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虎,教案

篇一:华南虎教案

《华南虎》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2 、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生: 1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2 、收集有关华南虎,虎的资料、图片。

3 、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咏虎的诗歌。

师: 1 、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音乐。

2 、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比赛激趣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抒情的素材。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猛虎图,咏虎诗及关于虎的成语,展示一下(同学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展示的多,教师总结比赛结果。)

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但是,笼中之虎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感受它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

1 、范读,配放背景音乐(背景投影显示)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

(可采取多种形式读,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

1 、 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 、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 着 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主题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创见、独见。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从而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 (投影显示)

1 、如何理解加线词语的含义

①是 屈辱 的心灵在抽搐吗?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挞那些 可怜而可笑 的观点?

③我 羞愧 地离开了动物园。

④我看见了 火焰似 的斑纹和 火焰似 的眼睛。

2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互相解答,共同交流。教师则适当点拨,宏观调控。)

五、比较差异,拓展延伸 (投影显示)

阅读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加以对比;看看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的灵魂的颂扬。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两首同一题材的诗的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体会《华南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借此机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新诗的阅读范围。

六、口语交际,巩固提高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课上时间有限,未必写完整首诗,交流几句即可,课后书面完成。)

七、多角反思,课堂小结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反思、总结,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由老师一段一段的讲读,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善等生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中力求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如采取比赛方式,讨论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我真正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有一名平时特别不爱发言,非常腼腆的女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参加竞赛,而且发挥出色,博得阵阵掌声,并为本组赢得一枚宝贵的小红花。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华南虎·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华南虎》这首诗写于1973年,那是个正处于________时期的特殊时代,于是“华南虎”的形象就被赋予了________的深层含义。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铁栅栏( ) ②抽搐( ) ③不羁( ) ④和着鲜血(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斑斓:

③安详:

“一概不理”?

能力提高

仔细阅读下面一节诗,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斥

有人还苦苦劝诱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1.怎样看待那些“观众”?“我”同这些人有区别吗?

②恍惚: ④石破天惊: 4.笼中的虎为什么“背对”着观众,对他们的“砸、呵斥、劝诱”

2.当“我”离开动物园后,又“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我”实际上看到的是什么?

3.这节诗中作者将华南虎的生活姿态与观众对华南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请找出这些词语,并指出这对表现诗歌主旨的意义。

开放探究

第三段诗的结尾说:“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请你假设自己就是那只华南虎,用三四百字描写一下它当时的心理活动(它回想着什么,愤恨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十年动乱;象征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束缚、迫害而顽强不屈的人

2.①zhà ②chù ③jī ④huò

3.①灿烂多彩 ②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另外也可以解释成不清楚,不真切(文中取②义) ③从容不迫 ④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4.这表现出他对“观众”及其生存形式的轻蔑;表现了它那不向尘俗低头的高傲的灵魂。 能力提高

1.“观众”是一个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他们无聊、无耻,卑微又胆怯。它们是冷漠自私,有时还助纣为虐的市侩的写照。“我”同“观众”是有区别的,因为我毕竟良知未泯,感到羞愧、悲愤,代表了尚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的灵魂。

2.实际上“我”看到的是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和它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3.华南虎背对着观众,安祥地卧着,它对外界一概不理,悠悠地拂动着自己的尾巴。而观众则胆怯而绝望,既害怕华南虎,又想讨好于它,但都告失败。虽然人类囚禁了华南虎的身体,但是它高贵的灵魂却是人类无法降服的。

篇二:华南虎教学设计姜当伟

《华南虎》教学设计

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 姜当伟

一.教学目标:

⒈能饱含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鉴赏关键语句体悟诗歌蕴含的悲愤和激愤的感情。 ⒉在朗读中感悟诗中老虎不羁、不屈的形象。

⒊联系自己的体验,能从多个角度理解诗歌所蕴涵的现实意义。

二.鉴赏现代诗的方法:

⒈知人论世⒉把握形象⒊理解情感

⒋品味语言⒌分析技巧⒍重视诵读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

多媒体展示老虎的图片,学生谈谈看到的老虎形象。

(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大森林中的。威风凛凛的、威猛的、斑斓的。) 有这么一只威猛

的原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苍苍莽莽的大森林中的老虎,它不幸被人类关进动物园的铁笼里,它有哪些遭遇呢?它有没有失去它作为老虎的精神特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桂林一小小动物园,让我们走进一只能震撼人们心灵的华南虎的内心世界。

