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研究

40

服饰导刊2015年3月第1期FASHIONGUIDE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研究

文/赵

朝时期是袍服演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袍服开始成为便服。同时由于民族的融合,袍

服开始出现多种款式,并且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服装元素。文章通过对经史文献、壁画、出土绘画、博物馆馆藏绘画等实物进行研究,以袍服形制和功能、色彩装饰和材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总结,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演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文章认为魏晋时期袍服开始发生演变,至北朝时期圆领袍服逐渐在中袍长坠地等多种形制并行的现象。此外,文原地区流行开来,出现窄袖、宽袖、广袖,交领、圆领,袍长过膝、分析出秦汉时期以材章根据经史古籍中袍的名称和使用材料有关记载,结合当时纺织手工业的社会背景,从而还原袍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信息

。料命名的袍服主要有绛纱袍、碧纱袍、绫袍、罗袍等,

袍服;魏晋南北朝;形制变迁;民族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大变化的时期,分裂和动乱是这一时期政治上最突出的现象之一。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儒学产生裂变,走向衰微,玄学兴起,形成了注重审美,向往自然和追求超逸的价值观;文士们崇尚虚无,蔑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其服饰表现为宽松袍衫,领多敞开,袒露胸怀,这正是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所致。本文首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形制与功能进行阐述,其次对这一时期袍服色彩与材料进行说明,以期系统地表征这一历史时期的袍服特点。

便服性扩增,使袍服型,其将袍的礼服性削减,成为便装,在全民中普遍流行。1.1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形制

从形制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款式丰富、种类繁多。仅从史书上明确记载这一时期袍服来看,按款式命名的就有褂袍、襕袍、複袍三种之多。褂袍是缀有褂饰的长袍,盛行于汉魏时期,妇女穿着,《礼·杂记上》汉郑玄注:“六服皆袍制,不禅,以素纱裹之,如今褂袍襈重缯矣。”唐孔颖达疏:“汉时有褂袍,其袍下之襈以重缯为之”。襕袍又称襕带,官吏、士人所膝盖部分施一穿之袍。圆领、窄袖、袍长过膝,横襕,以象征衣裳分属的古代服制。初见于北周,至唐形成定制。《旧唐书·舆服志》有“晋公

[1]

宇文邕始命袍下加襕”的记载。宇文邕即是北

1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形制与功能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周汉礼制的服饰制度,

在奔放自由思潮的文人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服饰上表现出不同于汉朝的大袖袍衫、交领直因穿着方便,襟、长衣大袖、袖口宽敞不收缩,所以相习成风。大袖又符合当时兴起的思潮,

袍衫是当时新兴的长衣,也是袖口博大、不收袖口的袍的统称,它是传统袍的一种发展定

波,硕士,中国服装博物馆馆长

周武帝,在其当政时下令袍下加襕,就是在袍《随之下加一横襕,以作为下裳的形制。又如百官始执笏,常服书·礼仪志六》:“保定四年,上焉,宇文邕始命袍下加襕”。[2]複袍是以数层布帛制成的袍。1974年江西南昌永外正街晋墓

出土木牍,即记有“故黄麻複袍一领”

。袍服在中国服装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袍服款式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领、襟、袖、衣裾及纽扣上。

袍的领多采用质地厚实的布帛制作而成,一是固定袍服的框架,二是可以增加耐磨度。袍的领款式丰富多样,仅从造型上分就有方领、交领、曲领、圆领、斜领、直领。方领又称方盘领,始于先秦,流行在先秦及汉,直到宋代还在士大夫中延续,在冠婚、祭祀、燕居、交际等场合穿服。交领又称交衽,连于衣襟,穿服时两襟交叉叠压,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多用于男女常服,不分尊卑,后逐渐减少,多在儿童服装和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交领根据两襟交汇点的不同有可以分为斜领和直领。交汇点靠上的称为斜领,唐时多为僧侣、隐士所服,靠下的称为直领,多为士庶百姓所服。曲领是一种宽阔的围领,一般连缀在襦袍之上,因宽大而曲得名,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男女日常家居均可服用,自隋代始被定为朝服所用,百姓则不再服用。圆领是贴身围合脖子的圆形领子,汉魏以前多用于胡服,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男女皆可穿服,隋唐后用于官服。

衣服的开启交合处领襟相连,颈部为领,领下为襟,魏晋南北朝袍服襟的样式也很多,主要有绕襟、大襟、左襟等。绕襟多见于曲裾袍,衣襟加长,缠绕于身,主要流行于西汉,妇女穿着较多东汉、魏晋时期逐渐消失。大襟即右襟,古人以右为大,故称右襟为大襟,汉族男女的主要袍服衣襟形制。左襟是相对于大襟的衣襟形制,以部分少数民族穿服为主,先秦已出现,以后沿用下来。

袍服的袖子款式基本由袍服本身的用途决定,贵族妇女的礼服多用大袖,彰显身份。劳动人民日常劳动一般用紧身窄袖,便于活动。夏季以宽博为主,为了透气凉爽,冬季以紧身窄袖为主,为了保暖。舞者出于表演需要,有时袖长达普通者数倍。袖子一般由三个部分组

服饰与文化:

