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总战略]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

——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

目 录

导言

一、 形势、挑战与任务

(一)

(二) 当前形势 面临的挑战与基本任务

二、 理念、原则与相互关系

(一)

(二)

(三)

(四) 坚守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切实遵循六项基本原则 妥善处理六大基本关系 着力实现五大政策体系的良性互动

三、 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

(一)

(二)

(三) 战略目标:公平、普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着力措施:支撑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

四、体制改革、政府责任与制度优化

(一)体制改革目标:决策体制、监督体制与实施机制的

(二)政府责任心:财政责任与监督管理

(三)制度优化取向:建设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

五、基础建设、法制建设与配套改革

(一)重视基础建设:信息平台、收入规范、社会氛围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积极有效地推进配套改革

远景描绘: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一、 形势、挑战与任务

(一) 当前形势

新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为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

从经济角度出发

从社会角度出发

从历史文化传统的角度出发

从国际环境看

宗旨

(二) 面临的挑战与基本任务

基于现实国情及其发展趋势,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城乡分割与地区发展失衡。

第二, 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流动加速。

第三,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与就业形式多样化。 第四, 全球化影响的两面性。

第五,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残缺,有效性不高。

相关制度配套改革不能同步。

从全局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持续不断地完成四大基本任务:

1. 加快弥补制度缺失,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健全的

社会保障体系并促使其完备化

2. 尽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定型、稳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最终促使其真正公平地覆盖全体国民

4.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最终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二、理念、原则与相互关系

(一)坚守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1.公平

2.正义

3.共享

(二)切实遵循六项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统一性原则

3.互助共济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5.以人为本与弱者优先原则

6.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原则

(三)妥善处理六大基本关系

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本土化与国际性的关系

5.国民福利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6.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四)着力实现五大政策体系的良性互动

1.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的关系

2.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3.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4.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的关系

5.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的关系

三、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

(一)战略目标:公平、普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弥补制度缺失、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前后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二)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2008——2012年)以现届政府任期为期,目标任务是构建起“二免除一解除”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架,为建设健全、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强力构建覆盖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与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实现“二免除一解除”的基本保障目标,即让全体人民享有起码的社会保障,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疾病忧患和从制度上解除养老后顾之忧,同时稳妥有序地推进其他保障制度建设。

上述目标任务可以分解为9项主要指标:

1.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制度统一、差距缩小,并走向定型、稳定,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贫困线标准达到人均每天不少于1美元(现国际标准1.25美元)政府财政对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社会救助的投入不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1.5%,通过低保及相关制度能够获得援助的低收入人口不低于全国总人口的8%(2007年不足5%)。

2. 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制度整合、差距缩小,职工医疗保险扩展到非农业人口中所有就业者,监督体制顺畅,经办机构统一,保障水平不低于保障范围内平均医疗费用的65%,个人负担的疾病医疗费开支下降到355%以内,真正切

断因病致贫链条,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现象。

3. 用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安排覆盖全体国民,从制度层面实现人人享有养老金的目标。

4.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部分实现全国统筹,个人帐户由省级管理;遵循制度规律与国际惯例,实行劳资双方平等分担缴费责任(各50%)。

5. 增加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6. 稳妥有序地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

7. 初步构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预算制,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

8. 强力推进相关配套改革与制度建设。

第二步(2013——2020年)以下一届政府任期为 起点,到2020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 终点,目标任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定型、稳定发展

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设时期,既需要对第一阶段已经确立的社会救助、医疗保障与养老保障制度作进一步完善,又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及各项补充保障的发展,全面完成建设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并实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行。

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可以分解为13项指标:

1. 面向全民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定型、稳定,贫困

线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同,生活救助标准与贫困线标准相同,各种专项救助制度规范化,国家财政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2.5%,城乡居民的多种生活困难均能通过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获得相应的援助,城乡困难居民的社会救助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2. 进一步整合医疗保障制度,形成覆盖全民的、区域

