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作文素材(5个热点事件)

“阿拉伯之春”:主要是内部出了问题

2011年即将走入历史,回顾这一年,对全球格局产生最显著影响的,恐怕莫过于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变局。本报刊发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和中东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马晓霖对这场变局的盘点,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后果以及中国在应对时的得失等话题。

老人政治的溃灭

○马晓霖(中东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

这一年来的阿拉伯大动荡,我印象最深的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被活捉、被处死那一瞬间。对比半年前他在台上的风光无限、不可一世,颇多感慨。

也门的萨利赫、埃及的穆巴拉克、突尼斯的本〃阿里,都是这样的领袖,他们曾在国家最危难时获得国家政权,使国家进入稳定状态,摆脱外来势力的控制和盘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还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把国家治理好,把老百姓团结在自己身边。

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已变成老人政治,长期贪权恋栈,不但国家前进的脚步被羁绊,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民生日渐艰难,政治愈加腐败,整个国家丧失活力,民众的不满犹如火山一样。很快,一代强人土崩瓦解。

领导人如果不能以明智、智慧的方式主政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很好的制度设计,没有很好的法律保障,实现权力制衡和领导人的有序轮替,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不能实现社会正义,这个国家迟早要出问题,这个政权迟早要垮台。

所以,我觉得卡扎菲惨死的景象是一个缩影。我记得曾有过这样的提法,就是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实际上,这两句话用在阿拉伯革命中,来描述这些政权的规律,是非常贴切的。

主要原因是内部出了问题

○李绍先(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阿拉伯这次变局首先是内生性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出了问题,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是或迟或早。十多年来,每年西方一些民意测验机构在阿拉伯国家进行的测验结果都显示,要发生革命了,但革命始终没有发生,以至于当革命悄然而至时,大家都不敢相信。

哪一个因素是主要的?首先是政治体制的僵化。这种僵化超乎寻常,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是当今世界最落后的一个群体。这些国家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强人氏族政权,但长期独裁,而且子承父业;另一类是君主制国家,家族统治,君主世袭。

此外,经济结构的极端畸形也触目惊心。阿拉伯国家,一类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非常富裕,另外一类,也就是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国家,没有油气资源,也没有工业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阿拉伯世界的工业化程度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倒退了。再加上人口出生率高,导致人口结构中年轻人比例很高,所以失业率奇高。

此外,阿拉伯世界贪污腐败极为严重,贫富两极分化也触目惊心。据埃及自己的统计数据,一天收入平均不足1.2美元的贫困线以下人口是40%。

所以,阿拉伯大变局,是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矛盾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

一场非典型的‚五无‛革命

○李绍先

没有新兴网络媒体革命性的作用,这场阿拉伯大变局的发生是不可想象的。 传统上来讲,一场大运动的爆发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有组织,有政党,政党要有领袖,组织要有纲领和未来的蓝图。此外,整个运动的发动得有时间,得有筹款过程,等等。但是,新兴网络媒体的出现,使这些都不再是必需的,以至于有人称它叫‚五无革命‛,无组织、

无纲领、无领袖、无资金、无时间的准备。

埃及从1月25日爆发穆巴拉克统治30年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到2月11日凌晨穆巴拉克倒台,前后用了18天时间。这场革命完全是网上搞出来的。它又有传导性,埃及几乎就是从网上直接学了突尼斯的经验。埃及又被其他国家复制。实际上,整个新兴网络媒体的兴起,已经推翻了过去的所谓革命运动的模式。

宗教党派和君主制王国成了赢家

○马晓霖

‚阿拉伯之春‛的其中一个赢家,是长期被打压在政治底层的宗教党派,尤其是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曾经很极端、现在变得很温和的宗教力量,这是很多人根本没想到的。 在一线进行革命的青年学生是现代知识分子,打出的旗号不是宗教旗号,也没有说要反美,但选票把一些过去根本没有机会执政的宗教党派推到了舞台中心。摩洛哥出现了第一个这种宗教党,以及宗教党派推荐的首相;在突尼斯第一次大选中,刚刚组建半年的‚复兴运动‛成为第一大党;把卡扎菲赶下台的利比亚以极端宗教武装派为主体的力量,一上台就宣布要靠伊斯兰法治理国家;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和更极端的萨拉菲宗派以及另一个中间党,三大宗教党派在第一轮选举中夺取了超过60%的选票。所以说,宗教党派是最大的赢家。 这次阿拉伯革命并不彻底,没有在观念上、从文化传统上进行彻底的革命,只是颠覆了现有的政权。

这一次风波的另一个赢家,是以沙特等海湾君主国为代表的王权,也就是相对共和制而言更落后的传统保守力量。阿拉伯各王国组成的集团在也门内政中,在叙利亚危机中,都起了主导作用,可以说是一帮‚国王‛把一帮‚总统‛赶下了台。革命的副产品就是君主制的势力做大。

阿拉伯国家过渡还很艰难

○李绍先

在原有的体制和环境中,阿拉伯不可能发展,就这一点来讲,这一次阿拉伯大变局有积极意义。但阿拉伯能不能从此突破桎梏,现在还很难说。

阿拉伯世界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埃及和突尼斯这两个国家比较有代表性。它们过渡的条件相对最好,因为它们和世界接轨最紧,社会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但即使在这两个国家,过渡也一波三折。埃及剧烈地动荡,突尼斯选举中获胜的‚复兴运动‛党未必能得到其他政党的认同。

第二类国家情况非常糟,比如利比亚和也门。利比亚虽然解放了,但形成了一个中央非常弱、地方非常强的格局。也门情况更复杂,它南方有分裂倾向,北方有什叶派的胡塞武装,同时还有非常激进的半岛分支宗教势力,有部落的武装,有前军队反叛的武装,还有前军队忠于萨利赫的势力等,未来打内战或国家分裂,都不足为奇。

还有一类是君主制国家。整个阿拉伯大变局已经形成,会延续很多年,每一个阿拉伯国家都会受到冲击,包括这些君主制国家。它们事实上已经受到了冲击,很多国家包括摩洛哥、约旦都开始向君主立宪过渡。

新媒体发挥了最重要的组织、鼓动作用

○马晓霖

这场革命是一种反传统的革命。阿拉伯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其实不高,但在中青年中相当有市场。警察弹压示威者、示威者反抗,特别是示威者与警察冲突流血的场面,都通过互联网传播,形成更大规模的围观,也有更多示威者加入。此外,国际上的舆论反应,外部

的压力、声援、谴责,都通过网络在突尼斯滚雪球一样爆炸,这种爆炸通过网络快速、直观地反复震荡,就像皮球越拍越高,最后局势不可收拾。

突尼斯革命的成功,很快通过网络影响了埃及。新媒体发挥了最重要的组织、鼓动作用,使汹汹民意很快在街上变成一股愤怒的浪潮。在埃及街头革命过程中,突尼斯取得胜利的示威者通过网络把如何跟当局对抗的方法都告诉他们,所以埃及变成了第二场网络革命。

中国立场与美国、俄罗斯不可比

○马晓霖

拿中国的立场跟美国或者是跟俄罗斯比,是不可比的。从实力上来讲,从对这个地区的影响上来讲,中国跟这两个大国没法比。

中国的传统政策是和平的、温和的。其实卡扎菲对中国非常糟,骂中国是新殖民主义,离间中国跟非洲国家的关系。但关键是,当利比亚内战双方还在争夺由谁来做利比亚人民的管理者时,我们就抛弃卡扎菲,这不是大国的外交之道。我们要看谁有效地控制了国家,谁有效地统治了人民。

这一次中东变局,中国外交也多了很多灵活性,包括什么时候跟反对派接触,什么时候承认。叙利亚危机发生后,中国很快派特使到叙利亚,不仅跟政府接触,也跟在野的反对派接触,同时敦促叙利亚进行改革,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政策总体保护了中国利益

○李绍先

中国应对阿拉伯变局的政策总体保护了中国利益。在阿拉伯变局问题上,中国实际上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是反对外来干涉特别是军事干预。以往所有的实践都证明,外来干预特别是军事干预,绝对不会有好结果,无论是阿富汗、伊拉克,干预实际上扭曲了既定的发展轨迹,长远讲并不符合当事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个原则是尊重当事国人民的选择。我们的政策随着事态发展进行调整。当利比亚人民显示出希望卡扎菲倒台的意愿时,中国适时和反对派接触,进而当事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声援反对派。

第三个原则当然是坚决保护中国在当地的运营。利比亚危机时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都说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事实上,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主要是工程承包,包括盖房子、修路,随着利比亚内战告一段落,中国公司在逐渐回去,而中国公司在当地的损失,过渡政府明确称要赔偿。

中东变局冲击中国利益

在叙利亚局势一触即发之际,伊朗人冲击英国使馆更让整个中东弥漫着火药的味道,‚阿拉伯之春‛已经不仅仅是人民的运动,更成为各种政治力量角力的战场与不同目标的追逐之地,这或许是中东的无法承受之重。

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中国始终以远观的姿态注视着中东的变局。地理上的距离、文化上的隔阂以及传统美国战略要地等因素让中国感觉中东非常遥远。这只是一种幻觉,中东对于中国而言并不遥远,中国人的生活甚至经济稳定与中东关系密切。

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导致中国进口石油已经占到总需求量的55%,而这其中有一半来自中东地区,30%来自非洲。从中东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线,已经成为中国的能源生命线,而中东地区的局势已经事关中国能源的安全。

与此同时,传统上认为美国依赖和霸占中东石油的说法也不再成立,因为美国今年已经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即使有石油进口,也主要来自加拿大、墨西哥等周边地区,美国对中东的石油的依赖仅占15%左右。海湾地区超过75%的原油出口流向亚洲而不是西方,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年增率最快。

中国经济的崛起依赖于美国维持的一种全球化秩序,这包括自由贸易体系、地区安全以及石油产销链的稳定。当美国开始视中国为一种现实威胁并试图将中国排挤在全球体系之外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可能遭受打击,而依赖生存的能源安全也会受到挑战。

在中东地区,中国与阿拉伯人、犹太人、波斯人以及突厥人之间奉行等距离外交,均衡发展关系,这里是美国人的势力,而中国的目标不过是获得石油。在地区问题上,中国尊重阿盟的意见,中国以过去几十年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事业而建立所谓的朋友关系。但是对各种相互敌视力量的等距离外交,也意味着难以拥有真正的朋友。中国急速的石油增量消费与产油国之间建立了市场意义上积极的合作关系,但中国在中东没有盟友,只有地区利益,即能源安全。

发轫于突尼斯的阿拉伯民主运动将如何在中东地区演变仍然未知,美国是想利用这股浪潮实现对阿拉伯世界进行改造的战略目的。但是,在那些统治者被推翻的世俗政权国家,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主义者,他们的民族独立意识更为坚固和久远,并不一定成为亲美政权;另一方面,实行双重标准的美国对自己的盟国进行了外交保护,鼓励改革而非政权更迭,但美国趁机试图推翻或削弱反美政权,比如叙利亚和伊朗,从而扩大美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 中东反美势力相继消失或遭到极大的削弱,将有利于美国腾出更多的力量向中亚地区推进。目前,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围堵,比如在澳大利亚驻军以及加强与缅甸的关系,并介入南海问题,收紧了所谓的C 形包围。尽管中国在中亚拥有‚上海合作组织‛,但其中一些国家仍有美国以反恐为由而驻扎的军队,而且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比较暧昧。因此,中国有陷入腹背受敌的风险,最大的威胁来自美国可能介入中国西部边疆民族问题,给中国制造麻烦。

中国目前奉行的是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因此没有也不会介入中东地区的乱局。但是,这种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是在中国发展初期较为封闭状态下的策略,即韬光养晦,埋头发展。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原料、能源与市场的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从而具有了全球利益。如何在美国意图重塑全球秩序与体系的情况下,捍卫中国利益是一项重大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试图避开美国以下围棋的方式,进入印度洋与非洲地区。但是,全球重要战略位臵均已由美国占领,而且美国也开始向非洲驻军并挑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扩大南海问题并与印度结盟。美国正在加速挤压中国在全球的存在,削弱中国影响力,并让中国的经济安全变得更加脆弱。考虑到奥巴马总统连任的可能性较低,新的美国总统对中国

的政策可能更加强硬。

因此,中国未来面临内部转型的强大压力,而外部也遭受改革开放以来最持久和强烈的围堵,可谓内忧外患。但是,美国在战略和经济上的打压也是中国转型的动力,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迫使中国降低能耗且推进经济改革以扩大内需与产业升级。但是,如果不及时推进改革,这种打压对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破坏性,因此,改革应该臵于中国政府首要的政治议程。

事实上,虽然理论上中国可以扩大石油进口来源,努力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但对任何一个地区的依赖程度上升具有同样的风险。我们不应夸大国际环境的恶化,但中国必须调整目前的外交政策,中国应该认识到自身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拥有全球利益,也须承担全球责任,这要求中国有所为,而不是无所作为。

台湾大选

2012年1月1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结束。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吴敦义获胜,得票6891139张,得票率为51.6%;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苏嘉全得票6093578张,得票率为45.6%;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林瑞雄得票369588张,得票率为2.8%。凤凰网独家对话大陆五大台湾问题资深学者陈孔立、章念驰、余克礼、李家泉、刘国深深度剖析台湾大选结果、岛内政治变化以及两岸关系走向。

五位学者认为马英九以80万张选票胜出,说明‚九二共识‛得到台湾大多数选民的肯定,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主流民意,并会继续健康稳定发展。但学者也指出,马英九在两岸问题上‚不统、不独、不武‛的立场不会轻易改变,两岸政治协商不会有明确时间表。对于民进党背后40%的民意,学者指出,大陆也不能忽视民进党及其背后46%的民意。

对话主持:陈芳、周东旭

对话嘉宾:

陈孔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第一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研究台湾超过30年,在大陆素有‚南派泰斗‛称号。

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曾任汪道涵智囊,著有《两岸关系与中国前途》《两岸关系与中国崛起》等书。

余克礼,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台湾研究会秘书长,主编《台湾问题实录》、《中国国民党全书》等。

李家泉,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曾参加《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起草工作,国外有关人士称其为‚中共对台政策具有代表性的发言学者‛。

刘国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发表文章《试论百年来‚台湾认同‛的异化问题》、《台湾政治文化‚脱中国化‛现象刍议》、《民进党的世俗化趋向及其困境》等。

一、马英九赢在哪里

凤凰网资讯:2012年台湾大选,马英九最终以689万张票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得票率51.6%,领先蔡英文6个百分点左右。如何看这一结果与此次选举过程?哪些因素促使马英九最终当选?

