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文学生活方式与传统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近日,有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这本书是山东大学温儒敏教授主持同名课题的研究成果。既有像文学生活概念与文学史写作这种纯学术性的探讨,也有农民工文学阅读情况再调查、当代普通市民的古典文学生活调查这种接地气的田野调查,还有对郭敬明的接受情况这种贴近市场的研究。其中一个比较受人关注的题目是对当前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情况进行了多项专题调查,这个调查里面包含大学生心目中的作家排名、文学经典阅读量、文学经典改编后的受欢迎程度等内容。从里面可以窥见在时代因素、教育环境、个人趣味等综合作用下的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

比如,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现当代文学大师前十位分别是: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钱锺书、冰心、金庸、张爱玲、郭沫若、林语堂。这与一般通行的“鲁(鲁迅)郭(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的排序非常不同。

众所周知,“鲁郭茅巴老曹”这几位文学成就巨大、历史影响力同样巨大,这一排名除了文学史的意义以外,更多的是主流话语体系作用后的结果。这个排序命名,对于普罗大众的日常阅读来说省去了很多找书、辨书的麻烦,读现当代的话,从这几位读下去准没错。而学界所做的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来开展,也基本上是提纲挈领。所以,几十年来,言及现当代文学,必首先要从这几位老先生说开去。

历史是丰富而复杂的。现当代文学除了这几位大师,也有更多的名家,在历史上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或闪烁或被遮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变化,在文学阅读上也开始呈现多样化。像上述调查,茅盾、曹禺两位大师未能在前十排名之中,沈从文排在了第四位,以前难以走进文学史的武侠小说也有了一席之地,金庸排名都在郭沫若之前两位。郭沫若、沈从文一同入选,甚至沈从文排名远远超过郭沫若。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重新“发现”的钱锺书、张爱玲不但入选,排名还很靠前。这调查从微观角度体现了时代变化带来的阅读变化。对于寻找文学作品的“理想读者”很有借鉴意义,所谓“理想读者”可能不光是专业的评论、创作者,更多是街谈巷议的普通读者。

从民间角度来进行的调查,本身强调的是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与之前文学史所定义的各种概念、排序并不冲突。即使曹禺、茅盾没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居于前十地位,但也不影响历史对他们的文学成就的评价,更加不影响他们作品本身的意义。

在这个调查名单的基础上,我们不妨推进一步,聊一聊当下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文学经典阅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要知道,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对于大众阅读的冲击或者说改造,影响最大的除了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通俗文学,就是互联网的狂飙猛进,对传统的文学阅读习惯的重构。

在山东大学的调查中,该课题的首席专家温儒敏也意识到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变化,他在解释“文学生活”这个概念的时候,也注意到:以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文学生活”方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以印刷为载体的“文学生活”方式,现在的读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他们有更多机会也更主动地参与到创作活动中,直接影响文学的生产传播。

也就是说,大众阅读在互联网影响下,已与以往不一样了。不再像以前一样,普通人要是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就要耐得住冷板凳,不断写作、投稿,去寻找文学期刊、出版社,等待出版、上市和专家的批评研究。在这个过程里面,写作者本人是完全被动接受的过程,整个的文学生活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而有了互联网,门槛没了,一般人可以很方便地寻找到“出版”机会,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评论文学作品。甚至于,原有的代表话语权的期刊杂志、出版社、评论家在这个新的出版流程里面,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了。这就是网络带来的解构。这种力量一旦被激活了,必将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这也就能理解为何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突飞猛进,还有人在一度高呼“文学死了”。其实这不是死亡,这是文学本来应该呈现的样貌。文学与心灵有关,应该是自由的。

更广泛意义上来说,几十年来的文学创作也不是受单一理论的影响。各种思想理论先后交错对当代文学起着重要作用,文学创作向来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同样的,普通读者的文学生活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观点、思想影响,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这种现象,本质上来说,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多中心效应。也就是说,在网络世界,没有一个单一的节点作为中心来统御全局,而是海量的节点都可以作为中心。在这个中心点的周围,可以形成一个小世界,这与佛家所言的“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每一个小世界,都可以有自己的固定读者群体,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合适”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理想读者”。

除此之外,互联网对阅读的影响,还是一个更为深刻立体的对感官认知的影响。根据调查,当下社会,纸质书的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电纸书、手机阅读持续走高。在此基础上,原有的白纸黑字定义的书的阅读也在变化。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冲击愈加明显,一个可以移动的形象对于感官的刺激比文字要深刻得多,在一个视频中,能看到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书本阅读。而音频的发展,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双手和双眼在阅读这件事上的成本,激活了耳朵在阅读上的作用。

