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出版社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加之从古代诗词中获取阅读鉴赏的方法,从流行歌中感受歌词的意蕴,因此,他们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由于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对《再别康桥》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

鉴赏、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文本,而且《再别康桥》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也乐于朗诵,因此教师因抓住这有利条件,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读

在学生熟悉诗作的基础上,老师启发谈感受,谈对某些诗句、意象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让初步认识、理解即成为终结性认识,教师要继续加以启发,或介绍诗作的创作背景,或将该诗作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有一个认识上的落差,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请学生帮助选择配乐曲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别康桥》,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再读这首诗我想选用一首曲子来做配乐,你们打算选择用什么曲子呢?选择用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行吗?用钢琴曲《小奏鸣曲》行吗?用歌曲《十送红军》行吗?不行要使学生觉得比较恰当的配乐典应该选小提琴曲《梦幻曲》

《梦幻》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温柔、婉约、内敛的,她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她能让你夜不成眠,她能让你站在冷风中沉思而其它几首的基调或过于高亢,或悲壮有余,与此诗不和谐学生选用配乐曲的过程,其实就用感知全诗、并检验自己的整体感知是否准确的过程

(二)朗读:与歌唱艺术结合,将朗读艺术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跨越一般的朗读,将朗读与歌唱艺术相结合,对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在歌曲演唱中,总是在歌曲情感高潮处反复演唱,在歌曲结尾处一唱三叹,韵味十足对歌

曲演唱的这一特点学生都很熟悉了我们也可借鉴这一特点对诗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学生在柔美舒缓又带有几分凄清的《梦幻曲》中朗读全文;再重读第五节至结尾;再重读最末节三次(要求: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通过这样艺术化的处理,学生在朗读中有一种新鲜感、奇异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诗中所寄托的感情

(三)谈感受:从意象中感受情感老师说:从同学们在对配乐曲的的选择中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柔、婉约、凄美那么你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获得的呢?指导学生谈自己从“云彩”、“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景物获得的感受教师告诉学生,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歌之中,就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就成了艺术形象了这种艺术形象人们称之为意象例如,人们常用梅花表现逆境中不怕挫折、敢为人先的形象,用竹表现做一个正直人的希望,用梧桐表示凄凉悲伤的感情,用鸿雁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用霜隐含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生道路坎坷,这些梅花、竹子、梧桐、鸿雁、霜等都是诗中的意象我们鉴赏诗词就要通过分析这些意象,从这些意象中感受情感,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老师可作示范: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象微风飘来,又悄无声息地飘去以实例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谈自己的赏析感受 学生经过钻研,大致会做出如下三种情况的理解:

从诗的题目来看,“再别”应是一种告别,与人告别,但诗中没有说与人告别,这是其一诗人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种景象让我们想到一个轻手轻脚的人来了,又走了生怕惊醒一个熟睡中的人……他来了,来到这一所他喜爱的学校;他又要走了,离开这一所他衷心喜爱的学校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这是其二——这是持“诗人向母校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开头四句,轻轻地来,轻轻地回味,与彩霞告别,就是和自己的记忆告别,是诗人在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心灵的对话,自然要轻声细语” “诗人说,他是到康桥的河边来„寻梦‟的,„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说明这梦是在记忆的深处的,是美好的”

“诗中也有写„我‟” “载一船星辉”激动得难以抑制,但歌声到喉咙又能被咽下去了“我知道,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表明诗人是在默默地回味,自我陶醉,悄悄独享,这种独享是富有诗意的,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这是持“诗人向自己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

“„轻轻‟„悄悄‟实际上是说一个人偷偷地来重温旧情,与恋人花前月下的温馨、浪漫之情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就是写在诗人看来那康河上美丽的景物都是诗人意中人的化身” ——这是持“诗人向情人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在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感受,见解进行归纳分类;同学们的感受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二是诗人向自己告别,三是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这些见解与许多大学者大专家的观点相一致,可见同学们很善于鉴赏但哪一种更切合原文呢?请同学们看有关的背景材料

(四)提供背景材料,知人论事,促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教师介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另一则:1920年10月徐志摩在伦敦结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曾与林徽因漫步于剑桥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11月,是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