陈孔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每年都做选举预测,此次预测马英九会赢二十到三十万张票,只有一位长期做选举预测的同事认为马英九会赢八十万。结果马英九赢,说明马这几年的执政基本上得到了民众的肯定,也可以看出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符合两岸民意,台湾民众最终做了理性的选择。

但从票数来讲,民进党的情况并不是很差,得票率在46%左右,国民党只领先了6个百分点,而2008年国民党是领先16个百分点,降低了10个百分点。从‚立委‛选举结果看,国民党这次得到64席,2007年国民党拿到的是81席,减少了17席,民进党反而增加了13席。

国民党赢得了此次选举,但就两党发展趋势来讲,国民党实力是下降的。另一方面,马英九执政的四年,想做所谓‚全民总统‛,蓝色选民对他的期待并没有得到满足,而绿色也很难争取到,得票率下降恐怕也跟马执政理念、政策有关。

章念驰:

看这一次选举结果,离不开这次选举所处的大环境和大背景:首先,从世界经济形势来讲,全球经济都受到波及,台湾也不景气,选民感到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等对马英九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但这不是马英九个人所能解决的。其次,中国大陆的崛起和发展对周边、对台湾岛内都有影响,对岛内民众也是提振,意识到趋势不可逆转。第三,美国虽然重返亚洲,但很多地方需要与中国合作,尤其金正日去世带来的朝鲜半岛形势变化,美国也认为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大家利益,在此次选举中也发挥了正面影响。

另外,不能不看到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台海要和平、两岸要发展,与台湾主流民意是一致的。台湾主流民意追求稳定,我们追求稳定,中美关系追求稳定,台海地区追求稳定,让很多人最后选择了稳定的政权,稳定的两岸关系。

大背景和大趋势都给马英九带来了很多利好。

这次选举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九二共识‛发挥了正面影响,这场选举到最后变成对‚九二共识‛的‚公投‛。不管历史上有没有‚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怎么形成的、大家对‚九二共识‛怎么解读,现在变成对‚九二共识‛是否认同的问题。即使没有‚九二共识‛,今天大家都需要一个‚九二共识‛,失去‚九二共识‛,两岸就没有基础。这是一个新的共识,变成了两岸关系一个新的指标。过去两岸因素影响不了台湾选举,甚至起负面影响,但现在两岸关系在选举中发挥了正面作用,这是一个新的特点,我们不能回避。

这场选举最后,台湾企业界的表态至关重要,企业家对‚九二共识‛的力挺,影响了选民追求安全稳定的愿望。说明两岸经济合作对两岸企业、对两岸民众产生了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这场选举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比如为什么南部选票比原来预估流失得少?为什么北部选民对民进党支持率下降?我们都要找到原因,我们需要通过这场选举,找到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规律,我想这比知道结果更重要。

余克礼:

马英九以689万票赢得这次选举,主要原因是他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台湾民众特别是工商企业界感受到两岸和平稳定对台湾经济发展所起到巨大作用。台湾民众不愿意看到执政党否定‚九二共识‛,不愿意将台湾重新带到不稳定的状况中去,伤害经济发展。

民众更关心的还是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岛内政局稳定、台湾经济发展。只有处理好两

岸关系,岛内才会拥有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民众投票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而选择最有能力维护台湾民众切身利益的政党。

李家泉:

选前我认为马英九有机会胜出,但是小胜。结果是大赢,高于预期。最近这16年台湾经过的4次大选,都很激烈,特别是前两次,甚至搞到冲突。这次比较平和,没有出现武斗,没有大的意外,也没有出现类似的3〃19枪击案。这说明两岸关系、台湾选情在进步,往好的方面发展。

中国有两句诗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本来民进党是竭尽全力想夺回大位,但你‚台独‛党纲怎么可能屡次不败?如果再赢就不可理解,现在想来‚搞台独‛已是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次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识‛,但马英九胜选,说明‚九二共识‛又回来了,两岸关系要继续健康发展。

马英九在过年四年,政绩很好,但选举过程艰难。马虽获胜,但其在两岸政策上摇摆不定,未来四年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步子应迈得更大。

刘国深:

马英九胜在个人形象,他是一个理性、沉稳、忠道的人,非常敬业、廉洁,大多数民众相信马英九是可以托付重责大任的人。三位候选人中,马英九的个人竞争力最强,这是台湾民众将神圣一票投给他的最重要因素。他过去四年的执政也得到多数民众肯定。

马英九及国民党主张两岸和平发展,承认‚九二共识‛,显然最能确保台湾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九二共识‛在这一次选举中得到多数民众肯定。

长期以来国民党基层组织的服务也功不可没,各政党服务的水准怎么样还是与选举有关系的。

马英九获胜首先是台湾内部因素决定,两岸因素只是外部因素,马英九个人因素是第一位的,两岸和平主张是马英九的政策之一,也是马英九获胜的关键因素,可以说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台湾民众在选举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候选人怎么样,谁最值得托付,谁的主张更符合民众要求。对于大多数台湾民众来说,稳定与发展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二、蔡英文为什么输

凤凰网资讯: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苏嘉全得票609张,得票率45.6%。什么因素最终导致蔡英文及民进党败选?这次选举对民进党将产生什么影响?民进党何处去? 陈孔立:

民进党败选的原因,一是处于在野党的地位,没有行政资源,而且这几年相对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现在台湾民众最希望两岸能够和平,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对‚九二共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让民众感觉到他还是对抗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担心如果蔡英文上台,两岸走向对抗,对两岸局势不利也就对台湾人不利。所以这也是一个要害,对抗不如对话。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实际上很多绿营人士意识到这一点,但民进党内部在此问题上没有办法达成共识,民进党内一直存在着‚台独基本教义派‛与务实派之争。蔡英文无论靠近哪一方都很难,如果太靠近大陆两岸和平发展,与大陆保持一致,它会失去基本盘;如果过于对抗,会失去中间选民。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比较为难。

接下来,民进党何去何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马英九上台以后,更是改变了长期以来台湾与大陆对抗的政策,两岸关系开始了良性互动,得到多数民意认同。这个形势迫使民进党人不得不考虑,是失去中间民众的支持,还是要顺应民意,调整政策,从两岸对抗走向和平发展?蔡英文昨天也指出民进党讲究两岸政策做出反思,民进党内部也意识到这一问题。

章念驰:

民进党何去何从?这次败选后,民进党有两条路:一条路,民进党加快转型,意识到两岸和平发展的趋势,改变两岸政策。蔡英文此次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没有完成民进党的转型,没有做好再次执政的准备,从投票结果也可以看出,蔡英文提出的‚台湾共识‛根本不可能达成,蓝绿阵营依然明显。

如果不能转型,就可能走向另一条路,民进党将更加情绪化、更加激进化,这是大家都不希望的结果。

余克礼:

民进党败选的原因非常清楚,就是她们不接受、不承认‚九二共识‛,继续坚持‚台独‛立场,让台湾民众不放心,甚至国际社会都不能接受。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蔡英文对台湾这一最新的主流民意并不清楚,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她的主要政策违背了社会民意,没有得到台湾中间选民和工商界的支持。

通过这次选举,可以证明坚持‚台独‛立场的政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蔡英文昨晚在大选后做出深刻检讨,反省她的两岸政策。民进党只有提出符合台湾民众利益的两岸和平发展政策,才有可能争取重新执政。如果民进党认识不到这一点,重新执政将会越来越困难。 李家泉:

蔡英文本来有优势,年轻、女性、台湾本土、知识分子、也有魅力,但千条万条好,就是一条不该搞‚台独‛。蔡英文抛出‚台湾共识‛,就是想抵制‚九二共识‛。什么叫‚台湾共识‛?其实就是李登辉讲的‚台湾共同体‛,就是‚台独共识‛,再怎么解释粉刷,也看得出来。蔡英文与李登辉跟得走得很近,李登辉有日本名字,蔡英文也有日本乳名,对日本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忘记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的一份子,到现在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所以我为她可惜,这个人有才智,有知识,是可造之材,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实在可惜的就是走上错误的道路,搞‚台独‛。希望蔡英文通过这次教训能很好反思自己,不要在两岸关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当绊脚石。只要对中国历史有一点研究,就知道‚台独‛不可能成功,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条路呢?

民进党要真正要站起来,就要在方向上检讨。我曾经讲过,民进党本来就比国民党有优势。如果它承认‚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又是本土政党,具草根性,能代表广大的台湾本土人民。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大陆也会支持。但民进党反对‚九二共识‛,反对‚一中‛,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大陆自然就不能支持,这些东西都是犯禁的。

刘国深:

蔡英文败选的最主要因素是她个人政治魅力不如马英九;另一方面,与马英九相比,她缺乏从政经验,拿不出非常具体强而有力的政策主张。

在两岸问题上,民进党不能从大局出发,经常在发言中讲一些挑衅的话,不顾大陆人民的感受,使得大陆对蔡英文和民进党高度不信任。蔡英文自己也承认没有处理好两岸政策成为民进党败选非常重要的原因。

透过这次失败,民进党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够提出一套让民众信赖的两岸政策主张,民进党将越来越走向边缘化,民进党内的一些理性力量可能要开始抬头了。

从现在台湾政党格局来看,不能完全排除民进党在2016年上台执政的可能性,政党政治反复无常,主要看这个政党自己的表现。

三、台湾政治生态变化

凤凰网资讯:透过此次台湾大选,看到台湾政治生态、民主进程有何变化?北蓝南绿的政治版图是否改变?对台湾政党产生怎样的影响?台湾选民、尤其年轻选民他们的政治倾向是怎样的?

陈孔立:

整个选举过程,台湾选民更加理性,这是台湾民主政治发展这么多年的进步。

蓝绿版图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从‚总统‛选举得票率和‚立委‛选举席次来看,绿营在增长。台湾政治从九十年代到现在的历次选举中,得票来看,绿营从30%左右,慢慢到40%,这次甚至到46%;国民党则从70%降到50%,总的趋势是绿营上升、蓝营下降。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国民党长期执政,有一部分本土力量对国民党存在着不满,特别是在中下层,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改善,恐怕这个问题还是要害,民进党这次其实并没有打阶级牌,国民党这方面可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的。

就政党而言,从长期来看,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要立足本土,因为本土力量越来越占绝大多数,如果不能反映本土势力,就没有选票,像新党这样的政党根本就很难存在,所以一定要立足本土,国民党也是明确要走本土化这条路的。但立足本土不等于两党趋同,两个政党还是有区别的。

章念驰:

这是一次正常的选举,意味着台湾选举制度的成熟。但依然有不理性的一面,我们注意到民进党依然获得了高达46%的民意支持率,为了支持而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蓝绿版图没有改变,绿营还是抱得很紧,蓝营也抱得很紧,感情的因素依然很大。

余克礼:

通过这次选举,可以看出蓝绿基本盘越来越拉近。民进党在南部拥有绝对优势,无论‚立委‛选举,还是蔡英文的得票;同样,浊水溪以北,国民党的基本盘大于民进党。蓝绿基本格局还没有打破。

马英九利用执政优势深耕东南部,还是有一定成效,南部失票比很多人选前预测的要少,就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也可看出‚九二共识‛在台湾中南部产生效果。

李家泉:

现在台湾有些人不了解真正的历史,像李登辉、蔡英文接受日本的教育,后来李登辉和陈水扁都搞区政文化,‚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这都是洗脑的结果,为了一党一制,连老祖宗都不认。

通过这次选举,我相信更多的人,包括一些年轻人、对‚九二共识‛一无所知的人,应该更深刻地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什么是‚九二共识‛?说白了就是‚一个中国‛,两岸一中。

刘国深:

北蓝南绿的大格局还是没有太大变化,毕竟民进党还是拿了600多万票。台湾南部还是民进党表现的更好一些,北部和中部民进党不如国民党。从区域的分布来看,变化不是太大,大多数的地方还是国民党领先,在南部民进党稍微领先一些,但领先的幅度并不如预期,国民党在南部还是有一定起色,但困难还不小。

北蓝南绿格局的形成有深层原因,从民众角度看,南部民众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受到一定的局限,南部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是民进党所塑造的。这种塑造是长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国民党在南部积累了太多的政治包袱。同时,国民党在南部耕耘不够,这些年来在南部投入的不够。当然,与政治人物的挑拨也是有关系的。

国民党在台中对地方派系的安抚和沟通,应该是取得了成效。台中可能还不止一个派系,整体上国民党是做了补救,原先一些台中派系有所反弹,这次国民党显然与其进行了沟通,化解了一些矛盾。

‚国民党过不了浊水溪‛的说法不一定能够持续下去。其实国民党起初在南部的势力还

是很高的,所以应该从变化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未来四年马英九做的比前四年更好,‚跃过浊水溪‛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

四、两岸关系何处去

凤凰网资讯:如何评价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下一个四年,两岸关系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大陆如何应对民进党背后46%的民意?

