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启示

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启示

魏书生在中国教育界可谓是传奇式的人物。1978年开始教书,1981年全国扬名,历经二十余年,经久不衰,从有关省市成立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这一现象来看,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

一、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

多年来,魏书生潜心研究中外教育理论,以创造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民主、科学的育人,创立了“六步教育模式”,画出了“语文知识树”, 形成了科学的教学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富有创新性、发展性和求实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科学、民主”的育人观

魏书生说:“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之桥就越坚固,越宽阔。”魏书生的民主思想的基点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认为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需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彼此充分信任,相互理解,才能探讨问题,探讨改革,才能共同完成语文教改的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班级管理的事情,他从不擅自做主,总与学生商量。这样学生把自己放在了主人翁的位置上,使学生具有了参与意识。同时他还尊重学生的意见,哪怕是不正确的意见,也要引导学生在试验、实践中去领悟错误之所在,以此实现真正的教学决策民主和教学过程民主,培养学生当主人的能力。正因为有了民主作风作先导,学生参与教改的意识才空前提高,因而班里一系列的事情,学生都主动愿做,且乐此不疲。

(二)创设了课堂“六步教学法”

课堂“六步教学法”,是魏书生经过长期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符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分为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定向,就是确定每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自学,学生围绕目标,自己学习,寻找答案。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研究讨论。答疑,分组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全班解决不了的由教师解答。自测,形式多样的自我测验,自出自答,一人出,大家答,一组出,其余组抢答。有时老师出,或用教材后的练习。可口答,可书面答。自结,学生自己回忆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这是非常科学的课堂步骤,它充分发动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器官的参与,涵盖了听说读写的四个方面,教给了课堂学习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体系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从教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就力求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初中语文教学之路来,力求探索出语文教学的规律来。”“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魏书生正是这样的教育家,他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

教给学生宏观的语文知识体系。他和学生一起画出了六册课本180课、200多篇文章的“语文知识树”,计有第一层次的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阅读和写作)、第二层次的22个方面、第三层次的131个知识点。明确了语文究竟要“学什么”的根本性问题。学生把握了这三个层次主要的知识,“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己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样学生就可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四) 形成了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

魏书生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在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巧万字以上的日记。学生努力将事情、时间、承包人三者落到实处。朝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目标努力。建立三个系统: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反馈系统。计划系统将34件实事分为6类:每天每人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7件事。由于教学思想的正确,教学方法的得当,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二、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魏书生的改革之所以轰动了当时的语文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界,是因为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自己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来,他的教育是“大教育”,他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己远远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所以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把握其教改实质,对我们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参与教改,进一步推动教改,将会有很大的启示。

(一)要有高尚的师德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莫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

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教育家莫不具有高尚的师德。教师要用自己美好的师德形象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人师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现代教师为人师表的内涵不仅需要传统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平易近人的宽厚气度,教学相长的谦虚品质,还要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崇尚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树立民主思想,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敢于自我批评,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魏书生的所作所为堪称典范。这也是他教改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学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师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师德就是榜样,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教师的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师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是教师以如何看待学生,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当好教师这一涉及到教师道德的本质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二)尊重学生

魏书生常说:“尊人者,人尊之。”他对学生从不独断专行,实行民主集中。但在现实生活中,漫长的中国封建专制意识,折射在教育上,就是无条件的师道尊严。而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人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的,这是一种远离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教育意识。现代人所需要的不是无条件迷信训诫出来的服从,而是具有独立的意志、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建设的本领。我们的教育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了,才算是进入了人的本质教育。但要让学生获得这一切,就需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实施充分民主,达到“平视”的教育境界。

教育哲学告诉我们,教育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自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成为学生主体时,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和灵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发展。所以教师工作的着力点应在于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内在的需求,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务实、高效。尊重学生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

(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魏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教育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动力。

魏书生平时与学生反复商量,制定出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所干的事,把学生纳入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中,并通过监督检查、反馈系统来修正,协调学生

的行为。同时又因人而异,后进生可以做得少一些,但也要做,重在看进步,看提高。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他把管理运用到教学中来,避免了学生做事缺少计划、目标和监督机制。现代教育己经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观点,重点就是要培养学习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习惯成自然,从而形成能力,才能达到终身进步不断。这对我们新世纪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继续不断地学习,吸取现代知识,跟上时代步伐的现代人,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做研究型教师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照搬教科书,按照某一教学设计模式去上课,死扣课本,这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精神背道而驰,学生得不到和谐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做研究型教师,多学善思。善于从传统中吸取精华,善于从先进的理论中吸收营养,融化于教学之中。研究学生做到常教常新,使教学过程变得生机勃勃。

