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主讲人: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

核心提示

文化变成了一种习惯,并不是保守,

是祖先希望子孙后代,

比较安全、有序地往前走,从这个意义上讲,

也可以说,

文化是祖先对后代的设计。

郑和能安安静静地回来,

没带当地酋长的人头,

没带沾着鲜血的珠宝,

他就安静地回来了,

因为我们的文化,

决定了他不具有非农耕的侵略性。

我们中国文化有两个庭,

一个家庭,一个朝廷。

对家庭是孝,对朝廷是忠,

忠孝就两全了。

其实朝廷和家庭之间,

还有辽阔的公共空间,

我们的文化未予足够关注。

“巨人性格”引发全世界好奇

中国文化现在面临着的问题,大家可能都已经发现了,全世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好奇。这个好奇带有一种让我们不安的成分,我们对他们造成了不安,他们的疑虑又造成了我们的不安。前不久我在一个国际商会上演讲,居然有一些国家怀疑我们食品质量出现问题是全中国人的集体阴谋,这让我们听起来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只能说他们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了解。以他们视角来看,突然之间,眼前走过一个巨人, GDP、人口总量等都清楚,但唯一不了解的是他的性格。巨人的性格就是中国的文化,全世界都希望能够了解。

几年前,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纽约主持过一个国际经济文化讨论会,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惊讶。说任何国家和个人,发达或是不发达,任何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它的文化选择而不是经济选择。为了安全感也好,荣耀感也好,幸福感也好,全部属于文化范畴。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造成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基本点是什么?走向现代的障碍在哪里?

郑和为何没带点黄金回来

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两百多条,太复杂了。首先可以肯定,我们在讲“文化”这两个字的时候,它最原始的意义指的是人的痕迹。我们说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就是说我们在那地质年代中,突然找到了人的痕迹。如果没有人的痕迹,我们就不叫它文化。人的痕迹当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成熟时期的文化是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变成了一种习惯,并不是保守,是祖先希望子孙后代比较安全、有序地往前走,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文化是祖先对后代的设计。

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我们缺少像地中海、波斯湾这样的内海,我们面对的是渺渺的太平洋,这对古人来说是没法被利用的,我们只有一个内海——渤海湾,太小了。海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很靠近,实际比较陌生,主要是打渔、晒盐,是烟波浩渺、难于了解的地方,很难进行运输、航行,海洋就没有充分的发挥起来。中原部位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还有一个是游牧文明,游牧文明就是草原文明。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在于草原很难种稻子,种稻子和不种稻子的界限就是四百毫米降雨量,高于四百毫米降雨量可以种稻子,那是农耕文明。少于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只能牧马。很奇怪,我们的长城正好和四百毫米降雨量的线重叠,可见我们的长城就是农耕文明防止游牧文明侵犯的界限。尽管游牧文明后来成为我们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但主体还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决定了我们两个基本思想,第一个思想不想远征,迷恋脚下的熟土,对远方的生土走走看看玩玩可以,要我在那安家是不可能的,这个思维作为一种文化生根,哪怕不是农民的书生,都受到这种文化的强烈影响。书生在京城呆了好久,觉得是客居京城,最终目的是要回家,其实他五十年都在京城,这完全是一个农民思维。中华文明对远方土地没有兴趣,原因是农耕文明的思维,哪怕是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已经非常不错了,走了那么远的地方,也没有在哪个地方安家,侵占对方领土。这证明什么?这不是明代的政策,证明是农耕文化的本能。成吉思汗远征,是因为游牧文明,而他的孙子要建立元朝、问鼎中华的时候,他必须接受农耕文明结束远征。

农耕文明带来了第二个思维,不喜欢极端,因为农耕文明告诉我们,夏天的极端不是热上加热,是秋天的凉风。冬天的极端不是冷了又冷,是春暖花开。极端没有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太大奇迹,中国文化的思维基本上也是如此,就是反对一切极端的梦想。重现了中庸的哲学,然后又重现了中庸之道。以前有好多年轻学者,说郑和那么好的船队,怎么就不拿点黄金回来?也可以像哥伦布那样去海外建立几个中华帝国?为什么不这样?我说郑和能安安静静地回来,没带当地酋长的人头,没带沾着鲜血的珠宝,他就安静地回来了,因为我们的文化决定着他的非极端思维,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庸之道,我为我们的祖先感到

