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1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教学目的:了解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与章质夫的原作比较,了解苏轼这首词的特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的?

教学重点:本首词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导入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所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气,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苏词虽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本文即为其中的代表。

二、朗读课文并串讲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和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

2

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三、品味探究

问题思考:本首词是如何将“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的?

分析归纳:本首词的重要特点是“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以下“梦随”数句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余音袅袅的回味。真正达到了“花人合一”的境界。

四、比较阅读与赏析

(一)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章质夫【水龙吟】(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

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欲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译文: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杨花飘坠。杨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杨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二)问题探究

1、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杨花的哪些妙处?

点拨: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2、苏轼写杨花另辟新境,与章词比较,它在哪些方面超过了原作?

分析:本首词在三个方面超出了原作。

3

(1)意境高远:苏东坡的“和词”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予杨花以生命,主观抒情色彩更浓,更为幽怨缠绵。全篇可谓以情感为统率,以奇思妙想为筋骨,将原作从“以形写神”提到“离形得似”的地步。由于苏词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2)构思奇妙:“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苑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3)语言新奇:“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五、板书: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六、思考与练习: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的,既有雄健豪放的,也有细腻婉转的。阅读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它与课文在风格上的差异。

1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教学目的:了解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与章质夫的原作比较,了解苏轼这首词的特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的?

教学重点:本首词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导入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所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气,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苏词虽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本文即为其中的代表。

二、朗读课文并串讲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和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

2

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三、品味探究

问题思考:本首词是如何将“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的?

分析归纳:本首词的重要特点是“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以下“梦随”数句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余音袅袅的回味。真正达到了“花人合一”的境界。

四、比较阅读与赏析

(一)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章质夫【水龙吟】(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

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欲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译文: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杨花飘坠。杨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杨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二)问题探究

1、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杨花的哪些妙处?

点拨: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2、苏轼写杨花另辟新境,与章词比较,它在哪些方面超过了原作?

分析:本首词在三个方面超出了原作。

3

(1)意境高远:苏东坡的“和词”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予杨花以生命,主观抒情色彩更浓,更为幽怨缠绵。全篇可谓以情感为统率,以奇思妙想为筋骨,将原作从“以形写神”提到“离形得似”的地步。由于苏词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2)构思奇妙:“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苑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3)语言新奇:“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五、板书: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六、思考与练习: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的,既有雄健豪放的,也有细腻婉转的。阅读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它与课文在风格上的差异。


相关内容

  •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
  •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这 ...

  •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一.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译文: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 ...

  • 水龙吟苏轼4
  • <水龙吟>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内容并理解其咏物言情的内涵. 2.基本了解咏物词的特征.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婉约词. 二.文学常识 1.写作背景 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 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 ...

  • 水龙吟赏析
  • <水龙吟>赏析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45岁的苏轼被贬居黄州.章质夫作了一首词<水龙吟>,赠与好友苏东坡 ...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意思_全诗赏析
  •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 ...

  • 感人诗词五十首
  • 1.赵令畤<清平乐> 春风依旧,著意随堤柳.搓得蛾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 2.张炎<八声甘州>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 ...

  •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 课题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共3~4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的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 ...

  • 美丽中国 || 从经典诗词看春天里的20种花,绝美
  • [海棠]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桃花]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牡丹]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丁香] ...

  • 苏轼名句选读
  • 苏轼诗词名篇 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课本)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