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才当官

  一、索命冤魂  清朝乾隆年间,杭州有个秀才叫徐正阳,为人生性善良。这年秋天,徐正阳前往京城赶考,由于赶了几天路程,等到了京城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徐正阳没地方落脚,只得找了一间离贡院较近的客栈住了下来。  傍晚,徐正阳吃过晚饭,感觉有些口渴,就出来找掌柜讨茶喝。这时,碰到一个身材肥胖的书生来住店。掌柜告诉书生,因进京赶考的人较多,客房已经满员,现在只剩下一间柴房,问书生要不要将就一晚?书生听了这话,脸色一顿。过了会儿,他低声询问掌柜能不能帮他换个房间?掌柜摇了摇头,说:“别的客人已经入住了,我怎么能随便给你换呢!倘若你不想住柴房,可以去别的客栈。”  然而,书生却为难地说:“别的客栈离贡院较远,我担心误了明天的考试。”  徐正阳听到这话,就走过去对书生说道:“出门在外,总有不方便的。有间柴房住算不错了,但你为什么不肯住呢?”  书生面色迟疑了一下,并没有说出原因,只是从衣袖里掏出一锭银子,用商量的口吻对徐正阳说:“这位仁兄,可不可以将你的房间换给我?只要你愿意,这锭银子就是你的了。”  徐正阳并不是一个见财起心的人,见书生确实不想住柴房,猜想他可能是嫌弃柴房简陋,就对书生说:“好了,收回你的银子,我跟你换好了。”  书生听了,顿时大喜过望,连忙拱手道谢。  一会儿,徐正阳将自己的行李搬到了柴房里。一进去,就感觉地面非常潮湿,而且到处堆满了柴禾。徐正阳虽然有些后悔,但觉得与人方便,也算做了一件好事。晚上,徐正阳铺开柴禾,躺到了上面。  过了不久,徐正阳正准备入睡,忽然外面刮起一阵阴风,将窗户给掀开了。借着月光,徐正阳看到一个少妇像树叶一样从窗外飘了进来。徐正阳瞪大眼睛一瞧,只见那个少妇穿着花袄长裙,扎着高高的发髻,脸色白得跟纸一样。  那个少妇双脚着地后,张牙舞爪地朝徐正阳扑了过来。徐正阳顿时吓得冷汗直冒,全身发抖,暗想:我生平尚未做过作恶之事,这个鬼魂为什么要找我索命?想到这里,他一边往后退去,一边哆嗦着说:“我与姐姐素不相识,姐姐为什么来找我?死也让我死个明白吧!”  那个少妇听到这话,抬头朝徐正阳仔细地打量了一眼,然后停下脚步,纳闷地说:“这不是书生住的地方吗?你为什么会住在这里?”  徐正阳听到她说话的语气跟常人没什么分别,就不那么害怕了。于是,他把自己和书生换房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少妇听罢,竖起双眉冲徐正阳厉声说道:“实不相瞒,我与书生有血海深仇,这次是来取他的狗命的。请你快点去叫他来,以免我误伤了你。”  徐正阳听了,心中有些为难,说:“可人家毕竟是个活生生的人,如果我去把他叫来,等于在协助你伤人性命,那不是作恶吗?”  少妇想了想,说:“那你告诉我客房号,我去找他。”  徐正阳刚准备说出书生的客房号,但又觉得不妥。他暗中观察少妇,发现脸上没有了刚才那股戾气,就问她跟书生有什么仇恨?少妇说:“这不关你的事,请不要多管闲事。”  徐正阳为人正直,平时最喜欢替别人排解纠纷,就要求少妇说说看。少妇只得长叹一口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出来。  二、事情起因  原来这个少妇叫秋花,是湖北襄阳人氏。她嫁给一个农户为妻,不到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孩子。而书生是秋花当地的一个富户的儿子,家里有良田万顷。