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为基础 "能力"为中心 "素质"为目标

--中文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及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它是关于人才培养过程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即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建构和管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统帅的作用。

中文系自1998年开办高职专业以来,经十年的努力探索与改革,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思想方面。没有很好地转变,教学仍然没有脱离普教的模式。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没有做到以职业活动行为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还没有充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教学计划方面。课程设置固定,各分强调“知识体系”,目前高职汉语言、文秘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分为三大块: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汉语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三块课程的数量分别为540学时、648学时、576学时。文秘的教学计划中三块课程的数量分别为540学时、864学时、360学时。从数字上看,明显地反映出理论教学课时过大,对实训教学认识不足,没有摆脱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制定计划的框框。

教学内容方面。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但没有突出重点。教学中往往是将课时平均分配,这就必然出现很多内容学生工作后用不上,而需要的内容又相对不足。另外,教学以基本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在教学计划之外,不能作为正式的课程进入课程表,只能用课下时间来训练,因而教师与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既浪费了时间又增添了学生的负担。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使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是目前教学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方式方面。强调和实行的是理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但实训课和理论课之间的信息交换不顺畅,理论讲授和实训相脱节,达不到二者结合所达到的效果。另外,理论讲授的方式单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很严重,学生处于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地位,属传授型、继承型,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高职高专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服务型人才,所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行业(职业)定向性。即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某一社会行业(职业)岗位或某类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

(二)课程设置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匹配性。即高职高专院校设置的课程应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相对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内容不是以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为依据,而是针对某一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胜任该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品德和其他方面能力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师资队伍的双重性。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术能力的人才,因而决定了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与实际部门联系的紧密性。高职高专教育与行业、企业等社会实际部门有着天然的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必须主动去适应。

三、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构建创新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怎样实现新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即实现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的方式。

我们认同以“知识”为基础,“能力” 为中心,“素质”为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KAQ人才培养模式(知识Know  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这种模式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学校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积累、整合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力潜能、创新能力,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看,知识结构不仅在专业定向上要合理,而且要精练。精练的知识结构才具有较高的知识价值和使用价值。从最新的发展趋势看,知识基础化、知识综合化、知识前沿化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三大途径。这也是构建高职高专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途径。

所谓知识基础化,就是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上。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的,而不是学科型的;是技能型,而不是理论型的;是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的。所以基础理论不要作过多的延伸,讲得太深。要实现知识基础化,一是课程体系要基础化,稳定公共基础课程;二是基础课的定位要基础,应当是一些原理性的、基础性的、本源性的知识;三是基础课的功能要准确,要提高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去认识。

所谓知识综合化,就是说知识是一个整体,但又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相互整合。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知识综合化最明显的迹象就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学科壁垒,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与整体性,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所谓知识前沿化,是指在学习中要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人文社会利学的最新成果,努力扩张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因循守旧。高等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因而在这方面显得非常重要。要实现知识的前沿化,一是课程设置要体现前沿化;二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前沿化;三是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一些技术性和技能性的研究。

(二)能力结构的构建

人们习惯上把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所有能力的总和称为职业能力,这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要素,这些能力大致包括五种:操作能力,即通过学习某专业知识后经过实践强化所获得的实用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即为适应知识更替的速度,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即组织管理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能力;表达能力,即熟练运用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运用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

(三)素质结构的建构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基础素质,其中,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居其他素质之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决定一个民族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根本任务。从另一方面讲,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因此,在教育思想上要变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转向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使其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会与人共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教育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最终目标目标。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要素之一的素质,我们认为是指学生有效、优化、正确使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胜任岗位职业,适应社会并具有创造性的品性和潜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素质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治思想素质,即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要求自己,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坚定全面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念,积极投身经济建设;

2、道德素质,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步入社会能堂堂正正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业务素质,即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对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适用工作岗位的需要;

4、身体素质,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一线岗位和艰苦行业的工作需要;

5、心理素质,包括智商(IQ)和情商(EQ),又可分为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和个性素质等;

6、劳动素质,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构成的特色之一,即要求学生具有热爱劳动的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立足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操作技术和安全生产知识。

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知识就谈不上人的素质和能力;而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体现,知识和素质通过各种各样的能力表现出来并体现出其社会价值。我们在进行教学行为设计与选择时,任何割裂的选择行为,都会导致教学行为某种程度的片面性,甚至是畸形的发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四、中文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进行课程设置和确定教学方法的最基本的依据。

高职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语言学、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熟练技能,从事文秘、教师、记者以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培养规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解现代中国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敬业精神,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和现代信息意识及社会进步观念;具备比较完善的专业智能结构,即具备中文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从事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大学外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的水平;熟练的写作技能力;较好的口语表达,如会话、朗读、演讲、播音等;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力,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级别;具有相当的形体训练和礼仪能力;取得至少一种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国家对大学生的体育指标要求,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自觉地参加体育训练;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注意健康心理的养成,掌握心理调解的基本方法。