型统一的、缴费型的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促使疾病医疗风险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在这一阶段,医疗保障水平不低于规定范围内平均医疗费用的80%,个人负担的费用开支下降到20%以内,从根本上化解城乡居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并提高其健康水平。同时,逐步消除受保对象的身份差异性,不同群体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差距显著缩小。

3. 进一步整合养老保障制度,形成以缴费型的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包括公职人员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津贴制度在内的四元组合型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并辅导之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及人寿保险等,确保老年人生活的经济来源。

4. 全面推进并完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建立

专门的护理保险制度,全面解除劳动者在工伤、失业、伤残与年老时需要护理的后顾之忧。

5. 全面推进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及妇女儿童福利

事业发展,促使老年人与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保证,妇女儿童的生活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包括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妇女儿童福利服务等事业,建立老年福利津贴与残疾人专项津贴制度,让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都能够合理分享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6. 全面推进教育福利与住房保障事业的发展,实现学

有所教、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包括将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延长到12年,通过扩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来提高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公益性。扩大政府投入,增加刚刚房屋的供应,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起码的居住条件;同时允许并鼓励用人单位将住房福利纳入职业福利范畴,以职业福利型住房福利作为政府提供的住房福利的有益补充。

7.

8. 全面推进军人保障及相关制度建设, 大力扶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及

其他市场主体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包括制定慈善公益事业法律,大力发展各种慈善公益组织,建立相应的财政公共资源扶持机

制,真正形成一支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强、运行规范、公信力高的慈善公益事业补充力量,所募款物折合价值不低于同期GDP的1%,志愿者参与率不低于50%。同时,商业保险业发展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尤其是能够直接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及人寿保险等业务获得很大的发展。

9. 进一步明晰社会保障与公共财产的关系,并上升到

法律规范层次,落实中央与地方政府合理分担社会保障责任的机制。

10. 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将各项

社会保障制度全面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

11. 设立统一的社会保障行政监管机构,统一监督管理

各项主要的社会保障事务。

12. 社会保障管理与运行机制实现现代化、规范化。

13.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综上,从2013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并促使这一制度全面定型、成熟、稳定发展的时期。完成了上述目标任务,即能够较充分地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第三步(2021——2049年)以2021年为起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21世纪40年代末),目标任务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终点并实现这一终点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国民生活质量,全方位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需求,真正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2020年是中国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之年,它意味着中国已经全面迈上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GDP 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以上,国家财政实力日益丰厚,社会财富积累达到相当规模,中产阶层成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大多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向富裕阶段迈进。再过40年的发展,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将持续获得大幅度提升,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进展,人均GDP 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至少达到70%以上,农业劳动者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将逐步下降到10%以下,城乡居民对生活质福利的要求会继续上升,并不再满足于解除生活后顾之忧或者基本保障,而是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安排李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进入2021年到2049年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后,发展的重点任务不再是保障项目的

扩张,而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保障水平、建设十分发达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促使社会保障制度有基本保障型向生活质量型转化。

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公共服务十分发达,人人能够公平地享有较高水准的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国民的各项保障需求可以得到全面满足、生活质量得到一些保障,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因社会保障制度而得到有效维护,并逐渐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迈进。

上述目标任务可以分解为 如下8项主要指标:

1. 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真正跨入公平的普惠

发展阶段。

2. 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十分发达,个人的各

项社会福利服务需求能够获得充分满足。

3. 社会资源动员能力显著增强,补充保障事业获得很大

发展。

4. 市场机制得到有效利用,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持

续提升。

5.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6. 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关指标接近或者达到发达国家

的水平。

7. 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全面

维护。

8. 通过健全民主机制及其他机制,让不同社会阶层都能

够全面而有效地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并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目标的完成,即意味着中国迈入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福利社会的门槛。

(三)战略措施:支撑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

措施

需要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落实相应的财力保障、提供有力的组织与人力资源支持、建立先进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及营造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健康发展的环境。

