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暑期教师师德专题培训材料

2013年暑期教师师德专题培训材料

第一讲 教师问题行为的现状

一、成长的烦恼:当前教师问题行为的现状

其一,在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有九成的教师感到心理压力大。

其二,教师心理压力大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教育是专业,教师须专心。

其三,教师爱岗敬业状况令人担忧。

★“教师问题行为”,又称“教师问题心理”,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表现处理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或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影响学生、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伤害、损失的教师的不良行为或过错行为等。

★教师问题行为,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行为特点、行为后果和性质程度等归纳,大致有如下类型和表现: 行为类型 情绪情感型 品德不良型 攻击过失型 行为表现 讽刺、挖苦、冷漠,应付、发脾气、漫骂学生 歧视、无礼、欺骗、无信念、道德败坏 攻击、虐待、羞辱、殴打、体罚学生 行为特点 悲伤、嫉妒、厌烦、冷淡、恐惧、焦虑、抑郁、自卑 偏执、自私、贪婪、冷酷、装假、说谎、邪恶 任性、冲动、嘲笑、激愤、报复、敌意、暴力 行为后果 造成不良影响,易引发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对学校和学生造成损害,易违纪、违法 对社会、学校和学生造成伤害,易违法犯罪 行为性质 心理、影响性行为 扰乱、破坏性行为 违法、犯罪性行为

★教师问题行为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首先,教师的问题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不同。 其次,教师问题行为与教师心理问题不同。 最后,教师问题行为与不道德行为不同。

★教师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积极的自我观念。了解自己,悦纳自己的优点,也接受自己的缺点。 2、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有效地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3、热爱教师职业,勤于工作。能从教师工作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并提高自我价值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活在现实环境中,汲取过去的经验,并策划未来。 5、能控制各种感受与情绪。真实地感受,并恰如其分地控制,不至于太过或不及。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十条建议: 1、学会放松:通过神经和肌肉的放松训练,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 2、兴趣广泛:培养多种兴趣,游戏于动静之间,既增长见识,又滋润心灵。 3、换位思考:你的压力别人也会遇到,得失在人的一生中循环往复。 4、坚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人精力充沛,富有活力。 5、合理宣泄:心中的烦恼、忧虑不要积在心中,应设法及时宣泄。 6、承担责任:遇到问题不要一味逃避,要敢于面对,寻求解决的办法。 7、知足常乐:期望值不要太高,应量力而行,立足现实。 8、调换环境:因环境不适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可及时更换一个新的环境。 9、休假旅游:投入大自然中可忘却一切不愉快,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使人身心愉快。 10、学会幽默:幽默是精神健康的调节剂,学会幽默,以良好的心境应付周围的一切。

二、倾斜的天平: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问题行为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有恶劣的影响,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企图控制学生;(2)不听学生的见解;(3)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4)偏心;(5)对学生家长不满。

★成为一个能够驾驭自己情感的人,消除下列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一:情感的表达会伤害别人; 错误观念二:情感一旦被表达,就会变得不可控制; 错误观念三:情感的麻烦多于情感的价

值,没有情感会使我们的情况更好; 错误观念四:情感是软弱的一种表现; 错误观念五:在事情发生后表达情感是无用的。

三、“跳蚤人生”的悲哀:教师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的产生,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只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教育观念与教育态度问题。(1)教育目的观模糊不清;(2)学生观不正确。 2、角色意识的淡化。 3、职业道德的缺失与人格的衰微。 4、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 5、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6、学校管理问题。

第二讲 教师问题行为的分类及特征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教师问题行为的类型

★教师的一些错误行为并不是常见的,只是偶尔表现出来的,比较轻微的,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这样的错误行为就不属于问题行为,教师的问题行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职业角色是不是相违背。 2、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社会责任是不是相违背。 3、教师的行为与教育、教学规律是不是相违背。 4、教师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在判断教师的行为是否真正属于“问题行为”时,还要考虑所发生的行为是不是属于经常性的,在行为发生时的状态是不是相同的。只有那些在教师行为中经常出现,比较稳定且扰乱性较大,对教育教学影响较严重,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作一定努力改正的行为,才属于问题行为。

★应对和训练: 1、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1)加强自身师德建设。(2)确立教师新理念。

(3)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依法施教。(4)教育学生时运用蛤蜊的惩罚策略。 2、全面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 3、教师重视自我心理健康,学会爱自己。 二、从学生的身上看自己:教师问题行为的特征

★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算是问题行为呢? 1、教师在实施行为时有着非明确的目的性。 2、教师的问题行为具有破坏性。 3、教师的问题行为还有其潜在性和迟滞性。

★应对和训练: 方法一:把学生作为反映自身的一面镜子。 方法二:用温柔的方式克服学生的错误。 方法三:做学生的老师,做学生的学生。 训练:放松自我。(1)多问自己“为什么”。(2)多亲近自然。(3)多开怀大笑。(4)多唱歌。(5)多“出行”。 三、无意中的坏习惯:教师问题行为的表现

★教师的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但基本分为以下类型: 1、教学中的行为不适当。

2、班级中的管理不适当。 3、教师自身丧失威信。 4、教师的冷漠行为。 5、教师的偏爱行为。 6、教师的猜疑行为。 7、教师的权压行为。 8、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 9、教师向家长告状。 10、弄虚作假,贪图名利。

★应对和训练: 训练一:给自己制定一个离成功很近的小目标。 训练二:计划做一位好老师。

第三讲:教师问题行为中的认知偏差

一、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让偏见远离你的学生 在与学生接触以及教育活动中尽量控制和避免自己出现偏见和偏爱的心理与举动。

1、避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 2、避免晕轮效应 3、避免刻板印象 思考:作为一位教师,你给你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了吗?你有没有找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身上过人的“闪光点”?

二、闭上“猜疑”的眼睛:保护心灵最脆弱的角落 1、查清状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2、给学生改错的机会,不要在心里留下学生的“案底” 3、寻找“闪光点”,赏识和赞扬你的学生 思考:作为教师,你做过无人监考的尝试吗?你有没有想过学生可能会向你猜疑的方向发展呢?那么,在实际教学和生活中,你会怎样消除对学生的猜疑和加强对他们的信任呢?

三、“金无足金,人无完人”:真实地看待和接纳自我 造成教师自我意识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期望值过高。 其次是教师的自我评价过于消极。 第三是教师过高地评价自己,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权威”心里上。 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也在实现着自己的精神成长,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自我意识。

1、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 训练一:增强自信 训练二:加强成功经验 训练三:正确评价自己 2、培养谦虚的态度 训练一:多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 训练二:多和学生交流 思考:作为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你是否过于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宽容学生的同时,你是否能够放松心情,宽容地对待自己?

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已经不是教师所要扮演的唯一角色了,学校教育要求教师扮演多重的社会角色。 教师是班集体的领导者。 教师是家长的代理人。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 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肩负着教育重任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应该特别注意增强下面几方面的意识: 1、热爱你的学生 2、把教育当成一个幸福的职业 3、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思考: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你感到光荣与自豪吗?你对教师的角色意识还有其他看法吗?同样是付出辛苦的劳动,你的工资和有些行业比是偏低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吗?

第四讲——教师问题行为中的情感失衡

一、焦虑:可以调整的“心灵砝码” 焦虑是个体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教师对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估,常常使自己感受到对自尊心的威胁而产生焦虑。 应对训练: 1、控制呼吸法 2、自我剖析法 3、学习转移法 4、投身自然法 5、心情放假法 6、沐浴唱歌法 7、肌肉放松法 思考: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那么作为教师的您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是否有过焦虑,面对焦虑问题您是怎样应对的?是更加烦躁,还是调整心态,享受生活?

