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机关组织准则

【法规名称】 地方立法机关组织准则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2-08-21

【效力属性】 已修正

【正 文】

地方立法机关组织准则

第 1 条

本准则依地方制度法 (以下简称本法) 第五十四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本准则所称地方立法机关,指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

第 3 条

直辖市议会应依本准则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行政院核定。

县 (市) 议会应依本准则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内政部核定。

乡 (镇、市) 民代表会应依本准则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县政府核定。

地方立法机关之组织自治条例,其有关考铨业务事项,不得抵触中央考铨法规;各权责机关于核定后,应函送考试院备查。

第 4 条

直辖市议会议员、县 (市) 议会议员及乡 (镇、市) 民代表会代表,分别由直辖市民、县 (市) 民及乡 (镇、市) 民依法选举之,任期四年,连选得连任。

第 5 条

直辖市议会议员总额,不得少于四十一人;直辖市人口超过一百二十五万人至一百五十万人者,每增加七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四十四人;人口超过一百五十万人者,每增加十四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五十二人。

直辖市有原住民人口在四千人以上,一万人以下者,于前项总额内应有原住民选出之直辖市议员一人;超过一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

直辖市各选举区选出之直辖市议员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第 6 条

县 (市) 议会议员总额,依中华民国八十七年一月二十四日选出之议员名额为准;如因人口变动有增加必要者,调整如下:

一县 (市) 人口在一万人以下者,选出九人。

二县 (市) 人口超过一万人至五万人者,每增加五千人增一人。

三县 (市) 人口超过五万人至二十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十九人。

四县 (市) 人口超过二十万人至四十万人者,每增加一万四千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三十三人。

五县 (市) 人口超过四十万人至八十万人者,每增加四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四十三人。

六县 (市) 人口超过八十万人至一百六十万人者,每增加五万七千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五十七人。

七县 (市) 人口超过一百六十万人至二百二十万人者,每增加十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六十三人。

八县 (市) 人口超过二百二十万人者,每增加二十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六十五人。

县 (市) 有平地原住民人口在一千五百人以上,一万人以下者,于前项总额内应有平地原住民选出之县 (市) 议员一人;超过一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

县有山地乡者,于第一项总额内应有山地原住民选出之县议员,其应选名额,以每一山地乡选出一人计算。

县 (市) 各选举区选出之县 (市) 议员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县 (市) 选出之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议员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第 7 条

乡 (镇、市) 民代表会代表总额,依中华民国八十七年六月十三日选出之代表名额为准;如因人口变动有增加必要者,调整如下:

一乡 (镇、市) 人口在五百人以下者,选出三人。

二乡 (镇、市) 人口超过五百人至一千人者,每增加二百五十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五人。

三乡 (镇、市) 人口超过一千人至一万人者,每增加四千五百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七人。

四乡 (镇、市) 人口超过一万人至五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十一人。

五乡 (镇、市) 人口超过五万人至十五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二千五百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十九人。

六乡 (镇、市) 人口超过十五万人者,每增加三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三十一人。

乡 (镇、市) 平地原住民选出之代表名额,按平地原住民人口与总人口比例选出;平地原住民人口达一千五百人以上者,于前项总额内至少应有代表一人。

乡 (镇、市) 各选举区选出之乡 (镇、市) 民代表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乡 (镇、市) 选出之平地原住民代表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第 8 条

直辖市议员、县 (市) 议员、乡 (镇、市) 民代表应于上届任期届满之日,依宣誓条例规定宣誓就职。不依规定宣誓者,视同未就职。

前项宣誓就职典礼,在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所在地举行,分别由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召集,并由直辖市议员、县 (市) 议员、乡 (镇、市) 民代表当选人互推一人主持之。其推选会议,由曾任议员、代表之资深者主持之;年资相同者,由年长者主持之。

补选之直辖市议员、县 (市) 议员、乡 (镇、市) 民代表,应于当选后十日内,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迳行依宣誓条例规定办理宣誓就职事宜。

第 9 条

直辖市议员、县 (市) 议员、乡 (镇、市) 民代表辞职、去职或死亡,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分别函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第 10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置议长、副议长各一人,乡 (镇、市) 民代表会置主席、副主席各一人,由直辖市议员、县 (市) 议员、乡 (镇、市)

民代表以无记名投票分别互选或罢免之。但就职未满一年者,不得罢免。

第 11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应于议员、代表宣誓就职典礼后即时举行,并应有就职议员、代表总额过半数之出席,以得票达出席总数之过半数者为当选。选举结果无人当选时,应立即举行第二次投票,以得票较多者为当选;得票相同者,以抽签定之。补选时,亦同。