农户租了书生二十亩田地,每日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每年除了缴纳书生租金外,剩余的收成勉强可以养家糊口。可是去年春天,农户突然染上重病,不到一个月便撇下妻儿撒手西去。这样一来,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秋花的身上。一天,秋花去书生家交租。书生见秋花生得年轻貌美,不由色心大动,便在私下挑逗她。可是秋花却贞洁守志,宁死不从。书生没办法,就诱惑秋花,只要她愿意做他的填房,即免去她所有的田租,还会帮她抚养孩子。秋花觉得这样做有些对不起丈夫,说什么也不肯答应。最后,书生就咬着牙,恶狠狠地威胁秋花,要是再不顺从,便收回所有的田地,一分田都不租给她。秋花被逼无奈,只好勉强答应了下来。  不久,书生将秋花迎娶了回去,刚开始对秋花和孩子还算善待。可时间长了,书生喜新厌旧,在外面看上了别的姑娘,就把秋花赶了出去。秋花受到了欺骗,恼怒之下,把孩子交给双节村娘家人看管,接着去找书生理论。谁知,却被书生一把推到门外,不小心撞在石柱上断了气。  书生见出了人命,便找个下人替自己顶了罪。秋花死后冤魂不散,一路跟着书生来到了京城。本来准备在中途下手,不料书生阳气极重,根本无法近身。她算到书生可能会到这家客栈的柴房借宿,因柴房为阳光照不到的阴暗之地,便于下手,就现身出来了。哪知,书生好像早有准备,竟提前跟徐正阳换了房间。  徐正阳听完述说,这才知道事情的经过。他低头叹息了会儿,让秋花稍等片刻,当即转身去找书生了。  此时,书生已经睡着。在睡梦中听到外面的敲门声,书生惊醒过来,得知敲门之人是徐正阳,就打开房间,询问徐正阳来找他干什么?徐正阳将秋花找他报仇的事说了出来。书生听后,吓得冷汗直冒,惊骇地说:“她终于来了,看来那个相士算得没错。”  徐正阳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书生告诉他,秋花死后,他一直心神不宁。在进京之前,他找一位相士算过,相士说他将会遭恶鬼报复,还叫他不要去柴房之地。他知道秋花可能会去柴房下手,便跟徐正阳换了房间。说到这里,书生跪在地下,乞求徐正阳救他一命。徐正阳摆了摆手说:“害了人家一条性命,我怎么帮得了你呢?”  徐正阳又说:“只要你肯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可能会救你一命。如果你吝惜钱财,我也没办法了。”  书生家里有的是钱财,为了保命,马上点头答应下来。徐正阳见他应允,微笑着说:“我的方法很简单,那秋花不是有个孩子吗?既然你害死了她,就送她孩子一万两银子和二十亩田地,让他衣食无忧,或许能解开秋花对你的怨恨。”  书生一听大喜,连忙指天发誓,表示愿意把银子和良田送给秋花的孩子。徐正阳见他答应了,随即转身回到柴房,将书生的话转告了秋花。秋花听说一场恩怨要用银子和良田来化解,起初不太愿意。徐正阳却劝她说:“当初,你之所以向书生妥协,落得这样的下场,还不是为了孩子。如今他若能给你孩子银两和良田,你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弄死书生,最后你的心愿达到了,可那个苦命的孩子怎么办?你能保证你娘家人有能力把他养大成人?”  三、最后结果  秋花听了这话,觉得有些道理,不由低头沉思了起来。过了会儿,她对徐正阳说:“但书生品德低下,做事喜欢出尔反尔。虽然他现在答应了你,但回去又不履行诺言,该怎么办?”  徐正阳说:“这样吧,我让他立下字据,我来做见证,这应该没问题了吧?”  秋花十分高兴,连忙跟着徐正阳去找书生,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刚开始,书生看到秋花进来,十分害怕。