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

《论语》二则 教学设计

铁十一小 巩宁

教学要求:

⒈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⒉朗读课文,在读文言文时,能根据意思停顿,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⒊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⒉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曾经学习过一篇《论语》,谁还记得?(请同学背诵)

⒊对《论语》这本书你有多少了解?(《论语》是记录孔子及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⒋那对孔子你又有多少了解呢?(学生谈对孔子的了解。)

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㈠读书的学法梳理

⒈那你们还想更多的了解孔子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记录着孔子语言的这两则《论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正确呢?(学生自读)

㈡正确流利读书。

⒈课文读正确流利。请两名同学读读。

出示:曰。读一读,什么意思?注意读的长一些。

矣:没有实际意义,是语气词。和焉一样。

而:连词。读时注意前后联系。

这些字的字音要注意。

为:注意读音是二声。是什么意思呢?当做。

则:找找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出示字义,选择。

字义:1 .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

2 . 量词。

㈢理解意思的学法梳理。

⒈你有什么办法把课文的意思弄清楚呢?(查字典、请教别人、看注释。强调书下有好几个注释,看注释是个好办法。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怎样知道一句话的意思呢?)

⒉请你结合注释,先自己理解课文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字或词的意思,可以画下来,标上一个小问号。

⒊同桌交流,老师建议每一个同学都先读一读论语,然后再说一说论语的意思。(老师巡视) ㈣第一则论语

⒈这则论语告诉我们什么?(导向理解论语的意思)

⒉这几个字的意思你理解吗?(温、故、新、为、矣)

⒊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读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得缓慢,个别字拖音)

⒋大家想一想,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能对他的弟子说这句话?(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读出劝戒或赞赏的语气)

⒌孔子的弟子有这么多的收获,那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哪?(通过聊天让学生明白,技能、技法的长进是自己温故而知新的结果,同时把新的体会告诉他人,就是别人的老师)

㈤第二则论语

⒈“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孔子告诉我们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又是什么呢?(导向对句意的理解)

⒉理解字义:思、则、罔、殆

⒊读出理解。

⑴指名读。

⑵提问读:学而不思 ,思而不学 。

⑶这样做不行_____,再来读读_____。

⑷劝告我,可以吗?

⒋知新

______则获。

评:你真正做到了学思结合。

⒌学思结合则获,那怎样做会没有收获呢?(导向朗读)

三、总结,拓展延伸

⒈请你轻声读读这两则论语,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都明白了些什么?

学 思

板书:温故 → 知新

结 合

⒉这么好的学习方法是谁告诉我们的呢? 2500 多年前,孔子说的这两句话,今天我们读来,对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有这么多的帮助。孔子不仅在学习上给我们讲明了方法,而且他的话在做人、做事、品德修养上也给后人以启示。(出示课件)

⑴请你轻声地读读孔子说的这些话,哪句是你熟知的,你能给我们讲讲意思吗?

⑵指名讲意思。

⑶指名读。

⒊精炼的语言凝聚着孔子非凡的智慧和人性上的光辉, 2500 年间,孔子的一言一行激励着许多文人、许多武士、许多的报国英雄,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的振兴,一直在努力奋斗着。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人,就连国外的许多国家也成立了“孔子研究会”,他还评为“世界十大古代文人”之首呢。我希望我们同学也能从中获得收获。

课例《论语》二则 评析文本

铁十一小 徐学玲

语言最小的单位是“词”,字要通过词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句子要凭借词,才能组合排列。对语文学习,字词是基础,是根本;没有了字词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空洞和苍白了。

巩 老师在教学“《论语》二则”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联系,理解体验

唤醒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再利用旧的词汇过渡理解新的词语,使新词在旧词的再现中融会贯通,从而使新词的意思逐渐清晰明了。

本节课上,对于语气词“矣”的教学, 巩老师采取了与学生学过的“焉”这一旧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感受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无痕地向学生渗 透了古文中语气词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给学生留下终身受用的知识。

另外,汉语本身就有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字词教学时,一定要关注文本,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个字词,建立联系,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去运用。这就是学习汉语要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的道理。

本节课上, 巩老师还适时引导学生把课文题目中的“则”,与课文中的“则”建立了联系,对比着来理解,也强化了学生字词的感悟和积累,对于今后的运用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语境,理解体验字词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有些词语单独理解起来较难,但是,如果将其置于语言环境中、联

系上下文来理解就会容易得多。 巩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词语分类处理,从而较好地化解了学生理解的难点。例如,“温故”“知新”“学”“思”“罔”“殆”等重点词,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 于是巩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词放到句子中去思考,先说一说读懂了什么,顺势让 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样学生对词句就都理解了,之后再反复诵读内化,进行积累。

可见,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词句,就要将词语置于句子之中,也就是语言环境中,也就是说 词语探究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只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词语,才会让词语充满生命的色彩,也只有 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字不离词 ”、 “词不离句 ”、 “句不离篇 ”,这就是字词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这里, 巩老师对词语的教学并未停留在简单的词面上,而是在学生初步感受词语的基础之上又将学生引向了句子,请学生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词语是零碎的,而句子却是完整的。词语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句子的温暖怀抱中。 巩老师把词语的教学过渡到了句子教学上,层层深入、步步为营, 扎扎实实,将感受到的热乎乎的词语引向文本,让词语永远活在了文中、活在心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验字词

课文大多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场景,以及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刻的思想道理来感动读者。因此,学习课文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验,就能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的特定氛围中,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如: 巩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学”和“思”及其关系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理解和体验的。这些理解和体验,不是简单的来自老师的讲解,而是在与生活实际真正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潜心体会,使字词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使他们的心灵丰富起来。这样,学生便能真正读出词语的内涵,读出自己的理解了。

可见,在字词教学中,教师适时把品析词语和理解课文、认识世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充实到语文教学中来,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趣味,更有实效,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发展其语言运用能力也大有裨益。

四、强化朗读,理解体验字词

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有滋有味地读,全神贯注地读,感受文中绚烂的语言,让读触动心灵,激发学生探究、感悟词语的兴趣。

《论语》二则中,文中深刻的道理,是通过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表现的。巩教师在课上很重视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培养朗读的能力,掌握朗读的技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到课文的典范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深入地理解道理。如在学生理解两句意思之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之后教师进行范读。在学生理解词语,感悟句意时, 巩老师还摈弃了为解词而解词的简单做法,将理解词义与朗读训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体验中真切地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句中词语的意思,更体验到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了。 可见,通过句子朗读可以很 好促进对词语的感悟品味,感受词语带来的情感体验,它们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如何运用评价指导学生积累成语

_____ 字词能力形成性评价工具使用案例

梁山中英文学校 祝爱香

成语宝典

( 自主学习 )

同学们,“成语宝典”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自制的“成语宝典”样子一定很精致,内容一定很精彩。老师给你们找来了小朋同学的“成语宝典”,他的设计很新颖,内容也很丰富。你打开以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脑力大比拼

1 、打开宝囊:

宝囊 ----- 学成语长智慧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 ) 1256789 ( )

1+2+3 ( ) 333 555 ( )

3 . 5 ( ) 5 10 ( )

9 寸 +1 寸= 1 尺( ) 1 × 1 = 1 ( )

2 、宝盆等着你:

宝盆 ----- 学成语知名人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作家杜鹏程( ) 画家刘海粟( )

革命家王任重( ) 作家陈残云( )

原北京市长焦若愚( ) 影星成龙( )

你能解读老师和同学们的名字,看它们取自什么成语吗?

3 、开启宝瓶

宝瓶 ----- 谜语猜成语

①龙 --------- ②闹 ------------ ③掠 ------------

④寸步不离 -------- ⑤百米赛跑 -------- ⑥蛀书虫 -------

⑦纸老虎 -------- ⑧丢西瓜捡芝麻 ------ ⑨鱼尾纹 -------

你能照样子编几个吗?

4 、进入宝库

宝库 ---- 读古诗知成语

相逢何必曾相识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曲只应天上有 , ______________。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能设计出更有趣的题目吗?

评价与反思

1 、你来评价一下小明的“成语宝典”,你给他几颗红星?为什么?

2 、你的“成语宝典”中一定也藏着许多“宝”,你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吗?

和你的好伙伴讨论一下,积累成语有哪些好方法,试着总结几种。

3 、你愿意给成语分类吗?把你“宝典”中的成语放入下面的“百宝箱”中吧 !

描写神态的

描写色彩的

描写心情的

4 、你觉得小明“成语宝典”中的哪些内容使你深受启发?你有新的想法吗?

在班级内开展“成语宝典”的比赛活动,评出最佳“成语宝典”。

“成语宝典”设计形式灵活多样,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在一个班进行了

检测,具体情况如下:

1 、数据分析

有 25 位学生很好地完成了这项评价,用时 40 分钟左右。其中“数字猜成语”一题完成较好, 90% 正确。“学成语知名人”所有学生都写得十分正确。“谜语猜成语” 7 名同学稍有错误,对于读古诗知成语的题目,学生都在理解内容,想像意境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其中“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题,回答“绝处逢生”的 15 人,回答“柳暗花明”的 13 人,回答“山穷水尽”的 2 人,回答“死里逃生”的 4 人,只有个别学生理解错误。“相逢何必曾相识”一题,回答“似曾相识”的 18 人,“一见如故”的 20 人,理解基本准确。

2 、现场发挥

在完成“学成语知名人”的题目后,同学们又自行设计了一项活动,即“猜同学的名字取自何成语”,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举例如下:

李晶莹 ( 清澈透明、玲珑剔透、晶莹透亮 )

张思颖 ( 才思敏捷、才智过人 )

李文博 (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 )

李斌 ( 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

在完成谜语猜成语后,同学们又自行设计一些有趣的谜面。如:

演员 ---- 逢场作戏 哭诉 ---- 声泪俱下

气球 ---- 不翼而飞 登山 ---- 步步高升

铁公鸡 --- 一毛不拔 一个巴掌拍不响 ---- 孤掌难鸣

哥哥怕弟弟 --- 后生可畏 律师犯罪 ---- 知法犯法

七十二小时不见 --- 士别三日

一只蜜蜂叮在挂历上 --- 风和日丽

有十只羊,九中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 --- 抑扬顿挫

在完成读古诗知成语后,一组同学又在原题基础上经过创新,设计了一更新颖的题目。

现举一例。

下面每个成语中都缺少一个字,请你正确填写,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我们熟悉的哪

一首诗。

1 、黑□不分 2 、重见天□ 3 、□依不舍 4 、青□绿水 5 、同归于□ 6 、青

□不接 7 、口若悬河□ 8 、刀枪不□ 9 、□阔天空 10 、□水年华 11 、□

擒故纵 12 、□苦潦倒 13 、□辛万苦 14 、万□长城 15 、□不转睛 16 、三□半

夜 17 、□行下效 18 、□望无际 19 、□出不穷 20 、月满西 □

把上面的答案,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你知道这首诗的诗名及作者吗?

