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中的"大筒"

  摘要:大筒是湖南的传统民间乐器,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这个不起眼的乐器却独具其自身的魅力,使得它具有无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如今更加注重传统的社会,我认为大筒这项乐器无可厚非的再一次被抬上了舞台。   关键词:大筒;花鼓戏;传统民间乐器; 存在价值   在湖南土生土长的我,从小耳边就不缺乏花鼓戏的音乐,那一段段熟悉的旋律还有一句句极富有韵味的方言更是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不管是年轻的或者是年长的都时不时会哼唱几句,就像童谣一样朗朗上口,深入人心。花鼓戏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它的音乐源于民间,是劳动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因为方言的唱词,使得花鼓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音乐曲调明快活泼、喜怒哀乐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大筒在湖南是最受群众喜爱的独具魅力的特色乐器,但受地域限制的影响、表现技法单一,大筒在普及、演奏技术和作品创作等方面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再加之一批老一辈的演奏家相继离世,大筒的演奏技法、风格、曲目等都面临传承危机。花鼓戏中的伴奏音乐是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司鼓的指挥下,统一舞台节奏、配合演员表演、托腔保调、绘景开情、渲染气氛,从容客观上张扬了剧种的风格。   这里我想隆重的介绍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大筒。它俗称胖筒筒,本身起源于康熙28年大约1689年,这代表大筒的起源其实比花鼓戏更加早,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花鼓戏起源于1765年当时受四川川灯戏剧的影响,川调入湘传过来才形成的小剧种,逐渐才演变成花鼓戏。大筒属于拉弦乐器,形似二胡,但是又不同于二胡,大筒的琴杆、琴筒均有竹子制成,琴筒上蒙着蛇皮,琴杆上两根弦,用竹弓拉奏,弓上并系有马尾。据《三才图会》记载:“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即古角之变体也。其木细,其末巨,本常纳于腹中,用即出之,为军中之乐。”通过这段大筒形制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与流行于凤庆民间的大筒形制完全一致。大筒是当时古代军队中的号角,也是古代贵族王侯和土官仪仗队中的乐器。大筒的传统形制对琴筒而言分长筒、短筒两种,长期以来,大筒这种乐器随着鼓吹乐在凤庆民间广为流传。民间流行的传统大筒有两种:一种是“短筒式”的,琴杆、琴筒均为竹制,另一种是“长筒式”的,琴杆较短,用榆木制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花鼓戏的发展,大筒也渐渐的在改革。经改革已制成新型大筒,琴筒用竹黄较厚的楠竹制成六方形,筒前口蒙以当地所产菜花蛇、乌梢蛇等蛇皮,琴杆改为红木杆,琴马由竹马改用高粱稻秸制作,丝弦改用钢丝弦,并在琴筒下增置底托。因此发音尖锐、明亮,极其富有特点。听过大筒演奏的人应该听得出,它声音低沉,音量巨大,可传数里,无固定音高,吹时发起伏不断的约相差一度的“嗡嗡”声。顺应时代的进步,改革中的大筒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原有的声音特色,新型大筒的技术、技巧的发展,无可否认地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在演奏时与其他的胡琴的拉奏感觉是一样的。拉奏时上身要自然放松,左右肩应保持基本平衡,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处理对乐曲感情和演奏使需要作轻微的有韵律的摆动。   说到大筒,了解的人都会想到蔡霞老师,在2013年时,蔡霞首次在湖南省内主办了大筒音乐会,以精湛纯熟的技艺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迷人的大筒艺术。音乐会上,二胡演奏家宋飞向观众讲解大筒的演奏技巧和曲目特色。在宋飞看来,大筒低沉而巨大的声音,是很多民族乐器缺少的,在音乐形式日渐多元化的今天,以大筒为代表的地方民族乐器尤其值得关注。蔡霞老师曾多次上过电视节目,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个名字觉得熟悉。而今天我采访到了蔡霞的老师,陈耀。陈耀老师是专注于大筒艺术的发展,在大筒的发展创新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注入他个人非常多的心血。采访过程中介绍了很多大筒的技法和一些改革,使得大筒的音色更加容易的被人们接受并逐渐喜欢。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将普通的单筒改为双筒,让音色更加的集中,使它原来粗犷的声音变的更加的细腻。第二是其原来的材料和皮筒改革,让大筒具有其自身的特色更加的明显,让人容易辨别。第三是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加更多能够人为掌控的方式,这一改变,使得大筒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所以我相信,经过陈耀老师的改革创新,大筒的声音会传遍各个地方,不仅仅只限于湖南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并喜爱它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发展和继承中,要做的不仅仅是这些,也需要一个机构来管理并进行很好的保护宣传工作,这也是需要很多的精力去进行的。这些年随着花鼓戏的深入人心,主要的伴奏乐器大筒现在也作为独奏乐器活跃在舞台上。   经过时间的洗涤并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2014年成立起来了,挂牌为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大筒专业委会,它的顺利成立自然而然给了这门乐器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为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成立之后,该专委会成员将按照专委会章程规定,竭力开展工作,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 作出努力:一是立足全局,构建和谐。二是以身作则,竭诚尽力。三是整合资源,做好普及。这些基本要求都是为了能更好的管理,为了大筒以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在现在迅速发展的时代中,要想把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也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在年轻的人的眼中更加是看不到这些的存在。所以我呼吁大家都来保护和喜爱传统的艺术文化,让前人留下的东西不会丢失,将时代的烙印更加深刻的印在我们脑海中。   参考文献:   [1]卜再庭.花鼓戏大筒演奏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2]胡劲松.大筒演奏的几种地方艺术风格特征探析[J].湖南教育与创作,2009,(6).

