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练习

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论据分析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2、以典型的段落为例,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3、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论据分析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分析点拨法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请同学们看一段例文。

教师投影1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教师:这是题为《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这篇文章里的一段,我找一名同学来读读,其它同学思考:这段文字在论据的使用上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一人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师生交流:

明确:这段文字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未融在一起,所以没有说服力。这也是我们同学现在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重视对论据的分析。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种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希望提高同学们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 假设分析法。

教师(出示投影):请同学们看一段范文。

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教师范读

分析:

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段文字是如何对论据进行分析的?

学生讨论:2分钟

明确: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从假设的角度对论据进行了分析。假设他没有立志会怎么样。 教师讲解:

这就是我今天教给大家的论据分析方法中的一种:

假设分析法:教师出示定义: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再来看一段例文:

题目: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就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学生自己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并分析: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教师小结: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设,他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这种假设的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掌握,只要使用得当,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分析的方法。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教师(出示投影):请同学们看一段范文。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指名朗读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对其从什么思路上做了分析?(2分钟)

明确:是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进行的分析。

教师小结:

探因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

教师提示:形成一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探因的时候就朝论点的方向考虑,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证明论点。

我们再看一段例文体会一下这种方法: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研究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他们为什么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呢?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 不管在什么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如果真是千里马,又不失千里之志,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请同学来分析一下这段文字。

明确:

作者在列举爱因斯坦和华罗庚的事例后,运用探因分析法,一层深入一层地揭示了他们冲破“埋没”的原因:不甘被埋没,坚信能冲破埋没,努力拼搏奋斗,从而使事例很好地论证了论点。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拓展思维:这段运用探因分析法的段落,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假设分析法分析论据?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力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总结:这两段文字同样适用假设分析法。

四、 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由小见大,在对具体事实的分析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的精髓,抽象出事件或行为的意义,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价值、影响或者危害。

例如: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都要高贵。

分析: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 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如: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分析:

例文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意义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具有一种浩气四塞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具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从而证明了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总结:运用意义分析法,正面的可以分析其闪光点,而对错误的行为则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

思维拓展: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思考:

这段论据能不能用其他的分析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口头表达)

五、特别说明:让学生通过上文的分析自己总结,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上应该注意的问题。1、分析必须结合论据,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2、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六、小结:

事实论据分析的方法是很多的,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这三种,下面我们来做练习,使知识转化成能力。

七、检测:

1、指出下段文字在分析论据方面的毛病,并加以改正。

失败是成功之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六百二十八项发明,经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说,仅在发明电灯的试验中寻找一种适合的灯丝,就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试想,假如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而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此节文字分析论据没有紧扣论点。论点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分析却偏到“毅力”方面去了。最后一句可改为“爱迪生正是总结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才取得成功的”,然后再作些发挥。

2、为下面一段文字补写一段分析,使其能够充分地证明论点。

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屈原一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离骚》;李白壮志凌云,怅然失意,却成为“诗仙”;李煜国破家亡,阶下为囚,却成一代词宗;李清照一生饱尝忧患,抑郁成疾,遂成一代女杰。

范文:

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屈原一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离骚》;李白壮志凌云,怅然失意,却成为“诗仙”;李煜国破家亡,阶下为囚,却成一代词宗;李清照一生饱尝忧患,抑郁成疾,遂成一代女杰。如果屈原永远“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则中国可能会多一个平庸的官僚,少一个天才的诗人;如果李白官至宰辅,享尽荣华,不用浪迹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平凡女人而已。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论据分析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2、以典型的段落为例,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3、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论据分析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分析点拨法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请同学们看一段例文。

教师投影1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教师:这是题为《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这篇文章里的一段,我找一名同学来读读,其它同学思考:这段文字在论据的使用上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一人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师生交流:

明确:这段文字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未融在一起,所以没有说服力。这也是我们同学现在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重视对论据的分析。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种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希望提高同学们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 假设分析法。

教师(出示投影):请同学们看一段范文。

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教师范读

分析:

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段文字是如何对论据进行分析的?