源流考据主持:华梅

41

成,近腋处称为腋,袖口称为袪,除去腋和袪的袖身部分称为袂。腋部位无论袖子本身是宽袖、大袖、窄袖,腋的大小都基本是固定的,即便是拽地的大袖,腋的大小也不会过于扩大,这是为了便于活动。袪一般用厚实的布帛制作,考究的袍服袖口会制成花边配以装饰或镶以兽皮。袖口的形状也有窄口、宽口和广口之分。袂为袖中部位,是袖子的主体部分,所谓的大袖,主要是在肘关节为主的衣袂部分宽大。

袍裾就是袍的下摆,原本专指衣背下部,后泛指整个下摆,有曲裾、直裾、燕裾、长裾等。先秦及西汉时期的曲裾袍的裾就是曲裾,制作时袍服斜裁成三角状,连缀衣襟,穿着时衣襟相互交叠,尖端部位绕至身后,形成曲裾。直裾以直裾袍为例,汉初多用于女服,东汉魏晋时期男女并用。裾平直,底部方正,穿着时裾和襟折向身背,东汉后移至前身,魏晋时期袍服衣裾便传承此特点。下摆形如燕尾,称燕裾,在袍的下端缀以三角形装饰,一般采用多片。长裾及背部下摆很长,一般贵族妇女穿服,行走时会有婢女手托长裾。

魏晋南北朝时期纽扣(早期是小带扣节)的形态位置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先秦及秦汉时期,概行曲袷交领,主要款式第一纽扣(小带的扣带)在右腋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生变化,并一直延续至明代。

北朝习俗行圆领,隋唐起于北方,而统驾全局,圆领款式遂通行于四方。袍服之领型的发展演变之状,起初先秦及秦汉时期为人适领,后自北朝时,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逐渐将圆领在全国传播开来,并成为千余年来袍服的主要领型。由此可见即便是平面裁剪的中国传统服饰,在有些特殊部位也是经过从人适应衣到衣适应人的过程的,扣子等功能及装饰与一身的部件也随着领型的改变而改变着。通过以各个时期的专著记载、考古报告及博物馆馆藏为研究基础,用列表(表1~表2,见下页)的形式进行表达。

42

服饰导刊2015年3月第1期FASHIONGUIDE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表1:魏晋南北朝袍服款式图

晋袍

西魏袍服

北周袍服

表2:魏晋南北朝以形制命名之袍统计表

名称褂袍

时期盛行于汉魏

功能

服者妇女

备注缀有褂饰宽敞的袍初见于北周,唐形成定

圆领、窄袖、膝盖处施

一横襕数层布帛制成之袍

下长过膝

礼服

帝、后、官包括帝后龙袍、职官蟒吏袍、朝袍等男子

各色绸缎为之,双层,

圆领窄袖大襟

王禧传》载:“魏主责,妇女之服乃为夹领小。[3]夹领不是交领,袖”应该是当时本民族的特色。北朝的袍没有南朝的宽大,而且领是开在颈旁的。《急就篇》云:“褶为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北方少数民族大多为游牧民族,善于骑马,所以多穿裤衣,即上穿短袍,下穿裤。《文说》亦作左衽袍。左衽的衣式为少数民族特点,汉族则为右衽之式。短身的袍是比襦略长的上衣,这《梁书》载:芮光国种制式是北族人民的常服。

之人(匈奴别称)则衣锦制得小袖袍。在南朝朝会间用绛纱袍,除朝服外还有纹饰的锦袍。此但是时期目前没有大量集中的出土袍服实物,从当时的史书记载和画作中可以对其进行研究。

经济、文化袍服功能的演变是随着社会、

的演变而改变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大变动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战争等因胡服便成了当时流素,大量的胡人移居中原,行的服装。紧身、圆领、开衩就是当时胡服的特点,其行动便利,这也是其成为便服的主要原

大袍汉至明

襕袍

北周至

清象征衣裳分制服制官吏、士人

複袍晋汉至民国

长袍

民国常礼服

1.2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功能

从功能上看,袍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但当时仅限于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服饰之一,

功能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和少数民族穿着,从内衣、帝王常服、礼服逐渐演变为内衣、礼服、帝王常服及便服,正是因为其作为便服在因而这一时期标贵族及百姓中开始流行所致,

志着袍服的发展从此进入成熟期。《魏书·咸阳

因之一。受北方少数民族特色袍服的影响,袍服的特点成为上衣长大,一般长过膝盖或盖住脚面。衣领有交领,圆领之分。衣袖不长,多为窄袖。魏晋南北朝之际这种袍服传入中国南方,逐渐成为时尚服装,交领、圆领并存,窄袖、广袖并行。连体通裁是自北朝后袍服的一大特征,袍服上下彻底成为一体,发展成为连体通裁的服装。袍服连体通裁之后为了契合礼仪,符合其礼服的功能,开始在膝处加一道襕,寓意上衣下裳。自先秦的袍服有了连体分裁,到汉代袍服腰线基本消失了,之后北朝的袍开始出现上下通裁,并在全国逐渐流行开来。其次是作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征,袍服造型稳重,款式庄严、儒雅,所以自从北朝成为了便服,一直延续到民国,从皇帝的便服袍,到官员、百姓的便服袍,袍服始终占据着便服的重要部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色彩与材料

