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出自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青鸟”句也不是“思美人兮天一方”的浓情艳想,而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出自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青鸟”句也不是“思美人兮天一方”的浓情艳想,而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相关内容

  • 雨巷导学案教师
  • <雨巷>之导学案 [明确目标] 1.赏析这首诗的意象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读与鉴赏体味诗歌所具有的音韵美及画面美: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掌握方法]朗诵法.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助读小帮手] 1.作者简历: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又称"雨 ...

  • 高一语文必修1[雨巷]原创优质课教案
  • 一.检查预习,导学 二.作者介绍 导学12页 识作者 三.播放朗诵录音,听了这段朗诵后,你觉得这首诗包含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四.忧郁,这首诗之所以忧郁,是因为它的作者,戴望舒,他的一生,都是充满着忧郁. Ppt : 性格的忧郁 戴望舒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天 ...

  • 北京植物园里的丁香花
  • 北京植物园里的丁香花 丁香以白色.紫色为多.那盛开的白丁香花犹如少女般洁白无瑕,迎风 而立,浓荫如盖:紫丁香花冷峻洒脱.淡淡的紫色,宛如贵妇人般古朴端庄.高贵典雅,蕴藏着一种难以直白的特殊魅力和情怀.丁香园里的白丁香和紫丁香在嫩绿色桃形叶片的陪衬下遥相呼应,散发着浓郁的花香,整个丁香园沉浸在丁香迷雾 ...

  • 雨巷0教学设计
  • <雨 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吟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体味诗歌意境. 2.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探究戴望舒的真实心境. 3.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反 ...

  •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 1.积累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积累读诗的一般方法. 3. 意象和意境. 考查特点: 1.多是唐诗宋词:(语料选用) 2.客观题变主观题:(考查形式) 3.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考点落实) 4.注重理解与表述.(训练方向)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1.了 ...

  • [雨巷]教案设计
  • <雨巷>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 ...

  •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原文.翻译及赏析
  •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115人评分) 8.2 朝代:五代 作者:李璟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收藏 分享 评分: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 ...

  • 赏析现代诗歌[雨巷]的象征手法
  • 摘要: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也成了很多的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我个人认为,教师应当把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作为现代诗歌赏析的重点.因为诗歌大多包含强烈的感情,而感情的抒发通常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比如艾青<我爱这土地>,舒 ...

  • 我们的雨巷
  •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过程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