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

《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

先把个人的相关部分写出来,方便各位总结。

选题动因:选择外交辞令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兴趣推动。我当时只是希望,如果作专题研究,口应该开的小一些,所以诸如思想倾向之类很大的题目就直接跳过了,后来也在犹豫到底是写个人案例诸如子产还是外交辞令,但是一看具体篇目,觉得外交辞令篇幅更短小,加上我对言辞上的东西和言辞背后的思维的维度更感兴趣,因此选了这个题目。

书目:《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展喜犒齐师》,《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楚归晋知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收获:通过做这个小专题,让我对于外交辞令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因为在研究时发现自己由于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不够了解而有些困难,使得我对春秋各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更重要的,我学习了一些外交辞令中的基本技巧和基础,得到了演讲与口才方面的理论提升。

疑惑:我在阅读中发现,当小国面对大国时,态度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先礼后兵,前面很恭敬温顺,一旦发现大国有侵吞己国的狼子野心,立刻摆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姿态。果然令大国觉得不划算于是讪讪而去。我想问的是,这种做法有普遍的意义么?还是说有一定条件下的?如果有条件,那么是什么?

观点汇总:

周允淇: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发现要害。渲染后果。道德至上。言词得体。

被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指出对方道德上的欠缺、增强攻打对方的合理性。言辞软中带硬、毫不妥协。

魏尔曼:外交辞令的共同特征:1. 多喜欢搬用周天子的名号,奉天子以令诸侯。【诸侯搬出周天子的根本目的无非是确认自己师出有名,加固战争的正义性,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妄图从战略上藐视对方。】2. 重视以德服人,强调道义。3.绵里藏针,软中带硬。综上所述,左传中的外交言辞具有强调道义感和正义性,绵里藏针,软中带硬,言辞含蓄,态度分明的特点。

姜孟圻:外交辞令的不同类型:【共性:这些外交辞令格式各样,但都带着共性,就是目的指向性。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每句话都蕴含深意,都代表着国家的利益。】一、 示弱讨好式外交辞令【敌强我弱】 二、 不卑不亢言辞犀利式外交辞令【敌强我弱】

邓少骞:外交言辞体现了智、礼,并且一切为了国家利益着想,还时常带有民本色彩。重礼才能使自己在思想基础上站稳脚跟,在道义上获得支撑。崇智,才能驳倒、说服、震慑对方,以而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要素。因此任何外交使臣都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利益。智,是言胜的关键与基本。礼与道义在

那个年代是可以转化为强大武力的精神力量。

赵柔翰:我认为,《左传》中成功的外交辞令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劝说:正义性(道义)、利益的权衡。这些外交辞令在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观点的合理性后,多通过渲染后果来打击对方的心理防线,再辅之以适合于当时形势的话语口气(或软中带硬或示弱讨好)来让对方坚信自己按照游说方的意思走是正确的选择,打消最后的心理顾虑。

王好培:《左传》中的外交辞令语言委婉,类型分为对方立场型,诉苦型和绵里藏针型。这些外交辞令的核心是道义。以道义为核心的原因是抓住强国侵略弱国战争理由不充分这一点,对君主进行道德劝说,或指出先王的正确做法,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白惠天:共同点:一,智慧。对现实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要害。对未来有清醒的预见力,指明后果。对被劝说者的情绪心理有良好的控制力。二,礼义。立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论证中以礼、以法、以德服人。总结:智慧和礼义构成了辞令的内涵。态度上,要不卑不亢,究竟软中带硬,还是委婉曲折,还是据理力争要根据说话对象和形势具体而定。方法上,多用类比论证。

董欣然:共同智慧:认清形势——发现关键点,分析利害关系——突破关键点,渲染后果——强化关键点态度适当——服务关键点;外交言辞对思想倾向的表现:体现了《左传》崇礼、崇智的思想。

梁梦爽:无论从儒学家们的推崇,还是从其本身的外交辞令的内涵来说,都具有追求“道义”、 重视 “德行”和 “以民为本”的儒学的思想倾向。

方策:外交辞令体现出“智”,同时由于作者主张道义、功业,所以“利”与“义”就成为了外交言辞中最突出的核心。左传中的外交辞令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智术与道义、功利的结合。

宗博远:左传当中的外交言辞全部围绕着“理”和“利”两个中心。利:

这种情况往往要求外交家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在把握双方利

害关系的基础上,还要对对方君主做好透彻分析,婉言相劝,巧妙周旋。

理:外交家通过陈述事实和罗列史料来直截了当的批判或者指责。这些时

候,外交家能过正确把握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把对对方有力的事实

转为对己方有利,言辞犀利,在气势上赢得胜利,喝退敌人。

《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

先把个人的相关部分写出来,方便各位总结。

选题动因:选择外交辞令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兴趣推动。我当时只是希望,如果作专题研究,口应该开的小一些,所以诸如思想倾向之类很大的题目就直接跳过了,后来也在犹豫到底是写个人案例诸如子产还是外交辞令,但是一看具体篇目,觉得外交辞令篇幅更短小,加上我对言辞上的东西和言辞背后的思维的维度更感兴趣,因此选了这个题目。

书目:《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展喜犒齐师》,《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楚归晋知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收获:通过做这个小专题,让我对于外交辞令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因为在研究时发现自己由于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不够了解而有些困难,使得我对春秋各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更重要的,我学习了一些外交辞令中的基本技巧和基础,得到了演讲与口才方面的理论提升。

疑惑:我在阅读中发现,当小国面对大国时,态度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先礼后兵,前面很恭敬温顺,一旦发现大国有侵吞己国的狼子野心,立刻摆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姿态。果然令大国觉得不划算于是讪讪而去。我想问的是,这种做法有普遍的意义么?还是说有一定条件下的?如果有条件,那么是什么?