家长签名:

“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积累成语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3 、评价与反思

在评价与反思过程中,学生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在评价小明的“成语宝典”时,黄立萍这样写道:“小明的成语宝典我给他圆颗星,因为他做的新颖有趣,让们在快乐中丰富了知识,但内容设计上还不够丰富。假如让我来设计,我还要在此基础上增添一些更好玩的。如:看图画猜成语、根据意思猜成语、自编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成语园地等。在谈及自己的成语宝典和积累成语的好方法时,同学们更是滔滔不绝。吴轲同学的成语宝典利用幻灯片制作动画让同学猜成语,嬴得了大家的好评,展示完

自己的成果后,在同学们的掌握中,他高兴得蹦了起来。大多数学生归纳了三至六种积累成语的方法。最常见的如分类记成语、编故事记成语、自编谜语记成语、绘图记成语、小组展开比赛等。

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相互讨论,相互评价和借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评价活动,同学们深受启发我们深有感触。为什么以前通过背诵、默写来评价学生积累成语的情况时,效果总是不理想,强调了几遍的问题重复出现错误。而现在,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去评价,学生就这样乐于接受并热情高涨呢?一位家长写道:“如果能把这种游戏式的教学贯穿到语文课堂,将会使绝大多数学生乐学、好学、主动求知”。由此可见,把发言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评价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亮点和不足,将会激发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挖掘出他们无穷的潜质。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 、通过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3 、通过第一则寓言《自相矛盾》的学习,学会学习寓言的方法(知故事,明道理),并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则寓言《掩耳盗铃》。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寓言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寓言。

1 、故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课件:亡羊补牢的图片)

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故事?(课件:亡羊补牢)

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由一个同学讲故事)

2 、揭示课题:

《亡羊补牢》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故事,这个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 道理。像这种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我们就叫它寓言。 (板书:寓言 )

这学期我们学习其中的两则(板书:二则)

5 分钟

二、学习《自相矛盾》

( 一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复习字、词。

⑴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举起右手一起写,(板书:自相矛盾)

请大家打开书,先小声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⑵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会读了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出示第一组词:矛

①你们知道什么是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和他一起打开书,你来给大家读一读。评:你真会学习,读书下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生字词的意思,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矛,最初人们根据矛的样子勾画出的象形字是这个样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矛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就是现代汉字“矛”字。(课件演示)

②你们知道什么是盾吗?

这是盾,他也是由用图形来做文字使用,慢慢演变成现代汉字。(课件演示)

教师说明:矛和盾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战场中,矛用来进攻敌人,而盾用来遮挡矛或者其它尖锐的东西,保护自身的安全,作用可大了!

出示第二组词:锐利 坚固

①指名读。

②齐读。

③现在,投影上有四个词,你能两个为一组进行词语搭配吗?

出示第三组词:夸口 哑口无言

①指名读词。

②“夸口”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这个人在吹牛,也许不可信,是吗?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想一想。

用夸口说一句话吗?(小明经常向同学夸口自己家有很多玩具。开学时,小利就向同学夸口说期末考试能得第一名。兔子向乌龟夸口俩人赛跑,自己准能得第一。)

③哑口无言,选择字义。

老师这里为哑口无言准备了两个意思,但是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你能选出来吗?

④再读一遍这些词。

⑤能不能用上这几个词,讲一讲《自相矛盾》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自己试着说一说。

指名讲故事。

10 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课文中的字词大家已经掌握的很好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出示图片)你能在市场中找到他吗?那么就让他带领我们走进课文。

把书打开,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课文中哪看出来的?(可笑)(提示学生要抓重点词去说明自己的想法)

预设一: 学生可能会找到那个人说得话,并进行对比。或是觉得这个人说大话。(板书:夸口) 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 1)如果学生对比两句话

A 、出示第一句: “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自读)

如果体会到“矛锐利”

问:怎么读能让人们感受到“矛锐利”,你能读出来吗?(指名 2人)

如果体会到“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课件出示:各种盾(体会不论 ---都 ---)

过渡:他一方面夸口自己的矛锐利,一方面又夸口自己的盾坚固。

B 、课件出示: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伸出手指,做“戳”的动作。

你知道他现在又想夸什么吧!试着读出来。(自读)(指名 2人)

C 、出示两句:你是这个人,该怎样叫卖?(同桌互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集市。集市上的人可真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些卖东西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都想吸引更多的人到他这儿来买东西。你就是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该怎么叫卖的呢?先练一练。(自读)

谁来试试。(指名读 2人)

预设二 :学生找到当别人质问他时,他哑口无言。

( 1)他为什么被问得哑口无言?(他说得话前后不一样)

( 3)两句话说得前后不一样?我们看看他都说了什么?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接预设一。

15 分钟

(三)剧本表演,深入理解寓意。

1 剧本表演:

( 1)那我们表演一下可以吗?( 2人一组,商量商量,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

( 2)汇报表演,学生点评。

2 、深入理解寓意。

( 1)再来看这两句话,这个人前后说得两句话有问题吗?(板书:前后不一致)

( 2)看图:此时此刻,他脑子里会想什么?

( 3)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理解寓意)(说话、办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总结:这也就是“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体会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 4)运用:

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这样说吗?

老师: “今天小红怎么没来上学呢? ” 小华: “我想她可能一定是生病了。 ”

看来我们说话时也要注意,不要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了。

5 分钟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作者呢?

1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出自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叫韩非子的人所写的。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已经凝练成四个字 ——自相矛盾。这个词我们一直沿用至今。

2 、我们今天读到的课文选自韩非子的同名著作《韩非子》,课文是后人翻译出来的,想见见原文是怎么写的吗? (配乐朗读古文)

5 分钟

( 五 )作业:

出示课件

课例《寓言二则》(自相矛盾)评析

铁十一小 徐学玲

记得维果斯基曾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只有让词语动起来,它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刘 老师在教学《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语归类——强化字词积累

教学词语环节, 刘老师分别出示了“矛”、“ 盾”(两个表示古代兵器的词语),“锐利”、“坚固”(用来形容兵器特性的词语),“夸口”、“哑口无言”(用来表现人物的词语)三组词语, 在教学中, 刘老师分别出示之后,引导学生准确认读,并分别了解其词义。此种方式巧妙渗透了词语的归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与积累,并集中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一举多得。

二、借助词语——串联了解课文内容

刘 老师在分别出示了“矛”、“ 盾”,“锐利”、“坚固”,“夸口”、“哑口无言”三组词语,并进行处理之后, 抓住契机,顺势而导,提出了一个更贴近文本内容的语言训练要求: 运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以此 导读整篇课文,使词语回归课文,浑然一体,课堂由词语学习很自然就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感悟中,两 “环 ”就这样紧扣在一起,让人浑然不觉 „„这其实是通过词语串联课文内容更为生动的落实,学生在表述中不仅进一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还把握了文章的叙述线索,为下一 “环 ”的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与衔接。同时练习了词语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词语的理解。

此处教学有层次、有梯度,设计巧妙,让词语活了起来,起到了指引学生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训练语文基本能力 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字词教学也使得整个课堂变得灵动而丰厚起来。

三、借助资料——激发学习字词的兴趣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中的“矛”和“盾”是学生理解成语的关键。刚刚接触两个字时,学生直接看书下注释就能了解,但印象不深,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也都没有见过“矛”和“盾”,所以课上, 刘老师让学生先看注释,激活前知,再通过展示图片以及文字的演变过程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和更强的求知欲,最后再把他们放回成语中,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其实,字词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因此,真正的字词教学应该是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各种文化对话的过程。 刘老师在课上出示 “矛”和 “盾 ”字的演变过程,就很好地向学生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同时 给学生以新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单调沉闷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枯燥无味的词语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

四、创设情景——强化字词理解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些词语具有模糊性、意会性,很难一下作出全面、准确的解释,如果我们能根据词语的特点,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导学生悟真义,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 刘老师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 “自相矛盾 ”本义的基础上 ,又引导学生结合文句(人物说的两句话)和语境进一步感悟了 “自相矛盾” 的含义,理解其深刻的寓意。 并通过引入图片资料丰富学生对词语的认知,那五花八门的“盾”, 使学生兴趣倍增,“盾”这个词在学生的头脑里也更加鲜活起来。 之后再把它放回句子中, 并在进一步的感悟中,不断地逼近对文本语言的深层 “触摸 ”, 使学生对内容和意思有了更好的感悟。 至此 ,通过本义和文中义的相互验证和诠释 ,学生也就能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 “自相矛盾 ”的词义了 ,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达到了 “内行看门道 ”的阅读境界。

显然,这里的字词教学已经深入学生的精神领域,经过几个来回,有力地唤起了学生对词语的感觉,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最后让学生演一演 ,目的是学以致用 ,切实地把识字析词、阅读理解、写作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遵循汉字规律 进行字词教学

在具体细致、繁杂变化的教学活动中,指导思想必须明确,才能博采众长,坚持自己的特色。根据明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安排好具体的教学步骤、环节和方法。在日常的字词教学中,根据汉字的构成规律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两点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在字词教学中,形音义的结合,以义为核心,以理解和运用为目的

请先看下面的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方法:教学“天空”一词。

师:板书“天空”,并写出汉语拼音: tiā n kō ng。

哪位同学会读这两个字?要求读出拼音。

先请一位同学读,然后大家齐读。

(这是在解决读音问题)

师:谁会分析这两个字是怎样写的?

生:“天”是独体字,一横两横一撇一捺。“空”是合体字,上下结构,上面一个“穴宝盖儿”,下面一个“工人”的“工”,合起来就是“天空”的“空”。

师:同学们再“书空”几遍。

(这是解决字形问题)

师:“天空”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就是“天上”。

师:对。天空中都有什么?

生:天空中有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空气。

(这是引导理解字词的意思)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形音义相分离的方法,对形音义采取的是“单打一”各个击破的方法。形音义三者

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形是形,音是音,义是义,三者分头解决,其中对“天空”的词义理解上有欠妥之处:“天空”和“天上”不能画等号,用“天上”解释“天空”是不准确的。

请看另一种教学方法:

师生:同上一种方法一样,读拼音读字词。

师:谁会分析这两个字是怎样写的?

生:(回答同前一种)

师:“天”字为什么这样写?我们能不能把它看成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合体字?

生:(思考后回答)可以把“天”看成是由“二”和“人”组成的合体字。

师:还可以看成是哪两个字?

生:还可以看成是由“一”和“大”组成的合体字。

师:这两种分法哪一种好呢?哪一种的分法和“天”的意思有联系呢?

生:(思考后回答)还是把看成是由“一”和“大”组成好。“一大”就是“最大”,“天”最大,没有比它再大的了,所以“天”就是“一、大”。分成“二”和“人”不好。两个人怎么会是“天”呢?(同学们 和老师全笑了。)

师:那么,“天空”的“空”字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穴字头”表示洞,“工”是“工人”,“空”字表示工人在洞里干活。

师:“空”是什么意思?