2.1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色彩

从色彩上看,这一时期的面料色彩丰富、种类繁多。单史书明确记载这一时期袍服按色彩命名的就有绯袍、黄袍、紫袍和白袍四种之多。绯袍是红色袍服,南北朝时贵贱通用。五代后唐《古今中华注》卷中记载:“旧北齐则长帽短靴,合胯袄子,朱紫玄黄,

各从所好,天子多着绯袍,百官士庶同服”

。[4]

黄袍是黄色袍服,原无等秩,百官皆服,士庶阶层也可穿着。自隋代起才正式成为朝服,

唐代668年开始专属皇帝服用。[5]

紫袍是紫色的袍服,

北朝皇帝常服,隋代以后为官服的一种。《周书·李迁哲传》:“军还,太祖嘉之,以所服紫袍、玉带,所乘马以赐之,并赐奴婢三十口”。[6]

白袍是白色袍服,这一

时期为军士所服。《梁书·陈庆之传》:“庆之麾下悉著白袍,

所向披靡”。[7]

魏晋南北朝是以绯袍、黄袍、紫袍和白袍为主,从色彩上相比较,绯袍、黄袍和紫袍开始大量出现,并被贵族所喜爱进而在特定人群中流行开来。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服装色彩的等级也少有严

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主持:华梅

43

格的规定,如绯袍和黄袍就一度在皇帝及官员中流行,贵族都可以穿着。

这一时期除了以色彩命名的袍服之外,不同时期不同朝廷的袍服还各有其对色彩的要求(表3)。南朝天子朝会要穿绛纱袍及黄、白、青、皂诸色袍,三品以下官员不得穿杂色绮,六品以下只能穿彩色绮,也有禁令,庶人不得服

表3:魏晋南北朝以色彩命名之袍统计表名称

时期功能服者备注

汉至隋、宋

常服男女皆服唐

公服

八至九品官吏

因小吏服,故引申

为卑官代名词青袍

明公服

五至七品官吏

还有一种解释是黑色布袍,为丧服清僧侣

又称缁衣,

黑色布袍赤霜袍汉至宋

神话传说中的又称青霜袍,

粉红妇女色袍服

皂袍

汉至宋常服

官吏南北朝、

隋天子、官吏、士庶红色袍服

常服四至五品官员绯袍

宋常服六品官员元公服六至七品官员明公服一至四品官员隋之前士庶、百官隋

朝服帝王、贵臣

改黄色为赤黄色,

唐至明

常服皇帝

总章元年(668年)明确规定除天子外黄袍

一律不准服黄包括帝后之朝袍、

龙清

礼服、

袍、雨衣。皇子蟒袍遮雨

皇帝、后妃

和清中叶后赐予功臣之蟒袍限金黄

南北朝常服皇帝隋

公服

五品以上官员紫袍

唐公服三品以上官员宋官服、命服官员、命妇元

官服

官员梁、宋、元军士

白袍

秦至宋孝服庶民唐武士、

仪卫深红色袍服绛袍

晋至明

朝会皇帝

亦称朱纱袍、

绛纱袍

44

服饰导刊2015年3月第1期FASHIONGUIDE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引《晋令》:五彩,只得服青、白、绿。《渊鉴类函》“士卒百工履色无过绿、青、白”。北朝则不同,除效仿汉制得孝文帝改革外,大多朝代没有严南北不同朝廷,不同时期袍服所用材料也是深受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表4)。战乱引起的人口大迁徙使得这一时期格的服饰规定,任其穿着。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胡服”。《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朱紫玄黄,各任所好”。[8]总之,袍服的色彩在一个特定时期的规章制度及流行都是深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2.2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材料

从材料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面料丰富、种类繁多。单史书明确记载这一时期袍服按制作材料命名的就绛纱袍、碧纱袍、绫袍、罗袍四种之多。绛纱袍简称绛袍,又称朱纱袍,帝王朝会的袍服。制出晋代,以红色纱为之,红里。领、袖、襟、裾俱以皂缘。交领大袖,下长及膝。其后隋、唐、宋、明皆习之。《通典·卷六十一》记载:“晋……朝服,通天冠、绛纱袍”。[9]碧纱袍是绿色纱袍,多用于贵族。晋陆翔《邺中

记》“:

石虎临轩大会,著碧纱袍。”[10]

绫袍是以单色菱纹制成的长衣,魏晋南北朝时不分贵贱皆可服用。《晋荡公护传》记载“:汝时著绯绫袍、银装带,盛洛著紫织成缬通身袍、黄绫里,并乘骡同去。”[6]

五代后唐《古今中华注》卷中:

“北齐贵臣多著黄文绫袍,

百官士庶同服之”。[4]

《三国志》卷二十九《杜夔传》裴松之引傅玄序注云:“马钧乃扶风人,巧思绝世,天下名巧也。其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11]

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大量人口向东北、西北、巴蜀和江淮以南转移,西晋末年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江淮流域和太湖流域大面积荒地得到开垦,形成当时中国的新的财富区,这打破了两汉时期关中、中原先进,四周越远越相对落后的经济格局,也为经济中心南移和纺织中心从齐地移往吴越地区打下了基础。养蚕

