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行走问题模型

雨中行走问题

数学2班 1107022015 朱婷婷

摘要

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在不同的降雨角度下,人在雨中从一处跑到另一处,在此过程中,人的行走速度与淋雨量多少的关系。

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将人体简化成一个长方体,高a1.5m (颈部以下),宽

b0.5m,厚c0.2m.

在将人体简化成长方体过后,运用简单的代数知识、几何知识得到了在不同的降雨角度下,人跑完全程的淋雨量与行走速度及降雨角度的的关系公式。由这些公式,可以讨论人在雨中行走的快慢与淋雨量多少的关系。

关键词:淋雨量 降雨角度 行走速度

1问题提出

人在雨中从一处跑到另一处,若雨速为常数且方向不变,试建立数学模型讨论

是否跑得越快,淋雨量越少。

假设跑步距离d100米,跑步最大速度为vm5m/s,雨速为4m/s,降雨量为

w2cm/h.

将人体简化成一个长方体,高a1.5m (颈部以下),宽b0.5m,厚c0.2m.

2 合理假设

2.1 降雨的速度和降水的强度保持不变 2.2 人在雨中行走的速度是定量 2.3 风速保持恒定 2.4 人体视为一个长方体

2.5 假设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相互独立 2.6 变量限定

d:人在雨中行走的距离(m)

t:人在雨中行走的时间(t)

v:人在雨中行走的速度(m/s)

a,b,c:人的高度,宽度和厚度(m)

w:降雨量(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平面上降下雨水的厚度,cm/h)

C:淋雨的总量(L)

u:雨滴落下的速度,即雨速(m/s)

p:雨滴的密度(p1,p1时意味着大雨倾盆)

:降雨的角度(雨滴落下的方向与行走的方向之间的夹角) 利用新的记号,wpu

3 模型构建

3.1 不考虑降雨角度的影响

当不考虑降雨角度时,假设淋雨的部位是全身所有部位。 则淋雨的面积为

S2ab2acbc

d

淋雨时间为 t

v

淋雨的总量为:

CtwS

dSwd(2ab2acbc)w

vv

3.2 考虑降雨的角度影响(迎面)

图1 0

2

当降雨的角度:0头顶淋雨总量为:

2

时,淋雨的部位为顶部和前方

C1

前方的淋雨总量为: C2

d(pusin)b(c)

vdp(ucosv)ab

v

所以总的淋雨量为: CC1C2

dbp

cusina(usinv) v

从表达式可以看出,人在行走的速度越快,淋雨量就越小。

3.3 考虑降雨角度的影响(背面)

图2

当降雨的角度:

2



2

,淋雨的部位是身后和顶部,设

2



若vusin,即人在雨中行走的速度慢于雨滴的水平运动速度

则后背的淋雨总量为: C3

头顶的淋雨总量为: C4所以淋雨的总量为:

dp(usinv)ab

vdpucos(bc)

v

dpbusinvauccosv

CC3C4

由这个表达式可以看出在上述前提之下,人在雨中的行走速度越快,人的淋雨量就越

由于人在雨中行走的最大速度为vm,因此当

Cpbd(uccos)/vm

若vusin,即人在雨中的行走速度快于雨滴的水平运动速度

vmusin

,最小淋雨量为

此时可以想象人在追赶雨滴,雨水滴落在头顶和前方

头顶的淋雨总量为:

C5前方的淋雨总量为:

dpucos(bc)

v

C6

所以总的淋雨量为:

dp(vusin)ab

v

dpbvusinauccos

v

CC5C6

这样得到淋雨量的数学模型为:

C3C4pbduccosa(usinv)/v

C

C5C6pbduccosa(vusin)/v

/2,vusin/2,vusin

第一个式子是速度v的减函数,第二个式子中关于v的增减性取决于

ccosasin是否大于零,而这需要看人的体形决定。

4 模型求解

4.1 针对3.1的求解

已知d100m,a1.5m,b0.5m,c0.2m,w0.2cm/h,vm5m/s,

那么可以算出当人在雨中的行走速度为最大时,即vm5m/s

淋雨的总量为:

CtwS

dSwd(2ab2acbc)w

vv

100*(2*1.5*0.52*1.5*0.20.5*0.2)*0.210

*

53600

0.024L

4.2 针对3.2的求解

当30时,人在雨中以最大速度vm5m/s行走时,

最小淋雨总量为:

CC1C2

dbp

cusina(usinvm)vm



100*0.5*0.2*4*sin1.5*(4sin5)

66*10

53600

0.303L(p1)

4.3 针对3.3的求解 当30时

若vusin,则人在雨中的最小淋雨量是在vusin2m/s取得

CC5C6

dpbuccos

v

100*0.5*4*0.2*cos

2

*100.048L(p1)3600

若vusin,此时ccosasin=-0.5768

最小淋雨总量为:

CC5C6

dpbuccos

v

100*0.5*4*0.2*cos

2

*100.048L(p1)3600

4.4针对上述问题作图讨论

人行走的路线为直线,行走距离为d, 跑步最大速度

vmaxu5s

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使人行走速度为:v(u,0,0),则行走的时间为 l。 雨的速度不变,记为: 相对速度:

wvx,vy,vz

vwuvxu,vy,vz

人体为长方体,其前、侧、顶的面积之比为 a:b:c 单位时间内的淋雨量正比于

RuvxuavybvzcT

vxuavybvzc

,从而总淋雨量正比于



(行走的时间为lu)

y

v

已知

vx0

x

uaklu

kv

bvzc0

L,vx,a

求u 为何值是Ru 最小?

LavxLuvxu

RuLavx

Luvxu



分两类情况:

vxa;

和vxa

va

图3 vxa的情形 图4 x的情形

vxa

时,

uvx才使Ru取最小值RminLavx

vxa

时,u尽可能大时,Ru才会尽可能小。

vx0

RuluuvxaLavx

L

其图像为下图

Rvx0

图5

易知无最小值. 同样有对

vx0及vxa

的情形

情形的讨论。

时,取

uvx

由结果分析知:仅当

vxa0

可使前后不淋雨,其淋雨总量最

小,其它情况下,应使u尽可能的大,才能使淋雨量尽可能小,这比较符合人们生活的常识。

雨中行走问题

数学2班 1107022015 朱婷婷

摘要

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在不同的降雨角度下,人在雨中从一处跑到另一处,在此过程中,人的行走速度与淋雨量多少的关系。

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将人体简化成一个长方体,高a1.5m (颈部以下),宽

b0.5m,厚c0.2m.

在将人体简化成长方体过后,运用简单的代数知识、几何知识得到了在不同的降雨角度下,人跑完全程的淋雨量与行走速度及降雨角度的的关系公式。由这些公式,可以讨论人在雨中行走的快慢与淋雨量多少的关系。

关键词:淋雨量 降雨角度 行走速度

1问题提出

人在雨中从一处跑到另一处,若雨速为常数且方向不变,试建立数学模型讨论

是否跑得越快,淋雨量越少。

假设跑步距离d100米,跑步最大速度为vm5m/s,雨速为4m/s,降雨量为

w2cm/h.

将人体简化成一个长方体,高a1.5m (颈部以下),宽b0.5m,厚c0.2m.

2 合理假设

2.1 降雨的速度和降水的强度保持不变 2.2 人在雨中行走的速度是定量 2.3 风速保持恒定 2.4 人体视为一个长方体

2.5 假设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相互独立 2.6 变量限定

d:人在雨中行走的距离(m)

t:人在雨中行走的时间(t)

v:人在雨中行走的速度(m/s)

a,b,c:人的高度,宽度和厚度(m)

w:降雨量(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平面上降下雨水的厚度,cm/h)

C:淋雨的总量(L)

u:雨滴落下的速度,即雨速(m/s)

p:雨滴的密度(p1,p1时意味着大雨倾盆)

