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戏剧教育的教学策略

作者:杨梅佐张金梅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11年06期

   幼儿具有戏剧天性。幼儿在戏剧的世界里能随兴所至,且不受外界的约束。幼儿园戏剧教育为幼儿的戏剧表演提供了舞台,但它不是才艺教育,不是为了训练演员,而是要激发幼儿创作的潜能,让幼儿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重新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体验艺术创作的喜乐,进而更加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另外,通过戏剧活动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既然戏剧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价值,那么,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这些价值呢?

   一、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组角色扮演

   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让幼儿进行角色体验时,可以采用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组角色扮演两种形式。

   (一)全班角色扮演

   全班角色扮演是指全班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这种策略可以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幼儿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和表达;这种策略还较容易使幼儿产生参与感,不觉得自己只是旁观者。

   在大班“遨游太空”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从视频资料中获取的信息集体模仿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活动。全班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但是幼儿是根据自己对这一角色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他们的体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在中班“小鸭的故事”主题活动的“小小蛋儿把门开”活动中,每个幼儿对“鸭妈妈抱着小鸭”的动作的体验是需要他们亲身感受的。因此,教师请全班幼儿都扮演鸭妈妈的角色,亲身体验对“抱着小鸭(假想的动作)”这一动作的感受。

   在全班角色扮演这个环节,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空间的分配。如果空间分配不好,活动室内难免会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而且孩子们可能会互相干扰,使活动难以进行下去。因此,教师要划分好区域,可以用指示语提示幼儿活动的范围,也可以事先用指示线标示出幼儿的活动范围。

   (二)分组角色扮演

   分组角色扮演也是戏剧教育中常用的策略,它有自由分组和固定组两种形式。

   1.自由分组角色扮演

   自由分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好朋友结组,二是根据角色结组,三是随机分组。好朋友结组是指教师在运用分组角色扮演策略时,使用“找自己的好朋友”的指令,让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结成小组,一起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再把讨论的内容表演出来。例如,在“小花鸭的故事”活动中,教师是这样组织幼儿进行戏剧表演的:“小朋友们,这是我们之前编的故事,你们喜欢哪一段呢?找自己的好朋友把这一段演出来好不好?”在运用好朋友结组时,教师应该在表演之前引导好朋友之间充分沟通。好朋友结组的结组对象过于单一,孩子们的相互交往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不宜频繁使用这种分组方法。根据角色结组是指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与选择同一角色的幼儿结成一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角色圈”。在这个“角色圈”中的幼儿共同扮演一个形象,这有助于消除某些幼儿的紧张心理,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例如,在小班“三只小猪”活动中,教师就采用了“角色圈”的方式把全班幼儿分成三组,第一组扮演猪大哥,第二组扮演猪二哥,第三组扮演猪小弟。还有一种分组方式是教师随机把孩子们分成几组进行表演,这样的分组方式可以在大班运用。

   2.固定组角色扮演

   为了管理的需要,每个班级都会分成几个固定的小组,有时教师也会运用这样的小组开展活动,固定组中的孩子一般座位离得较近,方便讨论,也便于教师管理。教师采用固定组时同样需要划定活动区域并告知幼儿,以方便幼儿活动。

   无论采用什么分组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便于幼儿充分交流,自由创作和表达,便于教师很好地指导每个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经验准备,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选用合适的组织形式。

   二、教师入戏和教师出戏

   “教师入戏”源于英国戏剧教育家多萝西·海滋考特所创的“领导者参与角色中”的技巧。教师入戏是指教师扮演戏剧中的一个角色,教师出戏是指教师从戏剧中的角色身份回归到教师身份。

   (一)教师入戏和出戏的具体做法

   在戏剧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方式,自然地参与角色扮演,最后再以适宜的方式回归到教师身份,来调整或结束教学。教师在扮演角色时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不能使他们处在混淆不清的状态。所以,教师入戏和出戏时要自然而明显。另外,教师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是戏剧中的人物还是教师,这一点也很关键。