表4:魏晋南北朝以衣料命名之袍统计表

名称时期

功能

服者备注绵袍先秦至民国御寒士庶均可多作成窄袖、大襟、

内絮丝绵缊袍先秦至民国御寒贫者纳有乱麻或絮旧棉

之袍绨袍先秦至民国御寒贫者以粗帛制成之袍先秦至清贵者珍品,常作赏赐之物锦袍

唐至民国僧侣又称衲袍,因鲜艳如

锦,故名

先秦至民国

贫者布制长袍布袍先秦至民国平民或隐士布衣之意,指平民或隐士

先秦至民国居丧

居丧之人居丧之服

罗袍先秦至清多官吏、贵族

布襕先秦至清在宋时官员服用,以

苎麻制成

絁袍先秦至民国庶民以粗绸制成之袍,借

指庶民之服

麻袍先秦至民国贫者

缯袍先秦至民国以帛制之袍

皮袍先秦至民国御寒士庶均可以皮为里衬之袍或直接用皮制成之袍棉袍汉至民国御寒

士庶均可明代记载始于汉,明中后期开始盛行绫袍

魏晋至清

士庶均可

唐公服官吏以红纱为之,红里,绛纱袍晋至明朝会

帝王领、袖、襟、裾以皂缘交领,大袖,长及膝

碧纱袍

晋至清

贵族

绿色纱袍以纱罗制成,有圆领大襟和斜领大襟数纱袍

宋至清公服官员

种,宋因薄透不雅观被禁,清定位礼服宋以前至清常服

士庶棉袍

汉至民国

御寒

士庶均可

明代记载始于汉,明

中后期开始盛行

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其中重要的有低温催青法,盐腌杀蛹法和炙箔法。低温催青法在《齐民要术·卷五·种桑柘》引晋《永嘉记》中记载:“取蚖珍之卵藏内瓮中,随器大小亦可,十纸。盖覆器口,安硎泉冷水中,使冷气折出其势,取得三七日,然后剖生养之”。[12]盐腌杀蛹法在《齐民要术·卷五·种桑柘》中记载:“用盐杀茧,易缫而丝韧,日晒死者,虽白而薄脆。缣练衣著,几

将倍矣。甚者,虚失藏功,坚脆悬绝”。[12]

另梁陶

弘景《药总诀》记载:“凡藏茧,必用盐官盐”。另外,这一时期麻类纤维仍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南方地区。

3结语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部分就是中原民族和周围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发展史,中国的中原民族和周围少数民族经过长时间战争、通婚、贸易等交往,民族间逐渐融合,这一融合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服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服装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襕袍就是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服装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圆领袍的流行更是此后的千余年间深深地影响袍服的形制。从袍服演变史来看,即能映射出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史。袍服的发展史不仅对现代民族服饰有着借鉴意义,而且袍服的研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很高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中国袍服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服饰,而是历经数千年各个民族服饰相融合的产物。笔者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礼服能摒弃西服,

以传统礼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主持:华梅

45

服的袍服为基础,重新回归有本名族文化印记的礼服,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及对外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827.

[2](唐)魏徵.隋书·礼仪志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8:817.

[3](北齐)魏收.魏书·咸阳王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401.

[4](晋)崔豹,(五代后唐)马缟,(唐)苏鹗.中华古今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105.

[5]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199.

[6](唐)令狐德芬.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499、124.

[7](唐)姚思廉.梁书·陈庆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189.

[8](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827.

[9](唐)杜佑.通典·卷六十一·礼二十一·沿革二十一·嘉礼六[M].北京:中华书局,2013:3.

[10](晋)陆翙.邺中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9.[11](唐)李百药.北齐书·杨愔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313.

[1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桑柘[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2、164.

(收稿日期:2014年11月5日)

40

服饰导刊2015年3月第1期FASHIONGUIDE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研究

文/赵

朝时期是袍服演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袍服开始成为便服。同时由于民族的融合,袍

服开始出现多种款式,并且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服装元素。文章通过对经史文献、壁画、出土绘画、博物馆馆藏绘画等实物进行研究,以袍服形制和功能、色彩装饰和材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总结,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演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文章认为魏晋时期袍服开始发生演变,至北朝时期圆领袍服逐渐在中袍长坠地等多种形制并行的现象。此外,文原地区流行开来,出现窄袖、宽袖、广袖,交领、圆领,袍长过膝、分析出秦汉时期以材章根据经史古籍中袍的名称和使用材料有关记载,结合当时纺织手工业的社会背景,从而还原袍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信息

。料命名的袍服主要有绛纱袍、碧纱袍、绫袍、罗袍等,

袍服;魏晋南北朝;形制变迁;民族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大变化的时期,分裂和动乱是这一时期政治上最突出的现象之一。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儒学产生裂变,走向衰微,玄学兴起,形成了注重审美,向往自然和追求超逸的价值观;文士们崇尚虚无,蔑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其服饰表现为宽松袍衫,领多敞开,袒露胸怀,这正是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所致。本文首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形制与功能进行阐述,其次对这一时期袍服色彩与材料进行说明,以期系统地表征这一历史时期的袍服特点。