:降雨的角度(雨滴落下的方向与行走的方向之间的夹角) 利用新的记号,wpu

3 模型构建

3.1 不考虑降雨角度的影响

当不考虑降雨角度时,假设淋雨的部位是全身所有部位。 则淋雨的面积为

S2ab2acbc

d

淋雨时间为 t

v

淋雨的总量为:

CtwS

dSwd(2ab2acbc)w

vv

3.2 考虑降雨的角度影响(迎面)

图1 0

2

当降雨的角度:0头顶淋雨总量为:

2

时,淋雨的部位为顶部和前方

C1

前方的淋雨总量为: C2

d(pusin)b(c)

vdp(ucosv)ab

v

所以总的淋雨量为: CC1C2

dbp

cusina(usinv) v

从表达式可以看出,人在行走的速度越快,淋雨量就越小。

3.3 考虑降雨角度的影响(背面)

图2

当降雨的角度:

2



2

,淋雨的部位是身后和顶部,设

2



若vusin,即人在雨中行走的速度慢于雨滴的水平运动速度

则后背的淋雨总量为: C3

头顶的淋雨总量为: C4所以淋雨的总量为:

dp(usinv)ab

vdpucos(bc)

v

dpbusinvauccosv

CC3C4

由这个表达式可以看出在上述前提之下,人在雨中的行走速度越快,人的淋雨量就越

由于人在雨中行走的最大速度为vm,因此当

Cpbd(uccos)/vm

若vusin,即人在雨中的行走速度快于雨滴的水平运动速度

vmusin

,最小淋雨量为

此时可以想象人在追赶雨滴,雨水滴落在头顶和前方

头顶的淋雨总量为:

C5前方的淋雨总量为:

dpucos(bc)

v

C6

所以总的淋雨量为:

dp(vusin)ab

v

dpbvusinauccos

v

CC5C6

这样得到淋雨量的数学模型为:

C3C4pbduccosa(usinv)/v

C

C5C6pbduccosa(vusin)/v

/2,vusin/2,vusin

第一个式子是速度v的减函数,第二个式子中关于v的增减性取决于

ccosasin是否大于零,而这需要看人的体形决定。

4 模型求解

4.1 针对3.1的求解

已知d100m,a1.5m,b0.5m,c0.2m,w0.2cm/h,vm5m/s,

那么可以算出当人在雨中的行走速度为最大时,即vm5m/s

淋雨的总量为:

CtwS

dSwd(2ab2acbc)w

vv

100*(2*1.5*0.52*1.5*0.20.5*0.2)*0.210

*

53600

0.024L

4.2 针对3.2的求解

当30时,人在雨中以最大速度vm5m/s行走时,

最小淋雨总量为:

CC1C2

dbp

cusina(usinvm)vm



100*0.5*0.2*4*sin1.5*(4sin5)

66*10

53600

0.303L(p1)

4.3 针对3.3的求解 当30时

若vusin,则人在雨中的最小淋雨量是在vusin2m/s取得

CC5C6

dpbuccos

v

100*0.5*4*0.2*cos

2

*100.048L(p1)3600

若vusin,此时ccosasin=-0.5768

最小淋雨总量为:

CC5C6

dpbuccos

v

100*0.5*4*0.2*cos

2

*100.048L(p1)3600

4.4针对上述问题作图讨论

人行走的路线为直线,行走距离为d, 跑步最大速度

vmaxu5s

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使人行走速度为:v(u,0,0),则行走的时间为 l。 雨的速度不变,记为: 相对速度:

wvx,vy,vz

vwuvxu,vy,vz

人体为长方体,其前、侧、顶的面积之比为 a:b:c 单位时间内的淋雨量正比于

RuvxuavybvzcT

vxuavybvzc

,从而总淋雨量正比于



(行走的时间为lu)

y

v

已知

vx0

x

uaklu

kv

bvzc0

L,vx,a

求u 为何值是Ru 最小?