但听说她不是来找自己索命的,立即拿来纸笔,写下字据,表示等考完试回去兑现承诺,把银子和地契转交给秋花的娘家人。  秋花看了字据后,交给徐正阳说:“多谢公子用这种方法替我消除了心中的怨恨,一来保住了书生的性命,二来让我的孩子衣食无忧,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徐正阳接过字据,小心翼翼地折叠好,藏在了衣袖里。完事后,他询问秋花,这场会试自己能否考取到功名。秋花盯着徐正阳观看了半天,又转过头打量了一下旁边的书生,回头对徐正阳说:“书生能中榜眼,至于您这次恐怕榜上无名,得等下一场考试勉强能中个前十名。”  徐正阳听后唉声叹气,书生却手舞足蹈狂喜不已,心里暗想:只要我拿到功名当了官,就派人把那张字据抢回来,还怕他什么鬼呀神的。  当晚,秋花拜谢徐正阳,转身走了。临走前拍了拍徐正阳的肩膀,劝他不要灰心。第二天,徐正阳前往贡院考试,想到秋花的话,就草草地将试题写完。三场考毕,徐正阳回到客栈收拾行李,转身回到了杭州老家。转眼,半个月过去了。这天中午,徐正阳正坐在家里看书,突然两名公差走进来说:“徐正阳,你已高中榜眼,请速跟我们回京去吏部受职。”  徐正阳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了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让公差再说一遍。公差拿出公文,指着上面的名字说:“杭州人氏徐正阳,绝对没有错。”  徐正阳确认自己真的高中了,不由得暗问自己:“难道秋花弄错了吗?”  当天,徐正阳租了一匹快马,跟着公差去了京城。到了吏部报到后,被调往湖北襄阳为官。接到调令,徐正阳感到很凑巧,湖北襄阳县不正是秋花的家乡吗?怎么会把自己调到那里去?徐正阳不敢迟疑,当即带着官印往江南奔去。赶了几天路程,终于到了襄阳县。这天晚上,徐正阳在县衙刚洗漱好,正要休息,这时,秋花突然从门口飘然而至,向他贺喜道:“恭喜徐大人当上县令,这是百姓之福。”  徐正阳想到秋花之前的话,带着质疑地问:“之前你不是说我要到下一次才能考到功名的吗?为什么这次却中了?”  秋花笑着说:“本来是下一次的,可是我看出书生心术不正,担心他会利用官职抢了那张字据。再加上公子有恩于小妇人,就顺水推舟,暗中更改了你们考题上的名字。结果,中的人是你,书生落榜了。”  徐正阳恍然大悟,顿时对秋花十分感激,说:“你放心,那字据的事我一定替你办妥,你安心地去投胎吧!”  秋花点了点头,说:“由于书生害我死于非命,阎王为了惩罚他,准备让我投胎到他家。明年的今天,将是我出生之时。”说着,朝徐正阳拜了三拜,就转身走了。  徐正阳感念秋花的情义,第二天一早,就叫来书生,让他按照字据的条目,将银子和田契交出来。书生见自己落了榜,徐正阳又当了县官,只好乖乖地听从吩咐。徐正阳让衙役拿着银子和田契,往秋花娘家双节村赶去。他还没进门,只见一个老婆婆带着一个七岁的小孩迎了出来,老婆婆边走边高呼徐大人。徐正阳觉得奇怪,忙问老婆婆怎么知道自己姓徐。婆婆对徐正阳说,昨天晚上,女儿托梦给她,说徐大人会上门来,让他们早早地守在门口迎接呢!  徐正阳十分感慨,便搀着老婆婆进屋,将秋花的事情说了出来。跟着,又拿出了银子和地契。老婆婆接过这两样东西,感激得痛哭流涕。  转眼,第二年过去,书生的妻子果然生了个女孩。书生抱起来一看,那个女孩长得特像秋花,书生顿时又急又怕,一把扔下孩子,像发疯了一样跑了出去。后来,书生疯了,整天在市井跑来跑去,就是不肯回家。  徐正阳听说这事,常告诫手下的人:“做人一定要行善,不然,会遭到报应和恶果的。”

