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资料

第十课 散步

小观中学 刘宁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 理解含义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3. 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表达的人文情感和人性美。

4. 了解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同目标2.3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品读赏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组美好的情感,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有它相伴。日常生活中,全家人共处一堂,嬉笑言欢的场面屡见不鲜。三餐相聚,一块聊天,同看电视,牵手游览,温馨祥和的家庭全靠亲情维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感受那滚烫的、醇香的、浓浓的亲情。

(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种“情境场”中带着与老师同样的感情学习,达到和谐协调。)

二、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阅读的语气节奏、轻重缓急。

2. 师板书生字。

分歧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生读生词,并用手指写画。

3. 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读完的同学对照黑板上的问题,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板书:

a. 散步的人有哪些?------一家四口

b. 散步的季节?-------春季初春

c. 散步的地点?-------田野

d.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发生了分歧。

e. 结果如何?------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一起走向铺满菜花桑树和鱼塘的小路。

4. 读完全文后自己有何感受

--------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表现的很温馨,很甜美,使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设计:1. 让学生听老师读,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2. 巩固学生基础知识。3. 提高学生搜索提取课文信息的能力。4. 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三、探究研讨

1. 分析人物性格。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板书:

“我”:尊老爱幼 孝敬长辈

“母亲”:慈爱 尊重儿子 疼爱孙子

“妻子”:尊老爱幼 贤惠

“儿子”:顽皮 懂事 孝敬老人

2.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提醒学生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好处。)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的这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3. 找出细节描写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联系上下文看,一个“熬”.

字既表现了母亲身体的虚弱,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关切。

(设计:1. 学习通过每个人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2. 通过此项练习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深刻体会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好处。3. 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四、学习积累优词佳句

1.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2. 积累优词佳句。

(设计:目的是教会学生选择佳句,并学会赏析,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为今后的应用打基础。)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散步》和《三代》

2. 小组交流:哪个故事更感动你?理由?

(设计: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感人至深的亲情,感受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幸福。)

六、作业

1. 仿写句子

亲情是一份信仰,支撑你前行的天桥。

亲情是 , 。

亲情是 , 。

2. 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帮父母做一件事。

(设计:1. 通过此项训练让学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的同时,学会运用。2.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七、板书

我:尊老爱幼 孝敬长辈

母亲:尊重儿子 疼爱孙子 和和美美

妻子:尊老爱幼 贤惠 相亲相爱

儿子:孝敬老人 懂事 亲情浓厚

八、反思

《散步》这篇课文虽然只写了一家四口的一次平凡的散步,语言朴实平白,但字字含情,且亲情浓厚,所以我探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品读赏美上,探究文章的亲情美、生命美、人性美和语言美,所以就此方面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研究。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只能表面性的理解文中的亲情,还是不能理解细节描写(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字所包含的感情)和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全班只有少数同学能够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回答问题,大多数同学参与学习的精神不积极;

2.授课时,引导的不充分,从而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有所偏差;

3.课堂时间太过紧凑,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品读赏美。

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我在教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注重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的丰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体现了“从学生角度出发”。

首先让学生谈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散步的体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拉近课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然后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以读贯穿全节课,从一开始的配乐朗读到浏览课文,品读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读主旨到最后的美读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同时注意每个环节的层递性,即读的层递性,

开始配乐朗读课文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意蕴;品读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景物的优美;研读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为有感情地朗读做铺垫;更为突出的是“美读”这一环节,学生已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融入到课文《散步》中的一家人之中了。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扣住文中最能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去谈两个词语所表现的意境,借助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展开想象,进入意境,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探究本课的课题,根据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文章标题的设计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的理解,让学生形成新的情感认识,从而触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感人的画面中感悟亲情,体验亲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之处,面向全体教学还做得不够,对一些学生关注不够,朗读训练缺少层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教师的范读水平还要加强。

