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立场,还幼儿游戏的自主--对幼儿园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学前教育

站在孩子的立场,还幼儿游戏的自主

—对幼儿园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丁月玲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的基本活动,这是由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游戏赋予孩子真正的、

有灵性的童年生活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游戏,站在幼儿发展的视角,以游戏的本质特征来观察、思考幼儿游戏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些隐性的不和谐因素,阻滞着孩子游戏的自主深入开展。剖析幼儿游戏中常见现象及原因,探寻站在孩子的立场,还幼儿游戏的自主的路径,归还孩子游戏的自主,让孩子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获得健康愉快的发展。

幼儿游戏;关键词:自主潜能;游戏自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基本活动,这是由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没有游戏就没有童年的欢乐。游戏赋予孩子真正的、有灵性的童年生活。随着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进一步澄清,尤其是我园省级规划课题《自主性游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案例研究》的深入开展,重认知轻游戏、排挤、忽略幼儿游戏,将幼儿游戏异化为教学形式、手段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表面看幼儿园游戏确在正常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游戏,站在幼儿发展的视角,以游戏的本质特征来观察、思考幼儿游戏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些隐性的不和谐因素,阻滞着孩子游戏的自主深入开展。

赶紧用手捂住纸,直到老师离开。

面对老师善意的关注,孩子为什么会紧张、不自在、甚至手足无措呢?我想原因不外乎这些:

原因之一:习惯的驱使。一直以来,幼儿的游戏基本由老师控制导演着,选择哪些游戏主题,角色如何分配等,都由老师主观安排或象征性地讨论决定,幼儿遵从着老师的意愿,生怕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如今的老师们虽然已意识到过多干预的不妥,但一不留意就会滑向原来的老路。

原因之二:教师对幼儿的无形威慑力。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了传统的、垂直的师幼关系,教师在幼儿心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凡事都得看老师脸色行事,一旦老师出现,幼儿宁可放弃,也绝不会在老师面前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表面看矛盾是终止了,但幼儿协商解决冲突的机会也丧失了,更多的时候只是暂时不情愿地放弃,甚至潜伏着更大的危机。

原因之三:老师的行为随意。出于对幼儿游戏的好奇或关心,老师们常常不是耐心观察,而是走过来便问:“你在干什么?”。其实,老师并没多想,也没什么目的,只是随便问问而已。殊不知,老师过多的提问或关心则会不同程度地打断、干扰孩子的游戏。服装厂的小女孩想到设计内衣本来很有创意,正陶醉在自由创造的快乐中,老师的出现,却让她大概有种见不得阳光的感觉,生怕老师指责或笑话。

原因之四:忽略了儿童文化。游戏的世界是孩子心灵和想象驰骋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想法,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的奇思妙想,在他们眼中一切

一、幼儿游戏中常见现象及原因分析

让我们一起将目光聚焦到幼儿的游戏现场,便不难捕捉到这样的情景:

1.茶馆的服务员正热情地询问顾客要点什么茶,当发现老师正在关注他们的游戏时,神情变得有点不自然,有的孩子甚至会停止自己的游戏。

2.两位孩子正为一块积木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快要大打出手了,看到老师注视他们时,争抢一方乖乖的松开手,放弃了争夺。

3.一幼儿面前堆着一堆积木,正投入地大声吆喝着:卖肉罗卖肉罗,新鲜的猪肉八块钱一斤,老师走过去好心地询问:肉怎么能放地上呢?幼儿立马停止吆喝,不知所措地看着老师。

4.服装厂的小女孩正神情专注地设计女人的内衣,老师走过来侧着脑袋询问:你设计的什么?小女孩

116

学前教育

皆有可能。但老师们往往忽略这一点,习惯用成人的思维,生活的规则来比照幼儿的游戏,一旦游戏的情节违背现实生活习惯或逻辑时,教师尽管是以平和的口气指出:“你怎么把肉放在地上呢?”,但无形当中会给孩子一种心理压力,孩子因此怀疑自己的做法:我这样做不对吗?试想,这样的游戏幼儿心灵自由轻松吗?又谈何快乐满足呢?

综上所述,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失却,往往是由于老师们有意无意地干预、控制导致的。那么,幼儿到底有没有自主的能力和倾向?如果教师退位给幼儿,幼儿的游戏又是怎样的呢?