介绍了上面的材料,根据“知文论事”的鉴赏经验,同学们对这首诗就会有更准确的把握了

(五)两诗比较,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大概是对康桥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徐志摩其实不止一次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怀念之情在写《再别康桥》的前五年,徐志摩还写过一首《康桥再会吧》(出示《康桥再会吧》)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评价说:“《康桥再会吧》这首诗就写得比较粗糙、芜杂”许多学者也都认为《再别康桥》比《康桥再会吧》写得好,由《康桥再会吧》到《再别康桥》,这不仅是某个人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新诗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要使学生理解《康桥再会吧》的粗糙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上,体现在情感的基调上《康桥再会吧》从五六年前告别家园写起,写母亲的泪痕,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自己乘船归国的过程,归国后对康桥的怀念等,材料无主次之分,导致激情被杂芜的材料淹没在情感上,《康桥再会吧》仍困于离愁别绪的模式而《再别康桥》写得集中,它能通过所选的典型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聚焦在一个焦点上情感上已挣脱了离愁别绪的窠臼而写得比

较洒脱胡适曾说: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抒情,就是这种追寻的缩影在韵律上,他非常崇拜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

《再别康桥》这首诗舒缓有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康桥再会吧》不可企及的教师还告诉学生:文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心,发于笔端才是真文康桥生活作为诗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站,诗人没齿难忘怎样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感情呢?诗人反复思考着,对先前写的《康桥再会吧》诗人并不满意,直至第二次与康桥再见时,诗人的感情不可抑制喷涌而出,创作了《再别康桥》这告诉我们,真情是诗歌的生命(七)结束语:徐志摩是我国近代诗坛上的一个巨人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到北京,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徐志摩的死引起社会极大的震撼,郁达夫撰写挽联表示哀悼:“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几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郁达夫的挽联充分肯定了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70多年过去了,徐志摩的优美诗篇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当人们吟诵着他的优美诗篇时,自然又会想起这位诗坛巨人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出版社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加之从古代诗词中获取阅读鉴赏的方法,从流行歌中感受歌词的意蕴,因此,他们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由于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对《再别康桥》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

鉴赏、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文本,而且《再别康桥》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也乐于朗诵,因此教师因抓住这有利条件,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读

在学生熟悉诗作的基础上,老师启发谈感受,谈对某些诗句、意象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让初步认识、理解即成为终结性认识,教师要继续加以启发,或介绍诗作的创作背景,或将该诗作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有一个认识上的落差,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请学生帮助选择配乐曲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别康桥》,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再读这首诗我想选用一首曲子来做配乐,你们打算选择用什么曲子呢?选择用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行吗?用钢琴曲《小奏鸣曲》行吗?用歌曲《十送红军》行吗?不行要使学生觉得比较恰当的配乐典应该选小提琴曲《梦幻曲》

《梦幻》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温柔、婉约、内敛的,她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她能让你夜不成眠,她能让你站在冷风中沉思而其它几首的基调或过于高亢,或悲壮有余,与此诗不和谐学生选用配乐曲的过程,其实就用感知全诗、并检验自己的整体感知是否准确的过程

(二)朗读:与歌唱艺术结合,将朗读艺术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跨越一般的朗读,将朗读与歌唱艺术相结合,对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在歌曲演唱中,总是在歌曲情感高潮处反复演唱,在歌曲结尾处一唱三叹,韵味十足对歌

曲演唱的这一特点学生都很熟悉了我们也可借鉴这一特点对诗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学生在柔美舒缓又带有几分凄清的《梦幻曲》中朗读全文;再重读第五节至结尾;再重读最末节三次(要求: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通过这样艺术化的处理,学生在朗读中有一种新鲜感、奇异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诗中所寄托的感情

(三)谈感受:从意象中感受情感老师说:从同学们在对配乐曲的的选择中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柔、婉约、凄美那么你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获得的呢?指导学生谈自己从“云彩”、“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景物获得的感受教师告诉学生,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歌之中,就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就成了艺术形象了这种艺术形象人们称之为意象例如,人们常用梅花表现逆境中不怕挫折、敢为人先的形象,用竹表现做一个正直人的希望,用梧桐表示凄凉悲伤的感情,用鸿雁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用霜隐含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生道路坎坷,这些梅花、竹子、梧桐、鸿雁、霜等都是诗中的意象我们鉴赏诗词就要通过分析这些意象,从这些意象中感受情感,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老师可作示范: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象微风飘来,又悄无声息地飘去以实例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谈自己的赏析感受 学生经过钻研,大致会做出如下三种情况的理解:

从诗的题目来看,“再别”应是一种告别,与人告别,但诗中没有说与人告别,这是其一诗人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种景象让我们想到一个轻手轻脚的人来了,又走了生怕惊醒一个熟睡中的人……他来了,来到这一所他喜爱的学校;他又要走了,离开这一所他衷心喜爱的学校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这是其二——这是持“诗人向母校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开头四句,轻轻地来,轻轻地回味,与彩霞告别,就是和自己的记忆告别,是诗人在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心灵的对话,自然要轻声细语” “诗人说,他是到康桥的河边来„寻梦‟的,„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说明这梦是在记忆的深处的,是美好的”

“诗中也有写„我‟” “载一船星辉”激动得难以抑制,但歌声到喉咙又能被咽下去了“我知道,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表明诗人是在默默地回味,自我陶醉,悄悄独享,这种独享是富有诗意的,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这是持“诗人向自己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

“„轻轻‟„悄悄‟实际上是说一个人偷偷地来重温旧情,与恋人花前月下的温馨、浪漫之情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就是写在诗人看来那康河上美丽的景物都是诗人意中人的化身” ——这是持“诗人向情人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在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感受,见解进行归纳分类;同学们的感受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二是诗人向自己告别,三是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这些见解与许多大学者大专家的观点相一致,可见同学们很善于鉴赏但哪一种更切合原文呢?请同学们看有关的背景材料

(四)提供背景材料,知人论事,促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教师介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另一则:1920年10月徐志摩在伦敦结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曾与林徽因漫步于剑桥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11月,是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

介绍了上面的材料,根据“知文论事”的鉴赏经验,同学们对这首诗就会有更准确的把握了

(五)两诗比较,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大概是对康桥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徐志摩其实不止一次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怀念之情在写《再别康桥》的前五年,徐志摩还写过一首《康桥再会吧》(出示《康桥再会吧》)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评价说:“《康桥再会吧》这首诗就写得比较粗糙、芜杂”许多学者也都认为《再别康桥》比《康桥再会吧》写得好,由《康桥再会吧》到《再别康桥》,这不仅是某个人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新诗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要使学生理解《康桥再会吧》的粗糙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上,体现在情感的基调上《康桥再会吧》从五六年前告别家园写起,写母亲的泪痕,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自己乘船归国的过程,归国后对康桥的怀念等,材料无主次之分,导致激情被杂芜的材料淹没在情感上,《康桥再会吧》仍困于离愁别绪的模式而《再别康桥》写得集中,它能通过所选的典型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聚焦在一个焦点上情感上已挣脱了离愁别绪的窠臼而写得比

较洒脱胡适曾说: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抒情,就是这种追寻的缩影在韵律上,他非常崇拜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

《再别康桥》这首诗舒缓有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康桥再会吧》不可企及的教师还告诉学生:文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心,发于笔端才是真文康桥生活作为诗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站,诗人没齿难忘怎样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感情呢?诗人反复思考着,对先前写的《康桥再会吧》诗人并不满意,直至第二次与康桥再见时,诗人的感情不可抑制喷涌而出,创作了《再别康桥》这告诉我们,真情是诗歌的生命(七)结束语:徐志摩是我国近代诗坛上的一个巨人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到北京,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徐志摩的死引起社会极大的震撼,郁达夫撰写挽联表示哀悼:“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几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郁达夫的挽联充分肯定了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70多年过去了,徐志摩的优美诗篇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当人们吟诵着他的优美诗篇时,自然又会想起这位诗坛巨人


相关内容

  • _再别康桥_教学实践与反思_唐伶俐
  • 备教导航 <再别康桥>教学实践与反思 ◎唐伶俐 新时期以来,徐志摩的作品中被中学语文界所接受的,恐怕只有<再别康桥>这首诗了.这首诗是在1993年在教材首次当选,新中国成立后又随即消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这首诗又重新出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践证明,这首诗已成为众多白话文 ...

  • 人教版高一必修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 人教版高一必修<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 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3. 品味语言,感悟徐诗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诗歌阅读方法. 2.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 教学目的: 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

  • [再别康桥]特色教学设计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 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 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 1.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 ...

  •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 ...

  • 102再别康桥·教案1
  • 102<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地朗诵,掌握现代诗歌的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 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中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训练学 ...

  • [再别康桥]教案
  •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以别离后对康桥往昔的追忆为内容的诗歌.诗歌以离别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主线,是实践闻一多"三美"理论的典范之作.对比<雨巷>,二者在结构的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相似.全诗七小节,首尾两小节都在反复的叠 ...

  • [再别康桥]说课稿
  •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 ...

  • 现代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 再别康桥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