散步》教学设计

丰润区新军屯镇河浃溜中学 王俊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分析,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品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一个人,一心想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询问他见到的每一个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黄金,钻石,权力,地位„„众说纷纭。因为他弄不清真正的宝贝是什么,这个人便决定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许多年过去了,他穷了,老了,病了,却一无所获,也无一丝快乐,只好失望地回家了。回到家中,看着温暖的灯光,家人关切的面孔,这个人终于明白,原来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呀!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带着这家的温情,搀扶着家人,一起走近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示范朗读。(幻灯片)思考:从文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美)

2.自由读,识字明词,了解文章内容。

师:让我们也融入到这个和美的家庭,随着舒缓的音乐,放声读起来,体味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

完成幻灯片出示阅读问题:

1.注音写字:f ēn qí( ) x ìn fú( ) ch āi sàn ( ) 霎( )时 水波粼粼( ) 熬( )过

2.试着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各得其所

3.检查阅读效果: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

(问:“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成否改成“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

三、品读文中佳句。

我为什么选择春天陪母亲散步?写了什么景色?(集体朗读,并做评价,即读出初春的生机及散步的情趣。)

精读第三、四段。找同学朗读,品读词句:太迟、挺、总算、熬、随意、铺、密、沽沽、生命(呼唤的语气);说出喜欢的语句。

让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品赏本文语言特色。

师:文中有一句话老师非常喜欢,你能说说我为什么喜欢吗?“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句式整齐,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一家人的和谐、温馨。 )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默读课文,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朗读这些语句,找一名学生领读。(幻灯片)

1.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五、研讨课文,领悟主旨。

师:在散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浏览第六、七段)

(1)合作探究:在解决分歧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

(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这种永恒的情感。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2)师:这样平常的小事儿,作者却能反映出一个重大的主题,这样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找出文中有预示性的句子。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注意体会。

(明确:这句话表达文章主旨。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更突出了一个“孝”字,表现了一家的和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为了反映这样一个主题,用《散步》为题好不好?还可以用其他的题目吗?

六、、感悟亲情,书写亲情。

师: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动了感情的弦,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语句,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

七、布置作业并小结。

1、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第3题:比较阅读《三代》;

完成亲情贺卡,把这份厚重的、特殊的礼物送给你的父母。

2、小结: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老师也送给大家及在座的老师一份礼物——一幅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板书】

母亲 责任 儿子 散步 莫怀戚以小见大 和 亲情 美 “我” 妻子

【教学反思】

《散步》文质兼美,所以我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从配乐朗读到品评景物、佳句,从研读课文主旨到最后的美读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切入点选择周密,教学思路清晰。“我为什么选择春天陪母亲散步?”通过设计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的关键句、词,达到领悟文章的人物情感和景物优美。在“重点研读”的环节中,又抛出“谁表现最好,谁的权力最大?”领悟主旨。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精读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及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讲课缺乏表现力,不能“入境”,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情感,也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散步》片段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义丰富的散文,仅用580字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此文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到片段教学比赛这几个环节中,我感慨良多,作了如下反思:

(一)满意的地方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自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意想不到的收获。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如本课中的“作文拟题技巧”就是最好的证明。

3、从教学流程看,整堂课按照认知、理解、赏析、提高、拓展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课内到课外,既扣住教材,又不限于教材,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从教案设计看,注重文道结合,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除了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还注意扣住学科特点——语文性,所以确定本文重点是:①引导学生掌握拟题的角度和方法;②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品评鉴赏能力。从而避免了只注重情感教育,而削弱了语文性的教学模式。

5、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不但真正体会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直观、便捷、形象等好处,而且也学会了不少:如链接影片、歌曲,如何让朗读声音与课文文字搭配同时出现。

6、从15分钟片段教学看,教学角度选得好。本来以为由于紧张心态,临场发挥不好,成绩会大打折扣,没想到出来的成绩还不错。也许是我的教学角度(引导学生掌握拟题的角度和方法)比较新,博得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的好印象。由此可见,老师都喜欢新角度,更何况学生,他们肯定也是希望老师在教学中有个创新的角度。

最后,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明白了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要求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并且活用教学形式,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讲练结合,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有效的实践训练,从课后检查学生的作业看,教学效果较好。

