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5月28日15:00播出

课题: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初一) 北京师大二附中 贾亚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手段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全国人口至少超过了6500万,到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人口已达1.5亿。200年不到的时间,人口就增加1亿,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口增长规模。人口增长,必然地对农业提出新的要求,人们的吃饭、穿衣等问题成为焦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一问题在明朝是如何解决呢?

大家知道,明初政府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的产量都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新的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也引进来了。

1、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玉米、甘薯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棉花、桑、麻

首先,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明代大量引入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并逐渐推广种植到北方地区,成为贫苦农民的日常主食。有资料记载,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这说明,这两种作物的特点是产量很高,;而且耐旱,在较贫瘠的旱地和山地也能种植。这就缓解了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到清嘉庆以后,玉米和甘薯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次,提到穿衣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古代人们在穿棉布衣料之前,穿什么衣料?——就是麻布和丝织品。麻布廉价但质地粗糙,丝绸舒适华丽但价格昂贵。而明朝人的衣料,逐渐以柔软暖和价廉物美的棉布制成。明朝政府鼓励农民广泛种植棉、麻、桑等经济作物。特别是种植棉花。明朝政府鼓励人们种植棉花,规定多植棉花的可以免税。到明中叶,棉花种植遍布南北各地,河北、河南、山东成为新的植棉中心。“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说的就是棉花在南北各地的普遍种植,人们普遍以棉布作衣被原料,或者说是人人都适合穿而且都穿得起棉布衣服。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松江府一带是明清著名的产棉区。

——P2)2、技艺先进的手工业

(1) 棉纺织业——松江布

由于棉花的普遍种植,棉纺业迅速发展。

——谚语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产量之大。

同时,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最突出的进步是从南方推向了北方。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 图“明朝松江的印花布”

松江布不仅色彩艳丽,制作精美,质地优良。而且,产量很大,每天上市的棉布有上万匹。每年输送京师的达十万多匹,,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卖上百两银子。清朝乾隆时松江地区的弹花弓,由原来的

4尺加长到5尺,这种加长的弹花工具能把棉花弹得“散如雪,轻如烟”。杭州、湖州的棉纺业也比较发达。

(2)丝织业 ——中心:苏州、杭州;南京、广州

明代丝织业仍很发达,尤以苏州、杭州为盛。 苏州、杭州的丝织品产量大,质地精美。山西的潞绸、四川的蜀锦,名闻天下。

清朝前期,丝织业的规模扩大,比如单是苏州一地就有织机1万多台,比明朝增加了。并且,南京、广州后来居上,超过苏州。乾隆年间,南京有织机3万台。到嘉庆、道光年间,广州北郊有丝织业职工四五万人。而且,丝织品品质好,所产纱缎“甲于天下”,“金陵、苏、杭皆不及。”这说明清朝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发展起来。

(3)制瓷业——中心:景德镇(青花瓷)

制瓷业在明清继续发展,制作技艺更加高超,进入以青花瓷为主流的时期。景德镇从宋朝开始在全国出名,到明朝时已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形优美,色泽或浓艳、或明丽、或浓淡分明,品质上好,产量大,畅销海内外。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图

(4)矿冶业——中心:河北遵化、广州佛山

明代采矿业比前代发达。采掘矿石用火药爆破;冶炼金属用焦碳做燃料,提高了炉温。河北遵化、广东佛山是当时的冶铁中心。 ---------图 同学们请看“北京大钟寺的大钟”。它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下令铸造的,历时五年而成,又称“永乐大钟”。钟高6.75米,直径3.3米,重46.5吨。钟身内外铸有佛经23万多字。因其形体庞大,钟生宏亮,故有“钟王”之称。便是最好的证明。它的铸造,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清朝时,广东佛山冶铁业最发达,号称“佛山之冶遍天下。”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是明清社会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请同学们通过以下资料的分析来回答:

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总结:

第一,商品种类繁多。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投放市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达二百多种,极大丰富了市场。

第二,城市的繁荣。

------同学们请看《皇都积胜图》。

《皇都积胜图》----皇都积胜图是一幅明代京城的风俗繁华图。

描绘了北京繁华市区的商业街道面貌。街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人们肩挑、手提着各种物品,来来往往。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的“朝前市”,出售着布匹衣裳、毛皮绸缎、陶瓷器皿、书籍字画等种类繁多的商品。游人顾客边走边看、非常热闹。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那时侯,北京的商业不在局限于九门之内的东西二市,前三门以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商业区。正阳门外有猪市、煤市;崇文门外有米市、柴市;宣武门外有菜市、骡马市、果子市等。达官贵人聚集北京,增加了城市的消费需求。除了专门销售日常消费品的街市,绸缎、皮裘、药材、珠宝等价格昂贵的物品也已成行成市。在北京,已有不少外地商贾结成行帮,势力很大。如广东商人控制珠宝、香料业;江浙商人经营丝绸、服装业;茶商多来自安徽、福建;开饭馆的以山东商人为主。山西商人则多经营汇兑银票、当铺、皮货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故有“京师大贾多晋人”的说法。