生:“空”是里边什么也没有的意思。

师:那么“工人在洞里干活”是里边什么也没有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所以,把“空”解释成“工人在洞里干活”是不合适的。“穴字头”表示洞的意思是对的,如果洞里什么也没有,那不就是“空”吗?下面的“工”字在这个字中表示读音,“工”和“空”的读音相近,都含有 ong的韵母。“穴字头”表示字的意思,“工”表示字的读音,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

生:(聚精会神地听着,边听边想)

师:“天空”的“空”为什么也写成“空洞”的“空”呢?

生:因为“天”上什么也没有。

生:有太阳、月亮、星星。

生:有空气。

师:天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地方有空气,在遥远一些就有日月星,但它仍然像是空荡荡的,因为它太大了,是“一大”。嘛!所以叫“天空”。

生:(大家都点点头)

师:谁能再正确地把“天空”这两个字解释一遍?(这是在反馈巩固)

这种教法就不是形音义“单打一”相分离的方法了,而是把形音义结合在一起,因形说义,以义联形,形中有音,以形标音的方法了。不是单纯记忆,而是生动活泼的思维,也为以后的虚席打下扎实的基础。

请再看下面的一组例子。

第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烦闷”一词。

烦, fá n左右结构,左边一个“火”字,右边一个“页”字。闷,半包围结构,里边一个“心”字,外边一个“大门”的“门”字。烦闷就是心情不畅快的意思。

第二种教学方法:

先引导学生看幻灯片,思考并讨论“页”字旁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讨论 和老师引导,同学们明白了“页”表示人的头。

“烦”表示人的脑袋里像着了“火”似的,又着急又难受。“闷”是形声字,“心”表示心里憋得慌,恼怒。“门”表示读音,“门”和“闷”读音相似。烦闷,就是人的心情不舒畅,恼怒而憋气,脑袋里像着了火一样。

第一种教法简单省事,容易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省时省力。但从培养学习能力、训练良好的思维习

惯、学习的长远的效果来看,当然是第二种方法好。

这第二种方法就是“形音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形音义相结合”,就是不像一般方法那样,把形、音、义割裂开,死记硬背地记字形,孤立地读字音,生吞活剥地背字义。不是教字形时就单教字形,教字音时只教字音,讲字义是仅讲字义,单线联系,单打一作战。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形和义、形和音之间的联系,有时也涉及一点儿音和义之间的联系。音、形、义是文字的三个方面,只有掌握了这三方面及三方面之间的联系,才是真正从整体上掌握了这些字。只掌握了形和音而不理解字义,只能说是掌握了字的局部,或者说是掌握了字的外部形式。“形音义相结合”,这样做不但掌握了字的局部,而且也掌握了字的整体;不但掌握了外部形式,而且也掌握了字的内在灵魂和内容,才是真正全面深入地掌握了字词。“音形义相结合”,就是“当感知字的任一因素时,能准确地再现其他两个因素,即见形而知音、义,或闻音而知义、形、或表义而知形、音。”

“以义为核心” ,就是通过对字形和字音的分析,去理解字义;理解了字义后,再返回去巩固字形和字音。第一,始终把字义教学当做重点;第二,对字的形音认读也要围绕字义去进行;第三,把字义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之中,不离开字义去单纯进行字形和字音的教学,在整个识字过程中,把字义当作“根本”问题,紧抓不放。请看下面的教学方法的对比:

同是教学“袅袅”一词,有三种具体教法,具体过程省略,只述其基本部分。

第一种:

袅, niǎ o,上下结构,上面一个“鸟”字,但省去一横。下面一个“衣服”的“衣”字。“袅袅”是“细长柔弱”的意思。写三遍。(这是音形义相分离的教学方法,从查字典中抄下字词的意思。)

第二种:

袅, niǎ o,上下结构,上“鸟”下“衣”,但“鸟”字少一横。这个字我们怎么记呢?可以有好多种方法,如:( 1)衣服上绣了一个鸟头,因为鸟儿少一笔,就是鸟头。( 2)晒在院子里的衣服上站着一只鸟。( 3)鸟儿的衣服真漂亮。( 4)鸟儿全身的羽毛好像是一件美丽的衣裳。“袅”组成词是“袅袅”,细长柔弱的意思。(这种方法本来的愿望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虽然生动,但却脱离了字义,没有围绕字义去理解,是人外加的,不是字词本身所具有的。对字形的记忆或许有些帮助,但对字义的理解是无益的。)

第三种:

生:袅, niǎ o,上下结构,上“鸟”下“衣”,但“鸟”字少一横。

师:“鸟”字在这里为什么要少一横呢?

生:一横的空间被下面的“衣”字占用了。

师:对。“鸟”字在这个字上有什么作用?

生:“鸟”字表读音,“鸟”、“袅”读音相同。

师:“袅”字下面的为什么写成“衣”字?

生:(思考)

师:因为“袅”字本来形容衣服上的带子又细又长、柔软的样子,所以“袅”字写成“衣”字。组成“袅袅”一词,也含有细长柔软的意思。本课的“袅袅”形容什么呢?

生:本课形容“炊烟”。

师:“袅袅炊烟”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家家户户做饭时,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拖得长长的,像衣服袋子一样,(边讲边作手势) 师:很对。“袅袅”还可以形容什么?

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的样子,如“垂柳袅袅”。

这第三种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字形的观察与分析,去了解字音和字义,理解字义以后,返回来又巩固了字形和字音。引导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了字怎样写,怎样读,还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读。这就是“形音义相结合,以义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以理解和运用为目的” ,就是绝不仅仅以会写字形、会读字音就算大功告成了。要引导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字词的意义,在头脑中进行鲜明的形象思维和准确的逻辑思维,而且要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会运用。检验字词教学的效果,不能只看会读会写的数量,而主要看正确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质量。理解和

运用是检验字词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标准,也是我们字词教学的目的。

什么是理解?

首先,我们应该说明:

照抄不是理解。不少学生在预习本上把字典上的意思抄下来,老师在提问时,能照着说出来。虽然回答的准确,但这不是理解。

死记硬背不是理解。学生即使能把字词的意思背下来,甚至十分熟练,但这也不是理解,并不能说明这些词语学生已经懂了。

模仿重复不是理解。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第二个学生也照样复述一遍,这是机械的模仿,表面重复并不见得理解内容。所以,我们决不能以学生会回答出问题来判断他是否真正会了。

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不是理解。只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模糊的轮廓,这也不是理解。比如学生认为:“屹立”是“站立”的意思,这就不能说他已经理解了。

一知半解、蜻蜓点水不是理解。学生只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星半点儿,即便是正确的,也不能说是理解了。比如有的学生只知道“稗”是一种草,到底是什么样的草,不明白它的样子和特点,这就是说便没有真正理解。

那么,到底什么是理解呢?

《辞海》对“理解”的解释是:了解;领会。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理解事物时需应用已有知识,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新知识。理解过程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理解是通过亲身经验而实现的;间接理解须经过一系列的分化、综合过程,从最初模糊笼统逐渐过渡到明确清楚。实践实践是理解的基础。(《辞海·教育心理分册》)

综上所述,可见理解是一种思维认识过程。前面所提到的照抄、死记硬背、模仿重复、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之所以不是理解,是因为他们都不是思维认识的过程,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最多也只是机械记忆,没有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

要达到对词的理解,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能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能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示意,在脑海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情也能为之所动。

文字只是一种符号,理解是把这些符号在脑海中变成一系列活的形象,象在脑海中放映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一样生动有趣。请看下面的例子。

比如《黄鹂和山雀》一课中“梨椿象”一词,如果只是介绍“梨椿象是生长在梨树上一种害虫。”学生就不会理解。因为这句话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只是一种模糊的影子。

我们采取了讲解和看图像相结合的方式:

师:“椿象”是一种昆虫。身体圆形或者椭圆形,头前长着一个像吸管一样的口器,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样,身体会发出像臭椿树一样的臭味,所以叫“椿象”,也有人管他叫“臭大姐”。“梨椿象”就是生长在梨树上的“椿象”。(边讲边指彩图)

生:(随老师的讲解观察)

师:谁能讲一讲“梨椿象”身体和外表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生:“梨椿象”身体表面是黄褐色的,像树皮一样。

师:他为什么要长成像树皮一样的黄褐色呢?

生:这是为了不让人或者鸟儿发现它。

师:这叫„„

生:保护色。

师:对。那么,“梨椿象”吃什么呢?

生:用它那针管一样的口器吸果汁。它是害虫。

师:很对。梨椿象是吸果汁的害虫。那么,谁来消灭它呢?

生:是山雀。

这样,通过看图讲解以及讨论,学生明白了“梨椿象”的形状、颜色、危害、天敌,而且也明白了它为什么叫“梨椿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形象,他们犹如看到了真的“梨椿象”。

又如古诗《蚕妇》中“遍身罗 绮者,不是养蚕人 ”。“罗 绮 ”一词,是理解这句诗的关键之处。如果把“罗 绮 ”解释成“美丽的丝织品”,那么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美丽?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们采取了讲解、观察实物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师:“罗 绮 ”的“ 绮 ”为什么是绞丝旁?

生:因为“罗 绮 ”是一种丝织品。

师:对。“罗 绮 ”是一种什么样的丝织品呢?

生:(回答不出。)

师:“罗 绮 ”是一种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而且很薄,轻如纱。(拿出一块带有美丽花纹图案的丝织品。老师把它展开,学生聚精会神的观察,口里还不时发出赞叹声。)

师:在古代,谁穿这么好的衣服?

生:有钱的人。

生:当官的人。

师:很对。“罗 绮者 ”在这里就是指那些有钱有势的财主,当官的官僚。

再如“津津有味”一词,学生一查字典就会看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津津”是“形容有滋味,有趣味:津津有味。”这样是不是就理解了呢?难说。我们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师:津读作jīn,不读jīng。津本意是“唾液”、“口水”,所以偏旁是三点水,“聿”yù表示读音,现在“聿”和“津”的读音不相近了,在古代是相似的。“津津”表示唾液很多,口水很多的意思。什么时候口里的唾液就会多呢?

生:在吃好东西的时候。

生:在吃喜欢吃的东西时。

生:想吃酸东西的时候。

师:总之,在看到我们有滋味、感兴趣的东西时,口里的唾液就特别多,这就是“津津有味”。谁能用“津津有味”造个句子?

生:我吃花生吃的津津有味。

生:我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干。

师:“津津有味”难道只能形容吃吗?