展示学习目标。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形象,体会情感

ⅰ、第一遍:自由朗读。

1、自由、大声朗读全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并完成“正音”工作。

2、你刚才用什么心情来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积累字词,扫除赏读障碍。

栅()栏 斑斓( )( )呵斥( )

苍苍莽莽( )抽搐( )沟壑( )

不羁( ) 和着鲜血( )

ⅱ、第二遍:欣赏范读。

1、请同学们思考:诗歌刻画了一只怎样的华南虎。

从诗歌中,我看到了一只 的老虎。

2、你从哪些诗句里看出来。

3、从这些诗句的哪些关键词中看出来?

4、能不能读出老虎的个性来?

5、圈画出要重读的词。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高傲不羁,维护自己的尊严。

背对、安详、悠悠的:表现出老虎对人的厌恶和不屑,也同样表现了老虎的高傲和高贵。人们使尽办法也拿它无可奈何,说明人们尽管可以关起老虎,但是,不能让老虎屈服。 一动不动——一概不理:一动不动好像是没有生命力的样子,是外表上的行为上的体现,而一概不理是一种内心的憎恨和蔑视的体现,更体现出老虎高傲的王者之风。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受伤——屈辱:受伤只是写到了老虎的心灵受到了伤害,程度比较轻,而屈辱是老虎为自己作为一个万兽之王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成为人们观赏和谈笑,甚至羞辱的对象而感到耻辱。

抽搐——抽泣:抽泣是弱者是行为,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而抽搐是一种心理的感受,是强者的内心痛苦。男儿有泪不轻弹,老虎也一样。

——向往自由、追求独立,不为威逼利诱所动。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追求自由,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6、齐读,感受老虎的个性。

ⅲ、第三遍:自由选读。

1、 请大家自由地选读诗中的相关诗句,探讨:

从诗歌中,我看到了一群 的观众;我看到了一个 的铁笼. 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从这些诗句的哪些关键词中看出来?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出观众、铁笼特点?

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隔着两道铁栅栏/向笼里的老虎张望

叽叽喳喳:体现了人多。人们对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评头论足,议论纷纷,体现了人们看老虎时的兴奋、庸俗和无聊。

两道铁栅栏:既说明了笼子的牢固,又表现了人们的胆怯害怕。从而突出了笼中的老虎也同样对这些观众有着威慑力。

——庸俗、无聊、胆怯

有人用石块砸它/有人向它厉声呵斥/有人还苦苦劝诱

砸、厉声呵斥、苦苦劝诱:人们为了看到老虎的正面,看到老虎发怒的样子软硬兼施,使尽了一切手段,都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这些言行体现了人们的粗暴、冷漠,无聊。 ——粗暴、冷漠,无聊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可怜:想看老虎的正面但是使尽办法都不能让老虎有所改变。心情被老虎控制。

可笑:在老虎面前软硬兼施,又是威逼又是利诱,像个小丑般滑稽可笑。 胆怯:老虎的尖牙和利爪都已被锯掉铰掉了,人们仍隔着两道铁栅栏才敢看。

绝望: 对老虎无可奈何,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 ——可怜、可笑、胆怯、绝望

2、面对着这样一群观众、这样一个铁笼,试想,如果笼中的老虎会说话,他会对这群观众说些什么?

笼中的老虎 地说:“。”

不屑 我不会向你们屈服的,你们关不住我的心。

悲愤 放我回山林吧,我的家不在这里。

ⅳ、第四遍:揣摩品读。

从诗中,你读出了诗人对华南虎怀着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和其他的观众对老虎的态度一样吗?

你从哪些关键词中感受到?

能不能通过朗读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同情老虎的不幸遭遇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活活地铰掉的吗? /还是由于悲愤 /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 //把它们和着热血咬掉„„ ——同情老虎的失去自由

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崇敬老虎高傲不羁及在困境中不懈斗争的个性

明白:是“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奋然前行。

我匆匆地离开了动物园,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匆匆:只写出了时间的短促,而羞愧能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的转变过程中,能和上面的“我终于明白”相照应。我为自己也和其他的可笑可怜可悲的观众一样来观赏困在笼中的老虎而感到羞愧。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让滴血的趾爪掠空而过,让虎爪受伤的血,一滴一滴,像灼热的熔浆,灼痛那些沉闷而麻痹的灵魂!”如果没有这最后一笔,就无法突出主题,只突出了老虎的威猛,而不能突出老虎在困境中仍然不放弃心灵的高贵和对自由的追求,仍然拒绝庸俗,抵抗堕落。 ⅴ、第五遍:探讨悟读。

对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诗人写的仅仅是一只困境中的虎吗?联系作者经历及时代背景考虑。请大家读一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

1、我明白了什么?