   教师进入角色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介绍,教师直接说明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者请幼儿扮演什么角色。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扮演“伤心的大树”时是这样说的:“我现在是一棵伤心的大树,有谁知道我为什么伤心啊?”这就是一种直接介绍进入角色扮演的方式。

   二是通过某种标志物辅以叙述和描述,这个标志物或是一顶帽子,或是一件披风,或是一根魔法棒,或是一只小动物,等等。例如,在“大树与小乌”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扮演小魔仙时采用了这种入戏方式:“这里有一根魔法棒,当我举起这根魔法棒的时候,我就是小魔仙;当我放下这根魔法棒时,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在“我的幸运一天”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用一个醒目的猪鼻子作为小猪的标志,并说:“当我戴上这个猪鼻子时,我就变成小猪了;当我放下猪鼻子时,我就是你们的老师。”这就是一种通过标志物并辅以叙述和描述进入角色扮演的方式。

   三是指定说明,以某一情况代表某一角色。比如,当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我就是国王,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当我离开椅子时,我就是老师,等等。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教师运用直接介绍或辅以标志物的入戏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教师入戏的教学效果

   教师入戏常常是最容易引导幼儿进入戏剧创作状态的方法。幼儿消除了对教师的紧张感或服从心理后,更愿意参与角色扮演。教师入戏的状态会对幼儿的表现和创作产生影响。我们不是要求教师像演员一样表演,而是要求教师学会引导幼儿、激发幼儿表现的欲望。例如,在“三只小猪”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问幼儿:“谁来扮演大灰狼呢?”没有幼儿愿意表演大灰狼。这时,教师就可以惟妙惟肖地扮演大灰狼来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三)教师入戏和出戏的注意事项

   教师停止角色扮演的时机应视活动进行的需要而定,一般是在活动结束,维持秩序或转换身份的时候。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入戏和出戏是不断转化的。因为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幼儿对一个角色的扮演可能持续时间不长,也可能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秩序混乱或经验不足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适时出戏,及时调整,以保证戏剧活动的有序进行。可见,不一定是在活动结束时教师才出戏。

   教师在引导幼儿扮演角色时,自然地进行入戏和出戏的转换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选择魔法棒作为小魔仙的标志。教师举起魔法棒时就很自然地变成了小魔仙,放下魔法棒时就变回了教师。又如,在“我的幸运一天”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用一个醒目的猪鼻子作为小猪的标志,并把这个起着关键作用的猪鼻子用一根绳子系好套在脖子上,将猪鼻子戴在自己的鼻子上时,教师就进入角色扮演,成为一只小猪,以小猪的语气说话,这时幼儿会自然地以狐狸角色来体验和回应;教师把猪鼻子放下时,就很自然地完成了。入戏和出戏的转换,从小猪变成了教师。

   三、旁述

   旁述是戏剧教育活动中常用的策略,是指教师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叙述故事,即教师说故事,幼儿同时演故事。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是这样运用旁述策略的:

   教师:你们都是那棵神奇的树,在我的魔法棒指挥下生长,好不好?

   幼儿:好!

   教师:我喜欢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大树长起来了就不能乱动了。想一想,大树只有听到什么声音才能动。

   教师;巴拉巴拉小魔仙带了一袋种子放在了泥土里(幼儿蜷缩着身子趴在地上做种子),小魔仙的魔法棒一挥,小树们突然从土里钻了出来,长出了嫩芽(幼儿身体慢慢长高,表示小树生长),小魔仙的魔法棒又一挥,小树又生出了树干(幼儿越长越高),树枝越长越茂盛(教师语气也变得有力而形象),巴拉巴拉小魔仙又挥一下,小树顿时变成了一棵大树(语气急促而有力)。幼儿伸出手臂、小手表示茂盛的大树。

   教师:(幼儿有些兴奋)巴拉巴拉小魔仙找一找哪棵是奇怪的树,哪棵是长得最牢固的树。(巧妙引导)

   教师:这时,小魔仙的魔法棒一挥,突然下起了小雨,滴答滴答(声音轻轻的)。(幼儿扮演的大树微微晃动)

   教师:雨越下越大(声音逐渐增大),下着下着,风也来了,呜……呜……(幼儿用力晃动着身体)