便服性扩增,使袍服型,其将袍的礼服性削减,成为便装,在全民中普遍流行。1.1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形制

从形制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款式丰富、种类繁多。仅从史书上明确记载这一时期袍服来看,按款式命名的就有褂袍、襕袍、複袍三种之多。褂袍是缀有褂饰的长袍,盛行于汉魏时期,妇女穿着,《礼·杂记上》汉郑玄注:“六服皆袍制,不禅,以素纱裹之,如今褂袍襈重缯矣。”唐孔颖达疏:“汉时有褂袍,其袍下之襈以重缯为之”。襕袍又称襕带,官吏、士人所膝盖部分施一穿之袍。圆领、窄袖、袍长过膝,横襕,以象征衣裳分属的古代服制。初见于北周,至唐形成定制。《旧唐书·舆服志》有“晋公

[1]

宇文邕始命袍下加襕”的记载。宇文邕即是北

1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形制与功能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周汉礼制的服饰制度,

在奔放自由思潮的文人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服饰上表现出不同于汉朝的大袖袍衫、交领直因穿着方便,襟、长衣大袖、袖口宽敞不收缩,所以相习成风。大袖又符合当时兴起的思潮,

袍衫是当时新兴的长衣,也是袖口博大、不收袖口的袍的统称,它是传统袍的一种发展定

波,硕士,中国服装博物馆馆长

周武帝,在其当政时下令袍下加襕,就是在袍《随之下加一横襕,以作为下裳的形制。又如百官始执笏,常服书·礼仪志六》:“保定四年,上焉,宇文邕始命袍下加襕”。[2]複袍是以数层布帛制成的袍。1974年江西南昌永外正街晋墓

出土木牍,即记有“故黄麻複袍一领”

。袍服在中国服装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袍服款式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领、襟、袖、衣裾及纽扣上。

袍的领多采用质地厚实的布帛制作而成,一是固定袍服的框架,二是可以增加耐磨度。袍的领款式丰富多样,仅从造型上分就有方领、交领、曲领、圆领、斜领、直领。方领又称方盘领,始于先秦,流行在先秦及汉,直到宋代还在士大夫中延续,在冠婚、祭祀、燕居、交际等场合穿服。交领又称交衽,连于衣襟,穿服时两襟交叉叠压,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多用于男女常服,不分尊卑,后逐渐减少,多在儿童服装和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交领根据两襟交汇点的不同有可以分为斜领和直领。交汇点靠上的称为斜领,唐时多为僧侣、隐士所服,靠下的称为直领,多为士庶百姓所服。曲领是一种宽阔的围领,一般连缀在襦袍之上,因宽大而曲得名,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男女日常家居均可服用,自隋代始被定为朝服所用,百姓则不再服用。圆领是贴身围合脖子的圆形领子,汉魏以前多用于胡服,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男女皆可穿服,隋唐后用于官服。

衣服的开启交合处领襟相连,颈部为领,领下为襟,魏晋南北朝袍服襟的样式也很多,主要有绕襟、大襟、左襟等。绕襟多见于曲裾袍,衣襟加长,缠绕于身,主要流行于西汉,妇女穿着较多东汉、魏晋时期逐渐消失。大襟即右襟,古人以右为大,故称右襟为大襟,汉族男女的主要袍服衣襟形制。左襟是相对于大襟的衣襟形制,以部分少数民族穿服为主,先秦已出现,以后沿用下来。

袍服的袖子款式基本由袍服本身的用途决定,贵族妇女的礼服多用大袖,彰显身份。劳动人民日常劳动一般用紧身窄袖,便于活动。夏季以宽博为主,为了透气凉爽,冬季以紧身窄袖为主,为了保暖。舞者出于表演需要,有时袖长达普通者数倍。袖子一般由三个部分组

服饰与文化:

源流考据主持:华梅

41

成,近腋处称为腋,袖口称为袪,除去腋和袪的袖身部分称为袂。腋部位无论袖子本身是宽袖、大袖、窄袖,腋的大小都基本是固定的,即便是拽地的大袖,腋的大小也不会过于扩大,这是为了便于活动。袪一般用厚实的布帛制作,考究的袍服袖口会制成花边配以装饰或镶以兽皮。袖口的形状也有窄口、宽口和广口之分。袂为袖中部位,是袖子的主体部分,所谓的大袖,主要是在肘关节为主的衣袂部分宽大。

袍裾就是袍的下摆,原本专指衣背下部,后泛指整个下摆,有曲裾、直裾、燕裾、长裾等。先秦及西汉时期的曲裾袍的裾就是曲裾,制作时袍服斜裁成三角状,连缀衣襟,穿着时衣襟相互交叠,尖端部位绕至身后,形成曲裾。直裾以直裾袍为例,汉初多用于女服,东汉魏晋时期男女并用。裾平直,底部方正,穿着时裾和襟折向身背,东汉后移至前身,魏晋时期袍服衣裾便传承此特点。下摆形如燕尾,称燕裾,在袍的下端缀以三角形装饰,一般采用多片。长裾及背部下摆很长,一般贵族妇女穿服,行走时会有婢女手托长裾。