  摘要:大筒是湖南的传统民间乐器,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这个不起眼的乐器却独具其自身的魅力,使得它具有无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如今更加注重传统的社会,我认为大筒这项乐器无可厚非的再一次被抬上了舞台。   关键词:大筒;花鼓戏;传统民间乐器; 存在价值   在湖南土生土长的我,从小耳边就不缺乏花鼓戏的音乐,那一段段熟悉的旋律还有一句句极富有韵味的方言更是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不管是年轻的或者是年长的都时不时会哼唱几句,就像童谣一样朗朗上口,深入人心。花鼓戏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它的音乐源于民间,是劳动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因为方言的唱词,使得花鼓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音乐曲调明快活泼、喜怒哀乐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大筒在湖南是最受群众喜爱的独具魅力的特色乐器,但受地域限制的影响、表现技法单一,大筒在普及、演奏技术和作品创作等方面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再加之一批老一辈的演奏家相继离世,大筒的演奏技法、风格、曲目等都面临传承危机。花鼓戏中的伴奏音乐是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司鼓的指挥下,统一舞台节奏、配合演员表演、托腔保调、绘景开情、渲染气氛,从容客观上张扬了剧种的风格。   这里我想隆重的介绍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大筒。它俗称胖筒筒,本身起源于康熙28年大约1689年,这代表大筒的起源其实比花鼓戏更加早,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花鼓戏起源于1765年当时受四川川灯戏剧的影响,川调入湘传过来才形成的小剧种,逐渐才演变成花鼓戏。大筒属于拉弦乐器,形似二胡,但是又不同于二胡,大筒的琴杆、琴筒均有竹子制成,琴筒上蒙着蛇皮,琴杆上两根弦,用竹弓拉奏,弓上并系有马尾。据《三才图会》记载:“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即古角之变体也。其木细,其末巨,本常纳于腹中,用即出之,为军中之乐。”通过这段大筒形制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与流行于凤庆民间的大筒形制完全一致。大筒是当时古代军队中的号角,也是古代贵族王侯和土官仪仗队中的乐器。大筒的传统形制对琴筒而言分长筒、短筒两种,长期以来,大筒这种乐器随着鼓吹乐在凤庆民间广为流传。民间流行的传统大筒有两种:一种是“短筒式”的,琴杆、琴筒均为竹制,另一种是“长筒式”的,琴杆较短,用榆木制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花鼓戏的发展,大筒也渐渐的在改革。经改革已制成新型大筒,琴筒用竹黄较厚的楠竹制成六方形,筒前口蒙以当地所产菜花蛇、乌梢蛇等蛇皮,琴杆改为红木杆,琴马由竹马改用高粱稻秸制作,丝弦改用钢丝弦,并在琴筒下增置底托。因此发音尖锐、明亮,极其富有特点。听过大筒演奏的人应该听得出,它声音低沉,音量巨大,可传数里,无固定音高,吹时发起伏不断的约相差一度的“嗡嗡”声。顺应时代的进步,改革中的大筒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原有的声音特色,新型大筒的技术、技巧的发展,无可否认地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在演奏时与其他的胡琴的拉奏感觉是一样的。拉奏时上身要自然放松,左右肩应保持基本平衡,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处理对乐曲感情和演奏使需要作轻微的有韵律的摆动。   说到大筒,了解的人都会想到蔡霞老师,在2013年时,蔡霞首次在湖南省内主办了大筒音乐会,以精湛纯熟的技艺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迷人的大筒艺术。音乐会上,二胡演奏家宋飞向观众讲解大筒的演奏技巧和曲目特色。在宋飞看来,大筒低沉而巨大的声音,是很多民族乐器缺少的,在音乐形式日渐多元化的今天,以大筒为代表的地方民族乐器尤其值得关注。蔡霞老师曾多次上过电视节目,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个名字觉得熟悉。而今天我采访到了蔡霞的老师,陈耀。陈耀老师是专注于大筒艺术的发展,在大筒的发展创新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注入他个人非常多的心血。采访过程中介绍了很多大筒的技法和一些改革,使得大筒的音色更加容易的被人们接受并逐渐喜欢。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将普通的单筒改为双筒,让音色更加的集中,使它原来粗犷的声音变的更加的细腻。第二是其原来的材料和皮筒改革,让大筒具有其自身的特色更加的明显,让人容易辨别。第三是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加更多能够人为掌控的方式,这一改变,使得大筒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所以我相信,经过陈耀老师的改革创新,大筒的声音会传遍各个地方,不仅仅只限于湖南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并喜爱它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发展和继承中,要做的不仅仅是这些,也需要一个机构来管理并进行很好的保护宣传工作,这也是需要很多的精力去进行的。这些年随着花鼓戏的深入人心,主要的伴奏乐器大筒现在也作为独奏乐器活跃在舞台上。   经过时间的洗涤并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2014年成立起来了,挂牌为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大筒专业委会,它的顺利成立自然而然给了这门乐器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为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成立之后,该专委会成员将按照专委会章程规定,竭力开展工作,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 作出努力:一是立足全局,构建和谐。二是以身作则,竭诚尽力。三是整合资源,做好普及。这些基本要求都是为了能更好的管理,为了大筒以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在现在迅速发展的时代中,要想把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也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在年轻的人的眼中更加是看不到这些的存在。所以我呼吁大家都来保护和喜爱传统的艺术文化,让前人留下的东西不会丢失,将时代的烙印更加深刻的印在我们脑海中。   参考文献:   [1]卜再庭.花鼓戏大筒演奏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2]胡劲松.大筒演奏的几种地方艺术风格特征探析[J].湖南教育与创作,2009,(6).