  一、索命冤魂  清朝乾隆年间,杭州有个秀才叫徐正阳,为人生性善良。这年秋天,徐正阳前往京城赶考,由于赶了几天路程,等到了京城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徐正阳没地方落脚,只得找了一间离贡院较近的客栈住了下来。  傍晚,徐正阳吃过晚饭,感觉有些口渴,就出来找掌柜讨茶喝。这时,碰到一个身材肥胖的书生来住店。掌柜告诉书生,因进京赶考的人较多,客房已经满员,现在只剩下一间柴房,问书生要不要将就一晚?书生听了这话,脸色一顿。过了会儿,他低声询问掌柜能不能帮他换个房间?掌柜摇了摇头,说:“别的客人已经入住了,我怎么能随便给你换呢!倘若你不想住柴房,可以去别的客栈。”  然而,书生却为难地说:“别的客栈离贡院较远,我担心误了明天的考试。”  徐正阳听到这话,就走过去对书生说道:“出门在外,总有不方便的。有间柴房住算不错了,但你为什么不肯住呢?”  书生面色迟疑了一下,并没有说出原因,只是从衣袖里掏出一锭银子,用商量的口吻对徐正阳说:“这位仁兄,可不可以将你的房间换给我?只要你愿意,这锭银子就是你的了。”  徐正阳并不是一个见财起心的人,见书生确实不想住柴房,猜想他可能是嫌弃柴房简陋,就对书生说:“好了,收回你的银子,我跟你换好了。”  书生听了,顿时大喜过望,连忙拱手道谢。  一会儿,徐正阳将自己的行李搬到了柴房里。一进去,就感觉地面非常潮湿,而且到处堆满了柴禾。徐正阳虽然有些后悔,但觉得与人方便,也算做了一件好事。晚上,徐正阳铺开柴禾,躺到了上面。  过了不久,徐正阳正准备入睡,忽然外面刮起一阵阴风,将窗户给掀开了。借着月光,徐正阳看到一个少妇像树叶一样从窗外飘了进来。徐正阳瞪大眼睛一瞧,只见那个少妇穿着花袄长裙,扎着高高的发髻,脸色白得跟纸一样。  那个少妇双脚着地后,张牙舞爪地朝徐正阳扑了过来。徐正阳顿时吓得冷汗直冒,全身发抖,暗想:我生平尚未做过作恶之事,这个鬼魂为什么要找我索命?想到这里,他一边往后退去,一边哆嗦着说:“我与姐姐素不相识,姐姐为什么来找我?死也让我死个明白吧!”  那个少妇听到这话,抬头朝徐正阳仔细地打量了一眼,然后停下脚步,纳闷地说:“这不是书生住的地方吗?你为什么会住在这里?”  徐正阳听到她说话的语气跟常人没什么分别,就不那么害怕了。于是,他把自己和书生换房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少妇听罢,竖起双眉冲徐正阳厉声说道:“实不相瞒,我与书生有血海深仇,这次是来取他的狗命的。请你快点去叫他来,以免我误伤了你。”  徐正阳听了,心中有些为难,说:“可人家毕竟是个活生生的人,如果我去把他叫来,等于在协助你伤人性命,那不是作恶吗?”  少妇想了想,说:“那你告诉我客房号,我去找他。”  徐正阳刚准备说出书生的客房号,但又觉得不妥。他暗中观察少妇,发现脸上没有了刚才那股戾气,就问她跟书生有什么仇恨?少妇说:“这不关你的事,请不要多管闲事。”  徐正阳为人正直,平时最喜欢替别人排解纠纷,就要求少妇说说看。少妇只得长叹一口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出来。  二、事情起因  原来这个少妇叫秋花,是湖北襄阳人氏。她嫁给一个农户为妻,不到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孩子。而书生是秋花当地的一个富户的儿子,家里有良田万顷。农户租了书生二十亩田地,每日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每年除了缴纳书生租金外,剩余的收成勉强可以养家糊口。可是去年春天,农户突然染上重病,不到一个月便撇下妻儿撒手西去。这样一来,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秋花的身上。一天,秋花去书生家交租。书生见秋花生得年轻貌美,不由色心大动,便在私下挑逗她。可是秋花却贞洁守志,宁死不从。书生没办法,就诱惑秋花,只要她愿意做他的填房,即免去她所有的田租,还会帮她抚养孩子。秋花觉得这样做有些对不起丈夫,说什么也不肯答应。最后,书生就咬着牙,恶狠狠地威胁秋花,要是再不顺从,便收回所有的田地,一分田都不租给她。秋花被逼无奈,只好勉强答应了下来。  不久,书生将秋花迎娶了回去,刚开始对秋花和孩子还算善待。可时间长了,书生喜新厌旧,在外面看上了别的姑娘,就把秋花赶了出去。秋花受到了欺骗,恼怒之下,把孩子交给双节村娘家人看管,接着去找书生理论。谁知,却被书生一把推到门外,不小心撞在石柱上断了气。  书生见出了人命,便找个下人替自己顶了罪。秋花死后冤魂不散,一路跟着书生来到了京城。本来准备在中途下手,不料书生阳气极重,根本无法近身。她算到书生可能会到这家客栈的柴房借宿,因柴房为阳光照不到的阴暗之地,便于下手,就现身出来了。哪知,书生好像早有准备,竟提前跟徐正阳换了房间。  徐正阳听完述说,这才知道事情的经过。他低头叹息了会儿,让秋花稍等片刻,当即转身去找书生了。  此时,书生已经睡着。在睡梦中听到外面的敲门声,书生惊醒过来,得知敲门之人是徐正阳,就打开房间,询问徐正阳来找他干什么?徐正阳将秋花找他报仇的事说了出来。书生听后,吓得冷汗直冒,惊骇地说:“她终于来了,看来那个相士算得没错。”  徐正阳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书生告诉他,秋花死后,他一直心神不宁。