二、抑郁:教师心中可以吹散的一片“乌云” “要给人以阳光,必先让自己的心灵充满阳光”,为人师表担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其心理健康程度对学生会产生直接影响。

应对训练: 1、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2、适时调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 3、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

三、多疑:可以走出的“迷宫” 多疑表现在为对自己接触的事物常常持过分的怀疑态度。 应对训练: 1、教师自己要有开朗的性格,做到心底无疑。 2、教师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陶冶情操,学会看事物光明的一面。 3、不要自寻烦恼,死死纠缠于对往日的回忆,否则便会整日感到孤独,痛苦,惆怅,失望。 4、凡事多作自我剖析,不要对正常事情产生错觉。 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您是否做到了“望、闻、问、切”?对于您的学生,您是否怀有一颗理解、宽容与尊敬的心?对于学生的一些表现,您是给于正确的定位,还是一味的猜疑?

四、情感淡漠:一块师生间可以融化的“冰”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产

生无与伦比的神奇而伟大的教育力量。 应对训练: 1、发掘自身情感,用“爱心”唤起“乐学”愿望 2、教师的情态 3、教师语言的情感效应 思考:“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作为教师的您,是否做到了“心中有学生”,“心中爱学生”呢?

第五讲 教师问题行为中的不良个性

一、冲动的惩罚:一时的气愤,留给学生永恒的伤疤 良好的心理弹性包括良好的认知水平、积极的情绪状态、快速启动与反映、有效的心理调节与角色适应、有创造性意识以及完善的人格等。在外界环境等同的条件下,具有良好心理弹性的教师比心理弹性水平低的教师发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小。 具有冲动型个性倾向的教师,较容易出现爆发性的情绪。如当顽皮学生给他们取绰号或在某些方面冒犯他们时,他们往往会不顾师德,重重体罚学生。具有冲动型不良个性倾向的青年教师在教育行为中,往往情绪不稳定,意气用事,缺乏耐心,不能自制,甚至为所欲为,不尊重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在冲动型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产生坐力不安的感觉,处处小心翼翼,缩手缩脚,生怕哪里犯错而遭到严厉的惩罚。学生的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中,注意力难以集中,接受知识时思路容易断层。 情感之于思维,犹如燃料之于发动机。愉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的干支、记忆和想象敏捷,牢固和活跃,苦恼焦虑的情绪会使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出现迟钝和受阻的现象。

1、要通过“致知”来改变冲动的不良个性 致知:“致”就是至,即到达;“知”就是认识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知” 提供了个性品质的一个文化要素和文化环节,“致”提供了个性品质与“知”相匹配的一个具体目标和途径。“致知”即明伦察物,学思结合。具有冲动不良个性倾向的教师,都必须加强自我学习,并通过工作实践积极加以内化。这样,掌握真,掌握善,掌握探求真与善的方法,就能够明了事理,与人为善,就能够辨证地看问题,增强自制力,实现通达的人生境界,最终建构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良好个性品质。

2、要通过“内省”来克服冲动 内省是指回忆自己的思想行为,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缺点。经常内省能使教师对自己个性的长短处、优缺点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使得“致知”、“合作”有的放矢。内省更是教师一种理性的反思,是主体式的自我教育。理性反思能调动青年教师对自己不良个性的醒悟,引导和规范良好个性品质的刑场和发展。

3、要学会“合作” 合作应成为教师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条件,合作也正是个性品质优良的青年教师理应具备的。通过合作,既能优化青年教师的心理结构,又能对教师个性产生潜在的推动力,还可以达到个性互补的目的。教师个性千姿百态的结果必然要寻求在合作中实现个性互补。个性互补,主要指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气质、性格 互补以及个性心理倾向方面的需要、兴趣方面的互补。要与人为善,向同事虚心求教,在合作中求得个性互补,逐渐形成“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4、优化 具有冲动型不良个性倾向的教师性子急,嗓门大,要他们变得温文尔雅是很难的,若能在其接受心理指导的同时,鼓励他们扬长抑短,保留豪迈、刚强、正直、勇敢等个性品质,去掉急噪火暴的不良个性,那就会给人以强健、阳光之感,学生当会刮目相看。

二、专制无益:强扭的瓜怎会填? 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段话:“让我们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吧!让我们尽量站在另一个角度上去看,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批评责骂有意得多,而且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乌申斯基有一段名言: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

泉。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我们认为,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青年教师比有个性缺陷的教师更易成功,更易塑造有教养的、个性丰满的新一代。

1、教师的个性差异影响其对学生的客观期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教师的态度和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和定型会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还会影响他们性格的发展乃至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态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学生本身输出的信息经过归类定型的结果,但教师的个性直接影响着他(她)对来自学生的有关信息的选择、解释、归类。一位性格开朗、外项、直率的教师,就可能对活泼好动、聪明率直的学生产生好感,从而对他们抱有积极的态度、高期望并积极对待,而对性格内详、拘谨、敏感的学生形成不良印象,从而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低期望并消极对待;一位严肃、拘谨、内向的教师,就可能认为外向、好动的学生不踏实,好表现,对他们形成不良印象并给予消极对待。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严于律己的教师会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是由于自己教学存在问题,或学生有其它特殊原因,而对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同情、真诚、帮助和关怀,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积极态度和高期望;而自负的教师则会认为学生成绩好是因为自己教学有方,成绩不好是学生不努力或愚钝,对学生表现出厌烦或藐视,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消极对待。教师的兴趣爱好同样影响着他们对学生发出信息的选择,并导致对学生的不同态度和期望以及不同对待。比如,喜欢文体活动的教师往往偏爱文体活动方面有他厂的学生,批评不爱文体活动的学生等。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会由于自己个性方面的原因喜欢一部分学生而不喜欢另一部分学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不利的学校社会心理处境中。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策略 研究表明,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个性类型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比如,学习动机强的学生用激励型的教学方法效果好,顺从型的学生用引导、鼓励、强化的方法效果较好,对于性格内向、顺从、不爱发言的学生,用讲授法较合适,而外向、喜欢交往、乐于参与的学生欢迎演示实验、参观、模仿等教学方法,独立性强、有主见、有自觉性的学生更适合采用自学辅导的方法等。

三、冷漠的困扰:打开您的压力锁 压力导致了倦怠,倦怠导致了冷漠,而冷漠又加大了压力。 教师的压力,是产生心理倦怠最终导致冷漠的根本原因。 教师工作方面的心理压力:学校素质教育方面的心理压力;育人工作方面的心理压力;锦绣、科研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压力;承担多种叫色和自我发展的压力;低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压力。因此,教师的职业特点使教师的情绪必须具备成熟而稳定的特点: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处理与他人的情绪关系。 稳定而乐观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及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能保持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积极的心态有利于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使人朝气蓬勃,勇于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稳定而乐观的情绪还能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 稳定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协调良好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摆脱强迫的束缚:宽以待己,善以待人 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常常会出现对教师职业具有较多理想化构想或对自己要求较高,很容易受到强迫型不良个性倾向的影响,面对挫折,容易焦躁、不安、多虑。 具有这种倾向的青年教师往往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恰当,因而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有过多的清规戒律,他们墨守成规,怕犯错误,而且要求学生按自

己的思想方式和学习习惯行事。在强迫型教师的课堂上,课堂气氛极度沉闷,听不到学生的声音。学生受其影响而恭敬顺从,无个性,无创造意识和能力,不灵活,互相之间交往不多,实践和动手能力差。

