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

认知·探索

课文探索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朱自清先生曾说:“《鲁迅先生的杂感》一篇,是给《燕京新闻》作的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纪念论文,太简单了,本来打算不收入本书的,一位朋友却说鲁迅先生好比大海,大海是不拒绝细流的,他劝我留着;我就敝帚自珍的留着了”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分别是:序1.论雅俗共赏2.论百读不厌3.论逼真与如画4.论书生的酸气5.论朗诵诗6.美国的朗诵诗7.常识的诗8.诗与话9.歌谣里的重叠10.中国文的三种类型11.禅家的语言12.论老实话13.鲁迅先生的杂感14.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十四篇中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的 朱自清先生早年创作新诗,晚年多写旧体诗,是宋诗一派但他一直关注新诗的发展前景,故晚年常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对新诗创作他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因为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已脱离了音乐,却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能琅琅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论雅俗共赏》一本书的力作自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两篇具有创见的学术文章,今天我们就走近《论雅俗共赏》一文

领悟导析

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情不相远;就文章而论,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的趋向普遍化,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当然并不是雅文学被普遍接受,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自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学的雅俗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融合,而逐步走向了统一朱自清在其《论雅俗共赏》一文结束时指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的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有了正统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抗战以来又有了‘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要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朱自清的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当时中国文坛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演练·评估

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垮( )台 蜕( )变 陈寅恪( ) 李翊( )

· · · ·

柳耆( )卿 两橛( ) 诲( )盗 寒碜( )

· · · ·

二、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qiān( )就 shēn( )士

chán( )宗 虚wàng( )

cēncT( )错落 yí( )和园

三、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1.出奇制胜:

2.蜂拥而上: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分水岭:

5.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6.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7.气盛言宜: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1.“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中,作者运用“大概”而不是“应该”,这是为什么?“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那欣赏的是什么“文”呢?

答:

2.在朱自清看来,“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答:

五、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单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

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他们提倡“大众语”运动但是时机还没有成熟,结果不显著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1朱自清先生认为,怎样才能达到“雅俗共赏”呢?

答:

2.朱自清先生认为,在议论“雅俗共赏”的心理基础——“共同美”时,朱自清提出了他所理解的欣赏“条件”,这条件是什么?

答:

3.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为什么说《西厢记》与《水浒传》正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答:

4.朱自清先生的这种观点,对今天的小说创作来说,能够给出一点不同的启发的,你能说说吗?

答:

5.在讨论“雅俗共赏”时,朱自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区别,“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05/97072.asp

论雅俗共赏

认知·探索

课文探索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朱自清先生曾说:“《鲁迅先生的杂感》一篇,是给《燕京新闻》作的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纪念论文,太简单了,本来打算不收入本书的,一位朋友却说鲁迅先生好比大海,大海是不拒绝细流的,他劝我留着;我就敝帚自珍的留着了”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分别是:序1.论雅俗共赏2.论百读不厌3.论逼真与如画4.论书生的酸气5.论朗诵诗6.美国的朗诵诗7.常识的诗8.诗与话9.歌谣里的重叠10.中国文的三种类型11.禅家的语言12.论老实话13.鲁迅先生的杂感14.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十四篇中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的 朱自清先生早年创作新诗,晚年多写旧体诗,是宋诗一派但他一直关注新诗的发展前景,故晚年常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对新诗创作他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因为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已脱离了音乐,却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能琅琅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论雅俗共赏》一本书的力作自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两篇具有创见的学术文章,今天我们就走近《论雅俗共赏》一文

领悟导析

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情不相远;就文章而论,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的趋向普遍化,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当然并不是雅文学被普遍接受,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自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学的雅俗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融合,而逐步走向了统一朱自清在其《论雅俗共赏》一文结束时指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的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有了正统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抗战以来又有了‘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要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朱自清的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当时中国文坛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演练·评估

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垮( )台 蜕( )变 陈寅恪( ) 李翊( )

· · · ·

柳耆( )卿 两橛( ) 诲( )盗 寒碜( )

· · · ·

二、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qiān( )就 shēn( )士

chán( )宗 虚wàng( )

cēncT( )错落 yí( )和园

三、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1.出奇制胜:

2.蜂拥而上: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分水岭:

5.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6.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7.气盛言宜: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1.“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中,作者运用“大概”而不是“应该”,这是为什么?“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那欣赏的是什么“文”呢?