在进京之前,他找一位相士算过,相士说他将会遭恶鬼报复,还叫他不要去柴房之地。他知道秋花可能会去柴房下手,便跟徐正阳换了房间。说到这里,书生跪在地下,乞求徐正阳救他一命。徐正阳摆了摆手说:“害了人家一条性命,我怎么帮得了你呢?”  徐正阳又说:“只要你肯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可能会救你一命。如果你吝惜钱财,我也没办法了。”  书生家里有的是钱财,为了保命,马上点头答应下来。徐正阳见他应允,微笑着说:“我的方法很简单,那秋花不是有个孩子吗?既然你害死了她,就送她孩子一万两银子和二十亩田地,让他衣食无忧,或许能解开秋花对你的怨恨。”  书生一听大喜,连忙指天发誓,表示愿意把银子和良田送给秋花的孩子。徐正阳见他答应了,随即转身回到柴房,将书生的话转告了秋花。秋花听说一场恩怨要用银子和良田来化解,起初不太愿意。徐正阳却劝她说:“当初,你之所以向书生妥协,落得这样的下场,还不是为了孩子。如今他若能给你孩子银两和良田,你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弄死书生,最后你的心愿达到了,可那个苦命的孩子怎么办?你能保证你娘家人有能力把他养大成人?”  三、最后结果  秋花听了这话,觉得有些道理,不由低头沉思了起来。过了会儿,她对徐正阳说:“但书生品德低下,做事喜欢出尔反尔。虽然他现在答应了你,但回去又不履行诺言,该怎么办?”  徐正阳说:“这样吧,我让他立下字据,我来做见证,这应该没问题了吧?”  秋花十分高兴,连忙跟着徐正阳去找书生,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刚开始,书生看到秋花进来,十分害怕。但听说她不是来找自己索命的,立即拿来纸笔,写下字据,表示等考完试回去兑现承诺,把银子和地契转交给秋花的娘家人。  秋花看了字据后,交给徐正阳说:“多谢公子用这种方法替我消除了心中的怨恨,一来保住了书生的性命,二来让我的孩子衣食无忧,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徐正阳接过字据,小心翼翼地折叠好,藏在了衣袖里。完事后,他询问秋花,这场会试自己能否考取到功名。秋花盯着徐正阳观看了半天,又转过头打量了一下旁边的书生,回头对徐正阳说:“书生能中榜眼,至于您这次恐怕榜上无名,得等下一场考试勉强能中个前十名。”  徐正阳听后唉声叹气,书生却手舞足蹈狂喜不已,心里暗想:只要我拿到功名当了官,就派人把那张字据抢回来,还怕他什么鬼呀神的。  当晚,秋花拜谢徐正阳,转身走了。临走前拍了拍徐正阳的肩膀,劝他不要灰心。第二天,徐正阳前往贡院考试,想到秋花的话,就草草地将试题写完。三场考毕,徐正阳回到客栈收拾行李,转身回到了杭州老家。转眼,半个月过去了。这天中午,徐正阳正坐在家里看书,突然两名公差走进来说:“徐正阳,你已高中榜眼,请速跟我们回京去吏部受职。”  徐正阳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了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让公差再说一遍。公差拿出公文,指着上面的名字说:“杭州人氏徐正阳,绝对没有错。”  徐正阳确认自己真的高中了,不由得暗问自己:“难道秋花弄错了吗?”  当天,徐正阳租了一匹快马,跟着公差去了京城。到了吏部报到后,被调往湖北襄阳为官。接到调令,徐正阳感到很凑巧,湖北襄阳县不正是秋花的家乡吗?怎么会把自己调到那里去?徐正阳不敢迟疑,当即带着官印往江南奔去。赶了几天路程,终于到了襄阳县。这天晚上,徐正阳在县衙刚洗漱好,正要休息,这时,秋花突然从门口飘然而至,向他贺喜道:“恭喜徐大人当上县令,这是百姓之福。”  徐正阳想到秋花之前的话,带着质疑地问:“之前你不是说我要到下一次才能考到功名的吗?为什么这次却中了?”  秋花笑着说:“本来是下一次的,可是我看出书生心术不正,担心他会利用官职抢了那张字据。再加上公子有恩于小妇人,就顺水推舟,暗中更改了你们考题上的名字。结果,中的人是你,书生落榜了。”  徐正阳恍然大悟,顿时对秋花十分感激,说:“你放心,那字据的事我一定替你办妥,你安心地去投胎吧!”  秋花点了点头,说:“由于书生害我死于非命,阎王为了惩罚他,准备让我投胎到他家。明年的今天,将是我出生之时。”说着,朝徐正阳拜了三拜,就转身走了。  徐正阳感念秋花的情义,第二天一早,就叫来书生,让他按照字据的条目,将银子和田契交出来。书生见自己落了榜,徐正阳又当了县官,只好乖乖地听从吩咐。徐正阳让衙役拿着银子和田契,往秋花娘家双节村赶去。他还没进门,只见一个老婆婆带着一个七岁的小孩迎了出来,老婆婆边走边高呼徐大人。徐正阳觉得奇怪,忙问老婆婆怎么知道自己姓徐。婆婆对徐正阳说,昨天晚上,女儿托梦给她,说徐大人会上门来,让他们早早地守在门口迎接呢!  徐正阳十分感慨,便搀着老婆婆进屋,将秋花的事情说了出来。跟着,又拿出了银子和地契。老婆婆接过这两样东西,感激得痛哭流涕。  转眼,第二年过去,书生的妻子果然生了个女孩。书生抱起来一看,那个女孩长得特像秋花,书生顿时又急又怕,一把扔下孩子,像发疯了一样跑了出去。后来,书生疯了,整天在市井跑来跑去,就是不肯回家。  徐正阳听说这事,常告诫手下的人:“做人一定要行善,不然,会遭到报应和恶果的。”