陈孔立:

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将平稳发展,两岸经贸往来协议进一步具体,两岸文化交流也会进一步持续。但‚两岸和平协议‛的签订不可能,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签署两岸协议,讲两岸协商制度化,但制度化不意味着一定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也不意味着两岸制度化。首先就存在谁和谁签署的问题。

马英九自己就讲过,现在‚不急于‛进入政治议题;政治协商也‚不是最迫切‛的事;两岸关系发展也要逐步前进,‚不要太快‛。从政治性格上讲,马英九还是比较稳健、负责任的政治人物。未来四年两岸政治协商与谈判要突破较难。

我们也不急,愿意等,等到马可以进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就来谈。

对于政治商谈和‚两岸和平协议‛,可以依然从海协会、海基会开始推进,就国际空间、和平协议等政治协商议题,讨论出若干个范本式的方案,为以后两岸正式进行政治商谈做准备。

大陆也不能完全忽略民进党的存在,研究台湾需要‚同情的理解‛,对民进党及其背后46的民意必须有更多研究与认识,即便有关‚台独‛言论,也需要好好的深思。而两岸认同方面,尤其台湾年轻人的认同,也需要重新建构能够唤起两岸集体记忆等共识。 余克礼:

马英九连任之后,两岸政策可能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有待进一步观察,毕竟马英九与大陆还是存在一些分歧。

章念驰:

马英九这次当选与上一次不一样,上一次没有执政经验的包袱,这一次,他已经执政四年,有足够的经验。此次有大多数民意的认同和支持,马英九应该更有信心推进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除了经贸往来,甚至在两岸政治对话层面还可以迈得更大一点。

对于大陆方面,我们应该注意,这次选举依然有46%的绿营选民,为反对而反对,他们显然对蔡英文没有做好执政准备给予了很大的原谅。今后怎么面对这46%的绿营群众?这项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如果我们仅仅维护、固定蓝营的基本群众和中间选民,台湾社会永远是分裂的,永远是对抗的。要有一个好的两岸关系,我们的工作必须做到另外46%的人身上。 李家泉:

两岸关系,我个人有个分析框架,即从左中右三个政党来看,左是大陆共产党,中是国民党,右是民进党。这30年大陆从来不干预台湾选举,内心倾向于国民党,但国民党毕竟不是左翼力量,只是可以团结的中间力量。在两岸问题上,我们是团结国民党,而不是依赖国民党。

我从两岸三大政治力量以及岛内三大政治势力来看台湾选举。两岸三大政治力量是红蓝绿,红是共产党,蓝是国民党,绿是民进党。岛内没有左,蓝营是中间力量,绿营是反对统一的。

我们讲两岸关系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这有历史原因。日本占领台湾期间,采取的策略是‚以华制华‛,实质是将中国一分为二;后美国提出‚以台制中‛,本质一样。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争论,强调坚持‚一个中国‛,有些人搞不清楚,认为老掉牙了怎么还坚持,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

从两岸三大政治势力来讲,共产党是主导力量,国民党是团结对象,民进党是打击对象,

但现在我们还是要做民进党的工作,要团结。岛内的三股政治力量是从属于两岸三大政治势力的,处于从属地位。共产党不干预台湾的选举,但在统一问题上,那是立场鲜明,毫不含糊,统一的目标不会放弃。

马英九胜选,可以看出目前两岸政策是得人心的,得到台湾大多数人民的支持。马英九执政的三年半,两岸关系获得了空前的突破,现在证明,两岸和平发展的路线是对的,坚持‚九二共识‛也是对的。

马英九上台以后,两岸关系会继续平衡向前发展,两岸关系更有希望。大陆还会一如既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讲统一不等于不要统一,两岸关系会朝向更加稳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现在两岸经济已经取得很好的发展,但并不是十全十美,两岸经贸关系还需进一步深化。两岸关系,一个是经济桥、一个文化桥,还有一个是思想桥。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沟通,不能总是压着政治问题不管。政治问题,虽然难,但不是不可碰,是可以研究的。在搭好经济桥、文化桥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当然这里的两岸关系政治基础,也不是说马上就要统一,大陆也不会这么做。大方向是明确的,两岸迟早要统一。

刘国深:

对于国民党来说,过去的四年国民党也一直在进行改革。今年的国民党已经不是四年前的国民党。

马英九在两岸问题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不会轻易改变,两岸交流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加有效的行动,进一步落实过去四年已经达成的诸多协议,让台湾人民享受更多福利。

两岸应该还是坚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民间后官方。政治协商等议题可能还需要透过学者或智库之间的对话,逐渐形成共识,等待时机成熟再进入协商谈判阶段。我不认为一定要设立时间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逐步推进。

评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亚洲国家不想‚二选一‛

今年1月,记者来到泰国工作。第二天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新闻:去中国出席中国—东盟外长会的东盟各国外长沿昆曼公路从泰国到了中国云南省边境口岸磨憨。

随同采访的本报记者在沿途看到,一些重要桥梁和路段的建设正在紧张进行,这条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大动脉很快就会贯通。昆曼公路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经老挝到达泰国首都曼谷,全长约1750公里,是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重点项目之一。昆曼公路是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盟与中日韩10+3的合作不断深化,使这一地区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

这就是美国重返亚洲的一个重要背景。根据东盟方面的数据,中国在2009年和2010年保持了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10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东盟贸易总额的11.6%,

其次是日本,占10.6%,欧盟和美国分别占10%和8.9%。2010年与东盟贸易增速名列前茅的5个国家中, 有4个为亚洲国家,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对东盟贸易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30%。这组数据可以部分解读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焦虑情绪。

这一背景同样也能说明亚洲国家究竟希望一个怎样的美国重返。看亚洲国家的态度,安全因素很容易进入观察的视线,毕竟亚洲某些国家与中国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领海争议,况且美国此次重返又有以军事开路的势头。但军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美国的重返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从亚洲发展中获益,而亚洲一些国家之所以对美国重返亚太抱有一定兴趣,也并不仅仅是在安全方面借助于美国来实现对中国的平衡,而更希望美国的投资与市场能像过去一样,继续为亚洲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

新加坡一家战略咨询公司的专家巴斯卡兰说:‚亚洲小国需要美国继续参与亚洲事务,为抗衡中国影响力提供帮助。一个和谐和受到制约的中国更有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段话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东南亚国家对待中国崛起与美国介入的复杂心态。表面上看,这句话中含有对中国的戒意,但深入理解,就会发现它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借美国的力量和市场来制约中国的影响,但这种制约更多的是为了平衡,而不是遏制中国发展,因为第二层意思也很明显,就是要更好地利用中国的发展。

亚洲的问题在于至今仍未在亚洲内部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一种能够将亚洲经济体紧紧系结在一起的纽带。缺少这样的平衡和纽带,使得亚洲国家总会用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观望邻居的变化,总希望借助于区域外部的某种力量来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平衡。但是,亚洲目前显示出的合作态势,终将会使区域发展走上这一步,发展是亚洲的大势。中国肯定会成为亚洲经济的火车头。美国也不会放弃它在亚太的主导地位,但它必须要有足够的投入来带动这个区域的共同富裕。马来西亚海事分析师哈利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美中两国对东盟国家而言都很重要,我们是美中两国的朋友,不要让我们二选一。‛

因此,美国重返的持久性和其受欢迎的程度,将取决于它是促进这一地区的发展还是制约甚至破坏这一地区的发展。除非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保持绝对优势,并为亚太国家提供更多动力,否则它终将无法延续其二战后在亚太地区的辉煌。(记者 丁刚 暨佩娟)

‚对冲战略‛应对中国崛起

对美国外交而言, 2011年既是因应西亚北非大变局之年,也是高调全面‚重返‛亚太之年。后者是体现从全局出发、面向未来、深思熟虑的战略性调整。用美国国务卿克林顿的话来说,就是随着亚太地区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战略与经济重心,随着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走向终结、在阿富汗开始逐步撤军,亚太地区成为美国今后外交战略的重心。

今年11月,美国在夏威夷主办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奥巴马总统随后出访澳大利亚并前往印尼出席东亚峰会,成为参加东亚峰会的首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亚太之行中高调宣示,美国是‚太平洋大国‛,将‚留驻‛亚太,通过‚坚持核心原则‛和与盟友及伙伴的紧密合作,在‚塑造‛亚太地区未来中发挥‚更大、长远的作用‛。

亚太地区的人口、市场、经济实力和潜力,以及中国、印度、印尼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和各种国际热点问题等,令美国判定21世纪最大的‚机遇与挑战‛都在亚太,亚太地区对美国的经济与战略利益至关重要。克林顿提出美国施行‚前沿部署‛外交,即派遣各种‚外交资源‛到亚太地区每一个国家,而‚六条关键的行动线路‛则为‚强化双边安全同盟、深化与新兴大国的工作关系、参与地区多边机构、拓展贸易和投资、推进广泛的军事存在、增进民主和人权‛。在政治层面,美国全面加强与老盟友、新伙伴的关系,积极参与区内各种多边机构,克林顿12月初还历史性地对缅甸进行了‚破冰之旅‛。在经济层面,美国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 ),要在亚太打造一个‚高质量和具有约束力‛的经贸框架。在军事层面,美国寻求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更广泛、更灵活、更持久‛,加强在东南亚、澳大利亚的军事存在,并通过培训与演习来增强其盟友及伙伴国的军事能力。以‚大西洋网络‛

为模本,美国正试图在亚太构建一个符合美国的利益与价值观的、包含各种伙伴关系与机构的‚太平洋网络‛。

在美国‚战略东移‛的背后,中国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之一。在美国国内,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的凝滞和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的日增,对中国崛起的疑惧感与防范心态正在弥漫。虽然奥巴马在亚太行中强调美国将继续努力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寻求两军之间更多的沟通,以增进理解、避免误判,但他同时强调所谓‚坚持国际规范的重要性‛。 《纽约时报》日前刊文认为,‚奥巴马政府一直是炮舰外交的积极践行者,炮舰外交是指通过展示海军力量来达到外交政策目标‛;奥巴马政府加强与老盟友如日本、韩国,新伙伴如印度等的关系,‚其目标就是集结起一个抗衡中国日益增长力量的联盟,尽管(美国)政府官员不愿公开表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则撰文称,美国在‚赌‛中国会和平崛起,但鉴于谁也无法预知未来,因而采取谨慎的对冲战略。

梁小冬的猝然离世却引起的反思

很多年以来,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过节不休假的工作方式,成为具有拼搏精神和敬业的佐证。但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中国举重队教练梁小冬的猝然离世却引起人们的反思,中国竞技体育这种不近人情的工作方式是否已到了该画上句号的时候?而退役运动员面对‚再就业‛的时候,在面对‚塔尖‛和‚塔基‛的差距的时候,他们又该有怎样的职业规划? 依照惯例,中国的各项目国家队运动员通常只在除夕和春节放假两天,有些运动队甚至在大年初一仍坚持训练。在中国体操男队队长陈一冰的微博上这样记录着他除夕当天的心情,‚一觉睡到现在真爽,这是我从12月到现在,第一个周日可以不用‘工作’。 唉,不容易啊!可以好好休息一天了!‛但从大年初二开始,陈一冰和队友已恢复了训练。由于假期短,回家探望父母已是奢望,他在微博中还写道,‚今年又是一个不能回家陪家人过节的年……‛、‚爸妈,今年又不能陪在你们身边过年了,你们要开心啊,祝你们龙年吉祥!‛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正是无数中国人宁可挤在春运的人潮洪流中也要回家乡与父母、妻儿团聚的心灵诉求。和陈一冰一样,很多运动员都在微博中透露出自己的思念家人之情,但与普通人不同的是,这些运动员和他们的教练却身不由己,无法离开运动队回家过年。某国字号运动队领队向记者表示,‚为保证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国家队必须全年连贯训练,一旦运动员中断正常训练,即使只有三五天,也会导致训练状态的不同程度下滑。‛

此外,国家队也无法放心运动员一旦离队是否会遭遇不可预测的危险,‚一方面是对运动员有人身伤害的顾虑,毕竟,很多国家队的运动员都担负着奥运任务,万一运动员在放假外出期间遇到什么意外伤害事件,很可能就会影响到中国队奥运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饮食安全也令人担忧。运动员回家过节,免不了外出聚餐,如果误食了含有兴奋剂的食物,同样会给运动员本人和整个中国队的奥运备战带来不利影响。国家队有这些顾虑在,当然还是觉得对运动员进行集体管理的方式最可靠,既然运动员都在队里,教练员自然也就不可能独自放假了。‛这名领队表示。其实,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国家队通常都会放几个月的长假,也算是对运动员、教练员的一个弥补。

