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年年只相似

华师一附中高三(21)班 谢倩倩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的诗句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风沙,成为后人难以攀爬的文学高峰。他写春江花月夜到了某种极致,于是,美景不再单纯只是美景,其中蕴藏的哲理更是耐人寻味。

百年后,苏东坡对自然与人的感悟又是何其相似,只是东坡的领悟似又更胜一筹。

他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虽然江水看似无穷,但今日流淌的水与昨日是不同的。蜉蝣虽然朝生暮死,但也许对它来说,它的一生也是极漫长的。我们评价事物的周期,是将自己的生命作为标尺,怜悯那些一生短暂的事物,羡慕那些长久存活于世的事物。但那些短暂的生命又何须我们的怜悯,当我们的食指指向它们时,剩下的四个手指正指向我们自己。我们自以为是怜悯它们,其实是将它们看成了自己。

现实近乎残酷,而东坡显然是个乐天派。他认为,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没有什么好羡慕的。这样的想法,显然与哲学中“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的原理相违背,有些天真,但它却成为了苏东坡人生的基石,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下去的勇气。

的确,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既然要生存,就必须找到生存下去的意义。而东坡的文章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金玉良言,简单如斯。

凡咏古今之诗,曲调多为悲凉。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等。甚至连张若虚的笔调也是悲凉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惟有东坡能在这份悲凉中找到一个立足点,一个乐观的理由。

既然万物都在变化,那么我们只须享受自然的美景,而无须活在无尽的羡慕之情中。寄情山水,洒脱旷达才是人生之道。

江月年年只相似又如何?我只须享受自己的人生,即可。

【点评】习作以张若虚流传千古的名句展开思考,语言凝练优美,用了逐层递进的方法进行论述。再将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之相较,列举了天地之间的寻常事物为例子,多角度辨证地剖析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每次的展开都是以诗文为材料进行发挥,不仅反映了作者较深的文学功底,而且也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深度。

秋游大别山

武大一附小六(1)班 章子薇

今年十一长假,我和妈妈等一行人自驾游去了英山的大别山主峰风景区。车从英山县城向西走半个多小时,就可见到山了,虽然连绵不断,却都是些小山包,平淡无奇。不料,车刚转过一个山头,拐进张嘴水库,眼前就豁然开朗了,那山,那水,就像一幅清新的画卷,令人为之赞叹。

大别山的天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有些不真实。仿佛上帝为你拉开巨大的帷幕,让你掉进一个蓝色的梦境。也许是上帝妒忌这一片纯净的蓝,便故意拿起最大的画笔,胡乱涂上一抹飘渺的白,却不知这更令其迷人,沉静。在这一片蓝天下,我们的心境也变得纯净悠远。

大别山的山美,美得随心所欲,美得深入人心。置身群山之中,你会完全陷入一片绿色的世界:翠绿、浓绿、黄绿……这本该是四季的绿,却在大别山的初秋一一映入你的眼帘。偶尔在绿色中,点缀着几滴黄、几团红、几抹粉……你会怀疑那是一个个富有生命的精灵,不甘这满山的绿太单调,太枯燥,而随意地驻足、停留,给满眼的绿带来一丝跳跃,一丝变幻。走在山中小道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若有若无、隐隐约约,这属于大自然的味道啊,怎能不沁入你的心房?大别山没有黄山秀美,也没有泰山巍峨,但它的朴素和自然,它的清幽和宁静,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心动。

大别山的水清,清得明亮,清得晶莹,没有一丝杂质。好似你给它泼上一团浓墨,它也沾不上一星半点。潺潺的溪水从山中流过,遇到陡崖便飞流直下,似一条条白练,响声震彻山谷,如雄壮的呐喊;流入深潭或平地时,便静了下来,缓缓地,如一支柔美的轻歌。伴着这时而高亢时而低吟的乐曲的,有不知名的鸟啼,有小虫的唧唧……这一切的声浪,给沉默的大山带来生机,带来活力。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地方,能够敞开心扉,打开心门,返璞归真。而大别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的每一处景,都像一幅美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一段动人的歌。