魏晋南北朝时期纽扣(早期是小带扣节)的形态位置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先秦及秦汉时期,概行曲袷交领,主要款式第一纽扣(小带的扣带)在右腋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生变化,并一直延续至明代。

北朝习俗行圆领,隋唐起于北方,而统驾全局,圆领款式遂通行于四方。袍服之领型的发展演变之状,起初先秦及秦汉时期为人适领,后自北朝时,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逐渐将圆领在全国传播开来,并成为千余年来袍服的主要领型。由此可见即便是平面裁剪的中国传统服饰,在有些特殊部位也是经过从人适应衣到衣适应人的过程的,扣子等功能及装饰与一身的部件也随着领型的改变而改变着。通过以各个时期的专著记载、考古报告及博物馆馆藏为研究基础,用列表(表1~表2,见下页)的形式进行表达。

42

服饰导刊2015年3月第1期FASHIONGUIDE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表1:魏晋南北朝袍服款式图

晋袍

西魏袍服

北周袍服

表2:魏晋南北朝以形制命名之袍统计表

名称褂袍

时期盛行于汉魏

功能

服者妇女

备注缀有褂饰宽敞的袍初见于北周,唐形成定

圆领、窄袖、膝盖处施

一横襕数层布帛制成之袍

下长过膝

礼服

帝、后、官包括帝后龙袍、职官蟒吏袍、朝袍等男子

各色绸缎为之,双层,

圆领窄袖大襟

王禧传》载:“魏主责,妇女之服乃为夹领小。[3]夹领不是交领,袖”应该是当时本民族的特色。北朝的袍没有南朝的宽大,而且领是开在颈旁的。《急就篇》云:“褶为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北方少数民族大多为游牧民族,善于骑马,所以多穿裤衣,即上穿短袍,下穿裤。《文说》亦作左衽袍。左衽的衣式为少数民族特点,汉族则为右衽之式。短身的袍是比襦略长的上衣,这《梁书》载:芮光国种制式是北族人民的常服。

之人(匈奴别称)则衣锦制得小袖袍。在南朝朝会间用绛纱袍,除朝服外还有纹饰的锦袍。此但是时期目前没有大量集中的出土袍服实物,从当时的史书记载和画作中可以对其进行研究。

经济、文化袍服功能的演变是随着社会、

的演变而改变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大变动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战争等因胡服便成了当时流素,大量的胡人移居中原,行的服装。紧身、圆领、开衩就是当时胡服的特点,其行动便利,这也是其成为便服的主要原

大袍汉至明

襕袍

北周至

清象征衣裳分制服制官吏、士人

複袍晋汉至民国

长袍

民国常礼服

1.2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功能

从功能上看,袍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但当时仅限于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服饰之一,

功能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和少数民族穿着,从内衣、帝王常服、礼服逐渐演变为内衣、礼服、帝王常服及便服,正是因为其作为便服在因而这一时期标贵族及百姓中开始流行所致,

志着袍服的发展从此进入成熟期。《魏书·咸阳

因之一。受北方少数民族特色袍服的影响,袍服的特点成为上衣长大,一般长过膝盖或盖住脚面。衣领有交领,圆领之分。衣袖不长,多为窄袖。魏晋南北朝之际这种袍服传入中国南方,逐渐成为时尚服装,交领、圆领并存,窄袖、广袖并行。连体通裁是自北朝后袍服的一大特征,袍服上下彻底成为一体,发展成为连体通裁的服装。袍服连体通裁之后为了契合礼仪,符合其礼服的功能,开始在膝处加一道襕,寓意上衣下裳。自先秦的袍服有了连体分裁,到汉代袍服腰线基本消失了,之后北朝的袍开始出现上下通裁,并在全国逐渐流行开来。其次是作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征,袍服造型稳重,款式庄严、儒雅,所以自从北朝成为了便服,一直延续到民国,从皇帝的便服袍,到官员、百姓的便服袍,袍服始终占据着便服的重要部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色彩与材料

2.1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色彩

从色彩上看,这一时期的面料色彩丰富、种类繁多。单史书明确记载这一时期袍服按色彩命名的就有绯袍、黄袍、紫袍和白袍四种之多。绯袍是红色袍服,南北朝时贵贱通用。五代后唐《古今中华注》卷中记载:“旧北齐则长帽短靴,合胯袄子,朱紫玄黄,

各从所好,天子多着绯袍,百官士庶同服”

。[4]

黄袍是黄色袍服,原无等秩,百官皆服,士庶阶层也可穿着。自隋代起才正式成为朝服,

唐代668年开始专属皇帝服用。[5]

紫袍是紫色的袍服,

北朝皇帝常服,隋代以后为官服的一种。《周书·李迁哲传》:“军还,太祖嘉之,以所服紫袍、玉带,所乘马以赐之,并赐奴婢三十口”。[6]

白袍是白色袍服,这一

时期为军士所服。《梁书·陈庆之传》:“庆之麾下悉著白袍,

所向披靡”。[7]

魏晋南北朝是以绯袍、黄袍、紫袍和白袍为主,从色彩上相比较,绯袍、黄袍和紫袍开始大量出现,并被贵族所喜爱进而在特定人群中流行开来。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服装色彩的等级也少有严

