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3

1、 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

2、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 为什么说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的碰撞融合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何启示

4、 如何正确评价儒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5、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1、中国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现代生活的积极作用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

1关怀人本。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2道德的教化。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3追求和谐。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4继承与更新。单说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再来谈取舍的问题。只有文化意识的觉醒,我们才会尊重自己的文化,才会支持其精神而为自己生命的价值。

2、(1)对传统文化的辩证看待,合理扬弃,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创新,继承并弘扬优秀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扬弃。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 科学 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那些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2)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借鉴创新。努力发掘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让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东西为我所用。当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潮流,文化的交流势必也日益广泛。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生机,就必须使它形成一种开放的状态,

迎接各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在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得到全新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功是基于传统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汇总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现代化的实现基于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方面,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中国现代化的征途上,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完善、发展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而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则会再现生机,使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之路。

3、三个文化流派相辅相成,相互吸纳与借鉴,呈多元互补的态势。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在中国历史上,以儒教为国教、以佛教、道教为两翼,三教互补,各得其所,大道并行不悖。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则是这种修养最重要的基因,它决定了中式优雅的纯度和高度。儒家之言,是人的学问,是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道家之道,微妙玄通,是神的教化;虽然三家的思想或教义各有相同和不同,但中华文化主旨是中庸,即是“和”,而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学说——儒家把人之常情,世之常理,当作人的道德,合情则为仁,合理则为义,事无大小,见微知著。由人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人类而自然,天人合一,又以人为本。这一学说是站在人的视角的学说,是建立在利人利己之上的学说,不高于人类本性,也不低于人类本性,起于无恶,达于至善。是人类哲学与信仰的极限,正是这种文化自信,使其有勇气与其它学说宗教合和相处,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特有文化,既合和文化。 儒道佛三教的冲突融合对于推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之间的对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告 诉人们,文明之间不仅有冲突,更重要的是对话,是融合,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从儒道佛三教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看,三家并存,竞相发展,相互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始终不 断,但从未阻挡相互之间的吸收和融合,从思想观点,到思维方式和理 论体系都有借鉴和接受。这说明冲突中有融合。在融合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只是吸收其长处和优点为我所用,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构建新的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体系。 全球化消除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 的障碍,提供了不同文化交流的平台,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碰撞增加,在碰撞中增进了解和理解, 在冲突中学会宽容,在相互激荡中走向融合,由此形成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在跨越地域空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社会障碍的基础 上,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现沟通和理解,进而不断达成共识和形成共同行动的过程。所谓文化一体化,是指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在全球范围内交 流、碰撞和融合,并不断形成共识的历史过程。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以自身不断丰富和 完善的统一。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从而 使自己不仅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启示之三是,文明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交流和对话是文明发展的必 然趋势。冲突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文明发展的最后归宿。更需要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尚和谐”的哲学追求。中华 文化作为在哲学上崇尚和谐、在伦理上崇尚正义、在价值观上注重群体的东方文化,对于整合未 来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哲学崇尚“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助于消除西方工业文 明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形成和谐的生态观;以儒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

它所具有的“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等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道德理念,堪为人类价值观念整合的基点;中华文化崇尚身心 内外的宁静和谐,对于拯救后工业社会的精神空虚和信仰危机当有普遍价值;等等。中华文化所 具有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追求无疑可以作为2l世纪人类的最高价值。4“人 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决不应是由‘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引起‘文明的冲突’,而应是由东 西方文化互补而致的‘文化的协调发展一

4、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

消极方面: (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

儒学既有注重注重心性自觉的理性主义精神,也有屈从权威的独断倾向;既有关心国事民瘼的民本主义思想,也有维护专制主义的教条。它曾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禁锢思想的礼教,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凝聚力,培养出一大批爱国主义的仁人志士。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具体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从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两个方面,挖掘出其中对当今社会和人生有启迪借鉴意义的内容,给以现代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样,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也才能为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一),要有文化上的主体意识。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保护和发扬 (二),任何文化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与对话中才能得到适时的发展和更新。 (三),社会在不断发展,思想文化在不断更新,但古代思想家提出和思考的文化(哲学)问题,他们的思想的智慧之光,并不因此就会过时,有些他们思考的问题和路子以及理念可能是万古常新的。 (四),任何历史上的思想体系,甚至现实存在的思想体系,没有完全正确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的学说,它必然有其局限性,其体系往往包含着某些内在矛盾,即使其中具有普遍意义(价值)的精粹部分也往往要给以合理的现代诠释。恩