生:还能形容看什么,比如我津津有味地看书。

生:我津津有味看别人下棋。

师:对,也可以说津津有味干什么。“津津有味”不只形容吃喝,它可以形容人很有兴趣地做事情,做事情时自得其乐的样子。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理解好像是消化和吸收,不是大脑对知识机械的存储和容纳。“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一整套符号体系,另一方面要掌握符号所代表的事实、概念和原理。其中后者更重要。”(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第三十一页)我们教师,就应该利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概念、原理、原则,达到理解的程度。

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能再造想象,这只是对理解的基本要求,是最低层的要求。

第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表面的外在表现,看到没在的精神实质。

在教“秩序”一词时,我们采取了下面的办法。

师:“秩”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哪个字表义、哪个字表音?

生:“秩”是由“禾”与“失”两个字组成的。“禾”表义,“失”表音,“失”与“秩”读音相近。 师:对。“秩”为什么用“禾”来表示意思呢?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思考)

师:“禾”表示什么意思,请看幻灯片,要边看边想。(出示幻灯片)

师:谁看明白了,说一说。

生:“禾”像一棵麦子、稻子的样子,上面一瞥像结的粮食穗儿。

师:很好。“禾”字就表示麦子、稻子、谷子等庄家。“禾”字旁和庄家有关。“秩”表示田里面的庄

家什么样子呢?

生:一行一行很整齐。

师:对。像田里的庄稼那样,一点也不乱,很整齐,这就叫“秩序”好,或者叫有“秩序”。所以“秩”写成“禾”字旁。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序”字是由那两部分组成的?都表示什么?

生:“序”由“广字头”和“予”组成。“予”表音,“广字头”不知道表示什么。

师:我们再来看幻灯片。(出示幻灯片)

师:谁看明白了“广字头”什么意思?

生:“广字头”表示房屋。

师:对。“广字头”表示房屋,凡是“广字头”的字都和房屋有关系。“序”字表示房屋的什么样子呢?

生:一排一排的,一间一间的,排列得很整齐,一点儿也不乱。

师:很好。“序”字也表示整齐不乱的样子,和“秩”自成一个词“秩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秩序”表示整整齐齐,有条有理,一点儿也不乱的样子。

师:是的。“秩序”难道只能形容房屋和庄稼吗?

生:不,也可以形容人。

师:好。“秩序”现在主要是形容人。我们小学生要“守秩序”是什么意思?

生:“守秩序”就是上课不随便说话。

生:出教室、进教室不要挤,要一个一个走。

生:买东西要排队。

„„

师:非常好。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守秩序”的事。我想你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希望你们以后也这样做下去。

这种方法,通过形义结合、举例归纳,再举例发散,使学生把抽象的字义词义具体化了,又进一步加以概括,由表及里地进行思维,这就是理解。这样做不但脑中有了鲜明的形象,而且明白了事物的性质和归类。

第三,能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一个字或一个词在形、音、义等方面与其他字、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掌握字或词在字形、词形方面的纵横联系,指的是当看到一个汉字时,脑海里显现的不只是这个字,同时也会显现它的形近字,并且能够清楚地分辨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另外,还指当看到一个汉字时,也会想到一些与它同偏旁部首、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并且能够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比如,当看到“庆”字时,同时会想到它的形近字是“厌”。“庆”表示有了共同的喜事而快乐或进行纪念活动,可组成“庆祝、庆贺、欢庆、庆幸、国庆、校庆、普天同庆”等词语。广,表示房屋,大,表示人在手舞足蹈的活动,所以“庆”字表示人们有了共同的喜事而快乐或进行纪念活动。“厌”表示犬跑到“厂”里来了,让人憎恶、不喜欢,所以“厌”是憎恶、不喜欢的意思。可以组成“厌恶、厌烦、厌倦、讨厌”等词语。这样,就清楚地把这一形近字分辨明白,不会记混或弄错。

另外,当看到“庆”字时,应分辨出它是“广字头”,用“广字头”组成的字都跟房屋有关,于是脑海中应显现一系列用“广字头”组成的字,并指导它们和“广字头”的联系。

庄——在土地上盖成的成片的房子,村庄。

庐——简陋的房屋,茅庐。

库——存放车子或者其他东西的房屋,库房。

庞——极大的房屋,传说可以装下龙,形容极大的样子,庞大。

店——供客人住或者做买卖的房屋,客店、商店。

庙——古代供神鬼、名人、祖宗的房屋。

府——古代称官吏办公的处所或住宅,现指国家机关,官府,政府。

底——本指房屋最下的部分。

废——房屋已经损坏,不能够再使用了。

庭——厅堂或院子。

座——屋子里的座位。

廓——房屋外部的四周部分,轮廓。

这样,看到一个字就联想到一串字,掌握了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掌握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达到了较高层次的理解。其中形近字的辨析表示字形的横向联系,同偏旁部首、字义相关字的辨析表示字的纵向联系。

掌握字词在读音方面的横纵联系,指的是看到一个汉字,脑子里显现它的同音字,并联想到一系列与它同一声旁的字,而且能辨析异同点。

如看到“馒”字,同时也会想到它的同音字是“蛮、埋、瞒”。虽然都读mān,但字形与字义都不同。

蛮——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可以组成词语“蛮横、蛮干、野蛮、蛮不讲理”等。

埋——表示不满和责难,组成词语“埋怨”。

瞒——把真实的情况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可以组成词语“隐瞒、瞒哄、瞒上欺下、瞒天过海”等。

另外,看到“馒”字,应该知道它是形声字形旁是“食”,声旁是“曼”,于是脑中应该显现出一系列用“曼”作声旁组成的字,并会辨析其异同。

馒——一种发酵的面粉整成的食品,所以是“食字旁”。

鳗——一种身体长形,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表面多粘液的鱼,也叫白鳝、白鳗,简称鳗,所以是鱼字旁。读作mán。

漫——水过满,到处流,不受拘束,随便的意思,所以是“三点水旁”,组成词语有“漫无边际、漫游、漫步、漫山遍野、散漫”等。读作màn。

慢——本义表示内心看不起别人而态度冷淡,没有礼貌,所以是“竖心旁”,组成词语有“澳门、怠慢”等。因为内心轻视、态度冷淡,所以动作迟缓、速度低,组成的词语有“慢车、快慢、慢慢腾腾、慢条斯理、缓慢、慢性子”等。读作màn。

幔——像火光那样颜色鲜明而美丽,所以是“火字旁”,组成词语有“幔帐、幔子”等。读作màn。

蔓——指植物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所以是“草字头”,组成词语有“爬蔓、瓜蔓、顺蔓摸瓜、蔓延”等。读作màn或wàn.

这样,看到一个字,联想起一串字,而且掌握了他们的异同点和内在联系,同音字的辨析表示字音的横向联系,同一声旁的音近又形近的字的辨析表示纵向联系,就可以说达较高层次的理解了。

掌握字词在意义方面的横纵联系,指的是当看到一个词时,脑海中显现的不仅是这个字词,同时也显现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能辨析近义词的异同点。

如看到“矗立”,会想到它的近义词是“耸立”和“屹立”。这三个词都有“高高地站立”的意思,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矗立:突出的特点是非常置,所以写三个“直”字,表示高高的耸立着,一般形容直上直下陡峭坚挺的山壁或者建筑物。

耸立:像动物的耳朵那样,又尖又细,高高地站立着,所以写成“耳字底”。“从”表示读音。突出的特点是形容又细又高的东西高高站立。

屹立:形容大山那样一动不动稳固地站立着,所以是“山字旁”。突出的特点是稳固,所以常常形容不可动摇。

又如,看到一组近义词中的任何一个词,脑中也会显现其他相关的词,如看到了“连续”就会想到“继续”和“陆续”;看到了“陆续”,也会想到“继续”和“连续”。

连续:像很多辆车行走那样,一个爱一个,一个接一个。中间的距离和间隔时间差不多。

陆续:像水中的大大小小的陆地一样,虽然是连环不断互相连接的,但中间的距离却有长有短,比喻几件事间隔的时间也不一样,有长有短,疏密相间。

继续:做完一件事后,不间断地连着做下去,延长下去,不停止。

能准确地辨析近义词,就是常握了字词意义的横向联系,能正确理解反义词,就是掌握字词意义的纵向联系。

理解是经历一定的过程逐步深入的。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的理解可以有种种不同程度、不同水平。

前边我们还说道,“运用”也是一个目的。那么,什么是运用?为什么以运用为目的?

运用就是使用已掌握了的词汇去思维和表达。词汇是思维的工具。有了丰富的词汇,思维才会有广度和深度。词汇贫乏的人,就不可能有准确而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我们掌握大量词汇,就是为了促进思维,发展思维。词汇也是表达的工具,人就是利用这些词组组成句段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就是为了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一个字或一个词,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它们发展思维、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教学生学习字词,掌握词汇,也是为了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和思想感情的表达。牢固地树立这个教学观念,就可以克服教学中许多无效劳动。要想道道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字词教学就要形音义相结合,以义为中心。

二、识字教学活动是系统的教学过程

不能认为识字只是教学生认几个字或几个词,而应该树立整体观念,即把字词教学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去思考,使识字、阅读、写作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以识字教学为阅读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不能不分时间\班级,不分学生具体情况地使用同一发放进行字词教学。教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会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谓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它应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识字教学说,低年级阶段只要是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笔顺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简单的分析方法,不可能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中年级阶段主要是熟练掌握识字的方法,能熟练地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基本上掌握形音义分析方法,培养自学能力。高年级阶段已经形成识字技能,自学能力初步形成,读写达到“半自动化”。在同一年级也应分成几个阶段,每一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每一节课也是一个教学过程,也应分成几个阶段,如准备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巩固练习阶段等等,每一阶段用不同的方法。

教法方法要随发展阶段的进化而变化,要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只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教学方法,不应该有固定僵死的教学模式。

我们主张“教学过程论”,就要求每一阶段必须有此阶段的教学任务和重点,而且在这一阶段必须完成,不能拖延到下一阶段中去。提倡在这一阶段内“打歼灭战”。学就要就好,学扎实。比如在学习偏旁部首阶段,必须结合实际把每个偏旁部首多表示的意义要全掌握,才能为分析形音义阶段打下牢固世基础。

“教学过程论”还要求每个阶段安排要科学合理,互相衔接,要系列化,系统化。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进,基础打好,水到渠成。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参考资料

《论语》二则 教学设计

铁十一小 巩宁

教学要求:

⒈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⒉朗读课文,在读文言文时,能根据意思停顿,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⒊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⒉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曾经学习过一篇《论语》,谁还记得?(请同学背诵)

⒊对《论语》这本书你有多少了解?(《论语》是记录孔子及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⒋那对孔子你又有多少了解呢?(学生谈对孔子的了解。)

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㈠读书的学法梳理

⒈那你们还想更多的了解孔子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记录着孔子语言的这两则《论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正确呢?(学生自读)

㈡正确流利读书。

⒈课文读正确流利。请两名同学读读。

出示:曰。读一读,什么意思?注意读的长一些。

矣:没有实际意义,是语气词。和焉一样。

而:连词。读时注意前后联系。

这些字的字音要注意。

为:注意读音是二声。是什么意思呢?当做。

则:找找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出示字义,选择。

字义:1 .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

2 . 量词。

㈢理解意思的学法梳理。

⒈你有什么办法把课文的意思弄清楚呢?(查字典、请教别人、看注释。强调书下有好几个注释,看注释是个好办法。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怎样知道一句话的意思呢?)