清代崇文,宣武,正阳三门外是最繁华的地区,乾隆年间,正阳门外的大栅栏一带已是非常热闹的商业街了,我们今天叫“步行街”。

当时北京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特产,东北的貂皮、人参;西北新疆的毡毯;蒙古的皮革;江南的水果、丝绸、茶叶等应有尽有。

-------《南都繁会景物图》 南都指的是南京。此图反映的是明万历年间南京商业繁盛的情景,城内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店铺外挂满招揽生意的招牌,上书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东西两洋指的是东洋西洋)、“川广杂货”、“西北两口皮货”(张家口、古北口)、“南北果品”等字样,展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

南京是明初的建都之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里作为留都,仍是江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在明清两代一直维持着繁荣的局面。

除了北京、南京这些传统的大都市外,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明前期有30多处,中叶以后发展达50多处。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江北运河区等地区。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

当时北京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特产,东北的貂皮、人参;西北新疆的毡毯;蒙古的皮革;江南的水果、丝绸、茶叶等应有尽有。

-------《南都繁会景物图》 南都指的是南京。此图反映的是明万历年间南京商业繁盛的情景,城内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店铺外挂满招揽生意的招牌,上书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东西两洋指的是东洋西洋)、“川广杂货”、“西北两口皮货”(张家口、古北口)、“南北果品”等字样,展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

南京是明初的建都之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里作为留都,仍是江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在明清两代一直维持着繁荣的局面。

除了北京、南京这些传统的大都市外,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明前期有30多处,中叶以后发展达50多处。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江北运河区等地区。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

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第三,集市贸易的发展。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变成专门的工商业市镇,有些地方居民超过万户。众多的集市庙会,极大活跃了当时的商品经济,比如山东五城县(今临清)知县就曾下令增加集市的时间和地点;为了吸引商旅,他还让歌舞戏剧演员到集市上表演。每当集日,各种货物琳琅满目,人们边看边做买卖,极为热闹。

总结:正是由于农业生产超过前代,手工业蓬勃兴旺,出现较大的工商业城市多达30多座,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这就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三、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故事)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一些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在纺织、制瓷等少数行业就出现了像施复夫妇的 “机户”。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个至几十个工人,而自己则成为经营主,就是早期的资本家。被雇佣的工人称“机工”。他们每天清晨聚集在一些桥头巷口,等待雇佣,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朝不保夕”的生活,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房”就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总结: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刺激了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由于市场的残酷竞争,也促使手工业生产者不断产生分化,大多数手工者贫困破产,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样,成为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而少数资金较为雄厚、生产条件较好、技术精良、善于经营的手工业者逐渐富裕起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

样,就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

机户占有手工业生产资料(织机、机房、原料),拥有资金,靠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为生。封建地主则占有土地,靠剥削农民为生。机户与机工之间不同于封建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同于奴隶制下的人身占有关系。他们之间是以货币形式相联系的雇佣关系。雇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而这一时期还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手工工场里,所以只是萌芽状态。

总结: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

产生地点:江南地区

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出现过程:(表)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从范围来看,只是稀疏地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某些地区,如苏州、松江等地。从行业来看,只是出现在纺织、制瓷等少数行业。它只不过像河汉星空中的稀疏星云。从地位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它不过是自然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且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压制下,发展行进的极其缓慢。)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有所发展。表现在范围扩大,手工业部门增多,工场规模扩大。但发展速度缓慢。

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原因:①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②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③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这使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失去了有限的海外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无法冲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小结全课:本节课我们从三个方面学习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经济空前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朝后期,白银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了,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这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萌芽,只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稀疏地出现。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萌芽还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层面产生出新气象,冲击、瓦解着封建制度。

布置作业(略)

下课!

5月28日15:00播出

课题: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初一) 北京师大二附中 贾亚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手段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全国人口至少超过了6500万,到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人口已达1.5亿。200年不到的时间,人口就增加1亿,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口增长规模。人口增长,必然地对农业提出新的要求,人们的吃饭、穿衣等问题成为焦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一问题在明朝是如何解决呢?

