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再别康桥_看徐志摩的人生观

333第25卷第5期

  Vol.25 No.5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

2005年10月Oct.2005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人生观

支喜梅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梁启超语)。胡  “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①②

具有“,,作“一条水草”字,传达出的则是诗人与康。在不得不默然别去时,也轻轻的招手”作别“,挥一挥衣袖”。“悄悄的走”……情感是格也同样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他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是停留于一般的了解,而是一种开放的现代思想苏醒的时代,人的个性意识终于挣脱了封建思想桎梏而获得解放。这时,英国湖畔诗人对于自然风物的清远超脱,以及拜伦式的斗争激情的宣泄,自然地触动了青年徐志摩的诗心,从而成为他的浪漫诗情的母体。徐志摩吸收和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诗歌艺术,为自己树立了理想目标。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徐志摩,他为自己确定了人生信仰而不竭地歌唱。在很大程度上,徐志摩诗中的恋爱,指的就是对于这种单纯的信仰,即理想的人生的追求。矛盾而复杂的徐志摩,他的执着的爱情的追求是远离人间的天上。他的理想是单纯的、非现实的,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大约是回国几年的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美梦“揉碎在浮澡间,”他的由康桥培养出来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却被军阀混战的残酷时代扼杀,康桥理想也随之幻灭,他于是失望。这就是他的许多诗篇夸饰自己痛苦的原因。徐志摩完全继承了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学观念。他确认此岸世界,讴歌自然界神秘的美。他全盘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他美化自己憧憬的爱情。徐志摩以欢乐意识为轴心奠定自己的浪漫主义诗歌基础。

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1928年秋重到英国,。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同凡响的“康桥情结”。诗人对康桥有特别的情感,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这个“康桥情结”高度体现了徐志摩的人生观,从他的名作《再别康桥》一诗中可窥见一斑。

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何等的柔细而真纯。他的诗可堪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

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的胚胎的”。积极的加入。徐志摩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

一、在大自然中寻求“爱”的真谛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的魂牵梦萦的两年。《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感情主线是惆怅的衰惋的离情。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柔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他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们完全可以来深思一下他为什么对康桥挚爱之深。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

二、追求人性的自由,渴望心灵的飞翔

①②

[收稿日期]2005-05-03

[作者简介]支喜梅,女,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高教讲师。

89

《再别康桥》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出身于浙江硖石镇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家庭的徐志摩,既禀赋着极高的文才,又加之矫矫出尘的外表,不知是多少女郎的偶像,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张幼仪成了元配夫人。徐志摩鄙弃她是个“乡下土包子”。1920年夫妻分居数年,当时情势,不可能让张幼仪出国。出国后,他们就在“离康桥六英里的乡下叫沙士顿的地方租了几间小屋住下”。那么,感情生活应该是充实的吧!可是一心想往自由生活的他,怎么能就束缚在这样环境里呢?他多么想有自己诗化的生活啊!“‘单独’是一

上体味《再别康桥》时,她就如同一部动人的抒情影片。诗人又一次来到魂牵梦绕的康桥,可是,重逢的热吻还没有冷却时,又要对“执手相看泪眼”的握别,于是他踏着夕阳的辉光,来到了康桥。“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他深情地注目着,他深情地暇想着……时光也在这注目与暇想中缓缓地流动着。沐浴金柳的夕阳逐渐消逝,斑斓的星辉在放歌的彩虹似的梦中出现……那么,作为空间的艺术的绘画美要多少幅才能传达出这流动的情绪?

第二《、再别康桥》具有诗应有的含蓄美。《再别康桥》深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因为徐志

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他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摩别离情绪之缠绵不是那近观”便可显示出的。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神态、心理,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在。康河边上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独,那时蜜甜的闲暇。一晚又一晚的,阑上向西天凝望。”去到他““真愉快”的时乐光去了,“: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里诗人的留恋已经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之中了,挥篙泛舟,去寻他自己个性的梦,而且情不自禁的要高歌,快乐到了极点,感情到了极点。这都是康桥生活的积淀。这是一位始终“想飞”的诗人,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他的爱是在天上,他总以忘情的笔墨写他所向往的飞翔。他在康桥的自然风景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一天。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根就有缓和的希望。”因此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而使之对康桥难舍难分。在康桥这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怎能不凝固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呢?更何况离开康桥后生活情感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乃竟为了生计,更增加诗人对康桥梦幻的不断追寻。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

,但诗人用“金”字来着色,这里写出“柳”的行为,写出了诗人此时对夕阳下的,写出了挚爱康桥的情绪之一斑。对诗中的“青视西天,时而注目江畔,时而注视水中……同时对康桥一草一木的爱也在胸中涌动:金柳的倩影如新娘一样在心头荡漾,水底招摇的青荇变做了理想,彩虹般的清泉将诗人引入梦境,夏虫也和诗人一样感伤。从而使人感受到诗人那股浓得连刀也划不开的别情!第三《、再别康桥》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再别康桥》属“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呢?他是“由我之境”起笔,进入漫长的“无我之境”,最后又回归到“有我之境”。首尾诗人的“招手”“挥袖”与“云彩”是主客分离的,正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样。但中间的五节,人的情绪都对象化了,在“柳”“草”“泉”这些对象上我们既能看到诗人外表的神情,又能窥视诗人的内心。“新娘”的“艳影”不是在波光里,而是在心头荡漾。不是“水草”在“水底招摇”,而是“我”的化身……《再别康桥》人与自然既和谐完美地统一,又适度地体现出一种间隔,这应算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有机融合吧!