随着各种各样技术的进步,在视频、音频中添加各种形象,将会使阅读更加有意义。这种条件下,文学经典的阅读将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进行,甚至于那些“看不下去的书单”也将会成为历史。这种阅读的变化,在一些儿童阅读上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变化,也是普通大众的“文学生活”。

诚然,关于各种国人不读书、文学垃圾充斥的现象影响着阅读这件事情,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双面性,利弊向来是伴生的。互联网还在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阅读生活肯定还会有更加不一样的变化。(文/何殊我)

近日,有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这本书是山东大学温儒敏教授主持同名课题的研究成果。既有像文学生活概念与文学史写作这种纯学术性的探讨,也有农民工文学阅读情况再调查、当代普通市民的古典文学生活调查这种接地气的田野调查,还有对郭敬明的接受情况这种贴近市场的研究。其中一个比较受人关注的题目是对当前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情况进行了多项专题调查,这个调查里面包含大学生心目中的作家排名、文学经典阅读量、文学经典改编后的受欢迎程度等内容。从里面可以窥见在时代因素、教育环境、个人趣味等综合作用下的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

比如,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现当代文学大师前十位分别是: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钱锺书、冰心、金庸、张爱玲、郭沫若、林语堂。这与一般通行的“鲁(鲁迅)郭(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的排序非常不同。

众所周知,“鲁郭茅巴老曹”这几位文学成就巨大、历史影响力同样巨大,这一排名除了文学史的意义以外,更多的是主流话语体系作用后的结果。这个排序命名,对于普罗大众的日常阅读来说省去了很多找书、辨书的麻烦,读现当代的话,从这几位读下去准没错。而学界所做的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来开展,也基本上是提纲挈领。所以,几十年来,言及现当代文学,必首先要从这几位老先生说开去。

历史是丰富而复杂的。现当代文学除了这几位大师,也有更多的名家,在历史上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或闪烁或被遮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变化,在文学阅读上也开始呈现多样化。像上述调查,茅盾、曹禺两位大师未能在前十排名之中,沈从文排在了第四位,以前难以走进文学史的武侠小说也有了一席之地,金庸排名都在郭沫若之前两位。郭沫若、沈从文一同入选,甚至沈从文排名远远超过郭沫若。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重新“发现”的钱锺书、张爱玲不但入选,排名还很靠前。这调查从微观角度体现了时代变化带来的阅读变化。对于寻找文学作品的“理想读者”很有借鉴意义,所谓“理想读者”可能不光是专业的评论、创作者,更多是街谈巷议的普通读者。

从民间角度来进行的调查,本身强调的是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与之前文学史所定义的各种概念、排序并不冲突。即使曹禺、茅盾没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居于前十地位,但也不影响历史对他们的文学成就的评价,更加不影响他们作品本身的意义。

在这个调查名单的基础上,我们不妨推进一步,聊一聊当下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文学经典阅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要知道,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对于大众阅读的冲击或者说改造,影响最大的除了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通俗文学,就是互联网的狂飙猛进,对传统的文学阅读习惯的重构。

在山东大学的调查中,该课题的首席专家温儒敏也意识到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变化,他在解释“文学生活”这个概念的时候,也注意到:以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文学生活”方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以印刷为载体的“文学生活”方式,现在的读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他们有更多机会也更主动地参与到创作活动中,直接影响文学的生产传播。

也就是说,大众阅读在互联网影响下,已与以往不一样了。不再像以前一样,普通人要是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就要耐得住冷板凳,不断写作、投稿,去寻找文学期刊、出版社,等待出版、上市和专家的批评研究。在这个过程里面,写作者本人是完全被动接受的过程,整个的文学生活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而有了互联网,门槛没了,一般人可以很方便地寻找到“出版”机会,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评论文学作品。甚至于,原有的代表话语权的期刊杂志、出版社、评论家在这个新的出版流程里面,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了。这就是网络带来的解构。这种力量一旦被激活了,必将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这也就能理解为何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突飞猛进,还有人在一度高呼“文学死了”。其实这不是死亡,这是文学本来应该呈现的样貌。文学与心灵有关,应该是自由的。