前项选举,出席议员、代表人数不足时,应即订定下一次选举时间,并通知议员、代表。第三次选举时,出席议员、代表已达就职议员、代表总额三分之一以上者,得以实到人数进行选举,并均以得票较多者为当选;得票相同者,以抽签定之。第二次及第三次选举,均应于议员、代表宣誓就职当日举行。

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选出后,应即依宣誓条例规定宣誓就职。不依规定宣誓者,视同未就职。

第一项选举投票及前项宣誓就职,均由依第八条第二项规定所推举之主持人主持之。

第 12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罢免,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遴派三人至七人担任管理员,办理投票、开票工作,并指定一人为主任管理员。由议员、代表互推三人至五人担任监察员,监察投票、开票工作,并由监察员互推一人为主任监察员。

第 13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票、罢免票无效之情事,准用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之规定。

前项无效票之认定,由主任管理员会同主任监察员当场为之;认定有争议时,由全体监察员表决之。表决结果正反意见同数者,该选举票、罢免票应为有效。

第 14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票、罢免票之印制及有关选举罢免事务,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办理之。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应于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票、罢免票开票完毕后,将有效票、无效票分别包封,由主任管理员会同主任监察员于骑缝处加盖印章后,保管六个月,除检察官或法院依法行使职权外,任何人不得开拆。如有诉讼者,应保管至

诉讼程序终结为止。

第 15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结果,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造具选举结果清册及当选人名册各一份,分别报请行政院、内政部及县政府发给当选证书,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罢免结果,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第 16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综理会务。议长、主席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由副议长、副主席代理。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同时不能执行职务时,由议长、主席指定,不能指定时,由议员、代表于十五日内互推一人代理之;届期未互推产生者,由资深议员、代表一人代理,年资相同时,由年长者代理。

第 17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辞职,应以书面向大会提出,于辞职书提出会议报告时生效。

前项辞职在休会时,得视实际需要依规定召集临时会提出之。

第 18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辞职、去职或死亡,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应即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出缺时,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议决补选之。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同时出缺时,分别由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指定议员、代表一人暂行议长、主席职务,并于备查之日起三十日内召集临时会,分别补选之。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辞职或去职,应办理移交,未办理移交或死亡者,由副议长、副主席代办移交。

第 19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会议,除每届成立大会外,定期会每六个

诉讼程序终结为止。

第 15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结果,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造具选举结果清册及当选人名册各一份,分别报请行政院、内政部及县政府发给当选证书,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罢免结果,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第 16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综理会务。议长、主席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由副议长、副主席代理。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同时不能执行职务时,由议长、主席指定,不能指定时,由议员、代表于十五日内互推一人代理之;届期未互推产生者,由资深议员、代表一人代理,年资相同时,由年长者代理。

第 17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辞职,应以书面向大会提出,于辞职书提出会议报告时生效。

前项辞职在休会时,得视实际需要依规定召集临时会提出之。

第 18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辞职、去职或死亡,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应即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出缺时,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议决补选之。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同时出缺时,分别由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指定议员、代表一人暂行议长、主席职务,并于备查之日起三十日内召集临时会,分别补选之。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辞职或去职,应办理移交,未办理移交或死亡者,由副议长、副主席代办移交。

第 19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会议,除每届成立大会外,定期会每六个

月开会一次,由议长、主席召集之,议长、主席未依法召集时,由副议长、副主席召集之;副议长、副主席亦不依法召集时,由总额减除出缺人数后过半数之议员、代表互推一人召集之。

第 20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开会时,由议长、主席为会议主席,议长、主席未能出席时,由副议长、副主席为会议主席,议长、主席、副议长、副主席均未能出席时,由出席议员、代表互推一人为会议主席。

第 21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应设程序委员会,审定议事日程及其他程序相关事项,并得设各种委员会审查议案。乡 (镇、市) 民代表会得设小组进行案件审查,并由主席审定议事日程。

前项议事日程属于定期会者,县 (市) 议会质询日期不得超过会期总日数五分之一;乡 (镇、市) 民代表会质询日期不得超过会期总日数四分之一。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之议事日程,应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

第 22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非有议员、代表总额减除出缺人数后过半数之出席,不得开议。议案之表决,除本准则另有规定外,以出席议员、代表过半数之同意为通过,未过半数之同意为否决。