   这里教师采用的就是旁述策略,幼儿跟随教师的旁述尽情地体验着戏剧带给他们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声音的大小、语调的变化以及适时的指导,将戏剧活动平稳而富有活力地向前推进。

   在运用旁述策略时,教师要注意运用丰富的语言和面部表情,表达要清楚,不要有太多的解释,故事枝节不要太繁复,也不要有明显的说教。

   四、“坐针毡”

   “坐针毡”的本意是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一样坐立不安。约翰·奥图及茱莉·堂把这一策略引用到戏剧教学中来,是指场景已经布置完成,教师只需坐在椅子上,让参与者扮演角色来访问教师,向教师扮演的角色提出疑问,以取得资讯或找出此人物角色的行为表现的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要与教师扮演的角色对话,并且不断受到这个角色的质疑和追问。所以,这个策略的运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是这样运用“坐针毡”策略的:

   在“鸟儿们的聚会”这一活动环节中;由孩子们扮演的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参加聚会了,大家争先恐后,热闹非凡。可是,当企鹅摇摇摆摆地走来时,森林聚会发生意外了。由教师扮演的小魔仙说企鹅不是鸟,不让企鹅进场,这把企鹅的好朋友(由其他幼儿扮演的各种鸟)急坏了。于是,教师请幼儿帮忙,说说企鹅为什么是乌,直到小魔仙同意企鹅进场。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不断追问,引导幼儿说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办法。在这个环节,教师运用“坐针毡”策略的过程是这样的:一是引出戏剧冲突——小魔仙认为企鹅不是鸟,不允许企鹅参加聚会;二是激发幼儿解决问题、获取相关资讯的欲望——富有同理心的鸟儿们着急了,想办法为它们的好朋友企鹅说服小魔仙;三是教师设间,质疑幼儿的说法并不断鼓励幼儿有更丰富的表达——幼儿作为参与者,向小魔仙提出疑问,以获取资讯,并且找出说服小魔仙的理由。

   在“大树和小鸟的快乐时光”的活动环节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大树不高兴了”的情景,这时冲突产生了。经过前几次活动,幼儿对大树有了很好的角色认同,他们也很想知道为什么大树不高兴了。于是,教师请幼儿开动脑筋,表达他们的想法。大树(教师扮演)不断否认幼儿的想法,并且有目的地提问,使幼儿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想象和辩论,直到他们讨论出较有说服力的理由,大树才肯罢休。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同时不断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小班幼儿受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他们的经验所限,尚不适宜采用这一策略,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各种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了教学策略的支撑,教师才能更清楚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轻松、更有效。

作者介绍:杨梅佐 南京市第二幼儿园 张金梅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杨梅佐张金梅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11年06期

   幼儿具有戏剧天性。幼儿在戏剧的世界里能随兴所至,且不受外界的约束。幼儿园戏剧教育为幼儿的戏剧表演提供了舞台,但它不是才艺教育,不是为了训练演员,而是要激发幼儿创作的潜能,让幼儿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重新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体验艺术创作的喜乐,进而更加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另外,通过戏剧活动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既然戏剧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价值,那么,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这些价值呢?

   一、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组角色扮演

   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让幼儿进行角色体验时,可以采用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组角色扮演两种形式。

   (一)全班角色扮演

   全班角色扮演是指全班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这种策略可以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幼儿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和表达;这种策略还较容易使幼儿产生参与感,不觉得自己只是旁观者。

   在大班“遨游太空”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从视频资料中获取的信息集体模仿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活动。全班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但是幼儿是根据自己对这一角色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他们的体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在中班“小鸭的故事”主题活动的“小小蛋儿把门开”活动中,每个幼儿对“鸭妈妈抱着小鸭”的动作的体验是需要他们亲身感受的。因此,教师请全班幼儿都扮演鸭妈妈的角色,亲身体验对“抱着小鸭(假想的动作)”这一动作的感受。

   在全班角色扮演这个环节,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空间的分配。如果空间分配不好,活动室内难免会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而且孩子们可能会互相干扰,使活动难以进行下去。因此,教师要划分好区域,可以用指示语提示幼儿活动的范围,也可以事先用指示线标示出幼儿的活动范围。