【点评】这篇习作描摹了一幅美丽的大别山秋景,习作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为了突出大别山的美,作者用了三个并列的段落写出了天蓝、山美、水清。表现方式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写天之蓝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凸显蓝的纯净;而山则是用了丰富的色彩表现;对水的描写抓住了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语言清新优美,排比、比喻、反问、对仗的手法运用自如而恰当,也是习作的亮点所在。

“炸弹”从天而降

武昌水果湖二小三(5)班 宋子易

因为我们家住得比较远,每天都是妈妈把饭送过来,和我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儿童公园去吃,今天也不例外。

走进公园,只见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像一个个威武的战士。小鸟在树上唱着优美的歌,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树下打牌、下棋……热闹极了。我和妈妈也找了个位置坐下来。

拿出饭菜,准备开饭。啊,今天的菜真丰富,有鲜艳的胡萝卜丝,金黄的土豆丝,我最爱的海鱼……看得我直咽口水,于是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正当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只听“啪”的一声,一个“炸弹”从天而降,落在了我的饭碗旁边,好险!差点就毁了这碗饭。我们抬头一看,只见树上站着一只小鸟,用它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好像在说:“哦,对不起,实在憋不住了。”“小家伙,你可要讲究公共卫生哦,不能随地大小便。”我笑着说。小鸟点点头说:“为了表示道歉,给你们唱一首歌吧!”说完它“叽叽喳喳”地唱起来。就这样,我们在它欢快的歌声中吃完了这顿饭。

小鸟啊,你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会保护你,但你也要讲文明礼貌哟,要不然,可是会让人们讨厌的。

【点评】这篇习作语言幽默,充满儿童情趣,看到标题就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究竟这个从天而降的“炸弹”是什么?然后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接着又层次分明地描写了事情的发展经过:热闹的公园、丰富的饭菜和小鸟的打扰……拟人的手法让我们从小鸟身上似乎看到了小孩子调皮、天真而又知错就改的特点。

秋天的记忆

武汉市粮道街厚朴中学八(7)班 操雨辰

我喜欢飞扬的雪花,也喜欢那傲然的梅花,可是比起一片雪白的冬天,我还是喜欢淡然的秋天。

大地里一片飘然的金色,天如同洗过了一般,水是那般的清,云是那般的薄,秋天的叶儿便如疲倦的蝴蝶从一棵棵枫树上缓缓地飘落了下来,坦然地化作泥土,静静地等待来年再成熟成一个金色的梦。

清亮的小溪上漂浮着一片静美的秋叶,秋叶随着溪流轻轻地流向远方,那是什么去处呢?也许小溪的尽头是春天吧,那一坡金黄的落叶似乎是为这片叶子送行,一阵风过,那一坡落叶随风起舞,沙沙作响,是在演绎着最后的骊歌么?

金色的麦浪,匀匀地翻滚在田野里,到处弥漫着好闻的麦香,连阳光里也似乎浸着这甜甜的麦香味儿。站在秋天的田野边,似乎就站在涛声拍岸的大海边。

淡凉的秋风,轻轻地吹起了秋叶,吹起了人们的鬓发,吹起了风衣的衣角,也吹起了诗人翻飞的思绪。

而檐下的秋雨一滴一滴落在芭蕉叶上,一如琵琶的清音,我听到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恍惚之中,我看到了那个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又生气了,噘着小嘴,谁也不理,独自坐在碧纱窗前幽怨地拨弄着琴弦……

黄昏里时常浮动着暗香——桂花都开了。

金色的花儿在落日余晖的时候,仍然迎风挺立,香气袭人。“暗香不语咏黄昏”是从哪里读的,我早已不记得了,但是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桂花,桂花的香不似牡丹那么冲人,淡淡的,清清的,那是开在心灵深处的花朵。