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主持:华梅

43

格的规定,如绯袍和黄袍就一度在皇帝及官员中流行,贵族都可以穿着。

这一时期除了以色彩命名的袍服之外,不同时期不同朝廷的袍服还各有其对色彩的要求(表3)。南朝天子朝会要穿绛纱袍及黄、白、青、皂诸色袍,三品以下官员不得穿杂色绮,六品以下只能穿彩色绮,也有禁令,庶人不得服

表3:魏晋南北朝以色彩命名之袍统计表名称

时期功能服者备注

汉至隋、宋

常服男女皆服唐

公服

八至九品官吏

因小吏服,故引申

为卑官代名词青袍

明公服

五至七品官吏

还有一种解释是黑色布袍,为丧服清僧侣

又称缁衣,

黑色布袍赤霜袍汉至宋

神话传说中的又称青霜袍,

粉红妇女色袍服

皂袍

汉至宋常服

官吏南北朝、

隋天子、官吏、士庶红色袍服

常服四至五品官员绯袍

宋常服六品官员元公服六至七品官员明公服一至四品官员隋之前士庶、百官隋

朝服帝王、贵臣

改黄色为赤黄色,

唐至明

常服皇帝

总章元年(668年)明确规定除天子外黄袍

一律不准服黄包括帝后之朝袍、

龙清

礼服、

袍、雨衣。皇子蟒袍遮雨

皇帝、后妃

和清中叶后赐予功臣之蟒袍限金黄

南北朝常服皇帝隋

公服

五品以上官员紫袍

唐公服三品以上官员宋官服、命服官员、命妇元

官服

官员梁、宋、元军士

白袍

秦至宋孝服庶民唐武士、

仪卫深红色袍服绛袍

晋至明

朝会皇帝

亦称朱纱袍、

绛纱袍

44

服饰导刊2015年3月第1期FASHIONGUIDE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引《晋令》:五彩,只得服青、白、绿。《渊鉴类函》“士卒百工履色无过绿、青、白”。北朝则不同,除效仿汉制得孝文帝改革外,大多朝代没有严南北不同朝廷,不同时期袍服所用材料也是深受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表4)。战乱引起的人口大迁徙使得这一时期格的服饰规定,任其穿着。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胡服”。《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朱紫玄黄,各任所好”。[8]总之,袍服的色彩在一个特定时期的规章制度及流行都是深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2.2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材料

从材料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面料丰富、种类繁多。单史书明确记载这一时期袍服按制作材料命名的就绛纱袍、碧纱袍、绫袍、罗袍四种之多。绛纱袍简称绛袍,又称朱纱袍,帝王朝会的袍服。制出晋代,以红色纱为之,红里。领、袖、襟、裾俱以皂缘。交领大袖,下长及膝。其后隋、唐、宋、明皆习之。《通典·卷六十一》记载:“晋……朝服,通天冠、绛纱袍”。[9]碧纱袍是绿色纱袍,多用于贵族。晋陆翔《邺中

记》“:

石虎临轩大会,著碧纱袍。”[10]

绫袍是以单色菱纹制成的长衣,魏晋南北朝时不分贵贱皆可服用。《晋荡公护传》记载“:汝时著绯绫袍、银装带,盛洛著紫织成缬通身袍、黄绫里,并乘骡同去。”[6]

五代后唐《古今中华注》卷中:

“北齐贵臣多著黄文绫袍,

百官士庶同服之”。[4]

《三国志》卷二十九《杜夔传》裴松之引傅玄序注云:“马钧乃扶风人,巧思绝世,天下名巧也。其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11]

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大量人口向东北、西北、巴蜀和江淮以南转移,西晋末年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江淮流域和太湖流域大面积荒地得到开垦,形成当时中国的新的财富区,这打破了两汉时期关中、中原先进,四周越远越相对落后的经济格局,也为经济中心南移和纺织中心从齐地移往吴越地区打下了基础。养蚕