但不可否认,事后的弥补并不能慰藉运动员在过节期间的思亲之情。这名领队也承认,

尤其是春节期间,运动员往往人心思动,为了安抚队员,很多教练也不得不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与运动员待在一起。在这样的气氛中,队伍的训练质量或多或少出现下滑也是正常现象。

多年以来,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不能在春节回家过年的惯例不仅从未受到过质疑,还成为彰显体育人拼搏奉献的闪光点,但如今,在体育圈某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做法却是‚把运动员当成夺标机器的直观体现‛。

‚无论是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还是避免运动员遭遇不可预测的伤害,归根结底保护的都是运动员可能获得的奥运会成绩。‛这名业内人士表示,‚与家人共度佳节是人之常情,假如没有奥运夺标这一中国竞技体育的头号重任,任何理由都不可能阻止运动员、教练员回家过年的脚步。‛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著名双人滑运动员申雪/赵宏博的夺冠证明,即使是中断训练两年,只要运动员对运动项目有热情和梦想,竞技状态重新回到巅峰也并非不可能。在西方国家,仍在中学、大学就读的学生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被严格限制,以保证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但运动员训练时间的受限并没有影响这些国家培养出奥运会冠军。 ‚运动员必须保证全年连贯的训练才能保持竞技状态,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这名业内人士表示,‚中外已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只有那些被动地投身到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才需要借助外力强压保持竞技状态。那些真正对运动项目有热情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好坏通常并不由训练时间的多少决定。‛

但在奥运夺标这一最高任务的指导下,中国竞技体育已经曲解了原本应是体育人发自内心的那种拼搏精神含义,运动员、教练员被迫‚常年无休,过节加练‛的训练方式反倒成为体育人拼搏精神的体现而备受推崇。

北京奥运会之后,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曾开展过一系列针对运动员加量加压训练效果的研究课题。结果显示,教练不断给运动员加量、加压的训练方式早已不能适应运动员提高竞技成绩的需要,甚至会渐渐产生负效应。我国大约有80%的运动员都受病患困扰或身体存在损伤,有的甚至退役后都落下了终身伤患。要想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并非管理者和教练想怎样就怎样,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的。像中国女排最初靠魔鬼训练获得好成绩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现在人们应该看到,和所有人一样,运动员、教练员真正渴望的是回家过个‚团圆年‛。加班加点地训练不仅是中国运动队不得不忍受的‚苦刑‛,更可能导致像梁小冬猝然离世这样的悲剧发生,毕竟每个运动员、教练员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夺标机器‛。

摒弃‚唯金牌论‛ 勇敢追求梦想

作为‚唯金牌论‛受害者中的典型,世界冠军张尚武最终沦落为街头乞丐,类似的现象还有:举重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亚洲举重冠军才力当门卫……体制错误最终转化为个人悲剧的接二连三。然而,金牌的闪亮光辉还是蒙蔽了很多观众发现美的眼睛,成王败寇的偏激思维依旧根深蒂固。因此,笔者在此次评选开始之前格外担心获此殊荣的运动员都集中在金牌选手上。

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头几个比赛日的网络评选结果显示,票数最多的运动员并不总是金牌获得者。比如在第一个比赛日的候选人票选中,清华高材生曾令旭一并击败了中国大运首金获得者秦茜及第二金得主肖鸿宇,很明显,饱经风霜的梦想比光芒万丈的金牌更得大学生们的心。

评判标准的单一,简单粗暴的执行往往是造成悲剧的根源,应试教育如此,‚唯金牌论‛亦如此。一枚金牌抹杀了多少人的梦想,在重如泰山的金牌面前,梦想往往就显得轻如鸿毛了,特别是失利者的梦想更是‚不值一提‛。

遗憾的是,这种‚金牌病‛正如瘟疫一样在这片飞速发展的土地上蔓延。在房子、车子

面前,爱情变得不那么重要; 在巨额利益面前,食品安全变得不那么重要; 在诱惑面前,公民利益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就在我们寻找‚重要‛的路上,我们把梦想丢了。

事实上,本届大运会已经开始刻意淡化金牌的重要性,比如颁奖仪式上不奏国歌,改为大体联会歌,再比如大运村每天晚上的联欢活动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等。

这样的改变带来的希望不亚于中国队多出几个刘翔,因为和刘翔一样有天资的孩子常有,而造就刘翔的机制不常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摒弃‚唯金牌论‛,改革举国体制,重新定义体育,审视自我正是学习‚渔‛的第一步。

‚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这是深圳人的庄严承诺,笔者以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国体育,希望从深圳开始,观众能看到中国体育不一样的精彩。

金牌并不是衡量某项运动水平质量的唯一标准

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一枚金牌如果能像其耀眼金色光芒的辐射那样,唤醒、凝聚和带动更多人参与这项运动,实现运动人口的提升,促进全民强健体魄,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领悟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我们便会赫然发现,如今的中国竞技体育已陷入一种误区,与奥林匹克精神渐行渐远了。金牌确实带来了骄傲和尊严,但也会成为昂贵的遮羞布:为了金牌,我们的资源过度集中于偏门、冷门等见效快、夺金易的项目。

在姚明和张尚武之间 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启示

2011年,有两名退役的运动员备受关注,他们分别是姚明和张尚武。‚小巨人‛在宣布退役的时候,吸引了全球无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从‚姚老板‛、‚姚评委‛到‚姚同学‛,姚明的每一步都如他所言‚一扇门已经关上而另一扇门正徐徐开启‛;已经退役多年的张尚武,以‚地铁口卖艺的体操冠军‛的身份重回人们的视野,引发了一连串的话题。

人们不必为姚明担心,也难以替张尚武操心。不过在他们中间,每年有大批曾经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在领奖台上喜极而泣的运动员,最终在默默无声中走向退役。作为‚退役后‛一族,他们的‚退役后‛生活有着怎样的路径和感触?新华社记者日前走访了部分转型就业的退役运动员,他们的经历或可为更多的后辈带来一些启示。

‚退役后‛生活:‚千篇‛不一律

曾经的上海男排‚自由人‛、如今的复旦大学体育教师兼排球队助理教练丁毅,是记者走访的诸多退役运动员中,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最为满意的。走出职业队8年来,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玩着喜欢的排球,‚在这里,少了专业队的拘束,多了一块高素质的‘试验田’‛。

对于大多数退役运动员来说,成为教练员或体育教师被认为是退役后职业发展最合理的一条路径。然而,在不少‚退役后‛们看来,未来的路不只这一条,也不能只这一条。 ‚不可能每一个运动员退役后都可以成为教练的。‛上海田径队曾经的国家运动健将级运动员张晟如是说,‚一来要不了那么多教练,二来如果不在一定的层次,教练也不见得是一份好的职业。‛退役9年的他,如今是上海浦东新区城管执法支队的一名普通队员。在选择这份‚稳定的工作‛之前,他尝试过销售员、电视台摄像和编导等工作。

张晟坦言,刚从田径队出来的时候,社会的复杂让张晟一时有些茫然。在哥哥的引导下,他开始尝试找一些见习和工作锻炼的机会。他说:‚找过好几个工作,还做了半年多的销售,没办法,要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给自己一个过渡期。‛

像张晟这样的退役运动员在上海还有很多。来自东北的女孩张鸣,两年前从上海赛艇队退役,经过双向分配机制走上工作岗位,成为铁路上海南站有名的女子城管执法队的一员。 上海徐房五人制足球队球员兼教练薛志强,原本是上海申花队的后卫,退役后进入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如今正式的身份是徐房集团的一名公司职员。他的球队当中,有的是企业员工、有的是西餐大厨、有的是资深调酒师,足球不再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纯粹的热爱。

‚踢球之外,我们球队的成员都有正事要做,企业管理、动拆迁、餐饮、上大学等等。每个球员都有踢不动的一天,到那个时候,现在学的东西就会真正派上用场。‛徐房足球俱乐部负责人王春说。

‚退役后‛之路:靠扶持更靠自力更生

‚在运动员的职业规划和退役转型发展方面,我觉得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培养单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排球名宿、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院长沈富麟说,‚毕竟运动员在成长期间,主要精力还是在提高成绩上,自身是缺乏这方面意识的。‛

当体操冠军地铁口卖艺、举重冠军成为搓澡工等退役运动员的案例受到关注后,不少声音将运动员的职业规划责任指向了体育主管部门,包括对运动员培养机制的质疑。

上海市体育局人事处处长符顺国表示,关于运动员退役安臵的问题一直有相关的文件指导,并不存在‚臵之不理‛的说法。以上海为例,早在1989年就发出了《关于本市退役运动员安臵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上海退役运动员安臵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1995年起,上海开始在退役运动员安臵中采取指令性计划下的双向见面洽谈与组织协调落实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竞争机制。2002年,上海根据新形势推出了鼓励运动员退役自主择业的安臵方法,并于2005年下发了《上海市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

上海市体育局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上海通过组织安臵的退役运动员有564人,选择自主择业领取经济补偿费的有503人。

政策扶持固然重要,‚自力更生‛在不少‚退役后‛眼中更为重要。丁毅坦言,自己退役前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未来的发展规划,连续考出中学体育教师资格证和大学体育教师资格证,‚具备了这样的基本资质,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如今,他已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在职硕士研究生,体育科研将是自己努力的又一个方向。

张晟觉得,政策的作用在退役之初已经发挥过了,如今到了全新的岗位上,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未来的发展还得靠自己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拼搏精神。

运动员该有怎样的职业规划?

近年来,我国对于运动员保障和退役运动员安臵的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江苏省近年来为所有优秀运动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事业保险,并确保运动员100%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鼓励支持优秀运动员免试上大学;浙江省通过各类培训和资格鉴定工作,帮助退役运动员获得体育教师资格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职业资格,并给予补偿金支持运动员自主创业。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透露,上海市体育局今年已经开始试点推行《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职业发展规划书》,将针对每名运动员、从入队时即开始编写,既包含运动员的成长目标和训练中的综合素质提高,也包括运动生涯告一段落后的人生规划。此外,上海还通过‚弹性学制‛和‚长学制‛、远程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帮助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不少优秀运动员还进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攻读学位,‚目前20岁左右的运动员基本都在读大学‛。

在记者的调研中,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还对运动员退役转型提出了不少建议。

‚运动员除了培养竞技素质,还包括意志品格、行为素养、文明素质等等。‛沈富麟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学些什么、怎么学,也应该进行更多的探索,‚我觉得,可能进行人文教育、思维教育,更多地从励志、感恩、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角度加强教育,对运动员更为有益。‛

作为过来人,丁毅认为对于体育运动的理念依然需要扭转,‚英文里比赛就是一场

‘GAME ’,游戏的意思,所以要玩得开心,不必太过于在乎成绩。‛指导复旦大学排球队两年多来,他开始反思职业队伍训练的科学性,‚职业队训练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练得越多不代表效率越高,我倒觉得到了一定年龄层次的运动员,可以半天训练半天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既不会影响成绩,也会对运动员的成长十分有益。‛

从事运动员选材研究的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余竹生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运动员退役后能走上教练或者体育教师的岗位,‚或者成为社区体育指导员,这都是对他们专业优势的继续发挥‛。但事实上这不太可能。所以,余竹生建议在选拔和培养运动员时不仅要考虑到其职业规划,也要对这一运动项目本身的未来目标进行规划。‚这个项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培养多少比例的运动苗子,应该有考虑。如果搞‘人海战术’,不管将来孩子们的出路,摊开大饼再大浪淘沙,这样的体育事业规划思路也是不对的。‛

“阿拉伯之春”:主要是内部出了问题

2011年即将走入历史,回顾这一年,对全球格局产生最显著影响的,恐怕莫过于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变局。本报刊发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和中东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马晓霖对这场变局的盘点,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后果以及中国在应对时的得失等话题。

老人政治的溃灭

○马晓霖(中东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

这一年来的阿拉伯大动荡,我印象最深的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被活捉、被处死那一瞬间。对比半年前他在台上的风光无限、不可一世,颇多感慨。

也门的萨利赫、埃及的穆巴拉克、突尼斯的本〃阿里,都是这样的领袖,他们曾在国家最危难时获得国家政权,使国家进入稳定状态,摆脱外来势力的控制和盘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还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把国家治理好,把老百姓团结在自己身边。

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已变成老人政治,长期贪权恋栈,不但国家前进的脚步被羁绊,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民生日渐艰难,政治愈加腐败,整个国家丧失活力,民众的不满犹如火山一样。很快,一代强人土崩瓦解。

领导人如果不能以明智、智慧的方式主政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很好的制度设计,没有很好的法律保障,实现权力制衡和领导人的有序轮替,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不能实现社会正义,这个国家迟早要出问题,这个政权迟早要垮台。

所以,我觉得卡扎菲惨死的景象是一个缩影。我记得曾有过这样的提法,就是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实际上,这两句话用在阿拉伯革命中,来描述这些政权的规律,是非常贴切的。

主要原因是内部出了问题

○李绍先(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阿拉伯这次变局首先是内生性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出了问题,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是或迟或早。十多年来,每年西方一些民意测验机构在阿拉伯国家进行的测验结果都显示,要发生革命了,但革命始终没有发生,以至于当革命悄然而至时,大家都不敢相信。

