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有效课堂: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教学评价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中产生的一些教与学的认识、观点以及做法,需要加以冷静的辨析,理性的思考,科学的选择。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体现新课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学目标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过度强化,某些人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凡课一定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就一定是好课。结果造成了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但却迷失了教学目标这种“流行病”的蔓延,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事实上,有些课表面上看着热闹煽情、活动丰富,但细细体会,不难发现它的“浅薄”,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没能突出,难点也没能很好地突破。我们可以追问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和增长。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和归宿,这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过程以形式为载体,形式以结果为目标。一堂好课形式可以是朴素不花哨的,但效果必须是扎扎实实的。有一种课,也许并不热闹,也许挺沉闷,也许很平淡,但学生学到了东西,学生有收获,学生在一点点地进步,这是否比起那表面看去热闹的课更有效。所以,花里胡哨的课未必就是好课,热热闹闹的课未必就是好课,活动频繁的课未必就是好课。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扎实有效的,甚至是优质高效的。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的教学。细细揣摩,书本上的教材编排、活动安排都有他们的科学严谨和精妙之处,因此,教学中重视课本,钻研教材无可厚非。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其实质,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教学不但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更要回归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享受过程的快乐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

二、“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还要不要?

自新课程实施以后,很多老师对“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产生了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避之犹恐不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不要教师的讲授和引导,我想打个比喻进行说明,比如,一个牧羊人在放牧一群羊,他知道哪里有丰美的水草,那么他会怎样做呢?他是由着羊自己走到哪里就放牧到哪里,还是有意识地把羊“引导”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牧羊人没有什么牧羊的理论,但他知道把羊引领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是他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羊才能很快吃饱喝足而得到“发展”长大。

其实相对于“闻道在先”的老师来说,在对知识学识的拥有方面“闻道在后”的学生本来就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与羊有相似的地方。尽管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后喻时代”,年长者反过来要向年轻人学习,但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其思想和思维远没有达到成年人那样深刻成熟、智慧圆满的高度。只有及时有力的讲授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知识与能力得到丰富和增长,激发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从而完成对知识的个人建构,这也是高效率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记得当年自己做学生时,就 曾被 老师讲课时清晰系统的条理、准确精炼的表达深深折服。

所以,谁说教师讲授的课就不一定是好课?教学并不反对讲,不该讲的时候讲了是多余,该讲的时候不讲也是教学的失误。我们在听一些名家大家上课总感觉轻松,意犹未尽。细想来,这也是好课的魅力吧。有经验、有素质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讲得清、讲得好,三言两语切中要害,且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他们驾驭课堂游刃有余,使课堂充满趣味,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有意义的启迪。在保证目标到位的前提下,把课上得轻松、自然、亲切、有感染力,这也是衡量一堂好课的一个尺度。

三、真正的“活动”,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

有些公开课的表演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欣喜之余也有几丝忧虑:是不是热闹得有些沸腾了?耀眼得有些眩晕了?新颖得有些让人不知所措了?分组学习、匆忙讨论、角色表演、假问题充斥课堂,新八股再次上演。公开课的最大特点是示范性,公开课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迷人的外衣,更要有既渡师又渡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所以公开课应显示它的常态性和实用性,而不是一时的作秀。

记得多年之前听一位老先生的示范课,既没有什么花哨的手段,也没有多少热闹的讨论,可至今我们谈论起来仍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而今,一些公开课,除了热闹留下来了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在此,笔者决不是否认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公开课,而是主张应坚持因材施教,既推陈出新,又讲究实效,不能走向极端。正像搞艺术的人如果太注重技巧,往往就会忽视主体内容的体现,从而削弱艺术作品的魅力那样,过犹不及。

不是所有的活动情境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适合沸沸扬扬的活动,“活动”有时也会干扰学生的学习。

当然,一堂成功的课一定是动态的,但这种动态,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活泼,而更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它需要教师首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一个人的质疑、深思、感悟,其外在表现也许就是深沉、恬静。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有时学生在宁静的氛围中用心感受,形式上表现为“静态”,但他们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思维也是活跃的,能说这样的课堂不是“活动”的吗?只有气氛活跃,而没有屏神凝思和思维交锋的课堂,又能算是“动态”的课堂吗?