明白:是“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奋然前行。

2、我为什么羞愧地离开?

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

牛汉曾是七月派诗人,他曾经因写诗而受尽了磨难,经历了入狱、管制、劳役,被剥夺个人自由达二十多年。1970年,诗人被关进牛棚,在文化部的湖北咸宁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绝大多数的学员经过一段劳动改造后,都陆

续回到北京。牛汉却被留下来,继续接受惩罚,继续从事劳动改造,处在一种绝望的生存状态,因此,诗人的情绪非常沉重。1973年6月诗人由遥远的湖北来到桂林,原只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解脱一下,可是,却在动物园里看到这只老虎。他看到老虎用破碎的趾爪愤怒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一道深深浅浅的血痕,在老虎不驯的气魄面前,诗人感到深深的羞愧,回去后就写下了这首诗。

ⅵ、第六遍:深情诵读:

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老虎的崇敬之情,再一次读这一首诗,

读出华南虎高傲不羁的个性,读出诗人既同情又崇敬的感情,读出困境中诗人的人生感悟。试着给《华南虎》加副标题,更明晰地体现出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华南虎——不羁的灵魂

华南虎——困境中的勇者

一个人处在困境中的时候,不能向困境和苦难屈服,应该进行不屈的斗争,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要保持灵魂的高尚。

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中这不羁的灵魂为了自由为了尊严作了怎样的抗争。 ——播放视频。

(二)超越文本,拓展延伸,驻足现实,畅谈启示,

你知道有哪些像华南虎一样不屈服于命运,为尊严、自由、气节抗争的人们,他们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屈原投江;苏武牧羊;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于谦:粉身碎骨何所俱,留得青白在人间。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 陈然、 方志敏、 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四、教师寄语:

鸟的精神家园在天空,它们渴望自由地飞翔;

鱼的精神家园在海洋,它们渴望自在地遨游;

虎的精神家园在森林,它们渴望尽情地驰骋„„

无论我们的生活是喜是悲,遇福遇祸,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华南虎给我们的启示:(齐读)

生命,不要羁绊;自由,不需束缚;

尊严,不容亵渎;灵魂,不能囚禁!

篇三:《华南虎》教案

《华南虎》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字音

2.感情

第一、二小节以叙述语气为主,第三、四小节要读出华南虎对人类的轻蔑,读出它内心的孤独和忧愤,更要读出它的抗争,最后一节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读出作者的羞愧和觉醒后的激愤。

四、整体感知: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思考:

1、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的老虎(你可以描述这只老虎的外貌和处境,也可以揣摩它的个性和心灵).

2、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的观众。

五、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

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

“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 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六、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

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

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七、诵读比较: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华南虎身陷铁笼但高傲不屈,向往着自由的山林,诗人主要是借老虎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颂扬;《老虎》写黑夜森林中老虎的神威和力量,表达作者由衷的赞叹。

两首诗歌让我们感到人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境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森林中老虎的威猛和力量,都深深地感染和启迪着我们。这种独立精神、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的追求。

两只老虎的形象还启示我们,同一写作对象,因为作者写作目的不同,会赋予这一形象

不同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情感。、

八、总结存储:

1总结存储: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板书设计

观众:冷漠无情、愚昧无聊、人格堕落、市侩可笑

老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篇四:《华南虎》教学设计和反思

《华南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

一、展示图片,激趣引读

师: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呢?【虎】

师:下面我们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对虎的印象。【威武、剽悍、高贵、威猛、威风、威风凛凛······】

导语: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华南虎的震撼力吧。板书课题。

由学生简介华南虎。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难字词)

斑斓 抽搐趾爪不羁 沟壑 铰掉石破天惊

三、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大屏幕展示诗歌。

【2】学生诵读(可配背景音乐)。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思考问题:这首诗塑造了那几个形象呢?【虎 观众“我”】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1】1、 2 、3组的同学再读诗并讨论

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的老虎。(你可以描述这只老虎的外貌和处境,也可以揣摩它的个性和心灵)

【2】4、5、6组的同学再读诗并讨论

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的观众。

【3】7、8、9组的同学再读诗并讨论

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的作者。

大屏幕展示总结

华南虎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性格。

“观众”这是一个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是冷漠、愚昧、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我”良知未泯,从华南虎身上我感到一种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灵魂被震撼而觉醒。

2、理解象征:

【1】出示作者简介: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写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

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

【2】提问:诗中塑造的老虎形象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呢?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a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b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c诗中的“我“又代表着一个什么的人呢?

