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研究报告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研究报告

系别: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 专业:自动化

班级:B110411

组长:孙华忠(B11041118) 组员:朱永鑫(B11041121) 常林飞(B11041119) 张 旭(B11041116) 王明超(B11041117) 韦昌导(B11041122)

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什么是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概念: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2、民族精神的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3、民族精神的特征:

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制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史上,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形成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又引导、推动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脊梁”。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民族。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长久以来的民族向力。这种互补关系使得各民族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又产生了团结统一的主观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导之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光耀新世纪。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的美好形象。当然,中国是具有爱好和平的悠久传统,这是应该发扬的,但这只是传统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中历史上称为盛世的朝代,都有平,哪会有广袤千里的辽阔国土?1954年12月1日,缅甸总理吴努就提到中国在元朝和清朝跟缅甸打过两次仗的事。毛泽东对此还说:这两次战争,都是中国人不对,中国侵略了你们。”中国要想顺利崛起就必须正视周边国家的感受,和平解决一切问题。中华民族历来反对封建主义压近、反对侵略与奴役,赞成平等的交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正在满怀信心地为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勤劳勇敢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沃壤。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诞生最早、开化最早的民族之一。在条件恶劣的原始社会,怎么生存和怎么发展,是时刻摆在原始先民们面前的一个尖锐的问题,愚公移山、

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反映了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民族。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长久以来的民族向心力。这种互补关系使得各民族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又产生了结统一的主观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导之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光耀新世纪。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内部的一种强劲有力的、持续不断的向心力,是在基本目标一致前提下的一种团结奋斗的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发有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国家至上、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灵之中,形成了民族凝聚力量的最深层心理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国家统一为乐,以山河破碎为忧。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成为凝聚全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先秦,大一统思想就被儒法两家所重视,后经秦汉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实践,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定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推动并决定了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统一发展和进步。

在历史典籍《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东汉时,荀悦的《汉记》中就有“爱国如家”的说法。国荣我荣、国辱我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创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日益巩固和凝结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道德责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整体至上的集体主义精神,促成了中华民族趋于群体团结的凝聚倾向。中华民族精神以崇尚群体、鄙薄个人主义而著称于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国家社稷为重,以民生民瘼为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许多古代名言,都是对群体价值取向的最好诠释。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更进一步弘扬。人们普遍认同:把社会的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要把社会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正是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产生了关心集体和国家的强大凝聚力量,形成了个人、家庭、国家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中华情结。

中华民族具有尊重传统的“本根”精神,始终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曾具备的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悠久历史,其文化传统博大精

深、独树一帜。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背景,使中华民族具有浓重的“本根”意识。这种尊重传统的“本根”意识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提高了民族向心力,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不仅本乡本土的中国人以“本根”意识增强着凝聚力,即使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华儿女也始终保持这种“本根”精神而不能忘怀自己的祖先和祖国。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圈”,就充分显示了这种尊重传统、追寻“本根”精神的强大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华民族不可灭种、不可离散的巨大力量所在。

忧患精神是近代萌发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源泉。近代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而终未亡国,历尽战乱而终未分裂,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而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则是形成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忧患意识也加强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遭受外来侵略压迫的共同境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共同目标,捍卫祖国领土和民族独立的共同斗争,成为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凝聚的纽带。 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邓小平说过:“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凝聚力。

三、怎样增强民族凝聚力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民族国家的高尚情怀,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血肉相连的高度关怀和历史责任感,它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历来都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因此,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在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中,把“爱祖国”放在了首位。要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培养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坚决抵制和克服民族虚无主义、民族狭隘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等的锓蚀,同时还要警惕和反对国际国内形形色色的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活动。

2、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搞私有化,坚持政治上的统一领导,反对多党制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保证改革开放不会偏离正确方向。目前,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力度,把远大目标和近期规划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全民族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来。

4、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思想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强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整合和