骄傲。世界上的极端,它一定是带有一种非农耕的侵略性,产生的根子是游牧或海洋文明。中庸之道是了不起的思维。季羡林先生讲,以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的大礼物,这讲得很有道理,要相信按照中国思维,两种不同极端当中,一定有一个交集点或者一个合适点,让两方面都能勉强接受的点,中庸之道就找这个点。因为不断地找这个点,所以世界能够保持基本的和谐,这是农耕文明的一个智慧。

与“水”有关系的统“治”

占地面积决定了中华文化是一种气魄宏大的统一文化。占地面积多大呢?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和其他文明相比,尼罗河、上尼罗河、下尼罗河加在一起,古埃及文明只有4万平方公里。两河流域,就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满打满算不会超过10万平方公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也就六七万平方公里。希腊文明的范围只有几千平方公里。简单地说,当时其他所有古代文明总的地域加起来,只有中华文明的十五分之一,甚至于二十分之一。中华文明的体量极大,以前我们讲得多的是黄河文明,后来慢慢挖掘知道长江文明也了不起,下游的河姆渡、良渚文明,哪一个挖出来不都是震惊中外。我们写文章经常是五湖四海、天下意识,动不动就是天下,为什么呢?中华文化气魄宏伟,不会仅考虑家门前那一点东西。

二十世纪前期,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教授研究地理环境,特别对中国进行了分析。他说中华文明因为是农耕文明,就是长江、黄河文明,长江、黄河流遍中国那么多地方,就凭这一点,中华帝国必须是统一的,不能被分离,因为如果不统一的话,治水就没法治,那就要命了,上游要害下游太容易了。所以马克斯·韦伯说,这两条大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动脉,就决定了中国非统一不可。任何军阀混战,目标都是由谁来统一,统一是一个中心思维。马克斯·韦伯还说,统治的“治”和治水的“治”是一个字,而且据他所知,都是水作为偏旁的。这话很有意思,这是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有一种整体智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叫“气”,有“气”。有的国家虽然很精致,但是就缺少一股气。 “余教授为什么不到我们这里来定居,或者到这儿来移民”,我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

中一个原因就是觉得那些国家的“气”不够,这样一股气非常养人,能捕到一种我所熟悉的文化。

《论语》亲切如外公给我的信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华文化参与了人类智能的大奠基。释迦牟尼比孔子大十四岁,孔子死后十年,苏格拉底诞生。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十二岁,比庄子大十五岁,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最聪明的人几乎同时出现在这个地球上。他们为什么会同时出现,还不清楚,但只能告诉大家他们同时出现了,完成了一个有趣的分工。希腊思考人与物的关系,印度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思考人和人的关系。思考的结果是:希腊哲学家思考的是精神自由,印度哲学家思考的是灵魂解脱,中国哲学家思考的是社会管理。分工那么精确,小重复有,大重复没有。我们可以说,在这次人类成熟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没有缺席,贡献还很大,这让我们很骄傲。尽管当时没有互相交流,冥冥之中却有一种力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了。 秦汉帝国使中华文化获得了行政规范。文化,是天上飘的云、地下流的水,自由而美丽,遗憾的是它很容易飘走流逝。这个时候需要有帝国的行政力量来选择自己民族的智慧,用行政的方式固定下来。文化人有时候不喜欢行政力量,但是在文明还处于随时可能流散的状态时,这个行政力量就太重要了。世界几大文明不约而同地进入了帝国时代。最早是印度,进入了孔雀王朝。当孔雀王朝衰落以后,地球的东西方出现了两个帝国:东方的秦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秦汉帝国规定,这么大的国家需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和户籍制。 我走遍了世界,看到很多地方的古文字,没有人认识这些古文字。这是什么字?不认识。我们不认识,当地人也不认识。埃及太阳神庙廊柱上的那些象形文字,据说只有少数考古学家能认出一部分。至于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专家能读懂,但老百姓完全不知道,就是完全不能传播的文字。如果没有一个国家的力量,中国的文字也会这样,中国的历史就没了。古代世界各国打仗,赢者首先要让输者忘记自己王朝的记忆,忘记记忆的最好方法是让你没有文字,没有文字就在整个文明上得服从了。中国恰恰相反,统一文字以后,这种现象就不能发生了。你消灭我的文字没用,你的文字就是我的文字,全中国只有一种文字。我在国外常说,