⒉请你结合注释,先自己理解课文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字或词的意思,可以画下来,标上一个小问号。

⒊同桌交流,老师建议每一个同学都先读一读论语,然后再说一说论语的意思。(老师巡视) ㈣第一则论语

⒈这则论语告诉我们什么?(导向理解论语的意思)

⒉这几个字的意思你理解吗?(温、故、新、为、矣)

⒊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读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得缓慢,个别字拖音)

⒋大家想一想,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能对他的弟子说这句话?(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读出劝戒或赞赏的语气)

⒌孔子的弟子有这么多的收获,那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哪?(通过聊天让学生明白,技能、技法的长进是自己温故而知新的结果,同时把新的体会告诉他人,就是别人的老师)

㈤第二则论语

⒈“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孔子告诉我们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又是什么呢?(导向对句意的理解)

⒉理解字义:思、则、罔、殆

⒊读出理解。

⑴指名读。

⑵提问读:学而不思 ,思而不学 。

⑶这样做不行_____,再来读读_____。

⑷劝告我,可以吗?

⒋知新

______则获。

评:你真正做到了学思结合。

⒌学思结合则获,那怎样做会没有收获呢?(导向朗读)

三、总结,拓展延伸

⒈请你轻声读读这两则论语,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都明白了些什么?

学 思

板书:温故 → 知新

结 合

⒉这么好的学习方法是谁告诉我们的呢? 2500 多年前,孔子说的这两句话,今天我们读来,对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有这么多的帮助。孔子不仅在学习上给我们讲明了方法,而且他的话在做人、做事、品德修养上也给后人以启示。(出示课件)

⑴请你轻声地读读孔子说的这些话,哪句是你熟知的,你能给我们讲讲意思吗?

⑵指名讲意思。

⑶指名读。

⒊精炼的语言凝聚着孔子非凡的智慧和人性上的光辉, 2500 年间,孔子的一言一行激励着许多文人、许多武士、许多的报国英雄,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的振兴,一直在努力奋斗着。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人,就连国外的许多国家也成立了“孔子研究会”,他还评为“世界十大古代文人”之首呢。我希望我们同学也能从中获得收获。

课例《论语》二则 评析文本

铁十一小 徐学玲

语言最小的单位是“词”,字要通过词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句子要凭借词,才能组合排列。对语文学习,字词是基础,是根本;没有了字词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空洞和苍白了。

巩 老师在教学“《论语》二则”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联系,理解体验

唤醒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再利用旧的词汇过渡理解新的词语,使新词在旧词的再现中融会贯通,从而使新词的意思逐渐清晰明了。

本节课上,对于语气词“矣”的教学, 巩老师采取了与学生学过的“焉”这一旧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感受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无痕地向学生渗 透了古文中语气词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给学生留下终身受用的知识。

另外,汉语本身就有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字词教学时,一定要关注文本,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个字词,建立联系,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去运用。这就是学习汉语要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的道理。

本节课上, 巩老师还适时引导学生把课文题目中的“则”,与课文中的“则”建立了联系,对比着来理解,也强化了学生字词的感悟和积累,对于今后的运用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语境,理解体验字词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有些词语单独理解起来较难,但是,如果将其置于语言环境中、联

系上下文来理解就会容易得多。 巩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词语分类处理,从而较好地化解了学生理解的难点。例如,“温故”“知新”“学”“思”“罔”“殆”等重点词,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 于是巩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词放到句子中去思考,先说一说读懂了什么,顺势让 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样学生对词句就都理解了,之后再反复诵读内化,进行积累。

可见,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词句,就要将词语置于句子之中,也就是语言环境中,也就是说 词语探究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只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词语,才会让词语充满生命的色彩,也只有 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字不离词 ”、 “词不离句 ”、 “句不离篇 ”,这就是字词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这里, 巩老师对词语的教学并未停留在简单的词面上,而是在学生初步感受词语的基础之上又将学生引向了句子,请学生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词语是零碎的,而句子却是完整的。词语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句子的温暖怀抱中。 巩老师把词语的教学过渡到了句子教学上,层层深入、步步为营, 扎扎实实,将感受到的热乎乎的词语引向文本,让词语永远活在了文中、活在心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验字词

课文大多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场景,以及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刻的思想道理来感动读者。因此,学习课文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验,就能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的特定氛围中,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如: 巩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学”和“思”及其关系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理解和体验的。这些理解和体验,不是简单的来自老师的讲解,而是在与生活实际真正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潜心体会,使字词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使他们的心灵丰富起来。这样,学生便能真正读出词语的内涵,读出自己的理解了。

可见,在字词教学中,教师适时把品析词语和理解课文、认识世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充实到语文教学中来,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趣味,更有实效,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发展其语言运用能力也大有裨益。

四、强化朗读,理解体验字词

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有滋有味地读,全神贯注地读,感受文中绚烂的语言,让读触动心灵,激发学生探究、感悟词语的兴趣。

《论语》二则中,文中深刻的道理,是通过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表现的。巩教师在课上很重视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培养朗读的能力,掌握朗读的技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到课文的典范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深入地理解道理。如在学生理解两句意思之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之后教师进行范读。在学生理解词语,感悟句意时, 巩老师还摈弃了为解词而解词的简单做法,将理解词义与朗读训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体验中真切地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句中词语的意思,更体验到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了。 可见,通过句子朗读可以很 好促进对词语的感悟品味,感受词语带来的情感体验,它们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如何运用评价指导学生积累成语

_____ 字词能力形成性评价工具使用案例

梁山中英文学校 祝爱香

成语宝典

( 自主学习 )

同学们,“成语宝典”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自制的“成语宝典”样子一定很精致,内容一定很精彩。老师给你们找来了小朋同学的“成语宝典”,他的设计很新颖,内容也很丰富。你打开以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脑力大比拼

1 、打开宝囊:

宝囊 ----- 学成语长智慧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 ) 1256789 ( )

1+2+3 ( ) 333 555 ( )

3 . 5 ( ) 5 10 ( )

9 寸 +1 寸= 1 尺( ) 1 × 1 = 1 ( )

2 、宝盆等着你:

宝盆 ----- 学成语知名人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作家杜鹏程( ) 画家刘海粟( )

革命家王任重( ) 作家陈残云( )

原北京市长焦若愚( ) 影星成龙( )

你能解读老师和同学们的名字,看它们取自什么成语吗?

3 、开启宝瓶

宝瓶 ----- 谜语猜成语

①龙 --------- ②闹 ------------ ③掠 ------------

④寸步不离 -------- ⑤百米赛跑 -------- ⑥蛀书虫 -------

⑦纸老虎 -------- ⑧丢西瓜捡芝麻 ------ ⑨鱼尾纹 -------

你能照样子编几个吗?

4 、进入宝库

宝库 ---- 读古诗知成语

相逢何必曾相识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曲只应天上有 , ______________。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能设计出更有趣的题目吗?

评价与反思

1 、你来评价一下小明的“成语宝典”,你给他几颗红星?为什么?

2 、你的“成语宝典”中一定也藏着许多“宝”,你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吗?

和你的好伙伴讨论一下,积累成语有哪些好方法,试着总结几种。

3 、你愿意给成语分类吗?把你“宝典”中的成语放入下面的“百宝箱”中吧 !

描写神态的

描写色彩的

描写心情的

4 、你觉得小明“成语宝典”中的哪些内容使你深受启发?你有新的想法吗?

在班级内开展“成语宝典”的比赛活动,评出最佳“成语宝典”。

“成语宝典”设计形式灵活多样,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在一个班进行了

检测,具体情况如下:

1 、数据分析

有 25 位学生很好地完成了这项评价,用时 40 分钟左右。其中“数字猜成语”一题完成较好, 90% 正确。“学成语知名人”所有学生都写得十分正确。“谜语猜成语” 7 名同学稍有错误,对于读古诗知成语的题目,学生都在理解内容,想像意境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其中“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题,回答“绝处逢生”的 15 人,回答“柳暗花明”的 13 人,回答“山穷水尽”的 2 人,回答“死里逃生”的 4 人,只有个别学生理解错误。“相逢何必曾相识”一题,回答“似曾相识”的 18 人,“一见如故”的 20 人,理解基本准确。

2 、现场发挥

在完成“学成语知名人”的题目后,同学们又自行设计了一项活动,即“猜同学的名字取自何成语”,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举例如下:

李晶莹 ( 清澈透明、玲珑剔透、晶莹透亮 )

张思颖 ( 才思敏捷、才智过人 )

李文博 (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 )

李斌 ( 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

在完成谜语猜成语后,同学们又自行设计一些有趣的谜面。如:

演员 ---- 逢场作戏 哭诉 ---- 声泪俱下

气球 ---- 不翼而飞 登山 ---- 步步高升

铁公鸡 --- 一毛不拔 一个巴掌拍不响 ---- 孤掌难鸣

哥哥怕弟弟 --- 后生可畏 律师犯罪 ---- 知法犯法

七十二小时不见 --- 士别三日

一只蜜蜂叮在挂历上 --- 风和日丽

有十只羊,九中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 --- 抑扬顿挫

在完成读古诗知成语后,一组同学又在原题基础上经过创新,设计了一更新颖的题目。

现举一例。

下面每个成语中都缺少一个字,请你正确填写,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我们熟悉的哪

一首诗。

1 、黑□不分 2 、重见天□ 3 、□依不舍 4 、青□绿水 5 、同归于□ 6 、青

□不接 7 、口若悬河□ 8 、刀枪不□ 9 、□阔天空 10 、□水年华 11 、□

擒故纵 12 、□苦潦倒 13 、□辛万苦 14 、万□长城 15 、□不转睛 16 、三□半

夜 17 、□行下效 18 、□望无际 19 、□出不穷 20 、月满西 □

把上面的答案,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你知道这首诗的诗名及作者吗?

