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刻不容缓

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刻不容缓

看过一本书叫《激荡三十年》,讲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商界、企业界所经历的种种变化。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化的发展之迅速前所未有,然而相应的社会体制并没能完全跟上其步伐,以致出现了许多问题。由此,我想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环境发展下,与经济发展的迅猛相比,我们公民的素质的提高却不是那么快,也不可能那么快。作为一个教师,这种不平衡的现象给了我不少触动,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我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做,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从宏观角度看,当代社会竞争目趋激烈,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更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培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青少年对于现代社会显得特别重要。

从学生个人的角度看,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公德心,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将使其受益终身。

一、什么是公德心?

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公德心”,就是公德意识,是指某个人具有“社会公德”品质的状态。在本质上,公德心是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即个人对公共利益的理性自觉。纵观人类社会公德发展史,社会公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范围就越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社会公德意识、公德心也就越显得重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当今世界,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走出国门,在很多发达国家,公共环境整洁有序,公共场所不喧哗,自觉排队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当前学生群体中公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当代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公德心,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也是班主任要花心思思考的问题。

二、我们学生的“公德心”现状怎样?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很多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举止;有些人虽然具有公德认知,但较少付诸实际行动,缺乏自律,缺乏公共精神”。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诚信意识淡薄,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对家长、对老师动辄撒谎;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公德意识的缺失的原因何在?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自古就不缺乏公德心,诸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点。然而出现了“公德意识的缺失”现象,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人说“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社会公德更是如此。这说明公德的维持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一般说来,仅当每个人都相信别人在提供这种服务时,自己才会提供服务,万一这种信心丧失,社会的道德水准会立刻失去支撑。可见,这种公共服务中还包含着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它会受到社会风气的重大影响。比如说社会上甚至自己身边常常出现的“走后门”现象,投射到学生心理,就会让他以为考试作弊也没什么错;“你们大人不也作弊吗?”,比如看到大街上的各种烟头、垃圾,自己再丢上一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网络上各种信息充斥,负面的、不道德的、不健康的都会给学生的道德认知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内在素质、人格、价值观、道德观、日常行为等等,无不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之中,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只重视学习,却忽视了品德教育,过去曾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撒谎、懒惰、骄横、举止粗俗、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行为,在许多家长眼里变得无足轻重,这便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独生子女受到溺爱,缺乏关于“助人为乐”“ 礼貌谦让”“ 见利思义”“ 尊老爱幼”等方面的美德教育。家长对孩子的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是纵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公德心。

(三)学校德育存在一定的缺陷。大、中、小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呈倒挂现象,在小学生中进行的是“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教育;在中学生中进行的是“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而对大学生却要进行“便后要冲水”的文明行为教育,这种看似滑稽的现象却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德育在某种程度上的不成功。学生从小没有得到作为社会成员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的教育,甚至连基本的“做人”的准则都不懂,却被充塞了一些他们并不十分理解,过于简化,却又尽善尽美的道德条文。学生头脑里尚且无法将这些条文完全消化,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考试”为衡量教育质量标准的条件下,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时,均出现了严重背离“全面育人”方向而只片面追求“分数高低”,导致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和考试方式中学生个体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内容和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缺失,学校因此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基本公德的教育,使学校公民责任内容和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德育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既没有落脚点,又不具有可操作性。

四、班主任怎样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了解了以上原因,我们发现,要想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只靠学校,靠班主任是不够的,但是,难道因为这样我们班主任就能不做任何事而心安理得吗?我们当然不能等,等到社会文明的进步,等到家长素质的提高,等到走进你的教室的学生都有公德心,那这样还需要班主任吗?所以,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尽我们所能,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班主任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以身作则,给学生作出表率。调查表明,班主任对学生行为、思维的影响是很大的,为此,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否则,即使口才很好、手段很高明,只要学生看到或听到关于班主任“不良德行”,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真正的公德心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装出来的,是认识上和行为上的统一,学生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所以,这一点应摆在首要的位置。

(二)充分利用教室环境,迁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比如,我的治班理念是“先为人,再为文”,于是我把关于这一理念的名言警句布置到后墙上(经验表明,学生更喜欢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短语或句子),定期利用黑板报宣传公德意识,提醒每个学生注意保持教师的清洁卫生,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环境。提起环境问题,学生往往停留事不关己而脱离实际的层面,比如砍伐森林、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全球变暖等等。而实际上,环境保护就在身边,注意关水关电,空调的合理使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总之,利用周围