行为规范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时代作用,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发扬创新精神,批判地吸收人类一切的先进文明成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现实的文化建设操作战略中,国家必须掌握宣传、舆论上的主导权,实现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决不能像前苏联那样否定自己的历史和成就,利用“民主化”和“公开性”瓦解社会主义的凝聚力,造成思想战线的混乱。我们更应该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大局出发作为文化的向导,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环节。

4、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树立主导价值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民族都需要形成凝聚全民族力量的价值观念,树立主导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在多元价值观充斥社会生活的情况下,能否形成既符合本国国情又适应时代特点的主流价值是一个民族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主导社会思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精神支柱,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面对全球化,我们不能允许价值观念的放任自流,而是要使集体主义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坚持以集体主义为主导原则和价值导向,有效地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目标,就必须要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真正开始正视个人利益和功利主义,这是与中

华民族凝聚力密切相关的问题。

5、通过提高经济实力来提升民族凝聚力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其中经济实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是每个民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的最基本的支撑点。一个民族如果经济实力雄厚,它在国际社会中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就能赢得别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其民族内部、国人心中也会有一种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大大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增强民族凝聚力,关键是要下大力气促进经济发展,把国家经济实力搞上去。只有在经济上处于优势,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使社会主义本质充分体现出来,进而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6、处理好民族问题,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我国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族人民能够同心同德、和睦共处、同心协力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今后,我们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全面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维护好民族团结的局面。避免出现世界上其他国家因民族冲突所引起的战争,我们坚决反对任何敌对势力以任何借口企图分裂中华民族的阴谋,真正做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研究报告

系别: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 专业:自动化

班级:B110411

组长:孙华忠(B11041118) 组员:朱永鑫(B11041121) 常林飞(B11041119) 张 旭(B11041116) 王明超(B11041117) 韦昌导(B11041122)

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什么是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概念: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2、民族精神的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3、民族精神的特征:

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制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史上,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形成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又引导、推动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脊梁”。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民族。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长久以来的民族向力。这种互补关系使得各民族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又产生了团结统一的主观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导之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光耀新世纪。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的美好形象。当然,中国是具有爱好和平的悠久传统,这是应该发扬的,但这只是传统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中历史上称为盛世的朝代,都有平,哪会有广袤千里的辽阔国土?1954年12月1日,缅甸总理吴努就提到中国在元朝和清朝跟缅甸打过两次仗的事。毛泽东对此还说:这两次战争,都是中国人不对,中国侵略了你们。”中国要想顺利崛起就必须正视周边国家的感受,和平解决一切问题。中华民族历来反对封建主义压近、反对侵略与奴役,赞成平等的交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正在满怀信心地为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勤劳勇敢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沃壤。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诞生最早、开化最早的民族之一。在条件恶劣的原始社会,怎么生存和怎么发展,是时刻摆在原始先民们面前的一个尖锐的问题,愚公移山、

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反映了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民族。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长久以来的民族向心力。这种互补关系使得各民族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又产生了结统一的主观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导之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光耀新世纪。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内部的一种强劲有力的、持续不断的向心力,是在基本目标一致前提下的一种团结奋斗的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发有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国家至上、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灵之中,形成了民族凝聚力量的最深层心理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国家统一为乐,以山河破碎为忧。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成为凝聚全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先秦,大一统思想就被儒法两家所重视,后经秦汉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实践,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定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推动并决定了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统一发展和进步。

在历史典籍《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东汉时,荀悦的《汉记》中就有“爱国如家”的说法。国荣我荣、国辱我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创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日益巩固和凝结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道德责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整体至上的集体主义精神,促成了中华民族趋于群体团结的凝聚倾向。中华民族精神以崇尚群体、鄙薄个人主义而著称于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国家社稷为重,以民生民瘼为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许多古代名言,都是对群体价值取向的最好诠释。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更进一步弘扬。人们普遍认同:把社会的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要把社会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正是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产生了关心集体和国家的强大凝聚力量,形成了个人、家庭、国家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中华情结。

