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一、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译文: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二、串讲苏词: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三、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 .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 .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 .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五、板书: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一、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译文: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二、串讲苏词: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三、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 .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 .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 .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五、板书: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相关内容

  •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
  •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这 ...

  •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 1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教学目的:了解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与章质夫的原作比较,了解苏轼这首词的特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的? 教学重点:本首词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

  • 水龙吟苏轼4
  • <水龙吟>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内容并理解其咏物言情的内涵. 2.基本了解咏物词的特征.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婉约词. 二.文学常识 1.写作背景 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 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 ...

  • 水龙吟赏析
  • <水龙吟>赏析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45岁的苏轼被贬居黄州.章质夫作了一首词<水龙吟>,赠与好友苏东坡 ...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意思_全诗赏析
  •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 ...

  • 感人诗词五十首
  • 1.赵令畤<清平乐> 春风依旧,著意随堤柳.搓得蛾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 2.张炎<八声甘州>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 ...

  •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 课题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共3~4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的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 ...

  • 美丽中国 || 从经典诗词看春天里的20种花,绝美
  • [海棠]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桃花]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牡丹]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丁香] ...

  • 苏轼名句选读
  • 苏轼诗词名篇 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课本)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