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语文专项增分练(八)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强化练)

专题专项增分练(八)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强化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8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菩 萨 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 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答: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①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毗陵(常州)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眼 儿 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数叶芭蕉。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词人在本词上阕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5分)

答:

(2)结尾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6分)

答: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野 步

(宋)周 密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5分)

①②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满 江 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①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5分)

答:

(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宿 府①

杜 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 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ɡ):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6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青 玉 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①停针线②。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 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日。②停针线:古代习俗,春社日妇女停止做针线活。

(1)下阕首句“春衫著破谁针线”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6分)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张 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6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5分)

答:

答 案

1.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诗意,而其中的“天”具有了人的情感动作“憎”“故下”,由此可以判断出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写这一景象暗示了当时寒冷的气候,以及自己的心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本题要结合词的内容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自己怀乡思人,二是自己的家人感念漂泊在外的游子。

参考答案:(1)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的景象。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远,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

2.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并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加以分析,如“沉沉”表现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心情,“白云”写出了作者回首时只见白云不见友人的留恋和感伤。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秋夜沉沉”“阴虫切切”是实写送别友人的环境,“明日”“白云”是作者想象的景象,只见白云,不见友人,饱含感伤、留恋,是虚写。

参考答案:(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2)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是实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是虚写。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留恋、孤寂和感伤的感情。

3.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按照要求选取其中的一种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时,首先要点出使用的艺术手法;其次,结合词句加以分析;最后点出这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例如叠字的连用,就可以结合“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来分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可从表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思考:表象可以从景物的特点入手,本质则要具体分析这几个意象传达的作者的意图。

参考答案:(1)(示例一)情景交融。“云淡淡雨萧萧”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示例二)想象。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示例三)比喻。把眉比作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示例四)叠字连用。“淡淡”写阴霾的天色,“萧萧”状雨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

景物。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4.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周诗三、四句将蝴蝶人格化,它沉醉花丛,流连不去,借此表达了诗人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参考答案:(1)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5.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明确“春山”“烟波”使用了象征手法,然后分析它们在句中是如何使用的。如“春山叠”象征着家乡的遥远,“烟波隔”象征着回乡之路被阻隔。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全词来看,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从结构上,连接上下两阕;从内容上,承接上阕的景与下阕的抒情。第二问,古语有“愁断肠”的说法,此处的“肠千结”也是表现了作者的哀愁,有个人的乡思、身世的感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

参考答案:(1)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此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2)此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全词表

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自家身世、壮志难酬的感叹;以及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作者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

6.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自语”与“谁看”可想到视听结合起来;由“角声”与两联的具体意境可想到以动衬静;由“角声悲自语”可想到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应该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注释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与注释③“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再结合诗句“音书绝”“行路难”,就可品味出作者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的原因了。

参考答案:(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③拟人:将角声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

(2)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7.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时,要把上下阕的首句联系起来分析,搞清两个“针线”的含义,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则是动词,用针线缝补。这样即可正确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由物及人,揭示其感情,并略加分析,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到实处。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词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这是较易看出来的表现手法。而词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妻子: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这是想象之景,是虚写,更能突显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1)意思是春衫已经穿破,谁来为我缝补呢?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想念妻子的感情。这句话与上阕首句“年年社日停针线”相呼应,“年年”“著破”表明夫妻分离时间长,游子由穿破的春衫想起缝制春衫的妻子,不禁悲从中来,泪沾春衫。

(2)①反衬,用双飞的燕子反衬夫妻分离的哀愁。②虚写,漂泊在外的词人,想象家中的情形——社日妻子停止做针线活,看见双飞的燕子,而想念远行在外的自己。自己思念妻子,却从对方写起,更显思念之深。

8.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分析表层含意时,可以结

合着“老柏树”“春风”两个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老柏树四季常青的风姿表现出来;在分析深层含意时,就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背景来组织答案。把老柏树的象征意义或者以物喻人的意义表达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反复品读,整体感悟诗的意境,找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这首诗先描写世人喜爱牡丹,再写老柏树的四季常青的风姿,这是典型的反衬手法。可以采用“这首诗用描写„„来反衬„„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的赞美之情”这一模式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①就老柏树自身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②就观赏者而言,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去关注它。

(2)主要是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

专题专项增分练(八)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强化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8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菩 萨 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 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答: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①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毗陵(常州)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眼 儿 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数叶芭蕉。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词人在本词上阕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5分)

答:

(2)结尾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6分)

答: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野 步

(宋)周 密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5分)

①②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满 江 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①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5分)

答:

(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宿 府①

杜 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 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ɡ):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6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青 玉 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①停针线②。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 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日。②停针线:古代习俗,春社日妇女停止做针线活。

(1)下阕首句“春衫著破谁针线”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6分)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张 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6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5分)

答:

答 案

1.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诗意,而其中的“天”具有了人的情感动作“憎”“故下”,由此可以判断出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写这一景象暗示了当时寒冷的气候,以及自己的心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本题要结合词的内容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自己怀乡思人,二是自己的家人感念漂泊在外的游子。