我晚上读《论语》,很像前天收到我乡下外公写给我的信,非常亲切。谁都不知道这已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字了,这是个奇迹。这个奇迹如果没有行政力量加以规范,就做不到。

秦汉帝国连在一起,佛教的传入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开放互融的文化。如梁启超所说,佛教的传入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国,使中华文化成为亚洲的文化。佛教的传入,证明中华文化有一种气度。任何一个宗教的传播往往有一个特点,如果那个地方文化浓度很高,就很难传入。如果那个地方没有文化,还处于原始时代,就比较容易传入。中国的奇迹是,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的时候,中国的文化浓度已经很高了,诸子百家建立了他们各自的思维体系,我们已经有自己完整的文化构架,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还能浩浩荡荡地传入,而且能够深入朝野,这是一个奇迹。几千年来,它和这个民族的文化生息与共,互相滋养。甚至到后来朱熹和王阳明分别建立他们的理学和心学,都受到了佛学的重大影响。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清代的雍正皇帝可以代表历代开明皇帝的思维,用儒家治国,用佛家治心,用道家治身体。基本上是多元并举,不仅国家是这样,老百姓也是这样,谁也不排斥,这是中华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

忠孝之外,还有公共空间

那我们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明代开始的。尽管当时国家力量并不弱,比如中庸之道都在发挥作用,但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和欧洲相比,在时代性的问题上我们有差距。第一个我们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这是从明代开始和欧洲显现的巨大区别。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做什么呢?是让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还有拉斐尔的画在公共空间里展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就放在佛罗伦萨的大街上,市民每天评价。文艺复兴是全体市民一起参与,对古文化进行认知。中国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从来没发生过公共空间的集体认知。这是中国落后的一个关键原因。我们也有艺术品,主要是皇家收藏、老百姓收藏,博物馆是后来的事情,没有公共空间一说。今天我们的旅游者到国外随地吐痰、高声喧哗,很难说是没有道德,是因为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

这是中国文化的缺陷,历史上就有缺陷。我们中国文化有两个庭,一个家庭,一个朝廷。对家庭是孝,对朝廷是忠,忠孝就两全了。其实朝廷和家庭之间还有辽阔的公共空间,我们的文化未予足够关注。当县官出门,两块牌子肃静、回避,把公共空间变成了私人空间,或者变成了官场空间。这是我们落后于西方的第一点,就市民社会和近代社会建立公共空间的觉醒,在明清就没有做到,我们现在很多事情落后在这一点,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制度或体制。

第二个,时代性上的弊病,由于公共空间的失落,知识分子失去了自己的行为本位。这话有点复杂,近代的知识分子不再是一肚子学问说话给皇帝,而是需要对公共空间发言。有个总结很有趣,是说中国明清时代的知识分子都在高谈阔论,等国破家亡的时候站出来做民族英雄,但这一天老等不来,真等来的时候,按照他们的主意,国破家亡更快。这是当时明清两代知识分子的特点。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这里我需要康德讲过的一句话: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康德是德国的一个大哲学家,他认为这是知识分子的特点。这句话很短,但这正是我们知识分子缺少的。公共空间就是知识分子要发言的地方,他的使命就是在公共空间敢于对国家、社会、民族利益表达自己的意见。