哪一个因素是主要的?首先是政治体制的僵化。这种僵化超乎寻常,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是当今世界最落后的一个群体。这些国家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强人氏族政权,但长期独裁,而且子承父业;另一类是君主制国家,家族统治,君主世袭。

此外,经济结构的极端畸形也触目惊心。阿拉伯国家,一类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非常富裕,另外一类,也就是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国家,没有油气资源,也没有工业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阿拉伯世界的工业化程度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倒退了。再加上人口出生率高,导致人口结构中年轻人比例很高,所以失业率奇高。

此外,阿拉伯世界贪污腐败极为严重,贫富两极分化也触目惊心。据埃及自己的统计数据,一天收入平均不足1.2美元的贫困线以下人口是40%。

所以,阿拉伯大变局,是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矛盾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

一场非典型的‚五无‛革命

○李绍先

没有新兴网络媒体革命性的作用,这场阿拉伯大变局的发生是不可想象的。 传统上来讲,一场大运动的爆发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有组织,有政党,政党要有领袖,组织要有纲领和未来的蓝图。此外,整个运动的发动得有时间,得有筹款过程,等等。但是,新兴网络媒体的出现,使这些都不再是必需的,以至于有人称它叫‚五无革命‛,无组织、

无纲领、无领袖、无资金、无时间的准备。

埃及从1月25日爆发穆巴拉克统治30年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到2月11日凌晨穆巴拉克倒台,前后用了18天时间。这场革命完全是网上搞出来的。它又有传导性,埃及几乎就是从网上直接学了突尼斯的经验。埃及又被其他国家复制。实际上,整个新兴网络媒体的兴起,已经推翻了过去的所谓革命运动的模式。

宗教党派和君主制王国成了赢家

○马晓霖

‚阿拉伯之春‛的其中一个赢家,是长期被打压在政治底层的宗教党派,尤其是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曾经很极端、现在变得很温和的宗教力量,这是很多人根本没想到的。 在一线进行革命的青年学生是现代知识分子,打出的旗号不是宗教旗号,也没有说要反美,但选票把一些过去根本没有机会执政的宗教党派推到了舞台中心。摩洛哥出现了第一个这种宗教党,以及宗教党派推荐的首相;在突尼斯第一次大选中,刚刚组建半年的‚复兴运动‛成为第一大党;把卡扎菲赶下台的利比亚以极端宗教武装派为主体的力量,一上台就宣布要靠伊斯兰法治理国家;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和更极端的萨拉菲宗派以及另一个中间党,三大宗教党派在第一轮选举中夺取了超过60%的选票。所以说,宗教党派是最大的赢家。 这次阿拉伯革命并不彻底,没有在观念上、从文化传统上进行彻底的革命,只是颠覆了现有的政权。

这一次风波的另一个赢家,是以沙特等海湾君主国为代表的王权,也就是相对共和制而言更落后的传统保守力量。阿拉伯各王国组成的集团在也门内政中,在叙利亚危机中,都起了主导作用,可以说是一帮‚国王‛把一帮‚总统‛赶下了台。革命的副产品就是君主制的势力做大。

阿拉伯国家过渡还很艰难

○李绍先

在原有的体制和环境中,阿拉伯不可能发展,就这一点来讲,这一次阿拉伯大变局有积极意义。但阿拉伯能不能从此突破桎梏,现在还很难说。

阿拉伯世界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埃及和突尼斯这两个国家比较有代表性。它们过渡的条件相对最好,因为它们和世界接轨最紧,社会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但即使在这两个国家,过渡也一波三折。埃及剧烈地动荡,突尼斯选举中获胜的‚复兴运动‛党未必能得到其他政党的认同。

第二类国家情况非常糟,比如利比亚和也门。利比亚虽然解放了,但形成了一个中央非常弱、地方非常强的格局。也门情况更复杂,它南方有分裂倾向,北方有什叶派的胡塞武装,同时还有非常激进的半岛分支宗教势力,有部落的武装,有前军队反叛的武装,还有前军队忠于萨利赫的势力等,未来打内战或国家分裂,都不足为奇。

还有一类是君主制国家。整个阿拉伯大变局已经形成,会延续很多年,每一个阿拉伯国家都会受到冲击,包括这些君主制国家。它们事实上已经受到了冲击,很多国家包括摩洛哥、约旦都开始向君主立宪过渡。

新媒体发挥了最重要的组织、鼓动作用

○马晓霖

这场革命是一种反传统的革命。阿拉伯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其实不高,但在中青年中相当有市场。警察弹压示威者、示威者反抗,特别是示威者与警察冲突流血的场面,都通过互联网传播,形成更大规模的围观,也有更多示威者加入。此外,国际上的舆论反应,外部

的压力、声援、谴责,都通过网络在突尼斯滚雪球一样爆炸,这种爆炸通过网络快速、直观地反复震荡,就像皮球越拍越高,最后局势不可收拾。

突尼斯革命的成功,很快通过网络影响了埃及。新媒体发挥了最重要的组织、鼓动作用,使汹汹民意很快在街上变成一股愤怒的浪潮。在埃及街头革命过程中,突尼斯取得胜利的示威者通过网络把如何跟当局对抗的方法都告诉他们,所以埃及变成了第二场网络革命。

中国立场与美国、俄罗斯不可比

○马晓霖

拿中国的立场跟美国或者是跟俄罗斯比,是不可比的。从实力上来讲,从对这个地区的影响上来讲,中国跟这两个大国没法比。

中国的传统政策是和平的、温和的。其实卡扎菲对中国非常糟,骂中国是新殖民主义,离间中国跟非洲国家的关系。但关键是,当利比亚内战双方还在争夺由谁来做利比亚人民的管理者时,我们就抛弃卡扎菲,这不是大国的外交之道。我们要看谁有效地控制了国家,谁有效地统治了人民。

这一次中东变局,中国外交也多了很多灵活性,包括什么时候跟反对派接触,什么时候承认。叙利亚危机发生后,中国很快派特使到叙利亚,不仅跟政府接触,也跟在野的反对派接触,同时敦促叙利亚进行改革,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政策总体保护了中国利益

○李绍先

中国应对阿拉伯变局的政策总体保护了中国利益。在阿拉伯变局问题上,中国实际上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是反对外来干涉特别是军事干预。以往所有的实践都证明,外来干预特别是军事干预,绝对不会有好结果,无论是阿富汗、伊拉克,干预实际上扭曲了既定的发展轨迹,长远讲并不符合当事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个原则是尊重当事国人民的选择。我们的政策随着事态发展进行调整。当利比亚人民显示出希望卡扎菲倒台的意愿时,中国适时和反对派接触,进而当事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声援反对派。

第三个原则当然是坚决保护中国在当地的运营。利比亚危机时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都说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事实上,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主要是工程承包,包括盖房子、修路,随着利比亚内战告一段落,中国公司在逐渐回去,而中国公司在当地的损失,过渡政府明确称要赔偿。

中东变局冲击中国利益

在叙利亚局势一触即发之际,伊朗人冲击英国使馆更让整个中东弥漫着火药的味道,‚阿拉伯之春‛已经不仅仅是人民的运动,更成为各种政治力量角力的战场与不同目标的追逐之地,这或许是中东的无法承受之重。

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中国始终以远观的姿态注视着中东的变局。地理上的距离、文化上的隔阂以及传统美国战略要地等因素让中国感觉中东非常遥远。这只是一种幻觉,中东对于中国而言并不遥远,中国人的生活甚至经济稳定与中东关系密切。

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导致中国进口石油已经占到总需求量的55%,而这其中有一半来自中东地区,30%来自非洲。从中东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线,已经成为中国的能源生命线,而中东地区的局势已经事关中国能源的安全。

与此同时,传统上认为美国依赖和霸占中东石油的说法也不再成立,因为美国今年已经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即使有石油进口,也主要来自加拿大、墨西哥等周边地区,美国对中东的石油的依赖仅占15%左右。海湾地区超过75%的原油出口流向亚洲而不是西方,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年增率最快。

中国经济的崛起依赖于美国维持的一种全球化秩序,这包括自由贸易体系、地区安全以及石油产销链的稳定。当美国开始视中国为一种现实威胁并试图将中国排挤在全球体系之外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可能遭受打击,而依赖生存的能源安全也会受到挑战。

在中东地区,中国与阿拉伯人、犹太人、波斯人以及突厥人之间奉行等距离外交,均衡发展关系,这里是美国人的势力,而中国的目标不过是获得石油。在地区问题上,中国尊重阿盟的意见,中国以过去几十年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事业而建立所谓的朋友关系。但是对各种相互敌视力量的等距离外交,也意味着难以拥有真正的朋友。中国急速的石油增量消费与产油国之间建立了市场意义上积极的合作关系,但中国在中东没有盟友,只有地区利益,即能源安全。

发轫于突尼斯的阿拉伯民主运动将如何在中东地区演变仍然未知,美国是想利用这股浪潮实现对阿拉伯世界进行改造的战略目的。但是,在那些统治者被推翻的世俗政权国家,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主义者,他们的民族独立意识更为坚固和久远,并不一定成为亲美政权;另一方面,实行双重标准的美国对自己的盟国进行了外交保护,鼓励改革而非政权更迭,但美国趁机试图推翻或削弱反美政权,比如叙利亚和伊朗,从而扩大美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 中东反美势力相继消失或遭到极大的削弱,将有利于美国腾出更多的力量向中亚地区推进。目前,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围堵,比如在澳大利亚驻军以及加强与缅甸的关系,并介入南海问题,收紧了所谓的C 形包围。尽管中国在中亚拥有‚上海合作组织‛,但其中一些国家仍有美国以反恐为由而驻扎的军队,而且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比较暧昧。因此,中国有陷入腹背受敌的风险,最大的威胁来自美国可能介入中国西部边疆民族问题,给中国制造麻烦。

中国目前奉行的是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因此没有也不会介入中东地区的乱局。但是,这种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是在中国发展初期较为封闭状态下的策略,即韬光养晦,埋头发展。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原料、能源与市场的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从而具有了全球利益。如何在美国意图重塑全球秩序与体系的情况下,捍卫中国利益是一项重大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试图避开美国以下围棋的方式,进入印度洋与非洲地区。但是,全球重要战略位臵均已由美国占领,而且美国也开始向非洲驻军并挑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扩大南海问题并与印度结盟。美国正在加速挤压中国在全球的存在,削弱中国影响力,并让中国的经济安全变得更加脆弱。考虑到奥巴马总统连任的可能性较低,新的美国总统对中国

的政策可能更加强硬。

因此,中国未来面临内部转型的强大压力,而外部也遭受改革开放以来最持久和强烈的围堵,可谓内忧外患。但是,美国在战略和经济上的打压也是中国转型的动力,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迫使中国降低能耗且推进经济改革以扩大内需与产业升级。但是,如果不及时推进改革,这种打压对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破坏性,因此,改革应该臵于中国政府首要的政治议程。

事实上,虽然理论上中国可以扩大石油进口来源,努力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但对任何一个地区的依赖程度上升具有同样的风险。我们不应夸大国际环境的恶化,但中国必须调整目前的外交政策,中国应该认识到自身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拥有全球利益,也须承担全球责任,这要求中国有所为,而不是无所作为。

台湾大选

2012年1月1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结束。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吴敦义获胜,得票6891139张,得票率为51.6%;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苏嘉全得票6093578张,得票率为45.6%;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林瑞雄得票369588张,得票率为2.8%。凤凰网独家对话大陆五大台湾问题资深学者陈孔立、章念驰、余克礼、李家泉、刘国深深度剖析台湾大选结果、岛内政治变化以及两岸关系走向。

五位学者认为马英九以80万张选票胜出,说明‚九二共识‛得到台湾大多数选民的肯定,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主流民意,并会继续健康稳定发展。但学者也指出,马英九在两岸问题上‚不统、不独、不武‛的立场不会轻易改变,两岸政治协商不会有明确时间表。对于民进党背后40%的民意,学者指出,大陆也不能忽视民进党及其背后46%的民意。

对话主持:陈芳、周东旭

对话嘉宾:

陈孔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第一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研究台湾超过30年,在大陆素有‚南派泰斗‛称号。

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曾任汪道涵智囊,著有《两岸关系与中国前途》《两岸关系与中国崛起》等书。

余克礼,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台湾研究会秘书长,主编《台湾问题实录》、《中国国民党全书》等。

李家泉,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曾参加《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起草工作,国外有关人士称其为‚中共对台政策具有代表性的发言学者‛。

刘国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发表文章《试论百年来‚台湾认同‛的异化问题》、《台湾政治文化‚脱中国化‛现象刍议》、《民进党的世俗化趋向及其困境》等。

一、马英九赢在哪里

凤凰网资讯:2012年台湾大选,马英九最终以689万张票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得票率51.6%,领先蔡英文6个百分点左右。如何看这一结果与此次选举过程?哪些因素促使马英九最终当选?