来了一个孩子,张孙铭马上站起来让这个孩子做客人,当来者不愿意并反问为什么时,他们说:我们都穿的套褂,小吃店的人穿的都是套褂。那孩子看看自然没话可说了。

面对上述情境,老师如果介入,通常也许会建议采取“石头、剪刀、布”的方法,这已是智慧的做法了,或许有些老师会主观地指定能力强的孩子当爸爸或厨师,或以性别来区分,这些做法显然不及孩子自己的方法,也不易为孩子乐意接受。

2.从师幼对材料的运用差异,看孩子的丰富想象案例三:蚊香器

线锤的芯子放在小吃店橱和空调之间的墙角边,老师以为孩子忘记收拾了,便提醒孩子放进“百宝箱”(废旧物品的收集点)。孩子却说:“不是,这是我们小吃店里点的蚊香。”等到下课,孩子过去第一件事就是把锤子芯重新摆放到原来的位置。

案例四:泡泡浴

娃娃家,恬恬试图把娃娃放进锅里洗澡,但因锅子太小,娃娃头放进去,身体便拉在外面,他把腿摁进去,头又露到外面,反复几次后,他便开始东张西望。老师把一只盆子放到了娃娃家的地板上。恬恬看见后,拿过盆子,把塑料盆里装满木珠子,不停地把娃娃往珠子里揿。老师好奇地问:“娃娃疼不疼啊?”孩子回答:“我给娃娃洗澡呢,这是泡泡。”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给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使幼儿自主选择、支配游戏的权利得到保证,能力得到发挥。

当孩子身处这种宽松自主的环境时,孩子就是环境的主人,他们会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因此,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应充分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主题、玩伴、材料等,真正获得心灵的解放和情感的满足。

游戏的本质便是自主,但由于长期以来成人的功利目的,致使幼儿游戏偏离了固有的本质,异化为教学的载体。虽然,我们已认识并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但观念的更新到行为的转化却有个过程,一不小心便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作为教师在支持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应时刻警惕,时常反思、追问:此时我该不该介入,如何介入?如果我不介入孩子的游戏会如何发展?因

二、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潜能发挥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社会生活经验丰富,懂得很多,常常站得高高的、居高临下地看“小儿科”游戏;希望在我们的指导之下,孩子玩得更好、更愉快,总是一厢情愿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幼儿,生怕孩子玩不像、玩不深入。其实,老师是多虑了。在游戏世界里,成人的思维永远跟不上孩子的节奏,成人想象的空间,远远比不上孩子无边的遐想,孩子处理事情、解决矛盾的方法和能力,会让我们这些孩子仰视的老师自愧不如。请看下面几个案例:

1.从师幼角色分配方法的比较,看孩子的独特思维

案例一:娃娃家几个孩子同时争当爸爸

﹡老师处理的方法?(老师未介入)

﹡孩子处理的方法:比一比,谁的个子高就当爸爸。

两个男孩争当爸爸

﹡老师处理的办法?(老师未介入)

﹡孩子处理的办法:跟妈妈比,比妈妈高的,就做爸爸。

案例二:谁来当厨师

﹡老师确定角色的办法?(老师未介入)﹡孩子确定角色的方法:

情景描述:范雨昕,张孙铭一前一后进了小吃店,范雨昕坐在了厨师的位置,张孙铭不甘心地问:那谁去做客人吃饭呢?范雨昕头也不抬:“你去吧!”张孙铭慢慢移步过去,身子一直半侧朝范雨昕这边;后来又

117

学前教育

我的介入,孩子的游戏是深入了还是中断了,孩子的内心体验又是什么等等。应养成这种时时追问的习惯,同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宽松环境,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

丰富的游戏材料,宽松的游戏环境,是孩子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环境,首先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温馨和谐的。在那里,孩子可以主动交往、大胆探索、积极想象和创造。在那里,师幼之间是平等的、随时可以交流和探究的新型伙伴关系。其次,应是丰富可选择的,孩子想玩什么,不想玩什么,都由自己做主,教育意图隐含环境材料之中。