康熙皇帝领导着纪晓岚先生编成了一套《四库全书》,花了9年时间,是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把过去中华文明最优秀的东西全集中在一起,当然也有很大的遗憾,就是清王朝把不利于自己的一些东西都删掉篡改了,不过说到底它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工程。在这9年当中西方发生了什么?瓦特发明了联动式的蒸汽机;德国造出了第一座铁桥;英国造出了第一条铁轨;法国完成了热气球的飞行、水分子的分解;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如果说这是自然科学,那么社会科学呢?亚当·斯密创立了《国富论》;卢梭创立了《社会契约论》,与此同时歌德、孔迪亚克都有关键性的创造。这一比就发觉头有点晕了,同样的9年,我们总是在收集整理,他们在面向未来,在实验室里工作,我们在咬文嚼字,这就与他们拉开差距。几十年以后,两个文明打起来了,我刚才说的是18世纪的后期, 19世纪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打起来了,打的结果我们知道,中国惨败! 惨败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确实有足够的民族性,但是缺少了时代性,这是大问题。今天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全世界第一,在文化理念上我们是不是还要追

赶?每次去国外,看到中国展出的永远是京剧脸谱、针灸和阴森森的几个老人雕像,永远不亲切,不能让大家感到好。怎么可以这样呢?一定要大家看到真正的亲切,这样我们的民族性才能活起来,才能让时代性中加入中国人的生命力。 (根据余秋雨在南京图书馆的报告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 本报记者 李月宁整理编辑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主讲人: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

核心提示

文化变成了一种习惯,并不是保守,

是祖先希望子孙后代,

比较安全、有序地往前走,从这个意义上讲,

也可以说,

文化是祖先对后代的设计。

郑和能安安静静地回来,

没带当地酋长的人头,

没带沾着鲜血的珠宝,

他就安静地回来了,

因为我们的文化,

决定了他不具有非农耕的侵略性。

我们中国文化有两个庭,

一个家庭,一个朝廷。

对家庭是孝,对朝廷是忠,

忠孝就两全了。

其实朝廷和家庭之间,

还有辽阔的公共空间,

我们的文化未予足够关注。

“巨人性格”引发全世界好奇

中国文化现在面临着的问题,大家可能都已经发现了,全世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好奇。这个好奇带有一种让我们不安的成分,我们对他们造成了不安,他们的疑虑又造成了我们的不安。前不久我在一个国际商会上演讲,居然有一些国家怀疑我们食品质量出现问题是全中国人的集体阴谋,这让我们听起来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只能说他们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了解。以他们视角来看,突然之间,眼前走过一个巨人, GDP、人口总量等都清楚,但唯一不了解的是他的性格。巨人的性格就是中国的文化,全世界都希望能够了解。

几年前,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纽约主持过一个国际经济文化讨论会,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惊讶。说任何国家和个人,发达或是不发达,任何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它的文化选择而不是经济选择。为了安全感也好,荣耀感也好,幸福感也好,全部属于文化范畴。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造成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基本点是什么?走向现代的障碍在哪里?

郑和为何没带点黄金回来

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两百多条,太复杂了。首先可以肯定,我们在讲“文化”这两个字的时候,它最原始的意义指的是人的痕迹。我们说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就是说我们在那地质年代中,突然找到了人的痕迹。如果没有人的痕迹,我们就不叫它文化。人的痕迹当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成熟时期的文化是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变成了一种习惯,并不是保守,是祖先希望子孙后代比较安全、有序地往前走,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文化是祖先对后代的设计。

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我们缺少像地中海、波斯湾这样的内海,我们面对的是渺渺的太平洋,这对古人来说是没法被利用的,我们只有一个内海——渤海湾,太小了。海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很靠近,实际比较陌生,主要是打渔、晒盐,是烟波浩渺、难于了解的地方,很难进行运输、航行,海洋就没有充分的发挥起来。中原部位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还有一个是游牧文明,游牧文明就是草原文明。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在于草原很难种稻子,种稻子和不种稻子的界限就是四百毫米降雨量,高于四百毫米降雨量可以种稻子,那是农耕文明。少于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只能牧马。很奇怪,我们的长城正好和四百毫米降雨量的线重叠,可见我们的长城就是农耕文明防止游牧文明侵犯的界限。尽管游牧文明后来成为我们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但主体还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决定了我们两个基本思想,第一个思想不想远征,迷恋脚下的熟土,对远方的生土走走看看玩玩可以,要我在那安家是不可能的,这个思维作为一种文化生根,哪怕不是农民的书生,都受到这种文化的强烈影响。书生在京城呆了好久,觉得是客居京城,最终目的是要回家,其实他五十年都在京城,这完全是一个农民思维。中华文明对远方土地没有兴趣,原因是农耕文明的思维,哪怕是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已经非常不错了,走了那么远的地方,也没有在哪个地方安家,侵占对方领土。这证明什么?这不是明代的政策,证明是农耕文化的本能。成吉思汗远征,是因为游牧文明,而他的孙子要建立元朝、问鼎中华的时候,他必须接受农耕文明结束远征。

