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利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

  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其完成专利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没有一定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创新者的思维是不成熟甚至是盲目的,其创新的结果也是粗糙的和对社会作用不大的。然而,奇怪的是知识和创新并不是成完全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并不是知识层次越高的人他的创新成果越多,或者说众多大学生随着其知识的增加,并不一定伴随着其创造性的明显提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最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呢?本文在分析知识结构与专利创新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专利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

  

  一、知识结构与专利创新的关系

  

  (一)专利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概念是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为顺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首次提出的,它是指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领域里,知识与能力的概念和外延将相互包容,成为一个整体,知识就是能力,能力代表着知识,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达程度。当然,这里的知识指的是高质的知识,即合理知识结构中的知识成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堆砌在头脑中的东西。因为创新能力本身可以看成是对跨越时空的各种知识的全新意义的调用、重组、产品化(其中还包括人际知识、情绪智力的运用等)。这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里的学习是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学习,不再是将书本搬进脑袋里,知识经济时代里的人才是创新型的。

  

  (二)专利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

  大量事实说明,个体专利创新能力并不与其所占有的知识数量成完全的正相关。知识多的人,其创造性并不一定就强,而知识少的人其创造性也并不一定弱。1903年首次把飞机送上天的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人莱特兄弟,他们并没有上过大学;高斯17岁就提出了最小二乘法;伽利略20岁发表了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论述,向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这些都说明知识只是专利创新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知识多的人可以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知识少的人也可以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是知识的多少却决定着一个人创新的层次和水平,知识少的人一般不能进行高层次、高水平、高科技的创新和创造。现代航天技术方面的创新只有掌握了必要的航天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进行。没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原子弹的发明也是不可能的。现代意义上的创新不再局限于小发明、小创造,更注重于创新的高科技。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或者表面的问题,只有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或者根本的问题。只有建立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才能最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实现。合理的知识库是创造性的内在源泉,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不能离开知识凭空进行,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难以形成全面合理的思维分析,产生完备的创新思路。雄厚的专业知识为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但知识不等于创新,知识与创新不成线性关系,而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不断激活已有知识,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才能创建和升华知识。

  

  二、专利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

  

  那么,大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最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呢?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鼎型知识结构理论,鼎型结构理论提出者张仪如和李广风借用古人“以鼎立国”的思想,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哲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为支撑。哲学是指导创新创造的方法论科学,凡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无一不重视哲学修养。哲学使人的头脑不局限于已有的公式、定理,不受现有思维方式的限制。使人有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源泉。语言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不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就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获得信息和抓住机会。数学能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人变得更聪明、更严谨。计算机是现代技术的代表,现代高科技都和计算机连在一起。

  我们认为,专利创新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首先应该包括人文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前沿知识。人文知识使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路、激发灵感、突破传统;学好基础知识,才能真正深刻理解本专业科研工作的深层次内涵,才能有强有力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立足的根本;跟踪学科前沿,不断积累,激发创造思维。其次,专利创新人才还应该具有较好的法律知识,懂得把自己的专利创新成果用法律武器加以保护。那么,专利创新人才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呢?

  (一)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哲学之于创造的作用在于告诉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瞅得清。所谓的“坐井观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及古希腊的“大圈与小圈”等,无一不说明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创造性活动必须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又必须要跳出原有知识经验的圈子,以俯视、审视的态度来看待已有的知识经验,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似断实连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独特新颖的新思维。试看所有对历史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几乎都将学问做到了哲学层次上,这不是偶然的。

  (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所强调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仅有必要的哲学基础,还要有必要的逻辑思维知识,这种逻辑思维知识包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基本知识。总括起来有: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泛指自然科学中各学科独特的思维逻辑,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生物、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情感逻辑;数学逻辑等。这些基础知识根本作用在于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哲学意识,并获取基本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较深的专业知识。由于创新创造对象的无限性、对象属性的无限性,某主体不可能在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都进行创新和创造,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的专门知识。因此,个体要在某一个具体的领域进行创造,就必须在其具备的基础知识之上钻研专业知识。

  (四)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专利创新知识结构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系统性,这种知识结构必须是条理清楚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以专业知识为中心,以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为外环的层次清楚的知识结构体系。

  (五)一定的法律知识。专利创新的成果除了为人类所运用,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外,专利创新创造者本人还应该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个体才能把自己创新创造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收益,才能更好地激发个体创新的积极性。

  (六)必要的学习策略知识。懂得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创造。学会学习,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发现新的知识。只有那些善于学习的人才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真正培养自己的专利创新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课题的系列成果之一;编号:YB324;起止时间:2003年4月―2004年6月)

  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其完成专利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没有一定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创新者的思维是不成熟甚至是盲目的,其创新的结果也是粗糙的和对社会作用不大的。然而,奇怪的是知识和创新并不是成完全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并不是知识层次越高的人他的创新成果越多,或者说众多大学生随着其知识的增加,并不一定伴随着其创造性的明显提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最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呢?本文在分析知识结构与专利创新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专利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

  

  一、知识结构与专利创新的关系

  

  (一)专利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概念是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为顺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首次提出的,它是指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领域里,知识与能力的概念和外延将相互包容,成为一个整体,知识就是能力,能力代表着知识,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达程度。当然,这里的知识指的是高质的知识,即合理知识结构中的知识成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堆砌在头脑中的东西。因为创新能力本身可以看成是对跨越时空的各种知识的全新意义的调用、重组、产品化(其中还包括人际知识、情绪智力的运用等)。这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里的学习是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学习,不再是将书本搬进脑袋里,知识经济时代里的人才是创新型的。