如差一票即达过半数时,会议主席得参加一票使其通过,或不参加使其否决。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进行施政报告及质询议程时,不因出席议员、代表未达开会额数而延会。

第 23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定期会或临时会之每次会议,因出席议员、代表人数不足未能成会时,应依原订日程之会次顺序继续进行,经连续二次均未能成会时,应将其事实,于第三次举行时间前通知议员、代表,第三次举行时,实到人数已达议员、代表总额减除出缺人数后三分之一以上者,得以实到人数开会。第二次为本会期之末次会议时,视同第三次。

第 24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会议应公开举行。但会议主席或议员、代表三人以上提议或依本法第四十九条列席人员之请求,经会议通过时,得举行秘密会议。

第 25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开会时,会议主席对于本身有利害关系之事件,应行回避;议员、代表不得参与个人利益相关议案之审议及表决。

第 26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之议事程序,除各该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组织自治条例及议事规则规定者外,依会议规范之规定。

前项议事规则,以规范议事事项为限,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镇、市) 民代表会订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送

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第 27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得设纪律委员会、小组审议惩戒案件。其设置办法,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

镇、市) 民代表会订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

第 28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开会时,由会议主席维持议场秩序。如有违反议事规则或其他妨碍秩序之行为,会议主席得警告或制止,并得禁止其发言,其情节重大者,得付惩戒。

前项惩戒,由各该立法机关纪律委员会、小组审议,提大会议决后,由会议主席宣告之;其惩戒方式如下∶

一口头道歉。

二书面道歉。

三申诫。

四定期停止出席会议。

第 29 条

地方立法机关之行政单位组织如下:

一直辖市议会置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一人;下得分设九组、室办事。

二县 (市) 议会置主任秘书一人;下分设组、室办事。其县 (市) 人口未满五十万人者,得设五组、室;人口在五十万人以上,一百二十五万人以下者,得设六组、室;人口超过一百二十五万人者,得设七、室。

三乡 (镇、市) 民代表会置秘书一人,下得设组办事;人口超过十五万人者,其代表会得分设二组。

前项行政单位组织,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分别于各该组织自治条例拟订之。

第 30 条

地方立法机关编制之职称及员额,应于各该地方立法机关组织自治条例及其编制表规定之。

地方立法机关应就其层级、业务性质及职责程度,依其所适用之职务列等表选用职称,并妥适配置各官等职等员额。

第 31 条

地方立法机关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权责机关核定时,其编制员额,应依下列因素决定之:

一员额管制政策及规定。

二业务职掌、功能及各部门工作量。

三预算规模。

四人力配置及运用状况。

第 32 条

地方立法机关组织自治条例核定文,应分别送达各该地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于收受核定文之日起三十日内公布之。

前项自治条例自公布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发生效力。但特定有施行日期者,自该特定日起发生效力。

未依第一项规定期限公布者,该自治条例自期限届满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发生效力,并由核定机关代为公布。

第 33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开会期内,其事务人员得分别向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调用之。

第 34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分层负责明细表,由议长、主席核定后实施。

第 35 条

本准则自发布日施行。

【法规名称】 地方立法机关组织准则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2-08-21

【效力属性】 已修正

【正 文】

地方立法机关组织准则

第 1 条

本准则依地方制度法 (以下简称本法) 第五十四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本准则所称地方立法机关,指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

第 3 条

直辖市议会应依本准则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行政院核定。

县 (市) 议会应依本准则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内政部核定。

乡 (镇、市) 民代表会应依本准则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县政府核定。

地方立法机关之组织自治条例,其有关考铨业务事项,不得抵触中央考铨法规;各权责机关于核定后,应函送考试院备查。

第 4 条

直辖市议会议员、县 (市) 议会议员及乡 (镇、市) 民代表会代表,分别由直辖市民、县 (市) 民及乡 (镇、市) 民依法选举之,任期四年,连选得连任。

第 5 条

直辖市议会议员总额,不得少于四十一人;直辖市人口超过一百二十五万人至一百五十万人者,每增加七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四十四人;人口超过一百五十万人者,每增加十四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五十二人。

直辖市有原住民人口在四千人以上,一万人以下者,于前项总额内应有原住民选出之直辖市议员一人;超过一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

直辖市各选举区选出之直辖市议员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第 6 条

县 (市) 议会议员总额,依中华民国八十七年一月二十四日选出之议员名额为准;如因人口变动有增加必要者,调整如下:

一县 (市) 人口在一万人以下者,选出九人。

二县 (市) 人口超过一万人至五万人者,每增加五千人增一人。

三县 (市) 人口超过五万人至二十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十九人。

四县 (市) 人口超过二十万人至四十万人者,每增加一万四千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三十三人。

五县 (市) 人口超过四十万人至八十万人者,每增加四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四十三人。

六县 (市) 人口超过八十万人至一百六十万人者,每增加五万七千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五十七人。

七县 (市) 人口超过一百六十万人至二百二十万人者,每增加十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六十三人。

八县 (市) 人口超过二百二十万人者,每增加二十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六十五人。

县 (市) 有平地原住民人口在一千五百人以上,一万人以下者,于前项总额内应有平地原住民选出之县 (市) 议员一人;超过一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

县有山地乡者,于第一项总额内应有山地原住民选出之县议员,其应选名额,以每一山地乡选出一人计算。

县 (市) 各选举区选出之县 (市) 议员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县 (市) 选出之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议员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第 7 条

乡 (镇、市) 民代表会代表总额,依中华民国八十七年六月十三日选出之代表名额为准;如因人口变动有增加必要者,调整如下:

一乡 (镇、市) 人口在五百人以下者,选出三人。

二乡 (镇、市) 人口超过五百人至一千人者,每增加二百五十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五人。

三乡 (镇、市) 人口超过一千人至一万人者,每增加四千五百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七人。

四乡 (镇、市) 人口超过一万人至五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十一人。

五乡 (镇、市) 人口超过五万人至十五万人者,每增加一万二千五百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十九人。

六乡 (镇、市) 人口超过十五万人者,每增加三万人增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三十一人。

乡 (镇、市) 平地原住民选出之代表名额,按平地原住民人口与总人口比例选出;平地原住民人口达一千五百人以上者,于前项总额内至少应有代表一人。

乡 (镇、市) 各选举区选出之乡 (镇、市) 民代表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乡 (镇、市) 选出之平地原住民代表名额达四人者,应有妇女当选名额一人,超过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第 8 条

直辖市议员、县 (市) 议员、乡 (镇、市) 民代表应于上届任期届满之日,依宣誓条例规定宣誓就职。不依规定宣誓者,视同未就职。

前项宣誓就职典礼,在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所在地举行,分别由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召集,并由直辖市议员、县 (市) 议员、乡 (镇、市) 民代表当选人互推一人主持之。其推选会议,由曾任议员、代表之资深者主持之;年资相同者,由年长者主持之。

补选之直辖市议员、县 (市) 议员、乡 (镇、市) 民代表,应于当选后十日内,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迳行依宣誓条例规定办理宣誓就职事宜。

第 9 条

直辖市议员、县 (市) 议员、乡 (镇、市) 民代表辞职、去职或死亡,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分别函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第 10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置议长、副议长各一人,乡 (镇、市) 民代表会置主席、副主席各一人,由直辖市议员、县 (市) 议员、乡 (镇、市)

民代表以无记名投票分别互选或罢免之。但就职未满一年者,不得罢免。

第 11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应于议员、代表宣誓就职典礼后即时举行,并应有就职议员、代表总额过半数之出席,以得票达出席总数之过半数者为当选。选举结果无人当选时,应立即举行第二次投票,以得票较多者为当选;得票相同者,以抽签定之。补选时,亦同。

前项选举,出席议员、代表人数不足时,应即订定下一次选举时间,并通知议员、代表。第三次选举时,出席议员、代表已达就职议员、代表总额三分之一以上者,得以实到人数进行选举,并均以得票较多者为当选;得票相同者,以抽签定之。第二次及第三次选举,均应于议员、代表宣誓就职当日举行。

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选出后,应即依宣誓条例规定宣誓就职。不依规定宣誓者,视同未就职。

第一项选举投票及前项宣誓就职,均由依第八条第二项规定所推举之主持人主持之。

第 12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罢免,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遴派三人至七人担任管理员,办理投票、开票工作,并指定一人为主任管理员。由议员、代表互推三人至五人担任监察员,监察投票、开票工作,并由监察员互推一人为主任监察员。

第 13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票、罢免票无效之情事,准用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之规定。

前项无效票之认定,由主任管理员会同主任监察员当场为之;认定有争议时,由全体监察员表决之。表决结果正反意见同数者,该选举票、罢免票应为有效。

第 14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票、罢免票之印制及有关选举罢免事务,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办理之。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应于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票、罢免票开票完毕后,将有效票、无效票分别包封,由主任管理员会同主任监察员于骑缝处加盖印章后,保管六个月,除检察官或法院依法行使职权外,任何人不得开拆。如有诉讼者,应保管至