相关内容

  • 怪人郑板桥在山东当官的那些年!(由衷佩服)
  • 郑板桥,江苏兴化大垛人.他是清朝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生清贫,经历坎坷,做的许多"怪事",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1742-1753年,郑板桥在山东范县.潍县做县令.12年间,他体恤民情.不 ...

  • 历史上的今天--废除科举制
  •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 ...

  • 对联大全千古绝对
  • 1.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水中冻冰冰种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3.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双手捧住炉中火,明天"大寒". 4.上联: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称雄,逐鹿中原,百年风雨,当归(中药)秦一统.孙刘曹袁陶孔张,三国鼎立,称霸 ...

  • 1 科举诞生
  • 1 科举诞生 什么是科举? 科举,影响无数中国古人的官吏选拔制度.它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朝趋向衰弱,历时1300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它塑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也寄托了无数文人的梦想."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qu ...

  • 愿你有份乐观豁达的心境
  • 天星小学       彭远程     2014.9.18 上个世纪,为了推翻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无数的志士仁人在极其残酷的斗争中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境,甚至在刑场上高呼"人民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把死当作回家一样.这种心境,前无古者, ...

  • 明代史学家刘吉的传说
  • 明代史学家刘吉的传说 刘吉,字祐之,博野县程委村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先后任庶吉士.经筵官.待读学士,礼部左侍郎,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威武殿大学士.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孝宗继位后,入内阁.参与编修了<寰宇实录>.<英宗实录&g ...

  • 孔乙己当官_1000字
  • 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就再没有出现过,有人就说孔乙己已经死了.可就在三年后的一天,孔乙己却奇迹般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并在鲁镇当了县令,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三年前的一个冬日,那天大雪纷飞,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就冻倒在路边,被一位姓张的官人救了回去,张官人见孔乙己饱读诗书,又写得一手好字,居然连 ...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 三味书屋简介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于嘉 ...

  • 为诗正名 为文正义|中国儒士精神
  • 斯文在我,我在斯文!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斯文论坛] 斯文者,道统者也. 爱斯文者,闻道.学道.传道.行道者也. 我爱斯文者,兴亡继绝责在我辈者也. 斯文论坛者,以道论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者也. 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本期[斯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