学生的职业岗位群是:到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书、秘书、行政管理和文化宣传等工作;到教育部门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到报社、电台、电视台以及出版等单位从事工作;也可以攻读相关学科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

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秘人才。

培养规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解现代中国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敬业精神,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和现代信息意识及社会进步观念;具备较完整的专业智能结构,即具备文秘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从事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建立终身教育理念;学习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大学外语应用能力B级以上的水平;具有熟练的文秘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能力,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级别;具有礼仪能力;达到秘书工作职业要求,并取得国家承认的秘书或涉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国家对大学生的体育指标要求,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注意健康心理的养成,掌握心理调解的基本方法。

学生的职业岗位群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书、秘书,行政管理和文化宣传等工作,也适宜到新闻、出版、教育、文化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总体思路应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以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群为基础,以实现高职高专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目标。

所以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

2、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相互渗透。

3、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1、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三大培养体系。经过改革与创新,把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体系,整合改造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三大培养体系,通过渗透与融合实现对人才的全面打造。

(1)精要、实用的理论教学体系。

(2)以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

(3)全方位渗透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

2、改革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模式,从2008级新生开始实施。

(1)我们认为以“宽基础、人本位”作为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比较可行的。

宽基础:“宽基础”是指所设课程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结构模式。高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基本内容: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

“宽基础、人本位”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职业心理、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吃苦精神与坚强毅力、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自主创业的意识、身发展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必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2)设置以专业主干课为支撑的、职业技能为本位的“四大板块”课程体系。(见表1、表2)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地进行课程分类。课程设置包括四大板块:基本素质板块,职业能力板块,专业方向板块,实训板块。

减少基础理论课程的时间,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强化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训练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效益,实践性教学环节需占总课时的1/3甚至是1/2。

①基本素质板块:突出通识知识和素质培养的素质教育课程。774学时。

强化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修养、人文素质。调整之后的教学计划增加了《国学研究》、《中国文化概论》、《普通话》等素质课程。

培养学生具有的基本素质:文明礼貌与组织纪律性;吃苦精神与坚强毅力;历史、社会与科技、文化知识;职业意识与职业常识与职业技能;观察力、分析力、创新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沟通(表达)、合作与管理的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等。

②职业能力板块:专业基础课的主体部分,突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558学时。

③专业方向板块: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课程。576学时。

明确哪些技能是学生必要的,是能够为学生增强职业能力、对今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产生影响或缩短学生毕业后与具体工作岗位适应期的。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也不是漫无边际、没有遵循的原则和依据的。基础实训与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基础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要结合专业的实际和现行工作岗位急需、未来发展前景需要、学生就业抢手的课程和内容。基础和专业实训课不仅要保证足够的课时,而且要适当扩宽专业面,注意本专业与其他职业的交融,以培养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实现高职汉语言、文秘专业培养规格中要求的学生应具有的职业技能:熟练的文秘公文写作与处理;较好的口语表达;较强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能力;相当的形体训练和礼仪能力;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能力;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编辑理论与实践能力;秘书职业能力等等。同时,为拓宽就业群,拓展就业能力,我们也在高职专业开设《语文教学法》等课程。

④实训板块:专项模拟训练与综合实训及从业资格培训。

秘书、涉外秘书资格证培训;教师资格证培训;ZHC培训。

(3)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特点调整一些课程开课时间。

例如,为了确保能使学生在校期间一直贯穿始终地练习打字和具有文字处理的能力,《五笔打字和文字处理》课程由原来的第三学期(高职专业)改为第一学期,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正确的文字输入法,一直练到毕业,确保成效。第一学期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课程表,教师详细讲解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都能掌握打字的正确指法和文字处理方法,欠缺的是速度和熟练,所以以后每个学期作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项目,采取学生自练与教师验收相结合的方式,(即学生自己练习,在学期末教师考核验收),四个学期每学期都有不同要求,最终在第四学期末学生下去实习之前验收的标准是一字一分(正确率95%以上,低一个百分点减一分)。其他开课时间提前的课程还有:《常用字词》、《古代汉语》、《新闻采访与写作》。错后开课的课程有:《口语》、《形式逻辑》、《语文教学法》。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同样是专业基础课的文学类课和语言类课,我们与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相比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截然不同。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摒弃学科本位的思想。我们在每一科课程的教学时数上分课堂讲授和课内实践两大部分,在教学内容上,体现针对性、适应性、规范性,知识体系要打破学科性,突出职业教育应用性,体现为培养职业技能服务、为形成专业特长服务的意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前提,专业理论开发要突出综合性。“必需”、“够用”可理解为:一是必须能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二是体现高职教育的属性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具体地说,专业理论教学必须向着“新、宽、精、浅”的方向转变。要牢记我们不是培养这一领域的研究型人才的专家学者,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上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等职业型应用人才,所以不必对学科内容面面俱到、详细分析、挖掘很深,教学突破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限制,向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倾斜,要突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中,我们更多地考虑知识的“新”和面的宽度,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删除内容中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符合培养目标,并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最新知识。我们的学生将来虽不是科研工作者,但在当今时代,他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工作,要处理复杂的事务,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是很难适应的,只有建立新鲜的与时俱进的个人的广博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更大的适应能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广博的知识也是形成专业能力的基础。要宽的同时还要注意“精、浅”,处理好“宽”与“精、浅”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按照“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模式,探索创立学生参与、能力主导的教学方式。