答:

2.在朱自清看来,“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答:

五、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单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

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他们提倡“大众语”运动但是时机还没有成熟,结果不显著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1朱自清先生认为,怎样才能达到“雅俗共赏”呢?

答:

2.朱自清先生认为,在议论“雅俗共赏”的心理基础——“共同美”时,朱自清提出了他所理解的欣赏“条件”,这条件是什么?

答:

3.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为什么说《西厢记》与《水浒传》正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答:

4.朱自清先生的这种观点,对今天的小说创作来说,能够给出一点不同的启发的,你能说说吗?

答:

5.在讨论“雅俗共赏”时,朱自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区别,“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05/97072.asp


相关内容

  • 雅俗共赏的意思
  • 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的意思]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附录成语(雅俗共赏)的相关知识: 雅俗共赏的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的 ...

  • 21论雅俗共赏2
  • 论雅俗共赏(二) 班级: 姓名: 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张守勇 编号:21 [学习目标] 1.重点段研读,培养现代文阅读能力. 2.雅俗共赏在今天文艺发展中的意义. [学习重点] 重点段研读 [学习方法] 1.认真阅读 2.自主答题 3.拓展练笔 [阅读指导] 1.本单元为文艺评论文章.阅读这类文章 ...

  • 论雅俗共赏_教学简案
  • 1 论雅俗共赏 教 材: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教学参考(5) 单 元:沿波而讨源 板 块: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2.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3.增强学生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理 ...

  • [素材花卉欣赏汇总]
  • 彼岸桃花收集整理 <梅花梦>美图共赏 <绝美梅花 醉了谁?>美图共赏 <傲雪寒梅>精品美图共赏(超多) <冰雪梅花>绝美极品组图(珍藏版) <冷香凝梅>梅花美图 <含苞待放的雪梅>美图共赏 <梅花和雪竹>美图共赏 & ...

  • _传奇故事_叙事中的_雅俗共赏_
  • <传奇故事>叙事中的"雅俗共赏" 刘文斯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传奇故事>是江西电视台一档成功的新闻栏 目.本文着重从该栏目叙事中"雅"与"俗"的完美结合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其 ...

  • 百花齐放雅俗共赏地方戏大赛策划书
  • 一.活动名称 河北农业大学xx年"百花齐放 雅俗共赏"地方戏大赛 二.活动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民族文化感受到日益强烈的文化交流障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方戏,亦是如此.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戏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 ...

  • 八单元词语解释和造句
  • 响遏行云[xiǎng è xíng yún] 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造句:这位声乐家的歌声,响遏行云,十分嘹亮.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 丽的彩绘装饰, 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或: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雕梁画栋的造句:正面五间上房 ...

  • 试析_红楼梦_语言的辩证思维和哲理意蕴
  • 试析<红楼梦>语言的辩证思维和哲理意蕴 ⊙张 昕[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 宝鸡 721013] / 摘要:<红楼梦>的语言是充满魅力的.这种魅力主要与充满辩证的思维和哲理意蕴的语言分不开.曹雪芹十分讲究辩证的思维,他做到了繁简得当和雅俗共赏:同时常用浅显的成语来说明抽象的大 ...

  • 电视栏目艺术人生影评
  • 评CCTV <艺术人生>栏目 --用智慧解析明星 用真诚拉近受众艺术人生 电视 ,是一种大众化的宣传媒介 ,在追求经济效益.注重节目收视率的今天 ,阳春白雪的电视文艺节目 ,常常面临门前冷落的尴尬.而游戏.选秀.博采等娱乐节目却日渐火爆.传统文化如何传播 ,精英文化如何拓展 ,健康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