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传统节日

“我行我秀”

—— 汉族的传统节日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严信蓉

【设计理念】

人类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专业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在40分钟的教学中变成造梦师,自由的畅想,主动积极的参与,有效的学习知识。

《旅游文化》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也是学好旅游专业的起始课程。在整个专业中起了贯穿作用,对于任何旅游导游类的教学都离不开旅游文化知识的扩充。目前教材的编写更偏向于应试化、理论化、生硬化,而如何将旅游文化知识与未来的导游职业相结合也成为了本门课程的关键。

《汉族的传统节日》这块内容相对来说贴近生活,同学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而如何将文本知识与导游专业有效的结合起来,并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在这里,我进行了情境设置,结合我校新疆学生的到来,为其设计“浙江汉族传统节日旅游线路”的活动。将班级分成8个小组,假设每个小组作为旅行社进行招标,小组分工合作,通过绘制海报以及模拟讲解将汉族传统节日的简介、由来、传说、以及在浙江的地区代表进行讲解。整个课堂营造出真实而激烈的氛围,学生通过动动脑、动动手、动动嘴在激烈而不失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让学生体验职业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汉族传统节日》是选自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组编的《旅游文化》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的第三个项目中的第一个任务的第二个知识点。通过掌握汉族的传统节日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汉族民俗风情,因此,了解汉族传统节日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2、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141餐旅专业的学生,职业学校的90后学生们热衷于关注新鲜事物,平时的交流倾向于使用网络手段,因此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定能与学生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2)本班级学生总体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而余下的三分之二的学生或因自身基础较差、或因主观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这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主观能动性不强,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通过“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以培养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对基础好的学生以提高能力为主,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提高参与度为主。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汉族传统节日,包括它的简介、由来、传说、以及在浙江的地区代表等;创设情境,由学生合作探究,创意设计浙江汉族传统节日的旅游线路。并能够以导游模拟的形式向班级介绍。 【过程与方法】

1、以“汉族传统旅游线路设计“为主线,创设情境以及设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宣传海报以及整合导游词进行讲解

2、采用旅游文化知识与职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迁移;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展示、他评的方式推动有效课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合作并重的人际交往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心,以及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以及作为旅游专业学生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浙江汉族传统节日的旅游线路 【教学难点】 模拟讲解

【课时安排】 本节为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书本的文化知与职业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2、任务驱动法

设置要求,明确任务,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3、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必需的材料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亮点】

1、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语) 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本次课的设计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以及专业特点,以设计“浙江汉族传统节日旅游路线”为主线,设置两块任务,绘制宣传海报以及模拟导游讲解,课堂效果以网络点评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己的专业体验职业情境。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嘴。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借助书本文化内容,结合所学专业,将知识进行转移。

整个设计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注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导游,将书本的文化知识与职业进行结合,通过设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导游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感知旅行社中门市、以及导游的任务。在学习中感知未来的职业情境。通过本次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筛选,学会整合,在展示与点评中进行感悟,提升个人的情感目标。

2、借助专业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本设计通过对教材信息的进行加工、整合、筛选,结合学生所学建筑专业和语文小组活动的特点,创设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空间想象情境,以“穿越者”的所见所闻为主线,以专业知识为抓手,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指导

下理解文本。充分体现了新大纲所强调的“语文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服务,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精神和中职“语文课程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课程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网络点评的方式激励学生。

本设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解决本次课的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对基础好的学生以提高能力为主,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提高参与度为主。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采用“中国达人秀”以及QQ 群展示评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展示以及点评的兴趣,尤其是如此的评价方式不仅检测了课堂效果,同时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将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不但形式新颖,而且效果明显,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流程】

一.课前准备环节

附件1:导游讲解评分表

“我行我秀”

—— 汉族的传统节日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严信蓉

【设计理念】

人类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专业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在40分钟的教学中变成造梦师,自由的畅想,主动积极的参与,有效的学习知识。

《旅游文化》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也是学好旅游专业的起始课程。在整个专业中起了贯穿作用,对于任何旅游导游类的教学都离不开旅游文化知识的扩充。目前教材的编写更偏向于应试化、理论化、生硬化,而如何将旅游文化知识与未来的导游职业相结合也成为了本门课程的关键。

《汉族的传统节日》这块内容相对来说贴近生活,同学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而如何将文本知识与导游专业有效的结合起来,并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在这里,我进行了情境设置,结合我校新疆学生的到来,为其设计“浙江汉族传统节日旅游线路”的活动。将班级分成8个小组,假设每个小组作为旅行社进行招标,小组分工合作,通过绘制海报以及模拟讲解将汉族传统节日的简介、由来、传说、以及在浙江的地区代表进行讲解。整个课堂营造出真实而激烈的氛围,学生通过动动脑、动动手、动动嘴在激烈而不失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让学生体验职业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汉族传统节日》是选自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组编的《旅游文化》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的第三个项目中的第一个任务的第二个知识点。通过掌握汉族的传统节日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汉族民俗风情,因此,了解汉族传统节日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2、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141餐旅专业的学生,职业学校的90后学生们热衷于关注新鲜事物,平时的交流倾向于使用网络手段,因此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定能与学生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2)本班级学生总体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而余下的三分之二的学生或因自身基础较差、或因主观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这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主观能动性不强,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通过“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以培养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对基础好的学生以提高能力为主,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提高参与度为主。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汉族传统节日,包括它的简介、由来、传说、以及在浙江的地区代表等;创设情境,由学生合作探究,创意设计浙江汉族传统节日的旅游线路。并能够以导游模拟的形式向班级介绍。 【过程与方法】