1、实行分类教学。

根据课程类型,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1)“双元强化式”教学方式,如对专业主干课程实行大课时、能力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训双元强化;

(2)“自学辅导式”,如部分基本素质课课程,实行由发给教学大纲、教师精要辅导、学生自学、考前答疑、参加统考等四个环节构成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式;

(3)“强化训练式”,如对《普通话》、《口语学》、《文字处理》、《公关礼仪》等实践性课程,尽可能地减少课堂讲授的比重,采用以强化训练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根据目标需要,实行“双元目标、分流教学”;

(4)“精讲·实践式”教学方式,如部分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精讲,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实践。

2、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突出训练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即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教师应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如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这样做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开展情境性教学。

职业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技术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3)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创造力来自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我们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思想驰骋的天地。鼓励学生具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培养他们标新立异的勇气,敢于质疑的品质。敢于质疑前人的结论,批判地吸收科技成果,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作文章。“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我们还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4、探索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渠道、获取式大教学方式。

(四)强化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形成尤其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日常的训练与积累,因此,我们训练的思路是建构系统化、日常化、规范化的教育培养、训练、督导体系,常抓不懈,营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把工作做到实处,使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有序地、长期地进行,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全面提升。

1、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

高职文秘专业、汉语言专业开设实践性强的《文字处理》、《公文写作与处理》、《广告学》、《新闻采访与编辑》、《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编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根据往届高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许多学生选择的是教师这个职业,为了拓展学生就业面,我们在高职专业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常用字词》、《普通话》等课程。

2、在各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贯穿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之中。

传授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是为培养职业技能、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服务。教学向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倾斜,突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整合一些课程,缩短素质教育、专业理论的授课时数,有些内容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阅读与测试,心理咨询、训练、社团活动等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作为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时数上分课堂知识讲授和课内实践两大部分,在教学内容上,体现针对性、适应性、规范性,突出职业教育应用性,体现为培养职业技能服务的意识,以能力培养为前提。

3、专项职业技能训练

(1)确定中文系学生职业技能项目,每个专业训练项目有十项:普通话、朗读、演讲、五笔打字、口语、名篇诵读、形体礼仪、百篇作文、常用字词、书写(钢笔字、毛笔字)训练;

(2)修订各项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3)把训练项目分布到各个学期,并且进入各班课程表;

(4)教师全员参加,每一项技能训练都制定专职指导教师,做到每个训练项目都有指导老师,每位教老师都负责一项,分工具体,任务明确,人人参与;

(5)开学初,指导教师按照技能训练大纲递交训练计划及训练内容安排,每位教师在授课计划中都明确了训练内容、时间安排及训练目标;

(6)重视过程,指导教师认真填写授课手册,边练边考核,稳扎稳打,并作好平时成绩记录和训练记录;

(7)学期末指导教师上交总结材料;

(8)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日常教学监督和考核:第一,严格考勤;第二,期末每一项的指导教师上交成绩单,成绩记入档案;第三,系成立考核小组,成员由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组成,随时抽查,每学期末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全面验收并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改进的措施;第四,建立奖励机制,每一项结束时都要评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奖,树立典型,以先进带动后进,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4、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目前情况下,专科学制三年,又因实行“2+1”模式,学生在校仅2年时间。学制短,计划课时少,仅靠教学计划本身难以达到培养规格所要求的标准。所以精心安排隐性课程计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一步巩固显性课程,使素质教育贯穿高职高专教育的始终。

(1)请进来: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名人文化效应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我们先后邀请了孙丹林、幺峻洲、金大为、李万武为我们做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教育,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文化底蕴,陶冶了情操,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趣味。此外,邀请李万武教授做“读书与写作”讲座;邀请赵明为师范专业做“如何写好粉笔字”讲座;邀请冯守民先生演讲“牢记八荣八耻,写好人生答卷”;邀请学生处常旭处长做《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讲座;邀请当代著名诗人谈诗女士做题为“诗意人生--探讨中国诗歌有声化发展趋势”讲座;邀请06届师专中文系毕业生徐长铭作吟诵示范指导,在吟诵情感节奏方面给学生以启发,因其与学生距离近,更有说服力。

(2)走出去:到一些与专业对应的企事业单位去见习,或高一些社会实践。

师范专业学生走出去,到锦州三中、华兴小学、锦州四中、锦州站四小学等学校教育见习、实习;“追怀先贤 感悟文学 自强不息 点亮人生 ”, 全系学生到沈家台萧军故居采风;在博物馆门前开展救助花季少女宁婉婷募捐活动,被多家媒体报道。