5、《老子》中提出 “道生万物”、“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等思想,强调以主客交融和人性的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依循“道”

的自然本性,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其次,要懂得尊重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然,老子的观点中带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的不少思想在今天对我们的实践仍有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其次,我们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具体措施有: 一.植树造林,故土养土,伐木需植树。二.建立和保护生态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三.废水废气的排放需经处理方能排出。 四.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人类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对能源的需求很大,所以,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是势在必行的!

法规,严格执行。六.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渲染环保氛围。

五.制定严谨的法律

1、 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

2、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 为什么说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的碰撞融合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何启示

4、 如何正确评价儒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5、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1、中国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现代生活的积极作用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

1关怀人本。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2道德的教化。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3追求和谐。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4继承与更新。单说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再来谈取舍的问题。只有文化意识的觉醒,我们才会尊重自己的文化,才会支持其精神而为自己生命的价值。

2、(1)对传统文化的辩证看待,合理扬弃,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创新,继承并弘扬优秀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扬弃。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 科学 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那些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2)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借鉴创新。努力发掘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让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东西为我所用。当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潮流,文化的交流势必也日益广泛。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生机,就必须使它形成一种开放的状态,

迎接各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在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得到全新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功是基于传统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汇总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现代化的实现基于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方面,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中国现代化的征途上,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完善、发展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而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则会再现生机,使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之路。

3、三个文化流派相辅相成,相互吸纳与借鉴,呈多元互补的态势。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在中国历史上,以儒教为国教、以佛教、道教为两翼,三教互补,各得其所,大道并行不悖。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则是这种修养最重要的基因,它决定了中式优雅的纯度和高度。儒家之言,是人的学问,是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道家之道,微妙玄通,是神的教化;虽然三家的思想或教义各有相同和不同,但中华文化主旨是中庸,即是“和”,而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学说——儒家把人之常情,世之常理,当作人的道德,合情则为仁,合理则为义,事无大小,见微知著。由人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人类而自然,天人合一,又以人为本。这一学说是站在人的视角的学说,是建立在利人利己之上的学说,不高于人类本性,也不低于人类本性,起于无恶,达于至善。是人类哲学与信仰的极限,正是这种文化自信,使其有勇气与其它学说宗教合和相处,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特有文化,既合和文化。 儒道佛三教的冲突融合对于推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之间的对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告 诉人们,文明之间不仅有冲突,更重要的是对话,是融合,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从儒道佛三教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看,三家并存,竞相发展,相互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始终不 断,但从未阻挡相互之间的吸收和融合,从思想观点,到思维方式和理 论体系都有借鉴和接受。这说明冲突中有融合。在融合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只是吸收其长处和优点为我所用,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构建新的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体系。 全球化消除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 的障碍,提供了不同文化交流的平台,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碰撞增加,在碰撞中增进了解和理解, 在冲突中学会宽容,在相互激荡中走向融合,由此形成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在跨越地域空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社会障碍的基础 上,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现沟通和理解,进而不断达成共识和形成共同行动的过程。所谓文化一体化,是指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在全球范围内交 流、碰撞和融合,并不断形成共识的历史过程。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以自身不断丰富和 完善的统一。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从而 使自己不仅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启示之三是,文明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交流和对话是文明发展的必 然趋势。冲突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文明发展的最后归宿。更需要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尚和谐”的哲学追求。中华 文化作为在哲学上崇尚和谐、在伦理上崇尚正义、在价值观上注重群体的东方文化,对于整合未 来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哲学崇尚“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助于消除西方工业文 明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形成和谐的生态观;以儒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

