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论文

我们台湾这些年

内容简介: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1

最难谈的政治到这本书里亦泛出异趣,你看他说蓝绿竞选之争,连作秀都说成做场,凡是场子做得漂亮的,大抵胜券在握不远;一旦状语豪言,就没有不败的。原来这是个抵死渴求狂欢的岛屿,悲壮从来都是吃不开的,嘉年华会的快快乐乐才是王道,人民的根子里不只需要消费每逢集会、游行、竞选即会出现的手推凉糕、粉皮、烤香肠,同样需要消费道貌岸然的政治。

这样的解构几乎出现在全书每一章每一节,让你一下子抛开起初还心存比较的私心,索性欺身其中,将自己亦当作一路相携目击三十年波诡云谲的岛民一员。在那里移居台北、度过健康的童年、忧郁的国中、补习连着补习的高四,一次又一次的领导人更迭、谋杀、弊案,一场又一场的音乐会、小虎队、杰克逊、四大天王抢滩,蒋氏改革、美丽岛事件、内外省之争……篇幅所限,其中有的点到即止(李师科案),有的旁敲侧击(尹清枫命案),有的只罗列事端始末(两岸之间的“飞弹事件”),有的又细枝末节面面俱到(小学教材、初中课程)。

廖信忠叙写的台湾是通盘的、全方位而立体的,而一个人的成长与整个岛屿的改变紧密相连。因为身在其中,从而拥有歌哭与共的认同;又因为四海漫游,回望故里便多出身在事外的批判。

阅者相异则体悟迥然,一件物品且有多面,何况一座岛屿,又更兼是台湾这样一个错综纷纭的小岛。荣民院老兵的心酸血泪连篇累牍,眷村子女的老灵魂附体亦是驱之不散,也还有天灾地震、每年必至的台风,仰内陆鼻息而长达六十年的兵役备战,如此等等注定让它成为一个沉重之岛,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浮浮沉沉的伤心太平洋。

在如此一本“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中,忧伤的影子

倒不易见,多见的还是风趣,是生命中会心一笑的轻。斯情斯状无不叫人联想到上海滩上周立波,那兰心大戏院连演四十场依然一票难求的《笑侃三十年》,只是周氏语调多少流于油滑,廖之文字及见识则更其深邃,当然也是书籍之于清口的区别,再者是宝岛与沪上浮世众生相各异其趣缘故吧。

内陆与岛屿地域属性、政治取向可谓迥异,而时间则是额定的,三十年弹指一挥,一切变化之中,文化之根深植不移,由是导演出来的现实剧情必然缘起一处同归大荒,隐约着似异实同的物种逻辑。后记里的廖信忠说:“10年就如一夕狂欢,在那种吐了又喝,喝了又吐的丑态中过去,一夕醒来发现自己仍然一事无成,而台湾,每天都在改变。”在如此怅然若失的言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体之于地域的无能为力,紧跟步履已经力不从心,遑论左右来途去向。

并未为廖氏当作所成之事的这本书至少在广度上让我们进一步看清台湾的朝起日落,将曾经误当作的文艺台湾抑或政治台湾、小资台湾洗得干干净净,以至明白宝岛也好、大陆也罢,这些年来,一例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欢笑和泪水。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两岸看似隔阂六十载,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的似曾相识。例如,对面也学政治,三民主义,主要内容也是要从国父说,先总统蒋公说,经国先生说,李总统说,……挨个地排下来,与我们的马恩列斯毛邓江胡,莫不是异曲同工之妙。再比如对金庸的追捧,对小虎队、四大天王的追捧,也都跟我们曾经经历的有些类似。再比如,KMT对政治思想的桎梏威压。再比如,小孩子上学时遭遇的种种,如挨罚,如补考,如男女关系,等等。。。。所以,有的时候,我会感觉这好像是大陆的某个人在写自己的怀旧故事一样,而不是过去三十年发生在彼岸那个号称资本主义社会的湾湾…………。也许,这还真是由于两岸的同根同种、同血同源。