(3)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拓宽训练渠道。

中文系有三个影响大的社团:国学研究会、风华文学社、戏剧社,以此为平台,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品味,突出专业,形成风格。学生的素质、才华在活动中得到展示,同时也得到提升。近两年来组织的活动有,师范专业:“师魂颂”师德征文优秀作品朗诵会,“我爱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演讲比赛,“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粉笔字比赛。高职专业:“留守家乡还是远方创业”辩论赛,开展“就业·创业”辩论赛,系内召开小型招聘会等。全系举办钢笔字比赛,毛笔字比赛,“扬奥运魂,做国学人”征文比赛,感恩节征文优秀作品朗诵会,“一二·九”征文比赛,观看电影《暖春》和《张思德》,写观后感,开座谈会,举办唐宋、外国文学史、现代文学知识竞赛,等等。

(4)做讲座:教师结合专业内容,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张亚新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的启示》的讲座;张翠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文学与精神家园》的讲座;康凤英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周氏三兄弟的不同价值取向》的讲座;胡晔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词的审美特质》的讲座;齐心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思想特征》的讲座;于泽明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逻辑思维与语言的运用》的讲座。

5、强化校内外实习、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抓好一年顶岗实习。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及设备,模拟训练室,礼仪训练室等校内资源进行实践活动,并在系内、校内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模拟会议接待、模拟电话礼仪、模拟引导客人、模拟招聘会、试讲等等。

巩固和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我系已与“北京胜氏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锦州电台”、“锦州日报社文艺部”、“锦州第二十中学”“锦州第三中学”、“锦州市凌河区劳保小学”、“华兴小学”、“锦州文联”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训实习联系。

实习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地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最好最直接的途径,每年我系对高职专业学生一年的顶岗实习都非常重视,安排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并认真做总结,根据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实习,促使学生真正走近社会,接触社会,对社会的了解更真实、更深刻,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社会竞争,体会到社会的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实习,促使学生贴近岗位,获得了许多更加切实的人生体验、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地转化为了实践技能,增长了实践能力,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了自己独立工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实现社会心理角色的转变;实习,使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包括自己的学生、同事、领导、同行以及其他行业的人,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很快得到提高;实习,培养了学生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风范;实习,使学生提升了面对失败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勇于实践探索、开拓创新的能力等职业素质;实习,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迅速成长的过程,对自己的评价也更客观,对自己有个重新定位;实习,促使学生认识了到学习的重要,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并充满信心地规划未来,具有了初步的创业热情和计划。

6、极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强化学生技能鉴定工作,使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中文系是我校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起步较早的部门之一,我系部分学生参加秘书、涉外秘书、企业人力资源师、物流师、办公软件专家、教师等职业资格培训,通过学习、考试,已获得上述证书。

三大汉语测试之一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在我系已经设立考点。ZHC是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国内语言学、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方面专家开发研制,主要针对职业活动中实际应用汉语能力的国家级测试,测查应试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正逐步成为教师、记者、编辑、律师、翻译、公务员、医生等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工具的行业准入“门槛”。据报道,许多高校已确定将《职业汉语教程》作为全校选修课,也有的高校,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学生必修。我系采取课程教学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汉语能力,并有序地组织学生参加考试。我系已组织一次考试,217人参加,其中有7人获得高级证书,200人获得中级证书。

(五)评价体系的改革:

改革考试方法,鼓励采用口试、答辩、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每学期考试课一般安排三至五门。考试以百分制记分,考查以四级分制(优、良、及格、不及格)记分。无论考试、考查课程,成绩考核一般由平时考核(40%)+理论考核(60%)组成。实践教学成绩项目和标准,由教师在每学期初以书面形式上报到系里;顶岗实习和毕业调查报告成绩单独考核。

(六)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一门人才。建设一只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所谓“双师型”,即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一是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对应岗位锻炼,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改变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三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锦州师专中文系

2011年1月

--中文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及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它是关于人才培养过程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即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建构和管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统帅的作用。

中文系自1998年开办高职专业以来,经十年的努力探索与改革,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思想方面。没有很好地转变,教学仍然没有脱离普教的模式。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没有做到以职业活动行为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还没有充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教学计划方面。课程设置固定,各分强调“知识体系”,目前高职汉语言、文秘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分为三大块: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汉语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三块课程的数量分别为540学时、648学时、576学时。文秘的教学计划中三块课程的数量分别为540学时、864学时、360学时。从数字上看,明显地反映出理论教学课时过大,对实训教学认识不足,没有摆脱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制定计划的框框。