家长签名:

“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积累成语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3 、评价与反思

在评价与反思过程中,学生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在评价小明的“成语宝典”时,黄立萍这样写道:“小明的成语宝典我给他圆颗星,因为他做的新颖有趣,让们在快乐中丰富了知识,但内容设计上还不够丰富。假如让我来设计,我还要在此基础上增添一些更好玩的。如:看图画猜成语、根据意思猜成语、自编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成语园地等。在谈及自己的成语宝典和积累成语的好方法时,同学们更是滔滔不绝。吴轲同学的成语宝典利用幻灯片制作动画让同学猜成语,嬴得了大家的好评,展示完

自己的成果后,在同学们的掌握中,他高兴得蹦了起来。大多数学生归纳了三至六种积累成语的方法。最常见的如分类记成语、编故事记成语、自编谜语记成语、绘图记成语、小组展开比赛等。

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相互讨论,相互评价和借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评价活动,同学们深受启发我们深有感触。为什么以前通过背诵、默写来评价学生积累成语的情况时,效果总是不理想,强调了几遍的问题重复出现错误。而现在,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去评价,学生就这样乐于接受并热情高涨呢?一位家长写道:“如果能把这种游戏式的教学贯穿到语文课堂,将会使绝大多数学生乐学、好学、主动求知”。由此可见,把发言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评价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亮点和不足,将会激发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挖掘出他们无穷的潜质。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 、通过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3 、通过第一则寓言《自相矛盾》的学习,学会学习寓言的方法(知故事,明道理),并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则寓言《掩耳盗铃》。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寓言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寓言。

1 、故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课件:亡羊补牢的图片)

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故事?(课件:亡羊补牢)

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由一个同学讲故事)

2 、揭示课题:

《亡羊补牢》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故事,这个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 道理。像这种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我们就叫它寓言。 (板书:寓言 )

这学期我们学习其中的两则(板书:二则)

5 分钟

二、学习《自相矛盾》

( 一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复习字、词。

⑴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举起右手一起写,(板书:自相矛盾)

请大家打开书,先小声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⑵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会读了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出示第一组词:矛

①你们知道什么是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和他一起打开书,你来给大家读一读。评:你真会学习,读书下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生字词的意思,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矛,最初人们根据矛的样子勾画出的象形字是这个样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矛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就是现代汉字“矛”字。(课件演示)

②你们知道什么是盾吗?

这是盾,他也是由用图形来做文字使用,慢慢演变成现代汉字。(课件演示)

教师说明:矛和盾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战场中,矛用来进攻敌人,而盾用来遮挡矛或者其它尖锐的东西,保护自身的安全,作用可大了!

出示第二组词:锐利 坚固

①指名读。

②齐读。

③现在,投影上有四个词,你能两个为一组进行词语搭配吗?

出示第三组词:夸口 哑口无言

①指名读词。

②“夸口”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这个人在吹牛,也许不可信,是吗?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想一想。

用夸口说一句话吗?(小明经常向同学夸口自己家有很多玩具。开学时,小利就向同学夸口说期末考试能得第一名。兔子向乌龟夸口俩人赛跑,自己准能得第一。)

③哑口无言,选择字义。

老师这里为哑口无言准备了两个意思,但是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你能选出来吗?

④再读一遍这些词。

⑤能不能用上这几个词,讲一讲《自相矛盾》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自己试着说一说。

指名讲故事。

10 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课文中的字词大家已经掌握的很好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出示图片)你能在市场中找到他吗?那么就让他带领我们走进课文。

把书打开,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课文中哪看出来的?(可笑)(提示学生要抓重点词去说明自己的想法)

预设一: 学生可能会找到那个人说得话,并进行对比。或是觉得这个人说大话。(板书:夸口) 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 1)如果学生对比两句话

A 、出示第一句: “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自读)

如果体会到“矛锐利”

问:怎么读能让人们感受到“矛锐利”,你能读出来吗?(指名 2人)

如果体会到“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课件出示:各种盾(体会不论 ---都 ---)

过渡:他一方面夸口自己的矛锐利,一方面又夸口自己的盾坚固。

B 、课件出示: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伸出手指,做“戳”的动作。

你知道他现在又想夸什么吧!试着读出来。(自读)(指名 2人)

C 、出示两句:你是这个人,该怎样叫卖?(同桌互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集市。集市上的人可真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些卖东西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都想吸引更多的人到他这儿来买东西。你就是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该怎么叫卖的呢?先练一练。(自读)

谁来试试。(指名读 2人)

预设二 :学生找到当别人质问他时,他哑口无言。

( 1)他为什么被问得哑口无言?(他说得话前后不一样)

( 3)两句话说得前后不一样?我们看看他都说了什么?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接预设一。

15 分钟

(三)剧本表演,深入理解寓意。

1 剧本表演:

( 1)那我们表演一下可以吗?( 2人一组,商量商量,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

( 2)汇报表演,学生点评。

2 、深入理解寓意。

( 1)再来看这两句话,这个人前后说得两句话有问题吗?(板书:前后不一致)

( 2)看图:此时此刻,他脑子里会想什么?

( 3)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理解寓意)(说话、办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总结:这也就是“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体会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 4)运用:

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这样说吗?

老师: “今天小红怎么没来上学呢? ” 小华: “我想她可能一定是生病了。 ”

看来我们说话时也要注意,不要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了。

5 分钟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作者呢?

1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出自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叫韩非子的人所写的。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已经凝练成四个字 ——自相矛盾。这个词我们一直沿用至今。

2 、我们今天读到的课文选自韩非子的同名著作《韩非子》,课文是后人翻译出来的,想见见原文是怎么写的吗? (配乐朗读古文)

5 分钟

( 五 )作业:

出示课件

课例《寓言二则》(自相矛盾)评析

铁十一小 徐学玲

记得维果斯基曾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只有让词语动起来,它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刘 老师在教学《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语归类——强化字词积累

教学词语环节, 刘老师分别出示了“矛”、“ 盾”(两个表示古代兵器的词语),“锐利”、“坚固”(用来形容兵器特性的词语),“夸口”、“哑口无言”(用来表现人物的词语)三组词语, 在教学中, 刘老师分别出示之后,引导学生准确认读,并分别了解其词义。此种方式巧妙渗透了词语的归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与积累,并集中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一举多得。

二、借助词语——串联了解课文内容

刘 老师在分别出示了“矛”、“ 盾”,“锐利”、“坚固”,“夸口”、“哑口无言”三组词语,并进行处理之后, 抓住契机,顺势而导,提出了一个更贴近文本内容的语言训练要求: 运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以此 导读整篇课文,使词语回归课文,浑然一体,课堂由词语学习很自然就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感悟中,两 “环 ”就这样紧扣在一起,让人浑然不觉 „„这其实是通过词语串联课文内容更为生动的落实,学生在表述中不仅进一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还把握了文章的叙述线索,为下一 “环 ”的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与衔接。同时练习了词语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词语的理解。

此处教学有层次、有梯度,设计巧妙,让词语活了起来,起到了指引学生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训练语文基本能力 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字词教学也使得整个课堂变得灵动而丰厚起来。

三、借助资料——激发学习字词的兴趣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中的“矛”和“盾”是学生理解成语的关键。刚刚接触两个字时,学生直接看书下注释就能了解,但印象不深,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也都没有见过“矛”和“盾”,所以课上, 刘老师让学生先看注释,激活前知,再通过展示图片以及文字的演变过程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和更强的求知欲,最后再把他们放回成语中,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其实,字词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因此,真正的字词教学应该是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各种文化对话的过程。 刘老师在课上出示 “矛”和 “盾 ”字的演变过程,就很好地向学生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同时 给学生以新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单调沉闷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枯燥无味的词语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

四、创设情景——强化字词理解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些词语具有模糊性、意会性,很难一下作出全面、准确的解释,如果我们能根据词语的特点,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导学生悟真义,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 刘老师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 “自相矛盾 ”本义的基础上 ,又引导学生结合文句(人物说的两句话)和语境进一步感悟了 “自相矛盾” 的含义,理解其深刻的寓意。 并通过引入图片资料丰富学生对词语的认知,那五花八门的“盾”, 使学生兴趣倍增,“盾”这个词在学生的头脑里也更加鲜活起来。 之后再把它放回句子中, 并在进一步的感悟中,不断地逼近对文本语言的深层 “触摸 ”, 使学生对内容和意思有了更好的感悟。 至此 ,通过本义和文中义的相互验证和诠释 ,学生也就能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 “自相矛盾 ”的词义了 ,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达到了 “内行看门道 ”的阅读境界。

显然,这里的字词教学已经深入学生的精神领域,经过几个来回,有力地唤起了学生对词语的感觉,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最后让学生演一演 ,目的是学以致用 ,切实地把识字析词、阅读理解、写作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遵循汉字规律 进行字词教学

在具体细致、繁杂变化的教学活动中,指导思想必须明确,才能博采众长,坚持自己的特色。根据明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安排好具体的教学步骤、环节和方法。在日常的字词教学中,根据汉字的构成规律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两点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在字词教学中,形音义的结合,以义为核心,以理解和运用为目的

请先看下面的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方法:教学“天空”一词。

师:板书“天空”,并写出汉语拼音: tiā n kō ng。

哪位同学会读这两个字?要求读出拼音。

先请一位同学读,然后大家齐读。

(这是在解决读音问题)

师:谁会分析这两个字是怎样写的?

生:“天”是独体字,一横两横一撇一捺。“空”是合体字,上下结构,上面一个“穴宝盖儿”,下面一个“工人”的“工”,合起来就是“天空”的“空”。

师:同学们再“书空”几遍。

(这是解决字形问题)

师:“天空”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就是“天上”。

师:对。天空中都有什么?

生:天空中有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空气。

(这是引导理解字词的意思)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形音义相分离的方法,对形音义采取的是“单打一”各个击破的方法。形音义三者

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形是形,音是音,义是义,三者分头解决,其中对“天空”的词义理解上有欠妥之处:“天空”和“天上”不能画等号,用“天上”解释“天空”是不准确的。

请看另一种教学方法:

师生:同上一种方法一样,读拼音读字词。

师:谁会分析这两个字是怎样写的?

生:(回答同前一种)

师:“天”字为什么这样写?我们能不能把它看成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合体字?

生:(思考后回答)可以把“天”看成是由“二”和“人”组成的合体字。

师:还可以看成是哪两个字?

生:还可以看成是由“一”和“大”组成的合体字。

师:这两种分法哪一种好呢?哪一种的分法和“天”的意思有联系呢?

生:(思考后回答)还是把看成是由“一”和“大”组成好。“一大”就是“最大”,“天”最大,没有比它再大的了,所以“天”就是“一、大”。分成“二”和“人”不好。两个人怎么会是“天”呢?(同学们 和老师全笑了。)

师:那么,“天空”的“空”字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穴字头”表示洞,“工”是“工人”,“空”字表示工人在洞里干活。

师:“空”是什么意思?

生:“空”是里边什么也没有的意思。

师:那么“工人在洞里干活”是里边什么也没有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所以,把“空”解释成“工人在洞里干活”是不合适的。“穴字头”表示洞的意思是对的,如果洞里什么也没有,那不就是“空”吗?下面的“工”字在这个字中表示读音,“工”和“空”的读音相近,都含有 ong的韵母。“穴字头”表示字的意思,“工”表示字的读音,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

生:(聚精会神地听着,边听边想)

师:“天空”的“空”为什么也写成“空洞”的“空”呢?