说到台湾,往往首当其冲想到的就是台独势力不死、分裂祖国之死蠢蠢欲动,其次就是越发浓重的优越感,这么多台巴子过海谋生,不就证明我们大陆对台湾的经济影响力嘛。确实,很久以来,一直认为经济收复是早晚的事情。但是,我想我错了。随着对台湾的了解,心中涌动的更多的理解和钦佩。是的,我们都错了,台湾才是那篇中华文化的净土,是完整传承传统文化的领地,当大陆十几个五年计划后堆砌出一个经济怪物,一个功利社会,一片千城一面的恐怖景象,其实,我们背叛了,我们才是陆独。台湾对历史卑微、谦恭的态度,对民主的无限追求,太多太多值得我们敬仰。真的,一个一党zhuanzheng的落后体制,有何资格去评判别人呢,更别提收复,何必害了人家呢。面对现实,这个世界,我们还有资格评论的国家,只有金胖子的朝鲜、古巴、越南......也许还有委内瑞拉这些独裁国家。最后,套用一句土话,台湾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呢,是占了块宝地,拉了泡狗屎。

我们台湾这些年

内容简介: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1

最难谈的政治到这本书里亦泛出异趣,你看他说蓝绿竞选之争,连作秀都说成做场,凡是场子做得漂亮的,大抵胜券在握不远;一旦状语豪言,就没有不败的。原来这是个抵死渴求狂欢的岛屿,悲壮从来都是吃不开的,嘉年华会的快快乐乐才是王道,人民的根子里不只需要消费每逢集会、游行、竞选即会出现的手推凉糕、粉皮、烤香肠,同样需要消费道貌岸然的政治。

这样的解构几乎出现在全书每一章每一节,让你一下子抛开起初还心存比较的私心,索性欺身其中,将自己亦当作一路相携目击三十年波诡云谲的岛民一员。在那里移居台北、度过健康的童年、忧郁的国中、补习连着补习的高四,一次又一次的领导人更迭、谋杀、弊案,一场又一场的音乐会、小虎队、杰克逊、四大天王抢滩,蒋氏改革、美丽岛事件、内外省之争……篇幅所限,其中有的点到即止(李师科案),有的旁敲侧击(尹清枫命案),有的只罗列事端始末(两岸之间的“飞弹事件”),有的又细枝末节面面俱到(小学教材、初中课程)。

廖信忠叙写的台湾是通盘的、全方位而立体的,而一个人的成长与整个岛屿的改变紧密相连。因为身在其中,从而拥有歌哭与共的认同;又因为四海漫游,回望故里便多出身在事外的批判。

阅者相异则体悟迥然,一件物品且有多面,何况一座岛屿,又更兼是台湾这样一个错综纷纭的小岛。荣民院老兵的心酸血泪连篇累牍,眷村子女的老灵魂附体亦是驱之不散,也还有天灾地震、每年必至的台风,仰内陆鼻息而长达六十年的兵役备战,如此等等注定让它成为一个沉重之岛,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浮浮沉沉的伤心太平洋。

在如此一本“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中,忧伤的影子

倒不易见,多见的还是风趣,是生命中会心一笑的轻。斯情斯状无不叫人联想到上海滩上周立波,那兰心大戏院连演四十场依然一票难求的《笑侃三十年》,只是周氏语调多少流于油滑,廖之文字及见识则更其深邃,当然也是书籍之于清口的区别,再者是宝岛与沪上浮世众生相各异其趣缘故吧。

内陆与岛屿地域属性、政治取向可谓迥异,而时间则是额定的,三十年弹指一挥,一切变化之中,文化之根深植不移,由是导演出来的现实剧情必然缘起一处同归大荒,隐约着似异实同的物种逻辑。后记里的廖信忠说:“10年就如一夕狂欢,在那种吐了又喝,喝了又吐的丑态中过去,一夕醒来发现自己仍然一事无成,而台湾,每天都在改变。”在如此怅然若失的言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体之于地域的无能为力,紧跟步履已经力不从心,遑论左右来途去向。

并未为廖氏当作所成之事的这本书至少在广度上让我们进一步看清台湾的朝起日落,将曾经误当作的文艺台湾抑或政治台湾、小资台湾洗得干干净净,以至明白宝岛也好、大陆也罢,这些年来,一例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欢笑和泪水。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两岸看似隔阂六十载,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的似曾相识。例如,对面也学政治,三民主义,主要内容也是要从国父说,先总统蒋公说,经国先生说,李总统说,……挨个地排下来,与我们的马恩列斯毛邓江胡,莫不是异曲同工之妙。再比如对金庸的追捧,对小虎队、四大天王的追捧,也都跟我们曾经经历的有些类似。再比如,KMT对政治思想的桎梏威压。再比如,小孩子上学时遭遇的种种,如挨罚,如补考,如男女关系,等等。。。。所以,有的时候,我会感觉这好像是大陆的某个人在写自己的怀旧故事一样,而不是过去三十年发生在彼岸那个号称资本主义社会的湾湾…………。也许,这还真是由于两岸的同根同种、同血同源。