LavxLuvxu

RuLavx

Luvxu



分两类情况:

vxa;

和vxa

va

图3 vxa的情形 图4 x的情形

vxa

时,

uvx才使Ru取最小值RminLavx

vxa

时,u尽可能大时,Ru才会尽可能小。

vx0

RuluuvxaLavx

L

其图像为下图

Rvx0

图5

易知无最小值. 同样有对

vx0及vxa

的情形

情形的讨论。

时,取

uvx

由结果分析知:仅当

vxa0

可使前后不淋雨,其淋雨总量最

小,其它情况下,应使u尽可能的大,才能使淋雨量尽可能小,这比较符合人们生活的常识。


相关内容

  • 教学楼紧急疏散研究
  • 兰州交通大学 2013年大学生数学建模 题目:教学楼紧急疏散研究 参赛人1: 姓名 学院 班级 参赛人2: 姓名 学院 班级 参赛人3: 姓名 学院 班级 教学楼紧急疏散研究 摘要 在现如今社会,各类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当一旦发生,如果不能迅速让建筑物内的人员有组织有秩序的疏散撤离,那将会造成严重的人 ...

  • 垃圾运输问题模型
  • 关于垃圾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 摘要 本文对于垃圾运输问题的优化,通过运用图论的TSP 问题的有关知识对题目给出的坐标数据进行了处理,根据从最远点开始运载垃圾运输费用最低的原则,以及不走回路的前提,在条件时间约束下,建立了运输车和铲车的调度优化模型,得到运输车和铲车的安排路线和时间,在垃圾运输问题上,安 ...

  • 移动机器人避障问题
  • 移动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移动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问题.首先,把机器人看作为一个点,将障碍全部当作矩形,抽象成为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由于机器人的行走路径必须是有由直线段与圆弧线段组成的光滑曲线,而且通过证明,最优行走路线是由切线-圆弧-切线结构组成的,并且机器人的行走路径都可看成有若干上述 ...

  • 布朗运动的计算机模拟
  • 摘 要:布朗运动及其相关研究已经从自然科学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科学.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成为科学研究快速.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单片机的自动图像采集系统,借助Matlab处理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为布朗运动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关键词:单片机:控制系统: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Brown ...

  • 论文书写模板
  • 分类号: 单位代码:10220 密 级: 论文题目: 基于PLC的采油联合站控制系统研究 控制工程 □全日制 ■非全日制 生: 王 建 智 段玉波 教授 校外导师: 张 南 高级工程师 入学时间:20 年 月 论文完成时间:20 年 月 Thesis for the Graduate Candida ...

  • 无碳小车设计说明书(一等奖作品)1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 竞赛 无碳小车设计说明书 参赛者:王金卫 指导老师:刘吉兆 陈丰峰 2011-1-16 摘要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命题主题为"无碳小车".在设计小车过程中特别注重设计的方法,力求通过对命题的分析得到清晰开阔的设计思路:作品的设计做 ...

  • 机器人避障问题
  •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直线逼近法.直线圆弧相切连接最优定理等方法来解决机器人避障问题.对于问题一: 运用直线逼近法证得直线圆弧相切连接最优定理,得出结论:若一大圆弧角三角形完全包括另一小圆弧角三角形,则该三角形曲线周长必大于小的三角形周长. 据此定理,在曲线过弯时,选择最小半径可满足路径最短,即为10个 ...

  • 凯撒大帝3行人规律的秘密
  • 行人的秘密 原著:那不坏 执笔:L`more Vero 本文章全面揭示<凯撒大帝III>游戏中所有行人的行走规律,以及建筑.道路.花园.桥梁等所有建筑对行人的行走的影响(随机行人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规律故暂不做分析). 以下文字内容.截图均由C3QQ群(230920694)内各位同仁提供. ...

  • 双足机器人步行参数对行走稳定性的影响
  • [摘要]双足机器人在步行过程中,步行参数对其稳定性有很重要的影响.本文依据ZMP理论,将ZMP点与支撑范围的关系作为判别步行稳定性的依据,以此提出一种方法研究步行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通过matlab编程然后在ADAMS中进行仿真验证,得到步行参数(步长.步行周期等)对稳定性影响的规律,能够为以后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