1. 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切实落实人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

2. 加大财政投入和调动社会资源,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从战略角度出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力保障,必

须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保险逐步提高公共投入比重,主要包括财政性

社会保障投入有大幅度的提升,社会保险基金随着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与收入统计的规范而持续增长,通过发行彩票等方式筹集到的公益金等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主要是大力发展

慈善公益事业,引导各界热心参与捐献及提供志愿服务,这方面的潜力巨大。

为此,需要确立相应的目标指标,主要包括一个总量

指标和若干分指标:

(1) 全口径社会保障支出(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支

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及福利服务支出、补充

保障支出等)占GDP的比重。

(2) 现口径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

重。

(3) 通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使社会保险基金

快速增长。

(4) 建立适度的战略储备基金,并通过投资运营不

断壮大,到2040年后开始用以弥补基本养老保

险制度的基金缺口。

(5) 多方动员社会资源,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

道的多样化,使社会资源成为社会保障壮大财

力保障的重要补充

此外,让国有资产为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壮大提供相应

的财力保障。

3. 提供有力的组织与人力资源支持

必须将政府职能的转换重心放到以社会保障壮大建设为 核心的公共服务方面,根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尽

快壮大社会保障组织系统与专业队伍,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康发展与良性运行的前提与保证。

在这方面,应当重视如下指标:

(1)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组织管理系统,积极稳妥地朝着

集中统一监管的社会保障体制迈进。

(2) 按照适度集中原则,尽快建设好各类社会保障服务机

构,并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建立经办机构经费保障机

制。

(3)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

保障专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工作者队伍。

4. 建立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必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建设作为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以重视,并力争在2012年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在这方面,重点是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管理及服务标准体系。

(2) 由中央专项投入,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险信息技术

平台、社会救助信息平台。

(3) 建立社会保障服务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和社会保障

工作人员素质评价体系,同时形成社会保障服务

市场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等,这是提高社会保障服

务水平的必须举措。

5. 新旧有别,制度衔接

应当切实贯彻“老人老办法,新人想办法,中人选办

法”原则,以便采取自然过渡的方式,实现原有制度到新制度的平稳转换。

四、体制改革、政府责任与制度优化

(一)体制改革目标:决策体制、监督体制与实施

体制分离

1.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理顺决策体制、监管体制与实施体制的关系

2.决策体制改革思路:逐步由行政机关决策向立法机关决策转化

3.监管体制改革思路:构建行政、司法、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4.实施机制改革思路:据需设置、适度集中、社会参与

(二)政府责任重心:财政责任与监督管理

1. 财政责任:政府公共职责的具体体现

第一, 明晰国家财政对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供款准入并制度化 第二, 明确国家财政对有关社会保险及其他有关保障项目承担

供款责任的比例并制度化。

第三, 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承担的财政责

任。

第四, 妥善处理好社会保障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历史责任问题。

2. 监督管理:强化主管部门职责,推行行政问责制

3. 推动立法与宏观调控

(三)制度优化取向:建设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

1. 我们需要符合国情的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之路,既需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又不可能是他国模式的翻版

—— 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

2. 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 社会保障决策机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模式的社会

保障制度同时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安排。

第二, 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中的中国元素,决定了中国模式社会

保障的结构不可能与他国一致。

第三, 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中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

制度运行必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第四, 庞大的国有资产与独特的土地制度,决定了中国社会保

障财政来源有独特的成分,并很自然地影响到相关制度设计。

第五, 重视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和中庸之道的文化,要求受保障

者承担相应责任,同时避免之道设计与道路选择的极端化。

3. 优化基本保障制度的合理取向

(1) 社会救助制度优化的合理取向

(2) 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的合理取向

(3) 医疗保障制度优化的合理取向

(4) 住房保障制度优化的合理取向

(5) 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建设与优化

(6) 残疾人福利制度的建设与优化

五、基础建设、法制建设与配套改革

(一)重视基础建设:信息平台、收入规范、社会

氛围

基础建设面临的三大任务:

1. 优先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平台与社会救助信息平台

2. 尽快规范收入分配与完善收入统计制度

3. 营造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1. 加快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步伐

2. 加紧修订、充实现有相关法律

(三)积极有效地推进配套改革

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为实现社会保障权益平等创造条件

2.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进程,为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健康发

展提供条件

3. 加快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为顺利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创造条件

4.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提供条件

远景描绘: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里:

人人能够公平地享有社会保障,合理地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缴费义务及其责任,在推进社会公平的特色实现互助共济,并通过参与政治决策,民主决定自己的社会福利事务,最终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帮,贫有所济、孤有所助、伤有所治、残有所护、死有所葬、遭灾者有救助、失业者能解困”等民生目标,引领全体人民真正走向共同富裕。健全、完备、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发达的社会服务,足以免除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全面满足人民的福利需求,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带来持续的动力。 这是值得我们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社会。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

——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

目 录

导言

一、 形势、挑战与任务

(一)

(二) 当前形势 面临的挑战与基本任务

二、 理念、原则与相互关系

(一)

(二)

(三)

(四) 坚守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切实遵循六项基本原则 妥善处理六大基本关系 着力实现五大政策体系的良性互动

三、 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

(一)

(二)

(三) 战略目标:公平、普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着力措施:支撑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

四、体制改革、政府责任与制度优化

(一)体制改革目标:决策体制、监督体制与实施机制的

(二)政府责任心:财政责任与监督管理

(三)制度优化取向:建设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

五、基础建设、法制建设与配套改革

(一)重视基础建设:信息平台、收入规范、社会氛围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积极有效地推进配套改革

远景描绘: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一、 形势、挑战与任务

(一) 当前形势

新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为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

从经济角度出发

从社会角度出发

从历史文化传统的角度出发

从国际环境看

宗旨

(二) 面临的挑战与基本任务

基于现实国情及其发展趋势,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城乡分割与地区发展失衡。

第二, 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流动加速。

第三,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与就业形式多样化。 第四, 全球化影响的两面性。

第五,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残缺,有效性不高。

相关制度配套改革不能同步。

从全局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持续不断地完成四大基本任务:

1. 加快弥补制度缺失,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健全的

社会保障体系并促使其完备化

2. 尽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定型、稳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最终促使其真正公平地覆盖全体国民

4.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最终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二、理念、原则与相互关系

(一)坚守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1.公平

2.正义

3.共享

(二)切实遵循六项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统一性原则

3.互助共济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5.以人为本与弱者优先原则

6.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原则

(三)妥善处理六大基本关系

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本土化与国际性的关系

5.国民福利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6.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四)着力实现五大政策体系的良性互动

1.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的关系

2.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3.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4.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的关系

5.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的关系

三、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

(一)战略目标:公平、普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弥补制度缺失、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前后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二)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2008——2012年)以现届政府任期为期,目标任务是构建起“二免除一解除”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架,为建设健全、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强力构建覆盖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与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实现“二免除一解除”的基本保障目标,即让全体人民享有起码的社会保障,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疾病忧患和从制度上解除养老后顾之忧,同时稳妥有序地推进其他保障制度建设。

上述目标任务可以分解为9项主要指标:

1.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制度统一、差距缩小,并走向定型、稳定,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贫困线标准达到人均每天不少于1美元(现国际标准1.25美元)政府财政对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社会救助的投入不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1.5%,通过低保及相关制度能够获得援助的低收入人口不低于全国总人口的8%(2007年不足5%)。

2. 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制度整合、差距缩小,职工医疗保险扩展到非农业人口中所有就业者,监督体制顺畅,经办机构统一,保障水平不低于保障范围内平均医疗费用的65%,个人负担的疾病医疗费开支下降到355%以内,真正切