农耕文明带来了第二个思维,不喜欢极端,因为农耕文明告诉我们,夏天的极端不是热上加热,是秋天的凉风。冬天的极端不是冷了又冷,是春暖花开。极端没有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太大奇迹,中国文化的思维基本上也是如此,就是反对一切极端的梦想。重现了中庸的哲学,然后又重现了中庸之道。以前有好多年轻学者,说郑和那么好的船队,怎么就不拿点黄金回来?也可以像哥伦布那样去海外建立几个中华帝国?为什么不这样?我说郑和能安安静静地回来,没带当地酋长的人头,没带沾着鲜血的珠宝,他就安静地回来了,因为我们的文化决定着他的非极端思维,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庸之道,我为我们的祖先感到

骄傲。世界上的极端,它一定是带有一种非农耕的侵略性,产生的根子是游牧或海洋文明。中庸之道是了不起的思维。季羡林先生讲,以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的大礼物,这讲得很有道理,要相信按照中国思维,两种不同极端当中,一定有一个交集点或者一个合适点,让两方面都能勉强接受的点,中庸之道就找这个点。因为不断地找这个点,所以世界能够保持基本的和谐,这是农耕文明的一个智慧。

与“水”有关系的统“治”

占地面积决定了中华文化是一种气魄宏大的统一文化。占地面积多大呢?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和其他文明相比,尼罗河、上尼罗河、下尼罗河加在一起,古埃及文明只有4万平方公里。两河流域,就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满打满算不会超过10万平方公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也就六七万平方公里。希腊文明的范围只有几千平方公里。简单地说,当时其他所有古代文明总的地域加起来,只有中华文明的十五分之一,甚至于二十分之一。中华文明的体量极大,以前我们讲得多的是黄河文明,后来慢慢挖掘知道长江文明也了不起,下游的河姆渡、良渚文明,哪一个挖出来不都是震惊中外。我们写文章经常是五湖四海、天下意识,动不动就是天下,为什么呢?中华文化气魄宏伟,不会仅考虑家门前那一点东西。

二十世纪前期,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教授研究地理环境,特别对中国进行了分析。他说中华文明因为是农耕文明,就是长江、黄河文明,长江、黄河流遍中国那么多地方,就凭这一点,中华帝国必须是统一的,不能被分离,因为如果不统一的话,治水就没法治,那就要命了,上游要害下游太容易了。所以马克斯·韦伯说,这两条大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动脉,就决定了中国非统一不可。任何军阀混战,目标都是由谁来统一,统一是一个中心思维。马克斯·韦伯还说,统治的“治”和治水的“治”是一个字,而且据他所知,都是水作为偏旁的。这话很有意思,这是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有一种整体智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叫“气”,有“气”。有的国家虽然很精致,但是就缺少一股气。 “余教授为什么不到我们这里来定居,或者到这儿来移民”,我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