表4:魏晋南北朝以衣料命名之袍统计表

名称时期

功能

服者备注绵袍先秦至民国御寒士庶均可多作成窄袖、大襟、

内絮丝绵缊袍先秦至民国御寒贫者纳有乱麻或絮旧棉

之袍绨袍先秦至民国御寒贫者以粗帛制成之袍先秦至清贵者珍品,常作赏赐之物锦袍

唐至民国僧侣又称衲袍,因鲜艳如

锦,故名

先秦至民国

贫者布制长袍布袍先秦至民国平民或隐士布衣之意,指平民或隐士

先秦至民国居丧

居丧之人居丧之服

罗袍先秦至清多官吏、贵族

布襕先秦至清在宋时官员服用,以

苎麻制成

絁袍先秦至民国庶民以粗绸制成之袍,借

指庶民之服

麻袍先秦至民国贫者

缯袍先秦至民国以帛制之袍

皮袍先秦至民国御寒士庶均可以皮为里衬之袍或直接用皮制成之袍棉袍汉至民国御寒

士庶均可明代记载始于汉,明中后期开始盛行绫袍

魏晋至清

士庶均可

唐公服官吏以红纱为之,红里,绛纱袍晋至明朝会

帝王领、袖、襟、裾以皂缘交领,大袖,长及膝

碧纱袍

晋至清

贵族

绿色纱袍以纱罗制成,有圆领大襟和斜领大襟数纱袍

宋至清公服官员

种,宋因薄透不雅观被禁,清定位礼服宋以前至清常服

士庶棉袍

汉至民国

御寒

士庶均可

明代记载始于汉,明

中后期开始盛行

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其中重要的有低温催青法,盐腌杀蛹法和炙箔法。低温催青法在《齐民要术·卷五·种桑柘》引晋《永嘉记》中记载:“取蚖珍之卵藏内瓮中,随器大小亦可,十纸。盖覆器口,安硎泉冷水中,使冷气折出其势,取得三七日,然后剖生养之”。[12]盐腌杀蛹法在《齐民要术·卷五·种桑柘》中记载:“用盐杀茧,易缫而丝韧,日晒死者,虽白而薄脆。缣练衣著,几

将倍矣。甚者,虚失藏功,坚脆悬绝”。[12]

另梁陶

弘景《药总诀》记载:“凡藏茧,必用盐官盐”。另外,这一时期麻类纤维仍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南方地区。

3结语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部分就是中原民族和周围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发展史,中国的中原民族和周围少数民族经过长时间战争、通婚、贸易等交往,民族间逐渐融合,这一融合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服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服装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襕袍就是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服装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圆领袍的流行更是此后的千余年间深深地影响袍服的形制。从袍服演变史来看,即能映射出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史。袍服的发展史不仅对现代民族服饰有着借鉴意义,而且袍服的研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很高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中国袍服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服饰,而是历经数千年各个民族服饰相融合的产物。笔者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礼服能摒弃西服,

以传统礼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主持:华梅

45

服的袍服为基础,重新回归有本名族文化印记的礼服,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及对外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827.

[2](唐)魏徵.隋书·礼仪志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8:817.

[3](北齐)魏收.魏书·咸阳王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401.

[4](晋)崔豹,(五代后唐)马缟,(唐)苏鹗.中华古今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105.

[5]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199.

[6](唐)令狐德芬.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499、124.

[7](唐)姚思廉.梁书·陈庆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189.

[8](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827.

[9](唐)杜佑.通典·卷六十一·礼二十一·沿革二十一·嘉礼六[M].北京:中华书局,2013:3.

[10](晋)陆翙.邺中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9.[11](唐)李百药.北齐书·杨愔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313.

[1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桑柘[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2、164.

(收稿日期:2014年11月5日)


相关内容

  •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
  • [服饰]石器时代, 起源, 中国, 纺织业 神话及传说时代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出于实用. ...

  •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对汉朝服饰文化的影响
  •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对汉朝服饰文化的影响 冉娜1周莉英2 1.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陕西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擒要:古代丝绸之路是丈化传播的一个l吏随四时而动,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重要途径.罗马是古丝绸之路达到最西边的目的地.汉朝与罗马在历史上,是两个时间 东汉时又加季夏为黄,改秋为白.但当 ...

  • 魏晋南北朝
  • 如梦霓裳话汉服(民间艺术知识堂第一辑) 来源: 梅兰坊的日志 Promo 的时候, 民艺坊候选内阁梅兰坊一直以汉服作为我们的特色(包括PMP re-u时雷人的 Poker Fa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M-fzL8f_3s) 在候选内阁里,女生穿的款式叫& ...

  •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军戎服饰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军服.现代的军服主要由服装和表明军衔.军种的标识组成:而在古代,则至少包括两大类型的服饰:一是戎装,一是防护体则至少包括两大类型的服饰:一是戎装,一是防护体 便的甲胄.戎服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穿着的的甲胄.戎服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穿着的便 的服 ...

  • 中国古代服饰变化
  •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中 ...

  • 汉服的发展与推广
  • 汉服的发展与推广 汉服的发展与推广 目录: 一.汉服介绍 1. 汉服概述 2. 基本特点 3. 风格特色 4. 样式特征 5. 历史发展 6. 文化内涵 二.现代汉服 1. 汉服劫难 2. 汉服运动 三.汉服的发展策略与推广 1. 依靠中国风流行趋势 2. 依靠传统节日 3. 依靠成人礼 4. 依靠 ...

  • 中西服装发展史自测习题
  • <中西服装发展史>自测习题 冯泽民 2010.9 第一章 人类服装的起源  一.单选题  ( )1.的发明,标志着最早的缝纫工具的诞生. A.石针 B.骨锥 C.石矛 D .骨针  ( )2.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亚麻植物是在发现的约1万年前的亚麻残片. A.英国 B.西班牙 C.瑞士 ...

  •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服饰的影响
  • 佛教传入对我国服饰的影响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佛教史,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人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 ...

  •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演变0
  • 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演变 [主要摘要]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由原本的男女通用的深衣慢慢演变,开始流行衣裙,并且款式越来越丰富,但平民女子的服饰较为简单且颜色单一,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改变,不过速度缓慢.唐朝的女子服饰最为开放且样式丰富,并流行女装男性化.清朝满族女子多着旗袍. [关键词]女子 服饰 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