诉讼程序终结为止。

第 15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结果,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造具选举结果清册及当选人名册各一份,分别报请行政院、内政部及县政府发给当选证书,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罢免结果,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第 16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综理会务。议长、主席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由副议长、副主席代理。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同时不能执行职务时,由议长、主席指定,不能指定时,由议员、代表于十五日内互推一人代理之;届期未互推产生者,由资深议员、代表一人代理,年资相同时,由年长者代理。

第 17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辞职,应以书面向大会提出,于辞职书提出会议报告时生效。

前项辞职在休会时,得视实际需要依规定召集临时会提出之。

第 18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辞职、去职或死亡,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应即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出缺时,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议决补选之。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同时出缺时,分别由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指定议员、代表一人暂行议长、主席职务,并于备查之日起三十日内召集临时会,分别补选之。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辞职或去职,应办理移交,未办理移交或死亡者,由副议长、副主席代办移交。

第 19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会议,除每届成立大会外,定期会每六个

诉讼程序终结为止。

第 15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选举结果,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造具选举结果清册及当选人名册各一份,分别报请行政院、内政部及县政府发给当选证书,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罢免结果,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第 16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综理会务。议长、主席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由副议长、副主席代理。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同时不能执行职务时,由议长、主席指定,不能指定时,由议员、代表于十五日内互推一人代理之;届期未互推产生者,由资深议员、代表一人代理,年资相同时,由年长者代理。

第 17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之辞职,应以书面向大会提出,于辞职书提出会议报告时生效。

前项辞职在休会时,得视实际需要依规定召集临时会提出之。

第 18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辞职、去职或死亡,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应即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知直辖市政府、县(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副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副主席出缺时,分别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议决补选之。议长、副议长,主席、副主席同时出缺时,分别由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指定议员、代表一人暂行议长、主席职务,并于备查之日起三十日内召集临时会,分别补选之。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议长、乡 (镇、市) 民代表会主席辞职或去职,应办理移交,未办理移交或死亡者,由副议长、副主席代办移交。

第 19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会议,除每届成立大会外,定期会每六个

月开会一次,由议长、主席召集之,议长、主席未依法召集时,由副议长、副主席召集之;副议长、副主席亦不依法召集时,由总额减除出缺人数后过半数之议员、代表互推一人召集之。

第 20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开会时,由议长、主席为会议主席,议长、主席未能出席时,由副议长、副主席为会议主席,议长、主席、副议长、副主席均未能出席时,由出席议员、代表互推一人为会议主席。

第 21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应设程序委员会,审定议事日程及其他程序相关事项,并得设各种委员会审查议案。乡 (镇、市) 民代表会得设小组进行案件审查,并由主席审定议事日程。

前项议事日程属于定期会者,县 (市) 议会质询日期不得超过会期总日数五分之一;乡 (镇、市) 民代表会质询日期不得超过会期总日数四分之一。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之议事日程,应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

第 22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非有议员、代表总额减除出缺人数后过半数之出席,不得开议。议案之表决,除本准则另有规定外,以出席议员、代表过半数之同意为通过,未过半数之同意为否决。

如差一票即达过半数时,会议主席得参加一票使其通过,或不参加使其否决。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进行施政报告及质询议程时,不因出席议员、代表未达开会额数而延会。

第 23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定期会或临时会之每次会议,因出席议员、代表人数不足未能成会时,应依原订日程之会次顺序继续进行,经连续二次均未能成会时,应将其事实,于第三次举行时间前通知议员、代表,第三次举行时,实到人数已达议员、代表总额减除出缺人数后三分之一以上者,得以实到人数开会。第二次为本会期之末次会议时,视同第三次。

第 24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会议应公开举行。但会议主席或议员、代表三人以上提议或依本法第四十九条列席人员之请求,经会议通过时,得举行秘密会议。

第 25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开会时,会议主席对于本身有利害关系之事件,应行回避;议员、代表不得参与个人利益相关议案之审议及表决。

第 26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之议事程序,除各该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组织自治条例及议事规则规定者外,依会议规范之规定。

前项议事规则,以规范议事事项为限,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镇、市) 民代表会订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并函送

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

第 27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得设纪律委员会、小组审议惩戒案件。其设置办法,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