菊花也开了,我最喜欢它们的素净清雅,总觉得只有它们才真正开出了秋天的神韵,秋天的味道。记得在宝钗的诗里有“秋无迹,”“梦有知”,秋,果真是无迹的么?来的轻,去的也轻。满园菊花簇拥着,这样的景色仅仅是梦里么?不,但就连在梦中也会知晓菊花的那幽幽的一缕香了。

秋天的月儿也格外的明亮,真是“一片砧敲千里白”。秋月格外圆,月光也总是像水一样,似有似无,给窗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霜,便突然想起徐志摩的那句“攀附着月色,化一阵清风”,只觉得灵魂都是清明澄澈的了。

秋天挥挥衣袖,连声再见也不说便走了,给我们留下了那一抹秋天的记忆,飘然如云。

【点评】习作将秋天的美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那样的明艳,那样的动人,足以打动每个人的心弦。习作首先用对比的方法赞秋,接着又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诗句的引用,丰富而巧妙的想象,精致的比喻,都显得动静相宜,将秋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色、香、味俱全,诗味盎然,令人沉醉其间。

——《楚天都市报》品读周刊·小作家

华师一附中高三(21)班 谢倩倩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的诗句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风沙,成为后人难以攀爬的文学高峰。他写春江花月夜到了某种极致,于是,美景不再单纯只是美景,其中蕴藏的哲理更是耐人寻味。

百年后,苏东坡对自然与人的感悟又是何其相似,只是东坡的领悟似又更胜一筹。

他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虽然江水看似无穷,但今日流淌的水与昨日是不同的。蜉蝣虽然朝生暮死,但也许对它来说,它的一生也是极漫长的。我们评价事物的周期,是将自己的生命作为标尺,怜悯那些一生短暂的事物,羡慕那些长久存活于世的事物。但那些短暂的生命又何须我们的怜悯,当我们的食指指向它们时,剩下的四个手指正指向我们自己。我们自以为是怜悯它们,其实是将它们看成了自己。

现实近乎残酷,而东坡显然是个乐天派。他认为,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没有什么好羡慕的。这样的想法,显然与哲学中“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的原理相违背,有些天真,但它却成为了苏东坡人生的基石,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下去的勇气。

的确,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既然要生存,就必须找到生存下去的意义。而东坡的文章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金玉良言,简单如斯。

凡咏古今之诗,曲调多为悲凉。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等。甚至连张若虚的笔调也是悲凉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惟有东坡能在这份悲凉中找到一个立足点,一个乐观的理由。

既然万物都在变化,那么我们只须享受自然的美景,而无须活在无尽的羡慕之情中。寄情山水,洒脱旷达才是人生之道。

江月年年只相似又如何?我只须享受自己的人生,即可。

【点评】习作以张若虚流传千古的名句展开思考,语言凝练优美,用了逐层递进的方法进行论述。再将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之相较,列举了天地之间的寻常事物为例子,多角度辨证地剖析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每次的展开都是以诗文为材料进行发挥,不仅反映了作者较深的文学功底,而且也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深度。

秋游大别山

武大一附小六(1)班 章子薇

今年十一长假,我和妈妈等一行人自驾游去了英山的大别山主峰风景区。车从英山县城向西走半个多小时,就可见到山了,虽然连绵不断,却都是些小山包,平淡无奇。不料,车刚转过一个山头,拐进张嘴水库,眼前就豁然开朗了,那山,那水,就像一幅清新的画卷,令人为之赞叹。

大别山的天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有些不真实。仿佛上帝为你拉开巨大的帷幕,让你掉进一个蓝色的梦境。也许是上帝妒忌这一片纯净的蓝,便故意拿起最大的画笔,胡乱涂上一抹飘渺的白,却不知这更令其迷人,沉静。在这一片蓝天下,我们的心境也变得纯净悠远。