环境对学生予以及时并且反复的引导教育。

(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进行教育的细节,表扬做的好的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有位著名班主任说过:在集体面前,表扬了做的好的,就等于批评了做的不好的,我们并不需要在任何时候都直接批评。而树立榜样,并不是要大张旗鼓的宣传,那样太做作,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当事学生的不安。比如有一次我看到班上某学生在课间把自己座位附近的垃圾都捡到垃圾袋里,然后放到教室外面垃圾桶里,于是在上正课前,我走上讲台,故作玄虚的跟学生说要给大家讲个动人的小故事,于是学生都安静的等待我的故事,当我绘声绘色地把上述情节讲完,学生有点失望,但紧接着我说这个小事为什么能打动我,我为什么看重这件事,人人都希望有个干净怡人的环境,而 这样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爱护,这时候学生似乎有所领悟了。总之,要善于抓住细节,利用情境,及时地引导学生。

(四)开展各种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例如,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示校园里、社会上各种缺乏公德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及应该怎样做,也可以在学校的活动中,比如春游、扫墓等等,学生会亲身经历有关社会公德的事件,这样的教育必将是有效而深刻的。

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缓慢的工作,而我们班主任对于学生社会公德的境界的提高虽然不一定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只有坚持不懈做到我们所能做的,才能说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在社会公德这座大厦上添砖加瓦。

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刻不容缓

看过一本书叫《激荡三十年》,讲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商界、企业界所经历的种种变化。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化的发展之迅速前所未有,然而相应的社会体制并没能完全跟上其步伐,以致出现了许多问题。由此,我想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环境发展下,与经济发展的迅猛相比,我们公民的素质的提高却不是那么快,也不可能那么快。作为一个教师,这种不平衡的现象给了我不少触动,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我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做,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从宏观角度看,当代社会竞争目趋激烈,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更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培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青少年对于现代社会显得特别重要。

从学生个人的角度看,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公德心,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将使其受益终身。

一、什么是公德心?

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公德心”,就是公德意识,是指某个人具有“社会公德”品质的状态。在本质上,公德心是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即个人对公共利益的理性自觉。纵观人类社会公德发展史,社会公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范围就越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社会公德意识、公德心也就越显得重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当今世界,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走出国门,在很多发达国家,公共环境整洁有序,公共场所不喧哗,自觉排队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当前学生群体中公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当代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公德心,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也是班主任要花心思思考的问题。

二、我们学生的“公德心”现状怎样?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很多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举止;有些人虽然具有公德认知,但较少付诸实际行动,缺乏自律,缺乏公共精神”。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诚信意识淡薄,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对家长、对老师动辄撒谎;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公德意识的缺失的原因何在?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自古就不缺乏公德心,诸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点。然而出现了“公德意识的缺失”现象,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人说“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社会公德更是如此。这说明公德的维持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一般说来,仅当每个人都相信别人在提供这种服务时,自己才会提供服务,万一这种信心丧失,社会的道德水准会立刻失去支撑。可见,这种公共服务中还包含着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它会受到社会风气的重大影响。比如说社会上甚至自己身边常常出现的“走后门”现象,投射到学生心理,就会让他以为考试作弊也没什么错;“你们大人不也作弊吗?”,比如看到大街上的各种烟头、垃圾,自己再丢上一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网络上各种信息充斥,负面的、不道德的、不健康的都会给学生的道德认知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内在素质、人格、价值观、道德观、日常行为等等,无不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之中,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只重视学习,却忽视了品德教育,过去曾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撒谎、懒惰、骄横、举止粗俗、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行为,在许多家长眼里变得无足轻重,这便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独生子女受到溺爱,缺乏关于“助人为乐”“ 礼貌谦让”“ 见利思义”“ 尊老爱幼”等方面的美德教育。家长对孩子的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是纵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公德心。

(三)学校德育存在一定的缺陷。大、中、小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呈倒挂现象,在小学生中进行的是“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教育;在中学生中进行的是“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而对大学生却要进行“便后要冲水”的文明行为教育,这种看似滑稽的现象却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德育在某种程度上的不成功。学生从小没有得到作为社会成员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的教育,甚至连基本的“做人”的准则都不懂,却被充塞了一些他们并不十分理解,过于简化,却又尽善尽美的道德条文。学生头脑里尚且无法将这些条文完全消化,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考试”为衡量教育质量标准的条件下,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时,均出现了严重背离“全面育人”方向而只片面追求“分数高低”,导致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和考试方式中学生个体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内容和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缺失,学校因此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基本公德的教育,使学校公民责任内容和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德育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既没有落脚点,又不具有可操作性。