大家知道,明初政府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的产量都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新的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也引进来了。

1、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玉米、甘薯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棉花、桑、麻

首先,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明代大量引入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并逐渐推广种植到北方地区,成为贫苦农民的日常主食。有资料记载,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这说明,这两种作物的特点是产量很高,;而且耐旱,在较贫瘠的旱地和山地也能种植。这就缓解了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到清嘉庆以后,玉米和甘薯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次,提到穿衣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古代人们在穿棉布衣料之前,穿什么衣料?——就是麻布和丝织品。麻布廉价但质地粗糙,丝绸舒适华丽但价格昂贵。而明朝人的衣料,逐渐以柔软暖和价廉物美的棉布制成。明朝政府鼓励农民广泛种植棉、麻、桑等经济作物。特别是种植棉花。明朝政府鼓励人们种植棉花,规定多植棉花的可以免税。到明中叶,棉花种植遍布南北各地,河北、河南、山东成为新的植棉中心。“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说的就是棉花在南北各地的普遍种植,人们普遍以棉布作衣被原料,或者说是人人都适合穿而且都穿得起棉布衣服。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松江府一带是明清著名的产棉区。

——P2)2、技艺先进的手工业

(1) 棉纺织业——松江布

由于棉花的普遍种植,棉纺业迅速发展。

——谚语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产量之大。

同时,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最突出的进步是从南方推向了北方。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 图“明朝松江的印花布”

松江布不仅色彩艳丽,制作精美,质地优良。而且,产量很大,每天上市的棉布有上万匹。每年输送京师的达十万多匹,,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卖上百两银子。清朝乾隆时松江地区的弹花弓,由原来的

4尺加长到5尺,这种加长的弹花工具能把棉花弹得“散如雪,轻如烟”。杭州、湖州的棉纺业也比较发达。

(2)丝织业 ——中心:苏州、杭州;南京、广州

明代丝织业仍很发达,尤以苏州、杭州为盛。 苏州、杭州的丝织品产量大,质地精美。山西的潞绸、四川的蜀锦,名闻天下。

清朝前期,丝织业的规模扩大,比如单是苏州一地就有织机1万多台,比明朝增加了。并且,南京、广州后来居上,超过苏州。乾隆年间,南京有织机3万台。到嘉庆、道光年间,广州北郊有丝织业职工四五万人。而且,丝织品品质好,所产纱缎“甲于天下”,“金陵、苏、杭皆不及。”这说明清朝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发展起来。

(3)制瓷业——中心:景德镇(青花瓷)

制瓷业在明清继续发展,制作技艺更加高超,进入以青花瓷为主流的时期。景德镇从宋朝开始在全国出名,到明朝时已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形优美,色泽或浓艳、或明丽、或浓淡分明,品质上好,产量大,畅销海内外。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图

(4)矿冶业——中心:河北遵化、广州佛山

明代采矿业比前代发达。采掘矿石用火药爆破;冶炼金属用焦碳做燃料,提高了炉温。河北遵化、广东佛山是当时的冶铁中心。 ---------图 同学们请看“北京大钟寺的大钟”。它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下令铸造的,历时五年而成,又称“永乐大钟”。钟高6.75米,直径3.3米,重46.5吨。钟身内外铸有佛经23万多字。因其形体庞大,钟生宏亮,故有“钟王”之称。便是最好的证明。它的铸造,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清朝时,广东佛山冶铁业最发达,号称“佛山之冶遍天下。”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是明清社会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请同学们通过以下资料的分析来回答:

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总结:

第一,商品种类繁多。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投放市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达二百多种,极大丰富了市场。

第二,城市的繁荣。

------同学们请看《皇都积胜图》。

《皇都积胜图》----皇都积胜图是一幅明代京城的风俗繁华图。

描绘了北京繁华市区的商业街道面貌。街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人们肩挑、手提着各种物品,来来往往。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的“朝前市”,出售着布匹衣裳、毛皮绸缎、陶瓷器皿、书籍字画等种类繁多的商品。游人顾客边走边看、非常热闹。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那时侯,北京的商业不在局限于九门之内的东西二市,前三门以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商业区。正阳门外有猪市、煤市;崇文门外有米市、柴市;宣武门外有菜市、骡马市、果子市等。达官贵人聚集北京,增加了城市的消费需求。除了专门销售日常消费品的街市,绸缎、皮裘、药材、珠宝等价格昂贵的物品也已成行成市。在北京,已有不少外地商贾结成行帮,势力很大。如广东商人控制珠宝、香料业;江浙商人经营丝绸、服装业;茶商多来自安徽、福建;开饭馆的以山东商人为主。山西商人则多经营汇兑银票、当铺、皮货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故有“京师大贾多晋人”的说法。

清代崇文,宣武,正阳三门外是最繁华的地区,乾隆年间,正阳门外的大栅栏一带已是非常热闹的商业街了,我们今天叫“步行街”。

当时北京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特产,东北的貂皮、人参;西北新疆的毡毯;蒙古的皮革;江南的水果、丝绸、茶叶等应有尽有。

-------《南都繁会景物图》 南都指的是南京。此图反映的是明万历年间南京商业繁盛的情景,城内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店铺外挂满招揽生意的招牌,上书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东西两洋指的是东洋西洋)、“川广杂货”、“西北两口皮货”(张家口、古北口)、“南北果品”等字样,展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