教学内容方面。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但没有突出重点。教学中往往是将课时平均分配,这就必然出现很多内容学生工作后用不上,而需要的内容又相对不足。另外,教学以基本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在教学计划之外,不能作为正式的课程进入课程表,只能用课下时间来训练,因而教师与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既浪费了时间又增添了学生的负担。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使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是目前教学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方式方面。强调和实行的是理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但实训课和理论课之间的信息交换不顺畅,理论讲授和实训相脱节,达不到二者结合所达到的效果。另外,理论讲授的方式单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很严重,学生处于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地位,属传授型、继承型,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高职高专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服务型人才,所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行业(职业)定向性。即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某一社会行业(职业)岗位或某类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

(二)课程设置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匹配性。即高职高专院校设置的课程应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相对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内容不是以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为依据,而是针对某一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胜任该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品德和其他方面能力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师资队伍的双重性。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术能力的人才,因而决定了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与实际部门联系的紧密性。高职高专教育与行业、企业等社会实际部门有着天然的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必须主动去适应。

三、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构建创新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怎样实现新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即实现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的方式。

我们认同以“知识”为基础,“能力” 为中心,“素质”为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KAQ人才培养模式(知识Know  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这种模式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学校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积累、整合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力潜能、创新能力,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看,知识结构不仅在专业定向上要合理,而且要精练。精练的知识结构才具有较高的知识价值和使用价值。从最新的发展趋势看,知识基础化、知识综合化、知识前沿化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三大途径。这也是构建高职高专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途径。

所谓知识基础化,就是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上。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的,而不是学科型的;是技能型,而不是理论型的;是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的。所以基础理论不要作过多的延伸,讲得太深。要实现知识基础化,一是课程体系要基础化,稳定公共基础课程;二是基础课的定位要基础,应当是一些原理性的、基础性的、本源性的知识;三是基础课的功能要准确,要提高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去认识。

所谓知识综合化,就是说知识是一个整体,但又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相互整合。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知识综合化最明显的迹象就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学科壁垒,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与整体性,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所谓知识前沿化,是指在学习中要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人文社会利学的最新成果,努力扩张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因循守旧。高等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因而在这方面显得非常重要。要实现知识的前沿化,一是课程设置要体现前沿化;二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前沿化;三是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一些技术性和技能性的研究。

(二)能力结构的构建

人们习惯上把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所有能力的总和称为职业能力,这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要素,这些能力大致包括五种:操作能力,即通过学习某专业知识后经过实践强化所获得的实用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即为适应知识更替的速度,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即组织管理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能力;表达能力,即熟练运用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运用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

(三)素质结构的建构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基础素质,其中,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居其他素质之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决定一个民族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根本任务。从另一方面讲,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因此,在教育思想上要变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转向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使其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会与人共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教育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最终目标目标。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要素之一的素质,我们认为是指学生有效、优化、正确使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胜任岗位职业,适应社会并具有创造性的品性和潜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素质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治思想素质,即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要求自己,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坚定全面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念,积极投身经济建设;

2、道德素质,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步入社会能堂堂正正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业务素质,即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对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适用工作岗位的需要;

4、身体素质,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一线岗位和艰苦行业的工作需要;

5、心理素质,包括智商(IQ)和情商(EQ),又可分为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和个性素质等;

6、劳动素质,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构成的特色之一,即要求学生具有热爱劳动的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立足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操作技术和安全生产知识。

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知识就谈不上人的素质和能力;而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体现,知识和素质通过各种各样的能力表现出来并体现出其社会价值。我们在进行教学行为设计与选择时,任何割裂的选择行为,都会导致教学行为某种程度的片面性,甚至是畸形的发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四、中文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进行课程设置和确定教学方法的最基本的依据。

高职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语言学、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熟练技能,从事文秘、教师、记者以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培养规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解现代中国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敬业精神,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和现代信息意识及社会进步观念;具备比较完善的专业智能结构,即具备中文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从事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大学外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的水平;熟练的写作技能力;较好的口语表达,如会话、朗读、演讲、播音等;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力,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级别;具有相当的形体训练和礼仪能力;取得至少一种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国家对大学生的体育指标要求,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自觉地参加体育训练;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注意健康心理的养成,掌握心理调解的基本方法。

学生的职业岗位群是:到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书、秘书、行政管理和文化宣传等工作;到教育部门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到报社、电台、电视台以及出版等单位从事工作;也可以攻读相关学科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

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秘人才。

培养规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解现代中国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敬业精神,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和现代信息意识及社会进步观念;具备较完整的专业智能结构,即具备文秘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从事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建立终身教育理念;学习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大学外语应用能力B级以上的水平;具有熟练的文秘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能力,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级别;具有礼仪能力;达到秘书工作职业要求,并取得国家承认的秘书或涉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国家对大学生的体育指标要求,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注意健康心理的养成,掌握心理调解的基本方法。

学生的职业岗位群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书、秘书,行政管理和文化宣传等工作,也适宜到新闻、出版、教育、文化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总体思路应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以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群为基础,以实现高职高专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目标。