1、以“汉族传统旅游线路设计“为主线,创设情境以及设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宣传海报以及整合导游词进行讲解

2、采用旅游文化知识与职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迁移;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展示、他评的方式推动有效课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合作并重的人际交往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心,以及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以及作为旅游专业学生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浙江汉族传统节日的旅游线路 【教学难点】 模拟讲解

【课时安排】 本节为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书本的文化知与职业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2、任务驱动法

设置要求,明确任务,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3、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必需的材料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亮点】

1、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语) 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本次课的设计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以及专业特点,以设计“浙江汉族传统节日旅游路线”为主线,设置两块任务,绘制宣传海报以及模拟导游讲解,课堂效果以网络点评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己的专业体验职业情境。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嘴。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借助书本文化内容,结合所学专业,将知识进行转移。

整个设计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注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导游,将书本的文化知识与职业进行结合,通过设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导游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感知旅行社中门市、以及导游的任务。在学习中感知未来的职业情境。通过本次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筛选,学会整合,在展示与点评中进行感悟,提升个人的情感目标。

2、借助专业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本设计通过对教材信息的进行加工、整合、筛选,结合学生所学建筑专业和语文小组活动的特点,创设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空间想象情境,以“穿越者”的所见所闻为主线,以专业知识为抓手,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指导

下理解文本。充分体现了新大纲所强调的“语文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服务,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精神和中职“语文课程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课程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网络点评的方式激励学生。

本设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解决本次课的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对基础好的学生以提高能力为主,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提高参与度为主。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采用“中国达人秀”以及QQ 群展示评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展示以及点评的兴趣,尤其是如此的评价方式不仅检测了课堂效果,同时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将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不但形式新颖,而且效果明显,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流程】

一.课前准备环节

附件1:导游讲解评分表


相关内容

  • 汉族的风俗习惯
  •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传统: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

  •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 摘要:从音乐实践整体的角度来看,汉族传统民歌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个环节的独立性不强.从音乐创作的过程来看,单独的精神创作这一过程在劳动号子.山歌等汉族民间歌曲当中体现得不是那么明显.从创作所产生的作品特征来看,汉族传统民歌作品所体现的更多是地域性音乐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创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 ...

  • 从汉族服饰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
  • 从汉族服饰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 郭沫若先生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服饰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服饰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服饰体现的则是一种社会文化.汉族文化博大精深,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汉族的传统服饰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

  • 满汉民族乐器的融合与发展
  • 摘要 满族是一个精于歌舞善于骑射的古老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随着满族人民迁入关内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与汉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还有文化环境的交融过程中,便形成了与汉族文化相互借鉴与吸收的格局.满汉两个民族间的音乐相互借鉴与吸收,满族传统乐器在其中也起到了两个民族间艺术纽带的作用,这直 ...

  • 浓缩时代风情的服装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浓缩时代风情的服装 常  诚 中国服饰文化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两万年前,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过的原始先民已经佩戴饰品,而且先民们已不满足简单地取用动植物材料,因而发明了用针缝制兽皮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的服饰种类已经有了祭礼服.朝会服.戎服 ...

  • 汉服的发展与推广
  • 汉服的发展与推广 汉服的发展与推广 目录: 一.汉服介绍 1. 汉服概述 2. 基本特点 3. 风格特色 4. 样式特征 5. 历史发展 6. 文化内涵 二.现代汉服 1. 汉服劫难 2. 汉服运动 三.汉服的发展策略与推广 1. 依靠中国风流行趋势 2. 依靠传统节日 3. 依靠成人礼 4. 依靠 ...

  • 中国民族概论大纲
  • 中国民族概论是一门全面介绍中国民族基本情况的课程.是民族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分数2,周学时2.总学分数36. 课程前三章属于总论性质,分别介绍"中国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观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结构分析.希望从经济.文化方面整体把握中国民族的 ...

  • 名族常识五.六年级教案
  • 名族常识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兄弟姐妹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 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2.过程与方法: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学和艺术范畴很广,有传说.故事.诗歌. 小说.戏剧.音乐.舞蹈.工艺等. 3.情感态度与 ...

  • 汉族丧葬仪式研究综述(修改稿一)
  • 汉族丧葬仪式民俗研究综述 从古至今,死亡都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死亡而举行的葬礼也是人生礼仪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一项仪式活动"1.人们通过一系列丧葬仪式活动来追念死者,安抚生者.丧葬仪式过程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蕴含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和民俗功能.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