1、学校要正确引导帮助教师矫正强迫型不良个性倾向 健康、和谐、文明的外部环境是教师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土壤。 在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初始,作为学校的领导,作为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要及时关注、关心他们,切实地了解、理解他们,耐心地引导、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视“新教师经验不足”的现实,在遇到工作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学会倾诉和宣泄,学会合作与求助,知道他们走近学生,关爱学生,从了解、理解学生入手,真正树立起对学生充满理性的爱,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点和动力,给他们一个逐渐成长的较为宽松的心理空间,给他们一个在曲折中成长的过程和时间,帮助他们慢慢积累经验,慢慢摸索探求,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懈探索和努力,通过慢慢吸收和消化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平稳而顺利地完成从“大学生”到“合格教师”的飞跃,为他们的整个教师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对强迫个性倾向的自我矫正 青年教师本身要正视字的不良个性情形,通过积极的自我努力、自我完善,寻找避开和遏制不良情形的途径,从而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1)认知调适。转换思维方式,调整认知角度,就可以识破“庐山真面目”,找到全新的自我感觉。 (2)乐观待事。

(3)宽容待己。自尊、自信,自我化解压力。 (4)友善待人。“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合作、分享、关隘、尊重的态度会让你获得他人包括学生的赞许、关心、帮助和爱。

五、认识个性品质:坦率地正视自己,积极地自我调整

1、具体而言,教师应具备如下的个性优良品质 (1)心胸豁达。 (2)敏感性。 (3)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心理学意义是教师在情绪或理智上都能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和理解学生。 (4)客观性。教师应保持客观性,并以一种中性、无强加的参照体系来对待在学生中发生的事件。 (5)真诚。指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做掩护。 (6)非权势。教师不持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向往的成效。 (7)积极相待。 (8)交往技能。这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

2、教师个性差异下的教育表现 第一类是热情、理解、宽容为特征的教师行为。情绪上给学生以支持和同情,赞扬和鼓励,很少强调自己的权威,更多体贴学生的去反应。学生受教师的感染,易焕发出较强的动机。这类教师关注的不是学习效率本身,而是情感的交流,因此对秩序治理和学习成绩提高的作用不明显。 第二类是责任心、条理性、系统性为特征的教师行为。这种行为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教师在课堂管理和教学组织方面有条理,有系统,学生完成学习量多,有效性高。 第三类是刺激、想象、激情性为特征的教师行为。这类教师教学表现突出,在同事评价中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学习行为具有活力,易得到明显的强化。

3、教师作为被支持者的个性特点 (1)社会支持——减轻教师压力的手段。 (2)被支持者的个性特点: ……

思考:教师和父母一样,对下一代的成长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作为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健全的个性,积极地对自己进行调整,正视自己的个性品质。您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吗?能正视由自身的不良个性导致的问题行为吗?您认为怎样对自身不良的个性倾向进行调

第六讲 教师问题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道德建设,“大学道,在明德”。《大学章句》开宗明义,阐明了做学问“德”必先行。则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不健康的道德观念也影响到教师队伍中来。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淡理想、乱办班、乱收费以及收受甚至索要学生礼物等现象,严重的也有像上文中提到的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原则的反面教师。这些极个别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滑坡大大影响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形象,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如何维护教师的“表率”形象,这不仅仅是广大教师群体应该思考的问题,也应该引起各级学校和整个教育界的重视。 在教师方面:坚持时刻“从我做起”,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要热爱学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生如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二,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

第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 在学校方面:优化学校风气,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的双重职责, 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良好的师德是一个由“理解”、“认同”到“内化”、“习惯”的过程。针对新形势下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以“爱岗、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团委和工会的骨干作用,多渠道、多方面、多形式地开展系列活动,以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整体提高。 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健全激励机制,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精神激励为重点,以目标激励为动力,以情感激励为辅助,树立正气,打击邪气,建立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良好的师德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 上级教育部门: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优化师德建设的宏观环境。

1、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事制度。让优秀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把不适应教师职业的,特别是那些缺乏教师职业道德的送出教育单位,进而优化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

2、改革现行的分配制。把教师享受的各种待遇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挂起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在奖金、住房分配、津贴、福利等方面,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教师道德品德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走向科学宝库的引路人,是传播文明、培育人才的铺路石。教师的道德人格应是良好的,而不是平庸的,更不是卑劣而下流的。

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价值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同时,教师的高尚道德也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

2、有利于教育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实质上是我们称之为教育的这个微妙的人类创造领域中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

3、有助于确立教师的威信。威信是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功力无穷的精神感召力。 总之,教育是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是人类科学文化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停止不公正对待学生:把一碗水端平。 所谓偏爱行为,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需求的满足状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即片面地关注一些学生,有意地忽视另一些学生的不健康的行为。 偏爱行为可以从简单直观的座位排列、课堂提问到复杂隐秘的教师态度等各种教学态度中体现出来。

教师偏爱导致的不同行为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我们知道,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广博的。不公平对待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巨大的。 首先,教师的“偏爱”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其次,是教师的“偏爱”影响师生关系。 再次,教师的“偏爱”影响同学关系。 不再歧视学生:尝试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 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歧视学生、不尊重学生、谩骂体罚学生的恶劣现象。今天,面对激励的世界竞争和知识经济挑战,教师必须建立民主的教育理念。民主教育的理念实质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为什么学生最怕这样的批评?

1.“坐着想不出来就站着想……”

2.“你怎么这么笨,是个人都会,你十几年的饭都白吃了……”

3.“就你这样的水平,还有脸来问问题……”

4.“大家记住,我们班有一个连二加二等于几都不知道的人物……” 听起来就是一个笑话而已。可是从教师嘴里说出来,就有了另外的含义。本来简单的话语,认真思考后却折射出让人心惊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讲着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其实最基本的是要平等地看待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并不是学生的控制者,而应该是学生文化上的引导者、心灵交流中的朋友。

教师,你能做到的……

让学生把话讲完

给学生回礼

向学生说“对不起”

搬把椅子给学生

思考:你心中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道德情操呢?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呢?

第七讲 教师问题行为中的行为失当

一、放下体罚的利刃:让孩子纯真的心充满阳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而在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素质快速提高的今天,教师体罚学生却是屡见不鲜,从昔日教师一脚把学生踢成残废,到今天的棍打200下且吃苍蝇,让人触目惊心。 一般认为,体罚是使学生肉体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如罚站、罚跪、打手心、扭耳朵、扇耳光、脚踢、器具抽打等。而变相体罚是使学生心理上受折磨、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或增加额外劳动负担的惩罚,如斥责、撵出教室以及罚 劳动、罚抄作业等。 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极大的伤害。在生理方面,可能使学生致伤致残,甚至导致死亡;在心理方面,使儿童变得恐惧,缺乏安全感,并摧残学生的心灵,扭曲学生的人格,损害学生的尊严,窒息学生的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与变相体罚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教师是成年人,体力是上占绝对优势,学生一般都还是未成年人,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教师哪怕是随手的一巴掌或者一拳,对学生来说那都是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

第二,教师作为教育者通常拥有绝对的权威,他对学生的惩罚常常带着公正、正义的意味,面对技术的暴力体罚,学生一般不会以同样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只能恐惧,绝望,默默地承受。消

极地承受暴力与积极抵抗暴力相比,显然前者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暴力体罚比社会上的打架斗殴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

第三,教师在知识上合教育体制上的权威使得他们在向学生施暴的时候常常具有很大的心理优势,在学生心中也很认可教师的地位优势和心里优势。学生受到暴力体罚以后,几乎没有办法得以释放,更不可能用平等的手段处理,而是全部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压力。这种精神一般具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演变为由内而外的复仇冲动,另一种是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摧残,造成各种各样的精神病和心理障碍。

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屡屡出现,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把教师的体罚行为按照建设的不同心理状态分为六种类型。