所以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

2、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相互渗透。

3、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1、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三大培养体系。经过改革与创新,把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体系,整合改造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三大培养体系,通过渗透与融合实现对人才的全面打造。

(1)精要、实用的理论教学体系。

(2)以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

(3)全方位渗透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

2、改革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模式,从2008级新生开始实施。

(1)我们认为以“宽基础、人本位”作为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比较可行的。

宽基础:“宽基础”是指所设课程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结构模式。高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基本内容: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

“宽基础、人本位”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职业心理、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吃苦精神与坚强毅力、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自主创业的意识、身发展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必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2)设置以专业主干课为支撑的、职业技能为本位的“四大板块”课程体系。(见表1、表2)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地进行课程分类。课程设置包括四大板块:基本素质板块,职业能力板块,专业方向板块,实训板块。

减少基础理论课程的时间,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强化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训练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效益,实践性教学环节需占总课时的1/3甚至是1/2。

①基本素质板块:突出通识知识和素质培养的素质教育课程。774学时。

强化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修养、人文素质。调整之后的教学计划增加了《国学研究》、《中国文化概论》、《普通话》等素质课程。

培养学生具有的基本素质:文明礼貌与组织纪律性;吃苦精神与坚强毅力;历史、社会与科技、文化知识;职业意识与职业常识与职业技能;观察力、分析力、创新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沟通(表达)、合作与管理的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等。

②职业能力板块:专业基础课的主体部分,突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558学时。

③专业方向板块: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课程。576学时。

明确哪些技能是学生必要的,是能够为学生增强职业能力、对今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产生影响或缩短学生毕业后与具体工作岗位适应期的。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也不是漫无边际、没有遵循的原则和依据的。基础实训与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基础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要结合专业的实际和现行工作岗位急需、未来发展前景需要、学生就业抢手的课程和内容。基础和专业实训课不仅要保证足够的课时,而且要适当扩宽专业面,注意本专业与其他职业的交融,以培养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实现高职汉语言、文秘专业培养规格中要求的学生应具有的职业技能:熟练的文秘公文写作与处理;较好的口语表达;较强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能力;相当的形体训练和礼仪能力;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能力;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编辑理论与实践能力;秘书职业能力等等。同时,为拓宽就业群,拓展就业能力,我们也在高职专业开设《语文教学法》等课程。

④实训板块:专项模拟训练与综合实训及从业资格培训。

秘书、涉外秘书资格证培训;教师资格证培训;ZHC培训。

(3)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特点调整一些课程开课时间。

例如,为了确保能使学生在校期间一直贯穿始终地练习打字和具有文字处理的能力,《五笔打字和文字处理》课程由原来的第三学期(高职专业)改为第一学期,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正确的文字输入法,一直练到毕业,确保成效。第一学期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课程表,教师详细讲解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都能掌握打字的正确指法和文字处理方法,欠缺的是速度和熟练,所以以后每个学期作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项目,采取学生自练与教师验收相结合的方式,(即学生自己练习,在学期末教师考核验收),四个学期每学期都有不同要求,最终在第四学期末学生下去实习之前验收的标准是一字一分(正确率95%以上,低一个百分点减一分)。其他开课时间提前的课程还有:《常用字词》、《古代汉语》、《新闻采访与写作》。错后开课的课程有:《口语》、《形式逻辑》、《语文教学法》。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同样是专业基础课的文学类课和语言类课,我们与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相比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截然不同。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摒弃学科本位的思想。我们在每一科课程的教学时数上分课堂讲授和课内实践两大部分,在教学内容上,体现针对性、适应性、规范性,知识体系要打破学科性,突出职业教育应用性,体现为培养职业技能服务、为形成专业特长服务的意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前提,专业理论开发要突出综合性。“必需”、“够用”可理解为:一是必须能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二是体现高职教育的属性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具体地说,专业理论教学必须向着“新、宽、精、浅”的方向转变。要牢记我们不是培养这一领域的研究型人才的专家学者,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上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等职业型应用人才,所以不必对学科内容面面俱到、详细分析、挖掘很深,教学突破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限制,向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倾斜,要突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中,我们更多地考虑知识的“新”和面的宽度,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删除内容中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符合培养目标,并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最新知识。我们的学生将来虽不是科研工作者,但在当今时代,他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工作,要处理复杂的事务,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是很难适应的,只有建立新鲜的与时俱进的个人的广博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更大的适应能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广博的知识也是形成专业能力的基础。要宽的同时还要注意“精、浅”,处理好“宽”与“精、浅”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按照“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模式,探索创立学生参与、能力主导的教学方式。

1、实行分类教学。

根据课程类型,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1)“双元强化式”教学方式,如对专业主干课程实行大课时、能力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训双元强化;

(2)“自学辅导式”,如部分基本素质课课程,实行由发给教学大纲、教师精要辅导、学生自学、考前答疑、参加统考等四个环节构成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式;