魏书生刚开始教学时也是精心备课,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的状况使他开始反思,并把学习的理论用于实践,从中找到了改革的切入点—让学生会学,这种教法的转变可以说是魏书生亦教亦研的结果。博览群书能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不断反思使教师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在中学各科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最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亦日趋复杂,还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切都要求语文教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语文研究语文,从理论上有新认识,从实践上有新拓展,做研究型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意识,注意国际上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注意处理好语文教改与社会大背景的紧密联系。

魏书生老师是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之先进、教法之灵活,值得我们学习,但切勿生搬硬套。因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组成的全息的生态系统。我们运用别人的教学模式、教法,可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均不同,实施的效果还需质疑。这四个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只是模式与方法的移植。课改、教改是课程、教学的创新,不是没有理据的模仿。古今中外,不乏优秀的教法,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征途中,势必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衷心地希望我们学习先辈优秀的教育思想,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教育之路!

二〇一一年八月四日

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启示

魏书生在中国教育界可谓是传奇式的人物。1978年开始教书,1981年全国扬名,历经二十余年,经久不衰,从有关省市成立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这一现象来看,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

一、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

多年来,魏书生潜心研究中外教育理论,以创造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民主、科学的育人,创立了“六步教育模式”,画出了“语文知识树”, 形成了科学的教学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富有创新性、发展性和求实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科学、民主”的育人观

魏书生说:“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之桥就越坚固,越宽阔。”魏书生的民主思想的基点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认为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需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彼此充分信任,相互理解,才能探讨问题,探讨改革,才能共同完成语文教改的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班级管理的事情,他从不擅自做主,总与学生商量。这样学生把自己放在了主人翁的位置上,使学生具有了参与意识。同时他还尊重学生的意见,哪怕是不正确的意见,也要引导学生在试验、实践中去领悟错误之所在,以此实现真正的教学决策民主和教学过程民主,培养学生当主人的能力。正因为有了民主作风作先导,学生参与教改的意识才空前提高,因而班里一系列的事情,学生都主动愿做,且乐此不疲。

(二)创设了课堂“六步教学法”

课堂“六步教学法”,是魏书生经过长期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符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分为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定向,就是确定每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自学,学生围绕目标,自己学习,寻找答案。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研究讨论。答疑,分组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全班解决不了的由教师解答。自测,形式多样的自我测验,自出自答,一人出,大家答,一组出,其余组抢答。有时老师出,或用教材后的练习。可口答,可书面答。自结,学生自己回忆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这是非常科学的课堂步骤,它充分发动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器官的参与,涵盖了听说读写的四个方面,教给了课堂学习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体系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从教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就力求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初中语文教学之路来,力求探索出语文教学的规律来。”“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魏书生正是这样的教育家,他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

教给学生宏观的语文知识体系。他和学生一起画出了六册课本180课、200多篇文章的“语文知识树”,计有第一层次的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阅读和写作)、第二层次的22个方面、第三层次的131个知识点。明确了语文究竟要“学什么”的根本性问题。学生把握了这三个层次主要的知识,“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己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样学生就可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四) 形成了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

魏书生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在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巧万字以上的日记。学生努力将事情、时间、承包人三者落到实处。朝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目标努力。建立三个系统: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反馈系统。计划系统将34件实事分为6类:每天每人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7件事。由于教学思想的正确,教学方法的得当,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二、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魏书生的改革之所以轰动了当时的语文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界,是因为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自己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来,他的教育是“大教育”,他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己远远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所以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把握其教改实质,对我们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参与教改,进一步推动教改,将会有很大的启示。

(一)要有高尚的师德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莫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

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教育家莫不具有高尚的师德。教师要用自己美好的师德形象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人师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现代教师为人师表的内涵不仅需要传统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平易近人的宽厚气度,教学相长的谦虚品质,还要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崇尚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树立民主思想,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敢于自我批评,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魏书生的所作所为堪称典范。这也是他教改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学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师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师德就是榜样,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教师的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师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是教师以如何看待学生,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当好教师这一涉及到教师道德的本质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二)尊重学生

魏书生常说:“尊人者,人尊之。”他对学生从不独断专行,实行民主集中。但在现实生活中,漫长的中国封建专制意识,折射在教育上,就是无条件的师道尊严。而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人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的,这是一种远离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教育意识。现代人所需要的不是无条件迷信训诫出来的服从,而是具有独立的意志、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建设的本领。我们的教育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了,才算是进入了人的本质教育。但要让学生获得这一切,就需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实施充分民主,达到“平视”的教育境界。

教育哲学告诉我们,教育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自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成为学生主体时,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和灵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发展。所以教师工作的着力点应在于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内在的需求,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务实、高效。尊重学生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