中华民族具有尊重传统的“本根”精神,始终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曾具备的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悠久历史,其文化传统博大精

深、独树一帜。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背景,使中华民族具有浓重的“本根”意识。这种尊重传统的“本根”意识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提高了民族向心力,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不仅本乡本土的中国人以“本根”意识增强着凝聚力,即使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华儿女也始终保持这种“本根”精神而不能忘怀自己的祖先和祖国。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圈”,就充分显示了这种尊重传统、追寻“本根”精神的强大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华民族不可灭种、不可离散的巨大力量所在。

忧患精神是近代萌发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源泉。近代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而终未亡国,历尽战乱而终未分裂,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而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则是形成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忧患意识也加强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遭受外来侵略压迫的共同境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共同目标,捍卫祖国领土和民族独立的共同斗争,成为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凝聚的纽带。 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邓小平说过:“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凝聚力。

三、怎样增强民族凝聚力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民族国家的高尚情怀,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血肉相连的高度关怀和历史责任感,它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历来都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因此,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在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中,把“爱祖国”放在了首位。要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培养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坚决抵制和克服民族虚无主义、民族狭隘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等的锓蚀,同时还要警惕和反对国际国内形形色色的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活动。

2、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搞私有化,坚持政治上的统一领导,反对多党制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保证改革开放不会偏离正确方向。目前,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力度,把远大目标和近期规划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全民族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来。

4、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思想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强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整合和

行为规范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时代作用,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发扬创新精神,批判地吸收人类一切的先进文明成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现实的文化建设操作战略中,国家必须掌握宣传、舆论上的主导权,实现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决不能像前苏联那样否定自己的历史和成就,利用“民主化”和“公开性”瓦解社会主义的凝聚力,造成思想战线的混乱。我们更应该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大局出发作为文化的向导,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环节。

4、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树立主导价值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民族都需要形成凝聚全民族力量的价值观念,树立主导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在多元价值观充斥社会生活的情况下,能否形成既符合本国国情又适应时代特点的主流价值是一个民族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主导社会思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精神支柱,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面对全球化,我们不能允许价值观念的放任自流,而是要使集体主义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坚持以集体主义为主导原则和价值导向,有效地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目标,就必须要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真正开始正视个人利益和功利主义,这是与中

华民族凝聚力密切相关的问题。

5、通过提高经济实力来提升民族凝聚力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其中经济实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是每个民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的最基本的支撑点。一个民族如果经济实力雄厚,它在国际社会中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就能赢得别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其民族内部、国人心中也会有一种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大大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增强民族凝聚力,关键是要下大力气促进经济发展,把国家经济实力搞上去。只有在经济上处于优势,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使社会主义本质充分体现出来,进而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6、处理好民族问题,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我国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族人民能够同心同德、和睦共处、同心协力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今后,我们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全面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维护好民族团结的局面。避免出现世界上其他国家因民族冲突所引起的战争,我们坚决反对任何敌对势力以任何借口企图分裂中华民族的阴谋,真正做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相关内容

  • 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 世界历史研究所 于沛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灵魂,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命.民族精神是 ...

  •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 [摘要]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因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 ...

  •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工作报告
  • 发表时间:2011-8-24   http://www.mznjl.net/memberView.asp?id=49&sortid=102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自1990年12月18日举行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以来,已差不多走过了16年的历程.16年来,我会作为省社联属下的一个学术团体,在广东 ...

  • 浅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 浅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的进程中积累和集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渊源.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

  • 吴灿新:民族凝聚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建 ...

  •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凝聚了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 ...

  • 解读胡总书记十七大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 ...

  • 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 作者:庞仁芝 当代思潮 2004年08期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把这一问题作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郑重向全党提出.我们必须回答 ...

  • 学校"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 **第一中学 "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我校团委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市关工委等四部委[2004]18号文件精神,以"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