(3)“强化训练式”,如对《普通话》、《口语学》、《文字处理》、《公关礼仪》等实践性课程,尽可能地减少课堂讲授的比重,采用以强化训练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根据目标需要,实行“双元目标、分流教学”;

(4)“精讲·实践式”教学方式,如部分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精讲,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实践。

2、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突出训练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即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教师应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如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这样做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开展情境性教学。

职业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技术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3)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创造力来自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我们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思想驰骋的天地。鼓励学生具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培养他们标新立异的勇气,敢于质疑的品质。敢于质疑前人的结论,批判地吸收科技成果,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作文章。“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我们还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4、探索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渠道、获取式大教学方式。

(四)强化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形成尤其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日常的训练与积累,因此,我们训练的思路是建构系统化、日常化、规范化的教育培养、训练、督导体系,常抓不懈,营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把工作做到实处,使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有序地、长期地进行,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全面提升。

1、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

高职文秘专业、汉语言专业开设实践性强的《文字处理》、《公文写作与处理》、《广告学》、《新闻采访与编辑》、《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编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根据往届高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许多学生选择的是教师这个职业,为了拓展学生就业面,我们在高职专业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常用字词》、《普通话》等课程。

2、在各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贯穿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之中。

传授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是为培养职业技能、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服务。教学向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倾斜,突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整合一些课程,缩短素质教育、专业理论的授课时数,有些内容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阅读与测试,心理咨询、训练、社团活动等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作为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时数上分课堂知识讲授和课内实践两大部分,在教学内容上,体现针对性、适应性、规范性,突出职业教育应用性,体现为培养职业技能服务的意识,以能力培养为前提。

3、专项职业技能训练

(1)确定中文系学生职业技能项目,每个专业训练项目有十项:普通话、朗读、演讲、五笔打字、口语、名篇诵读、形体礼仪、百篇作文、常用字词、书写(钢笔字、毛笔字)训练;

(2)修订各项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3)把训练项目分布到各个学期,并且进入各班课程表;

(4)教师全员参加,每一项技能训练都制定专职指导教师,做到每个训练项目都有指导老师,每位教老师都负责一项,分工具体,任务明确,人人参与;

(5)开学初,指导教师按照技能训练大纲递交训练计划及训练内容安排,每位教师在授课计划中都明确了训练内容、时间安排及训练目标;

(6)重视过程,指导教师认真填写授课手册,边练边考核,稳扎稳打,并作好平时成绩记录和训练记录;

(7)学期末指导教师上交总结材料;

(8)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日常教学监督和考核:第一,严格考勤;第二,期末每一项的指导教师上交成绩单,成绩记入档案;第三,系成立考核小组,成员由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组成,随时抽查,每学期末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全面验收并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改进的措施;第四,建立奖励机制,每一项结束时都要评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奖,树立典型,以先进带动后进,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4、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目前情况下,专科学制三年,又因实行“2+1”模式,学生在校仅2年时间。学制短,计划课时少,仅靠教学计划本身难以达到培养规格所要求的标准。所以精心安排隐性课程计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一步巩固显性课程,使素质教育贯穿高职高专教育的始终。

(1)请进来: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名人文化效应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我们先后邀请了孙丹林、幺峻洲、金大为、李万武为我们做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教育,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文化底蕴,陶冶了情操,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趣味。此外,邀请李万武教授做“读书与写作”讲座;邀请赵明为师范专业做“如何写好粉笔字”讲座;邀请冯守民先生演讲“牢记八荣八耻,写好人生答卷”;邀请学生处常旭处长做《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讲座;邀请当代著名诗人谈诗女士做题为“诗意人生--探讨中国诗歌有声化发展趋势”讲座;邀请06届师专中文系毕业生徐长铭作吟诵示范指导,在吟诵情感节奏方面给学生以启发,因其与学生距离近,更有说服力。

(2)走出去:到一些与专业对应的企事业单位去见习,或高一些社会实践。

师范专业学生走出去,到锦州三中、华兴小学、锦州四中、锦州站四小学等学校教育见习、实习;“追怀先贤 感悟文学 自强不息 点亮人生 ”, 全系学生到沈家台萧军故居采风;在博物馆门前开展救助花季少女宁婉婷募捐活动,被多家媒体报道。

(3)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拓宽训练渠道。

中文系有三个影响大的社团:国学研究会、风华文学社、戏剧社,以此为平台,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品味,突出专业,形成风格。学生的素质、才华在活动中得到展示,同时也得到提升。近两年来组织的活动有,师范专业:“师魂颂”师德征文优秀作品朗诵会,“我爱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演讲比赛,“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粉笔字比赛。高职专业:“留守家乡还是远方创业”辩论赛,开展“就业·创业”辩论赛,系内召开小型招聘会等。全系举办钢笔字比赛,毛笔字比赛,“扬奥运魂,做国学人”征文比赛,感恩节征文优秀作品朗诵会,“一二·九”征文比赛,观看电影《暖春》和《张思德》,写观后感,开座谈会,举办唐宋、外国文学史、现代文学知识竞赛,等等。