陈孔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每年都做选举预测,此次预测马英九会赢二十到三十万张票,只有一位长期做选举预测的同事认为马英九会赢八十万。结果马英九赢,说明马这几年的执政基本上得到了民众的肯定,也可以看出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符合两岸民意,台湾民众最终做了理性的选择。

但从票数来讲,民进党的情况并不是很差,得票率在46%左右,国民党只领先了6个百分点,而2008年国民党是领先16个百分点,降低了10个百分点。从‚立委‛选举结果看,国民党这次得到64席,2007年国民党拿到的是81席,减少了17席,民进党反而增加了13席。

国民党赢得了此次选举,但就两党发展趋势来讲,国民党实力是下降的。另一方面,马英九执政的四年,想做所谓‚全民总统‛,蓝色选民对他的期待并没有得到满足,而绿色也很难争取到,得票率下降恐怕也跟马执政理念、政策有关。

章念驰:

看这一次选举结果,离不开这次选举所处的大环境和大背景:首先,从世界经济形势来讲,全球经济都受到波及,台湾也不景气,选民感到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等对马英九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但这不是马英九个人所能解决的。其次,中国大陆的崛起和发展对周边、对台湾岛内都有影响,对岛内民众也是提振,意识到趋势不可逆转。第三,美国虽然重返亚洲,但很多地方需要与中国合作,尤其金正日去世带来的朝鲜半岛形势变化,美国也认为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大家利益,在此次选举中也发挥了正面影响。

另外,不能不看到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台海要和平、两岸要发展,与台湾主流民意是一致的。台湾主流民意追求稳定,我们追求稳定,中美关系追求稳定,台海地区追求稳定,让很多人最后选择了稳定的政权,稳定的两岸关系。

大背景和大趋势都给马英九带来了很多利好。

这次选举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九二共识‛发挥了正面影响,这场选举到最后变成对‚九二共识‛的‚公投‛。不管历史上有没有‚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怎么形成的、大家对‚九二共识‛怎么解读,现在变成对‚九二共识‛是否认同的问题。即使没有‚九二共识‛,今天大家都需要一个‚九二共识‛,失去‚九二共识‛,两岸就没有基础。这是一个新的共识,变成了两岸关系一个新的指标。过去两岸因素影响不了台湾选举,甚至起负面影响,但现在两岸关系在选举中发挥了正面作用,这是一个新的特点,我们不能回避。

这场选举最后,台湾企业界的表态至关重要,企业家对‚九二共识‛的力挺,影响了选民追求安全稳定的愿望。说明两岸经济合作对两岸企业、对两岸民众产生了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这场选举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比如为什么南部选票比原来预估流失得少?为什么北部选民对民进党支持率下降?我们都要找到原因,我们需要通过这场选举,找到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规律,我想这比知道结果更重要。

余克礼:

马英九以689万票赢得这次选举,主要原因是他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台湾民众特别是工商企业界感受到两岸和平稳定对台湾经济发展所起到巨大作用。台湾民众不愿意看到执政党否定‚九二共识‛,不愿意将台湾重新带到不稳定的状况中去,伤害经济发展。

民众更关心的还是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岛内政局稳定、台湾经济发展。只有处理好两

岸关系,岛内才会拥有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民众投票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而选择最有能力维护台湾民众切身利益的政党。

李家泉:

选前我认为马英九有机会胜出,但是小胜。结果是大赢,高于预期。最近这16年台湾经过的4次大选,都很激烈,特别是前两次,甚至搞到冲突。这次比较平和,没有出现武斗,没有大的意外,也没有出现类似的3〃19枪击案。这说明两岸关系、台湾选情在进步,往好的方面发展。

中国有两句诗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本来民进党是竭尽全力想夺回大位,但你‚台独‛党纲怎么可能屡次不败?如果再赢就不可理解,现在想来‚搞台独‛已是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次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识‛,但马英九胜选,说明‚九二共识‛又回来了,两岸关系要继续健康发展。

马英九在过年四年,政绩很好,但选举过程艰难。马虽获胜,但其在两岸政策上摇摆不定,未来四年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步子应迈得更大。

刘国深:

马英九胜在个人形象,他是一个理性、沉稳、忠道的人,非常敬业、廉洁,大多数民众相信马英九是可以托付重责大任的人。三位候选人中,马英九的个人竞争力最强,这是台湾民众将神圣一票投给他的最重要因素。他过去四年的执政也得到多数民众肯定。

马英九及国民党主张两岸和平发展,承认‚九二共识‛,显然最能确保台湾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九二共识‛在这一次选举中得到多数民众肯定。

长期以来国民党基层组织的服务也功不可没,各政党服务的水准怎么样还是与选举有关系的。

马英九获胜首先是台湾内部因素决定,两岸因素只是外部因素,马英九个人因素是第一位的,两岸和平主张是马英九的政策之一,也是马英九获胜的关键因素,可以说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台湾民众在选举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候选人怎么样,谁最值得托付,谁的主张更符合民众要求。对于大多数台湾民众来说,稳定与发展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二、蔡英文为什么输

凤凰网资讯: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苏嘉全得票609张,得票率45.6%。什么因素最终导致蔡英文及民进党败选?这次选举对民进党将产生什么影响?民进党何处去? 陈孔立:

民进党败选的原因,一是处于在野党的地位,没有行政资源,而且这几年相对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现在台湾民众最希望两岸能够和平,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对‚九二共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让民众感觉到他还是对抗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担心如果蔡英文上台,两岸走向对抗,对两岸局势不利也就对台湾人不利。所以这也是一个要害,对抗不如对话。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实际上很多绿营人士意识到这一点,但民进党内部在此问题上没有办法达成共识,民进党内一直存在着‚台独基本教义派‛与务实派之争。蔡英文无论靠近哪一方都很难,如果太靠近大陆两岸和平发展,与大陆保持一致,它会失去基本盘;如果过于对抗,会失去中间选民。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比较为难。

接下来,民进党何去何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马英九上台以后,更是改变了长期以来台湾与大陆对抗的政策,两岸关系开始了良性互动,得到多数民意认同。这个形势迫使民进党人不得不考虑,是失去中间民众的支持,还是要顺应民意,调整政策,从两岸对抗走向和平发展?蔡英文昨天也指出民进党讲究两岸政策做出反思,民进党内部也意识到这一问题。

章念驰:

民进党何去何从?这次败选后,民进党有两条路:一条路,民进党加快转型,意识到两岸和平发展的趋势,改变两岸政策。蔡英文此次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没有完成民进党的转型,没有做好再次执政的准备,从投票结果也可以看出,蔡英文提出的‚台湾共识‛根本不可能达成,蓝绿阵营依然明显。

如果不能转型,就可能走向另一条路,民进党将更加情绪化、更加激进化,这是大家都不希望的结果。

余克礼:

民进党败选的原因非常清楚,就是她们不接受、不承认‚九二共识‛,继续坚持‚台独‛立场,让台湾民众不放心,甚至国际社会都不能接受。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蔡英文对台湾这一最新的主流民意并不清楚,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她的主要政策违背了社会民意,没有得到台湾中间选民和工商界的支持。

通过这次选举,可以证明坚持‚台独‛立场的政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蔡英文昨晚在大选后做出深刻检讨,反省她的两岸政策。民进党只有提出符合台湾民众利益的两岸和平发展政策,才有可能争取重新执政。如果民进党认识不到这一点,重新执政将会越来越困难。 李家泉:

蔡英文本来有优势,年轻、女性、台湾本土、知识分子、也有魅力,但千条万条好,就是一条不该搞‚台独‛。蔡英文抛出‚台湾共识‛,就是想抵制‚九二共识‛。什么叫‚台湾共识‛?其实就是李登辉讲的‚台湾共同体‛,就是‚台独共识‛,再怎么解释粉刷,也看得出来。蔡英文与李登辉跟得走得很近,李登辉有日本名字,蔡英文也有日本乳名,对日本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忘记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的一份子,到现在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所以我为她可惜,这个人有才智,有知识,是可造之材,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实在可惜的就是走上错误的道路,搞‚台独‛。希望蔡英文通过这次教训能很好反思自己,不要在两岸关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当绊脚石。只要对中国历史有一点研究,就知道‚台独‛不可能成功,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条路呢?

民进党要真正要站起来,就要在方向上检讨。我曾经讲过,民进党本来就比国民党有优势。如果它承认‚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又是本土政党,具草根性,能代表广大的台湾本土人民。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大陆也会支持。但民进党反对‚九二共识‛,反对‚一中‛,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大陆自然就不能支持,这些东西都是犯禁的。

刘国深:

蔡英文败选的最主要因素是她个人政治魅力不如马英九;另一方面,与马英九相比,她缺乏从政经验,拿不出非常具体强而有力的政策主张。

在两岸问题上,民进党不能从大局出发,经常在发言中讲一些挑衅的话,不顾大陆人民的感受,使得大陆对蔡英文和民进党高度不信任。蔡英文自己也承认没有处理好两岸政策成为民进党败选非常重要的原因。

透过这次失败,民进党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够提出一套让民众信赖的两岸政策主张,民进党将越来越走向边缘化,民进党内的一些理性力量可能要开始抬头了。

从现在台湾政党格局来看,不能完全排除民进党在2016年上台执政的可能性,政党政治反复无常,主要看这个政党自己的表现。

三、台湾政治生态变化

凤凰网资讯:透过此次台湾大选,看到台湾政治生态、民主进程有何变化?北蓝南绿的政治版图是否改变?对台湾政党产生怎样的影响?台湾选民、尤其年轻选民他们的政治倾向是怎样的?

陈孔立:

整个选举过程,台湾选民更加理性,这是台湾民主政治发展这么多年的进步。

蓝绿版图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从‚总统‛选举得票率和‚立委‛选举席次来看,绿营在增长。台湾政治从九十年代到现在的历次选举中,得票来看,绿营从30%左右,慢慢到40%,这次甚至到46%;国民党则从70%降到50%,总的趋势是绿营上升、蓝营下降。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国民党长期执政,有一部分本土力量对国民党存在着不满,特别是在中下层,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改善,恐怕这个问题还是要害,民进党这次其实并没有打阶级牌,国民党这方面可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的。

就政党而言,从长期来看,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要立足本土,因为本土力量越来越占绝大多数,如果不能反映本土势力,就没有选票,像新党这样的政党根本就很难存在,所以一定要立足本土,国民党也是明确要走本土化这条路的。但立足本土不等于两党趋同,两个政党还是有区别的。

章念驰:

这是一次正常的选举,意味着台湾选举制度的成熟。但依然有不理性的一面,我们注意到民进党依然获得了高达46%的民意支持率,为了支持而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蓝绿版图没有改变,绿营还是抱得很紧,蓝营也抱得很紧,感情的因素依然很大。

余克礼:

通过这次选举,可以看出蓝绿基本盘越来越拉近。民进党在南部拥有绝对优势,无论‚立委‛选举,还是蔡英文的得票;同样,浊水溪以北,国民党的基本盘大于民进党。蓝绿基本格局还没有打破。

马英九利用执政优势深耕东南部,还是有一定成效,南部失票比很多人选前预测的要少,就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也可看出‚九二共识‛在台湾中南部产生效果。

李家泉:

现在台湾有些人不了解真正的历史,像李登辉、蔡英文接受日本的教育,后来李登辉和陈水扁都搞区政文化,‚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这都是洗脑的结果,为了一党一制,连老祖宗都不认。

通过这次选举,我相信更多的人,包括一些年轻人、对‚九二共识‛一无所知的人,应该更深刻地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什么是‚九二共识‛?说白了就是‚一个中国‛,两岸一中。

刘国深:

北蓝南绿的大格局还是没有太大变化,毕竟民进党还是拿了600多万票。台湾南部还是民进党表现的更好一些,北部和中部民进党不如国民党。从区域的分布来看,变化不是太大,大多数的地方还是国民党领先,在南部民进党稍微领先一些,但领先的幅度并不如预期,国民党在南部还是有一定起色,但困难还不小。

北蓝南绿格局的形成有深层原因,从民众角度看,南部民众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受到一定的局限,南部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是民进党所塑造的。这种塑造是长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国民党在南部积累了太多的政治包袱。同时,国民党在南部耕耘不够,这些年来在南部投入的不够。当然,与政治人物的挑拨也是有关系的。

国民党在台中对地方派系的安抚和沟通,应该是取得了成效。台中可能还不止一个派系,整体上国民党是做了补救,原先一些台中派系有所反弹,这次国民党显然与其进行了沟通,化解了一些矛盾。

‚国民党过不了浊水溪‛的说法不一定能够持续下去。其实国民党起初在南部的势力还

是很高的,所以应该从变化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未来四年马英九做的比前四年更好,‚跃过浊水溪‛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

四、两岸关系何处去

凤凰网资讯:如何评价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下一个四年,两岸关系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大陆如何应对民进党背后46%的民意?