大别山的山美,美得随心所欲,美得深入人心。置身群山之中,你会完全陷入一片绿色的世界:翠绿、浓绿、黄绿……这本该是四季的绿,却在大别山的初秋一一映入你的眼帘。偶尔在绿色中,点缀着几滴黄、几团红、几抹粉……你会怀疑那是一个个富有生命的精灵,不甘这满山的绿太单调,太枯燥,而随意地驻足、停留,给满眼的绿带来一丝跳跃,一丝变幻。走在山中小道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若有若无、隐隐约约,这属于大自然的味道啊,怎能不沁入你的心房?大别山没有黄山秀美,也没有泰山巍峨,但它的朴素和自然,它的清幽和宁静,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心动。

大别山的水清,清得明亮,清得晶莹,没有一丝杂质。好似你给它泼上一团浓墨,它也沾不上一星半点。潺潺的溪水从山中流过,遇到陡崖便飞流直下,似一条条白练,响声震彻山谷,如雄壮的呐喊;流入深潭或平地时,便静了下来,缓缓地,如一支柔美的轻歌。伴着这时而高亢时而低吟的乐曲的,有不知名的鸟啼,有小虫的唧唧……这一切的声浪,给沉默的大山带来生机,带来活力。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地方,能够敞开心扉,打开心门,返璞归真。而大别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的每一处景,都像一幅美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一段动人的歌。

【点评】这篇习作描摹了一幅美丽的大别山秋景,习作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为了突出大别山的美,作者用了三个并列的段落写出了天蓝、山美、水清。表现方式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写天之蓝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凸显蓝的纯净;而山则是用了丰富的色彩表现;对水的描写抓住了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语言清新优美,排比、比喻、反问、对仗的手法运用自如而恰当,也是习作的亮点所在。

“炸弹”从天而降

武昌水果湖二小三(5)班 宋子易

因为我们家住得比较远,每天都是妈妈把饭送过来,和我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儿童公园去吃,今天也不例外。

走进公园,只见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像一个个威武的战士。小鸟在树上唱着优美的歌,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树下打牌、下棋……热闹极了。我和妈妈也找了个位置坐下来。

拿出饭菜,准备开饭。啊,今天的菜真丰富,有鲜艳的胡萝卜丝,金黄的土豆丝,我最爱的海鱼……看得我直咽口水,于是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正当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只听“啪”的一声,一个“炸弹”从天而降,落在了我的饭碗旁边,好险!差点就毁了这碗饭。我们抬头一看,只见树上站着一只小鸟,用它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好像在说:“哦,对不起,实在憋不住了。”“小家伙,你可要讲究公共卫生哦,不能随地大小便。”我笑着说。小鸟点点头说:“为了表示道歉,给你们唱一首歌吧!”说完它“叽叽喳喳”地唱起来。就这样,我们在它欢快的歌声中吃完了这顿饭。

小鸟啊,你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会保护你,但你也要讲文明礼貌哟,要不然,可是会让人们讨厌的。

【点评】这篇习作语言幽默,充满儿童情趣,看到标题就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究竟这个从天而降的“炸弹”是什么?然后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接着又层次分明地描写了事情的发展经过:热闹的公园、丰富的饭菜和小鸟的打扰……拟人的手法让我们从小鸟身上似乎看到了小孩子调皮、天真而又知错就改的特点。

秋天的记忆

武汉市粮道街厚朴中学八(7)班 操雨辰

我喜欢飞扬的雪花,也喜欢那傲然的梅花,可是比起一片雪白的冬天,我还是喜欢淡然的秋天。

大地里一片飘然的金色,天如同洗过了一般,水是那般的清,云是那般的薄,秋天的叶儿便如疲倦的蝴蝶从一棵棵枫树上缓缓地飘落了下来,坦然地化作泥土,静静地等待来年再成熟成一个金色的梦。

清亮的小溪上漂浮着一片静美的秋叶,秋叶随着溪流轻轻地流向远方,那是什么去处呢?也许小溪的尽头是春天吧,那一坡金黄的落叶似乎是为这片叶子送行,一阵风过,那一坡落叶随风起舞,沙沙作响,是在演绎着最后的骊歌么?