(4)做讲座:教师结合专业内容,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张亚新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的启示》的讲座;张翠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文学与精神家园》的讲座;康凤英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周氏三兄弟的不同价值取向》的讲座;胡晔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词的审美特质》的讲座;齐心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思想特征》的讲座;于泽明老师为中文系学生做了题为《逻辑思维与语言的运用》的讲座。

5、强化校内外实习、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抓好一年顶岗实习。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及设备,模拟训练室,礼仪训练室等校内资源进行实践活动,并在系内、校内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模拟会议接待、模拟电话礼仪、模拟引导客人、模拟招聘会、试讲等等。

巩固和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我系已与“北京胜氏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锦州电台”、“锦州日报社文艺部”、“锦州第二十中学”“锦州第三中学”、“锦州市凌河区劳保小学”、“华兴小学”、“锦州文联”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训实习联系。

实习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地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最好最直接的途径,每年我系对高职专业学生一年的顶岗实习都非常重视,安排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并认真做总结,根据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实习,促使学生真正走近社会,接触社会,对社会的了解更真实、更深刻,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社会竞争,体会到社会的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实习,促使学生贴近岗位,获得了许多更加切实的人生体验、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地转化为了实践技能,增长了实践能力,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了自己独立工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实现社会心理角色的转变;实习,使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包括自己的学生、同事、领导、同行以及其他行业的人,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很快得到提高;实习,培养了学生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风范;实习,使学生提升了面对失败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勇于实践探索、开拓创新的能力等职业素质;实习,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迅速成长的过程,对自己的评价也更客观,对自己有个重新定位;实习,促使学生认识了到学习的重要,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并充满信心地规划未来,具有了初步的创业热情和计划。

6、极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强化学生技能鉴定工作,使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中文系是我校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起步较早的部门之一,我系部分学生参加秘书、涉外秘书、企业人力资源师、物流师、办公软件专家、教师等职业资格培训,通过学习、考试,已获得上述证书。

三大汉语测试之一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在我系已经设立考点。ZHC是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国内语言学、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方面专家开发研制,主要针对职业活动中实际应用汉语能力的国家级测试,测查应试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正逐步成为教师、记者、编辑、律师、翻译、公务员、医生等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工具的行业准入“门槛”。据报道,许多高校已确定将《职业汉语教程》作为全校选修课,也有的高校,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学生必修。我系采取课程教学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汉语能力,并有序地组织学生参加考试。我系已组织一次考试,217人参加,其中有7人获得高级证书,200人获得中级证书。

(五)评价体系的改革:

改革考试方法,鼓励采用口试、答辩、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每学期考试课一般安排三至五门。考试以百分制记分,考查以四级分制(优、良、及格、不及格)记分。无论考试、考查课程,成绩考核一般由平时考核(40%)+理论考核(60%)组成。实践教学成绩项目和标准,由教师在每学期初以书面形式上报到系里;顶岗实习和毕业调查报告成绩单独考核。

(六)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一门人才。建设一只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所谓“双师型”,即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一是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对应岗位锻炼,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改变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三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锦州师专中文系

2011年1月


相关内容

  • 教育教学理论[1]1
  • 教育教学理论,方式,方法和价值观的认识和应用 1 教育教学理论,方式,方法和价值观的认识和应用. 2 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应用 3 教育法规常识. 1.1.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 ...

  • 高中课程标准的特点
  • 高中新课程标准是高中课程改革基本目标的具体体现,它为高中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空间,它是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同以前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新课程标准有了突出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性质和功能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一词在我国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其最早出现在清 ...

  • 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 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一 专业定位 本专业经过广泛的前期调研,于2007年开始招生,以培养机电设备操作工.安装调试员.维修工为目标,侧重于操作工与维修工.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 ...

  • 素质教育概论作业答案
  • 素质教育概论作业答案 1.素质教育是指: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 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填空 ) 2. 只要不是揠苗助长,对特殊学生实行特殊教育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填空 ) 3. 只有激活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才能真正促进他们自觉.深刻地内化知识. (填空 ) 4 ...

  • 应试教育2
  • 双基"是什么?"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双基"关乎公民的素质,制约着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品位,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常 ...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重点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考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 ...

  • 走进新课程
  • 走进新课程,感受新变化 ----对实施新课程有关问题的思考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期盼下,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实验工作正在全国逐步展开,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也是前几次改革不能比拟的. 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 ...

  •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
  •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 "建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2001年省级教改课题.经过近3年多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把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 ...

  • 第一章 教育学
  •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 近代教育特点: 1. 教育国家化 2. 初等教育义务化 3. 教育世俗化 4. 法制化 20世纪后期教改和发展特点: 1. 2. 全民化 3. 民主化 4. 多元化 5. 技术现代化 6. 全球化 7. 信息化 8. 现代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