它所具有的“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等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道德理念,堪为人类价值观念整合的基点;中华文化崇尚身心 内外的宁静和谐,对于拯救后工业社会的精神空虚和信仰危机当有普遍价值;等等。中华文化所 具有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追求无疑可以作为2l世纪人类的最高价值。4“人 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决不应是由‘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引起‘文明的冲突’,而应是由东 西方文化互补而致的‘文化的协调发展一

4、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

消极方面: (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

儒学既有注重注重心性自觉的理性主义精神,也有屈从权威的独断倾向;既有关心国事民瘼的民本主义思想,也有维护专制主义的教条。它曾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禁锢思想的礼教,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凝聚力,培养出一大批爱国主义的仁人志士。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具体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从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两个方面,挖掘出其中对当今社会和人生有启迪借鉴意义的内容,给以现代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样,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也才能为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一),要有文化上的主体意识。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保护和发扬 (二),任何文化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与对话中才能得到适时的发展和更新。 (三),社会在不断发展,思想文化在不断更新,但古代思想家提出和思考的文化(哲学)问题,他们的思想的智慧之光,并不因此就会过时,有些他们思考的问题和路子以及理念可能是万古常新的。 (四),任何历史上的思想体系,甚至现实存在的思想体系,没有完全正确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的学说,它必然有其局限性,其体系往往包含着某些内在矛盾,即使其中具有普遍意义(价值)的精粹部分也往往要给以合理的现代诠释。恩

5、《老子》中提出 “道生万物”、“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等思想,强调以主客交融和人性的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依循“道”

的自然本性,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其次,要懂得尊重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然,老子的观点中带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的不少思想在今天对我们的实践仍有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其次,我们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具体措施有: 一.植树造林,故土养土,伐木需植树。二.建立和保护生态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三.废水废气的排放需经处理方能排出。 四.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人类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对能源的需求很大,所以,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是势在必行的!

法规,严格执行。六.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渲染环保氛围。

五.制定严谨的法律


相关内容

  • 新闻发布制度与新闻发言人教学大纲
  • <新闻发布制度与新闻发言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选修课 授课对象: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学 分:2分 主讲教师:周建明 指定教材: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考核方式:考试(开卷)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新闻发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练习题库(1)
  •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D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D.是发展了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 ...

  • 0573][体育概论]2016西南大学体育概论试题答案-5套
  • 第一次作业,论述题.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体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体育有哪些教育功能. 4.简述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的途径. 5.简述体育体制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区别. 7.简述体育的自然 ...

  • 体育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 一.判断40 1.<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 D 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A.原始 B.本来 C.未来 D.基本 2. A 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源泉. A.生产劳动 B.学习技能 C.生活实践 D.身体进化 3.广州成功举办了2010年第 B 届亚运会. A.15 B.16 ...

  • [体育概论]笔记
  • <体育概论>笔记 绪论 1. 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 体育概论常用的科研方法--情报资料搜集和文献资料综述法.整理和研究资料的方法. 第一章 体育与体育科学 1. 确定体育术语时考虑三条原则 (1).科学性(2).民族传统习惯(3). ...

  • 应急和业务连续性管理培训手册201604P
  • 应急和业务连续性管理 培训手册 新常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二零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 前言......................................................... 1 二. 培训课程..................................... ...

  •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练习题(第1-4章)
  •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练习题(第1-4章) 第一章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一.选择题 1.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 2 ) ,科学的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的效率. 1)设计文化学 2)人机工程学 3)设计美学 4)设计史学 2.( 3 )是近现代旨在保存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设计 ...

  • [教育学概论]综合练习题(三)
  • <教育学概论>综合练习题三 一.判断题(40题) 1.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 ) 2. "成均"."庠"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 3. 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 4. 古代由朝 ...

  • 选课推荐(四川大学)
  • 一.文史类 ◎现代汉语周仁平推荐理由:讲课风趣,内容丰富,有时会有小测试,但是会比较水,一定要认真,不认真还是会挂的. ◎新闻学概论(段弘)推荐理由:很给力的课,合作做课题研究的感觉很赞!◎管理学基础(焦强)推荐理由:作业都很具有实践性,不点名,老师幽默.◎中华文化(李瑄)推荐理由:上课不点名,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