  

  (二)专利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

  大量事实说明,个体专利创新能力并不与其所占有的知识数量成完全的正相关。知识多的人,其创造性并不一定就强,而知识少的人其创造性也并不一定弱。1903年首次把飞机送上天的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人莱特兄弟,他们并没有上过大学;高斯17岁就提出了最小二乘法;伽利略20岁发表了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论述,向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这些都说明知识只是专利创新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知识多的人可以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知识少的人也可以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是知识的多少却决定着一个人创新的层次和水平,知识少的人一般不能进行高层次、高水平、高科技的创新和创造。现代航天技术方面的创新只有掌握了必要的航天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进行。没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原子弹的发明也是不可能的。现代意义上的创新不再局限于小发明、小创造,更注重于创新的高科技。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或者表面的问题,只有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或者根本的问题。只有建立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才能最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实现。合理的知识库是创造性的内在源泉,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不能离开知识凭空进行,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难以形成全面合理的思维分析,产生完备的创新思路。雄厚的专业知识为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但知识不等于创新,知识与创新不成线性关系,而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不断激活已有知识,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才能创建和升华知识。

  

  二、专利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

  

  那么,大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最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呢?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鼎型知识结构理论,鼎型结构理论提出者张仪如和李广风借用古人“以鼎立国”的思想,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哲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为支撑。哲学是指导创新创造的方法论科学,凡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无一不重视哲学修养。哲学使人的头脑不局限于已有的公式、定理,不受现有思维方式的限制。使人有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源泉。语言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不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就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获得信息和抓住机会。数学能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人变得更聪明、更严谨。计算机是现代技术的代表,现代高科技都和计算机连在一起。

  我们认为,专利创新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首先应该包括人文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前沿知识。人文知识使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路、激发灵感、突破传统;学好基础知识,才能真正深刻理解本专业科研工作的深层次内涵,才能有强有力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立足的根本;跟踪学科前沿,不断积累,激发创造思维。其次,专利创新人才还应该具有较好的法律知识,懂得把自己的专利创新成果用法律武器加以保护。那么,专利创新人才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呢?

  (一)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哲学之于创造的作用在于告诉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瞅得清。所谓的“坐井观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及古希腊的“大圈与小圈”等,无一不说明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创造性活动必须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又必须要跳出原有知识经验的圈子,以俯视、审视的态度来看待已有的知识经验,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似断实连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独特新颖的新思维。试看所有对历史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几乎都将学问做到了哲学层次上,这不是偶然的。

  (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所强调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仅有必要的哲学基础,还要有必要的逻辑思维知识,这种逻辑思维知识包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基本知识。总括起来有: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泛指自然科学中各学科独特的思维逻辑,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生物、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情感逻辑;数学逻辑等。这些基础知识根本作用在于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哲学意识,并获取基本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较深的专业知识。由于创新创造对象的无限性、对象属性的无限性,某主体不可能在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都进行创新和创造,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的专门知识。因此,个体要在某一个具体的领域进行创造,就必须在其具备的基础知识之上钻研专业知识。

  (四)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专利创新知识结构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系统性,这种知识结构必须是条理清楚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以专业知识为中心,以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为外环的层次清楚的知识结构体系。

  (五)一定的法律知识。专利创新的成果除了为人类所运用,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外,专利创新创造者本人还应该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个体才能把自己创新创造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收益,才能更好地激发个体创新的积极性。

  (六)必要的学习策略知识。懂得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创造。学会学习,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发现新的知识。只有那些善于学习的人才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真正培养自己的专利创新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课题的系列成果之一;编号:YB324;起止时间:2003年4月―2004年6月)


相关内容

  • 青岛市十二五规划
  • 青岛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青知领[2011]2号 关于印发<青岛市"十二五" 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实施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

  • 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
  • 临床医学医学信息2014年2月第27卷第2期(下)MedicalInformation.Feb.2014.Vol.27.No.2 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 彭卫娟,李俊红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江苏徐州221007)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意 ...

  • 论军工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
  • 论军工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 [摘要]军工企业是处于关系到我国国防安全及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且很大程度的发挥科技成果的作用,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研究内容,面对我国军工企业知识产权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活宏观上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及其没有这方面的经费等等,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

  • "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 "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国务院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全面深入实施<国务 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

  • 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研究成果摘要汇编
  • 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研究成果摘要汇编 (2004-2007) 2004年度软科学项目研究成果 河南省农机行业专利保护研究 项目编号: SS04-A-20 摘要:本报告通过对河南省农机行业基本现状的详细分析,解释了我国目前农机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用客观的事实和详尽的数据分析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专利检 ...

  • 市科技局2009年度工作总结暨2010年度工作计划
  • 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工作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各级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完成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状所下达的指标任务,为我市全面冲刺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今年,我市共组织申报镇江 ...

  • 在全区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区 --在全区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何 关 新 (2006年4月5日) 同志们: 面对"十一五"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征程,面对乘势而上快发展.创强争优再进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区委.区政府决定在这里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大会,对于做好"十一 ...

  • 宜兴市科技局 关于2011年我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情况汇报
  • 宜兴市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12年1月10日) 2011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战略,认真按照无锡市<关于印发2011年度无锡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 ...

  • 基于文献聚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 摘要:高层次创新人才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对于人才以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界定存在差异致使人才的评价难以形成一套兼具科学性和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聚合的方法.从区域创新能力.地区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等12个方面的文献研究发现,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考察,应该从人才资源.人才效能以及人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