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说明:此为2010年旧人教社教材,2011版新教材课题2《原子的结构》实为下述两部分的组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1. 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

子数的关系。

2. 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

量表。

3.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 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媒体】

1. 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 2. 学案(附后) 【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 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 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4、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小结】本节课你学了什么?

所学知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整理、归纳本课内容,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练习】见学案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 讨论结果:

⑴.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体

⑵.原子能再分,由原子核和电子两部分构成

⑶.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二者电量相等、而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提出问题:原子核已经这样小了,它还能再分吗? 1. 原子的构成

质子(正电)

原子核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

①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

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无单位;实际质量是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 ②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学案】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原子核由( )构成

A 电子和质子 B 质子和中子 C 电子和中子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A 中子数 B 电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粒子是( ) A 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4、已知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26 B56 C82 D86 5、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 ) A质子数和中子数 B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 D核电荷数 二、填空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粒子中:

①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 ②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

③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带负电的粒子是__________ ④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 三、拓展应用

现有质量相同的钠、镁、铝三块金属,哪一种金属所含的原子最多?哪一种最少?为什么?

【课后作业】P70的习题1、2、3、4。

课题3 离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离子》。第四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

课题3 离子 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为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学习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和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书写化学式打基础,因此本课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题共分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想象能力,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

(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从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在了解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以及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确定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为教学重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表象的形成为教学难点。

从技能方面,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在创设情景下,积极主动的从事各种化学活动且探究新知。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以及培养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培养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想象能力,特别是第一段教材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指导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法。

教材中知识介绍较为详细,教材图文并茂,更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直观,充分利用书上P78图4—9,帮助学生认识原子的结构。因此我采用讨论法和指导阅读法。如在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每个原子核外的电子都不可能是一个,那么,核外电子在如此大的空间中是如何运动的?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

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轨迹。” 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发言交流,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教师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有关知识,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板书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并画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P78第三自然段,弄清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第一段教材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在探究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即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法)。如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如何按能量层排布呢?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

量是不同的,按电子的能量差异。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量层,用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表示相应的能量层。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时,电子怎样排布到每一个能量层中呢?第一个能量层排多少个电子呢?应遵循什么规律呢?以典型的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如氧、钠等原子为例)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些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为原子形成离子做好知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直观,充分利用书上表4—4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

模仿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把层数相同的有序排列在一个横行,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出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要求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教材中化学用语虽然较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教材中关于电子层、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稳定结构等知识介绍较为详细,教材图文并茂,更富有直观性、趣味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自己就能通过自学来掌握。因此我采用自主学习法。

本节教材理论性强,比较难理解,而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积极参与、共同提高。让学生从与同学合作中发现不足,扬长避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加深所学知识。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法。

在教学程序中首先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教师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构的知识,同时提出“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轨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已有的生活经验都可能被用于微观运动,为破解电子运动之谜打下了基础。自然引入了本课的学习。)

其次引导探究、启发思考。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交流: 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引导学生查找探究。在多电子的原子中,不同的电子是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向外最多可分为七层,电子就是在这些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即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表象,以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再次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学生通过想象、描述、讨论、阅读课本之后,对于核外电子的分层排步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就展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说明每个原子的结构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学生交流:结合钠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并把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交流,大家取得共识。然后,阅读课本,验证自己的推测。以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的观点和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教学力求直观,充分利用书上P78表4—

4

帮助

学生认识原子的结构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学生模仿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把层数相同的有序排列在一个横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的同时,我提出了几个具有阶梯性的问题:核外的电子总数和质子数有什么关系?整个原子显什么电性?第一个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几个电子?第二层呢?这些原子哪些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哪些是非金属的?哪些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仔细观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何不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学生早有耳闻,对于它们的化学性质,学生也很熟悉,知道它们都很稳定,不容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化学惰性”。在此基础上,我提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学性质这么稳定呢?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所有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相信你一定能有所发现。”指导观察最后一纵行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观察这些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原子的原子核外的每个电子层都达到了“饱和”。除了氦之外,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有八个电子!在这个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正因为如此,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才稳定。于是,学生顿悟,只有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元素的化学性质才会稳定。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探讨出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介绍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学生理解的很快。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就是这样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以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最后总结升华、承上启下。

指导学生总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为学生下一步探究学习离子的形成作好准备)

五、练习反馈、体验成功。

习设计:体现分层要求,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教学重点和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教学难点。第二题练习设计:突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突出本课重难点。

核外电子的排布

1234

4.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注:未完。差《离子》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说明:此为2010年旧人教社教材,2011版新教材课题2《原子的结构》实为下述两部分的组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1. 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

子数的关系。

2. 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

量表。

3.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 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媒体】

1. 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 2. 学案(附后) 【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 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 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4、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小结】本节课你学了什么?

所学知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整理、归纳本课内容,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练习】见学案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 讨论结果:

⑴.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体

⑵.原子能再分,由原子核和电子两部分构成

⑶.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二者电量相等、而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提出问题:原子核已经这样小了,它还能再分吗? 1. 原子的构成

质子(正电)

原子核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

①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

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无单位;实际质量是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 ②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学案】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原子核由( )构成

A 电子和质子 B 质子和中子 C 电子和中子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A 中子数 B 电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粒子是( ) A 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4、已知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26 B56 C82 D86 5、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 ) A质子数和中子数 B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 D核电荷数 二、填空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粒子中:

①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 ②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

③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带负电的粒子是__________ ④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 三、拓展应用

现有质量相同的钠、镁、铝三块金属,哪一种金属所含的原子最多?哪一种最少?为什么?