第四《、再别康桥》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再别康桥》的分行、节奏、押韵,以全诗的气韵,无疑给人一种“建筑美”,但这只是形式之美,还有一种内在的神韵,这二者完美统一着。对康桥那种挚爱的感情的抒发,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始,到“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止,正如一个人登山,从山脚慢慢地往上、往上,最后登上了情绪的峰顶;之后,突然从顶峰跌下“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这里我们观赏这座高

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上著名的作家、诗人。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

峰,会看到夕阳涂抹的一面是缓缓的山坡,夜色笼罩的一面则是悬崖峭壁,诗人从梦幻的顶峰坠落到现实的低谷时,是怎样

徐志摩先生的自由。去了。荇”“清泉”都可这样品味。当我们欣赏其整体时,诗人时而凝

三、唯“美”的人生向往,化作唯“美”的艺术奇观

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一种感伤啊!

徐志摩非常自然地继承了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再别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其《再别康桥》则如一颗奇异的钻石放射她那独特的自然光辉,尤为世人所倾慕。

第一《、再别康桥》具有诗所有的动画美。当我们从整体

康桥》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小夜曲。

[责任编辑 王占峰]

90

333第25卷第5期

  Vol.25 No.5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

2005年10月Oct.2005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人生观

支喜梅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梁启超语)。胡  “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①②

具有“,,作“一条水草”字,传达出的则是诗人与康。在不得不默然别去时,也轻轻的招手”作别“,挥一挥衣袖”。“悄悄的走”……情感是格也同样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他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是停留于一般的了解,而是一种开放的现代思想苏醒的时代,人的个性意识终于挣脱了封建思想桎梏而获得解放。这时,英国湖畔诗人对于自然风物的清远超脱,以及拜伦式的斗争激情的宣泄,自然地触动了青年徐志摩的诗心,从而成为他的浪漫诗情的母体。徐志摩吸收和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诗歌艺术,为自己树立了理想目标。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徐志摩,他为自己确定了人生信仰而不竭地歌唱。在很大程度上,徐志摩诗中的恋爱,指的就是对于这种单纯的信仰,即理想的人生的追求。矛盾而复杂的徐志摩,他的执着的爱情的追求是远离人间的天上。他的理想是单纯的、非现实的,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大约是回国几年的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美梦“揉碎在浮澡间,”他的由康桥培养出来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却被军阀混战的残酷时代扼杀,康桥理想也随之幻灭,他于是失望。这就是他的许多诗篇夸饰自己痛苦的原因。徐志摩完全继承了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学观念。他确认此岸世界,讴歌自然界神秘的美。他全盘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他美化自己憧憬的爱情。徐志摩以欢乐意识为轴心奠定自己的浪漫主义诗歌基础。

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1928年秋重到英国,。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同凡响的“康桥情结”。诗人对康桥有特别的情感,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这个“康桥情结”高度体现了徐志摩的人生观,从他的名作《再别康桥》一诗中可窥见一斑。

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何等的柔细而真纯。他的诗可堪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

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的胚胎的”。积极的加入。徐志摩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

一、在大自然中寻求“爱”的真谛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的魂牵梦萦的两年。《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感情主线是惆怅的衰惋的离情。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柔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他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们完全可以来深思一下他为什么对康桥挚爱之深。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

二、追求人性的自由,渴望心灵的飞翔

①②

[收稿日期]2005-05-03

[作者简介]支喜梅,女,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高教讲师。

89

《再别康桥》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出身于浙江硖石镇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家庭的徐志摩,既禀赋着极高的文才,又加之矫矫出尘的外表,不知是多少女郎的偶像,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张幼仪成了元配夫人。徐志摩鄙弃她是个“乡下土包子”。1920年夫妻分居数年,当时情势,不可能让张幼仪出国。出国后,他们就在“离康桥六英里的乡下叫沙士顿的地方租了几间小屋住下”。那么,感情生活应该是充实的吧!可是一心想往自由生活的他,怎么能就束缚在这样环境里呢?他多么想有自己诗化的生活啊!“‘单独’是一

上体味《再别康桥》时,她就如同一部动人的抒情影片。诗人又一次来到魂牵梦绕的康桥,可是,重逢的热吻还没有冷却时,又要对“执手相看泪眼”的握别,于是他踏着夕阳的辉光,来到了康桥。“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他深情地注目着,他深情地暇想着……时光也在这注目与暇想中缓缓地流动着。沐浴金柳的夕阳逐渐消逝,斑斓的星辉在放歌的彩虹似的梦中出现……那么,作为空间的艺术的绘画美要多少幅才能传达出这流动的情绪?

