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2012年3月第15卷第5期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中国管理信息化

Mar.,2012Vol.15,No.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詹耀祖

(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中心,沈阳110001)

[摘

要]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从

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出问题;解决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5.020[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05-0038-0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

1.1农村非农就业比例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2009年上半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

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1.3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3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2008年同期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8年同期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2008年同期提高1.79%。2009上半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696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约440万人,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3.8%。1.2农村劳动力出现跨省就业趋势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

[收稿日期]2011-10-28

2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转移效应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再加上农村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比较大,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2.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建立严格的惩罚赔偿机制使得开发商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的正常实现。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

2.2加强开发商及监理单位质量监控职能,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合同管理,约束各方行为。开发商理应加强合同管理,使得各方严格遵守合同条款,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相关职责,对各方行为进行约束,互相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加强协调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开发商的协调管理应体现在

1.3.3保障性住房开发商质量管理与承建商行为选择的不协调

开发商质量管理存在缺陷。一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保障性住房开发项目招标投标是指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受地方政府委托,对政府确定的保障性住房开发项目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为。项目招标完成后,项目内所涉及的具体工程建设,按建设工程招投标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另一方面对承建商监管不严,缺乏必要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开发商应依法加强设计质量的管理,要求设计单位充分考虑保障性住房户型面积限制及低收入群众特殊需求等特点,力求在较小的套型内实现合理、适用的使用功能。

相关解决对策2

2.1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政府监管职能,健全政府质量监管体系

政府应该完善其在保障性住房中的相关职能:一是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质量标准体系,通过立法途径,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法规、法律、技术标准等,使质量监督工作有法可依。

政府制定保障性住房质量标准体系后应协同有关部门确定质量目标,分析预测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过程中潜在的质量问题,弄清原因,告知工程建设参与各方,采取预控手段控制质量问题,预防质量隐患,避免发生事故,并采取措施保证质量目

3个方面:一是技术协调,二是管理协调,三是组织协调。2.3完善业主(消费者)质量参与职能

消费者参与保障性住房的质量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强制开发商向保险公司缴纳工程质量保险金,再通过其他方式将保险金返回给开发商,一旦保障性住房发生质量问题,开发商要承担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在保障性住房竣工验房时,同项目的消费者可组织起来聘请专业的验房师对住房的质量进行检验,如质量不合格,可不办理交房手续。

3结论

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频发与其质量管理缺失或者失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对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以期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丽荣,张磊,张健.试述保障性住房的和谐供给模式[J].建筑经济,

2008(6).

[2]徐姗姗.保障性住房与住宅产业化的互促机制分析[J].住宅产业,2009(z1).

38/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经济管理

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2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2.2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2007年我国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均纯收入为2387元,兼业者为6160元,非农业劳动者则为8630元,三者之比是1∶2.28∶2.85。但是,200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6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1008元。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

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

4.3加快城市化建设,扩大就业需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3

3.1城乡结构矛盾突出

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1400万~1500万个,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4.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劳

动保障权利

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政府应该为社会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以及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

4.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加强宣传力度,严肃劳动保障执法,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严格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强化企业劳动保护和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完善劳动者对侵权案件的投诉举报与受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王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张佑林.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不景气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他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

3.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较差

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2008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2008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3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占12.3%,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3.4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措施4

4.1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

2008.

[4]王爱民.统筹城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9.

[5]杨莉.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39

2012年3月第15卷第5期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中国管理信息化

Mar.,2012Vol.15,No.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詹耀祖

(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中心,沈阳110001)

[摘

要]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从

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出问题;解决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5.020[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05-0038-0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

1.1农村非农就业比例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2009年上半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

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1.3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3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2008年同期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8年同期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2008年同期提高1.79%。2009上半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696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约440万人,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3.8%。1.2农村劳动力出现跨省就业趋势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

[收稿日期]2011-10-28

2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转移效应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再加上农村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比较大,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2.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建立严格的惩罚赔偿机制使得开发商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的正常实现。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

2.2加强开发商及监理单位质量监控职能,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合同管理,约束各方行为。开发商理应加强合同管理,使得各方严格遵守合同条款,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相关职责,对各方行为进行约束,互相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加强协调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开发商的协调管理应体现在

