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要放弃北伐匈奴而修建长城?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

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

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

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

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

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

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

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

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

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

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

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

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

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

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

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

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

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

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

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

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

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

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

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

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

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

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

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说句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

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

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

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

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

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

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

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

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就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

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

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

的。

==============================================================================================================

对于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国历史的统治者大都选择了「据守」。

因为,游牧民族的武装入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可以随时随地的南侵骚扰,

当时的统治者所能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修长城」!原因很简单:「你不可能轻

易地把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地图上抹去」。当然,长城在统治者的心中具有极大的

心理作用,长城本身也并不是「固若金汤」!历史已经证明北方的游牧民族同样

可以进入中原地区,它的弱点是显而易见因为太长,总有一些薄弱的环节可以突

破!想必中国的历任封建统治着希望凭借长城伟岸的雄姿来打消北方游牧民族南

下的「野心」,因该属于「心理战」的范畴!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

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

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

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

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

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

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

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

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

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

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

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

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

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

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

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

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

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

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

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

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

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

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

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

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

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

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

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说句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

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

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

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

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

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

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

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

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就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

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

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

的。

==============================================================================================================

对于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国历史的统治者大都选择了「据守」。

因为,游牧民族的武装入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可以随时随地的南侵骚扰,

当时的统治者所能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修长城」!原因很简单:「你不可能轻

易地把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地图上抹去」。当然,长城在统治者的心中具有极大的

心理作用,长城本身也并不是「固若金汤」!历史已经证明北方的游牧民族同样

可以进入中原地区,它的弱点是显而易见因为太长,总有一些薄弱的环节可以突

破!想必中国的历任封建统治着希望凭借长城伟岸的雄姿来打消北方游牧民族南

下的「野心」,因该属于「心理战」的范畴!


相关内容

  • 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秦将蒙恬,一战定河套令匈奴胆丧
  • 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河套地区及内蒙古阴山地区,快速崛起了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匈奴与殷周以来的猃狁,荤粥,鬼方,西戎等游牧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也是在上述诸族的基础上,吸收周围各族人民发展起来的. 自战国中期以来,占据河套地区的匈奴部族不断掳掠秦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 ...

  • 知识讲座1
  • 历史知识讲座 第一讲 千古一帝秦始皇 主讲:曹建平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只所以人称为"千古一帝",就是因为他结束了数百年诸侯争霸.七雄分裂的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中国历史的走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秦始皇,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姓 ...

  •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打出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提问:图上的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功绩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但是秦始皇一直高兴不起来,特别的烦恼,那他的烦恼是什么那 ...

  • 初一历史上册导学案10-16课(北师大版)
  •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  学习目标:了解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初步接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  学习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3.  学习难点 ...

  • 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 ...

  • 七上,历史复习提纲
  •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 ...

  • 长城与历史文化
  • 长城与历史文化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丰碑和见证.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引起了中国以及全世界的关注,对长城所孕育的文化也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一.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对于长城,大家都很熟悉.中国历代长城累计长度超过 ...

  • 北师大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堂全册练习题(附答案)5
  • 二.课堂回顾 1. 陶器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形成而逐渐发明的.一方面收获的粮食多了,需要储存,另一方面植物的种子也需要保存至来年.定居生活使人们要有生活炊具. 2.红彩可能是用赭石.赤铁粉矿作颜料:黑色可能是在赭石中加入含锰的其它原料混合而成,或者用一种既含锰又含铁的矿物作颜料: 三.课堂延伸 (略) ...

  • 你真的了解长城吗?快进来补课吧!
  • 最近,一则辽宁绥中"最美野长城"疑似遭砂浆抹平式修缮的新闻,把咱们长城推上了热搜,剧情再三反转,热度高居不下. 长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从体积来计算,长城当仁不让的是当今地球上最大的建筑.如果我们把各段长城都集合起来,长城的体积大概是345亿立方尺,约是埃及大金字塔的40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