   (二)分组角色扮演

   分组角色扮演也是戏剧教育中常用的策略,它有自由分组和固定组两种形式。

   1.自由分组角色扮演

   自由分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好朋友结组,二是根据角色结组,三是随机分组。好朋友结组是指教师在运用分组角色扮演策略时,使用“找自己的好朋友”的指令,让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结成小组,一起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再把讨论的内容表演出来。例如,在“小花鸭的故事”活动中,教师是这样组织幼儿进行戏剧表演的:“小朋友们,这是我们之前编的故事,你们喜欢哪一段呢?找自己的好朋友把这一段演出来好不好?”在运用好朋友结组时,教师应该在表演之前引导好朋友之间充分沟通。好朋友结组的结组对象过于单一,孩子们的相互交往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不宜频繁使用这种分组方法。根据角色结组是指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与选择同一角色的幼儿结成一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角色圈”。在这个“角色圈”中的幼儿共同扮演一个形象,这有助于消除某些幼儿的紧张心理,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例如,在小班“三只小猪”活动中,教师就采用了“角色圈”的方式把全班幼儿分成三组,第一组扮演猪大哥,第二组扮演猪二哥,第三组扮演猪小弟。还有一种分组方式是教师随机把孩子们分成几组进行表演,这样的分组方式可以在大班运用。

   2.固定组角色扮演

   为了管理的需要,每个班级都会分成几个固定的小组,有时教师也会运用这样的小组开展活动,固定组中的孩子一般座位离得较近,方便讨论,也便于教师管理。教师采用固定组时同样需要划定活动区域并告知幼儿,以方便幼儿活动。

   无论采用什么分组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便于幼儿充分交流,自由创作和表达,便于教师很好地指导每个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经验准备,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选用合适的组织形式。

   二、教师入戏和教师出戏

   “教师入戏”源于英国戏剧教育家多萝西·海滋考特所创的“领导者参与角色中”的技巧。教师入戏是指教师扮演戏剧中的一个角色,教师出戏是指教师从戏剧中的角色身份回归到教师身份。

   (一)教师入戏和出戏的具体做法

   在戏剧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方式,自然地参与角色扮演,最后再以适宜的方式回归到教师身份,来调整或结束教学。教师在扮演角色时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不能使他们处在混淆不清的状态。所以,教师入戏和出戏时要自然而明显。另外,教师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是戏剧中的人物还是教师,这一点也很关键。

   教师进入角色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介绍,教师直接说明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者请幼儿扮演什么角色。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扮演“伤心的大树”时是这样说的:“我现在是一棵伤心的大树,有谁知道我为什么伤心啊?”这就是一种直接介绍进入角色扮演的方式。

   二是通过某种标志物辅以叙述和描述,这个标志物或是一顶帽子,或是一件披风,或是一根魔法棒,或是一只小动物,等等。例如,在“大树与小乌”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扮演小魔仙时采用了这种入戏方式:“这里有一根魔法棒,当我举起这根魔法棒的时候,我就是小魔仙;当我放下这根魔法棒时,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在“我的幸运一天”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用一个醒目的猪鼻子作为小猪的标志,并说:“当我戴上这个猪鼻子时,我就变成小猪了;当我放下猪鼻子时,我就是你们的老师。”这就是一种通过标志物并辅以叙述和描述进入角色扮演的方式。

   三是指定说明,以某一情况代表某一角色。比如,当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我就是国王,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当我离开椅子时,我就是老师,等等。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教师运用直接介绍或辅以标志物的入戏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教师入戏的教学效果

   教师入戏常常是最容易引导幼儿进入戏剧创作状态的方法。幼儿消除了对教师的紧张感或服从心理后,更愿意参与角色扮演。教师入戏的状态会对幼儿的表现和创作产生影响。我们不是要求教师像演员一样表演,而是要求教师学会引导幼儿、激发幼儿表现的欲望。例如,在“三只小猪”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问幼儿:“谁来扮演大灰狼呢?”没有幼儿愿意表演大灰狼。这时,教师就可以惟妙惟肖地扮演大灰狼来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三)教师入戏和出戏的注意事项