金色的麦浪,匀匀地翻滚在田野里,到处弥漫着好闻的麦香,连阳光里也似乎浸着这甜甜的麦香味儿。站在秋天的田野边,似乎就站在涛声拍岸的大海边。

淡凉的秋风,轻轻地吹起了秋叶,吹起了人们的鬓发,吹起了风衣的衣角,也吹起了诗人翻飞的思绪。

而檐下的秋雨一滴一滴落在芭蕉叶上,一如琵琶的清音,我听到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恍惚之中,我看到了那个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又生气了,噘着小嘴,谁也不理,独自坐在碧纱窗前幽怨地拨弄着琴弦……

黄昏里时常浮动着暗香——桂花都开了。

金色的花儿在落日余晖的时候,仍然迎风挺立,香气袭人。“暗香不语咏黄昏”是从哪里读的,我早已不记得了,但是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桂花,桂花的香不似牡丹那么冲人,淡淡的,清清的,那是开在心灵深处的花朵。

菊花也开了,我最喜欢它们的素净清雅,总觉得只有它们才真正开出了秋天的神韵,秋天的味道。记得在宝钗的诗里有“秋无迹,”“梦有知”,秋,果真是无迹的么?来的轻,去的也轻。满园菊花簇拥着,这样的景色仅仅是梦里么?不,但就连在梦中也会知晓菊花的那幽幽的一缕香了。

秋天的月儿也格外的明亮,真是“一片砧敲千里白”。秋月格外圆,月光也总是像水一样,似有似无,给窗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霜,便突然想起徐志摩的那句“攀附着月色,化一阵清风”,只觉得灵魂都是清明澄澈的了。

秋天挥挥衣袖,连声再见也不说便走了,给我们留下了那一抹秋天的记忆,飘然如云。

【点评】习作将秋天的美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那样的明艳,那样的动人,足以打动每个人的心弦。习作首先用对比的方法赞秋,接着又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诗句的引用,丰富而巧妙的想象,精致的比喻,都显得动静相宜,将秋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色、香、味俱全,诗味盎然,令人沉醉其间。

——《楚天都市报》品读周刊·小作家


相关内容

  • 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简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 ...

  • 春江花月夜教案
  • <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720),字号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中以"文词俊秀"闻名长安.又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开元初名扬京师其余生平事迹不可考.其作品大部散失,<全唐诗&g ...

  • 对李白的解读加[春江花月夜]的解读
  • 一切就像是一场注定,冥冥之中安排我们穿越时空之墙,透过历史长河去认识如此与众不同的他--李白,一位又狂又潇洒的诗仙. 李白爱酒.似乎自古以来,浪漫的文人才子都对杯中之物情有独钟,酒更是李白的精神寄托,酒也成了他佳作诞生的催化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政治场上失意至极 ...

  • 诗中之诗 顶峰之顶峰 --张若虛[春江花月夜]赏析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 以孤篇压倒全唐
  • 以孤篇压倒全唐 ---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李鹏飞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 ...

  • [[大学语文]贵有恒]
  •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我在第一节<大学语文>课上学到的一句话,也是让我终身受益的一句话.很庆幸选上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我对语文的爱好及对文学的热情,使我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欣赏文学的激情.给我们上课的是周小金老师,在第一 ...

  • 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
  • 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 " 意境" 是古典诗歌的基本范畴,本文换一种思路,不从定义概念出发,而以个案分析为主,从<春江花月夜>意境形成的过程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意境"和王国维所说的"境界&qu ...

  • [春江花月夜]赏析
  • <春江花月夜>赏析 在唐代--这个诗歌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不乏有很多模山范水富有生活气息的山水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相思诗,但能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有着&q ...

  • [春江花月夜]教案
  • <春江花月夜>简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