“我”良知未泯,从华南虎身上我感到一种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灵魂被震撼而觉醒。

总结: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升华主旨:

【1】展示大量虎在自然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要抒发对自由的渴望,要珍爱我们的朋友------大自然的每一种动物,更要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我们遇到逆境时,要勇于抗争,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和尊严。

【2】“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

五、拓展思维,展示成果。

1、请你以某一动物的身份和口吻,写一段文字来抒发生活的喜怒哀乐。

2、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板书设计:

维护尊严

向往自由象征

华南虎 蔑视世俗----------------------“我”

威武不屈

勇于抗争

教学反思:

通过施教《华南虎》这篇文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原先,在上课的理念上曾遵循16个字,也是平日上课与听课的心得之悟,我觉得一堂课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沉思默默,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充加了八个字,那便是“妙语连连,感受深深”我想这3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

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文学的气息。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隽永。

篇一:华南虎教案

《华南虎》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2 、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生: 1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2 、收集有关华南虎,虎的资料、图片。

3 、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咏虎的诗歌。

师: 1 、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音乐。

2 、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比赛激趣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抒情的素材。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猛虎图,咏虎诗及关于虎的成语,展示一下(同学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展示的多,教师总结比赛结果。)

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但是,笼中之虎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感受它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

1 、范读,配放背景音乐(背景投影显示)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

(可采取多种形式读,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

1 、 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 、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 着 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主题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创见、独见。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从而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 (投影显示)

1 、如何理解加线词语的含义

①是 屈辱 的心灵在抽搐吗?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挞那些 可怜而可笑 的观点?

③我 羞愧 地离开了动物园。

④我看见了 火焰似 的斑纹和 火焰似 的眼睛。

2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互相解答,共同交流。教师则适当点拨,宏观调控。)

五、比较差异,拓展延伸 (投影显示)

阅读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加以对比;看看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的灵魂的颂扬。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两首同一题材的诗的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体会《华南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借此机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新诗的阅读范围。

六、口语交际,巩固提高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课上时间有限,未必写完整首诗,交流几句即可,课后书面完成。)

七、多角反思,课堂小结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反思、总结,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由老师一段一段的讲读,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善等生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中力求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如采取比赛方式,讨论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我真正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有一名平时特别不爱发言,非常腼腆的女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参加竞赛,而且发挥出色,博得阵阵掌声,并为本组赢得一枚宝贵的小红花。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华南虎·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华南虎》这首诗写于1973年,那是个正处于________时期的特殊时代,于是“华南虎”的形象就被赋予了________的深层含义。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铁栅栏( ) ②抽搐( ) ③不羁( ) ④和着鲜血(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斑斓:

③安详:

“一概不理”?

能力提高

仔细阅读下面一节诗,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斥

有人还苦苦劝诱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1.怎样看待那些“观众”?“我”同这些人有区别吗?

②恍惚: ④石破天惊: 4.笼中的虎为什么“背对”着观众,对他们的“砸、呵斥、劝诱”

2.当“我”离开动物园后,又“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我”实际上看到的是什么?

3.这节诗中作者将华南虎的生活姿态与观众对华南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请找出这些词语,并指出这对表现诗歌主旨的意义。

开放探究

第三段诗的结尾说:“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请你假设自己就是那只华南虎,用三四百字描写一下它当时的心理活动(它回想着什么,愤恨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十年动乱;象征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束缚、迫害而顽强不屈的人

2.①zhà ②chù ③jī ④huò

3.①灿烂多彩 ②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另外也可以解释成不清楚,不真切(文中取②义) ③从容不迫 ④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4.这表现出他对“观众”及其生存形式的轻蔑;表现了它那不向尘俗低头的高傲的灵魂。 能力提高