生:因为“天”上什么也没有。

生:有太阳、月亮、星星。

生:有空气。

师:天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地方有空气,在遥远一些就有日月星,但它仍然像是空荡荡的,因为它太大了,是“一大”。嘛!所以叫“天空”。

生:(大家都点点头)

师:谁能再正确地把“天空”这两个字解释一遍?(这是在反馈巩固)

这种教法就不是形音义“单打一”相分离的方法了,而是把形音义结合在一起,因形说义,以义联形,形中有音,以形标音的方法了。不是单纯记忆,而是生动活泼的思维,也为以后的虚席打下扎实的基础。

请再看下面的一组例子。

第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烦闷”一词。

烦, fá n左右结构,左边一个“火”字,右边一个“页”字。闷,半包围结构,里边一个“心”字,外边一个“大门”的“门”字。烦闷就是心情不畅快的意思。

第二种教学方法:

先引导学生看幻灯片,思考并讨论“页”字旁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讨论 和老师引导,同学们明白了“页”表示人的头。

“烦”表示人的脑袋里像着了“火”似的,又着急又难受。“闷”是形声字,“心”表示心里憋得慌,恼怒。“门”表示读音,“门”和“闷”读音相似。烦闷,就是人的心情不舒畅,恼怒而憋气,脑袋里像着了火一样。

第一种教法简单省事,容易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省时省力。但从培养学习能力、训练良好的思维习

惯、学习的长远的效果来看,当然是第二种方法好。

这第二种方法就是“形音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形音义相结合”,就是不像一般方法那样,把形、音、义割裂开,死记硬背地记字形,孤立地读字音,生吞活剥地背字义。不是教字形时就单教字形,教字音时只教字音,讲字义是仅讲字义,单线联系,单打一作战。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形和义、形和音之间的联系,有时也涉及一点儿音和义之间的联系。音、形、义是文字的三个方面,只有掌握了这三方面及三方面之间的联系,才是真正从整体上掌握了这些字。只掌握了形和音而不理解字义,只能说是掌握了字的局部,或者说是掌握了字的外部形式。“形音义相结合”,这样做不但掌握了字的局部,而且也掌握了字的整体;不但掌握了外部形式,而且也掌握了字的内在灵魂和内容,才是真正全面深入地掌握了字词。“音形义相结合”,就是“当感知字的任一因素时,能准确地再现其他两个因素,即见形而知音、义,或闻音而知义、形、或表义而知形、音。”

“以义为核心” ,就是通过对字形和字音的分析,去理解字义;理解了字义后,再返回去巩固字形和字音。第一,始终把字义教学当做重点;第二,对字的形音认读也要围绕字义去进行;第三,把字义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之中,不离开字义去单纯进行字形和字音的教学,在整个识字过程中,把字义当作“根本”问题,紧抓不放。请看下面的教学方法的对比:

同是教学“袅袅”一词,有三种具体教法,具体过程省略,只述其基本部分。

第一种:

袅, niǎ o,上下结构,上面一个“鸟”字,但省去一横。下面一个“衣服”的“衣”字。“袅袅”是“细长柔弱”的意思。写三遍。(这是音形义相分离的教学方法,从查字典中抄下字词的意思。)

第二种:

袅, niǎ o,上下结构,上“鸟”下“衣”,但“鸟”字少一横。这个字我们怎么记呢?可以有好多种方法,如:( 1)衣服上绣了一个鸟头,因为鸟儿少一笔,就是鸟头。( 2)晒在院子里的衣服上站着一只鸟。( 3)鸟儿的衣服真漂亮。( 4)鸟儿全身的羽毛好像是一件美丽的衣裳。“袅”组成词是“袅袅”,细长柔弱的意思。(这种方法本来的愿望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虽然生动,但却脱离了字义,没有围绕字义去理解,是人外加的,不是字词本身所具有的。对字形的记忆或许有些帮助,但对字义的理解是无益的。)

第三种:

生:袅, niǎ o,上下结构,上“鸟”下“衣”,但“鸟”字少一横。

师:“鸟”字在这里为什么要少一横呢?

生:一横的空间被下面的“衣”字占用了。

师:对。“鸟”字在这个字上有什么作用?

生:“鸟”字表读音,“鸟”、“袅”读音相同。

师:“袅”字下面的为什么写成“衣”字?

生:(思考)

师:因为“袅”字本来形容衣服上的带子又细又长、柔软的样子,所以“袅”字写成“衣”字。组成“袅袅”一词,也含有细长柔软的意思。本课的“袅袅”形容什么呢?

生:本课形容“炊烟”。

师:“袅袅炊烟”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家家户户做饭时,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拖得长长的,像衣服袋子一样,(边讲边作手势) 师:很对。“袅袅”还可以形容什么?

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的样子,如“垂柳袅袅”。

这第三种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字形的观察与分析,去了解字音和字义,理解字义以后,返回来又巩固了字形和字音。引导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了字怎样写,怎样读,还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读。这就是“形音义相结合,以义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以理解和运用为目的” ,就是绝不仅仅以会写字形、会读字音就算大功告成了。要引导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字词的意义,在头脑中进行鲜明的形象思维和准确的逻辑思维,而且要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会运用。检验字词教学的效果,不能只看会读会写的数量,而主要看正确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质量。理解和

运用是检验字词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标准,也是我们字词教学的目的。

什么是理解?

首先,我们应该说明:

照抄不是理解。不少学生在预习本上把字典上的意思抄下来,老师在提问时,能照着说出来。虽然回答的准确,但这不是理解。

死记硬背不是理解。学生即使能把字词的意思背下来,甚至十分熟练,但这也不是理解,并不能说明这些词语学生已经懂了。

模仿重复不是理解。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第二个学生也照样复述一遍,这是机械的模仿,表面重复并不见得理解内容。所以,我们决不能以学生会回答出问题来判断他是否真正会了。

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不是理解。只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模糊的轮廓,这也不是理解。比如学生认为:“屹立”是“站立”的意思,这就不能说他已经理解了。

一知半解、蜻蜓点水不是理解。学生只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星半点儿,即便是正确的,也不能说是理解了。比如有的学生只知道“稗”是一种草,到底是什么样的草,不明白它的样子和特点,这就是说便没有真正理解。

那么,到底什么是理解呢?

《辞海》对“理解”的解释是:了解;领会。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理解事物时需应用已有知识,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新知识。理解过程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理解是通过亲身经验而实现的;间接理解须经过一系列的分化、综合过程,从最初模糊笼统逐渐过渡到明确清楚。实践实践是理解的基础。(《辞海·教育心理分册》)

综上所述,可见理解是一种思维认识过程。前面所提到的照抄、死记硬背、模仿重复、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之所以不是理解,是因为他们都不是思维认识的过程,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最多也只是机械记忆,没有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

要达到对词的理解,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能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能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示意,在脑海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情也能为之所动。

文字只是一种符号,理解是把这些符号在脑海中变成一系列活的形象,象在脑海中放映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一样生动有趣。请看下面的例子。

比如《黄鹂和山雀》一课中“梨椿象”一词,如果只是介绍“梨椿象是生长在梨树上一种害虫。”学生就不会理解。因为这句话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只是一种模糊的影子。

我们采取了讲解和看图像相结合的方式:

师:“椿象”是一种昆虫。身体圆形或者椭圆形,头前长着一个像吸管一样的口器,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样,身体会发出像臭椿树一样的臭味,所以叫“椿象”,也有人管他叫“臭大姐”。“梨椿象”就是生长在梨树上的“椿象”。(边讲边指彩图)

生:(随老师的讲解观察)

师:谁能讲一讲“梨椿象”身体和外表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生:“梨椿象”身体表面是黄褐色的,像树皮一样。

师:他为什么要长成像树皮一样的黄褐色呢?

生:这是为了不让人或者鸟儿发现它。

师:这叫„„

生:保护色。

师:对。那么,“梨椿象”吃什么呢?

生:用它那针管一样的口器吸果汁。它是害虫。

师:很对。梨椿象是吸果汁的害虫。那么,谁来消灭它呢?

生:是山雀。

这样,通过看图讲解以及讨论,学生明白了“梨椿象”的形状、颜色、危害、天敌,而且也明白了它为什么叫“梨椿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形象,他们犹如看到了真的“梨椿象”。

又如古诗《蚕妇》中“遍身罗 绮者,不是养蚕人 ”。“罗 绮 ”一词,是理解这句诗的关键之处。如果把“罗 绮 ”解释成“美丽的丝织品”,那么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美丽?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们采取了讲解、观察实物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师:“罗 绮 ”的“ 绮 ”为什么是绞丝旁?

生:因为“罗 绮 ”是一种丝织品。

师:对。“罗 绮 ”是一种什么样的丝织品呢?

生:(回答不出。)

师:“罗 绮 ”是一种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而且很薄,轻如纱。(拿出一块带有美丽花纹图案的丝织品。老师把它展开,学生聚精会神的观察,口里还不时发出赞叹声。)

师:在古代,谁穿这么好的衣服?

生:有钱的人。

生:当官的人。

师:很对。“罗 绮者 ”在这里就是指那些有钱有势的财主,当官的官僚。

再如“津津有味”一词,学生一查字典就会看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津津”是“形容有滋味,有趣味:津津有味。”这样是不是就理解了呢?难说。我们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师:津读作jīn,不读jīng。津本意是“唾液”、“口水”,所以偏旁是三点水,“聿”yù表示读音,现在“聿”和“津”的读音不相近了,在古代是相似的。“津津”表示唾液很多,口水很多的意思。什么时候口里的唾液就会多呢?

生:在吃好东西的时候。

生:在吃喜欢吃的东西时。

生:想吃酸东西的时候。

师:总之,在看到我们有滋味、感兴趣的东西时,口里的唾液就特别多,这就是“津津有味”。谁能用“津津有味”造个句子?

生:我吃花生吃的津津有味。

生:我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干。

师:“津津有味”难道只能形容吃吗?

生:还能形容看什么,比如我津津有味地看书。

生:我津津有味看别人下棋。

师:对,也可以说津津有味干什么。“津津有味”不只形容吃喝,它可以形容人很有兴趣地做事情,做事情时自得其乐的样子。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理解好像是消化和吸收,不是大脑对知识机械的存储和容纳。“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一整套符号体系,另一方面要掌握符号所代表的事实、概念和原理。其中后者更重要。”(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第三十一页)我们教师,就应该利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概念、原理、原则,达到理解的程度。

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能再造想象,这只是对理解的基本要求,是最低层的要求。

第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表面的外在表现,看到没在的精神实质。

在教“秩序”一词时,我们采取了下面的办法。

师:“秩”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哪个字表义、哪个字表音?

生:“秩”是由“禾”与“失”两个字组成的。“禾”表义,“失”表音,“失”与“秩”读音相近。 师:对。“秩”为什么用“禾”来表示意思呢?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思考)

师:“禾”表示什么意思,请看幻灯片,要边看边想。(出示幻灯片)

师:谁看明白了,说一说。

生:“禾”像一棵麦子、稻子的样子,上面一瞥像结的粮食穗儿。

师:很好。“禾”字就表示麦子、稻子、谷子等庄家。“禾”字旁和庄家有关。“秩”表示田里面的庄

家什么样子呢?