参考答案:(1)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的景象。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远,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

2.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并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加以分析,如“沉沉”表现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心情,“白云”写出了作者回首时只见白云不见友人的留恋和感伤。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秋夜沉沉”“阴虫切切”是实写送别友人的环境,“明日”“白云”是作者想象的景象,只见白云,不见友人,饱含感伤、留恋,是虚写。

参考答案:(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2)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是实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是虚写。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留恋、孤寂和感伤的感情。

3.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按照要求选取其中的一种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时,首先要点出使用的艺术手法;其次,结合词句加以分析;最后点出这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例如叠字的连用,就可以结合“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来分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可从表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思考:表象可以从景物的特点入手,本质则要具体分析这几个意象传达的作者的意图。

参考答案:(1)(示例一)情景交融。“云淡淡雨萧萧”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示例二)想象。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示例三)比喻。把眉比作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示例四)叠字连用。“淡淡”写阴霾的天色,“萧萧”状雨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

景物。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4.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周诗三、四句将蝴蝶人格化,它沉醉花丛,流连不去,借此表达了诗人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参考答案:(1)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5.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明确“春山”“烟波”使用了象征手法,然后分析它们在句中是如何使用的。如“春山叠”象征着家乡的遥远,“烟波隔”象征着回乡之路被阻隔。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全词来看,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从结构上,连接上下两阕;从内容上,承接上阕的景与下阕的抒情。第二问,古语有“愁断肠”的说法,此处的“肠千结”也是表现了作者的哀愁,有个人的乡思、身世的感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

参考答案:(1)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此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2)此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全词表

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自家身世、壮志难酬的感叹;以及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作者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

6.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自语”与“谁看”可想到视听结合起来;由“角声”与两联的具体意境可想到以动衬静;由“角声悲自语”可想到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应该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注释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与注释③“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再结合诗句“音书绝”“行路难”,就可品味出作者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的原因了。

参考答案:(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③拟人:将角声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

(2)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7.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时,要把上下阕的首句联系起来分析,搞清两个“针线”的含义,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则是动词,用针线缝补。这样即可正确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由物及人,揭示其感情,并略加分析,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到实处。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词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这是较易看出来的表现手法。而词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妻子: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这是想象之景,是虚写,更能突显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1)意思是春衫已经穿破,谁来为我缝补呢?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想念妻子的感情。这句话与上阕首句“年年社日停针线”相呼应,“年年”“著破”表明夫妻分离时间长,游子由穿破的春衫想起缝制春衫的妻子,不禁悲从中来,泪沾春衫。

(2)①反衬,用双飞的燕子反衬夫妻分离的哀愁。②虚写,漂泊在外的词人,想象家中的情形——社日妻子停止做针线活,看见双飞的燕子,而想念远行在外的自己。自己思念妻子,却从对方写起,更显思念之深。

8.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分析表层含意时,可以结

合着“老柏树”“春风”两个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老柏树四季常青的风姿表现出来;在分析深层含意时,就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背景来组织答案。把老柏树的象征意义或者以物喻人的意义表达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反复品读,整体感悟诗的意境,找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这首诗先描写世人喜爱牡丹,再写老柏树的四季常青的风姿,这是典型的反衬手法。可以采用“这首诗用描写„„来反衬„„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的赞美之情”这一模式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①就老柏树自身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②就观赏者而言,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去关注它。

(2)主要是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


相关内容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一:下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14年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 ...

  • 谈谈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的策略
  • 谈谈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的策略 经过高三上学期的学习,我们语文学科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此基础上,从寒假到一模就进入了第二轮复习阶段.第二轮复习是语文科目各考点知识.能力.技巧熟练掌握.形成和运用的关键时期,在整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的同时,要做到"知识天天看,题型天天练,材料天天备";知识 ...

  •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共7篇)
  • 篇一: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 朱政 一学期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 ...

  • [导与练]2015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三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 专题三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2014吉林复习质检)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江 晴 [清]郑 燮① 雾裹山疑失, 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 吐出望江楼. [注] ①郑燮:号板桥, 清代书画家, 文学家. 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此题时, ...

  • 高三一模语文质量分析
  • 2015 年 2 月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临潼区 2015 年二月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采用陕西省统考 试题,从整体看,试卷形式.内容构成.知识点考查与 2014 年高考 陕西卷基本一致,小阅读.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大阅读等,基本 上扣着高考考点.难易程度适中,试题考查灵活,注 ...

  • 2016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2016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近年来高考的命题一直在进行改革,而语文命题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准确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如何进一步体现对中学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总体思想仍然是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使高考和教学在发展方向上一致起来. 高考 ...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高一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学生刚上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方法等都不熟悉,老师必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基础知识:落实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 ...

  •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5-2006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 全新的阐述,教师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2.针对现在的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还是使 ...

  •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品味: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②诵读:通过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把握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不同情感,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在鉴赏评价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