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

作者:何晓明

寻根 1998年11期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闵损,字子骞。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楚将唐昧,字子明。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类二字“字”,其实是一字“字”。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而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先秦时是先称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

  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义互训)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反义相对)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连类推论)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辨物统类)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字孝直。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益吾。

  表仰慕。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仅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景范。

  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手段。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专制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存“广厦”的宽阔胸怀。现代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释“任之”的涵义:“其一是对自己该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管它,由它去,任之。这就是我做人处事的信条。”

  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南宋诗人谢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桧,字会之;明“竟陵派”文人刘侗,字同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

  既起名,又取字,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独特传统之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依然如此。以名人为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李大钊,字守常。

  胡适,字适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陈毅,字仲弘。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其后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传统的上下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因而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称谓繁复、叠床架屋的名、字并行之制,显然不再有恢复的必要与可能。但是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至少可以避免出现评书《杨家将》中杨六郎竟然在皇帝面前自称“杨景杨延昭”之类的笑话。

作者:何晓明

寻根 1998年11期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闵损,字子骞。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楚将唐昧,字子明。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类二字“字”,其实是一字“字”。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而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先秦时是先称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

  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义互训)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反义相对)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连类推论)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辨物统类)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字孝直。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益吾。

  表仰慕。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仅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景范。

  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手段。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专制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存“广厦”的宽阔胸怀。现代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释“任之”的涵义:“其一是对自己该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管它,由它去,任之。这就是我做人处事的信条。”

  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南宋诗人谢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桧,字会之;明“竟陵派”文人刘侗,字同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

  既起名,又取字,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独特传统之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依然如此。以名人为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李大钊,字守常。

  胡适,字适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陈毅,字仲弘。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其后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传统的上下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因而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称谓繁复、叠床架屋的名、字并行之制,显然不再有恢复的必要与可能。但是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至少可以避免出现评书《杨家将》中杨六郎竟然在皇帝面前自称“杨景杨延昭”之类的笑话。


相关内容

  • 蒙古人如何看中国:"回归已经没有可能"
  • 蒙古人如何看中国:"回归已经没有可能"中国和蒙古要走向崛起,成熟的历史观必不可少. 对于中国人来说,蒙古是一个特殊的国度.因为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蒙古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蒙古又是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对这个与中国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的邻国,是那么无知,以至于国 ...

  • [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评介
  • <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评介 图・乌力吉 (内蒙古师范大学 蒙哲史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由芒来先生主编,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一书正式与读者见面. 该书共分9章53节."良骏万年---人类马文 ...

  • 古人怎样教孩子识字
  • 古人怎样教孩子识字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 ...

  • 文化遗址:龙岗寺古人类遗址
  • 龍崗寺古人類遺址 龍崗寺古人類遺址坐落在陝西省南鄭縣梁山鎮境內,與曆史文化名城漢中隔江相望.該遺址文化內涵包括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漢代墓葬群.寺院建築和近現代革命舊址五部分. 舊石器文化,1943年以來在此發現數以千計的舊石器,類型有砍砸器.石球.尖狀器.刮削器等,與大熊貓.劍齒象.羚羊等第四紀 ...

  • 古人智慧观 古人谈真诚讲诚信
  • 古人智慧观,古人谈真诚.古人的智慧观,古人如何谈真诚.智慧观点古人是如何谈真诚讲诚信的 真诚善良是天所赋予人的优良品质,考虑保持和发扬这种诚心善性是人类自身的努力.一个人若真诚至极而人们却不为所动的事是绝没有的,而缺乏诚意的人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孟子曰:真诚所至金石为开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 ...

  • 巴尔虎蒙古人名称来历
  • 源于地名说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早在蒙古各部统一之前,巴尔虎的各种古称就已屡见经传了.<隋书>称之为"拔野固",<新唐书>和<旧唐书>等,称为"拔野古"和"拔也古"等.<元史> ...

  • 著书翻恨古人多
  • 陈湘涛 <随园诗话>里记了这样一则趣事:袁枚先生偶见一寒士,衣敝履穿,几上有诗稿云:"此事未知何日了,著书翻恨古人多."袁枚先生惊问其姓名,回答说"丁珠,怀宁人,访亲不遇,流落于此."袁枚先生小有馈赠,劝其攻诗. 这个丁珠真是诗痴,穷困落魄,仍不忘 ...

  • 走近古人的生活
  • 课题:<走近古人的生活> 适用学段:第四学段 七年级上 设计思路:1.通过欣赏隋唐.两宋.明清比较有代表性的"衣".让学生知道不同时期产生不同款式服装的原因.2.引导学生找出不同时期的"衣"所具有的共性与特殊性.3.让学生对今天我们所穿的衣服与古人 ...

  • 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 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这两种方法,对初学者都 ...

  • 汉字中最神的八个字
  • 汉字中最神的八个字 2013-09-21 12:40 [看中国2013年09月21日讯]虽然中国汉字有千千万,但最神秘的只有8个,就是风水罗盘上八卦层中的8个字--乾.巽.坎.艮.坤.震.离.兑.这8个字不仅可以代表古人最敬畏的天.地.山.泽.雷.风.水.火等8种自然景观,还能代表方位.阴阳.时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