第二《、再别康桥》具有诗应有的含蓄美。《再别康桥》深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因为徐志

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他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摩别离情绪之缠绵不是那近观”便可显示出的。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神态、心理,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在。康河边上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独,那时蜜甜的闲暇。一晚又一晚的,阑上向西天凝望。”去到他““真愉快”的时乐光去了,“: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里诗人的留恋已经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之中了,挥篙泛舟,去寻他自己个性的梦,而且情不自禁的要高歌,快乐到了极点,感情到了极点。这都是康桥生活的积淀。这是一位始终“想飞”的诗人,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他的爱是在天上,他总以忘情的笔墨写他所向往的飞翔。他在康桥的自然风景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一天。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根就有缓和的希望。”因此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而使之对康桥难舍难分。在康桥这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怎能不凝固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呢?更何况离开康桥后生活情感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乃竟为了生计,更增加诗人对康桥梦幻的不断追寻。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

,但诗人用“金”字来着色,这里写出“柳”的行为,写出了诗人此时对夕阳下的,写出了挚爱康桥的情绪之一斑。对诗中的“青视西天,时而注目江畔,时而注视水中……同时对康桥一草一木的爱也在胸中涌动:金柳的倩影如新娘一样在心头荡漾,水底招摇的青荇变做了理想,彩虹般的清泉将诗人引入梦境,夏虫也和诗人一样感伤。从而使人感受到诗人那股浓得连刀也划不开的别情!第三《、再别康桥》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再别康桥》属“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呢?他是“由我之境”起笔,进入漫长的“无我之境”,最后又回归到“有我之境”。首尾诗人的“招手”“挥袖”与“云彩”是主客分离的,正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样。但中间的五节,人的情绪都对象化了,在“柳”“草”“泉”这些对象上我们既能看到诗人外表的神情,又能窥视诗人的内心。“新娘”的“艳影”不是在波光里,而是在心头荡漾。不是“水草”在“水底招摇”,而是“我”的化身……《再别康桥》人与自然既和谐完美地统一,又适度地体现出一种间隔,这应算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有机融合吧!

第四《、再别康桥》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再别康桥》的分行、节奏、押韵,以全诗的气韵,无疑给人一种“建筑美”,但这只是形式之美,还有一种内在的神韵,这二者完美统一着。对康桥那种挚爱的感情的抒发,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始,到“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止,正如一个人登山,从山脚慢慢地往上、往上,最后登上了情绪的峰顶;之后,突然从顶峰跌下“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这里我们观赏这座高

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上著名的作家、诗人。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

峰,会看到夕阳涂抹的一面是缓缓的山坡,夜色笼罩的一面则是悬崖峭壁,诗人从梦幻的顶峰坠落到现实的低谷时,是怎样

徐志摩先生的自由。去了。荇”“清泉”都可这样品味。当我们欣赏其整体时,诗人时而凝

三、唯“美”的人生向往,化作唯“美”的艺术奇观

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一种感伤啊!

徐志摩非常自然地继承了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再别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其《再别康桥》则如一颗奇异的钻石放射她那独特的自然光辉,尤为世人所倾慕。

第一《、再别康桥》具有诗所有的动画美。当我们从整体

康桥》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小夜曲。

[责任编辑 王占峰]

90


相关内容

  • 论徐志摩的
  • 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摘要: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quo ...

  • 再别康桥赏析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灵的,淡淡的句子,开启了中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歌.透过近百年历史的重重尘埃,我们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站在即将启航的轮船上,轻轻挥手,向那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告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在诗人短暂的 ...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出版社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 ...

  •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双重告别主题
  • 话题争鸣Contention <再别康桥>的双重告别主题 /[天津]范 伟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发表已逾八十载,但对这首诗的解读热情似乎最近几年才开始释放.上世纪90年代,关于<再别康桥>的研究文章每年约三四篇,但从新千年开始,每年的论文数量忽然增加到二十多篇,个 ...

  • 现代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 再别康桥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 ...

  •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 ...

  • 天籁自是境界_再别康桥_意韵新探
  • 现代文学 筅 天籁自是境界 ---<再别康桥>意韵新探 □魏 关键词:再别康桥 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汉 慧悟 430074) 意境 摘要:正如学界指出,<再别康桥>具有古典意境美.但论者多未对其意境的深层意蕴予以探究.笔者则综合文本分析.学养基础与生活背景考 ...

  • [再别康桥]特色教学设计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 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 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 1.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 ...

  • _再别康桥_教学实践与反思_唐伶俐
  • 备教导航 <再别康桥>教学实践与反思 ◎唐伶俐 新时期以来,徐志摩的作品中被中学语文界所接受的,恐怕只有<再别康桥>这首诗了.这首诗是在1993年在教材首次当选,新中国成立后又随即消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这首诗又重新出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践证明,这首诗已成为众多白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