1. 情绪冲动型 这类技术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体罚学生,他们主观上没有目的,纯粹是情绪冲动的自然结果。此类行为多发生在年轻就是身上,他们血气方刚,容易冲动,有些常常陷于感情用事的泥潭中,因为打了学生而后悔,过后又难以克制自己,反复发生过激行为。

2. 打击报复型 这种体罚,是教师的所谓“师道尊严”被学生伤害了,个人的自尊受到了挫伤,做老师的丢了面子,还有就是想在工作上争先进,被学生拉了后腿等等,因此对学生采取了暴力行为。这类教师要么师德低下,要么品行恶劣,要么在心里上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缺陷与障碍,把自己对学校的不满、社会的不平以及自身的焦虑、烦恼、压抑发泄在学生身上。很多时候,他们甚至会失去“理智”,做出不可理喻的实情。虽然像这样的老师只有少数的几个,但危害却是十分严重的。

3. 武力震慑型 这类教师使用“武力”来体罚学生,通常都会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因“生”施 “罚”,大都是打学生的手心、臀部等不是要害的地方。这种类型的体罚与“打击报复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多少还是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尚且算是理智的,所用的“武力”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的。当然,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武力”有了耐受力,产生了“免疫力”,那么其所谓的“震慑”也就形同虚设,教师也就会变得无计可施无可奈何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心里上会同教师习惯性地形成对抗,变得叛逆,固执,偏激……要是教师不放弃“武力”,他们反倒都能从中获得战胜对手的快感。 要知道,教育是心灵的耕耘,岂能用简单粗暴的“武力”来实现?要是真能如此,那么只要手中持有一把“戒尺”,谁都可以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武力可以征服肉体,绝不能征服心灵,反而常常激怒了心灵。 应对训练 一些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觉得很苦恼,想用“体罚”却难以把握,不用 “体罚”,则更难把握……

那怎么办?下面我们谈谈如何能真正告别“体罚”,又让自己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

1. 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要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

2. 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教师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

3. 增强法制观念 教师应该自觉学习国家颁布的各种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于有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条款,更应该认真学习,努力增强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并约束自己的行为。

4. 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要避免体罚行为,还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教师,要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1) 要干一行爱一行。

(2) 放下权威身份,能够和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

(3) 学会弹性工作。

(4) 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

(5) 别排斥去看心理医生。

5. 培养良好性格 独立、热情开朗、耐心细致、沉着冷静、诚实正直、温和宽厚,都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性格特征。

(1) 处处留心,从小事做起。

(2) 自我克制,磨练意志。

(3) 勤奋学习,以智养心。

(4) 自我评价,扬长避短。

二、停止“语言暴力”:尊重孩子的心灵

1. 要宽容学生 爱是教育的别名,宽容的本质就是爱。宽容意识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因此,作为教师你应该学会宽容。

2. 要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2)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独特体验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形式在深思熟虑之后的答案,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独特体验。要鼓励学生和别人不一样,要为学生的标新立异叫好,要让学生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以提高课堂凝聚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销售信息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3. 批评学生要讲究艺术 教师教育学生、批评学生是司空见惯的,但要真正教育有方、批评得体,还得讲究艺术。要让学生从心里明白,教师是爱他吗的,哪怕是批评,也是一种爱。批评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 第一,注意批评实践、地点的选择;第二,注意批评对象的选择;第三,注意批评技巧的运用。

4. 注意语言表达

学生犯了错,教师用中伤、嘲讽、挖苦等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随之出现反攻的心态。

(1) 用委婉的语言。

(2) 用含蓄的语言。

(3) 用幽默的语言。

(4) 恰当运用反语。

(5) 适时采用沉默的形式。

(6) 语言不要唠叨。

三、尊重孩子的心灵:请蹲下来倾听 有些教师怕在中间的学生面前丢面子,回避错误或“无理狡三分”,或利用技术的“权威”压制学生。那将会换来学生更大的反抗,更严重的对立,教师的威

信必将降低,学生也会受到伤害。因此即使必须避免对学生的压制行为。

下面是给介绍的几条建议:

1. 教师,请学会“倾听”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2. 倾听要做到:

(1) 洗耳恭听。

(2) 察言观色.

(3)欣赏鼓励。

(4) 真情流露。

2. 教师,请蹲下来看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不要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而要让教育来适应孩子。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个性能够张扬,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做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的想法与教学要求和进程的要求有出入时,一是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不要横加指责,要冷静思考,站在学生的观点、角度来看问题,与学生一道进行探究研究,使教师也成为现实中的一员。二是防守让学生去想,去做,去争论,千万不要担心这样会影响课堂纪律,教师管得越少,学生参与程度就会越高,就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到知识。 蹲下来看学生,还意味着信任、接纳、宽容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才能让他们挺起胸走路。

3. 教师,请正视现实的错误 辩证地看,学生犯错误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英雌,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现实犯错而压制学生,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第八章 教师问题行为中的职业适应不良

一、“赠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转变扭曲的教学观 教学观就是就是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包括教师对课堂管理和驾驭方法的认识。教师从这一认识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并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队教育对象采取的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逼人呆滞不同的教学结果。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这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教师忽视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应付考试,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次,教师只关注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笑话知识的时间,从而占据了学生课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以练代讲”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些保守、片面的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观的革命,树立现代教学观。

1. 教学即分享 教学过程应该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

的过程。

2. 教学即交融 交融即教学过程中情与景德交会融合。没有情,教学就会变得沉闷单调,枯燥乏味;没有景,教学就变得抽象干瘪,空洞无物;没有情与景德有机结合,教学就会变得事倍功半,美感全无。通过情与景德交融,教师便把原本仿佛是冷冰冰、干巴巴、暮气沉沉、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火花起来,以鲜活感人的声音、色彩、造型、节奏等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3. 教学即对话 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主要的 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语言交流,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多花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

4. 教学即创造 虽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受到教育规律和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同时也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主题因素,对教育活动作出最佳选择,使之促进师生的发展与完善。这就是创造,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创造。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在进行着创造,这不仅体现在他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选择、消化和重组,而且体现在他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每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在创造性学习。

5. 教学即生成 作为学习者,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接受就是的指导。作为建构者,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种能力乃至一种信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就知识质疑、对教师发问、向权威挑战都是理所当然的。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学生由生疑,质疑,再到思疑,解疑,整个过程充满了积极求知的主动精神。 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正因如此,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本着对自己、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观。

应对训练

1.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得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即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比不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负责能力。学生是学得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落实。

2013年暑期教师师德专题培训材料

第一讲 教师问题行为的现状

一、成长的烦恼:当前教师问题行为的现状

其一,在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有九成的教师感到心理压力大。

其二,教师心理压力大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教育是专业,教师须专心。

其三,教师爱岗敬业状况令人担忧。

★“教师问题行为”,又称“教师问题心理”,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表现处理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或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影响学生、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伤害、损失的教师的不良行为或过错行为等。

★教师问题行为,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行为特点、行为后果和性质程度等归纳,大致有如下类型和表现: 行为类型 情绪情感型 品德不良型 攻击过失型 行为表现 讽刺、挖苦、冷漠,应付、发脾气、漫骂学生 歧视、无礼、欺骗、无信念、道德败坏 攻击、虐待、羞辱、殴打、体罚学生 行为特点 悲伤、嫉妒、厌烦、冷淡、恐惧、焦虑、抑郁、自卑 偏执、自私、贪婪、冷酷、装假、说谎、邪恶 任性、冲动、嘲笑、激愤、报复、敌意、暴力 行为后果 造成不良影响,易引发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对学校和学生造成损害,易违纪、违法 对社会、学校和学生造成伤害,易违法犯罪 行为性质 心理、影响性行为 扰乱、破坏性行为 违法、犯罪性行为

★教师问题行为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首先,教师的问题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不同。 其次,教师问题行为与教师心理问题不同。 最后,教师问题行为与不道德行为不同。