生:一行一行很整齐。

师:对。像田里的庄稼那样,一点也不乱,很整齐,这就叫“秩序”好,或者叫有“秩序”。所以“秩”写成“禾”字旁。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序”字是由那两部分组成的?都表示什么?

生:“序”由“广字头”和“予”组成。“予”表音,“广字头”不知道表示什么。

师:我们再来看幻灯片。(出示幻灯片)

师:谁看明白了“广字头”什么意思?

生:“广字头”表示房屋。

师:对。“广字头”表示房屋,凡是“广字头”的字都和房屋有关系。“序”字表示房屋的什么样子呢?

生:一排一排的,一间一间的,排列得很整齐,一点儿也不乱。

师:很好。“序”字也表示整齐不乱的样子,和“秩”自成一个词“秩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秩序”表示整整齐齐,有条有理,一点儿也不乱的样子。

师:是的。“秩序”难道只能形容房屋和庄稼吗?

生:不,也可以形容人。

师:好。“秩序”现在主要是形容人。我们小学生要“守秩序”是什么意思?

生:“守秩序”就是上课不随便说话。

生:出教室、进教室不要挤,要一个一个走。

生:买东西要排队。

„„

师:非常好。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守秩序”的事。我想你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希望你们以后也这样做下去。

这种方法,通过形义结合、举例归纳,再举例发散,使学生把抽象的字义词义具体化了,又进一步加以概括,由表及里地进行思维,这就是理解。这样做不但脑中有了鲜明的形象,而且明白了事物的性质和归类。

第三,能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一个字或一个词在形、音、义等方面与其他字、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掌握字或词在字形、词形方面的纵横联系,指的是当看到一个汉字时,脑海里显现的不只是这个字,同时也会显现它的形近字,并且能够清楚地分辨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另外,还指当看到一个汉字时,也会想到一些与它同偏旁部首、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并且能够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比如,当看到“庆”字时,同时会想到它的形近字是“厌”。“庆”表示有了共同的喜事而快乐或进行纪念活动,可组成“庆祝、庆贺、欢庆、庆幸、国庆、校庆、普天同庆”等词语。广,表示房屋,大,表示人在手舞足蹈的活动,所以“庆”字表示人们有了共同的喜事而快乐或进行纪念活动。“厌”表示犬跑到“厂”里来了,让人憎恶、不喜欢,所以“厌”是憎恶、不喜欢的意思。可以组成“厌恶、厌烦、厌倦、讨厌”等词语。这样,就清楚地把这一形近字分辨明白,不会记混或弄错。

另外,当看到“庆”字时,应分辨出它是“广字头”,用“广字头”组成的字都跟房屋有关,于是脑海中应显现一系列用“广字头”组成的字,并指导它们和“广字头”的联系。

庄——在土地上盖成的成片的房子,村庄。

庐——简陋的房屋,茅庐。

库——存放车子或者其他东西的房屋,库房。

庞——极大的房屋,传说可以装下龙,形容极大的样子,庞大。

店——供客人住或者做买卖的房屋,客店、商店。

庙——古代供神鬼、名人、祖宗的房屋。

府——古代称官吏办公的处所或住宅,现指国家机关,官府,政府。

底——本指房屋最下的部分。

废——房屋已经损坏,不能够再使用了。

庭——厅堂或院子。

座——屋子里的座位。

廓——房屋外部的四周部分,轮廓。

这样,看到一个字就联想到一串字,掌握了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掌握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达到了较高层次的理解。其中形近字的辨析表示字形的横向联系,同偏旁部首、字义相关字的辨析表示字的纵向联系。

掌握字词在读音方面的横纵联系,指的是看到一个汉字,脑子里显现它的同音字,并联想到一系列与它同一声旁的字,而且能辨析异同点。

如看到“馒”字,同时也会想到它的同音字是“蛮、埋、瞒”。虽然都读mān,但字形与字义都不同。

蛮——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可以组成词语“蛮横、蛮干、野蛮、蛮不讲理”等。

埋——表示不满和责难,组成词语“埋怨”。

瞒——把真实的情况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可以组成词语“隐瞒、瞒哄、瞒上欺下、瞒天过海”等。

另外,看到“馒”字,应该知道它是形声字形旁是“食”,声旁是“曼”,于是脑中应该显现出一系列用“曼”作声旁组成的字,并会辨析其异同。

馒——一种发酵的面粉整成的食品,所以是“食字旁”。

鳗——一种身体长形,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表面多粘液的鱼,也叫白鳝、白鳗,简称鳗,所以是鱼字旁。读作mán。

漫——水过满,到处流,不受拘束,随便的意思,所以是“三点水旁”,组成词语有“漫无边际、漫游、漫步、漫山遍野、散漫”等。读作màn。

慢——本义表示内心看不起别人而态度冷淡,没有礼貌,所以是“竖心旁”,组成词语有“澳门、怠慢”等。因为内心轻视、态度冷淡,所以动作迟缓、速度低,组成的词语有“慢车、快慢、慢慢腾腾、慢条斯理、缓慢、慢性子”等。读作màn。

幔——像火光那样颜色鲜明而美丽,所以是“火字旁”,组成词语有“幔帐、幔子”等。读作màn。

蔓——指植物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所以是“草字头”,组成词语有“爬蔓、瓜蔓、顺蔓摸瓜、蔓延”等。读作màn或wàn.

这样,看到一个字,联想起一串字,而且掌握了他们的异同点和内在联系,同音字的辨析表示字音的横向联系,同一声旁的音近又形近的字的辨析表示纵向联系,就可以说达较高层次的理解了。

掌握字词在意义方面的横纵联系,指的是当看到一个词时,脑海中显现的不仅是这个字词,同时也显现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能辨析近义词的异同点。

如看到“矗立”,会想到它的近义词是“耸立”和“屹立”。这三个词都有“高高地站立”的意思,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矗立:突出的特点是非常置,所以写三个“直”字,表示高高的耸立着,一般形容直上直下陡峭坚挺的山壁或者建筑物。

耸立:像动物的耳朵那样,又尖又细,高高地站立着,所以写成“耳字底”。“从”表示读音。突出的特点是形容又细又高的东西高高站立。

屹立:形容大山那样一动不动稳固地站立着,所以是“山字旁”。突出的特点是稳固,所以常常形容不可动摇。

又如,看到一组近义词中的任何一个词,脑中也会显现其他相关的词,如看到了“连续”就会想到“继续”和“陆续”;看到了“陆续”,也会想到“继续”和“连续”。

连续:像很多辆车行走那样,一个爱一个,一个接一个。中间的距离和间隔时间差不多。

陆续:像水中的大大小小的陆地一样,虽然是连环不断互相连接的,但中间的距离却有长有短,比喻几件事间隔的时间也不一样,有长有短,疏密相间。

继续:做完一件事后,不间断地连着做下去,延长下去,不停止。

能准确地辨析近义词,就是常握了字词意义的横向联系,能正确理解反义词,就是掌握字词意义的纵向联系。

理解是经历一定的过程逐步深入的。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的理解可以有种种不同程度、不同水平。

前边我们还说道,“运用”也是一个目的。那么,什么是运用?为什么以运用为目的?

运用就是使用已掌握了的词汇去思维和表达。词汇是思维的工具。有了丰富的词汇,思维才会有广度和深度。词汇贫乏的人,就不可能有准确而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我们掌握大量词汇,就是为了促进思维,发展思维。词汇也是表达的工具,人就是利用这些词组组成句段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就是为了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一个字或一个词,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它们发展思维、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教学生学习字词,掌握词汇,也是为了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和思想感情的表达。牢固地树立这个教学观念,就可以克服教学中许多无效劳动。要想道道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字词教学就要形音义相结合,以义为中心。

二、识字教学活动是系统的教学过程

不能认为识字只是教学生认几个字或几个词,而应该树立整体观念,即把字词教学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去思考,使识字、阅读、写作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以识字教学为阅读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不能不分时间\班级,不分学生具体情况地使用同一发放进行字词教学。教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会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谓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它应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识字教学说,低年级阶段只要是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笔顺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简单的分析方法,不可能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中年级阶段主要是熟练掌握识字的方法,能熟练地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基本上掌握形音义分析方法,培养自学能力。高年级阶段已经形成识字技能,自学能力初步形成,读写达到“半自动化”。在同一年级也应分成几个阶段,每一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每一节课也是一个教学过程,也应分成几个阶段,如准备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巩固练习阶段等等,每一阶段用不同的方法。

教法方法要随发展阶段的进化而变化,要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只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教学方法,不应该有固定僵死的教学模式。

我们主张“教学过程论”,就要求每一阶段必须有此阶段的教学任务和重点,而且在这一阶段必须完成,不能拖延到下一阶段中去。提倡在这一阶段内“打歼灭战”。学就要就好,学扎实。比如在学习偏旁部首阶段,必须结合实际把每个偏旁部首多表示的意义要全掌握,才能为分析形音义阶段打下牢固世基础。

“教学过程论”还要求每个阶段安排要科学合理,互相衔接,要系列化,系统化。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进,基础打好,水到渠成。


相关内容

  • 谈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阅读区创设与活动指导的策略
  •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阅读区创设与活动指导的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淮安市清河幼儿园课题组 朱伟伟 [摘 要]本课题以阅读区环境的创设与活动过程的组织指导策略为研究核心点,主要研究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阅读区在环境的创设.区域设置中与其它区域的联动.图书投放.过程指导方面的有效策略,借此研究,建 ...

  • 小学语文重难点 Microsoft Word 文档
  • 小学语文重难点 小学语文现行教材教法重难点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工具 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颁发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制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 ...

  • [低年级开放式阅读教学策略]计划
  • <低年级开放式阅读教学策略>计划 低年组 孙艳梅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是在学校十二五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子课题.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对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方案
  • 学生阅读教学研究课题方案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 ...

  •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_王思佳
  •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王思佳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辽宁 锦州 121000) 要:思维导图是托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充分地开发了左右脑的潜能, 帮助人们提高理解.记忆及创造能力.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英语学习所应传授的不仅仅是单词 ...

  • 4洞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 江津区洞塘小学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 ...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1.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法)及其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活动论:⑤语文学习论:⑥语文教师论:⑦语文教研论:⑧ ...

  • 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专项课题申报评审书
  • 编号项目类别短期课题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专项课题 申报.评审书课题名称: 黑林小学二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方法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 卢燕 所在单位: 申报日期: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2012 年 4 月 18 日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二一二年制填 写 说 明1.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 ...

  •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和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实施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课程概况 1.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设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限定选修课程,它的文字教材 ...

  • 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视导汇报材料
  • 正值金秋十月,xx喜迎市小语课堂教学专家视导团,视导团的到来,势必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极大的促进.现对我校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作一汇报.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xx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