【课后作业】P70的习题1、2、3、4。

课题3 离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离子》。第四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

课题3 离子 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为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学习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和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书写化学式打基础,因此本课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题共分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想象能力,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

(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从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在了解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以及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确定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为教学重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表象的形成为教学难点。

从技能方面,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在创设情景下,积极主动的从事各种化学活动且探究新知。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以及培养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培养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想象能力,特别是第一段教材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指导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法。

教材中知识介绍较为详细,教材图文并茂,更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直观,充分利用书上P78图4—9,帮助学生认识原子的结构。因此我采用讨论法和指导阅读法。如在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每个原子核外的电子都不可能是一个,那么,核外电子在如此大的空间中是如何运动的?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

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轨迹。” 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发言交流,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教师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有关知识,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板书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并画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P78第三自然段,弄清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第一段教材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在探究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即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法)。如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如何按能量层排布呢?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

量是不同的,按电子的能量差异。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量层,用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表示相应的能量层。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时,电子怎样排布到每一个能量层中呢?第一个能量层排多少个电子呢?应遵循什么规律呢?以典型的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如氧、钠等原子为例)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些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为原子形成离子做好知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直观,充分利用书上表4—4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

模仿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把层数相同的有序排列在一个横行,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出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要求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教材中化学用语虽然较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教材中关于电子层、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稳定结构等知识介绍较为详细,教材图文并茂,更富有直观性、趣味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自己就能通过自学来掌握。因此我采用自主学习法。

本节教材理论性强,比较难理解,而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积极参与、共同提高。让学生从与同学合作中发现不足,扬长避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加深所学知识。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法。

在教学程序中首先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教师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构的知识,同时提出“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轨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已有的生活经验都可能被用于微观运动,为破解电子运动之谜打下了基础。自然引入了本课的学习。)

其次引导探究、启发思考。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交流: 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引导学生查找探究。在多电子的原子中,不同的电子是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向外最多可分为七层,电子就是在这些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即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表象,以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再次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学生通过想象、描述、讨论、阅读课本之后,对于核外电子的分层排步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就展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说明每个原子的结构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学生交流:结合钠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并把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交流,大家取得共识。然后,阅读课本,验证自己的推测。以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的观点和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教学力求直观,充分利用书上P78表4—

4

帮助

学生认识原子的结构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学生模仿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把层数相同的有序排列在一个横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的同时,我提出了几个具有阶梯性的问题:核外的电子总数和质子数有什么关系?整个原子显什么电性?第一个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几个电子?第二层呢?这些原子哪些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哪些是非金属的?哪些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仔细观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何不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学生早有耳闻,对于它们的化学性质,学生也很熟悉,知道它们都很稳定,不容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化学惰性”。在此基础上,我提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学性质这么稳定呢?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所有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相信你一定能有所发现。”指导观察最后一纵行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观察这些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原子的原子核外的每个电子层都达到了“饱和”。除了氦之外,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有八个电子!在这个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正因为如此,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才稳定。于是,学生顿悟,只有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元素的化学性质才会稳定。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探讨出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介绍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学生理解的很快。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就是这样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以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最后总结升华、承上启下。

指导学生总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为学生下一步探究学习离子的形成作好准备)

五、练习反馈、体验成功。

习设计:体现分层要求,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教学重点和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教学难点。第二题练习设计:突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突出本课重难点。

核外电子的排布

1234

4.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注:未完。差《离子》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相关内容

  • 原子的教案
  • 篇一: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 ...

  •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自学版)
  •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自学版) 姓名 班别 学号 (不能只为了完成空格而看书,而应该把书看完)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到了近代, 和 构成的, 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些观点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的基础. 和 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化学是在. 以及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 ...

  • 03-02-02课题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的形成
  •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离子的形成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分层排布的,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使学生初步认识离子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空间想像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 ...

  •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全目录
  • 高中化学--苏教版目录· 必修1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专题三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

  • 人教版初三化学笔记
  • 化学笔记(第三单元 课题3 水的净化开始) 课题3 水的净化 取水口→加絮凝剂(明矾)→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池(颜色.气味)→-- (物理变化) 过滤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不能有气泡,否则减慢过滤速度 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过滤效 ...

  •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 标题:原子的结构 教师单位:喀左县蒙初中 教师姓名:贾凤强 教学年级:九年级 教学学科:化学 拟评活动称号:学科带头人 教师通讯地址:喀左县蒙初中 联系电话:[1**********] E-mail:[email protected]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来自暴龙诞生的故乡喀左,我今天说课的题 ...

  • 九年级化学上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绪言 本课题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步,所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运用回忆童话故事与许愿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化学".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重在组织学生观看.讨论,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学 ...

  •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
  •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 作者:孔祥斌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0期 摘要: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关键词:物 ...

  •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识要点] 本课题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然后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