★教师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积极的自我观念。了解自己,悦纳自己的优点,也接受自己的缺点。 2、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有效地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3、热爱教师职业,勤于工作。能从教师工作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并提高自我价值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活在现实环境中,汲取过去的经验,并策划未来。 5、能控制各种感受与情绪。真实地感受,并恰如其分地控制,不至于太过或不及。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十条建议: 1、学会放松:通过神经和肌肉的放松训练,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 2、兴趣广泛:培养多种兴趣,游戏于动静之间,既增长见识,又滋润心灵。 3、换位思考:你的压力别人也会遇到,得失在人的一生中循环往复。 4、坚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人精力充沛,富有活力。 5、合理宣泄:心中的烦恼、忧虑不要积在心中,应设法及时宣泄。 6、承担责任:遇到问题不要一味逃避,要敢于面对,寻求解决的办法。 7、知足常乐:期望值不要太高,应量力而行,立足现实。 8、调换环境:因环境不适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可及时更换一个新的环境。 9、休假旅游:投入大自然中可忘却一切不愉快,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使人身心愉快。 10、学会幽默:幽默是精神健康的调节剂,学会幽默,以良好的心境应付周围的一切。

二、倾斜的天平: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问题行为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有恶劣的影响,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企图控制学生;(2)不听学生的见解;(3)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4)偏心;(5)对学生家长不满。

★成为一个能够驾驭自己情感的人,消除下列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一:情感的表达会伤害别人; 错误观念二:情感一旦被表达,就会变得不可控制; 错误观念三:情感的麻烦多于情感的价

值,没有情感会使我们的情况更好; 错误观念四:情感是软弱的一种表现; 错误观念五:在事情发生后表达情感是无用的。

三、“跳蚤人生”的悲哀:教师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的产生,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只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教育观念与教育态度问题。(1)教育目的观模糊不清;(2)学生观不正确。 2、角色意识的淡化。 3、职业道德的缺失与人格的衰微。 4、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 5、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6、学校管理问题。

第二讲 教师问题行为的分类及特征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教师问题行为的类型

★教师的一些错误行为并不是常见的,只是偶尔表现出来的,比较轻微的,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这样的错误行为就不属于问题行为,教师的问题行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职业角色是不是相违背。 2、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社会责任是不是相违背。 3、教师的行为与教育、教学规律是不是相违背。 4、教师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在判断教师的行为是否真正属于“问题行为”时,还要考虑所发生的行为是不是属于经常性的,在行为发生时的状态是不是相同的。只有那些在教师行为中经常出现,比较稳定且扰乱性较大,对教育教学影响较严重,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作一定努力改正的行为,才属于问题行为。

★应对和训练: 1、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1)加强自身师德建设。(2)确立教师新理念。

(3)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依法施教。(4)教育学生时运用蛤蜊的惩罚策略。 2、全面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 3、教师重视自我心理健康,学会爱自己。 二、从学生的身上看自己:教师问题行为的特征

★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算是问题行为呢? 1、教师在实施行为时有着非明确的目的性。 2、教师的问题行为具有破坏性。 3、教师的问题行为还有其潜在性和迟滞性。

★应对和训练: 方法一:把学生作为反映自身的一面镜子。 方法二:用温柔的方式克服学生的错误。 方法三:做学生的老师,做学生的学生。 训练:放松自我。(1)多问自己“为什么”。(2)多亲近自然。(3)多开怀大笑。(4)多唱歌。(5)多“出行”。 三、无意中的坏习惯:教师问题行为的表现

★教师的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但基本分为以下类型: 1、教学中的行为不适当。

2、班级中的管理不适当。 3、教师自身丧失威信。 4、教师的冷漠行为。 5、教师的偏爱行为。 6、教师的猜疑行为。 7、教师的权压行为。 8、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 9、教师向家长告状。 10、弄虚作假,贪图名利。

★应对和训练: 训练一:给自己制定一个离成功很近的小目标。 训练二:计划做一位好老师。

第三讲:教师问题行为中的认知偏差

一、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让偏见远离你的学生 在与学生接触以及教育活动中尽量控制和避免自己出现偏见和偏爱的心理与举动。

1、避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 2、避免晕轮效应 3、避免刻板印象 思考:作为一位教师,你给你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了吗?你有没有找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身上过人的“闪光点”?

二、闭上“猜疑”的眼睛:保护心灵最脆弱的角落 1、查清状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2、给学生改错的机会,不要在心里留下学生的“案底” 3、寻找“闪光点”,赏识和赞扬你的学生 思考:作为教师,你做过无人监考的尝试吗?你有没有想过学生可能会向你猜疑的方向发展呢?那么,在实际教学和生活中,你会怎样消除对学生的猜疑和加强对他们的信任呢?

三、“金无足金,人无完人”:真实地看待和接纳自我 造成教师自我意识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期望值过高。 其次是教师的自我评价过于消极。 第三是教师过高地评价自己,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权威”心里上。 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也在实现着自己的精神成长,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自我意识。

1、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 训练一:增强自信 训练二:加强成功经验 训练三:正确评价自己 2、培养谦虚的态度 训练一:多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 训练二:多和学生交流 思考:作为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你是否过于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宽容学生的同时,你是否能够放松心情,宽容地对待自己?

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已经不是教师所要扮演的唯一角色了,学校教育要求教师扮演多重的社会角色。 教师是班集体的领导者。 教师是家长的代理人。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 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肩负着教育重任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应该特别注意增强下面几方面的意识: 1、热爱你的学生 2、把教育当成一个幸福的职业 3、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思考: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你感到光荣与自豪吗?你对教师的角色意识还有其他看法吗?同样是付出辛苦的劳动,你的工资和有些行业比是偏低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吗?

第四讲——教师问题行为中的情感失衡

一、焦虑:可以调整的“心灵砝码” 焦虑是个体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教师对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估,常常使自己感受到对自尊心的威胁而产生焦虑。 应对训练: 1、控制呼吸法 2、自我剖析法 3、学习转移法 4、投身自然法 5、心情放假法 6、沐浴唱歌法 7、肌肉放松法 思考: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那么作为教师的您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是否有过焦虑,面对焦虑问题您是怎样应对的?是更加烦躁,还是调整心态,享受生活?

二、抑郁:教师心中可以吹散的一片“乌云” “要给人以阳光,必先让自己的心灵充满阳光”,为人师表担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其心理健康程度对学生会产生直接影响。

应对训练: 1、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2、适时调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 3、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

三、多疑:可以走出的“迷宫” 多疑表现在为对自己接触的事物常常持过分的怀疑态度。 应对训练: 1、教师自己要有开朗的性格,做到心底无疑。 2、教师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陶冶情操,学会看事物光明的一面。 3、不要自寻烦恼,死死纠缠于对往日的回忆,否则便会整日感到孤独,痛苦,惆怅,失望。 4、凡事多作自我剖析,不要对正常事情产生错觉。 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您是否做到了“望、闻、问、切”?对于您的学生,您是否怀有一颗理解、宽容与尊敬的心?对于学生的一些表现,您是给于正确的定位,还是一味的猜疑?

四、情感淡漠:一块师生间可以融化的“冰”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产

生无与伦比的神奇而伟大的教育力量。 应对训练: 1、发掘自身情感,用“爱心”唤起“乐学”愿望 2、教师的情态 3、教师语言的情感效应 思考:“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作为教师的您,是否做到了“心中有学生”,“心中爱学生”呢?