相关内容

  •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发展
  • 浅谈湖南花鼓戏 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清代中叶,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种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他曾经拥有一大批热爱他的观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花鼓戏被人遗弃了,他在 ...

  • 花鼓戏演唱技巧对湘籍民族唱法演员群的影响
  • [摘 要] 在国家级的文艺演出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熟知的身影,听到她们的歌声,湘籍女性民族歌唱演员是她们的共性.她们的走红使我国民族声乐界出现地区"人才链",即演员群现象,其地域文化的特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 ...

  • 戏曲的涵义
  •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目前中国六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 我 ...

  • 现代 京剧
  • 现代 京剧(平剧); 北京曲剧;;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唐剧; 豫剧(河南梆子); 越调; 四平调; 大平调; 二夹弦; 道情; 柳琴调; 罗卷戏(邓州); 宛邦腔(南阳); 淮邦腔; 坠剧; 吕剧; 钝腔; 晋剧(山西梆子); 蒲剧(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秦腔( ...

  • 戏曲常识1.
  •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此外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豫剧.评剧.昆剧.越剧.黄梅戏.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 ...

  • 中国戏曲种类概括
  • 中国戏曲种类概括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审美习惯.表达方式.方言不同等许多条件,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这就是众多的戏曲剧种.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 ...

  • 花鼓戏作文
  • 家乡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荆州地区,这里的戏叫荆州花鼓戏,每每秋收以后,村里都会请上戏班来唱几天,一是庆祝今年的丰收,二是希望明年风调雨顺. 吃过晚饭以后.人们早早的把凳子搬到戏台的下面,我们小孩自然也是要跟去的,大人们都说"大人看戏,小伢看屁""小伢看戏时为了混东西吃&q ...

  • 送戏下乡主持词
  • 国运昌隆万象新,年头年尾春意浓 和-谐农村运道好,欢歌曼舞颂太平 接下来请欣赏省歌舞剧院优秀青年歌手、湖南省第二届“湘人湘歌” 大赛金奖获得者刘元元献上一首女声独唱:《好运来》 ▲(三) 泉交河镇始建于唐朝,是xx-x县最大的鱼米集市,是全省闻名的商品粮和无公害养殖基地。 泉交河镇地处xx-x长沙交 ...

  • 三下乡活动主持词
  • 开场歌舞:《闹春》 (舞毕,男女主持人上) 锣鼓震长空,神州闹新春 “五中全会”东风吹,大地飞彩虹 盛世多繁荣,万家福临门 众首翘盼“十二五”,春光满乾坤 xx-x市赫山区泉交河镇各位父老乡亲: 大家上午好 一段喜气洋洋《闹春》的歌舞 拉开了今天慰问演出的序幕 在20xx年即将到来之际 省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