(二)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学生迸出的意外火花没能充分捕捉、把握,引导学生与以前学过的课文进行回忆补充,以达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所以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再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

2、本人心理素质不好,影响了正常的临场发挥。比如在15分钟片段教学中,由于心理紧张,出现了以下几个漏洞:①导入时,忘了结合学情分析,再引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拟题的角度和方法。②在点评拟题角度效果时,不能很好地结合文本展开具体讲解。③由于面对虚拟课堂(把评委和听课教师当作学生),心理极度紧张,导致教学语言流畅度不够自如。而在赛前的课堂教学模拟中,我讲得很流畅自如。可见,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敢于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才能组织好正常的教学,驾驭好出色的课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学习,克服心理障碍,争取在在教学中有质的飞跃。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A 、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B 、“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例如在《散步》这一课中,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设置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也是我选取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迟、太迟”“总算”“又”“熬”这几个词语要学生重点领会,强调要重读,并要求反复地朗诵,以达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作为一个新老师第一次在多媒体开课有不免有些紧张,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因选取的内容容量太大,一节的内容没完成,应该在以后的课堂上把握好时间,以保证一堂课的完整性。

师:(导入)看这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起名或用一句简短的话作概括。(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手指画面,示意学生看图做答。)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

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 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

轻读。“稳稳地”也一个样。“很”要认真地读。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

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

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

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

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

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

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

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

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板书:“‘依’母亲)

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

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

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

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

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板书)“‘邀’母亲”

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因为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生:我觉得“我”的儿子很可爱,他自己在没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时,并没有像现实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样,而是很疼爱奶奶地样子顺从了奶奶。

师:好,太好了。

(他喜爱,疼爱孙子──“摸脑瓜”“改主意”可体现出来。)

老师也想说一处:就是这美丽初春,太美了。它让这浓浓的亲情更加丰满和充实了。要不大家来读读课本的“124页”的林文煌写的《三代》。

(进入比较阅读阶段:完成美景“衬托”美丽的人生主题的语文能力。)

生:初读正音,学生品读。

生问:“步履蹒跚”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生答:读出读音,解释: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生问:讷讷不知的“讷讷”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举手的)好,运用我们的工具书查出来。

生:(作答)读n è, 意思是:形容说话迟钝。

师:这些文章与《散步》都体现了亲情,但也有不同,谁能找出来。

生:《散步》篇幅长,《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丽的春初作衬托,而《三代》没有用环境描写作衬托。

生:《三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先生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车而上的”镜头,而《散步》则镜头更多更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间的纯朴的亲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我们把臧克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三代》小诗背诵一下好吗?

(生:进入背诵阶段:背诵“臧克家的《三代》”体味亲情。3分钟后,学生起来背诵。学生背得很快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看到《三

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大约150字至200之间。(5分钟)

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

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谢谢。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

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课堂小节)我学到了怎样恰如其分的运用“环境”作衬托来表现主题。同时还掌了怎样去读关键性的表现人物品质与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读出了真感情,很棒!)

生3:(课堂小节)这想说这么一句话“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课堂小节)我学到了在表现主题时,应善于去抓人物的细节动作或语言如:奶奶的“摸”!“摸”字为全文的“温暖的亲情”这一主题注入了力量。

师:(总结)同学们都能从这节课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很满意,希望这些对你今后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帮助。„„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亲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体味了“亲情”的魅力,感觉很好。愿“亲情”永驻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反思:这节课以“画面”为导线,展示了五幅画面:“亲吻”“灯下”“散步”“三代”“三代(臧克家的诗)”使整个课堂的容量充足,学生们无不浸入到这浓浓的亲情中去感受亲情的温暖与魅力。其中“后三幅画”都是以文字来呈现的,教师以“散步”为主,以“三代”与“三代(诗)”为比较与拓展,较好地挖掘了教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写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欣赏美。教师的组织恰到好处,于能导处才导,于不用导处决不干预学生的思维及他们自己部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活动。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之地位,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参与者来与同学们共同欣赏了这五幅画面,也是组成“合作”