第五讲 教师问题行为中的不良个性

一、冲动的惩罚:一时的气愤,留给学生永恒的伤疤 良好的心理弹性包括良好的认知水平、积极的情绪状态、快速启动与反映、有效的心理调节与角色适应、有创造性意识以及完善的人格等。在外界环境等同的条件下,具有良好心理弹性的教师比心理弹性水平低的教师发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小。 具有冲动型个性倾向的教师,较容易出现爆发性的情绪。如当顽皮学生给他们取绰号或在某些方面冒犯他们时,他们往往会不顾师德,重重体罚学生。具有冲动型不良个性倾向的青年教师在教育行为中,往往情绪不稳定,意气用事,缺乏耐心,不能自制,甚至为所欲为,不尊重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在冲动型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产生坐力不安的感觉,处处小心翼翼,缩手缩脚,生怕哪里犯错而遭到严厉的惩罚。学生的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中,注意力难以集中,接受知识时思路容易断层。 情感之于思维,犹如燃料之于发动机。愉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的干支、记忆和想象敏捷,牢固和活跃,苦恼焦虑的情绪会使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出现迟钝和受阻的现象。

1、要通过“致知”来改变冲动的不良个性 致知:“致”就是至,即到达;“知”就是认识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知” 提供了个性品质的一个文化要素和文化环节,“致”提供了个性品质与“知”相匹配的一个具体目标和途径。“致知”即明伦察物,学思结合。具有冲动不良个性倾向的教师,都必须加强自我学习,并通过工作实践积极加以内化。这样,掌握真,掌握善,掌握探求真与善的方法,就能够明了事理,与人为善,就能够辨证地看问题,增强自制力,实现通达的人生境界,最终建构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良好个性品质。

2、要通过“内省”来克服冲动 内省是指回忆自己的思想行为,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缺点。经常内省能使教师对自己个性的长短处、优缺点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使得“致知”、“合作”有的放矢。内省更是教师一种理性的反思,是主体式的自我教育。理性反思能调动青年教师对自己不良个性的醒悟,引导和规范良好个性品质的刑场和发展。

3、要学会“合作” 合作应成为教师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条件,合作也正是个性品质优良的青年教师理应具备的。通过合作,既能优化青年教师的心理结构,又能对教师个性产生潜在的推动力,还可以达到个性互补的目的。教师个性千姿百态的结果必然要寻求在合作中实现个性互补。个性互补,主要指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气质、性格 互补以及个性心理倾向方面的需要、兴趣方面的互补。要与人为善,向同事虚心求教,在合作中求得个性互补,逐渐形成“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4、优化 具有冲动型不良个性倾向的教师性子急,嗓门大,要他们变得温文尔雅是很难的,若能在其接受心理指导的同时,鼓励他们扬长抑短,保留豪迈、刚强、正直、勇敢等个性品质,去掉急噪火暴的不良个性,那就会给人以强健、阳光之感,学生当会刮目相看。

二、专制无益:强扭的瓜怎会填? 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段话:“让我们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吧!让我们尽量站在另一个角度上去看,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批评责骂有意得多,而且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乌申斯基有一段名言: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

泉。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我们认为,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青年教师比有个性缺陷的教师更易成功,更易塑造有教养的、个性丰满的新一代。

1、教师的个性差异影响其对学生的客观期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教师的态度和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和定型会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还会影响他们性格的发展乃至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态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学生本身输出的信息经过归类定型的结果,但教师的个性直接影响着他(她)对来自学生的有关信息的选择、解释、归类。一位性格开朗、外项、直率的教师,就可能对活泼好动、聪明率直的学生产生好感,从而对他们抱有积极的态度、高期望并积极对待,而对性格内详、拘谨、敏感的学生形成不良印象,从而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低期望并消极对待;一位严肃、拘谨、内向的教师,就可能认为外向、好动的学生不踏实,好表现,对他们形成不良印象并给予消极对待。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严于律己的教师会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是由于自己教学存在问题,或学生有其它特殊原因,而对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同情、真诚、帮助和关怀,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积极态度和高期望;而自负的教师则会认为学生成绩好是因为自己教学有方,成绩不好是学生不努力或愚钝,对学生表现出厌烦或藐视,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消极对待。教师的兴趣爱好同样影响着他们对学生发出信息的选择,并导致对学生的不同态度和期望以及不同对待。比如,喜欢文体活动的教师往往偏爱文体活动方面有他厂的学生,批评不爱文体活动的学生等。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会由于自己个性方面的原因喜欢一部分学生而不喜欢另一部分学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不利的学校社会心理处境中。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策略 研究表明,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个性类型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比如,学习动机强的学生用激励型的教学方法效果好,顺从型的学生用引导、鼓励、强化的方法效果较好,对于性格内向、顺从、不爱发言的学生,用讲授法较合适,而外向、喜欢交往、乐于参与的学生欢迎演示实验、参观、模仿等教学方法,独立性强、有主见、有自觉性的学生更适合采用自学辅导的方法等。

三、冷漠的困扰:打开您的压力锁 压力导致了倦怠,倦怠导致了冷漠,而冷漠又加大了压力。 教师的压力,是产生心理倦怠最终导致冷漠的根本原因。 教师工作方面的心理压力:学校素质教育方面的心理压力;育人工作方面的心理压力;锦绣、科研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压力;承担多种叫色和自我发展的压力;低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压力。因此,教师的职业特点使教师的情绪必须具备成熟而稳定的特点: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处理与他人的情绪关系。 稳定而乐观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及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能保持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积极的心态有利于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使人朝气蓬勃,勇于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稳定而乐观的情绪还能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 稳定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协调良好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摆脱强迫的束缚:宽以待己,善以待人 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常常会出现对教师职业具有较多理想化构想或对自己要求较高,很容易受到强迫型不良个性倾向的影响,面对挫折,容易焦躁、不安、多虑。 具有这种倾向的青年教师往往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恰当,因而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有过多的清规戒律,他们墨守成规,怕犯错误,而且要求学生按自

己的思想方式和学习习惯行事。在强迫型教师的课堂上,课堂气氛极度沉闷,听不到学生的声音。学生受其影响而恭敬顺从,无个性,无创造意识和能力,不灵活,互相之间交往不多,实践和动手能力差。

1、学校要正确引导帮助教师矫正强迫型不良个性倾向 健康、和谐、文明的外部环境是教师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土壤。 在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初始,作为学校的领导,作为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要及时关注、关心他们,切实地了解、理解他们,耐心地引导、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视“新教师经验不足”的现实,在遇到工作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学会倾诉和宣泄,学会合作与求助,知道他们走近学生,关爱学生,从了解、理解学生入手,真正树立起对学生充满理性的爱,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点和动力,给他们一个逐渐成长的较为宽松的心理空间,给他们一个在曲折中成长的过程和时间,帮助他们慢慢积累经验,慢慢摸索探求,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懈探索和努力,通过慢慢吸收和消化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平稳而顺利地完成从“大学生”到“合格教师”的飞跃,为他们的整个教师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对强迫个性倾向的自我矫正 青年教师本身要正视字的不良个性情形,通过积极的自我努力、自我完善,寻找避开和遏制不良情形的途径,从而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1)认知调适。转换思维方式,调整认知角度,就可以识破“庐山真面目”,找到全新的自我感觉。 (2)乐观待事。

(3)宽容待己。自尊、自信,自我化解压力。 (4)友善待人。“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合作、分享、关隘、尊重的态度会让你获得他人包括学生的赞许、关心、帮助和爱。

五、认识个性品质:坦率地正视自己,积极地自我调整

1、具体而言,教师应具备如下的个性优良品质 (1)心胸豁达。 (2)敏感性。 (3)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心理学意义是教师在情绪或理智上都能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和理解学生。 (4)客观性。教师应保持客观性,并以一种中性、无强加的参照体系来对待在学生中发生的事件。 (5)真诚。指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做掩护。 (6)非权势。教师不持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向往的成效。 (7)积极相待。 (8)交往技能。这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