断因病致贫链条,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现象。

3. 用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安排覆盖全体国民,从制度层面实现人人享有养老金的目标。

4.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部分实现全国统筹,个人帐户由省级管理;遵循制度规律与国际惯例,实行劳资双方平等分担缴费责任(各50%)。

5. 增加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6. 稳妥有序地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

7. 初步构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预算制,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

8. 强力推进相关配套改革与制度建设。

第二步(2013——2020年)以下一届政府任期为 起点,到2020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 终点,目标任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定型、稳定发展

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设时期,既需要对第一阶段已经确立的社会救助、医疗保障与养老保障制度作进一步完善,又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及各项补充保障的发展,全面完成建设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并实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行。

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可以分解为13项指标:

1. 面向全民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定型、稳定,贫困

线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同,生活救助标准与贫困线标准相同,各种专项救助制度规范化,国家财政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2.5%,城乡居民的多种生活困难均能通过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获得相应的援助,城乡困难居民的社会救助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2. 进一步整合医疗保障制度,形成覆盖全民的、区域

型统一的、缴费型的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促使疾病医疗风险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在这一阶段,医疗保障水平不低于规定范围内平均医疗费用的80%,个人负担的费用开支下降到20%以内,从根本上化解城乡居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并提高其健康水平。同时,逐步消除受保对象的身份差异性,不同群体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差距显著缩小。

3. 进一步整合养老保障制度,形成以缴费型的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包括公职人员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津贴制度在内的四元组合型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并辅导之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及人寿保险等,确保老年人生活的经济来源。

4. 全面推进并完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建立

专门的护理保险制度,全面解除劳动者在工伤、失业、伤残与年老时需要护理的后顾之忧。

5. 全面推进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及妇女儿童福利

事业发展,促使老年人与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保证,妇女儿童的生活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包括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妇女儿童福利服务等事业,建立老年福利津贴与残疾人专项津贴制度,让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都能够合理分享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6. 全面推进教育福利与住房保障事业的发展,实现学

有所教、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包括将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延长到12年,通过扩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来提高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公益性。扩大政府投入,增加刚刚房屋的供应,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起码的居住条件;同时允许并鼓励用人单位将住房福利纳入职业福利范畴,以职业福利型住房福利作为政府提供的住房福利的有益补充。

7.

8. 全面推进军人保障及相关制度建设, 大力扶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及

其他市场主体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包括制定慈善公益事业法律,大力发展各种慈善公益组织,建立相应的财政公共资源扶持机

制,真正形成一支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强、运行规范、公信力高的慈善公益事业补充力量,所募款物折合价值不低于同期GDP的1%,志愿者参与率不低于50%。同时,商业保险业发展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尤其是能够直接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及人寿保险等业务获得很大的发展。

9. 进一步明晰社会保障与公共财产的关系,并上升到

法律规范层次,落实中央与地方政府合理分担社会保障责任的机制。

10. 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将各项

社会保障制度全面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

11. 设立统一的社会保障行政监管机构,统一监督管理

各项主要的社会保障事务。

12. 社会保障管理与运行机制实现现代化、规范化。

13.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综上,从2013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并促使这一制度全面定型、成熟、稳定发展的时期。完成了上述目标任务,即能够较充分地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第三步(2021——2049年)以2021年为起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21世纪40年代末),目标任务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终点并实现这一终点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国民生活质量,全方位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需求,真正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2020年是中国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之年,它意味着中国已经全面迈上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GDP 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以上,国家财政实力日益丰厚,社会财富积累达到相当规模,中产阶层成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大多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向富裕阶段迈进。再过40年的发展,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将持续获得大幅度提升,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进展,人均GDP 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至少达到70%以上,农业劳动者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将逐步下降到10%以下,城乡居民对生活质福利的要求会继续上升,并不再满足于解除生活后顾之忧或者基本保障,而是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安排李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进入2021年到2049年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后,发展的重点任务不再是保障项目的

