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徐明英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课程标准中这样论述道:“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在知识和能力方面。

首先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这里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其次,语文课程应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事件能力,这些能力均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在过程和方法方面。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要用心感悟。新课程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至于方法,新课程指出语文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语文学习方法比较多,如识写字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内容、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写作特色的方法,评价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方法,各种写作方法等。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首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其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从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有

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下面我以一般语文课堂的几个环节为例来谈谈怎样在课堂内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课前,注重搜集,整合信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应该从课前入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在执教北师大教材第八册《朱鹮飞回来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在预习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查阅课外书,询问他人等不同的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了解这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及面临的困境,激发了他们对濒临灭绝的动物产生浓烈的忧患意识,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白豚等十四种动

物正濒临灭绝,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动物也亟需保护„„有的学生通过对家中老人、邻居的调查询问,了解到我们家乡以前常见的黄鼠狼、乌鸦、麻雀等动物现今也很难看见了„„这样,学生在课前通过信息搜集对课文中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通过交流对动物面临的困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从情感上产生了忧患意识,课堂上再来体会 “文章的题目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及深刻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课,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开课时,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凭借情景,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要注重它在一节课中的重要作用: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我开始了语文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下,畅谈自己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因为没有固定答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入文入景的情境,学生兴趣高昂,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行课,环环相扣加深理解。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在开课的起始环节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第六自然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春天的美景后,我让学生运用平日的积累尽情赞美春天;紧接着,出示一片漆黑,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

(三)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

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七子之歌》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很远,对文章中一些词句的理解学生较为吃力。我在引导学生想象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主权„„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的家乡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地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四、课后,拓展思路,学为所用。

(一)学为所用,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这样的教学又怎能不让孩子们神思飞扬?。《谁说没有规则》这首诗浅显易懂,诗歌四个小节,结构相同,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模仿创作,让学生学习创作诗歌,可以理解现代诗不收字数和押韵的局限,自由表达的特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了不少需要遵守规则的好诗句:“谁说没有规则?明明白白写着:此处禁止吸烟,可他却在吞云吐雾。问他为什么?他却振振有词:我愿意,不用你管!”„„一篇篇饶有乐趣的诗歌便应运而生。教材中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很多,《大地的话》《我们的手》等诗歌,通过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领悟语言的运用;《三月桃花水》这类散文,通过仿写学习总分的文章结构,学会运用总起句总括全文,把文章写具体,学习运用优美、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七子之歌》通过仿写,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纪念日》这一开放单元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确定自己准备调查的纪念日,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准备节目等,最后进行活动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到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对家长、邻居进行访问调查,编写儿歌,绘制图片等,最好每个组的孩子都在全班进行了汇报:翔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朗诵、悠扬的歌声、精彩的小品„„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徐明英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课程标准中这样论述道:“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在知识和能力方面。

首先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这里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其次,语文课程应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事件能力,这些能力均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在过程和方法方面。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要用心感悟。新课程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至于方法,新课程指出语文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语文学习方法比较多,如识写字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内容、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写作特色的方法,评价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方法,各种写作方法等。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首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其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从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有

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下面我以一般语文课堂的几个环节为例来谈谈怎样在课堂内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课前,注重搜集,整合信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应该从课前入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在执教北师大教材第八册《朱鹮飞回来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在预习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查阅课外书,询问他人等不同的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了解这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及面临的困境,激发了他们对濒临灭绝的动物产生浓烈的忧患意识,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白豚等十四种动

物正濒临灭绝,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动物也亟需保护„„有的学生通过对家中老人、邻居的调查询问,了解到我们家乡以前常见的黄鼠狼、乌鸦、麻雀等动物现今也很难看见了„„这样,学生在课前通过信息搜集对课文中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通过交流对动物面临的困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从情感上产生了忧患意识,课堂上再来体会 “文章的题目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及深刻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课,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开课时,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凭借情景,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要注重它在一节课中的重要作用: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我开始了语文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下,畅谈自己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因为没有固定答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入文入景的情境,学生兴趣高昂,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行课,环环相扣加深理解。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在开课的起始环节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第六自然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春天的美景后,我让学生运用平日的积累尽情赞美春天;紧接着,出示一片漆黑,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

(三)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

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七子之歌》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很远,对文章中一些词句的理解学生较为吃力。我在引导学生想象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主权„„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的家乡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地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四、课后,拓展思路,学为所用。

(一)学为所用,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这样的教学又怎能不让孩子们神思飞扬?。《谁说没有规则》这首诗浅显易懂,诗歌四个小节,结构相同,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模仿创作,让学生学习创作诗歌,可以理解现代诗不收字数和押韵的局限,自由表达的特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了不少需要遵守规则的好诗句:“谁说没有规则?明明白白写着:此处禁止吸烟,可他却在吞云吐雾。问他为什么?他却振振有词:我愿意,不用你管!”„„一篇篇饶有乐趣的诗歌便应运而生。教材中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很多,《大地的话》《我们的手》等诗歌,通过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领悟语言的运用;《三月桃花水》这类散文,通过仿写学习总分的文章结构,学会运用总起句总括全文,把文章写具体,学习运用优美、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七子之歌》通过仿写,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纪念日》这一开放单元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确定自己准备调查的纪念日,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准备节目等,最后进行活动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到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对家长、邻居进行访问调查,编写儿歌,绘制图片等,最好每个组的孩子都在全班进行了汇报:翔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朗诵、悠扬的歌声、精彩的小品„„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内容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谓语文素养,就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学生将来要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 ...

  •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实简单的说:"语文素养"就是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生活当中要有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那 ...

  • 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要去思考一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小学语文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关注怎样教,这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教什么"是第一位的,"怎样教"是第二位的.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首 ...

  • 谈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摘 要]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素养:提高策略 有人说,语文素养就是风花雪月时就有浅吟低唱的冲动,月上柳梢头时就有约人黄昏后的欲望:有人说,语文素养就是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国歌而肃然起敬--其实语文素养就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 ...

  • 小学阶段如何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 -杨頔
  • 小学阶段如何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 ...

  • 谈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
  • 一.语文素养的认识层面 1.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人们看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是人教版"实验修订本"的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巢教授曾在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说:"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 ...

  • 浅谈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
  • 浅谈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 实施新课程改革需要中小学教师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专业素质,新课程才能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应加强人文素养.教学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美学素养以及实践素养的学习和积累,通过学会读书.学会教研.学会反思.学会总结等环节,接受新课程的洗礼,提高自身的 ...

  • 专访:以信息技术促语文教与学的变革
  • 以信息技术促语文教与学的变革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唐晓勇老师 梁春晓1  唐晓勇2 (1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广州510245:2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深圳 518052) 刊载于<教育信息技术>2014年第1期 访谈者:唐老师,您自99年开始您的信息化教学之路.十多年来,在您的教学实践的不 ...

  •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作者:张小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52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近年来"语文核心素养"又成为新的焦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