1.“观众”是一个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他们无聊、无耻,卑微又胆怯。它们是冷漠自私,有时还助纣为虐的市侩的写照。“我”同“观众”是有区别的,因为我毕竟良知未泯,感到羞愧、悲愤,代表了尚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的灵魂。

2.实际上“我”看到的是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和它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3.华南虎背对着观众,安祥地卧着,它对外界一概不理,悠悠地拂动着自己的尾巴。而观众则胆怯而绝望,既害怕华南虎,又想讨好于它,但都告失败。虽然人类囚禁了华南虎的身体,但是它高贵的灵魂却是人类无法降服的。

篇二:华南虎教学设计姜当伟

《华南虎》教学设计

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 姜当伟

一.教学目标:

⒈能饱含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鉴赏关键语句体悟诗歌蕴含的悲愤和激愤的感情。 ⒉在朗读中感悟诗中老虎不羁、不屈的形象。

⒊联系自己的体验,能从多个角度理解诗歌所蕴涵的现实意义。

二.鉴赏现代诗的方法:

⒈知人论世⒉把握形象⒊理解情感

⒋品味语言⒌分析技巧⒍重视诵读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

多媒体展示老虎的图片,学生谈谈看到的老虎形象。

(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大森林中的。威风凛凛的、威猛的、斑斓的。) 有这么一只威猛

的原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苍苍莽莽的大森林中的老虎,它不幸被人类关进动物园的铁笼里,它有哪些遭遇呢?它有没有失去它作为老虎的精神特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桂林一小小动物园,让我们走进一只能震撼人们心灵的华南虎的内心世界。

展示学习目标。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形象,体会情感

ⅰ、第一遍:自由朗读。

1、自由、大声朗读全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并完成“正音”工作。

2、你刚才用什么心情来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积累字词,扫除赏读障碍。

栅()栏 斑斓( )( )呵斥( )

苍苍莽莽( )抽搐( )沟壑( )

不羁( ) 和着鲜血( )

ⅱ、第二遍:欣赏范读。

1、请同学们思考:诗歌刻画了一只怎样的华南虎。

从诗歌中,我看到了一只 的老虎。

2、你从哪些诗句里看出来。

3、从这些诗句的哪些关键词中看出来?

4、能不能读出老虎的个性来?

5、圈画出要重读的词。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高傲不羁,维护自己的尊严。

背对、安详、悠悠的:表现出老虎对人的厌恶和不屑,也同样表现了老虎的高傲和高贵。人们使尽办法也拿它无可奈何,说明人们尽管可以关起老虎,但是,不能让老虎屈服。 一动不动——一概不理:一动不动好像是没有生命力的样子,是外表上的行为上的体现,而一概不理是一种内心的憎恨和蔑视的体现,更体现出老虎高傲的王者之风。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受伤——屈辱:受伤只是写到了老虎的心灵受到了伤害,程度比较轻,而屈辱是老虎为自己作为一个万兽之王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成为人们观赏和谈笑,甚至羞辱的对象而感到耻辱。

抽搐——抽泣:抽泣是弱者是行为,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而抽搐是一种心理的感受,是强者的内心痛苦。男儿有泪不轻弹,老虎也一样。

——向往自由、追求独立,不为威逼利诱所动。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追求自由,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6、齐读,感受老虎的个性。

ⅲ、第三遍:自由选读。

1、 请大家自由地选读诗中的相关诗句,探讨:

从诗歌中,我看到了一群 的观众;我看到了一个 的铁笼. 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从这些诗句的哪些关键词中看出来?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出观众、铁笼特点?

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隔着两道铁栅栏/向笼里的老虎张望

叽叽喳喳:体现了人多。人们对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评头论足,议论纷纷,体现了人们看老虎时的兴奋、庸俗和无聊。

两道铁栅栏:既说明了笼子的牢固,又表现了人们的胆怯害怕。从而突出了笼中的老虎也同样对这些观众有着威慑力。

——庸俗、无聊、胆怯

有人用石块砸它/有人向它厉声呵斥/有人还苦苦劝诱

砸、厉声呵斥、苦苦劝诱:人们为了看到老虎的正面,看到老虎发怒的样子软硬兼施,使尽了一切手段,都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这些言行体现了人们的粗暴、冷漠,无聊。 ——粗暴、冷漠,无聊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可怜:想看老虎的正面但是使尽办法都不能让老虎有所改变。心情被老虎控制。

可笑:在老虎面前软硬兼施,又是威逼又是利诱,像个小丑般滑稽可笑。 胆怯:老虎的尖牙和利爪都已被锯掉铰掉了,人们仍隔着两道铁栅栏才敢看。

绝望: 对老虎无可奈何,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 ——可怜、可笑、胆怯、绝望

2、面对着这样一群观众、这样一个铁笼,试想,如果笼中的老虎会说话,他会对这群观众说些什么?