扩张,而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保障水平、建设十分发达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促使社会保障制度有基本保障型向生活质量型转化。

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公共服务十分发达,人人能够公平地享有较高水准的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国民的各项保障需求可以得到全面满足、生活质量得到一些保障,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因社会保障制度而得到有效维护,并逐渐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迈进。

上述目标任务可以分解为 如下8项主要指标:

1. 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真正跨入公平的普惠

发展阶段。

2. 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十分发达,个人的各

项社会福利服务需求能够获得充分满足。

3. 社会资源动员能力显著增强,补充保障事业获得很大

发展。

4. 市场机制得到有效利用,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持

续提升。

5.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6. 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关指标接近或者达到发达国家

的水平。

7. 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全面

维护。

8. 通过健全民主机制及其他机制,让不同社会阶层都能

够全面而有效地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并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目标的完成,即意味着中国迈入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福利社会的门槛。

(三)战略措施:支撑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

措施

需要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落实相应的财力保障、提供有力的组织与人力资源支持、建立先进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及营造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健康发展的环境。

1. 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切实落实人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

2. 加大财政投入和调动社会资源,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从战略角度出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力保障,必

须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保险逐步提高公共投入比重,主要包括财政性

社会保障投入有大幅度的提升,社会保险基金随着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与收入统计的规范而持续增长,通过发行彩票等方式筹集到的公益金等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主要是大力发展

慈善公益事业,引导各界热心参与捐献及提供志愿服务,这方面的潜力巨大。

为此,需要确立相应的目标指标,主要包括一个总量

指标和若干分指标:

(1) 全口径社会保障支出(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支

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及福利服务支出、补充

保障支出等)占GDP的比重。

(2) 现口径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

重。

(3) 通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使社会保险基金

快速增长。

(4) 建立适度的战略储备基金,并通过投资运营不

断壮大,到2040年后开始用以弥补基本养老保

险制度的基金缺口。

(5) 多方动员社会资源,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

道的多样化,使社会资源成为社会保障壮大财

力保障的重要补充

此外,让国有资产为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壮大提供相应

的财力保障。

3. 提供有力的组织与人力资源支持

必须将政府职能的转换重心放到以社会保障壮大建设为 核心的公共服务方面,根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尽

快壮大社会保障组织系统与专业队伍,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康发展与良性运行的前提与保证。

在这方面,应当重视如下指标:

(1)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组织管理系统,积极稳妥地朝着

集中统一监管的社会保障体制迈进。

(2) 按照适度集中原则,尽快建设好各类社会保障服务机

构,并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建立经办机构经费保障机

制。

(3)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

保障专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工作者队伍。

4. 建立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必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建设作为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以重视,并力争在2012年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在这方面,重点是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管理及服务标准体系。

(2) 由中央专项投入,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险信息技术

平台、社会救助信息平台。

(3) 建立社会保障服务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和社会保障

工作人员素质评价体系,同时形成社会保障服务

市场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等,这是提高社会保障服

务水平的必须举措。

5. 新旧有别,制度衔接

应当切实贯彻“老人老办法,新人想办法,中人选办

法”原则,以便采取自然过渡的方式,实现原有制度到新制度的平稳转换。

四、体制改革、政府责任与制度优化

(一)体制改革目标:决策体制、监督体制与实施

体制分离

1.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理顺决策体制、监管体制与实施体制的关系

2.决策体制改革思路:逐步由行政机关决策向立法机关决策转化

3.监管体制改革思路:构建行政、司法、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4.实施机制改革思路:据需设置、适度集中、社会参与

(二)政府责任重心:财政责任与监督管理

1. 财政责任:政府公共职责的具体体现

第一, 明晰国家财政对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供款准入并制度化 第二, 明确国家财政对有关社会保险及其他有关保障项目承担