   教师停止角色扮演的时机应视活动进行的需要而定,一般是在活动结束,维持秩序或转换身份的时候。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入戏和出戏是不断转化的。因为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幼儿对一个角色的扮演可能持续时间不长,也可能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秩序混乱或经验不足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适时出戏,及时调整,以保证戏剧活动的有序进行。可见,不一定是在活动结束时教师才出戏。

   教师在引导幼儿扮演角色时,自然地进行入戏和出戏的转换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选择魔法棒作为小魔仙的标志。教师举起魔法棒时就很自然地变成了小魔仙,放下魔法棒时就变回了教师。又如,在“我的幸运一天”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用一个醒目的猪鼻子作为小猪的标志,并把这个起着关键作用的猪鼻子用一根绳子系好套在脖子上,将猪鼻子戴在自己的鼻子上时,教师就进入角色扮演,成为一只小猪,以小猪的语气说话,这时幼儿会自然地以狐狸角色来体验和回应;教师把猪鼻子放下时,就很自然地完成了。入戏和出戏的转换,从小猪变成了教师。

   三、旁述

   旁述是戏剧教育活动中常用的策略,是指教师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叙述故事,即教师说故事,幼儿同时演故事。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是这样运用旁述策略的:

   教师:你们都是那棵神奇的树,在我的魔法棒指挥下生长,好不好?

   幼儿:好!

   教师:我喜欢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大树长起来了就不能乱动了。想一想,大树只有听到什么声音才能动。

   教师;巴拉巴拉小魔仙带了一袋种子放在了泥土里(幼儿蜷缩着身子趴在地上做种子),小魔仙的魔法棒一挥,小树们突然从土里钻了出来,长出了嫩芽(幼儿身体慢慢长高,表示小树生长),小魔仙的魔法棒又一挥,小树又生出了树干(幼儿越长越高),树枝越长越茂盛(教师语气也变得有力而形象),巴拉巴拉小魔仙又挥一下,小树顿时变成了一棵大树(语气急促而有力)。幼儿伸出手臂、小手表示茂盛的大树。

   教师:(幼儿有些兴奋)巴拉巴拉小魔仙找一找哪棵是奇怪的树,哪棵是长得最牢固的树。(巧妙引导)

   教师:这时,小魔仙的魔法棒一挥,突然下起了小雨,滴答滴答(声音轻轻的)。(幼儿扮演的大树微微晃动)

   教师:雨越下越大(声音逐渐增大),下着下着,风也来了,呜……呜……(幼儿用力晃动着身体)

   这里教师采用的就是旁述策略,幼儿跟随教师的旁述尽情地体验着戏剧带给他们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声音的大小、语调的变化以及适时的指导,将戏剧活动平稳而富有活力地向前推进。

   在运用旁述策略时,教师要注意运用丰富的语言和面部表情,表达要清楚,不要有太多的解释,故事枝节不要太繁复,也不要有明显的说教。

   四、“坐针毡”

   “坐针毡”的本意是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一样坐立不安。约翰·奥图及茱莉·堂把这一策略引用到戏剧教学中来,是指场景已经布置完成,教师只需坐在椅子上,让参与者扮演角色来访问教师,向教师扮演的角色提出疑问,以取得资讯或找出此人物角色的行为表现的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要与教师扮演的角色对话,并且不断受到这个角色的质疑和追问。所以,这个策略的运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是这样运用“坐针毡”策略的:

   在“鸟儿们的聚会”这一活动环节中;由孩子们扮演的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参加聚会了,大家争先恐后,热闹非凡。可是,当企鹅摇摇摆摆地走来时,森林聚会发生意外了。由教师扮演的小魔仙说企鹅不是鸟,不让企鹅进场,这把企鹅的好朋友(由其他幼儿扮演的各种鸟)急坏了。于是,教师请幼儿帮忙,说说企鹅为什么是乌,直到小魔仙同意企鹅进场。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不断追问,引导幼儿说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办法。在这个环节,教师运用“坐针毡”策略的过程是这样的:一是引出戏剧冲突——小魔仙认为企鹅不是鸟,不允许企鹅参加聚会;二是激发幼儿解决问题、获取相关资讯的欲望——富有同理心的鸟儿们着急了,想办法为它们的好朋友企鹅说服小魔仙;三是教师设间,质疑幼儿的说法并不断鼓励幼儿有更丰富的表达——幼儿作为参与者,向小魔仙提出疑问,以获取资讯,并且找出说服小魔仙的理由。