四、班主任怎样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了解了以上原因,我们发现,要想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只靠学校,靠班主任是不够的,但是,难道因为这样我们班主任就能不做任何事而心安理得吗?我们当然不能等,等到社会文明的进步,等到家长素质的提高,等到走进你的教室的学生都有公德心,那这样还需要班主任吗?所以,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尽我们所能,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班主任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以身作则,给学生作出表率。调查表明,班主任对学生行为、思维的影响是很大的,为此,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否则,即使口才很好、手段很高明,只要学生看到或听到关于班主任“不良德行”,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真正的公德心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装出来的,是认识上和行为上的统一,学生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所以,这一点应摆在首要的位置。

(二)充分利用教室环境,迁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比如,我的治班理念是“先为人,再为文”,于是我把关于这一理念的名言警句布置到后墙上(经验表明,学生更喜欢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短语或句子),定期利用黑板报宣传公德意识,提醒每个学生注意保持教师的清洁卫生,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环境。提起环境问题,学生往往停留事不关己而脱离实际的层面,比如砍伐森林、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全球变暖等等。而实际上,环境保护就在身边,注意关水关电,空调的合理使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总之,利用周围

环境对学生予以及时并且反复的引导教育。

(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进行教育的细节,表扬做的好的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有位著名班主任说过:在集体面前,表扬了做的好的,就等于批评了做的不好的,我们并不需要在任何时候都直接批评。而树立榜样,并不是要大张旗鼓的宣传,那样太做作,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当事学生的不安。比如有一次我看到班上某学生在课间把自己座位附近的垃圾都捡到垃圾袋里,然后放到教室外面垃圾桶里,于是在上正课前,我走上讲台,故作玄虚的跟学生说要给大家讲个动人的小故事,于是学生都安静的等待我的故事,当我绘声绘色地把上述情节讲完,学生有点失望,但紧接着我说这个小事为什么能打动我,我为什么看重这件事,人人都希望有个干净怡人的环境,而 这样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爱护,这时候学生似乎有所领悟了。总之,要善于抓住细节,利用情境,及时地引导学生。

(四)开展各种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例如,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示校园里、社会上各种缺乏公德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及应该怎样做,也可以在学校的活动中,比如春游、扫墓等等,学生会亲身经历有关社会公德的事件,这样的教育必将是有效而深刻的。

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缓慢的工作,而我们班主任对于学生社会公德的境界的提高虽然不一定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只有坚持不懈做到我们所能做的,才能说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在社会公德这座大厦上添砖加瓦。


相关内容

  • 论社会公德培养教育
  • 作者:关谊彭力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995年07期 收稿日期:1995-03-10 提要 本文重点论述造成我国社会公德不良现状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思想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搞好社会公德培养教育的5点建议. 关键词 公共道德 社会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修养 随着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 ...

  • 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 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实践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对其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到社会公德规范,然后在生活中把这些符合公德规范的言行举止 ...

  • 探索高职高专院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新途径
  •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不足.生源素质的低层次.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差异.就业难或者不对口等因素,而且,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形成明显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自身特色,所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比一般高校更难.但是,最美护士―何遥的先进事迹的出现,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让思想政治工作者看到当前高职高专院 ...

  • 大学生宿舍软环境的重要性
  • 摘要: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所谓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在大学校园随处可以显现出来,而学生宿舍这一普通却又和学生戚戚相关的地方,其软环境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特殊性去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使其在学生大学生活中发挥积极重要 ...

  • 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 德育论文
  • 工程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 对广 ...

  • 思修作业大学生社会公德报告
  • <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 识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我们认为,目前,大学生公德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希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以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积极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就是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状况,能够清楚地 ...

  • 大学生公德教育总结
  •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因此当今大学生的素质日趋显得重要,它关系着祖国现代化的建设.大学生不但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等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切 ...

  • 如何提升公民道德意识--鄢金城
  • 如何提升公民道德意识 时 间:2011年9月9日 辅导老师:鄢金城 教学对象:全体机关工作人员 教学目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民族自信心 正 文: 大家好!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增强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尤为重 ...

  • 关于税务部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思考
  • 关于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税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强税务部门人员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税务工作人员 "四德"建设 途径 "经济越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