供款责任的比例并制度化。

第三, 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承担的财政责

任。

第四, 妥善处理好社会保障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历史责任问题。

2. 监督管理:强化主管部门职责,推行行政问责制

3. 推动立法与宏观调控

(三)制度优化取向:建设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

1. 我们需要符合国情的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之路,既需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又不可能是他国模式的翻版

—— 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

2. 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 社会保障决策机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模式的社会

保障制度同时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安排。

第二, 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中的中国元素,决定了中国模式社会

保障的结构不可能与他国一致。

第三, 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中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

制度运行必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第四, 庞大的国有资产与独特的土地制度,决定了中国社会保

障财政来源有独特的成分,并很自然地影响到相关制度设计。

第五, 重视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和中庸之道的文化,要求受保障

者承担相应责任,同时避免之道设计与道路选择的极端化。

3. 优化基本保障制度的合理取向

(1) 社会救助制度优化的合理取向

(2) 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的合理取向

(3) 医疗保障制度优化的合理取向

(4) 住房保障制度优化的合理取向

(5) 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建设与优化

(6) 残疾人福利制度的建设与优化

五、基础建设、法制建设与配套改革

(一)重视基础建设:信息平台、收入规范、社会

氛围

基础建设面临的三大任务:

1. 优先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平台与社会救助信息平台

2. 尽快规范收入分配与完善收入统计制度

3. 营造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1. 加快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步伐

2. 加紧修订、充实现有相关法律

(三)积极有效地推进配套改革

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为实现社会保障权益平等创造条件

2.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进程,为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健康发

展提供条件

3. 加快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为顺利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创造条件

4.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提供条件

远景描绘: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里:

人人能够公平地享有社会保障,合理地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缴费义务及其责任,在推进社会公平的特色实现互助共济,并通过参与政治决策,民主决定自己的社会福利事务,最终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帮,贫有所济、孤有所助、伤有所治、残有所护、死有所葬、遭灾者有救助、失业者能解困”等民生目标,引领全体人民真正走向共同富裕。健全、完备、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发达的社会服务,足以免除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全面满足人民的福利需求,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带来持续的动力。 这是值得我们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社会。


相关内容

  • 统一全国养老金及医疗待遇标准
  • >> E政广场 >>建议细览 编号:建议16282号 建议主题:统一全国养老金及医疗待遇标准 建议类别:时政类 建议人: 寓情寓理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提交时间:2011-12-30 20:06:28 内容:统一全国养老金及医疗待遇标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惠民生,就是把保 ...

  • 把握"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
  • 把握"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 ...

  • 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 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作者:郑雪碧 干部总有更替,任职总有期限,但党的事业是无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止境的.党员干部只有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脚踏实地.履职尽责.甘于奉献,才能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宗旨,才能在落实 ...

  • 社会保障专业必看书目
  • 专著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主线:两种模式的论辩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

  • 中国社会福利相关财政问题研究
  • 中国社会福利相关财政问题研究 社会福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一直滞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的发展, 并存在着体系残缺.多元分割.制度紊乱.功能异化等缺陷, 越来越不适应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城乡居民福利需求全面升级的需要.中国社会福利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但财政问题的研究 ...

  • 浅谈改善民生的策略
  • 浅谈改善民生的策略 [摘要] 在今天的社会,改善民生也就成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保障不足这一问题.本文认为,人人必须参与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来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为劳动是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唯一途径, 重视劳动价值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保 ...

  • 2014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测试题
  •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材料一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5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

  • 大城市的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部分人真的先富起来了。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在我国各个社会群体利益格局被重新调整的过程中,分配不公现象日益突出,社会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本刊记者前不久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进行调查时发现,在上海、天 ...

  • 教师党员"两学一做"学习心得
  • 教师党员"两学一做"学习心得体会 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就是要让纪律在党员的心里烙印,让规矩作为党员言行的准绳,让表率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自然发挥.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要坚持学习常态化.坚持实践基层化,坚持反思总结深刻化,真正做一个&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