1.3.3保障性住房开发商质量管理与承建商行为选择的不协调

开发商质量管理存在缺陷。一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保障性住房开发项目招标投标是指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受地方政府委托,对政府确定的保障性住房开发项目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为。项目招标完成后,项目内所涉及的具体工程建设,按建设工程招投标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另一方面对承建商监管不严,缺乏必要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开发商应依法加强设计质量的管理,要求设计单位充分考虑保障性住房户型面积限制及低收入群众特殊需求等特点,力求在较小的套型内实现合理、适用的使用功能。

相关解决对策2

2.1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政府监管职能,健全政府质量监管体系

政府应该完善其在保障性住房中的相关职能:一是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质量标准体系,通过立法途径,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法规、法律、技术标准等,使质量监督工作有法可依。

政府制定保障性住房质量标准体系后应协同有关部门确定质量目标,分析预测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过程中潜在的质量问题,弄清原因,告知工程建设参与各方,采取预控手段控制质量问题,预防质量隐患,避免发生事故,并采取措施保证质量目

3个方面:一是技术协调,二是管理协调,三是组织协调。2.3完善业主(消费者)质量参与职能

消费者参与保障性住房的质量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强制开发商向保险公司缴纳工程质量保险金,再通过其他方式将保险金返回给开发商,一旦保障性住房发生质量问题,开发商要承担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在保障性住房竣工验房时,同项目的消费者可组织起来聘请专业的验房师对住房的质量进行检验,如质量不合格,可不办理交房手续。

3结论

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频发与其质量管理缺失或者失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对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以期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丽荣,张磊,张健.试述保障性住房的和谐供给模式[J].建筑经济,

2008(6).

[2]徐姗姗.保障性住房与住宅产业化的互促机制分析[J].住宅产业,2009(z1).

38/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经济管理

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2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2.2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2007年我国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均纯收入为2387元,兼业者为6160元,非农业劳动者则为8630元,三者之比是1∶2.28∶2.85。但是,200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6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1008元。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

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

4.3加快城市化建设,扩大就业需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3

3.1城乡结构矛盾突出

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1400万~1500万个,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4.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劳

动保障权利

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政府应该为社会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以及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

4.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加强宣传力度,严肃劳动保障执法,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严格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强化企业劳动保护和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完善劳动者对侵权案件的投诉举报与受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王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张佑林.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不景气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他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

3.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较差

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2008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2008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3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占12.3%,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3.4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措施4

4.1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

2008.

[4]王爱民.统筹城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9.

[5]杨莉.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39


相关内容

  •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对策 20117381 2011级农经2班 胡家超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不可避免的在向城市转移,这在我国已经成为焦点话题,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怎么进行合理转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提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考察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若干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地区分布上明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
  • XXXX大学 毕 业 论 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以XX市为例 系 别: 专 学业生名姓称: 名: XXXX XXXXXXXX XXX XXXXXXXX XXX老师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XXXX 年 XX 月 XX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以XXXX市为例 ...

  • 农民工创业相关书籍
  • [1]张秋锦,等,农本论一当代中国农民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杨群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南都 [4]邓明忠,刘沛明,邓学实,重视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J],新重庆,2008, ...

  • 中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研究
  • 中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研究 [摘要]:数据表明,在我国农民工人数继续增加的同时,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也即将面临拐点:现在的局面是"民工荒"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并存.在这种形势下政府 ...

  • 第十章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 第十章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 第二节 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 第三节 拓宽就业出路的对策 第四节 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 第五节 强化就业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 一.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考纲1领会*书P300页*政府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内容) 1.调控人力资源数量 ...

  • 当前我国失业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 摘要:失业是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业现象, 就业压力巨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之一,文章总计了我国失业的主要类型,分析了造成失业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失业:现状:就业政策 失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

  • 我国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经济问题>2005年第10期 Oct . , 2005 N o . 10 我国农民工培训 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宋丽智, 胡宏兵 1 2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 430060; 2.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上海 200083) 摘 要:在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 ...

  • 2011年山东省公考申论热点(1)
  • 专题一:农民增收 一.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足 2.市场体系不健全,存在城乡二元化体制. 3.农业科技落后和农业服务体系缺乏 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足. 5.农业经营体制不完善. 二.原因分析 1.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疏于维护. 2.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手段太少,缺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