陈孔立:

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将平稳发展,两岸经贸往来协议进一步具体,两岸文化交流也会进一步持续。但‚两岸和平协议‛的签订不可能,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签署两岸协议,讲两岸协商制度化,但制度化不意味着一定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也不意味着两岸制度化。首先就存在谁和谁签署的问题。

马英九自己就讲过,现在‚不急于‛进入政治议题;政治协商也‚不是最迫切‛的事;两岸关系发展也要逐步前进,‚不要太快‛。从政治性格上讲,马英九还是比较稳健、负责任的政治人物。未来四年两岸政治协商与谈判要突破较难。

我们也不急,愿意等,等到马可以进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就来谈。

对于政治商谈和‚两岸和平协议‛,可以依然从海协会、海基会开始推进,就国际空间、和平协议等政治协商议题,讨论出若干个范本式的方案,为以后两岸正式进行政治商谈做准备。

大陆也不能完全忽略民进党的存在,研究台湾需要‚同情的理解‛,对民进党及其背后46的民意必须有更多研究与认识,即便有关‚台独‛言论,也需要好好的深思。而两岸认同方面,尤其台湾年轻人的认同,也需要重新建构能够唤起两岸集体记忆等共识。 余克礼:

马英九连任之后,两岸政策可能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有待进一步观察,毕竟马英九与大陆还是存在一些分歧。

章念驰:

马英九这次当选与上一次不一样,上一次没有执政经验的包袱,这一次,他已经执政四年,有足够的经验。此次有大多数民意的认同和支持,马英九应该更有信心推进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除了经贸往来,甚至在两岸政治对话层面还可以迈得更大一点。

对于大陆方面,我们应该注意,这次选举依然有46%的绿营选民,为反对而反对,他们显然对蔡英文没有做好执政准备给予了很大的原谅。今后怎么面对这46%的绿营群众?这项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如果我们仅仅维护、固定蓝营的基本群众和中间选民,台湾社会永远是分裂的,永远是对抗的。要有一个好的两岸关系,我们的工作必须做到另外46%的人身上。 李家泉:

两岸关系,我个人有个分析框架,即从左中右三个政党来看,左是大陆共产党,中是国民党,右是民进党。这30年大陆从来不干预台湾选举,内心倾向于国民党,但国民党毕竟不是左翼力量,只是可以团结的中间力量。在两岸问题上,我们是团结国民党,而不是依赖国民党。

我从两岸三大政治力量以及岛内三大政治势力来看台湾选举。两岸三大政治力量是红蓝绿,红是共产党,蓝是国民党,绿是民进党。岛内没有左,蓝营是中间力量,绿营是反对统一的。

我们讲两岸关系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这有历史原因。日本占领台湾期间,采取的策略是‚以华制华‛,实质是将中国一分为二;后美国提出‚以台制中‛,本质一样。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争论,强调坚持‚一个中国‛,有些人搞不清楚,认为老掉牙了怎么还坚持,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

从两岸三大政治势力来讲,共产党是主导力量,国民党是团结对象,民进党是打击对象,

但现在我们还是要做民进党的工作,要团结。岛内的三股政治力量是从属于两岸三大政治势力的,处于从属地位。共产党不干预台湾的选举,但在统一问题上,那是立场鲜明,毫不含糊,统一的目标不会放弃。

马英九胜选,可以看出目前两岸政策是得人心的,得到台湾大多数人民的支持。马英九执政的三年半,两岸关系获得了空前的突破,现在证明,两岸和平发展的路线是对的,坚持‚九二共识‛也是对的。

马英九上台以后,两岸关系会继续平衡向前发展,两岸关系更有希望。大陆还会一如既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讲统一不等于不要统一,两岸关系会朝向更加稳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现在两岸经济已经取得很好的发展,但并不是十全十美,两岸经贸关系还需进一步深化。两岸关系,一个是经济桥、一个文化桥,还有一个是思想桥。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沟通,不能总是压着政治问题不管。政治问题,虽然难,但不是不可碰,是可以研究的。在搭好经济桥、文化桥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当然这里的两岸关系政治基础,也不是说马上就要统一,大陆也不会这么做。大方向是明确的,两岸迟早要统一。

刘国深:

对于国民党来说,过去的四年国民党也一直在进行改革。今年的国民党已经不是四年前的国民党。

马英九在两岸问题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不会轻易改变,两岸交流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加有效的行动,进一步落实过去四年已经达成的诸多协议,让台湾人民享受更多福利。

两岸应该还是坚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民间后官方。政治协商等议题可能还需要透过学者或智库之间的对话,逐渐形成共识,等待时机成熟再进入协商谈判阶段。我不认为一定要设立时间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逐步推进。

评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亚洲国家不想‚二选一‛

今年1月,记者来到泰国工作。第二天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新闻:去中国出席中国—东盟外长会的东盟各国外长沿昆曼公路从泰国到了中国云南省边境口岸磨憨。

随同采访的本报记者在沿途看到,一些重要桥梁和路段的建设正在紧张进行,这条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大动脉很快就会贯通。昆曼公路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经老挝到达泰国首都曼谷,全长约1750公里,是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重点项目之一。昆曼公路是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盟与中日韩10+3的合作不断深化,使这一地区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

这就是美国重返亚洲的一个重要背景。根据东盟方面的数据,中国在2009年和2010年保持了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10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东盟贸易总额的11.6%,

其次是日本,占10.6%,欧盟和美国分别占10%和8.9%。2010年与东盟贸易增速名列前茅的5个国家中, 有4个为亚洲国家,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对东盟贸易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30%。这组数据可以部分解读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焦虑情绪。

这一背景同样也能说明亚洲国家究竟希望一个怎样的美国重返。看亚洲国家的态度,安全因素很容易进入观察的视线,毕竟亚洲某些国家与中国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领海争议,况且美国此次重返又有以军事开路的势头。但军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美国的重返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从亚洲发展中获益,而亚洲一些国家之所以对美国重返亚太抱有一定兴趣,也并不仅仅是在安全方面借助于美国来实现对中国的平衡,而更希望美国的投资与市场能像过去一样,继续为亚洲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

新加坡一家战略咨询公司的专家巴斯卡兰说:‚亚洲小国需要美国继续参与亚洲事务,为抗衡中国影响力提供帮助。一个和谐和受到制约的中国更有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段话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东南亚国家对待中国崛起与美国介入的复杂心态。表面上看,这句话中含有对中国的戒意,但深入理解,就会发现它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借美国的力量和市场来制约中国的影响,但这种制约更多的是为了平衡,而不是遏制中国发展,因为第二层意思也很明显,就是要更好地利用中国的发展。

亚洲的问题在于至今仍未在亚洲内部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一种能够将亚洲经济体紧紧系结在一起的纽带。缺少这样的平衡和纽带,使得亚洲国家总会用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观望邻居的变化,总希望借助于区域外部的某种力量来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平衡。但是,亚洲目前显示出的合作态势,终将会使区域发展走上这一步,发展是亚洲的大势。中国肯定会成为亚洲经济的火车头。美国也不会放弃它在亚太的主导地位,但它必须要有足够的投入来带动这个区域的共同富裕。马来西亚海事分析师哈利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美中两国对东盟国家而言都很重要,我们是美中两国的朋友,不要让我们二选一。‛

因此,美国重返的持久性和其受欢迎的程度,将取决于它是促进这一地区的发展还是制约甚至破坏这一地区的发展。除非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保持绝对优势,并为亚太国家提供更多动力,否则它终将无法延续其二战后在亚太地区的辉煌。(记者 丁刚 暨佩娟)

‚对冲战略‛应对中国崛起

对美国外交而言, 2011年既是因应西亚北非大变局之年,也是高调全面‚重返‛亚太之年。后者是体现从全局出发、面向未来、深思熟虑的战略性调整。用美国国务卿克林顿的话来说,就是随着亚太地区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战略与经济重心,随着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走向终结、在阿富汗开始逐步撤军,亚太地区成为美国今后外交战略的重心。

今年11月,美国在夏威夷主办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奥巴马总统随后出访澳大利亚并前往印尼出席东亚峰会,成为参加东亚峰会的首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亚太之行中高调宣示,美国是‚太平洋大国‛,将‚留驻‛亚太,通过‚坚持核心原则‛和与盟友及伙伴的紧密合作,在‚塑造‛亚太地区未来中发挥‚更大、长远的作用‛。

亚太地区的人口、市场、经济实力和潜力,以及中国、印度、印尼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和各种国际热点问题等,令美国判定21世纪最大的‚机遇与挑战‛都在亚太,亚太地区对美国的经济与战略利益至关重要。克林顿提出美国施行‚前沿部署‛外交,即派遣各种‚外交资源‛到亚太地区每一个国家,而‚六条关键的行动线路‛则为‚强化双边安全同盟、深化与新兴大国的工作关系、参与地区多边机构、拓展贸易和投资、推进广泛的军事存在、增进民主和人权‛。在政治层面,美国全面加强与老盟友、新伙伴的关系,积极参与区内各种多边机构,克林顿12月初还历史性地对缅甸进行了‚破冰之旅‛。在经济层面,美国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 ),要在亚太打造一个‚高质量和具有约束力‛的经贸框架。在军事层面,美国寻求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更广泛、更灵活、更持久‛,加强在东南亚、澳大利亚的军事存在,并通过培训与演习来增强其盟友及伙伴国的军事能力。以‚大西洋网络‛

为模本,美国正试图在亚太构建一个符合美国的利益与价值观的、包含各种伙伴关系与机构的‚太平洋网络‛。

在美国‚战略东移‛的背后,中国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之一。在美国国内,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的凝滞和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的日增,对中国崛起的疑惧感与防范心态正在弥漫。虽然奥巴马在亚太行中强调美国将继续努力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寻求两军之间更多的沟通,以增进理解、避免误判,但他同时强调所谓‚坚持国际规范的重要性‛。 《纽约时报》日前刊文认为,‚奥巴马政府一直是炮舰外交的积极践行者,炮舰外交是指通过展示海军力量来达到外交政策目标‛;奥巴马政府加强与老盟友如日本、韩国,新伙伴如印度等的关系,‚其目标就是集结起一个抗衡中国日益增长力量的联盟,尽管(美国)政府官员不愿公开表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则撰文称,美国在‚赌‛中国会和平崛起,但鉴于谁也无法预知未来,因而采取谨慎的对冲战略。

梁小冬的猝然离世却引起的反思

很多年以来,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过节不休假的工作方式,成为具有拼搏精神和敬业的佐证。但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中国举重队教练梁小冬的猝然离世却引起人们的反思,中国竞技体育这种不近人情的工作方式是否已到了该画上句号的时候?而退役运动员面对‚再就业‛的时候,在面对‚塔尖‛和‚塔基‛的差距的时候,他们又该有怎样的职业规划? 依照惯例,中国的各项目国家队运动员通常只在除夕和春节放假两天,有些运动队甚至在大年初一仍坚持训练。在中国体操男队队长陈一冰的微博上这样记录着他除夕当天的心情,‚一觉睡到现在真爽,这是我从12月到现在,第一个周日可以不用‘工作’。 唉,不容易啊!可以好好休息一天了!‛但从大年初二开始,陈一冰和队友已恢复了训练。由于假期短,回家探望父母已是奢望,他在微博中还写道,‚今年又是一个不能回家陪家人过节的年……‛、‚爸妈,今年又不能陪在你们身边过年了,你们要开心啊,祝你们龙年吉祥!‛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正是无数中国人宁可挤在春运的人潮洪流中也要回家乡与父母、妻儿团聚的心灵诉求。和陈一冰一样,很多运动员都在微博中透露出自己的思念家人之情,但与普通人不同的是,这些运动员和他们的教练却身不由己,无法离开运动队回家过年。某国字号运动队领队向记者表示,‚为保证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国家队必须全年连贯训练,一旦运动员中断正常训练,即使只有三五天,也会导致训练状态的不同程度下滑。‛

此外,国家队也无法放心运动员一旦离队是否会遭遇不可预测的危险,‚一方面是对运动员有人身伤害的顾虑,毕竟,很多国家队的运动员都担负着奥运任务,万一运动员在放假外出期间遇到什么意外伤害事件,很可能就会影响到中国队奥运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饮食安全也令人担忧。运动员回家过节,免不了外出聚餐,如果误食了含有兴奋剂的食物,同样会给运动员本人和整个中国队的奥运备战带来不利影响。国家队有这些顾虑在,当然还是觉得对运动员进行集体管理的方式最可靠,既然运动员都在队里,教练员自然也就不可能独自放假了。‛这名领队表示。其实,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国家队通常都会放几个月的长假,也算是对运动员、教练员的一个弥补。

但不可否认,事后的弥补并不能慰藉运动员在过节期间的思亲之情。这名领队也承认,

尤其是春节期间,运动员往往人心思动,为了安抚队员,很多教练也不得不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与运动员待在一起。在这样的气氛中,队伍的训练质量或多或少出现下滑也是正常现象。

多年以来,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不能在春节回家过年的惯例不仅从未受到过质疑,还成为彰显体育人拼搏奉献的闪光点,但如今,在体育圈某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做法却是‚把运动员当成夺标机器的直观体现‛。

‚无论是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还是避免运动员遭遇不可预测的伤害,归根结底保护的都是运动员可能获得的奥运会成绩。‛这名业内人士表示,‚与家人共度佳节是人之常情,假如没有奥运夺标这一中国竞技体育的头号重任,任何理由都不可能阻止运动员、教练员回家过年的脚步。‛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著名双人滑运动员申雪/赵宏博的夺冠证明,即使是中断训练两年,只要运动员对运动项目有热情和梦想,竞技状态重新回到巅峰也并非不可能。在西方国家,仍在中学、大学就读的学生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被严格限制,以保证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但运动员训练时间的受限并没有影响这些国家培养出奥运会冠军。 ‚运动员必须保证全年连贯的训练才能保持竞技状态,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这名业内人士表示,‚中外已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只有那些被动地投身到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才需要借助外力强压保持竞技状态。那些真正对运动项目有热情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好坏通常并不由训练时间的多少决定。‛