的一个成员,为这节课留下了一道永远亮丽的“教”姿之景。整堂课老师没发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变“讲堂”为“学堂”的新课改理念。同时,板书设计与幼灯片所示的两幅画形成了相互的连接与照应。听完此课,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画的世界,趣味性增强了。同学们把身边的“距离”家庭摆了出来,使他们自己明白了文章写作的另一个目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独到的思维以及评说能力,也是这节课的呈彩之处。

附板书:

编辑短评:这节课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基础,听说读写到位,二是对课文主旨解读到位,三是教学方法得当,启发式教学尤其给人深刻印象,四是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高度统一,五是有适当的延伸拓展却不喧宾夺主。一节好课。(温立三)

该文章转自[榆林教学资源网]:http://www.ylhxjx.com/Article/xkb/200708/3031.shtml

第十课 散步

小观中学 刘宁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 理解含义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3. 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表达的人文情感和人性美。

4. 了解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同目标2.3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品读赏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组美好的情感,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有它相伴。日常生活中,全家人共处一堂,嬉笑言欢的场面屡见不鲜。三餐相聚,一块聊天,同看电视,牵手游览,温馨祥和的家庭全靠亲情维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感受那滚烫的、醇香的、浓浓的亲情。

(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种“情境场”中带着与老师同样的感情学习,达到和谐协调。)

二、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阅读的语气节奏、轻重缓急。

2. 师板书生字。

分歧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生读生词,并用手指写画。

3. 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读完的同学对照黑板上的问题,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板书:

a. 散步的人有哪些?------一家四口

b. 散步的季节?-------春季初春

c. 散步的地点?-------田野

d.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发生了分歧。

e. 结果如何?------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一起走向铺满菜花桑树和鱼塘的小路。

4. 读完全文后自己有何感受

--------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表现的很温馨,很甜美,使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设计:1. 让学生听老师读,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2. 巩固学生基础知识。3. 提高学生搜索提取课文信息的能力。4. 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三、探究研讨

1. 分析人物性格。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板书:

“我”:尊老爱幼 孝敬长辈

“母亲”:慈爱 尊重儿子 疼爱孙子

“妻子”:尊老爱幼 贤惠

“儿子”:顽皮 懂事 孝敬老人

2.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提醒学生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好处。)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的这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3. 找出细节描写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联系上下文看,一个“熬”.

字既表现了母亲身体的虚弱,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关切。

(设计:1. 学习通过每个人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2. 通过此项练习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深刻体会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好处。3. 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四、学习积累优词佳句

1.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2. 积累优词佳句。

(设计:目的是教会学生选择佳句,并学会赏析,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为今后的应用打基础。)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散步》和《三代》

2. 小组交流:哪个故事更感动你?理由?

(设计: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感人至深的亲情,感受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幸福。)

六、作业

1. 仿写句子

亲情是一份信仰,支撑你前行的天桥。

亲情是 , 。

亲情是 , 。

2. 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帮父母做一件事。

(设计:1. 通过此项训练让学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的同时,学会运用。2.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七、板书

我:尊老爱幼 孝敬长辈

母亲:尊重儿子 疼爱孙子 和和美美

妻子:尊老爱幼 贤惠 相亲相爱

儿子:孝敬老人 懂事 亲情浓厚

八、反思

《散步》这篇课文虽然只写了一家四口的一次平凡的散步,语言朴实平白,但字字含情,且亲情浓厚,所以我探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品读赏美上,探究文章的亲情美、生命美、人性美和语言美,所以就此方面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研究。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只能表面性的理解文中的亲情,还是不能理解细节描写(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字所包含的感情)和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全班只有少数同学能够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回答问题,大多数同学参与学习的精神不积极;

2.授课时,引导的不充分,从而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有所偏差;

3.课堂时间太过紧凑,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品读赏美。

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我在教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注重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的丰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体现了“从学生角度出发”。