笼中的老虎 地说:“。”

不屑 我不会向你们屈服的,你们关不住我的心。

悲愤 放我回山林吧,我的家不在这里。

ⅳ、第四遍:揣摩品读。

从诗中,你读出了诗人对华南虎怀着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和其他的观众对老虎的态度一样吗?

你从哪些关键词中感受到?

能不能通过朗读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同情老虎的不幸遭遇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活活地铰掉的吗? /还是由于悲愤 /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 //把它们和着热血咬掉„„ ——同情老虎的失去自由

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崇敬老虎高傲不羁及在困境中不懈斗争的个性

明白:是“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奋然前行。

我匆匆地离开了动物园,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匆匆:只写出了时间的短促,而羞愧能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的转变过程中,能和上面的“我终于明白”相照应。我为自己也和其他的可笑可怜可悲的观众一样来观赏困在笼中的老虎而感到羞愧。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让滴血的趾爪掠空而过,让虎爪受伤的血,一滴一滴,像灼热的熔浆,灼痛那些沉闷而麻痹的灵魂!”如果没有这最后一笔,就无法突出主题,只突出了老虎的威猛,而不能突出老虎在困境中仍然不放弃心灵的高贵和对自由的追求,仍然拒绝庸俗,抵抗堕落。 ⅴ、第五遍:探讨悟读。

对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诗人写的仅仅是一只困境中的虎吗?联系作者经历及时代背景考虑。请大家读一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

1、我明白了什么?

明白:是“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奋然前行。

2、我为什么羞愧地离开?

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

牛汉曾是七月派诗人,他曾经因写诗而受尽了磨难,经历了入狱、管制、劳役,被剥夺个人自由达二十多年。1970年,诗人被关进牛棚,在文化部的湖北咸宁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绝大多数的学员经过一段劳动改造后,都陆

续回到北京。牛汉却被留下来,继续接受惩罚,继续从事劳动改造,处在一种绝望的生存状态,因此,诗人的情绪非常沉重。1973年6月诗人由遥远的湖北来到桂林,原只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解脱一下,可是,却在动物园里看到这只老虎。他看到老虎用破碎的趾爪愤怒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一道深深浅浅的血痕,在老虎不驯的气魄面前,诗人感到深深的羞愧,回去后就写下了这首诗。

ⅵ、第六遍:深情诵读:

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老虎的崇敬之情,再一次读这一首诗,

读出华南虎高傲不羁的个性,读出诗人既同情又崇敬的感情,读出困境中诗人的人生感悟。试着给《华南虎》加副标题,更明晰地体现出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华南虎——不羁的灵魂

华南虎——困境中的勇者

一个人处在困境中的时候,不能向困境和苦难屈服,应该进行不屈的斗争,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要保持灵魂的高尚。

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中这不羁的灵魂为了自由为了尊严作了怎样的抗争。 ——播放视频。

(二)超越文本,拓展延伸,驻足现实,畅谈启示,

你知道有哪些像华南虎一样不屈服于命运,为尊严、自由、气节抗争的人们,他们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屈原投江;苏武牧羊;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于谦:粉身碎骨何所俱,留得青白在人间。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 陈然、 方志敏、 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四、教师寄语:

鸟的精神家园在天空,它们渴望自由地飞翔;

鱼的精神家园在海洋,它们渴望自在地遨游;

虎的精神家园在森林,它们渴望尽情地驰骋„„

无论我们的生活是喜是悲,遇福遇祸,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华南虎给我们的启示:(齐读)

生命,不要羁绊;自由,不需束缚;

尊严,不容亵渎;灵魂,不能囚禁!

篇三:《华南虎》教案

《华南虎》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字音

2.感情

第一、二小节以叙述语气为主,第三、四小节要读出华南虎对人类的轻蔑,读出它内心的孤独和忧愤,更要读出它的抗争,最后一节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读出作者的羞愧和觉醒后的激愤。

四、整体感知: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思考:

1、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的老虎(你可以描述这只老虎的外貌和处境,也可以揣摩它的个性和心灵).