更广泛意义上来说,几十年来的文学创作也不是受单一理论的影响。各种思想理论先后交错对当代文学起着重要作用,文学创作向来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同样的,普通读者的文学生活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观点、思想影响,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这种现象,本质上来说,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多中心效应。也就是说,在网络世界,没有一个单一的节点作为中心来统御全局,而是海量的节点都可以作为中心。在这个中心点的周围,可以形成一个小世界,这与佛家所言的“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每一个小世界,都可以有自己的固定读者群体,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合适”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理想读者”。

除此之外,互联网对阅读的影响,还是一个更为深刻立体的对感官认知的影响。根据调查,当下社会,纸质书的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电纸书、手机阅读持续走高。在此基础上,原有的白纸黑字定义的书的阅读也在变化。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冲击愈加明显,一个可以移动的形象对于感官的刺激比文字要深刻得多,在一个视频中,能看到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书本阅读。而音频的发展,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双手和双眼在阅读这件事上的成本,激活了耳朵在阅读上的作用。

随着各种各样技术的进步,在视频、音频中添加各种形象,将会使阅读更加有意义。这种条件下,文学经典的阅读将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进行,甚至于那些“看不下去的书单”也将会成为历史。这种阅读的变化,在一些儿童阅读上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变化,也是普通大众的“文学生活”。

诚然,关于各种国人不读书、文学垃圾充斥的现象影响着阅读这件事情,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双面性,利弊向来是伴生的。互联网还在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阅读生活肯定还会有更加不一样的变化。(文/何殊我)


相关内容

  •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摘要: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看清网络文学对中学生产生了那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小组就网络文学的定义及发展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学生的影响作了初步研讨. 关键字:网络文学.中学生.影响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I ...

  • 浅议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 浅议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摘 要: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并以迅雷之势席卷整个文学领域,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是风声鹊起,不同理解和解析, 体现了当代网络文学现象的复杂性.模糊性.本文将就手中掌握的资料和作者的一些认知,从网络文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归纳网络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

  • 网络文学大赛与网络文学的发展(上)
  • 网络文学大赛与网络文学的发展 周志雄 摘要:网络文学大赛是区分网络作家与网络写手的工作,参赛作者大多青春年少,网络文学大赛成功推出了众多的文学新人,逐步使网络文学作品经典化,对网络文学的质量提升起到了导向作用.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由传统作家.网络作家.网友组成,比传统的文学评奖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网络 ...

  • 网络文学的传播优势与发展障碍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缺失 有人认为,当前网络文学总体水平不高,其症结主要在于它依托数字化媒体优势,以大众狂欢的"新民间话语"形式,远离了文学应有的人文审美特性,并因此导致了"网络文化快餐"的"非艺术性"和&qu ...

  • 存在就是合理
  • 存在就是合理 --品论"玄幻文学" 摘 要 "玄幻文学"已经作为一个事实存在的文学现象显现在我们的面前,由于玄幻文学的主要作家群都是网络写手,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使得玄幻文学风格多样,种类繁杂,也使得玄幻文学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是,我们如果进行仔细的分析 ...

  • 网络文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 网络文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作者:解玺璋 来源:<南方>2008年第10期 网络是个好东西.怎么个好法?自由和民主.这是中国人一直渴望得到的两样东西,也是中国文学一直想要拥有的两样东西.因为据说,中国文学不行,作家.作品拿得出手的不多,就是少了这两样东西. 现在好了.作家在网络上发表作品 ...

  • 游侠与隐士
  • 这世界很大,一个人很小.要找一个人就很难.蔡测海这个人又实在难找.这个人偶尔一露面,又忽然间消失,好像是一个外星人. 他经常地离开城市,去乡下一走就是几万里路,去他的老家武陵山区探险,与当年的土匪座谈,或者顾问一下自然生态保护以及乡村经济政治之类的事,时不时也警告一下恶人,当代的侠士没有剑,但正义感 ...

  •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研究_魏薇
  • 第1期天津市教科院学报No. 1 2007年2月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Feb. 2007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魏 薇 (天津市第十七中学, 天津 300041) [摘 要] 建立语文学习的综合网络平台是实施网络环 ...

  • 引用 用数字阅读迎接世界读书日 - 柳柳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sunny.wuhui 的 用数字阅读迎接世界读书日 不能等到读书日到来时才拿起书本,不能等到白发斑斑时才想起读书.阅读习惯从孩提时代就应养成,阅读应成为每天的必修课. 图片来自rjpreschool.com网站 当网络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时,读书这一惯常行为也未能幸免.但应该承认,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