指导作用。在课程结束时,卷面考试务必设置适量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对理论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综合论文撰写、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卷面考试等多种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4.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突破课程教学约束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主题讲座、论文写作以及社会实践等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可能使用到的方法。课堂讲授方法最为普及,不过一味说教,过于枯燥,不易引起学生兴趣,所以倍受诟病。后几种方法比较活泼,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效果值得商榷。案例讨论和主题讲座会占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如果学生人数较多,这两种方法既缺乏可行性,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相比之下,论文撰写与社会实践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更能够将理论学习直接融入于实际问题分析应用中,从而加深并拓展课堂教学。然而,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当地具备高度发达的金融行业及充足的人财物力资源,而论文撰写也可能造成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产生投机剽窃行为。总之,以上方法各有利弊,为了突

破课程教学局限性,现实中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方法的外在形式,而须视软硬件条件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可以借助日益强大的网络平台,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虚拟课堂有机融合起来,既能够向学生全方位展示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又可以将答疑、讨论等耗时较多的环节移入网上,从而尽可能地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


相关内容

  •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_5861
  •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可不选以下参考题目,但请在专业范围内选题) 说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围绕会计本科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并结合学员工作实际需要进行选题.对于一些比较旧的课题或会计技术含量不高的课题,如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职业道德等课题建议不要选择.以下选题仅作为参考, 学员可以自行选定相 ...

  • 论绿色会计申
  • 论文 论绿色会计 申请人:鲁静 学科(专业):会计学 指导教师:王茜薇 2014年6月 网络教育学院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任 务 书 专业班级 会计学 层次 专升本 姓名 鲁静 学号 [**************]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论绿色会计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自 2014 ...

  • 财务会计相关学年论文
  • 财务会计相关学年论文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 ...

  • 历年中国人民银行考试真题
  • 一.2007年真题及答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29aedc75f46527d3240ce046.html 本文由leonie617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历年中国人民银行考试真题 发布人:圣才学习 ...

  • 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会计专业-论文
  • 中国某某某某学校 题 目 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姓 名 00000000 班级.学号 [**************] 系 部 经济管理系 专 业 会计电算化 指导教师 0000000000 开题时间 2008-6-4 完成时间 2009-10-31 2009 年 10 月 31 ...

  • 毕业论文设计方案
  • 毕业论文设计 一.时间安排 1.论文题目确定:2012年4月20日-5月中旬,原则上题目不许有 重复的. 2.论文修改:2012年5月中旬-6月下旬 3.论文定稿.打印.上交:7月11日前(期末考试前) 4.论文答辩:2012年9月中旬 二.论文题目 (一)会计和会电专业的备选题目(不拘泥于此) ( ...

  • 浅谈企业如何筹集资金
  • 2010年4月第13卷第8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Apr.,2010V01.13.No.8 浅谈企业如何筹集资金 孥 岩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长春130011)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 ...

  • 会计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会计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序号 题 目1 论内部控制2 论内部控制3 wto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影响研究4 网上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初探5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6 我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7 论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8 wto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转变研究9 wto对我国企业发展战略转变研究10 ...

  • XX年银行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 xx年银行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根据总行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分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加大培训力度,制定了《xx年**分行教育培训计划》。并以全面落实人民银行人才兴行的发展战略为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大各类培训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提高了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