中一个原因就是觉得那些国家的“气”不够,这样一股气非常养人,能捕到一种我所熟悉的文化。

《论语》亲切如外公给我的信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华文化参与了人类智能的大奠基。释迦牟尼比孔子大十四岁,孔子死后十年,苏格拉底诞生。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十二岁,比庄子大十五岁,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最聪明的人几乎同时出现在这个地球上。他们为什么会同时出现,还不清楚,但只能告诉大家他们同时出现了,完成了一个有趣的分工。希腊思考人与物的关系,印度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思考人和人的关系。思考的结果是:希腊哲学家思考的是精神自由,印度哲学家思考的是灵魂解脱,中国哲学家思考的是社会管理。分工那么精确,小重复有,大重复没有。我们可以说,在这次人类成熟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没有缺席,贡献还很大,这让我们很骄傲。尽管当时没有互相交流,冥冥之中却有一种力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了。 秦汉帝国使中华文化获得了行政规范。文化,是天上飘的云、地下流的水,自由而美丽,遗憾的是它很容易飘走流逝。这个时候需要有帝国的行政力量来选择自己民族的智慧,用行政的方式固定下来。文化人有时候不喜欢行政力量,但是在文明还处于随时可能流散的状态时,这个行政力量就太重要了。世界几大文明不约而同地进入了帝国时代。最早是印度,进入了孔雀王朝。当孔雀王朝衰落以后,地球的东西方出现了两个帝国:东方的秦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秦汉帝国规定,这么大的国家需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和户籍制。 我走遍了世界,看到很多地方的古文字,没有人认识这些古文字。这是什么字?不认识。我们不认识,当地人也不认识。埃及太阳神庙廊柱上的那些象形文字,据说只有少数考古学家能认出一部分。至于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专家能读懂,但老百姓完全不知道,就是完全不能传播的文字。如果没有一个国家的力量,中国的文字也会这样,中国的历史就没了。古代世界各国打仗,赢者首先要让输者忘记自己王朝的记忆,忘记记忆的最好方法是让你没有文字,没有文字就在整个文明上得服从了。中国恰恰相反,统一文字以后,这种现象就不能发生了。你消灭我的文字没用,你的文字就是我的文字,全中国只有一种文字。我在国外常说,

我晚上读《论语》,很像前天收到我乡下外公写给我的信,非常亲切。谁都不知道这已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字了,这是个奇迹。这个奇迹如果没有行政力量加以规范,就做不到。

秦汉帝国连在一起,佛教的传入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开放互融的文化。如梁启超所说,佛教的传入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国,使中华文化成为亚洲的文化。佛教的传入,证明中华文化有一种气度。任何一个宗教的传播往往有一个特点,如果那个地方文化浓度很高,就很难传入。如果那个地方没有文化,还处于原始时代,就比较容易传入。中国的奇迹是,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的时候,中国的文化浓度已经很高了,诸子百家建立了他们各自的思维体系,我们已经有自己完整的文化构架,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还能浩浩荡荡地传入,而且能够深入朝野,这是一个奇迹。几千年来,它和这个民族的文化生息与共,互相滋养。甚至到后来朱熹和王阳明分别建立他们的理学和心学,都受到了佛学的重大影响。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清代的雍正皇帝可以代表历代开明皇帝的思维,用儒家治国,用佛家治心,用道家治身体。基本上是多元并举,不仅国家是这样,老百姓也是这样,谁也不排斥,这是中华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

忠孝之外,还有公共空间

那我们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明代开始的。尽管当时国家力量并不弱,比如中庸之道都在发挥作用,但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和欧洲相比,在时代性的问题上我们有差距。第一个我们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这是从明代开始和欧洲显现的巨大区别。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做什么呢?是让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还有拉斐尔的画在公共空间里展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就放在佛罗伦萨的大街上,市民每天评价。文艺复兴是全体市民一起参与,对古文化进行认知。中国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从来没发生过公共空间的集体认知。这是中国落后的一个关键原因。我们也有艺术品,主要是皇家收藏、老百姓收藏,博物馆是后来的事情,没有公共空间一说。今天我们的旅游者到国外随地吐痰、高声喧哗,很难说是没有道德,是因为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

这是中国文化的缺陷,历史上就有缺陷。我们中国文化有两个庭,一个家庭,一个朝廷。对家庭是孝,对朝廷是忠,忠孝就两全了。其实朝廷和家庭之间还有辽阔的公共空间,我们的文化未予足够关注。当县官出门,两块牌子肃静、回避,把公共空间变成了私人空间,或者变成了官场空间。这是我们落后于西方的第一点,就市民社会和近代社会建立公共空间的觉醒,在明清就没有做到,我们现在很多事情落后在这一点,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制度或体制。