所以,学生喜欢的课并不一定是一堂好课,师生互动、学生活动量大的课也不一定是一堂思维活动总量大的好课。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智力的发展。

热闹有热闹的乐趣,寂寞有寂寞的收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怎样的一个静思寂寞的状态啊,丝毫看不出有半星的浮躁。我们不是说要达到这种境界,但至少也应该好好学学这种学者的心态,对心智已渐趋成熟的中学生,更应注重培养他们静思默想的精神气质。

希望听课与评课教师不要仅以热闹花哨、学生讨论的热烈度来衡量一堂课的好坏,多一点宽容,允许一些涵盖传统的课型。这样,听课教师的心态平和了,就会留给授课教师施展才华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每个教师的个性品质不同,教学风格肯定也有差异。不要一味地强调活动,课堂教学不是电视中的作秀娱乐类节目,华而不实的教风对教学上尚未成熟的年轻教师是一种误导。

教学评价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中产生的一些教与学的认识、观点以及做法,需要加以冷静的辨析,理性的思考,科学的选择。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体现新课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学目标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过度强化,某些人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凡课一定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就一定是好课。结果造成了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但却迷失了教学目标这种“流行病”的蔓延,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事实上,有些课表面上看着热闹煽情、活动丰富,但细细体会,不难发现它的“浅薄”,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没能突出,难点也没能很好地突破。我们可以追问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和增长。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和归宿,这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过程以形式为载体,形式以结果为目标。一堂好课形式可以是朴素不花哨的,但效果必须是扎扎实实的。有一种课,也许并不热闹,也许挺沉闷,也许很平淡,但学生学到了东西,学生有收获,学生在一点点地进步,这是否比起那表面看去热闹的课更有效。所以,花里胡哨的课未必就是好课,热热闹闹的课未必就是好课,活动频繁的课未必就是好课。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扎实有效的,甚至是优质高效的。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的教学。细细揣摩,书本上的教材编排、活动安排都有他们的科学严谨和精妙之处,因此,教学中重视课本,钻研教材无可厚非。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其实质,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教学不但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更要回归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享受过程的快乐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

二、“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还要不要?

自新课程实施以后,很多老师对“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产生了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避之犹恐不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不要教师的讲授和引导,我想打个比喻进行说明,比如,一个牧羊人在放牧一群羊,他知道哪里有丰美的水草,那么他会怎样做呢?他是由着羊自己走到哪里就放牧到哪里,还是有意识地把羊“引导”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牧羊人没有什么牧羊的理论,但他知道把羊引领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是他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羊才能很快吃饱喝足而得到“发展”长大。

其实相对于“闻道在先”的老师来说,在对知识学识的拥有方面“闻道在后”的学生本来就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与羊有相似的地方。尽管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后喻时代”,年长者反过来要向年轻人学习,但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其思想和思维远没有达到成年人那样深刻成熟、智慧圆满的高度。只有及时有力的讲授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知识与能力得到丰富和增长,激发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从而完成对知识的个人建构,这也是高效率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记得当年自己做学生时,就 曾被 老师讲课时清晰系统的条理、准确精炼的表达深深折服。

所以,谁说教师讲授的课就不一定是好课?教学并不反对讲,不该讲的时候讲了是多余,该讲的时候不讲也是教学的失误。我们在听一些名家大家上课总感觉轻松,意犹未尽。细想来,这也是好课的魅力吧。有经验、有素质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讲得清、讲得好,三言两语切中要害,且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他们驾驭课堂游刃有余,使课堂充满趣味,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有意义的启迪。在保证目标到位的前提下,把课上得轻松、自然、亲切、有感染力,这也是衡量一堂好课的一个尺度。

三、真正的“活动”,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

有些公开课的表演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欣喜之余也有几丝忧虑:是不是热闹得有些沸腾了?耀眼得有些眩晕了?新颖得有些让人不知所措了?分组学习、匆忙讨论、角色表演、假问题充斥课堂,新八股再次上演。公开课的最大特点是示范性,公开课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迷人的外衣,更要有既渡师又渡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所以公开课应显示它的常态性和实用性,而不是一时的作秀。