首先让学生谈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散步的体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拉近课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然后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以读贯穿全节课,从一开始的配乐朗读到浏览课文,品读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读主旨到最后的美读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同时注意每个环节的层递性,即读的层递性,

开始配乐朗读课文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意蕴;品读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景物的优美;研读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为有感情地朗读做铺垫;更为突出的是“美读”这一环节,学生已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融入到课文《散步》中的一家人之中了。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扣住文中最能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去谈两个词语所表现的意境,借助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展开想象,进入意境,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探究本课的课题,根据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文章标题的设计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的理解,让学生形成新的情感认识,从而触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感人的画面中感悟亲情,体验亲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之处,面向全体教学还做得不够,对一些学生关注不够,朗读训练缺少层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教师的范读水平还要加强。

散步》教学设计

丰润区新军屯镇河浃溜中学 王俊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分析,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品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一个人,一心想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询问他见到的每一个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黄金,钻石,权力,地位„„众说纷纭。因为他弄不清真正的宝贝是什么,这个人便决定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许多年过去了,他穷了,老了,病了,却一无所获,也无一丝快乐,只好失望地回家了。回到家中,看着温暖的灯光,家人关切的面孔,这个人终于明白,原来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呀!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带着这家的温情,搀扶着家人,一起走近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示范朗读。(幻灯片)思考:从文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美)

2.自由读,识字明词,了解文章内容。

师:让我们也融入到这个和美的家庭,随着舒缓的音乐,放声读起来,体味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

完成幻灯片出示阅读问题:

1.注音写字:f ēn qí( ) x ìn fú( ) ch āi sàn ( ) 霎( )时 水波粼粼( ) 熬( )过

2.试着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各得其所

3.检查阅读效果: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

(问:“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成否改成“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

三、品读文中佳句。

我为什么选择春天陪母亲散步?写了什么景色?(集体朗读,并做评价,即读出初春的生机及散步的情趣。)

精读第三、四段。找同学朗读,品读词句:太迟、挺、总算、熬、随意、铺、密、沽沽、生命(呼唤的语气);说出喜欢的语句。

让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品赏本文语言特色。

师:文中有一句话老师非常喜欢,你能说说我为什么喜欢吗?“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句式整齐,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一家人的和谐、温馨。 )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默读课文,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朗读这些语句,找一名学生领读。(幻灯片)

1.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五、研讨课文,领悟主旨。

师:在散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浏览第六、七段)

(1)合作探究:在解决分歧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

(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这种永恒的情感。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2)师:这样平常的小事儿,作者却能反映出一个重大的主题,这样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找出文中有预示性的句子。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注意体会。

(明确:这句话表达文章主旨。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更突出了一个“孝”字,表现了一家的和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为了反映这样一个主题,用《散步》为题好不好?还可以用其他的题目吗?

六、、感悟亲情,书写亲情。

师: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动了感情的弦,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语句,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

七、布置作业并小结。

1、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第3题:比较阅读《三代》;

完成亲情贺卡,把这份厚重的、特殊的礼物送给你的父母。

2、小结: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老师也送给大家及在座的老师一份礼物——一幅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板书】

母亲 责任 儿子 散步 莫怀戚以小见大 和 亲情 美 “我” 妻子

【教学反思】

《散步》文质兼美,所以我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从配乐朗读到品评景物、佳句,从研读课文主旨到最后的美读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切入点选择周密,教学思路清晰。“我为什么选择春天陪母亲散步?”通过设计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的关键句、词,达到领悟文章的人物情感和景物优美。在“重点研读”的环节中,又抛出“谁表现最好,谁的权力最大?”领悟主旨。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精读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及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讲课缺乏表现力,不能“入境”,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情感,也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散步》片段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义丰富的散文,仅用580字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此文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到片段教学比赛这几个环节中,我感慨良多,作了如下反思:

(一)满意的地方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自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意想不到的收获。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如本课中的“作文拟题技巧”就是最好的证明。