观点汇总:

周允淇: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发现要害。渲染后果。道德至上。言词得体。

被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指出对方道德上的欠缺、增强攻打对方的合理性。言辞软中带硬、毫不妥协。

魏尔曼:外交辞令的共同特征:1. 多喜欢搬用周天子的名号,奉天子以令诸侯。【诸侯搬出周天子的根本目的无非是确认自己师出有名,加固战争的正义性,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妄图从战略上藐视对方。】2. 重视以德服人,强调道义。3.绵里藏针,软中带硬。综上所述,左传中的外交言辞具有强调道义感和正义性,绵里藏针,软中带硬,言辞含蓄,态度分明的特点。

姜孟圻:外交辞令的不同类型:【共性:这些外交辞令格式各样,但都带着共性,就是目的指向性。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每句话都蕴含深意,都代表着国家的利益。】一、 示弱讨好式外交辞令【敌强我弱】 二、 不卑不亢言辞犀利式外交辞令【敌强我弱】

邓少骞:外交言辞体现了智、礼,并且一切为了国家利益着想,还时常带有民本色彩。重礼才能使自己在思想基础上站稳脚跟,在道义上获得支撑。崇智,才能驳倒、说服、震慑对方,以而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要素。因此任何外交使臣都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利益。智,是言胜的关键与基本。礼与道义在

那个年代是可以转化为强大武力的精神力量。

赵柔翰:我认为,《左传》中成功的外交辞令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劝说:正义性(道义)、利益的权衡。这些外交辞令在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观点的合理性后,多通过渲染后果来打击对方的心理防线,再辅之以适合于当时形势的话语口气(或软中带硬或示弱讨好)来让对方坚信自己按照游说方的意思走是正确的选择,打消最后的心理顾虑。

王好培:《左传》中的外交辞令语言委婉,类型分为对方立场型,诉苦型和绵里藏针型。这些外交辞令的核心是道义。以道义为核心的原因是抓住强国侵略弱国战争理由不充分这一点,对君主进行道德劝说,或指出先王的正确做法,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白惠天:共同点:一,智慧。对现实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要害。对未来有清醒的预见力,指明后果。对被劝说者的情绪心理有良好的控制力。二,礼义。立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论证中以礼、以法、以德服人。总结:智慧和礼义构成了辞令的内涵。态度上,要不卑不亢,究竟软中带硬,还是委婉曲折,还是据理力争要根据说话对象和形势具体而定。方法上,多用类比论证。

董欣然:共同智慧:认清形势——发现关键点,分析利害关系——突破关键点,渲染后果——强化关键点态度适当——服务关键点;外交言辞对思想倾向的表现:体现了《左传》崇礼、崇智的思想。

梁梦爽:无论从儒学家们的推崇,还是从其本身的外交辞令的内涵来说,都具有追求“道义”、 重视 “德行”和 “以民为本”的儒学的思想倾向。

方策:外交辞令体现出“智”,同时由于作者主张道义、功业,所以“利”与“义”就成为了外交言辞中最突出的核心。左传中的外交辞令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智术与道义、功利的结合。

宗博远:左传当中的外交言辞全部围绕着“理”和“利”两个中心。利:

这种情况往往要求外交家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在把握双方利

害关系的基础上,还要对对方君主做好透彻分析,婉言相劝,巧妙周旋。

理:外交家通过陈述事实和罗列史料来直截了当的批判或者指责。这些时

候,外交家能过正确把握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把对对方有力的事实

转为对己方有利,言辞犀利,在气势上赢得胜利,喝退敌人。


相关内容

  •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
  • 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左转>和<战国策>说辞,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蒋寅.张宏生有同题论文<左传>与战国策>中说辞的比较研究>.蒋文认为:⑴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⑵在陈说内容上,<左 ...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 <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 5.贾谊.晁错是汉初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8."法& ...

  • [左传]之"理"与[战国策]之"势"分析
  •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周王室不复当年共主地位,逐渐呈现出衰微态势: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诸侯国不断强大:地域发展的差异导致诸侯国间的战争不断.这段时间里,旧的制度被破除,新的政治秩序逐渐建立.政治世界的更迭变化近乎神奇地促使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左传>,<战国策>便是此时极 ...

  • 先秦文学ghghghgh
  • 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一)重要概念.术语 1.<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 ...

  • 先秦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 第一部分  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源远流长,先秦散文是其源头.开设本选修课的目的是从源头着手,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和研究先秦散文,培养学生熟悉和热爱古代散文,吸取其中的营养,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学习这门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 ...

  • 先秦散文研究
  • 先秦散文研究 教 学 大 纲 (选修课) 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熊宪光 <先秦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说 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二.课时安排 三.教学方法 四.参考教材 五.考试方法 第二部分 讲授大纲 先秦散文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章思考题 史家之文研究 第一节 概 说 第二节 ...

  • [左传]与[战国策]的人物言辞之比较
  • <左传>与<战国策>的人物言辞之比较 上过<史记>中国古典名著导读课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时期虽然也曾泛泛阅读过一些篇章,但却不甚解.通过这节课,让我对<史记>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左传>到<战国策>再到<史记&g ...

  • 先秦君子风范课后作业答案
  • 1.1 1 [单选题]司马迁对先秦君子的评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于<史记>哪一篇:() A <孔子世家> B <五帝本纪> C <太史公自序> D <老子韩非列传> 2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 ...

  • 4先秦叙事散文专题
  • 章节名称: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授课时数4 教学目的和任务: 1.掌握<左传>的叙事特点和记言特征 2.了解<国语>的文学成就 3.掌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读指定的作品篇目,并掌握每篇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