2、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的观众。

五、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

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

“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 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六、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

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

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七、诵读比较: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华南虎身陷铁笼但高傲不屈,向往着自由的山林,诗人主要是借老虎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颂扬;《老虎》写黑夜森林中老虎的神威和力量,表达作者由衷的赞叹。

两首诗歌让我们感到人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境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森林中老虎的威猛和力量,都深深地感染和启迪着我们。这种独立精神、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的追求。

两只老虎的形象还启示我们,同一写作对象,因为作者写作目的不同,会赋予这一形象

不同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情感。、

八、总结存储:

1总结存储: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板书设计

观众:冷漠无情、愚昧无聊、人格堕落、市侩可笑

老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篇四:《华南虎》教学设计和反思

《华南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

一、展示图片,激趣引读

师: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呢?【虎】

师:下面我们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对虎的印象。【威武、剽悍、高贵、威猛、威风、威风凛凛······】

导语: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华南虎的震撼力吧。板书课题。

由学生简介华南虎。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难字词)

斑斓 抽搐趾爪不羁 沟壑 铰掉石破天惊

三、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大屏幕展示诗歌。

【2】学生诵读(可配背景音乐)。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思考问题:这首诗塑造了那几个形象呢?【虎 观众“我”】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1】1、 2 、3组的同学再读诗并讨论

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的老虎。(你可以描述这只老虎的外貌和处境,也可以揣摩它的个性和心灵)

【2】4、5、6组的同学再读诗并讨论

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的观众。

【3】7、8、9组的同学再读诗并讨论

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的作者。

大屏幕展示总结

华南虎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性格。

“观众”这是一个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是冷漠、愚昧、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我”良知未泯,从华南虎身上我感到一种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灵魂被震撼而觉醒。

2、理解象征:

【1】出示作者简介: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写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

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

【2】提问:诗中塑造的老虎形象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呢?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a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b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c诗中的“我“又代表着一个什么的人呢?

“我”良知未泯,从华南虎身上我感到一种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灵魂被震撼而觉醒。

总结: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升华主旨:

【1】展示大量虎在自然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要抒发对自由的渴望,要珍爱我们的朋友------大自然的每一种动物,更要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我们遇到逆境时,要勇于抗争,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和尊严。

【2】“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

五、拓展思维,展示成果。

1、请你以某一动物的身份和口吻,写一段文字来抒发生活的喜怒哀乐。

2、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板书设计:

维护尊严

向往自由象征

华南虎 蔑视世俗----------------------“我”

威武不屈

勇于抗争

教学反思:

通过施教《华南虎》这篇文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原先,在上课的理念上曾遵循16个字,也是平日上课与听课的心得之悟,我觉得一堂课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沉思默默,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充加了八个字,那便是“妙语连连,感受深深”我想这3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

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文学的气息。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隽永。


相关内容

  • 28.华南虎教案
  • 28.华南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
  •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 ...

  • 语文校本课程教案
  • 如何对文学文本进行研读 语文组 谭阿明 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对文本进行多种研读. 学习重难点:研读方法的掌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发扬和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还要吸收相关的文学理论.这里我简要介绍主要的几种文学鉴赏方法,以帮助加深对文本研读的能 ...

  •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
  • 我的第一本书 教案设计 主备人:孙丽霞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涵. 教学重点: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 ...

  • 福楼拜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讲课教师:戚红娟 所在单位:陈旗一中 授课时间:2012年4月12日 课 题:14 <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 教学目标: 1. 积累"白皙.琐事.脚踝.滑稽.轮廓 , 钦佩 .捋胡子 .荒谬"等词语,掌握它们 ...

  • 华南虎 牛汉
  • <华南虎>教案 备课人:王祥飞.董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中老虎形象. 3.研读赏析,结合背景,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 ...

  •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教案
  • 26.猫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 ...

  • 高中地理教案: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复习
  • [考纲要求]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讲解] 一.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 ...

  • 19.保护珍稀的野生动物
  • 临邑县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主备人 课题 宿安明德小学 刘薇 授课人 年级 班级 三 学科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 年 美术 月 月 日 日 19.保护珍稀的野生动物 教 学 学 习 目 标 ( ) 1.使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况. 2.认识保护珍稀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