2.善于等待、退位,给予孩子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

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在游戏中孩子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纠纷。教师不必急于越俎代庖,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观察幼儿,遇事应学会忍一忍,静观事态的发展,不要急于介入,在孩子反复尝试确实不能解决之际,给予适时的帮助和点拨,引导幼儿游戏深入开展下去。例如:课间,只见几个孩子站走廊窗台边,将各种形状的积木往窗台上放,因为够不着,一孩子说:“老师帮帮忙。”他们边指挥老师怎样放,边问老师:“吃蛋糕吗,我们这是蛋糕房。”通常,看到孩子把积木放到窗台上,以防掉下去,教师会予以制止,但老师观望了一会儿,便明了孩子的意图,于是,成了孩子游戏的支持者。

只有细心观察,真正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才不会轻易干涉,才能让幼儿在丰富的游戏情节中获得丰富的、深刻的情感体验。

3.及时充实投放材料,为幼儿自主游戏提供支架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支架,材料提供适宜往往能不断激发孩子游戏的灵感。因此,作为孩子游戏支持者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游戏的进程,把握他们游戏的需求,随游戏情节的发展而更新、补充相应的游戏材料。如案例四“泡泡浴”中,当老师观察到孩子因嫌锅子小开始东张西望时,便不动神色地把一只塑料盆

递过去,之后才引发了恬恬给娃娃洗泡泡浴的情节。当新材料的出现引发了幼儿新的联想,游戏便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孩子获得的游戏性体验也随之丰富。

孩子对游戏材料的使用随年龄增长水平递增,到了中大班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和游戏经验,他们对材料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使用能力增强,常常会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展和丰富游戏情节。如理发店游戏中,老师只提供了一个旧莲蓬头,一幼儿在为他人洗头时,洗一会儿就会问:“你觉得水烫不烫,要不要加点冷水?”当那个孩子说:“有点烫。”他就在开关那里转一下,又问:“现在不烫了吧?”

正因为有了相应的材料,才引发了孩子丰富的情景性对话。因此,教师在观察孩子游戏时,不仅只关注孩子的游戏行为,同时,也应关注游戏中的材料是否被孩子所喜爱,是否被孩子创造性使用,能否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兴趣,使游戏情节不断丰富和发展。

4.开展游戏评价,帮助孩子梳理提炼游戏经验孩子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因而,游戏结束时的游戏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或回忆讲述游戏情节或借助游戏中的视频片段等,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进行讨论,从而将零散的经验进行梳理、提炼,将错误的做法进行修正,并相互分享成功的经验。

在组织游戏评价时,还可有目的地抛出游戏中碰到的典型问题,让当事幼儿说说怎么解决的,再请其他孩子发表意见,引导孩子总结出最佳的途径与方法,为以后的游戏积累经验,实现经验与策略的迁移。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是孩子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老师应尊重孩子的本能和天性,关照孩子的心灵需求,站在孩子的立场,归还孩子游戏的自主,孩子一定会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获得健康愉快的发展。

(作者是江苏省海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教师)

(责任编辑:仲玲)

118

学前教育

站在孩子的立场,还幼儿游戏的自主

—对幼儿园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丁月玲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的基本活动,这是由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游戏赋予孩子真正的、

有灵性的童年生活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游戏,站在幼儿发展的视角,以游戏的本质特征来观察、思考幼儿游戏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些隐性的不和谐因素,阻滞着孩子游戏的自主深入开展。剖析幼儿游戏中常见现象及原因,探寻站在孩子的立场,还幼儿游戏的自主的路径,归还孩子游戏的自主,让孩子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获得健康愉快的发展。

幼儿游戏;关键词:自主潜能;游戏自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基本活动,这是由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没有游戏就没有童年的欢乐。游戏赋予孩子真正的、有灵性的童年生活。随着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进一步澄清,尤其是我园省级规划课题《自主性游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案例研究》的深入开展,重认知轻游戏、排挤、忽略幼儿游戏,将幼儿游戏异化为教学形式、手段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表面看幼儿园游戏确在正常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游戏,站在幼儿发展的视角,以游戏的本质特征来观察、思考幼儿游戏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些隐性的不和谐因素,阻滞着孩子游戏的自主深入开展。

赶紧用手捂住纸,直到老师离开。

面对老师善意的关注,孩子为什么会紧张、不自在、甚至手足无措呢?我想原因不外乎这些:

原因之一:习惯的驱使。一直以来,幼儿的游戏基本由老师控制导演着,选择哪些游戏主题,角色如何分配等,都由老师主观安排或象征性地讨论决定,幼儿遵从着老师的意愿,生怕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如今的老师们虽然已意识到过多干预的不妥,但一不留意就会滑向原来的老路。

原因之二:教师对幼儿的无形威慑力。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了传统的、垂直的师幼关系,教师在幼儿心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凡事都得看老师脸色行事,一旦老师出现,幼儿宁可放弃,也绝不会在老师面前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表面看矛盾是终止了,但幼儿协商解决冲突的机会也丧失了,更多的时候只是暂时不情愿地放弃,甚至潜伏着更大的危机。

原因之三:老师的行为随意。出于对幼儿游戏的好奇或关心,老师们常常不是耐心观察,而是走过来便问:“你在干什么?”。其实,老师并没多想,也没什么目的,只是随便问问而已。殊不知,老师过多的提问或关心则会不同程度地打断、干扰孩子的游戏。服装厂的小女孩想到设计内衣本来很有创意,正陶醉在自由创造的快乐中,老师的出现,却让她大概有种见不得阳光的感觉,生怕老师指责或笑话。

原因之四:忽略了儿童文化。游戏的世界是孩子心灵和想象驰骋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想法,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的奇思妙想,在他们眼中一切

一、幼儿游戏中常见现象及原因分析

让我们一起将目光聚焦到幼儿的游戏现场,便不难捕捉到这样的情景:

1.茶馆的服务员正热情地询问顾客要点什么茶,当发现老师正在关注他们的游戏时,神情变得有点不自然,有的孩子甚至会停止自己的游戏。

2.两位孩子正为一块积木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快要大打出手了,看到老师注视他们时,争抢一方乖乖的松开手,放弃了争夺。

3.一幼儿面前堆着一堆积木,正投入地大声吆喝着:卖肉罗卖肉罗,新鲜的猪肉八块钱一斤,老师走过去好心地询问:肉怎么能放地上呢?幼儿立马停止吆喝,不知所措地看着老师。

4.服装厂的小女孩正神情专注地设计女人的内衣,老师走过来侧着脑袋询问:你设计的什么?小女孩

116

学前教育

皆有可能。但老师们往往忽略这一点,习惯用成人的思维,生活的规则来比照幼儿的游戏,一旦游戏的情节违背现实生活习惯或逻辑时,教师尽管是以平和的口气指出:“你怎么把肉放在地上呢?”,但无形当中会给孩子一种心理压力,孩子因此怀疑自己的做法:我这样做不对吗?试想,这样的游戏幼儿心灵自由轻松吗?又谈何快乐满足呢?

综上所述,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失却,往往是由于老师们有意无意地干预、控制导致的。那么,幼儿到底有没有自主的能力和倾向?如果教师退位给幼儿,幼儿的游戏又是怎样的呢?

来了一个孩子,张孙铭马上站起来让这个孩子做客人,当来者不愿意并反问为什么时,他们说:我们都穿的套褂,小吃店的人穿的都是套褂。那孩子看看自然没话可说了。

面对上述情境,老师如果介入,通常也许会建议采取“石头、剪刀、布”的方法,这已是智慧的做法了,或许有些老师会主观地指定能力强的孩子当爸爸或厨师,或以性别来区分,这些做法显然不及孩子自己的方法,也不易为孩子乐意接受。

2.从师幼对材料的运用差异,看孩子的丰富想象案例三:蚊香器

线锤的芯子放在小吃店橱和空调之间的墙角边,老师以为孩子忘记收拾了,便提醒孩子放进“百宝箱”(废旧物品的收集点)。孩子却说:“不是,这是我们小吃店里点的蚊香。”等到下课,孩子过去第一件事就是把锤子芯重新摆放到原来的位置。