学生讨论:2分钟

明确: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从假设的角度对论据进行了分析。假设他没有立志会怎么样。 教师讲解:

这就是我今天教给大家的论据分析方法中的一种:

假设分析法:教师出示定义: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再来看一段例文:

题目: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就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学生自己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并分析: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教师小结: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设,他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这种假设的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掌握,只要使用得当,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分析的方法。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教师(出示投影):请同学们看一段范文。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指名朗读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对其从什么思路上做了分析?(2分钟)

明确:是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进行的分析。

教师小结:

探因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

教师提示:形成一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探因的时候就朝论点的方向考虑,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证明论点。

我们再看一段例文体会一下这种方法: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研究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他们为什么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呢?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 不管在什么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如果真是千里马,又不失千里之志,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请同学来分析一下这段文字。

明确:

作者在列举爱因斯坦和华罗庚的事例后,运用探因分析法,一层深入一层地揭示了他们冲破“埋没”的原因:不甘被埋没,坚信能冲破埋没,努力拼搏奋斗,从而使事例很好地论证了论点。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拓展思维:这段运用探因分析法的段落,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假设分析法分析论据?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力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总结:这两段文字同样适用假设分析法。

四、 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由小见大,在对具体事实的分析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的精髓,抽象出事件或行为的意义,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价值、影响或者危害。

例如: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都要高贵。

分析: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 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如: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分析:

例文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意义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具有一种浩气四塞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具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从而证明了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总结:运用意义分析法,正面的可以分析其闪光点,而对错误的行为则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

思维拓展: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思考:

这段论据能不能用其他的分析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口头表达)

五、特别说明:让学生通过上文的分析自己总结,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上应该注意的问题。1、分析必须结合论据,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2、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六、小结:

事实论据分析的方法是很多的,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这三种,下面我们来做练习,使知识转化成能力。

七、检测:

1、指出下段文字在分析论据方面的毛病,并加以改正。

失败是成功之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六百二十八项发明,经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说,仅在发明电灯的试验中寻找一种适合的灯丝,就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试想,假如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而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此节文字分析论据没有紧扣论点。论点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分析却偏到“毅力”方面去了。最后一句可改为“爱迪生正是总结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才取得成功的”,然后再作些发挥。

2、为下面一段文字补写一段分析,使其能够充分地证明论点。

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屈原一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离骚》;李白壮志凌云,怅然失意,却成为“诗仙”;李煜国破家亡,阶下为囚,却成一代词宗;李清照一生饱尝忧患,抑郁成疾,遂成一代女杰。

范文:

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屈原一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离骚》;李白壮志凌云,怅然失意,却成为“诗仙”;李煜国破家亡,阶下为囚,却成一代词宗;李清照一生饱尝忧患,抑郁成疾,遂成一代女杰。如果屈原永远“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则中国可能会多一个平庸的官僚,少一个天才的诗人;如果李白官至宰辅,享尽荣华,不用浪迹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平凡女人而已。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_完整版
  •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第一部分议论文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

  • 议论文说课
  •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 议论文是初三级的一个学习重点,占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三分之一,既是三大文体的传统内容,也是考查学生创新.思辨.认识等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阅读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安排: ...

  • 初中议论文教学策略
  • 初中议论文教学策略 专题讲座 第一节 议论文教学概说 一. 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长期以来,支撑和影响中学议论文教学的知识,老师们熟悉的议论文知识,有哪些? 多年来固化的议论文知识,最基本的有两点: 1.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 ...

  •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 ②开篇 如<改造我们的 ...

  •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与中考备考复习
  •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与中考备考复习 阅读是获得文字信息的惟一途径,是培养.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也是中考命题中考查.评价语文能力的主要依据.各省.市历年的中考试卷中阅读能力考查题所占的比例大都在50%左右,因此 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阅读能力训练的依据和要求 从2001 ...

  • 如何学习写英语作文
  • 如何学习写英语作文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学习英语基本上是"考试驱动"的,所以对于作文,向来就不是很重视.原因很简单,从中学学习英语开始,作文虽然在考试中也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实际的重要程度和学生在作文考试中的区分度都不是很高.而且,国内的英语考试对学生写作的要求已经低到了令人发指的 ...

  • 说明文与议论文
  • 说明文与议论文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考试题型,掌握基本技巧. 能力目标 总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说明文阅读. 2.议论文阅读. 难点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语言. 三.重点解读分析: 说明文阅读 1.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2)说明文的分 ...

  • 议论文写作方法:论据
  • 议论文写作方法]3.论据(1)什么是论据?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的材料.依据.也就是作者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换言之:论据,是议论文在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中,选用的材料. 议论文,若无论据,则是满纸空言,其中心是无法得到论证的. 论点要让人信服,就不能只是空洞地说教,而是需要有充分的论据来证明. 论 ...

  • 让学生从盲目作文的状态中走出来
  • 让学生从盲目作文的状态中走出来 运用点改法批改学生的作文,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改好作文.写好作文的途径和方法.运用点改法 批改学生作文,也利于学生对作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去练习写作文, 使学生摆脱盲目作文的处境,迅速提高作文能力.下面,介绍点改法在这方面的使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