3、从教学流程看,整堂课按照认知、理解、赏析、提高、拓展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课内到课外,既扣住教材,又不限于教材,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从教案设计看,注重文道结合,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除了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还注意扣住学科特点——语文性,所以确定本文重点是:①引导学生掌握拟题的角度和方法;②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品评鉴赏能力。从而避免了只注重情感教育,而削弱了语文性的教学模式。

5、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不但真正体会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直观、便捷、形象等好处,而且也学会了不少:如链接影片、歌曲,如何让朗读声音与课文文字搭配同时出现。

6、从15分钟片段教学看,教学角度选得好。本来以为由于紧张心态,临场发挥不好,成绩会大打折扣,没想到出来的成绩还不错。也许是我的教学角度(引导学生掌握拟题的角度和方法)比较新,博得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的好印象。由此可见,老师都喜欢新角度,更何况学生,他们肯定也是希望老师在教学中有个创新的角度。

最后,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明白了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要求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并且活用教学形式,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讲练结合,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有效的实践训练,从课后检查学生的作业看,教学效果较好。

(二)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学生迸出的意外火花没能充分捕捉、把握,引导学生与以前学过的课文进行回忆补充,以达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所以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再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

2、本人心理素质不好,影响了正常的临场发挥。比如在15分钟片段教学中,由于心理紧张,出现了以下几个漏洞:①导入时,忘了结合学情分析,再引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拟题的角度和方法。②在点评拟题角度效果时,不能很好地结合文本展开具体讲解。③由于面对虚拟课堂(把评委和听课教师当作学生),心理极度紧张,导致教学语言流畅度不够自如。而在赛前的课堂教学模拟中,我讲得很流畅自如。可见,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敢于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才能组织好正常的教学,驾驭好出色的课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学习,克服心理障碍,争取在在教学中有质的飞跃。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A 、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B 、“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例如在《散步》这一课中,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设置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也是我选取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迟、太迟”“总算”“又”“熬”这几个词语要学生重点领会,强调要重读,并要求反复地朗诵,以达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作为一个新老师第一次在多媒体开课有不免有些紧张,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因选取的内容容量太大,一节的内容没完成,应该在以后的课堂上把握好时间,以保证一堂课的完整性。

师:(导入)看这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起名或用一句简短的话作概括。(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手指画面,示意学生看图做答。)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

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 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

轻读。“稳稳地”也一个样。“很”要认真地读。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

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

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

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

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

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

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

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

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板书:“‘依’母亲)

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

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

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

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

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板书)“‘邀’母亲”

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因为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生:我觉得“我”的儿子很可爱,他自己在没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时,并没有像现实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样,而是很疼爱奶奶地样子顺从了奶奶。

师:好,太好了。

(他喜爱,疼爱孙子──“摸脑瓜”“改主意”可体现出来。)

老师也想说一处:就是这美丽初春,太美了。它让这浓浓的亲情更加丰满和充实了。要不大家来读读课本的“124页”的林文煌写的《三代》。

(进入比较阅读阶段:完成美景“衬托”美丽的人生主题的语文能力。)

生:初读正音,学生品读。

生问:“步履蹒跚”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生答:读出读音,解释: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生问:讷讷不知的“讷讷”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举手的)好,运用我们的工具书查出来。

生:(作答)读n è, 意思是:形容说话迟钝。

师:这些文章与《散步》都体现了亲情,但也有不同,谁能找出来。

生:《散步》篇幅长,《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丽的春初作衬托,而《三代》没有用环境描写作衬托。

生:《三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先生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车而上的”镜头,而《散步》则镜头更多更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间的纯朴的亲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我们把臧克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三代》小诗背诵一下好吗?

(生:进入背诵阶段:背诵“臧克家的《三代》”体味亲情。3分钟后,学生起来背诵。学生背得很快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看到《三

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大约150字至200之间。(5分钟)

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

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谢谢。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

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课堂小节)我学到了怎样恰如其分的运用“环境”作衬托来表现主题。同时还掌了怎样去读关键性的表现人物品质与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读出了真感情,很棒!)