南京是明初的建都之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里作为留都,仍是江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在明清两代一直维持着繁荣的局面。

除了北京、南京这些传统的大都市外,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明前期有30多处,中叶以后发展达50多处。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江北运河区等地区。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

当时北京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特产,东北的貂皮、人参;西北新疆的毡毯;蒙古的皮革;江南的水果、丝绸、茶叶等应有尽有。

-------《南都繁会景物图》 南都指的是南京。此图反映的是明万历年间南京商业繁盛的情景,城内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店铺外挂满招揽生意的招牌,上书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东西两洋指的是东洋西洋)、“川广杂货”、“西北两口皮货”(张家口、古北口)、“南北果品”等字样,展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

南京是明初的建都之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里作为留都,仍是江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在明清两代一直维持着繁荣的局面。

除了北京、南京这些传统的大都市外,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明前期有30多处,中叶以后发展达50多处。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江北运河区等地区。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

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第三,集市贸易的发展。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变成专门的工商业市镇,有些地方居民超过万户。众多的集市庙会,极大活跃了当时的商品经济,比如山东五城县(今临清)知县就曾下令增加集市的时间和地点;为了吸引商旅,他还让歌舞戏剧演员到集市上表演。每当集日,各种货物琳琅满目,人们边看边做买卖,极为热闹。

总结:正是由于农业生产超过前代,手工业蓬勃兴旺,出现较大的工商业城市多达30多座,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这就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三、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故事)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一些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在纺织、制瓷等少数行业就出现了像施复夫妇的 “机户”。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个至几十个工人,而自己则成为经营主,就是早期的资本家。被雇佣的工人称“机工”。他们每天清晨聚集在一些桥头巷口,等待雇佣,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朝不保夕”的生活,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房”就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总结: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刺激了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由于市场的残酷竞争,也促使手工业生产者不断产生分化,大多数手工者贫困破产,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样,成为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而少数资金较为雄厚、生产条件较好、技术精良、善于经营的手工业者逐渐富裕起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

样,就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

机户占有手工业生产资料(织机、机房、原料),拥有资金,靠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为生。封建地主则占有土地,靠剥削农民为生。机户与机工之间不同于封建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同于奴隶制下的人身占有关系。他们之间是以货币形式相联系的雇佣关系。雇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而这一时期还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手工工场里,所以只是萌芽状态。

总结: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

产生地点:江南地区

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出现过程:(表)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从范围来看,只是稀疏地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某些地区,如苏州、松江等地。从行业来看,只是出现在纺织、制瓷等少数行业。它只不过像河汉星空中的稀疏星云。从地位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它不过是自然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且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压制下,发展行进的极其缓慢。)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有所发展。表现在范围扩大,手工业部门增多,工场规模扩大。但发展速度缓慢。

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原因:①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②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③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这使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失去了有限的海外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无法冲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小结全课:本节课我们从三个方面学习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经济空前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朝后期,白银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了,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这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萌芽,只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稀疏地出现。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萌芽还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层面产生出新气象,冲击、瓦解着封建制度。

布置作业(略)

下课!


相关内容

  • 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
  • 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 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第一,政治上,在辽宋夏金并立和元统一的基础上,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之一是通过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和平定叛乱,管辖辽阔疆域的有效措施,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 ...

  •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本节学习重点: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5.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 ...

  •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主题解析和内容分析 文章发布人:李长福 文章发布时间:2010-8-22 10:26:55 分类:必修2 作者:李长福 文载<中学历史报>2008年第3期 一.主题解析 1.专题设置依据 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发展而来,要了解当今中国的国情,就必须了解 ...

  •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答案]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相当于秦统一的因素) [答 ...

  • 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徐晓望 摘要:明清时期的中国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 其一, 它表现在红茶.白糖.生丝.瓷器等手工业 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其二, 它表现于基础工业冶金技术的进步; 其三, 它表现于手工业中机械使用的水平; 其四, 它表现于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实际上, 中 ...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设计
  •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

  • 试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试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军泉①彭立② (①江西省九江市人才培训中心⑦江西省九江市河道湖泊管理局) 摘要社会保障●d度不仅是我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应谊享有的..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具有中因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社会的全面 ...

  • 明清俗曲的兴起和发展
  • 摘 要:明清俗曲是我国明清时期广泛传唱于民间的时调小曲的总称,它产生于元,兴起于明,发展于清.明清时期俗曲的兴起和发展打开了中国传统音乐史中一扇新的大门,使我国传统音乐进入了以俗曲为主流音乐形态的时代,对我国传统音乐格局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以明清俗曲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出发点,阐述其兴起 ...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 高二历史组 学习目标: 能够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 问题一: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问题二:明朝思想家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著作? 问题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名字.各自思想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