(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魏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教育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动力。

魏书生平时与学生反复商量,制定出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所干的事,把学生纳入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中,并通过监督检查、反馈系统来修正,协调学生

的行为。同时又因人而异,后进生可以做得少一些,但也要做,重在看进步,看提高。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他把管理运用到教学中来,避免了学生做事缺少计划、目标和监督机制。现代教育己经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观点,重点就是要培养学习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习惯成自然,从而形成能力,才能达到终身进步不断。这对我们新世纪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继续不断地学习,吸取现代知识,跟上时代步伐的现代人,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做研究型教师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照搬教科书,按照某一教学设计模式去上课,死扣课本,这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精神背道而驰,学生得不到和谐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做研究型教师,多学善思。善于从传统中吸取精华,善于从先进的理论中吸收营养,融化于教学之中。研究学生做到常教常新,使教学过程变得生机勃勃。

魏书生刚开始教学时也是精心备课,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的状况使他开始反思,并把学习的理论用于实践,从中找到了改革的切入点—让学生会学,这种教法的转变可以说是魏书生亦教亦研的结果。博览群书能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不断反思使教师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在中学各科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最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亦日趋复杂,还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切都要求语文教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语文研究语文,从理论上有新认识,从实践上有新拓展,做研究型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意识,注意国际上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注意处理好语文教改与社会大背景的紧密联系。

魏书生老师是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之先进、教法之灵活,值得我们学习,但切勿生搬硬套。因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组成的全息的生态系统。我们运用别人的教学模式、教法,可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均不同,实施的效果还需质疑。这四个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只是模式与方法的移植。课改、教改是课程、教学的创新,不是没有理据的模仿。古今中外,不乏优秀的教法,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征途中,势必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衷心地希望我们学习先辈优秀的教育思想,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教育之路!

二〇一一年八月四日


相关内容

  • 谈魏书生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 谈魏书生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摘要]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本质,处于核心地位,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班级的管理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魏书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解读他创造的独特的班级精神文化,并谈谈其对当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 魏书生 班 ...

  • 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
  • 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 2008年的3月7日,我们一行33人在辽宁省盘锦市武星宾馆凌晨5点就起了床,5点半吃早饭,6点钟出发,坐着中巴穿过辽河大桥,行使了将近40分钟,来到了盘锦市实验中学,兴致勃勃地听魏书生每天早上7点钟给学生上的语文课.为了使这盼望已久的时刻留下永久的记忆,我头天晚上,就充足了电.倒 ...

  • 读魏书生教育心得体会
  • 久闻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暑期读了有关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全面且简洁明了地 ...

  • 班级管理艺术谈
  • 班级管理艺术谈 成安县实验小学 孔庆红 上世纪九十年代,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方法像一股风从辽宁盘锦刮向全国,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只知道他是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方法独特,具体内容却没留下什么印象.两年前又看了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的科学与民主>的讲座视频,记忆深处的魏书生老师一下子鲜活起来,这个 ...

  • 魏书生报告心得体会[1]
  • 学习魏书生 魏书生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有机会听他的报告,真正认识一下这位被外界传得像神一样的教育大家.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听了之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一天的报告听下来,我被魏老师那风趣幽默的语言.淡泊平和的心态.淡定从容的处世哲学.渊博深厚的知识.看似简单而又独具特色的教学. ...

  • 我的三位老师
  • 我们是文革之后第一批进大学的大学生.那时候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不同,现在的大学已经有一些比较完善的机制,而当时则是百废待兴.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也都跟现在的师承关系不同.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有时学生比老师还要厉害,他们讲的比老师还要好.因为很多学生都经历过上山下乡,社会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学生年龄也有大有 ...

  • 浙江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 浙江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浙江台州.绍兴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市教育局民办教育考察组 (2004年10月8日) 为了大力推进"一化两率先"工程,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9月21日至9月25日,市教育局民办教育管理处牵头,组织县区教育局民办教育负责人和全市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 ...

  •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范文
  • 浙江台州、绍兴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市教育局民办教育考察组 (2004年10月8日) 为了大力推进“一化两率先”工程,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9月21日至9月25日,市教育局民办教育管理处牵头,组织县区教育局民办教育负责人和全市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校长、举办者,由市教育局局长助理欧阳超英带 ...

  • 学习培训汇报材料
  • 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会 学习培训汇报及心得体会 ──朱泽辉 一.丁如许老师的讲座 第一,作为教师,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久‛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句话实际就是要教师在工作中,做到有别于他人,且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做到优.强.特.久. 第二,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做到勤于读书.乐于积累 ...