   在“大树和小鸟的快乐时光”的活动环节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大树不高兴了”的情景,这时冲突产生了。经过前几次活动,幼儿对大树有了很好的角色认同,他们也很想知道为什么大树不高兴了。于是,教师请幼儿开动脑筋,表达他们的想法。大树(教师扮演)不断否认幼儿的想法,并且有目的地提问,使幼儿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想象和辩论,直到他们讨论出较有说服力的理由,大树才肯罢休。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同时不断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小班幼儿受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他们的经验所限,尚不适宜采用这一策略,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各种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了教学策略的支撑,教师才能更清楚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轻松、更有效。

作者介绍:杨梅佐 南京市第二幼儿园 张金梅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相关内容

  •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本科毕业论文 选题 1.陶瓷壁画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2.家具展会展示设计浅析 3.SOHO家具人性化设计初探 4.丙烯壁画于传统彩绘壁画材料比较研究 5.浅析室内装修中污染物的控制 6.浅谈现代水彩及水彩历史发展 7.浅谈水彩的独特意韵 8.浅谈现代中国话白描花卉技法特点 9.浅析中国版画的局限 ...

  • 从一次过程戏剧培训看教育戏剧的魅力
  • DOI:10.16194/j.cnki.31-1059/g4.2014.08.011 JIAOSHIJIAOYU 教师教育 从一次"过程戏剧"培训看"教育戏剧"的魅力 文黄婉圣笪 [摘要]"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原是 ...

  • 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 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整理:论文动力 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研究 幼儿园言语教育整体构想 幼儿园音乐浸润式欣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现状研究 终身教育与学前教育一体化的建构 综合式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健康成长 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试 ...

  • 丹辉语言表演理论问答
  • 回答几个问题: <丹辉语言表演幼儿星级教程>幼儿读本中,为什么只有趣味识字环节而没有前阅读和前书写? 回答:图文并貌主要帮助幼儿理解趣味识字游戏的情境.在<丹辉语言表演幼儿星级教程>教师用书中,对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都有明确指导. 成人阅读与早期阅读的区别? 回答:两者有本 ...

  • 唯有源头活水来
  • 摘要:音乐课程游戏化是教师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游戏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将音乐课程多方面的内容用游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音乐与游戏融为一体,让幼儿在游戏中学,教师在游戏中教,进而培养和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音乐 幼儿 课程 游戏 近半个世纪以来, ...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1]张剑锋. 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田朋朋. 新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变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姚治松.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 ...

  •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2013年度上半年结题鉴定合格名单
  • 基础教育 1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杨道宇 渤海大学 优  秀 2 区域中小学校长培训评估标准研究 夏  芳 大连教育学院 优  秀 3 激发并保持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解迎春 阜新市新邱区教师进修学校 优  秀 4 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 王旭飞 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优  秀 5 思想 ...

  • 大班幼儿图画书阅读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赵彬尔
  • 大班幼儿图画书阅读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余姚市阳明幼儿园 赵彬尔 摘要:图画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读物.根据图画书的定义及特征,结合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特点,可以发现图画书对于大班幼儿语言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亲子阅读促进大班幼儿语言发展:自主阅读积累丰富词汇:复述故事表达流畅.通过 ...

  • 幼儿园小班戏剧工作坊指导
  • 一.幼儿园戏剧工作坊指导 (一)幼儿园戏剧工作坊是什么 戏剧工作坊是在专门的戏剧空间中,教师带领少数幼儿围绕特定主题,经由肢体.声音.语言等身体资源共同创作戏剧的角色.情节和情境,并在创作过程中反映自身的独特经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儿童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 戏剧工作坊是教师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