2、教师个性差异下的教育表现 第一类是热情、理解、宽容为特征的教师行为。情绪上给学生以支持和同情,赞扬和鼓励,很少强调自己的权威,更多体贴学生的去反应。学生受教师的感染,易焕发出较强的动机。这类教师关注的不是学习效率本身,而是情感的交流,因此对秩序治理和学习成绩提高的作用不明显。 第二类是责任心、条理性、系统性为特征的教师行为。这种行为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教师在课堂管理和教学组织方面有条理,有系统,学生完成学习量多,有效性高。 第三类是刺激、想象、激情性为特征的教师行为。这类教师教学表现突出,在同事评价中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学习行为具有活力,易得到明显的强化。

3、教师作为被支持者的个性特点 (1)社会支持——减轻教师压力的手段。 (2)被支持者的个性特点: ……

思考:教师和父母一样,对下一代的成长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作为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健全的个性,积极地对自己进行调整,正视自己的个性品质。您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吗?能正视由自身的不良个性导致的问题行为吗?您认为怎样对自身不良的个性倾向进行调

第六讲 教师问题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道德建设,“大学道,在明德”。《大学章句》开宗明义,阐明了做学问“德”必先行。则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不健康的道德观念也影响到教师队伍中来。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淡理想、乱办班、乱收费以及收受甚至索要学生礼物等现象,严重的也有像上文中提到的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原则的反面教师。这些极个别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滑坡大大影响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形象,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如何维护教师的“表率”形象,这不仅仅是广大教师群体应该思考的问题,也应该引起各级学校和整个教育界的重视。 在教师方面:坚持时刻“从我做起”,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要热爱学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生如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二,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

第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 在学校方面:优化学校风气,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的双重职责, 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良好的师德是一个由“理解”、“认同”到“内化”、“习惯”的过程。针对新形势下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以“爱岗、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团委和工会的骨干作用,多渠道、多方面、多形式地开展系列活动,以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整体提高。 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健全激励机制,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精神激励为重点,以目标激励为动力,以情感激励为辅助,树立正气,打击邪气,建立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良好的师德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 上级教育部门: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优化师德建设的宏观环境。

1、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事制度。让优秀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把不适应教师职业的,特别是那些缺乏教师职业道德的送出教育单位,进而优化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

2、改革现行的分配制。把教师享受的各种待遇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挂起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在奖金、住房分配、津贴、福利等方面,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教师道德品德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走向科学宝库的引路人,是传播文明、培育人才的铺路石。教师的道德人格应是良好的,而不是平庸的,更不是卑劣而下流的。

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价值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同时,教师的高尚道德也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

2、有利于教育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实质上是我们称之为教育的这个微妙的人类创造领域中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

3、有助于确立教师的威信。威信是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功力无穷的精神感召力。 总之,教育是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是人类科学文化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停止不公正对待学生:把一碗水端平。 所谓偏爱行为,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需求的满足状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即片面地关注一些学生,有意地忽视另一些学生的不健康的行为。 偏爱行为可以从简单直观的座位排列、课堂提问到复杂隐秘的教师态度等各种教学态度中体现出来。

教师偏爱导致的不同行为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我们知道,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广博的。不公平对待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巨大的。 首先,教师的“偏爱”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其次,是教师的“偏爱”影响师生关系。 再次,教师的“偏爱”影响同学关系。 不再歧视学生:尝试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 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歧视学生、不尊重学生、谩骂体罚学生的恶劣现象。今天,面对激励的世界竞争和知识经济挑战,教师必须建立民主的教育理念。民主教育的理念实质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为什么学生最怕这样的批评?

1.“坐着想不出来就站着想……”

2.“你怎么这么笨,是个人都会,你十几年的饭都白吃了……”

3.“就你这样的水平,还有脸来问问题……”

4.“大家记住,我们班有一个连二加二等于几都不知道的人物……” 听起来就是一个笑话而已。可是从教师嘴里说出来,就有了另外的含义。本来简单的话语,认真思考后却折射出让人心惊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讲着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其实最基本的是要平等地看待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并不是学生的控制者,而应该是学生文化上的引导者、心灵交流中的朋友。

教师,你能做到的……

让学生把话讲完

给学生回礼

向学生说“对不起”

搬把椅子给学生

思考:你心中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道德情操呢?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呢?

第七讲 教师问题行为中的行为失当

一、放下体罚的利刃:让孩子纯真的心充满阳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而在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素质快速提高的今天,教师体罚学生却是屡见不鲜,从昔日教师一脚把学生踢成残废,到今天的棍打200下且吃苍蝇,让人触目惊心。 一般认为,体罚是使学生肉体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如罚站、罚跪、打手心、扭耳朵、扇耳光、脚踢、器具抽打等。而变相体罚是使学生心理上受折磨、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或增加额外劳动负担的惩罚,如斥责、撵出教室以及罚 劳动、罚抄作业等。 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极大的伤害。在生理方面,可能使学生致伤致残,甚至导致死亡;在心理方面,使儿童变得恐惧,缺乏安全感,并摧残学生的心灵,扭曲学生的人格,损害学生的尊严,窒息学生的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与变相体罚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教师是成年人,体力是上占绝对优势,学生一般都还是未成年人,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教师哪怕是随手的一巴掌或者一拳,对学生来说那都是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

第二,教师作为教育者通常拥有绝对的权威,他对学生的惩罚常常带着公正、正义的意味,面对技术的暴力体罚,学生一般不会以同样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只能恐惧,绝望,默默地承受。消

极地承受暴力与积极抵抗暴力相比,显然前者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暴力体罚比社会上的打架斗殴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

第三,教师在知识上合教育体制上的权威使得他们在向学生施暴的时候常常具有很大的心理优势,在学生心中也很认可教师的地位优势和心里优势。学生受到暴力体罚以后,几乎没有办法得以释放,更不可能用平等的手段处理,而是全部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压力。这种精神一般具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演变为由内而外的复仇冲动,另一种是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摧残,造成各种各样的精神病和心理障碍。

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屡屡出现,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把教师的体罚行为按照建设的不同心理状态分为六种类型。

1. 情绪冲动型 这类技术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体罚学生,他们主观上没有目的,纯粹是情绪冲动的自然结果。此类行为多发生在年轻就是身上,他们血气方刚,容易冲动,有些常常陷于感情用事的泥潭中,因为打了学生而后悔,过后又难以克制自己,反复发生过激行为。

2. 打击报复型 这种体罚,是教师的所谓“师道尊严”被学生伤害了,个人的自尊受到了挫伤,做老师的丢了面子,还有就是想在工作上争先进,被学生拉了后腿等等,因此对学生采取了暴力行为。这类教师要么师德低下,要么品行恶劣,要么在心里上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缺陷与障碍,把自己对学校的不满、社会的不平以及自身的焦虑、烦恼、压抑发泄在学生身上。很多时候,他们甚至会失去“理智”,做出不可理喻的实情。虽然像这样的老师只有少数的几个,但危害却是十分严重的。

3. 武力震慑型 这类教师使用“武力”来体罚学生,通常都会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因“生”施 “罚”,大都是打学生的手心、臀部等不是要害的地方。这种类型的体罚与“打击报复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多少还是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尚且算是理智的,所用的“武力”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的。当然,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武力”有了耐受力,产生了“免疫力”,那么其所谓的“震慑”也就形同虚设,教师也就会变得无计可施无可奈何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心里上会同教师习惯性地形成对抗,变得叛逆,固执,偏激……要是教师不放弃“武力”,他们反倒都能从中获得战胜对手的快感。 要知道,教育是心灵的耕耘,岂能用简单粗暴的“武力”来实现?要是真能如此,那么只要手中持有一把“戒尺”,谁都可以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武力可以征服肉体,绝不能征服心灵,反而常常激怒了心灵。 应对训练 一些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觉得很苦恼,想用“体罚”却难以把握,不用 “体罚”,则更难把握……