生3:(课堂小节)这想说这么一句话“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课堂小节)我学到了在表现主题时,应善于去抓人物的细节动作或语言如:奶奶的“摸”!“摸”字为全文的“温暖的亲情”这一主题注入了力量。

师:(总结)同学们都能从这节课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很满意,希望这些对你今后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帮助。„„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亲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体味了“亲情”的魅力,感觉很好。愿“亲情”永驻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反思:这节课以“画面”为导线,展示了五幅画面:“亲吻”“灯下”“散步”“三代”“三代(臧克家的诗)”使整个课堂的容量充足,学生们无不浸入到这浓浓的亲情中去感受亲情的温暖与魅力。其中“后三幅画”都是以文字来呈现的,教师以“散步”为主,以“三代”与“三代(诗)”为比较与拓展,较好地挖掘了教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写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欣赏美。教师的组织恰到好处,于能导处才导,于不用导处决不干预学生的思维及他们自己部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活动。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之地位,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参与者来与同学们共同欣赏了这五幅画面,也是组成“合作”

的一个成员,为这节课留下了一道永远亮丽的“教”姿之景。整堂课老师没发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变“讲堂”为“学堂”的新课改理念。同时,板书设计与幼灯片所示的两幅画形成了相互的连接与照应。听完此课,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画的世界,趣味性增强了。同学们把身边的“距离”家庭摆了出来,使他们自己明白了文章写作的另一个目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独到的思维以及评说能力,也是这节课的呈彩之处。

附板书:

编辑短评:这节课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基础,听说读写到位,二是对课文主旨解读到位,三是教学方法得当,启发式教学尤其给人深刻印象,四是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高度统一,五是有适当的延伸拓展却不喧宾夺主。一节好课。(温立三)

该文章转自[榆林教学资源网]:http://www.ylhxjx.com/Article/xkb/200708/3031.shtml


相关内容

  • [散步]有关资料:[散步]的写作契机
  •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 ...

  • [散步]导学案(无答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二十二 散步 莫怀戚 ( 主备人:张伏宝 嵇小舟 执教:张伏宝 2010年5月27日 )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B:过程与方法 1. 阅读全文,整体感 ...

  • 美术社团教案 2017
  • 美丽的家乡 2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周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地图,了解家乡的位置,知道家乡的名称. 2.初步了解家乡大概的特征,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 3.引导学生萌发愿意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愿望. 二.准备: 1.家乡风景的背景图一张, 家乡风景光盘一张, 儿歌录音带,. 2.画笔, 绘画纸 ...

  • [散步]教学实录
  • 莫怀戚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难点:理解文章内 ...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散步
  • 23 散步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 ...

  • [散步]教学反思
  • <散步>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这样的后果是看似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课堂,却因缺少本文的细读而成为一副无血无肉的空骨架.在讲授<散步>一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精心地朗读.品味课文,从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来领悟文本的精妙之处.尤其是通过对 ...

  • 阳定水2013年2月24日星期日健康日记
  • 2013 年 2 月 24 日星期日 晨像 健康日记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体重:63 公斤(包括冬装) 今日散步:4340 步×2 (左足计步器记录) 天气预报 8--16℃ 多云 实际天气:上午:阴 下午:阴 早晨室温:8℃ 老伴活动 1.6:00--7:00:做早饭 2.买菜 时间段 我 ...

  • 阳定水2013年5月26日星期日健康日记
  • 2013 年 5 月 26 日星期日 晨像 健康日记 (今天是阴历四月十七) 天气预报 暴雨 24--27℃ 实际天气:上午:晴 体重:61 公斤 身高 1.59M 下午:晴 早晨室温:27℃ 时间段 早晨活 1.起床:5:00: 动 我的活动 老伴活动 1.6:00--7:00:做早饭 2.吃卵磷 ...

  • 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
  •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分析法,对我国城市老年人体 育健身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城市老年体育人口比例较高,活动频繁,活动时间较长,活动动机呈多样化,活动项目与形式带有明显年龄性.季节性.地域性特征,活动场所与方法相对固定,体育消费水平偏低.对体育认知程度较差,缺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