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流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拨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第三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拨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此时,可以再联系一下,曾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康桥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两个“悄悄的”,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来体会诗中所渲染的宁静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静”与诗人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即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喧哗,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轻轻地告别和挥手。此时此刻,无声的悄悄是一首深情离别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至此,学生领悟了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诗的教学,我实际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的顺序展开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再次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小结: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   (作者单位:长春市希望学校)   责编 /董 璐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流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拨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第三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拨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此时,可以再联系一下,曾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康桥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两个“悄悄的”,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来体会诗中所渲染的宁静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静”与诗人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即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喧哗,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轻轻地告别和挥手。此时此刻,无声的悄悄是一首深情离别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至此,学生领悟了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诗的教学,我实际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的顺序展开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再次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小结: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   (作者单位:长春市希望学校)   责编 /董 璐


相关内容

  • 论徐志摩的
  • 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摘要: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quo ...

  • 徐志摩[再别康桥]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 ...

  • 徐志摩的"康桥" 诗文赏析
  • 题记: 曾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的豪情万丈,兴奋.激动.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了多年,慢慢觉得自己错了,职场要的是成熟.稳重.要的是能力.实力.还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份材料,网上找啊.找啊,中午可以不休息,晚上也可以睡得很迟.那时候精力很充沛,觉得没事.工作了几年,慢慢的问题出来了,腰也疼.脖子也疼.眼睛也不 ...

  • 从_再别康桥_看徐志摩的人生观
  • 333第25卷第5期 Vol.25 No.5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 2005年10月Oct.2005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人生观 支喜梅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梁启超语).胡 "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 ...

  •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双重告别主题
  • 话题争鸣Contention <再别康桥>的双重告别主题 /[天津]范 伟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发表已逾八十载,但对这首诗的解读热情似乎最近几年才开始释放.上世纪90年代,关于<再别康桥>的研究文章每年约三四篇,但从新千年开始,每年的论文数量忽然增加到二十多篇,个 ...

  • _再别康桥_教学实践与反思_唐伶俐
  • 备教导航 <再别康桥>教学实践与反思 ◎唐伶俐 新时期以来,徐志摩的作品中被中学语文界所接受的,恐怕只有<再别康桥>这首诗了.这首诗是在1993年在教材首次当选,新中国成立后又随即消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这首诗又重新出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践证明,这首诗已成为众多白话文 ...

  • 再别康桥赏析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灵的,淡淡的句子,开启了中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歌.透过近百年历史的重重尘埃,我们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站在即将启航的轮船上,轻轻挥手,向那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告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在诗人短暂的 ...

  • 人教版高一必修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 人教版高一必修<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 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3. 品味语言,感悟徐诗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诗歌阅读方法. 2.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

  • [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
  • <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 暑假,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康桥"的清新淡雅,"康桥"的美仑美奂,饱醮深情的志摩以无限的眷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神驰心往的清 ...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出版社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