那怎么办?下面我们谈谈如何能真正告别“体罚”,又让自己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

1. 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要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

2. 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教师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

3. 增强法制观念 教师应该自觉学习国家颁布的各种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于有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条款,更应该认真学习,努力增强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并约束自己的行为。

4. 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要避免体罚行为,还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教师,要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1) 要干一行爱一行。

(2) 放下权威身份,能够和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

(3) 学会弹性工作。

(4) 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

(5) 别排斥去看心理医生。

5. 培养良好性格 独立、热情开朗、耐心细致、沉着冷静、诚实正直、温和宽厚,都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性格特征。

(1) 处处留心,从小事做起。

(2) 自我克制,磨练意志。

(3) 勤奋学习,以智养心。

(4) 自我评价,扬长避短。

二、停止“语言暴力”:尊重孩子的心灵

1. 要宽容学生 爱是教育的别名,宽容的本质就是爱。宽容意识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因此,作为教师你应该学会宽容。

2. 要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2)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独特体验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形式在深思熟虑之后的答案,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独特体验。要鼓励学生和别人不一样,要为学生的标新立异叫好,要让学生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以提高课堂凝聚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销售信息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3. 批评学生要讲究艺术 教师教育学生、批评学生是司空见惯的,但要真正教育有方、批评得体,还得讲究艺术。要让学生从心里明白,教师是爱他吗的,哪怕是批评,也是一种爱。批评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 第一,注意批评实践、地点的选择;第二,注意批评对象的选择;第三,注意批评技巧的运用。

4. 注意语言表达

学生犯了错,教师用中伤、嘲讽、挖苦等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随之出现反攻的心态。

(1) 用委婉的语言。

(2) 用含蓄的语言。

(3) 用幽默的语言。

(4) 恰当运用反语。

(5) 适时采用沉默的形式。

(6) 语言不要唠叨。

三、尊重孩子的心灵:请蹲下来倾听 有些教师怕在中间的学生面前丢面子,回避错误或“无理狡三分”,或利用技术的“权威”压制学生。那将会换来学生更大的反抗,更严重的对立,教师的威

信必将降低,学生也会受到伤害。因此即使必须避免对学生的压制行为。

下面是给介绍的几条建议:

1. 教师,请学会“倾听”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2. 倾听要做到:

(1) 洗耳恭听。

(2) 察言观色.

(3)欣赏鼓励。

(4) 真情流露。

2. 教师,请蹲下来看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不要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而要让教育来适应孩子。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个性能够张扬,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做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的想法与教学要求和进程的要求有出入时,一是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不要横加指责,要冷静思考,站在学生的观点、角度来看问题,与学生一道进行探究研究,使教师也成为现实中的一员。二是防守让学生去想,去做,去争论,千万不要担心这样会影响课堂纪律,教师管得越少,学生参与程度就会越高,就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到知识。 蹲下来看学生,还意味着信任、接纳、宽容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才能让他们挺起胸走路。

3. 教师,请正视现实的错误 辩证地看,学生犯错误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英雌,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现实犯错而压制学生,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第八章 教师问题行为中的职业适应不良

一、“赠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转变扭曲的教学观 教学观就是就是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包括教师对课堂管理和驾驭方法的认识。教师从这一认识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并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队教育对象采取的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逼人呆滞不同的教学结果。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这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教师忽视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应付考试,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次,教师只关注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笑话知识的时间,从而占据了学生课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以练代讲”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些保守、片面的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观的革命,树立现代教学观。

1. 教学即分享 教学过程应该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

的过程。

2. 教学即交融 交融即教学过程中情与景德交会融合。没有情,教学就会变得沉闷单调,枯燥乏味;没有景,教学就变得抽象干瘪,空洞无物;没有情与景德有机结合,教学就会变得事倍功半,美感全无。通过情与景德交融,教师便把原本仿佛是冷冰冰、干巴巴、暮气沉沉、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火花起来,以鲜活感人的声音、色彩、造型、节奏等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3. 教学即对话 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主要的 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语言交流,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多花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

4. 教学即创造 虽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受到教育规律和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同时也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主题因素,对教育活动作出最佳选择,使之促进师生的发展与完善。这就是创造,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创造。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在进行着创造,这不仅体现在他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选择、消化和重组,而且体现在他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每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在创造性学习。

5. 教学即生成 作为学习者,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接受就是的指导。作为建构者,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种能力乃至一种信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就知识质疑、对教师发问、向权威挑战都是理所当然的。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学生由生疑,质疑,再到思疑,解疑,整个过程充满了积极求知的主动精神。 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正因如此,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本着对自己、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观。

应对训练

1.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得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即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比不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负责能力。学生是学得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落实。


相关内容

  • 2013年暑期师德培训实施方案
  • xx 校2013年暑期师德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 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根据市教育局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要求,特制订教师暑期师德专题 ...

  • 2013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总结
  • 安县桑枣中学 2013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师风 专题教育活动总结 按照教育体育局安教体通[2013]9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系统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学校今年在6月-12月在全校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了 ...

  • 13-14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备查材料目录
  • 教师队伍建设(学校) 一.基础数据 (2013-2014学年) 1."两基"数据统计表(小学﹨幼儿园) 2. 教职工情况统计表.简明登记表(表一) 3. 校长培训情况登记表(表二) 4. 骨干教师培训情况统计表.花名册(表四) 5. 教师信息技术情况统计表.培训花名册(表五) 6 ...

  • [精品]暑期师德培训计划
  • 篇一:暑期师德培训计划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神,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根据教育系统正在开展的"岗位与责任"主题教育活动以及20XX年余杭区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 ...

  • 暑期师德专题培训总结
  • 师德培训是教师教育中永恒的主题,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灵魂与核心,坚持不懈、行之有效地开展师德专题培训,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根据市教育局集中教育活动要求,我校结合本校实际,在暑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集中统一学习。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习计划 为圆满完成政治学习的任务,学校教导处精心组 ...

  • 中学暑假师德培训方案
  • 师德教育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了进一步做好一年一度的暑期师德专题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师德水平,根据平教办法〔xx〕107号文件精神,现将xx年我校暑期师德培训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进一步丰富 ...

  • 教育局教师教育科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
  • 一、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为了搞好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工作,我县成立了师德师风教育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专题领导班子会,研究、制定、下发了《沾化县关于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专项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全县及各校分别召开了师德师风教育专项活动动员大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努力 ...

  • 2014暑期培训收获多多
  • 暑期培训收获多多 -记2013年暑期师德培训后感 8月26日-8月30日,十六中教师进行师德培训的时间.每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气温依然很高,学校的硬件条件依然不好,在汗如雨下的会议室里,十六中的每个老师都听得那么认真,记得那么勤快,一个个如小学生般.我也是这些中的一员,也认认真真的,专心致致的听完 ...

  • 小学2011年暑期教师全员培训方案
  • xx县xx中心小学2011年暑期教师全员培训方案 我校在今年暑期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方面,认真按照县局有关通知精神进行培训。为认真抓好我乡教师暑期全员培训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组 长:xx(校 长) xx(支部书记) 副组长:xx(副校 长) 成 员:xx(语文辅导员) xx(数学辅导员) ...

  • 2010年学校师德培训工作年终总结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和文化,老师自己就必须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师德,永远是衡量一名教师的最基本的准则.一名教师可以教学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师德却是不能够缺少的,教师最不能缺的就是师德.师德是衡量教师价值的第一准则,师德培训是极为重要的,每一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