第二个,时代性上的弊病,由于公共空间的失落,知识分子失去了自己的行为本位。这话有点复杂,近代的知识分子不再是一肚子学问说话给皇帝,而是需要对公共空间发言。有个总结很有趣,是说中国明清时代的知识分子都在高谈阔论,等国破家亡的时候站出来做民族英雄,但这一天老等不来,真等来的时候,按照他们的主意,国破家亡更快。这是当时明清两代知识分子的特点。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这里我需要康德讲过的一句话: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康德是德国的一个大哲学家,他认为这是知识分子的特点。这句话很短,但这正是我们知识分子缺少的。公共空间就是知识分子要发言的地方,他的使命就是在公共空间敢于对国家、社会、民族利益表达自己的意见。

康熙皇帝领导着纪晓岚先生编成了一套《四库全书》,花了9年时间,是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把过去中华文明最优秀的东西全集中在一起,当然也有很大的遗憾,就是清王朝把不利于自己的一些东西都删掉篡改了,不过说到底它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工程。在这9年当中西方发生了什么?瓦特发明了联动式的蒸汽机;德国造出了第一座铁桥;英国造出了第一条铁轨;法国完成了热气球的飞行、水分子的分解;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如果说这是自然科学,那么社会科学呢?亚当·斯密创立了《国富论》;卢梭创立了《社会契约论》,与此同时歌德、孔迪亚克都有关键性的创造。这一比就发觉头有点晕了,同样的9年,我们总是在收集整理,他们在面向未来,在实验室里工作,我们在咬文嚼字,这就与他们拉开差距。几十年以后,两个文明打起来了,我刚才说的是18世纪的后期, 19世纪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打起来了,打的结果我们知道,中国惨败! 惨败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确实有足够的民族性,但是缺少了时代性,这是大问题。今天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全世界第一,在文化理念上我们是不是还要追

赶?每次去国外,看到中国展出的永远是京剧脸谱、针灸和阴森森的几个老人雕像,永远不亲切,不能让大家感到好。怎么可以这样呢?一定要大家看到真正的亲切,这样我们的民族性才能活起来,才能让时代性中加入中国人的生命力。 (根据余秋雨在南京图书馆的报告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 本报记者 李月宁整理编辑


相关内容

  •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01
  •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1.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 ...

  • 18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王 奎 清 (中原工学院 政法系 河南 郑州 450007) 内容提要:重视与加强文化建设,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与深入把握当代中国主导文化 ...

  • 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 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来源:<中国藏学> | 发布日期:2014-01-12 ]格勒 本文试图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进行综合论证.从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宏观角度论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关系.全文分两部分 ...

  • 论当代中国设计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 论当代中国设计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论文摘要]现代设计, 应该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 没有传统的辉煌和历史的沉淀,中国的设计就没有屹立于世界设计之林的今天 .而中国现代设计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具有跳跃性的特征, 始终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这就需要把握设计的 &quo ...

  • 装潢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就是人不要达过于满足,要不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从开始报名1+装潢时,就感觉我接到了一个神圣而坚拒的任务.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未来,同时也为了家人的期望,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别人会的我要会,别人不会的我也要会,不但要会,而且要学通学精,将来能找到 ...

  • 2016版[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⒈文化的含义.特点.形式 ⑴文化的含义:①从内涵上看,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 从外延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 ...

  • 载人航天彰显民族精神
  • 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邀请,"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代表团"于8月10日至15日访问香港.澳门. 爱国精神,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无怨无悔的坚守."老一辈航天人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北京飞控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说,"中国 ...

  • [教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教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课标要求]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伟 ...

  •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基本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们 ...

  • 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
  • 作者:陈逸平雍际春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认识自然.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和伴随自身成长的历史进 程中形成特有的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基础上,共同塑造和不断得到发展的思想品格 .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被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自觉遵循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 维方式.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