案例四:泡泡浴

娃娃家,恬恬试图把娃娃放进锅里洗澡,但因锅子太小,娃娃头放进去,身体便拉在外面,他把腿摁进去,头又露到外面,反复几次后,他便开始东张西望。老师把一只盆子放到了娃娃家的地板上。恬恬看见后,拿过盆子,把塑料盆里装满木珠子,不停地把娃娃往珠子里揿。老师好奇地问:“娃娃疼不疼啊?”孩子回答:“我给娃娃洗澡呢,这是泡泡。”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给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使幼儿自主选择、支配游戏的权利得到保证,能力得到发挥。

当孩子身处这种宽松自主的环境时,孩子就是环境的主人,他们会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因此,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应充分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主题、玩伴、材料等,真正获得心灵的解放和情感的满足。

游戏的本质便是自主,但由于长期以来成人的功利目的,致使幼儿游戏偏离了固有的本质,异化为教学的载体。虽然,我们已认识并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但观念的更新到行为的转化却有个过程,一不小心便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作为教师在支持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应时刻警惕,时常反思、追问:此时我该不该介入,如何介入?如果我不介入孩子的游戏会如何发展?因

二、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潜能发挥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社会生活经验丰富,懂得很多,常常站得高高的、居高临下地看“小儿科”游戏;希望在我们的指导之下,孩子玩得更好、更愉快,总是一厢情愿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幼儿,生怕孩子玩不像、玩不深入。其实,老师是多虑了。在游戏世界里,成人的思维永远跟不上孩子的节奏,成人想象的空间,远远比不上孩子无边的遐想,孩子处理事情、解决矛盾的方法和能力,会让我们这些孩子仰视的老师自愧不如。请看下面几个案例:

1.从师幼角色分配方法的比较,看孩子的独特思维

案例一:娃娃家几个孩子同时争当爸爸

﹡老师处理的方法?(老师未介入)

﹡孩子处理的方法:比一比,谁的个子高就当爸爸。

两个男孩争当爸爸

﹡老师处理的办法?(老师未介入)

﹡孩子处理的办法:跟妈妈比,比妈妈高的,就做爸爸。

案例二:谁来当厨师

﹡老师确定角色的办法?(老师未介入)﹡孩子确定角色的方法:

情景描述:范雨昕,张孙铭一前一后进了小吃店,范雨昕坐在了厨师的位置,张孙铭不甘心地问:那谁去做客人吃饭呢?范雨昕头也不抬:“你去吧!”张孙铭慢慢移步过去,身子一直半侧朝范雨昕这边;后来又

117

学前教育

我的介入,孩子的游戏是深入了还是中断了,孩子的内心体验又是什么等等。应养成这种时时追问的习惯,同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宽松环境,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

丰富的游戏材料,宽松的游戏环境,是孩子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环境,首先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温馨和谐的。在那里,孩子可以主动交往、大胆探索、积极想象和创造。在那里,师幼之间是平等的、随时可以交流和探究的新型伙伴关系。其次,应是丰富可选择的,孩子想玩什么,不想玩什么,都由自己做主,教育意图隐含环境材料之中。

2.善于等待、退位,给予孩子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

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在游戏中孩子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纠纷。教师不必急于越俎代庖,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观察幼儿,遇事应学会忍一忍,静观事态的发展,不要急于介入,在孩子反复尝试确实不能解决之际,给予适时的帮助和点拨,引导幼儿游戏深入开展下去。例如:课间,只见几个孩子站走廊窗台边,将各种形状的积木往窗台上放,因为够不着,一孩子说:“老师帮帮忙。”他们边指挥老师怎样放,边问老师:“吃蛋糕吗,我们这是蛋糕房。”通常,看到孩子把积木放到窗台上,以防掉下去,教师会予以制止,但老师观望了一会儿,便明了孩子的意图,于是,成了孩子游戏的支持者。

只有细心观察,真正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才不会轻易干涉,才能让幼儿在丰富的游戏情节中获得丰富的、深刻的情感体验。

3.及时充实投放材料,为幼儿自主游戏提供支架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支架,材料提供适宜往往能不断激发孩子游戏的灵感。因此,作为孩子游戏支持者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游戏的进程,把握他们游戏的需求,随游戏情节的发展而更新、补充相应的游戏材料。如案例四“泡泡浴”中,当老师观察到孩子因嫌锅子小开始东张西望时,便不动神色地把一只塑料盆

递过去,之后才引发了恬恬给娃娃洗泡泡浴的情节。当新材料的出现引发了幼儿新的联想,游戏便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孩子获得的游戏性体验也随之丰富。

孩子对游戏材料的使用随年龄增长水平递增,到了中大班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和游戏经验,他们对材料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使用能力增强,常常会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展和丰富游戏情节。如理发店游戏中,老师只提供了一个旧莲蓬头,一幼儿在为他人洗头时,洗一会儿就会问:“你觉得水烫不烫,要不要加点冷水?”当那个孩子说:“有点烫。”他就在开关那里转一下,又问:“现在不烫了吧?”