说到台湾,往往首当其冲想到的就是台独势力不死、分裂祖国之死蠢蠢欲动,其次就是越发浓重的优越感,这么多台巴子过海谋生,不就证明我们大陆对台湾的经济影响力嘛。确实,很久以来,一直认为经济收复是早晚的事情。但是,我想我错了。随着对台湾的了解,心中涌动的更多的理解和钦佩。是的,我们都错了,台湾才是那篇中华文化的净土,是完整传承传统文化的领地,当大陆十几个五年计划后堆砌出一个经济怪物,一个功利社会,一片千城一面的恐怖景象,其实,我们背叛了,我们才是陆独。台湾对历史卑微、谦恭的态度,对民主的无限追求,太多太多值得我们敬仰。真的,一个一党zhuanzheng的落后体制,有何资格去评判别人呢,更别提收复,何必害了人家呢。面对现实,这个世界,我们还有资格评论的国家,只有金胖子的朝鲜、古巴、越南......也许还有委内瑞拉这些独裁国家。最后,套用一句土话,台湾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呢,是占了块宝地,拉了泡狗屎。


相关内容

  • 国家政策对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
  • 2012 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生动的.形象的,富有魅力的.中学历史课堂教育如何无限地 贴近历史真相恢复生动.形象.深刻的历史本来面目,给学生一个魅力四射的课 堂?我以为从目标与过程. 教材与师生. 教师与专家. 备课与上课. 数量与质量. 史实与史论.减负 ...

  • 现代设计史论文1
  • 现代设计史论文 题目: 系 名 美术系 专业方向 年 级 姓 名 学 号 课程名称 现代设计史 指导教师 2011年11 月 25 日 摘要: (内容为宋体小四) 关键词:(四个,宋体小四) (正文宋体小四) 人类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革命浪潮.这两次浪潮都淹没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是以前人所不 ...

  • 米芾研究综述
  • 米芾研究综述 米芾,作为北宋中后期杰出的书法家.鉴藏家.文人画家.翰林院书学博士,不仅身前享有很高的声誉,身后亦备受世人的景仰与关注. 米芾去世二十年之后,北宋灭亡,南宋开始,宋高宗在时局刚刚稳定之后便开始留意书翰.鉴于当时古帖的匮乏,宋高宗就委托米芾之子米友仁搜集米芾的墨迹,并刊刻<绍兴米帖 ...

  • 历史时间如何掌握的六种方法等
  • 一.历史时间如何掌握的六种方法 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可以这么说,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更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教学了.唯其如此,历史时间的教学就有了不可低估的价值.然而,实际教学中历史时间的教学往往疏于指导和设计,学生的死记硬背即发此一端. 1.揭示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 所谓顺序 ...

  • 台港及海外文学阅读书目
  • 通选课阅读参考书目 一. 作家作品 一)2000年<联合报>等评选"台湾文学经典",入选30部作品: 1.小说类 白先勇<台北人> 黄春明<锣>. 王祯和<嫁妆一牛车> 张爱玲<半生缘> 陈映真<将军族> 吴 ...

  • 朝贡制度研究综述
  • 第11卷第7期2011年7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OFJIXIUNIVERSITY VoLllNo.7 July.2011 文章编号:1672-6758(2011)07-0039-2 朝贡制度研究综述 刘'亮 摘要:朝贡制度是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外交往模式的高度理论概括.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研究 ...

  • 王力宏的舅爷许倬云
  • 新年开卷有益,从<许倬云谈话录>中读出一个唐突史学大家的八卦标题. 许倬云先生1930年出生于江南的士大夫世家.其父许凤藻14岁入海军学堂,辛亥革命时参加起义,曾受国父孙中山先生接见并获题字--"海天一色",后转为文职.许倬云先生先天残疾.不良于行,但在中国社会史.中 ...

  • 现代设计史有哪些流派
  • 西方现代设计史的研究现状 摘要:对当今西方现代世界设计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与论述,对欧美各国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并对国内外设计史研究的差异提出了看法,借鉴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西方设计史的几种研究方法,以期为国内设计史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著名的意大利设计师埃托•索托萨斯曾经 ...

  • 从台湾"统派"现状看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问题
  • 摘要: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重大转折以来,一系列民调数据和2012年大选结果显示,"统派"在台湾社会的边缘地位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反映出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异化问题仍相当严重.大陆必须注重关于"和平统一"的论述.当前最主要的是加强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