镇、市) 民代表会订定,分别报行政院、内政部、县政府备查。

第 28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开会时,由会议主席维持议场秩序。如有违反议事规则或其他妨碍秩序之行为,会议主席得警告或制止,并得禁止其发言,其情节重大者,得付惩戒。

前项惩戒,由各该立法机关纪律委员会、小组审议,提大会议决后,由会议主席宣告之;其惩戒方式如下∶

一口头道歉。

二书面道歉。

三申诫。

四定期停止出席会议。

第 29 条

地方立法机关之行政单位组织如下:

一直辖市议会置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一人;下得分设九组、室办事。

二县 (市) 议会置主任秘书一人;下分设组、室办事。其县 (市) 人口未满五十万人者,得设五组、室;人口在五十万人以上,一百二十五万人以下者,得设六组、室;人口超过一百二十五万人者,得设七、室。

三乡 (镇、市) 民代表会置秘书一人,下得设组办事;人口超过十五万人者,其代表会得分设二组。

前项行政单位组织,由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分别于各该组织自治条例拟订之。

第 30 条

地方立法机关编制之职称及员额,应于各该地方立法机关组织自治条例及其编制表规定之。

地方立法机关应就其层级、业务性质及职责程度,依其所适用之职务列等表选用职称,并妥适配置各官等职等员额。

第 31 条

地方立法机关拟订组织自治条例报权责机关核定时,其编制员额,应依下列因素决定之:

一员额管制政策及规定。

二业务职掌、功能及各部门工作量。

三预算规模。

四人力配置及运用状况。

第 32 条

地方立法机关组织自治条例核定文,应分别送达各该地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于收受核定文之日起三十日内公布之。

前项自治条例自公布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发生效力。但特定有施行日期者,自该特定日起发生效力。

未依第一项规定期限公布者,该自治条例自期限届满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发生效力,并由核定机关代为公布。

第 33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开会期内,其事务人员得分别向直辖市政府、县 (市) 政府、乡 (镇、市) 公所调用之。

第 34 条

直辖市议会、县 (市) 议会、乡 (镇、市) 民代表会分层负责明细表,由议长、主席核定后实施。

第 35 条

本准则自发布日施行。


相关内容

  • 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审计法律制度比较
  • 国家审计制度作为行政监督 法律 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国家生产力水平. 社会 经济 体制与管理模式. 政治 体制和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与 教育 发展 水平等社会环境因素的 影响 .中美两国在上述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别,使得中美国家审计制度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是从这两种国家 ...

  • 如何实施宪法提升宪法权威
  • 中央民族大学 <宪法与公民教育> 如何实施宪法提升宪法权威 经济学院金融系 1106009 常福强 摘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各种诉讼却鲜有直接依靠宪法裁决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专门的宪法法院或宪法法庭是主要原因,并且, ...

  • 第一章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构成练习题
  • C.<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D.<企业会计准则> 11.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地方性会 班级: 姓名: 成绩 计法规,其中由国务院制定的是( ). 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构成 第二节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 ...

  • 试述卫生法的概念.特征.功能和基本原则
  • 试述卫生法的概念.特征.功能和基本原则 --薛群英 [内容提要]:卫生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医疗事故的处理.卫生防疫.药品药械管理.从业资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特殊行政法.卫生法是国内法,是调控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调整卫生行政机关与 ...

  • 安全生产法律基础知识
  • 第一章安全生产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基本内容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一)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 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狭义的法是指具体的法律规范,包 括宪法.法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 ...

  • 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
  • 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 作者:魏海燕 马玲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03期 摘 要 在行政管理中,一般抽象行政行为的数量和适用频率及其影响远远超过行政立法行为,而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抽象行政行为均不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然而在实践中,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合 ...

  • 立法法课件
  • 第一章 立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立法的概念.特点 一. 立法的概念 创设或认可行为规范的公权力运用行为. 二. 立法的特点 权力性.抽象性.程序性.技术性 第二节 立法的类型 立法主要分成四类. 一.按照立法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人大立法(议会立法).行政立法与司法立法 人大立法: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 ...

  • 2017年最新普法考试选择.判断试题库及答案
  • 2017年最新普法考试选择.判断试题库及答案 1.(单选题) 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 ).A. 一律平等 2.(单选题)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特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特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3.(单选题)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受( )监督.B. ...

  • 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9套)
  • 2015 年广西公务员网络培训考试 <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题库(6 套) 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91 分) 试卷满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1.2015 年 3 月 8 日,全国人大会议规定,税种的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 理的基本制度只能由()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