正因为有了相应的材料,才引发了孩子丰富的情景性对话。因此,教师在观察孩子游戏时,不仅只关注孩子的游戏行为,同时,也应关注游戏中的材料是否被孩子所喜爱,是否被孩子创造性使用,能否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兴趣,使游戏情节不断丰富和发展。

4.开展游戏评价,帮助孩子梳理提炼游戏经验孩子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因而,游戏结束时的游戏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或回忆讲述游戏情节或借助游戏中的视频片段等,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进行讨论,从而将零散的经验进行梳理、提炼,将错误的做法进行修正,并相互分享成功的经验。

在组织游戏评价时,还可有目的地抛出游戏中碰到的典型问题,让当事幼儿说说怎么解决的,再请其他孩子发表意见,引导孩子总结出最佳的途径与方法,为以后的游戏积累经验,实现经验与策略的迁移。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是孩子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老师应尊重孩子的本能和天性,关照孩子的心灵需求,站在孩子的立场,归还孩子游戏的自主,孩子一定会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获得健康愉快的发展。

(作者是江苏省海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教师)

(责任编辑:仲玲)

118


相关内容

  • 西大[0243][学前游戏论]2017年秋季作业试题与参考答案
  • [0243]<学前游戏论>2017年秋季作业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D ) A. 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职能 B. 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职能 C. 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教育职能 D. 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 2.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 ...

  • 分享阅读的教学技巧
  • 分享阅读的教学技巧 分享阅读是一种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游戏活动,强调的是享受阅读,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欣然接受教育.它与传统的阅读活动不同,特别重视幼儿自主的提问和参与.通过"分享阅读"幼儿能与他人或同伴进行友好.成功的交流:学习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和观点:能尝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 ...

  • 上海学前教育网
  • 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 时间: 2010-12-6 作者: 吴云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一.如何理解游戏的规则与规则游戏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早期的游戏只是"玩耍游戏",无所谓"规则性":而"规则游戏"也只是幼儿 ...

  • 幼儿园申优报告
  • 幼儿园申优报告 市*幼儿园创办于2005年3月,地处*小区中心地带,内设大中 小班共六个小型班,在园幼儿120余名.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 450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6名,建园以来全园教职工以"为孩子 找一位全职妈妈,我们的爱你放心"为宗旨,努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 奉献自己的力 ...

  •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指导
  •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指导 摘要:在幼儿参与的各种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最受幼儿的欢迎.角色游戏是幼儿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形式,是幼儿成长中一个必要过程.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 ...

  • 培养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报告
  • 培养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报告 江滨幼儿园课题组 [内容摘要]: 幼儿期是幼儿行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由于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些缺失,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到问题和挫折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对50名幼儿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规律,从幼儿的一日活 ...

  • 在幼儿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观察策略探析
  • [摘 要]区域游戏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是实施针对性教育的基础,是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文章就幼儿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观察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区域游戏:幼儿游戏观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112-0 ...

  • 组织角色游戏的体会
  • 组织角色游戏的体会 安陆市实验幼儿园 陈静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而游戏中角色游戏较受幼儿欢迎.角色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应依照幼儿的意愿进行.而如今许多老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不是"包办代替"就是"压抑个性",阻碍了孩子的探索行为.教师到底应该如何 ...

  • [园务工作篇]幼儿园班级一日活动安排与组织的案例分析
  • 幼儿园班级一日活动安排与组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幼儿在园的生活与学习质量.本文基于对我国西部某县城幼儿园一名幼儿一日活动过程的质性观察,试图呈现在该班级具体情境下幼儿获得的体验与发展状态,进而剖析该班级一日活动安排与组织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 一.案例呈现:格格的一天 观察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