但在奥运夺标这一最高任务的指导下,中国竞技体育已经曲解了原本应是体育人发自内心的那种拼搏精神含义,运动员、教练员被迫‚常年无休,过节加练‛的训练方式反倒成为体育人拼搏精神的体现而备受推崇。

北京奥运会之后,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曾开展过一系列针对运动员加量加压训练效果的研究课题。结果显示,教练不断给运动员加量、加压的训练方式早已不能适应运动员提高竞技成绩的需要,甚至会渐渐产生负效应。我国大约有80%的运动员都受病患困扰或身体存在损伤,有的甚至退役后都落下了终身伤患。要想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并非管理者和教练想怎样就怎样,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的。像中国女排最初靠魔鬼训练获得好成绩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现在人们应该看到,和所有人一样,运动员、教练员真正渴望的是回家过个‚团圆年‛。加班加点地训练不仅是中国运动队不得不忍受的‚苦刑‛,更可能导致像梁小冬猝然离世这样的悲剧发生,毕竟每个运动员、教练员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夺标机器‛。

摒弃‚唯金牌论‛ 勇敢追求梦想

作为‚唯金牌论‛受害者中的典型,世界冠军张尚武最终沦落为街头乞丐,类似的现象还有:举重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亚洲举重冠军才力当门卫……体制错误最终转化为个人悲剧的接二连三。然而,金牌的闪亮光辉还是蒙蔽了很多观众发现美的眼睛,成王败寇的偏激思维依旧根深蒂固。因此,笔者在此次评选开始之前格外担心获此殊荣的运动员都集中在金牌选手上。

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头几个比赛日的网络评选结果显示,票数最多的运动员并不总是金牌获得者。比如在第一个比赛日的候选人票选中,清华高材生曾令旭一并击败了中国大运首金获得者秦茜及第二金得主肖鸿宇,很明显,饱经风霜的梦想比光芒万丈的金牌更得大学生们的心。

评判标准的单一,简单粗暴的执行往往是造成悲剧的根源,应试教育如此,‚唯金牌论‛亦如此。一枚金牌抹杀了多少人的梦想,在重如泰山的金牌面前,梦想往往就显得轻如鸿毛了,特别是失利者的梦想更是‚不值一提‛。

遗憾的是,这种‚金牌病‛正如瘟疫一样在这片飞速发展的土地上蔓延。在房子、车子

面前,爱情变得不那么重要; 在巨额利益面前,食品安全变得不那么重要; 在诱惑面前,公民利益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就在我们寻找‚重要‛的路上,我们把梦想丢了。

事实上,本届大运会已经开始刻意淡化金牌的重要性,比如颁奖仪式上不奏国歌,改为大体联会歌,再比如大运村每天晚上的联欢活动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等。

这样的改变带来的希望不亚于中国队多出几个刘翔,因为和刘翔一样有天资的孩子常有,而造就刘翔的机制不常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摒弃‚唯金牌论‛,改革举国体制,重新定义体育,审视自我正是学习‚渔‛的第一步。

‚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这是深圳人的庄严承诺,笔者以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国体育,希望从深圳开始,观众能看到中国体育不一样的精彩。

金牌并不是衡量某项运动水平质量的唯一标准

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一枚金牌如果能像其耀眼金色光芒的辐射那样,唤醒、凝聚和带动更多人参与这项运动,实现运动人口的提升,促进全民强健体魄,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领悟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我们便会赫然发现,如今的中国竞技体育已陷入一种误区,与奥林匹克精神渐行渐远了。金牌确实带来了骄傲和尊严,但也会成为昂贵的遮羞布:为了金牌,我们的资源过度集中于偏门、冷门等见效快、夺金易的项目。

在姚明和张尚武之间 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启示

2011年,有两名退役的运动员备受关注,他们分别是姚明和张尚武。‚小巨人‛在宣布退役的时候,吸引了全球无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从‚姚老板‛、‚姚评委‛到‚姚同学‛,姚明的每一步都如他所言‚一扇门已经关上而另一扇门正徐徐开启‛;已经退役多年的张尚武,以‚地铁口卖艺的体操冠军‛的身份重回人们的视野,引发了一连串的话题。

人们不必为姚明担心,也难以替张尚武操心。不过在他们中间,每年有大批曾经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在领奖台上喜极而泣的运动员,最终在默默无声中走向退役。作为‚退役后‛一族,他们的‚退役后‛生活有着怎样的路径和感触?新华社记者日前走访了部分转型就业的退役运动员,他们的经历或可为更多的后辈带来一些启示。

‚退役后‛生活:‚千篇‛不一律

曾经的上海男排‚自由人‛、如今的复旦大学体育教师兼排球队助理教练丁毅,是记者走访的诸多退役运动员中,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最为满意的。走出职业队8年来,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玩着喜欢的排球,‚在这里,少了专业队的拘束,多了一块高素质的‘试验田’‛。

对于大多数退役运动员来说,成为教练员或体育教师被认为是退役后职业发展最合理的一条路径。然而,在不少‚退役后‛们看来,未来的路不只这一条,也不能只这一条。 ‚不可能每一个运动员退役后都可以成为教练的。‛上海田径队曾经的国家运动健将级运动员张晟如是说,‚一来要不了那么多教练,二来如果不在一定的层次,教练也不见得是一份好的职业。‛退役9年的他,如今是上海浦东新区城管执法支队的一名普通队员。在选择这份‚稳定的工作‛之前,他尝试过销售员、电视台摄像和编导等工作。

张晟坦言,刚从田径队出来的时候,社会的复杂让张晟一时有些茫然。在哥哥的引导下,他开始尝试找一些见习和工作锻炼的机会。他说:‚找过好几个工作,还做了半年多的销售,没办法,要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给自己一个过渡期。‛

像张晟这样的退役运动员在上海还有很多。来自东北的女孩张鸣,两年前从上海赛艇队退役,经过双向分配机制走上工作岗位,成为铁路上海南站有名的女子城管执法队的一员。 上海徐房五人制足球队球员兼教练薛志强,原本是上海申花队的后卫,退役后进入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如今正式的身份是徐房集团的一名公司职员。他的球队当中,有的是企业员工、有的是西餐大厨、有的是资深调酒师,足球不再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纯粹的热爱。

‚踢球之外,我们球队的成员都有正事要做,企业管理、动拆迁、餐饮、上大学等等。每个球员都有踢不动的一天,到那个时候,现在学的东西就会真正派上用场。‛徐房足球俱乐部负责人王春说。

‚退役后‛之路:靠扶持更靠自力更生

‚在运动员的职业规划和退役转型发展方面,我觉得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培养单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排球名宿、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院长沈富麟说,‚毕竟运动员在成长期间,主要精力还是在提高成绩上,自身是缺乏这方面意识的。‛

当体操冠军地铁口卖艺、举重冠军成为搓澡工等退役运动员的案例受到关注后,不少声音将运动员的职业规划责任指向了体育主管部门,包括对运动员培养机制的质疑。

上海市体育局人事处处长符顺国表示,关于运动员退役安臵的问题一直有相关的文件指导,并不存在‚臵之不理‛的说法。以上海为例,早在1989年就发出了《关于本市退役运动员安臵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上海退役运动员安臵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1995年起,上海开始在退役运动员安臵中采取指令性计划下的双向见面洽谈与组织协调落实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竞争机制。2002年,上海根据新形势推出了鼓励运动员退役自主择业的安臵方法,并于2005年下发了《上海市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

上海市体育局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上海通过组织安臵的退役运动员有564人,选择自主择业领取经济补偿费的有503人。

政策扶持固然重要,‚自力更生‛在不少‚退役后‛眼中更为重要。丁毅坦言,自己退役前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未来的发展规划,连续考出中学体育教师资格证和大学体育教师资格证,‚具备了这样的基本资质,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如今,他已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在职硕士研究生,体育科研将是自己努力的又一个方向。

张晟觉得,政策的作用在退役之初已经发挥过了,如今到了全新的岗位上,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未来的发展还得靠自己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拼搏精神。

运动员该有怎样的职业规划?

近年来,我国对于运动员保障和退役运动员安臵的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江苏省近年来为所有优秀运动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事业保险,并确保运动员100%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鼓励支持优秀运动员免试上大学;浙江省通过各类培训和资格鉴定工作,帮助退役运动员获得体育教师资格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职业资格,并给予补偿金支持运动员自主创业。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透露,上海市体育局今年已经开始试点推行《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职业发展规划书》,将针对每名运动员、从入队时即开始编写,既包含运动员的成长目标和训练中的综合素质提高,也包括运动生涯告一段落后的人生规划。此外,上海还通过‚弹性学制‛和‚长学制‛、远程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帮助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不少优秀运动员还进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攻读学位,‚目前20岁左右的运动员基本都在读大学‛。

在记者的调研中,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还对运动员退役转型提出了不少建议。

‚运动员除了培养竞技素质,还包括意志品格、行为素养、文明素质等等。‛沈富麟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学些什么、怎么学,也应该进行更多的探索,‚我觉得,可能进行人文教育、思维教育,更多地从励志、感恩、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角度加强教育,对运动员更为有益。‛

作为过来人,丁毅认为对于体育运动的理念依然需要扭转,‚英文里比赛就是一场

‘GAME ’,游戏的意思,所以要玩得开心,不必太过于在乎成绩。‛指导复旦大学排球队两年多来,他开始反思职业队伍训练的科学性,‚职业队训练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练得越多不代表效率越高,我倒觉得到了一定年龄层次的运动员,可以半天训练半天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既不会影响成绩,也会对运动员的成长十分有益。‛

从事运动员选材研究的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余竹生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运动员退役后能走上教练或者体育教师的岗位,‚或者成为社区体育指导员,这都是对他们专业优势的继续发挥‛。但事实上这不太可能。所以,余竹生建议在选拔和培养运动员时不仅要考虑到其职业规划,也要对这一运动项目本身的未来目标进行规划。‚这个项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培养多少比例的运动苗子,应该有考虑。如果搞‘人海战术’,不管将来孩子们的出路,摊开大饼再大浪淘沙,这样的体育事业规划思路也是不对的。‛


相关内容

  • 2012高考热点素材
  • 热点素材入文得分要诀 热点素材,包括最新的人物事件.新闻热点.时事焦点等,整合.加工热点素材.并使之有效成文,称为热点素材入文.热点素材入文,既能使文章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也能彰显考生对社会生活.对国内国外新闻极强的敏感性.因而常常受到阅卷老师的好评.但是,由于有的热点过于新闻化,有的热点事件繁杂,头 ...

  • 2012高考作文热点素材:让规则守望公平正义
  • [编者按]2012年高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而在高考中作文往往决定着语文的成绩,算是成也作文败也作文.201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又将如何? 不过社会上缺什么,就能在高考作文中找到什么.正如社会上大力提倡什么,就是社会缺乏什么.学习雷锋,说明雷锋精神已经远离我们; 强调八荣八耻,说明我们羞耻感已经丢的差不 ...

  •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考满分作文素材选择力
  • 2013高考满分作文素材选择力技法一:话题百搭 每年高考都有标杆作文,其实考场上同样有标杆素材.有许多热点素材,因其百搭而备受考生青睐.但并不是所有热点素材都百搭,只有那些具备话题普适性.符合高考作文几大类母题特征的素材才具备这样的性质.在此,我们精心选择最新的热点精华素材,为同学们做出示范.选择热 ...

  • 广泛积累巧妙运用
  • 摘 要:作文需要材料,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平时要注意广泛积累,用时才不至于搜肠刮肚.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1-0-01 材料是作文的"血肉",没有材料,就 ...

  • 2013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素材_3
  • 2013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素材 "讨薪发布会":苦涩的幽默,淡淡的隐痛 日前,一段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视频中一名自称农民工的女性模仿外交部发言人的口吻讲述己方被用工方拖欠1 400多万元的事实.这名"新闻发言人"带着浓厚地方口音做了一场精心准备的"外交 ...

  • 2012高考作文热点押题素材:"疯狂小子林书豪"素材多向运用 人教课标版
  • 2012高考作文热点押题素材:"疯狂小子林书豪"素材多向运用 素材背景 林书豪,1988年8月23日生于美国加州,美国华裔职业篮球运动员,主打控球后卫,身高191厘米,体重91公斤.祖籍福建省漳浦县,祖辈移居台湾彰化,父母1977年移民美国.林书豪毕业于哈佛大学,带领哈佛大学篮球 ...

  • 中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 摘要:作文是一门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触摸生活,激发写作灵感,同时还需要思考探究,领悟生活的真谛,这样一来,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更加的真实,打动读者,达到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下面本文就对中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 ...

  • 2013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
  • 2013年高考最有可能考的作文题:"正能量" --2013年高考作文展望 高考作文在命题上一直是以稳为主,稳中求变.例如山东卷从08年的"春来草自青",到2009年的"见证"2010年的"光与影",再到2011年的&qu ...

  •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精校WORD版)
  •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饶水知音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 素材一郭敬明:少点敬畏之心 2012年,<咬文嚼字>杂志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专家和网友咬上了80后著名作家郭敬明.从他的中随机选取了1 ...

  • 2013年高考作文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素材运用解析
  • 2013年高考作文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素材运用解析 [命题解读] 四川卷所给材料短小且没有太多的叙事成分,没有明确的态度和褒贬,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个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看待自己与周围的关系及结合社会现象来如何对待个人价值实现方式及自我追求过程中心态的保持问题.此题贴近现实.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