记得多年之前听一位老先生的示范课,既没有什么花哨的手段,也没有多少热闹的讨论,可至今我们谈论起来仍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而今,一些公开课,除了热闹留下来了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在此,笔者决不是否认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公开课,而是主张应坚持因材施教,既推陈出新,又讲究实效,不能走向极端。正像搞艺术的人如果太注重技巧,往往就会忽视主体内容的体现,从而削弱艺术作品的魅力那样,过犹不及。

不是所有的活动情境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适合沸沸扬扬的活动,“活动”有时也会干扰学生的学习。

当然,一堂成功的课一定是动态的,但这种动态,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活泼,而更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它需要教师首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一个人的质疑、深思、感悟,其外在表现也许就是深沉、恬静。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有时学生在宁静的氛围中用心感受,形式上表现为“静态”,但他们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思维也是活跃的,能说这样的课堂不是“活动”的吗?只有气氛活跃,而没有屏神凝思和思维交锋的课堂,又能算是“动态”的课堂吗?

所以,学生喜欢的课并不一定是一堂好课,师生互动、学生活动量大的课也不一定是一堂思维活动总量大的好课。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智力的发展。

热闹有热闹的乐趣,寂寞有寂寞的收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怎样的一个静思寂寞的状态啊,丝毫看不出有半星的浮躁。我们不是说要达到这种境界,但至少也应该好好学学这种学者的心态,对心智已渐趋成熟的中学生,更应注重培养他们静思默想的精神气质。

希望听课与评课教师不要仅以热闹花哨、学生讨论的热烈度来衡量一堂课的好坏,多一点宽容,允许一些涵盖传统的课型。这样,听课教师的心态平和了,就会留给授课教师施展才华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每个教师的个性品质不同,教学风格肯定也有差异。不要一味地强调活动,课堂教学不是电视中的作秀娱乐类节目,华而不实的教风对教学上尚未成熟的年轻教师是一种误导。


相关内容

  • 课程教材教法
  • 第34卷第12期2014年12 月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AND METHOD Vol.34,No.12 ,2December014 本刊2014年总目录 (括弧内依次为期数.起始页码) *特稿* 教师"行动教育" ---青浦实验新世纪探索 以需 ...

  •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地理课堂师生课堂互动行为
  • 新课标下地理课堂师生课堂互动行为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师生互动的主体由传统课堂的三主体发展为四主体(老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群体).师生互动行为的类型也就发展为七种(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师群互动.个组互动.组组互动.个群互动).实际存在于现在地理课堂实际教学中的主要是师个互动.师群互动 ...

  • 教学研究报告,地理
  • 篇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

  • 新课改理念下对地理心得体会
  • 面临新的时代对教育新的要求,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地理教学.通过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并且亲身教学实践,加之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对地理教学的改革体会颇深. 一.首先要感受新课标,树立新理念 1.地理学科新旧教育理念的对比 1) 过去的 ...

  •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
  •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 沛县湖西中学 徐兴朋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在编排模式和教材内容上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教材内容编排不拘泥内容标准表达顺序,内容标准表达并无学科逻辑内涵,而以‚小主题‛形式出现,对 ...

  • 2015获奖信息校对
  • 2015年第19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奖的结果通知 张家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汪帅家庭电路牛文付溶液知识回顾高云声声慢 陈延忠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杨金立细胞生活的环境 耿晶晶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4年度省级优课评选的结果 宋瑞尹蓓蓓李敏张家祥汪帅高云牛文付杨金立耿晶晶 高中必修4/梳理探究/ ...

  • 雅安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雅安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雅安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 ...

  •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细化解读培训稿 ●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 ● 你是怎样备课的? ● 是怎样设置教学目标的? ● 你的课堂围绕教学目标了吗? ● 目标落实得怎样?心里有数吗? 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细化解读课程标准. 报告分四个部分: 一.回答两个问题: 二.理清一些概念 三.课程目标分解的方法或策略 ...

  • 高中地理研修日志
  • 高中地理研修日志--高中地理教学体会 发布者: 沈永兵 (发布时间: 2013-3-19 7:17:17) 高中地理研修日志-----高中地理教学的体会 从事高中地理教学18年之久,本人结合这几年来进行的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谈几点自己体会: 1.重视地图的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